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年关,长安飘雪。

  两仪殿中,冷火照影。

  一身黑底金丝衮龙袍的李承乾,坐在御榻上,面色冰冷的看着手里的信笺。

  信是文成公主的信。

  信里的内容也很普通,不过是日常的问候罢了,同时也简单讲诉了一下自己的状况。

  很简单普通,话里话外都是在说一切很好。

  但怎么可能一切很好。

  如今大唐已经兵临唐古拉山,身在逻些,几乎已经被软禁起来的文成公主,要面对整个吐蕃,几乎无穷无尽的恶意。

  她的处境,怎么可能是好。

  这一次吐蕃国使从吐蕃前来大唐,除了递送国书,解释“误会”以外,就是送文成公主的信到长安。

  当然,这信虽然是信,但却是赤果果的威胁。

  信是文成亲笔写的,里面的内容说的也是平安顺遂的事情,但这无声的语言,就是在告诉李承乾,只要他敢发兵吐蕃,文成公主的下场如何,他们就不保证了。

  李承乾忍不住紧紧的握住了拳头,咬牙切齿。

  ……

  “陛下,在红山还有三百护卫。”长孙无忌面色凝重,拱手道:“这三百人如今在逻些,也不知情况如何,也没有消息。”

  李承乾放下手里的信件,深深呼吸,他的神色缓缓平静下来:“告诉梁建方,斩三百颗吐蕃士卒的人头,送到逻些去。”

  “陛下!”李勣站在长孙无忌身后,神色一惊,赶紧站出拱手道:“陛下,使不得!”

  “无妨的。”李承乾平静的摇头,说道:“他们现在在逻些,便是没有被缴走手上的兵刃,吐蕃人也会断了他们的食水,他们就算能撑一两个月,也难以撑到半年,所以,送三百颗吐蕃士卒的人头,送到逻些去,告诉他们,若是这三百大唐儿郎死了,朕就杀上三万吐蕃男丁,给他们陪葬。”

  长孙无忌微微一愣,随即拱手道:“是!”

  李勣也跟着拱手,因为他敢肯定,皇帝这番话送到逻些,逻些那些人绝对不敢再轻举妄动。

  “至于文成。”李承乾看着手里的信件,淡淡的说道:“既然这封信今日能到朕的手里,说明文成现在应该是安全的,甚至在朕的回信送到逻些之前,她也是不会有问题的。”

  “是!”长孙无忌和李勣同时拱手。

  吐蕃派人来长安就是威胁来的,如果文成公主现在已经出事了,这一趟就是白跑了。

  “所以,写封回信吧。”李承乾看向侧畔,平静的说道:“李义府,朕来念,你来写,写给吐蕃赞普。”

  李义府平静的站了起来,拱手道:“臣领旨。”

  李承乾微微摆手,李义府这才坐了下来,然后神色认真的提起了一旁的竹笔。

  长孙无忌和李勣侧身扫了李义府一眼,眉头不由得微微皱了起来。

  皇帝身边的人,基本都是博学多才之辈。

  陆敦信和上官仪为人正直,但许敬宗和李义府,多少有些风评不好。

  当然,这与两人直接掌管钱监有关。

  里外贪苛,手段狠辣。

  淮南道那些恶钱之事,很多线索都是他们在长安直接推查出来的,然后进行严查。

  查的稍有对不上长安的账本,立刻就会弹劾查察官员。

  许敬宗稍微好些,不过是投机罢了。

  至于李义府,虽然一样投机,但上捧下踩,人猫这个称号,也越发的臭了。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在这个特殊时候,该如何斟酌用词给吐蕃赞普写信,没人比李义府更合适了。

  ……

  李承乾抬起头,神色淡漠的说:“写:吐蕃虽立国不久,但内外群臣用心,国祚蓬勃,朕亦欣喜。”

  李义府提笔走马,开始在纸张上快速书写起来。

  “先王其人,朕虽未亲见,但其人鼎立内外,威震四方,不失为一代雄主,故朕立其石像于昭陵之前,以侍奉先帝,荣耀百僚。”李承乾声音一冷,眯着眼睛道:“新主登基以来,继承前志,累有功勋,当多有祭祀陵寝宗庙之事,勿让先人不安。”

  李义府忍不住的打了个寒颤。

  皇帝这话说的并不是太隐晦。

  你要保护好你老子的陵墓和宗庙,不要被别人给掘了,给焚了,给毁了。

  谁,皇帝。

  还有无数的大唐士卒。

  联系前言,皇帝的意思很清楚,若是吐蕃敢有损伤文成公主之事,将来皇帝一旦拿下吐蕃,那么你先人的陵墓你先人的庙宇,什么都别想保存下来。

  这是最直接的威胁。

  李承乾继续抬头,说道:“吐蕃昌盛,有赖内外诸族,齐心共立,方有当今之盛,故行事当慎之又慎,如此才能保证子孙昌盛,宗庙不绝。”

  李义府的手很稳,即便是他心里已经有些颤抖,但还是平静的写了下去。

  没有因为皇帝恐吓一旦拿下吐蕃,若是文成公主有伤,皇帝就会杀绝人家的所有子嗣而有任何错乱。

  李承乾淡淡的抬头,说道:“吐蕃者,大唐属国也,千古以降,非有天灾人祸,当有一席宗庙存续,君之嗣长,乃大唐公主,宗庙传承,亦是大唐一脉。”

  李义府稍微松了口气,这句话的威胁意味就没有那么重了。

  不过就是灭了吐蕃之后,皇帝会像对吐谷浑一样对待吐蕃,保留王城给吐蕃。

  当然,若是吐蕃自己传承不下去,那么大唐就会想办法找人替他传承。

  甚至从大唐宗室当中,找一个人来继承吐蕃。

  “天下之大,正道永昌。”李承乾念完最后一句,对着李义府点点头,说道:“就这样吧,剩下的给皇妹的信,朕自己来写。”

  “喏!”李义府放下毛笔,然后起身躬身。

  李承乾神色平静下来,然后看向李勣,问道:“英国公,按照正理,他们应该知道此事威胁不了朕的,最后只会激怒朕,你觉得他们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皇帝是天下之主,行事不能因为一己之私。

  大唐要灭吐蕃是整个大唐天下无数百姓的意志,所以吐蕃人应该明白,他们这么派人来必然是徒劳无功,甚至最后可能会激怒李承乾,对吐蕃下死手。

  李勣沉吟着躬身道:“陛下,臣以为吐蕃之所以如此,有假做谦卑,以求他国援手,以求大唐顾忌,同时有企图以此事来动摇上下人心。

  毕竟又是人质,又是求和,前线总会顾忌一些,从而拖延时间,让吐蕃内部多准备一些。”

  军前的将士难免回想,那是公主,吐蕃又付出了巨量的代价,皇帝会不会犹豫。

  这样,军中的将士在行事的时候,也就会多一些顾忌。

  “没用!”李承乾直接摇头,说道:“大军行进之前,会有伐吐蕃檄文,朕不会让他们有丝毫轻松。”

  “那么更多的可能是在观察吧。”李勣抬头,面色凝重起来:“大唐攻灭吐蕃,最大的关隘是唐古拉山口,三道险关不说,重要的是那里的高原瘴几乎是整个高原可通行道路上最强的。”

  除了唐古拉山口的那条通道,其他地方,几乎都是人鸟难至的死境。

  可即便是在那条道路上,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突然出现的冰风暴。

  突然之间就窒息的难以呼吸的空气,最是容易引发高原反应,一个不小心,便是上万人也容易死在那里。

  大唐想要通过唐古拉山,进入后面的吐蕃,起码需要十万能够抗住高原反应的士卒。

  这个数量,大唐是准备不出来的。

  以如今的情况,最多只有五万,其他还有大量的突厥,吐谷浑,党项和回纥诸部,能不能适应高原反应还很难说。

  对了,还有苏毗和羊同,一旦拿下,这两个地方也是能够抽调出足够的兵力。

  但这样一来,这支队伍,就会成为一支杂牌军。

  对付这样一支杂牌军,吐蕃人的机会就多了。

  但首先,要彻底弄清楚这支队伍的构成。

  所以,他们派人来了长安。

  ……

  “这样倒是说的通了。”李承乾对着李勣点点头,道:“他们要刺探,就随他们去刺探,朕这里不着急。”

  “是!”李勣眉头一跳,然后随即低头。

  李承乾转身看向长孙无忌,说道:“舅舅,吐蕃国使朕就不见了,你有空的话,就安排人招待他一下。”

  “臣领旨!”长孙无忌认真拱手。

  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明年上半年,不要去打唐古拉山口,尽可能的从西突厥和苏毗方向进军,到了下半年,秋收之前,动手吧。”

  “喏!”李勣和长孙无忌同时凛然。

  明年高原上的战事,只要适应节奏,那么不会太影响大唐天下的秋收。

  反而是吐蕃,秋收之时正是吐蕃最忙碌的时候,一旦在那个时候开战,吐蕃人收割秋粮的速度就会减慢。

  若是常年对峙,那么极有可能会在后期影响到吐蕃人的粮囤,进而在大局上获得优势。

  这是阳谋。

  “还有,明年的科举。”李承乾看向李勣,认真的说道:“英国公,你来做主考,同时可以放出些风声去,这一次科举进士,会优先送到军中任职,或许这一次能够多给寒门些机会。”

  真正的寒门子弟,还有世家大族当中庶子,其实都是差不多的。

  世家大族真正的嫡子,嫡长子,是不会在这个时候轻易科考的。

  “臣领旨。”李勣认真拱手。

  不管如何,他做科举主考,那么就意味着科举的内容,将会大量参杂边疆军事。

  这是皇帝刻意引导的天下风向。

  “明年秋收,还有军械生产,兵员调动。”李承乾看向长孙无忌,说道:“舅舅,你加紧统合一下。”

  “是!”长孙无忌认真拱手,他是太尉,这些也是他名义上的事务。

  李承乾抬头,看向殿外,轻声说道:“今年破苏毗羊同,明年攻唐古拉山,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找到唐古拉山诸关的破绽之前,不要强行冲关,死伤过重反而会损伤士气,朕准备用两到三年时间破关,不要让军前太有压力。”

  “臣明白。”长孙无忌认真拱手。

  大唐和吐蕃的国力,在一开始的时候,是吐蕃减弱大唐渐强的,他们要维持住这个优势,然后在机会最好的时候,一举破关,然后只插逻些,灭国吐蕃。

  李承乾站了起来,叹声说道:“灭国吐蕃,朕就可以封禅嵩山,青雀也就可以放出了。”

  长孙无忌顿时抬头,目光炯炯。

  ……

  风雪从天上飘落下来,落在宫道之上。

  长孙无忌和李勣两人披着黑色的披风,头戴七梁冠,并肩向前行。

  太极门就在前方,李勣稍微停下脚步,看向长孙无忌道:“太尉,此番怕是要辛劳了。”

  长孙无忌缓下脚步,轻叹一声道:“真正要辛劳的不是我,而是阎家。”

  李勣顿时就明白了过来。

  李泰是阎立德的女婿,若是李泰能够被免除一切罪名,从宫中被放出来,那么阎家身上最后一丝不可说的不安,也会被彻底的清除。

  为了这一点,阎立本,阎立德等人,都会拼命的。

  突然,长孙无忌回头看向两仪殿的方向,轻声说道:“原来如此,陛下原来是要阎立本为后军总管坐镇兰州,这样的话,梁建方就会被从军前调回来,坐镇西昌州到通天河一线,最后攻伐吐蕃灭国之战,陛下会交给苏定方。”

  李勣一愣,随即恍然过来,然后点点头道:“这个时候,一切以大局为重,不能太顾忌老臣的颜面。”

  原本谁做灭国吐蕃的统帅,皇帝之前还在苏定方和梁建方之间游移不定。

  毕竟统帅不定,那么兵部的具体策略就定不下来。

  吐蕃人这一次来长安送这一封信,反而让皇帝将心思彻底的定了下来。

  长孙无忌转身,朝着前方的太极门走去,同时说道:“苏定方是卫国公的徒弟,李德謇是卫国公的儿子,裴行俭是苏定方的徒弟,以他们三人为前军大将,那么破唐古拉山三关是最有用把握的,梁建方这方面要差上许多。”

  “是!”李勣点点头,他其实也是从李靖的身上学了不少,而且苏定方和裴行俭也在他会麾下学了不少。

  以李勣对众人的理解,这是最好的布置方法。

  “其实以大唐的国力,在唐古拉山道之中破开一道关卡并不难,难得是破开一道之后,就再难向前。”李勣神色凝重起来,说道:“那样看起来是有了立足点,但实际上却是进进不得,退又退不得,所以陛下才有一鼓作气之说。”

  攻伐吐蕃最重要的是粮草,若是拿不下唐古拉三关,大军可以从容后退,然后自取粮草,后勤压力会小很多。

  从吐蕃出山,必须要经过苏毗,那里是重要的转运基地。

  只是从苏毗到吐蕃,是一条羊肠小道,想要通过极难。

  那里又一直被吐蕃占领,所以从那条路杀往吐蕃并不现实。

  一旦唐古拉三关攻不下,大唐可以立刻撤回到苏毗,确保后路安定,但是一旦拿下一道关卡,粮草就必须从苏毗转移到唐古拉山口,那个时候的后勤压力才会真正的大了起来。

  “所以,明年的春种是真的要加紧了。”长孙无忌点点头,道:“从关中,到陇右,还有西昌州,甚至羊同苏毗,都需要加强春种,尽可能的减轻运输损耗。”

  “是这样的。”李勣颔首。

  说话之间,两人已经迈步走出来承天门。

  天空风雪依旧,缓缓飘落。

  ……

  李承乾坐在御辇上,朝着立政殿而去。

  他轻轻摆摆手。

  头顶的轻雪落下,落在掌心,然后很快他融化。

  这一场雪,明年又是丰年。

  李承乾神色严肃起来,灭吐蕃必须在这几年,否则将来一旦天下灾年,加上征战多年,恐怕于国家大势要有损。

  灭了吐蕃,然后封禅嵩山。

  李承乾轻轻笑了,封禅嵩山。

  做皇帝做到现在,他越是感觉到天下不易。

  封禅泰山的耗损不知道要大到多少,他是真的舍不得。

  侧过身,李承乾神色平静下来,开口道:“传旨,召江夏郡王回京,新年后,朕要见到他。”

  “喏!”徐安拱手领命。

  立政殿外,御辇刚落下,李承乾就听到一阵嬉闹的声音从殿中传来,他的脸上不由得泛起一丝笑容。

  很快,李承乾步入立政殿。

  一身粉色襦裙的永康公主和皇后苏淑从内殿走出,对着李承乾福身道:“见过陛下/父皇!”

  “平身吧。”李承乾有些宠溺的笑笑,看向永康公主道:“朕的公主今日怎么来看你母后了?”

  “父皇,女儿哪日不来给母后请安。”永康公主走过来抓住李承乾的胳膊轻轻摇晃。

  李承乾笑笑,带着永康公主走到了内殿,然后在长榻之上坐下,然后看向苏淑道:“公主是来看自己的未来驸马的吧?”

  “是!”苏淑拿过一旁的奏本,看了脸色羞红的女儿一眼,递给皇帝道:“这是东宫筛选出来的最后三个人,一个是钜鹿郡公窦知敬的儿子窦思泰,一个是户部郎中韦仲锐之子韦仁方,还有一个是汾州刺史冯蹇之子冯懿,是臣妾的表弟。”

  “冀州冯氏。”李承乾点点头。

  冀州冯氏家世背景虽然低了些,但他们是皇后的母族,自然也有些资格,不过是最末而已。

  当然,能够被李象看上的,多少有些出色之处。

  李承乾看了奏本上的内容一眼,然后放在一旁,说道:“传话给三家,让他们三人准备明年的殿试,不必参加科考,参加殿试就好,朕要看看他们的水平。”

  “是!”苏淑虽然点头,但还是看着李承乾道:“臣妾想知道陛下为何要如此,陛下心中的驸马人选究竟是怎样的?”

  李承乾身体靠后,看了同样满脸好奇的永康公主一眼,轻轻笑笑,说道:“人有五贪,贪财、贪色、贪权、贪名、贪懒。

  朕要的驸马,家世要足够好而不贪财,人要有克制能不贪色,人要清醒要不贪权,也能聪明不被人捧杀,最后要不懒,当然,也要真心喜爱朕的福昌儿!”

  永康公主没有听清楚李承乾前面的话,她仅仅是听清楚了最后一句话,就忍不住投入李承乾怀中,满眼含泪的叫道:“父皇!”

  苏淑坐在一旁,没好气的说道:“这些,陛下自己都做不到,如何能要求他人。”

  “所以是驸马!”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历代皇室,对驸马,不都是这样要求的吗?”

  苏淑微微一愣,随即缓缓点头。

  因为的确真的是这样的,不说别人,她的大伯苏勖就是这样一个人。

  苏淑顿时心里有数,以苏勖的样子来挑驸马,基本就不会有错。

  所以也才要参加科举。

  李承乾轻轻笑笑,一切哪有那么简单。

  他抬起头,看向窗外。

  夜色风雪终于是急了些。

  ……

  新年初始,万象更新。

  永惟十三年,正月初一大朝。

  弘文馆大学士,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张玄素致仕。

  皇帝授特进,蒲国公,居长安,随第就访。

  洛州都督苏勖,进弘文馆大学士,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

  虽然苏勖是驸马,又是昭仪亲父,但在皇帝的圣旨当中说的很清楚,苏勖能够成为宰相,更多的是因为他的文采惊世。

  他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括地志》就是他主持编修的,之后又有东岛灭高句丽,百济,新罗之功,西昌州之战,主持修建洛阳太学,以功拜相,也没有什么说不过去的。

  而且弘文馆大学士本身就是清贵之职,统管弘文馆,太子崇文馆,秘书监,国子监,太学,天下州学,是名副其实的天下文坛领袖。

  苏勖的能力资历都是足够的。

  而且有消息说,皇帝准备在洛阳再修一座国子监。

  这一下,天下再无杂音。

  但所有人都明白,从今日开始,弘文馆大学士成为宰相将成为定律,日后天下文人的拜相之路又多了一条。

  而且轻政绩而重文教。

  一时间不知道多少文坛大家前往长安。

  以求未来宰相之位。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最新章节,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