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惟十六年,四月槐序。

  洛阳,紫微宫。

  文思殿。

  一身深绯色长袍的张大象,手里捧一本奏本,脚步匆匆的迈入了文思殿中。

  他的目光飞快地在殿中掠过,西殿门口,新科榜眼杨炯,新科探花王勃坐在两张矮几之后,快速的抄录文碟。

  看到两个不过十五岁模样的少年,张大象眼底闪过一丝赞叹,永惟十六年甲子科科考的榜眼和探花。

  同样是皇帝永惟二年出生,同样在今年第一次参加科举,然后立刻就中举成为进士,而且在殿试当中名列前茅,又恰逢皇帝封禅之年,这二人就是祥瑞啊!

  当时在长安时,朝中群臣都建议从二人之间择其一为本科状元,尤其更多的人倾向于杨炯。

  杨炯文采更加强烈深厚,如果不是早年因为杨氏动荡耽搁了几年,说不定他早就已经做了状元。

  也正是因为那段经历,他为人行事更加的沉稳。

  相比于而言,王勃要更加少年意气些。

  少年神童,天降祥瑞。

  大唐从来没有十五岁就中举的天才人物,而且不是童子科,而是正儿八经的进士科。

  这让每一个见到他们的人,都感到惊叹。

  便是皇帝,也是在挣扎了许久之后,才将状元,给到了本科另外一位人物,元万顷。

  元万顷虽然不如杨炯和王勃那样少年神童,但是他行文却更加的老练,在一些细节层面更见对民生的把握。

  甚至有一些李承乾都为之惊叹的惊艳之处。

  元万顷是正儿八经的后魏拓跋氏后裔,其祖父是武德年间曾任梁、利十一州都督的新安县公元白泽。

  实际上以元万顷的家世,他是不需要参加科举的,但是因为皇帝这些年对科举越发的重视,所以大量的世家子弟开始通过科举,而不是门荫入仕。

  门荫虽然快捷,但不如科举更加地引人注意。

  而且以多位朝中皇帝近臣的履历来看,越是优秀的世家子弟,在通过科举入仕之后,越发的让皇帝重视。

  而且皇帝对于门荫之士这些年也没有任何特殊的优待,一切按照朝中规制行事。

  以如今门下省,御史台和大理寺对百官的检查,门荫之士想要做什么方便之路,其实也并不容易。

  所以,元万顷,王勃,杨炯等无数英才开始参与科举。

  本届科举皇帝以元万顷为状元,实际上也有几分他年纪稍长的缘故,因为少年天才易遭人妒,木秀于林并非好事。

  不过在科举之后,元万顷被任命为太子崇文馆校书郎,而王勃和杨炯则是被授命文思殿校书郎。

  文思殿校书郎属于殿中省,一般少有从科举进士中直接拔擢,但王勃和杨炯实在是少有的人才。

  这里是皇帝最为机密的所在,里面的任何事情,对外都不能言语半句。

  张大象快步的走入西殿,然后从两人身侧走过,前方礼部尚书李百药的声音传来:“嵩山南麓的封祀台,山顶的登封坛,还有少室山的降禅坛,如今已经全部督造完毕……”

  ……

  李承乾听到了脚步声,看了张大象一眼,张大象拱手然后在一旁站立。

  李百药稍微停顿,继续说道:“五月初九,陛下在封祭坛祭祀昊天上帝,以高祖皇帝和太宗皇帝配享,宣读《嵩山玉牒文》;五月初十,陛下登嵩山山顶,将玉牒文封存于登封坛,完成封礼;同日,皇后在降禅坛,率六宫命妇行亚献礼,以太穆皇后和文德皇后配享,五月十一日,陛下在朝觐坛接受群臣及藩国使节朝贺,并大赦天下。”

  李承乾轻轻点头,如今他这一朝的封禅,和他当年为他的父皇太宗皇帝举办的封禅又有所不同。

  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皇后在世,所以很多封禅的礼仪,都会有皇后的直接参与。

  “封禅之后,陛下当赴曲阜祭孔子庙,至亳州谒老子庙,最后七月回京。”李百药说完,将手里奏本递上。

  李承乾看了一眼奏本,点点头道:“便这样吧。”

  “是!”李百药拱手,然后侧身站在一旁。

  李承乾抬头看向张大象,问道:“张卿有什么事情吗?”

  “陛下!”张大象回过神来,拱手递奏道:“启禀陛下,玄阙州的消息送回来了。”

  李承乾顿时忍不住的站了起来,接过张大象的奏本,然后打开认真的看了起来:“……北行无尽,至永夜之地,其有冰海,广阔无边,遂立石碑以记,然后南返,至北距海,随行百骑,而归者仅五。”

  立石以记。

  李承乾的眼神眯了起来。

  从北距海到北冰洋,全部都属于玄阙州,而玄阙州在名义上是大唐领地,这意味着,整个大唐的领土直接深入到了北冰洋。

  “诸部从北距海往北而行五千里,骑兵来回四月有余,跟随战马几乎死伤殆尽,着实不易。”李承乾抬头,看向李百药道:“传旨下去,所回五人尽授伯爵爵位,其子即授子爵,其孙授男爵,若再有立功,以功相加。”

  “是!”张大象肃然拱手。

  大唐朝规,开国爵位,世袭罔替,非开国爵位,每代有降,但降者无规。

  有的人在降代继承,有的人则是一代之后,就彻底再无爵位,继承之法与勋功有关。

  如今这五人,之后三代以内都有爵位,而且有功还能升授。

  这已经是大唐历代以来,所有最丰厚的了。

  李承乾将奏本递给张大象,说道:“现在加紧完善大唐疆域图,玄阙州,金微州,幽陵州,要彻底的连起来,北面疆域必须归定。”

  “臣领旨。”张大象拱手,然后快步的转身离开。

  李承乾看着张大象的背影,稍微松了口气,如今封禅之事,就差玄阙州的这份东西了。

  苏勖的天下学堂,许敬宗的《百家姓》,全部都已经在整个天下之力下完成。

  举国之力,完成并不难,唯一难的,就是这北冰洋之事了,如今已了。

  封禅的最后准备,马上就要完成了。

  ……

  五月初,时近封禅,天下百余刺史,都督,都护,还有四方诸夷国君,使者,致仕老臣,全部云集洛阳。

  一时间洛阳鼎盛。

  在这个时候,一位关键人物的回京,让天下人再度将注意力放在了紫微宫。

  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苏亶。

  皇后的亲生父亲,皇帝的岳丈,太子,雍王,代王,永康公主,永乐公主的外祖父,回京了。

  尤其这一段时间,时常有长孙无忌要致仕的消息传出,这让人们更加关注关陇门阀接下来的领头人之事,而国丈苏亶,将最后可能成为顶替长孙无忌的那个人。

  贞观殿中,李承乾和苏淑坐在御榻之上,面前的桌几上摆放着一碟碟精美的佳肴。

  苏勖,苏亶,两家人坐在左侧,而诸皇子公主,包括太子也都坐在了右侧。

  李承乾放下酒杯,然后看向苏亶,认真说道:“多年以来,少府在杭州,苏州,湖州,越州,广开桑地,大量丝绸生产,供给朝中赏赐,还有南北商贸交易,岳丈统管,着实不易。”

  这些年,李承乾虽然广有天下,但实际上在别人看不到地方,他还做了很多事情。

  其中组织大量人力物力改进纺织技术,就是最大的秘密,也是从一开始就交给苏亶在管的。

  这些年秘密的帮助李承乾赚了大量的钱财。

  这才能够让他有足够的底气南征北战。

  “封禅之后,江夏郡王要致仕了,岳丈便转任洛州都督吧,回洛阳好好的歇一歇。”李承乾笑笑,说道:“岳母也可以留在洛阳,朕和皇后,每年都会东巡洛阳,到时候一家人团聚,也是美事一桩。”

  “多谢陛下!”苏亶神色恭敬的躬身,但眼底深处还是稍微松了口气,他是国丈,因为这重身份,所以皇帝早先一直没有让他回朝中的打算。

  便是因为他一旦回朝,便很有可能会和长孙无忌产生冲突,到了那个时候,苏亶不可能是长孙无忌的对手的。

  那个时候反而麻烦,还不如留在外面积累资历。

  如今的洛州都督是从二品的官职,甚至已经在侍中和中书令之上,仅在尚书左右仆射之下。

  当然,他没有进政事堂成为宰相的资格。

  即便是如此,这也已经是苏亶能够走到的极限了,至于再高,就是苏亶自己也不敢多想。

  “朕知道,岳丈在江南,对于民生之事多有手段,如今洛州都督统管整个江南时,该改革的就去改革。”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也不是封禅了,天下事就不用做了,实际上封禅,不过是天下事的另一个起点罢了。”

  “臣等谨遵圣训。”殿中诸人齐齐拱手。

  就在这个时候,张阿难无声的出现在殿门前。

  李承乾对着张阿难招招手。

  张阿难迈步走进殿中,对着李承乾认真拱手道:“陛下,户部有奏,大唐疆域图已经完成。”

  李承乾的呼吸顿时重了起来,他缓缓的站了起来,轻声道:“封禅的一切准备,齐全了。”

  “恭贺陛下。”

  李承乾轻轻闭上眼睛,呓语道:“开始封禅吧。”

  ……

  五月初九。

  天朗气清。

  一身明黄色衮龙袍,头戴白玉冕旒的李承乾,晨起便率领诸王和满朝文武百官一起祭祀太庙。

  然后才从紫微宫启程,沿定鼎门大街,朝着嵩山而去。

  洛阳城内,无数百姓跪倒在长街两侧,不敢抬头看向神色庄严无比,如同神圣一样的皇帝。

  李承乾一个人坐在御乘之内,轻轻的闭上眼睛。

  整个御乘之内,只有他一个人。

  坐在御乘之前,为李承乾驾驶马车的,是尚乘奉御苏庆节,苏定方的儿子苏庆节。

  不是尚乘奉御长孙净,也不是苏瑰,或者其他什么人,而就是苏庆节,他代表了苏定方,也代表了军中。

  大唐终于以军功立国。

  李承乾虽然重视文教,但他也很清楚的明白,文人是最容易离心的,只有军中的将士,对他才是最忠诚的。

  收回混乱的思绪,李承乾不由得轻轻松了口气。

  封禅啊,封禅。

  李承乾不由得笑笑。

  这么多年了,他终于走到了封禅嵩山的这一步。

  他的目光看向晃动的车帘之外,无数百姓叩首低颂:“皇帝陛下万寿无疆,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密密麻麻的声音不停的传入李承乾的耳朵当中,不知道为什么,让他原本有些不安的心,终于安静了下来。

  左右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骁卫,左右威卫,左右千牛卫,左右武卫,左右领军卫。

  除了左右监门卫以外,大唐十六卫三万骑兵同时出动,人数密密麻麻的从定鼎门,直接蔓延到了嵩山脚下。

  到了嵩山,李承乾轻轻回望。

  冕旒晃动。

  密密麻麻的封禅队伍依旧一眼看不到尽头,甚至隐约能够看到依旧有人在从洛阳城门而出。

  看着这一幕,李承乾的神色顿时肃穆起来。

  长孙无忌和户部联手所做的封禅费用,虽然昂贵,但李承乾还能够接受,可是现在他突然想到,这还仅仅是封禅嵩山,就在洛阳旁边最便捷的地方。

  将来一旦封禅泰山,那个时候都花费……

  想到这里,李承乾莫名的打了个寒战。

  不,将来他绝不封禅泰山,那样的事情对天下的损害太大了,哪怕他再一次封禅嵩山,也绝对不会去封禅泰山。

  不仅如此,他还会将这件事情当做祖训传承下去。

  他的后世子孙,大唐的历代子孙日后都不许封禅泰山,哪怕日后用嵩山代替泰山成为封禅圣地,也绝不封禅泰山。

  深吸一口气,看着嵩山南麓的山顶,李承乾的神色越发的肃穆起来,看了一眼站在山道两侧密密麻麻的金吾卫,李承乾一步步的向前迈上台阶。

  身后太子,诸王,百官,齐齐缓慢跟随。

  李承乾没有在意那些,只是一步步地往上走。

  这一整日来,他里外总感觉有些不对劲。

  而这不对劲,在现在,彻底的爆发了出来。

  随着他一步步地往上走,今生所有的一切全部都在他的眼前彻底的浮现出来。

  从他再度清醒过来,然后冻杀纥干承基开始,今生的一切开始迅速的迈上正规。

  李泰,李治,全部都在他逼迫下,一步步的谋反夺位,但全部都以惨淡收场。

  还有侯君集,张亮,杜楚客,刘洎等数位因争储而亡的朝中重臣,那一场场的政变。

  千种阴谋,万般算计。

  还有那数百个日夜,腿断之后的刺痛,然后断腿再接的强狠,一切的一切,最终才保住了他自己的太子之位。

  再后来,他的父皇东征高句丽,李承乾这个时候玩了一手阳谋,倾尽全力的去帮助他的父皇东征。

  拿下辽东,然后进兵,高句丽,但却被高句丽的天寒地冻所伤,然后回朝之后的无数争夺。

  一次次,最后李承乾成功的暗迫他的父皇退位。

  岑文本,杨师道,魏征,高士廉,萧瑀,刘德威等无数大臣的身影在他的脑海中浮现出来。

  这一切他的手段说不上多么的光明正大,但面对上苍,他心中无愧了。

  一切不过是自保罢了。

  皇权争夺下的自保而已。

  李承乾真正心中无愧的,是对百姓,是对整个大唐。

  在他重来这一世开始,大量的农具,稻钟,种植之法的改良,才被大量的实践之后,迅速的用在田间地头。

  这些年来,大唐百姓的粮食以迅猛的速度快速发展。

  这一点光是从大唐的人口大量增长就能够得到侧面的佐证,更别说还有每年的赋税大量增长。

  同时,打压世家侵占田地,隐匿人口,打压恶钱,河北江南百姓移民边州,常年东巡洛阳,让天下的粮食损耗大量减少……等等无数手段,极大的缓和了民间的矛盾,让百姓可以生计,让整个大唐都在蓬勃的向上发展。

  最后,他东灭高句丽,百济,新罗,北灭契丹,西灭西突厥,西吐谷浑,还有吐蕃,让大唐的边境迅速的安定下来,之后的二十年时间,天下百姓都不用在担心任何战争威胁,不用因为战争而缴纳多余的赋税。

  他可以以种种借口,时不时的免去一个地方的赋税。

  让天下百姓可以更好的休养生息,让整个大唐可以更好的迈向盛世。

  这些年,他大量的改进生产工具。

  不仅是农具,还有大量的纺机,还有马车,船只等等,一切都让天下的生产力大踏步的前进。

  天下广阔,二十年后,随着人口的大量增长,南至南洋,北至北冰洋,东至倭国,西至波斯,大食,大秦,甚至还有天竺等诸多国家,都将会有大唐百姓的身影。

  长孙无忌,褚遂良,王方翼,柳奭等等关中一脉,他都尽可能的保存了,避免大唐自身的国力受到重创。

  另外,张大象,戴至德刘应道,刘仁轨,裴行俭,狄仁杰,张柬之,娄师德等一大批人都已经被提拔重用,这些人在将来的二十,甚至是五十年间,都能保证大唐局势稳定向前。

  足够了,足够了。

  或许这里面因为某些矛盾他没有清理干净,将来少不了还会起冲突,但那个时候,以大唐的国力,已经足够能够承受,并且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重新恢复。

  最关键的,是他将很多东西,教导给了李象。

  他的太子。

  李象的资质虽然差一些,但比李治要好,将来治理国祚,也一定比李治更好。

  李承乾看着前方越发接近的封祀坛,脑海中却出现了他的父皇,太宗皇帝的身影。

  父皇啊,起码青雀和稚奴还活着。

  父皇,儿臣对得起你了。

  天下苍生,朕对得起你们。

  昊天啊!

  ……

  李承乾头戴冕旒,身穿赤黄色衮龙袍,跪在封祀坛上,对着高天上穹,沉沉三叩首。

  封祀坛下,太子和诸王,文武百官也全都齐齐叩首。

  四周无数金吾卫持槊肃立,旌旗招展。

  李承乾抬头,站在一旁的礼部尚书李百药,将三根高香递了过来。

  李承乾这才起身将高香点燃,最后插入身前的香炉之中。

  香炉之前,一封卷轴上绘制着整个大唐疆域图,旁边放着十三本来自天下十道和安东、安西、逻些道修建学堂的奏本,以及厚厚一摞记录大唐人口,粮食,还有记录百家姓氏人口的书册。

  三样东西,摆放在其他祭品之前。

  而在这三样东西之前,是一本轻薄的玉册。

  李承乾躬身的起身,神色肃穆庄严。

  王勃和杨炯从两侧走上,将两只火把扔进了祭坛中央的黑色大鼎之中。

  一瞬间,大鼎立刻燃起了熊熊烈火。

  无数牺牲,玉帛,丝绸等祭品全部被礼部和太常寺的离官扔进了香炉之中。

  缭绕的烟气立刻冲天而去。

  与此同时,众目睽睽之下,裴行俭,王方翼,段宝玄,刘审礼四人各穿红衣金甲,走到了四方角落的大鼎之中,迅速的点燃了里面的各色祭品,青烟立刻冲天而起。

  李承乾微微躬身,李百药将玉册拿起,然后恭敬的递到了李承乾的手里。

  李承乾接过玉册,抬起头,看向前方的大鼎,目光顺着青烟直冲苍天。

  他同时打开玉册,面对苍天,高声道:“嗣天子臣承乾,敢昭告于昊天上帝。

  有隋位极颠危,天数穷否,生灵涂炭,鼎祚沦亡。

  高祖仗黄钺而救黎元,锡元圭而拯沈溺。

  太宗功宏炼石,定区宇于再麾,业比断鳌,饮沧溟而一息。

  臣忝奉馀绪,承威积庆,遂得昆山寝燎,炎海韬波。

  虽业茂宗祧,寔降灵穹昊。

  今谨告成中岳,归功上元。

  祈愿大宝克隆,鸿基永固,子孙百禄,苍生受福。”

  说到最后,李承乾的声音一下子高昂了起来。

  祭坛之下,所有群臣齐齐认真用力的拱手高声道:“祈愿大宝克隆,鸿基永固,子孙百禄,苍生受福。”

  声音直冲云霄,震荡青云。

  一时间,天空海阔,一道金色的光束越过层云,直落而下,然后直直的照在了李承乾的身上。

  在李承乾惊愕之间,霞披双肩,光彩辉煌。

  神圣庄严。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最新章节,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