随着时间的流逝,西班牙在索姆河战役所动用的坦克,很快引起了同盟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关注。
和看热闹的欧洲其他国家不同,英国和德国对此的态度,是高度关注并且相当迫切的。
就目前坦克在战场上的表现来看,西班牙所动用的坦克,绝对能称得上战场上的大杀器。
一天推进十多公里的速度其实也不能说快,但要是和之前索姆河战役前线的推进速度相比,这样的推进只能用飞速来形容。
要是按照这样的防线推进速度,英国和德国在索姆河前线部署的防线,只需要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能完全瓦解。
这是英国和德国绝不能接受的,也正因为如此,同盟国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西班牙的坦克,或者拥有同等级别的武器来对抗坦克。
为了应对西班牙突然拿出来的坦克,英国和德国进行紧急商议之后,最终决定采取两个办法来解决。
首先就是需要在英国和德国境内大量调动火炮,用更加密集的火炮覆盖,来尽可能消灭坦克和协同作战的士兵。
小口径的火炮对坦克的伤害不大,大口径火炮对坦克总归还是有一定的杀伤的。
更重要的是,同盟国这边也不需要完全解决西班牙的坦克。只需要尽可能杀伤坦克身后跟着的士兵,就能大幅度降低坦克带来的威胁。
毕竟坦克再强大,也不可能光靠坦克就占领阵地。坦克的作用只是打开一道缺口,真正发动进攻并且占领阵地的,实际上还是坦克身后跟着的步兵部队。
只要能够确保西班牙的步兵不会冲入阵地,就算让坦克撕破了缺口,英德两国的军队也完全可以及时补上,确保阵地不会丢失。
让英国和德国有如此自信的,除了两国强大的军工实力之外,还有就是战争中西班牙坦克的表现。
无可否认的是,坦克确实有着极大的作用。但西班牙在当天也损失了三十多辆坦克,英国和德国并不相信西班牙能有多少辆坦克,按这么消耗下去,西班牙的坦克应该也只能坚持几天。
除了计划大量动用火炮来消除西班牙坦克带来的威胁之外,英国和德国也各自决定,根据现有掌握的西班牙坦克数据,研发自己的坦克。
想要在短时间内研发和西班牙同等级别的坦克,难度是很大的。但如果只是研发具备同等原理的简易产品,难度就会大幅度降低。
坦克的原理很简单,无非就是给火炮安装车架子,然后再整体覆盖一层装甲即可。
其实和军舰一样,速度、火力以及装甲防护,同样也是坦克的三要素。
对于英国和德国来说,制造出一辆简易的坦克非常简单,甚至完全可以省略研发的步骤。
只要在汽车或者拖拉机的基础之上安装一门火炮,然后再覆盖一层装甲,基本上就已经完成一辆简易坦克的制造。
前者可以用作侦察型坦克,后者可以用作主战坦克,在战场上的作用其实是大差不差的。
当然,这样简易的坦克与西班牙制造的正规坦克相比,战斗力其实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同样面对到步兵的时候,不管是正规坦克还是简易坦克,杀伤力都是极大的。
但如果是坦克之间的对战,正规坦克一般能秒杀简易坦克。毕竟除了火力方面能够勉强保持相同水平之外,不管是在覆盖装甲厚度还是在速度上,简易坦克都是无法和正常的坦克相提并论的。
法国和意大利为什么不自己建造简易坦克,一方面是因为物价上涨导致的制造成本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简易坦克的限制比较大,想要达到西班牙现有的水平,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摸索和研究。
对于现在的法国和意大利来说,他们最缺的就是时间。
虽然英国和德国同样也缺时间,但他们是西班牙的敌人,西班牙明显是不会出售坦克给他们的。
英国和德国想要拥有坦克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自己研发。
在出动坦克后的一连数天,西班牙的坦克都取得了极好的成绩。虽然每天要被摧毁十几二十辆坦克,但和取得的成果相比,这点损失西班牙明显不会心疼。
英国和德国军队经历了几天的作战之后,也终于发现了不对劲。
西班牙的坦克仿佛用不完一般,今天摧毁了十几二十辆坦克,明天西班牙动用的坦克数量仍然是那么多,甚至反而会更多。
别看这一周的时间同盟国摧毁了上百辆坦克,但正面战场用来进攻的坦克仍然高达上百辆,这一情况也让英国和德国有些紧张。
要是西班牙真有数量充足的坦克,哪怕用坦克来堆积,也照样能堆死英国和德国。
在这一周的时间里,西班牙的坦克部队驰骋在索姆河前线,先后帮助法军、意军和西班牙军队,推进了共计50公里的前线。
当然,实际情况肯定是不能这么算的。因为协约国三线推进的原因,整个战场向前推进的实际不足20公里。
但这样的数据也是相当夸张的了。同盟国一开始还能守住索姆河防线,打到最后已经被迫放弃了索姆河防线,已经属于边打边撤的情况了。
在西班牙坦克的进攻之下,英国和德国军队在撤退期间,遭受了来自协约国的猛烈炮击,最终也承担了巨大的伤亡。
协约国推进50公里的前线只伤亡了约20万人,同盟国这边打防守战的,伤亡就已经接近20万人了。
正当英国和德国以为索姆河防线即将全线崩溃的时候,前线终于传来了好消息。
西班牙那看似用不完的坦克终于用完了,在西班牙投入坦克作战的一周后,每天投入到战场的坦克数量已经越来越少,甚至后来只有数十辆坦克在发动进攻。
别看投入到战场的坦克数量只是减少了一半,但对战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英国和德国数十万军队应付几十辆坦克,明显还是轻轻松松的。
特别是同盟国这边调动了大量的火炮之后,一旦西班牙出动坦克,就会遭到同盟国疯狂的火炮轰炸。
同盟国这边也不管能不能炸到坦克身后的士兵,反正就是不要命一般的狂轰滥炸,仿佛赌气一般向协约国倾泻着自己的炮弹。
虽然这么做加大了英国和德国的军费开支,但取得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西班牙的坦克部队明显独木难支,再也无法起到之前那么良好的推进效果。
卡洛在一直关注着前线的战报,当得知坦克的作用已经越来越低的时候,卡洛也决定不再向索姆河前线派遣坦克。
虽然西班牙国内还有数百辆坦克,但坦克这么浪费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一开始的一周,因为英国和德国没有任何反制手段的原因,坦克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但随着英国和德国对西班牙的坦克有了防备,哪怕再动用数百辆坦克,也不可能起到之前坦克发挥的作用。
倒不如将手中的坦克先留着,等到未来更加重要的战场,再将这些坦克派遣出去。
至于西线战场最重要的索姆河战役,就只能靠协约国军队的流血牺牲,来一点点推进前线了。
好消息是,在西班牙出动坦克部队的这十多天时间里,协约国已经在索姆河沿岸占据了大片的土地,军队再也不用冒着同盟国的炮火来渡河进攻了。
这也代表着后续协约国的进攻不会有那么大的伤亡,而整个索姆河前线,将再次变成协约国和同盟国的拉锯战,主打一个大家互相消耗。
现在这种程度的消耗,是卡洛完全能够接受的。之前战场的情况是,英国和德国占据着索姆河的地形优势,逼迫协约国这边不得不渡河发动进攻。
在渡河的过程中,协约国的军队几乎没有反抗之力,这也是伤亡巨大的原因之一。
如今的战场虽然处于进攻方的协约国还要承担大量的伤亡,但同盟国那边也绝对不好过。
反正还有法国和意大利军队垫背,卡洛可绝对不会惧怕这样的消耗。更重要的是,索姆河战役不仅能够消耗法国的军队,同样也能消耗英国和德国的军队。
等到英国军队伤亡极大的时候,才能到卡洛给英国准备的礼物出场。
至于现在,反正西班牙还有大量的殖民地军队,大不了全部投入到西线战场,还能填充填充西班牙的伤亡数据,无形中增大西班牙在战争中的贡献。
对于法国总参谋长霞飞来说,在西班牙派遣的坦克几乎消耗殆尽之后,索姆河前线又变成了之前的样子。
虽然西班牙派出的坦克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取得的成果也终究只是让索姆河战役的结果变得好看一点而已。
考虑到法国在索姆河战役中承受的大量伤亡,对于霞飞来说,他所策划的索姆河战役,成败已经相当明显了。
之后的一个多月的战斗也几乎证明了霞飞的观点。
同盟国和协约国在西线战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双方单月的总伤亡加起来接近50万人。
协约国这边的伤亡就高达30万人,其中法国人的伤亡就超过了一半,总伤亡近16万人。
付出了16万人的伤亡,法国到底获得了什么呢?战线往前推进了不到10公里,平均一天推进战线300米,和之前相比堪称一塌糊涂。
终于,法国政府再也忍受不了霞飞在索姆河战役中的表现了。
这场号称能让法国全面收复国土的反攻战役,最终却让法国承担了数十万人的伤亡。如今别说全面收复国土了,许多军队到现在还没能跨过索姆河。
仍然有大片的法国领土被德国占领,这让霞飞在索姆河战役发动之前的口号变成笑话,也最终成了法国政府向霞飞发难的借口。
1914年10月29日,法国方面正式授予总参谋长霞飞陆军元帅的军衔。
可别以为这是对霞飞的褒奖和晋升。因为原本作为总参谋长掌握军权的霞飞,在军衔晋升后反而失去了总参谋长的职位,被改任为法国政府军事总顾问。
先不说这个职位完全是为霞飞临时设立的,就算不是草草创立,军事总顾问也绝对没有任何权力和话语权。
军事行动方面有总参谋部,军事指挥方面有陆军总司令和各集团军的司令,总顾问能发挥多少作用呢?
再考虑到霞飞曾经担任过总参谋长和陆军总司令的职位,新任法国总参谋长和陆军总司令只要不想被霞飞架空,就必须将霞飞曾经任命的集团军总司令和军方高层全部替换,换成忠诚于自己的人选。
这也代表着,霞飞失去总参谋长和陆军总司令的职位之后,实际上也就失去了所有在军方的支持者。
值得一提的是,对霞飞的发难实际上是早有预谋的。
霞飞掌握了法国的军权,但法国政府并不喜欢这位军方高层。因为霞飞除了制定法国军队的进攻计划,还喜欢干预法国政府的政务。
这一点才是法国政府无法容忍的,不可接受的程度远胜于霞飞在索姆河战役中的失败。
接替霞飞的,是在凡尔登战役中表现不俗的尼维尔将军。
说是表现不俗,实际上也就是在矮子里拔高个。让法国政府选择尼威尔将军担任陆军总司令和总参谋长的原因,实际上是因为他较为短暂的履历,让法国政府认为很好拿捏。
因为有了霞飞这个前车之鉴,法国政府在选择新任总参谋长的时候,一直希望挑选一位不会干涉政事的将军。
如果是在和平时期,法国政府当然不会有这么多的顾虑。
一位在和平时期过度干涉政事的将军,要么他主动发动政变窃取政权,要么就等着被政府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拿捏。
但如果是在战争时期,那法国政府是没有任何手段去拿捏一位手握权力的军方领导者的。
因为根据规定,战争时期法国的所有军队,可都是要听从总参谋部和总参谋长的调动的。
霞飞在担任总参谋长期间,制定的进攻计划各部队必须严格完成,否则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更换总司令人选。
在这样的情况下,霞飞能做到对军队的高度掌控,这也是法国政府对霞飞过度干涉政事无能为力的原因。
只有找到作战不利的借口,外加找到一个很好的时机,这样才能如愿更换总参谋长的人选。
对于法国突然更换总参谋长的行为,西班牙方面也不好过多发表看法。
其实在卡洛看来,法国更换的新任总参谋长尼维尔,在能力方面还不如霞飞。
霞飞虽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总体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至于尼维尔,这个人的特点和德国现任总参谋长法金汉相似,都是在世界大战中被快速提拔,这才步入了陆军高层。
在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现任法国总参谋长尼维尔只是法国炮兵部队的一个上校而已。
虽然上校也不能算是底层军官,但绝对也够不到上层军官的级别,只能算是中层军官。
这样的人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成为法国军队的绝对掌权者,对于目前急需胜利的法国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这其实也只能说明,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在德国内部有着权力斗争的同时,法国内部当然也会有权力斗争。
更别提俄国内部的矛盾更加激烈,政府和革命党之间的仇恨,足以让革命党人完全不在乎正在进行的世界大战。
奥匈帝国内部也有这样的矛盾。等到奥匈帝国危难的那一刻,奥地利和匈牙利可不一定会站在一起。
其实就连英国内部,也是有主战派和主和派,以及同盟国派和协约国派多个派系的。
和这些国家相比,西班牙国内目前还是比较平静的。一方面是因为西班牙现有的政治体系几乎都是在革命之后才建立的,再加上当时的革命和后续的改革对保守派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清洗,这才让现有的西班牙政治局势趋于稳定。
相较于协约国内部对法国更换总参谋长人选的平静,当同盟国得知这条消息之后,引起的反应还是比较剧烈的。
德国和法国作战已经长达数年,德国内部对法国的几位军方高层,调查的还是比较清楚的。
对于法国现任参谋长尼维尔,德国政府肯定也是经过调查的。德国内部对这位新任法国总参谋长同样也不看好,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认为,这可能是德国发动反攻的好机会。
没了西班牙坦克这个底牌,再加上法国自己更换了一位能力更差的总参谋长,这简直是天赐良机。
在经过和德国总参谋长法金汉以及德皇威廉二世的商量之后,德国在东线战场的重要军官,兴登堡的左膀右臂鲁登道夫亲自前往了索姆河前线,担任德国西线战场右翼军队的总参谋长。
鲁登道夫在军事方面确实有着自己的才能,他在到来西线战场之后,很快发现了德军在作战中的不足。
在和前线的诸多士兵进行过交流之后,再根据西线战场的现状,鲁登道夫很快完成了自己的大作,一种崭新的战争理论《防御战争的作战方式》。
索姆河前线的德国军队按照鲁登道夫在《防御战争的作战方式》一文中所说的,不再追求大规模步兵奔赴前线,而是重点依靠机枪阵地。
德军将大量的分散的机枪阵地部署在前线,并且呈外松内密的形式。如果协约国的军队在最外围的前线打开了一道缺口,那就直接将缺口放给协约国,任由他们派遣军队继续深入。
因为越往里机枪阵地就越多的原因,这些盲目冲入阵地的协约国军队,要面临的是大量的机枪阵地和更加坚固的防御工事。
到时候就会如同瓮中捉鳖一般,轻松的解决冲入防线的敌军。
为了配合前线的部署,德军的大部分军队并不会部署在前线太靠外围的位置,而是会在更后方随时准备。
这么做不仅能够防止协约国最开始的火炮轰炸对军队造成太大的伤亡,也能在防线被协约国突破的时候,让军队及时填补空缺,确保防线不会被真的攻破。
其实按照鲁登道夫的计划,如果德军真的这么做了,确实能在索姆河战役中起到极大的作用。
但比较可惜的是,德军在索姆河战役中大多处于防御方,只能用到理论中的第一条,后续的反攻大概率是用不上的。
在原本的历史中,鲁登道夫所提出的理论对战争确实有着极大的帮助。德国没能在索姆河战役中用上这样的理论,但在后续的作战中确实用到了。
而且毫不夸张的说,鲁登道夫所提出的军事理论,有效地减缓了德国战败的速度,甚至为战争后期的德国取得了较大的战果。
只是这个世界的趋势注定不会像历史上那样发展,协约国目前在索姆河战役中取得的成果,可比历史中取得的成果要多得多。
鲁登道夫的到来对德国没有起到太大的帮助。虽然他的理念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德军的伤亡,但对于伤亡已经接近百万人的索姆河战役来说,减少的那么一点伤亡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甚至协约国这边可以不在乎伤亡,法国要的是收复国土,要的是不断的战争胜利带来的军心和民心的加持。
如果从这一点出发的话,目前的协约国实际上已经达成了自己的目的。法国政府其实也是这么想的,至于颇有些委屈的总参谋长霞飞,现在好像也没人在乎他的意见。
对于协约国和同盟国在索姆河前线的巨大伤亡,卡洛实际上还是喜闻乐见的。
别看索姆河战役已经有上百万的伤亡,其中大多数伤亡都来自于德法两国。
至于西班牙,目前的伤亡只有不到15万人,其中有一部分还是殖民地军队,这对西班牙来说当然是能够接受的。
六千字第二更,求支持!求月票!
和看热闹的欧洲其他国家不同,英国和德国对此的态度,是高度关注并且相当迫切的。
就目前坦克在战场上的表现来看,西班牙所动用的坦克,绝对能称得上战场上的大杀器。
一天推进十多公里的速度其实也不能说快,但要是和之前索姆河战役前线的推进速度相比,这样的推进只能用飞速来形容。
要是按照这样的防线推进速度,英国和德国在索姆河前线部署的防线,只需要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能完全瓦解。
这是英国和德国绝不能接受的,也正因为如此,同盟国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西班牙的坦克,或者拥有同等级别的武器来对抗坦克。
为了应对西班牙突然拿出来的坦克,英国和德国进行紧急商议之后,最终决定采取两个办法来解决。
首先就是需要在英国和德国境内大量调动火炮,用更加密集的火炮覆盖,来尽可能消灭坦克和协同作战的士兵。
小口径的火炮对坦克的伤害不大,大口径火炮对坦克总归还是有一定的杀伤的。
更重要的是,同盟国这边也不需要完全解决西班牙的坦克。只需要尽可能杀伤坦克身后跟着的士兵,就能大幅度降低坦克带来的威胁。
毕竟坦克再强大,也不可能光靠坦克就占领阵地。坦克的作用只是打开一道缺口,真正发动进攻并且占领阵地的,实际上还是坦克身后跟着的步兵部队。
只要能够确保西班牙的步兵不会冲入阵地,就算让坦克撕破了缺口,英德两国的军队也完全可以及时补上,确保阵地不会丢失。
让英国和德国有如此自信的,除了两国强大的军工实力之外,还有就是战争中西班牙坦克的表现。
无可否认的是,坦克确实有着极大的作用。但西班牙在当天也损失了三十多辆坦克,英国和德国并不相信西班牙能有多少辆坦克,按这么消耗下去,西班牙的坦克应该也只能坚持几天。
除了计划大量动用火炮来消除西班牙坦克带来的威胁之外,英国和德国也各自决定,根据现有掌握的西班牙坦克数据,研发自己的坦克。
想要在短时间内研发和西班牙同等级别的坦克,难度是很大的。但如果只是研发具备同等原理的简易产品,难度就会大幅度降低。
坦克的原理很简单,无非就是给火炮安装车架子,然后再整体覆盖一层装甲即可。
其实和军舰一样,速度、火力以及装甲防护,同样也是坦克的三要素。
对于英国和德国来说,制造出一辆简易的坦克非常简单,甚至完全可以省略研发的步骤。
只要在汽车或者拖拉机的基础之上安装一门火炮,然后再覆盖一层装甲,基本上就已经完成一辆简易坦克的制造。
前者可以用作侦察型坦克,后者可以用作主战坦克,在战场上的作用其实是大差不差的。
当然,这样简易的坦克与西班牙制造的正规坦克相比,战斗力其实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同样面对到步兵的时候,不管是正规坦克还是简易坦克,杀伤力都是极大的。
但如果是坦克之间的对战,正规坦克一般能秒杀简易坦克。毕竟除了火力方面能够勉强保持相同水平之外,不管是在覆盖装甲厚度还是在速度上,简易坦克都是无法和正常的坦克相提并论的。
法国和意大利为什么不自己建造简易坦克,一方面是因为物价上涨导致的制造成本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简易坦克的限制比较大,想要达到西班牙现有的水平,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摸索和研究。
对于现在的法国和意大利来说,他们最缺的就是时间。
虽然英国和德国同样也缺时间,但他们是西班牙的敌人,西班牙明显是不会出售坦克给他们的。
英国和德国想要拥有坦克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自己研发。
在出动坦克后的一连数天,西班牙的坦克都取得了极好的成绩。虽然每天要被摧毁十几二十辆坦克,但和取得的成果相比,这点损失西班牙明显不会心疼。
英国和德国军队经历了几天的作战之后,也终于发现了不对劲。
西班牙的坦克仿佛用不完一般,今天摧毁了十几二十辆坦克,明天西班牙动用的坦克数量仍然是那么多,甚至反而会更多。
别看这一周的时间同盟国摧毁了上百辆坦克,但正面战场用来进攻的坦克仍然高达上百辆,这一情况也让英国和德国有些紧张。
要是西班牙真有数量充足的坦克,哪怕用坦克来堆积,也照样能堆死英国和德国。
在这一周的时间里,西班牙的坦克部队驰骋在索姆河前线,先后帮助法军、意军和西班牙军队,推进了共计50公里的前线。
当然,实际情况肯定是不能这么算的。因为协约国三线推进的原因,整个战场向前推进的实际不足20公里。
但这样的数据也是相当夸张的了。同盟国一开始还能守住索姆河防线,打到最后已经被迫放弃了索姆河防线,已经属于边打边撤的情况了。
在西班牙坦克的进攻之下,英国和德国军队在撤退期间,遭受了来自协约国的猛烈炮击,最终也承担了巨大的伤亡。
协约国推进50公里的前线只伤亡了约20万人,同盟国这边打防守战的,伤亡就已经接近20万人了。
正当英国和德国以为索姆河防线即将全线崩溃的时候,前线终于传来了好消息。
西班牙那看似用不完的坦克终于用完了,在西班牙投入坦克作战的一周后,每天投入到战场的坦克数量已经越来越少,甚至后来只有数十辆坦克在发动进攻。
别看投入到战场的坦克数量只是减少了一半,但对战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英国和德国数十万军队应付几十辆坦克,明显还是轻轻松松的。
特别是同盟国这边调动了大量的火炮之后,一旦西班牙出动坦克,就会遭到同盟国疯狂的火炮轰炸。
同盟国这边也不管能不能炸到坦克身后的士兵,反正就是不要命一般的狂轰滥炸,仿佛赌气一般向协约国倾泻着自己的炮弹。
虽然这么做加大了英国和德国的军费开支,但取得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西班牙的坦克部队明显独木难支,再也无法起到之前那么良好的推进效果。
卡洛在一直关注着前线的战报,当得知坦克的作用已经越来越低的时候,卡洛也决定不再向索姆河前线派遣坦克。
虽然西班牙国内还有数百辆坦克,但坦克这么浪费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一开始的一周,因为英国和德国没有任何反制手段的原因,坦克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但随着英国和德国对西班牙的坦克有了防备,哪怕再动用数百辆坦克,也不可能起到之前坦克发挥的作用。
倒不如将手中的坦克先留着,等到未来更加重要的战场,再将这些坦克派遣出去。
至于西线战场最重要的索姆河战役,就只能靠协约国军队的流血牺牲,来一点点推进前线了。
好消息是,在西班牙出动坦克部队的这十多天时间里,协约国已经在索姆河沿岸占据了大片的土地,军队再也不用冒着同盟国的炮火来渡河进攻了。
这也代表着后续协约国的进攻不会有那么大的伤亡,而整个索姆河前线,将再次变成协约国和同盟国的拉锯战,主打一个大家互相消耗。
现在这种程度的消耗,是卡洛完全能够接受的。之前战场的情况是,英国和德国占据着索姆河的地形优势,逼迫协约国这边不得不渡河发动进攻。
在渡河的过程中,协约国的军队几乎没有反抗之力,这也是伤亡巨大的原因之一。
如今的战场虽然处于进攻方的协约国还要承担大量的伤亡,但同盟国那边也绝对不好过。
反正还有法国和意大利军队垫背,卡洛可绝对不会惧怕这样的消耗。更重要的是,索姆河战役不仅能够消耗法国的军队,同样也能消耗英国和德国的军队。
等到英国军队伤亡极大的时候,才能到卡洛给英国准备的礼物出场。
至于现在,反正西班牙还有大量的殖民地军队,大不了全部投入到西线战场,还能填充填充西班牙的伤亡数据,无形中增大西班牙在战争中的贡献。
对于法国总参谋长霞飞来说,在西班牙派遣的坦克几乎消耗殆尽之后,索姆河前线又变成了之前的样子。
虽然西班牙派出的坦克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取得的成果也终究只是让索姆河战役的结果变得好看一点而已。
考虑到法国在索姆河战役中承受的大量伤亡,对于霞飞来说,他所策划的索姆河战役,成败已经相当明显了。
之后的一个多月的战斗也几乎证明了霞飞的观点。
同盟国和协约国在西线战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双方单月的总伤亡加起来接近50万人。
协约国这边的伤亡就高达30万人,其中法国人的伤亡就超过了一半,总伤亡近16万人。
付出了16万人的伤亡,法国到底获得了什么呢?战线往前推进了不到10公里,平均一天推进战线300米,和之前相比堪称一塌糊涂。
终于,法国政府再也忍受不了霞飞在索姆河战役中的表现了。
这场号称能让法国全面收复国土的反攻战役,最终却让法国承担了数十万人的伤亡。如今别说全面收复国土了,许多军队到现在还没能跨过索姆河。
仍然有大片的法国领土被德国占领,这让霞飞在索姆河战役发动之前的口号变成笑话,也最终成了法国政府向霞飞发难的借口。
1914年10月29日,法国方面正式授予总参谋长霞飞陆军元帅的军衔。
可别以为这是对霞飞的褒奖和晋升。因为原本作为总参谋长掌握军权的霞飞,在军衔晋升后反而失去了总参谋长的职位,被改任为法国政府军事总顾问。
先不说这个职位完全是为霞飞临时设立的,就算不是草草创立,军事总顾问也绝对没有任何权力和话语权。
军事行动方面有总参谋部,军事指挥方面有陆军总司令和各集团军的司令,总顾问能发挥多少作用呢?
再考虑到霞飞曾经担任过总参谋长和陆军总司令的职位,新任法国总参谋长和陆军总司令只要不想被霞飞架空,就必须将霞飞曾经任命的集团军总司令和军方高层全部替换,换成忠诚于自己的人选。
这也代表着,霞飞失去总参谋长和陆军总司令的职位之后,实际上也就失去了所有在军方的支持者。
值得一提的是,对霞飞的发难实际上是早有预谋的。
霞飞掌握了法国的军权,但法国政府并不喜欢这位军方高层。因为霞飞除了制定法国军队的进攻计划,还喜欢干预法国政府的政务。
这一点才是法国政府无法容忍的,不可接受的程度远胜于霞飞在索姆河战役中的失败。
接替霞飞的,是在凡尔登战役中表现不俗的尼维尔将军。
说是表现不俗,实际上也就是在矮子里拔高个。让法国政府选择尼威尔将军担任陆军总司令和总参谋长的原因,实际上是因为他较为短暂的履历,让法国政府认为很好拿捏。
因为有了霞飞这个前车之鉴,法国政府在选择新任总参谋长的时候,一直希望挑选一位不会干涉政事的将军。
如果是在和平时期,法国政府当然不会有这么多的顾虑。
一位在和平时期过度干涉政事的将军,要么他主动发动政变窃取政权,要么就等着被政府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拿捏。
但如果是在战争时期,那法国政府是没有任何手段去拿捏一位手握权力的军方领导者的。
因为根据规定,战争时期法国的所有军队,可都是要听从总参谋部和总参谋长的调动的。
霞飞在担任总参谋长期间,制定的进攻计划各部队必须严格完成,否则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更换总司令人选。
在这样的情况下,霞飞能做到对军队的高度掌控,这也是法国政府对霞飞过度干涉政事无能为力的原因。
只有找到作战不利的借口,外加找到一个很好的时机,这样才能如愿更换总参谋长的人选。
对于法国突然更换总参谋长的行为,西班牙方面也不好过多发表看法。
其实在卡洛看来,法国更换的新任总参谋长尼维尔,在能力方面还不如霞飞。
霞飞虽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总体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至于尼维尔,这个人的特点和德国现任总参谋长法金汉相似,都是在世界大战中被快速提拔,这才步入了陆军高层。
在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现任法国总参谋长尼维尔只是法国炮兵部队的一个上校而已。
虽然上校也不能算是底层军官,但绝对也够不到上层军官的级别,只能算是中层军官。
这样的人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成为法国军队的绝对掌权者,对于目前急需胜利的法国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这其实也只能说明,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在德国内部有着权力斗争的同时,法国内部当然也会有权力斗争。
更别提俄国内部的矛盾更加激烈,政府和革命党之间的仇恨,足以让革命党人完全不在乎正在进行的世界大战。
奥匈帝国内部也有这样的矛盾。等到奥匈帝国危难的那一刻,奥地利和匈牙利可不一定会站在一起。
其实就连英国内部,也是有主战派和主和派,以及同盟国派和协约国派多个派系的。
和这些国家相比,西班牙国内目前还是比较平静的。一方面是因为西班牙现有的政治体系几乎都是在革命之后才建立的,再加上当时的革命和后续的改革对保守派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清洗,这才让现有的西班牙政治局势趋于稳定。
相较于协约国内部对法国更换总参谋长人选的平静,当同盟国得知这条消息之后,引起的反应还是比较剧烈的。
德国和法国作战已经长达数年,德国内部对法国的几位军方高层,调查的还是比较清楚的。
对于法国现任参谋长尼维尔,德国政府肯定也是经过调查的。德国内部对这位新任法国总参谋长同样也不看好,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认为,这可能是德国发动反攻的好机会。
没了西班牙坦克这个底牌,再加上法国自己更换了一位能力更差的总参谋长,这简直是天赐良机。
在经过和德国总参谋长法金汉以及德皇威廉二世的商量之后,德国在东线战场的重要军官,兴登堡的左膀右臂鲁登道夫亲自前往了索姆河前线,担任德国西线战场右翼军队的总参谋长。
鲁登道夫在军事方面确实有着自己的才能,他在到来西线战场之后,很快发现了德军在作战中的不足。
在和前线的诸多士兵进行过交流之后,再根据西线战场的现状,鲁登道夫很快完成了自己的大作,一种崭新的战争理论《防御战争的作战方式》。
索姆河前线的德国军队按照鲁登道夫在《防御战争的作战方式》一文中所说的,不再追求大规模步兵奔赴前线,而是重点依靠机枪阵地。
德军将大量的分散的机枪阵地部署在前线,并且呈外松内密的形式。如果协约国的军队在最外围的前线打开了一道缺口,那就直接将缺口放给协约国,任由他们派遣军队继续深入。
因为越往里机枪阵地就越多的原因,这些盲目冲入阵地的协约国军队,要面临的是大量的机枪阵地和更加坚固的防御工事。
到时候就会如同瓮中捉鳖一般,轻松的解决冲入防线的敌军。
为了配合前线的部署,德军的大部分军队并不会部署在前线太靠外围的位置,而是会在更后方随时准备。
这么做不仅能够防止协约国最开始的火炮轰炸对军队造成太大的伤亡,也能在防线被协约国突破的时候,让军队及时填补空缺,确保防线不会被真的攻破。
其实按照鲁登道夫的计划,如果德军真的这么做了,确实能在索姆河战役中起到极大的作用。
但比较可惜的是,德军在索姆河战役中大多处于防御方,只能用到理论中的第一条,后续的反攻大概率是用不上的。
在原本的历史中,鲁登道夫所提出的理论对战争确实有着极大的帮助。德国没能在索姆河战役中用上这样的理论,但在后续的作战中确实用到了。
而且毫不夸张的说,鲁登道夫所提出的军事理论,有效地减缓了德国战败的速度,甚至为战争后期的德国取得了较大的战果。
只是这个世界的趋势注定不会像历史上那样发展,协约国目前在索姆河战役中取得的成果,可比历史中取得的成果要多得多。
鲁登道夫的到来对德国没有起到太大的帮助。虽然他的理念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德军的伤亡,但对于伤亡已经接近百万人的索姆河战役来说,减少的那么一点伤亡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甚至协约国这边可以不在乎伤亡,法国要的是收复国土,要的是不断的战争胜利带来的军心和民心的加持。
如果从这一点出发的话,目前的协约国实际上已经达成了自己的目的。法国政府其实也是这么想的,至于颇有些委屈的总参谋长霞飞,现在好像也没人在乎他的意见。
对于协约国和同盟国在索姆河前线的巨大伤亡,卡洛实际上还是喜闻乐见的。
别看索姆河战役已经有上百万的伤亡,其中大多数伤亡都来自于德法两国。
至于西班牙,目前的伤亡只有不到15万人,其中有一部分还是殖民地军队,这对西班牙来说当然是能够接受的。
六千字第二更,求支持!求月票!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帝国崛起:西班牙,帝国崛起:西班牙最新章节,帝国崛起:西班牙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帝国崛起:西班牙,帝国崛起:西班牙最新章节,帝国崛起:西班牙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