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袁军营寨。
“咳咳!”
大帐内,袁绍捂嘴咳嗽多声,说道:“张虞竟如此张狂,竟将小城命为‘平袁’。”
“父亲息怒啊!”
袁尚抚摸袁绍的背部,说道:“张虞一时得志罢了,父亲莫要因此而动怒。”
袁绍缓了缓气,说道:“我非因‘平袁’而动怒,而是忧兵将会受谣言影响。”
“谣言?”
袁尚神情微变,与逢纪对视了眼。
自张虞将新城命为‘平袁’以来,袁绍军中莫名其妙流传一首谣言,即‘大河水,九重弯,平原雁儿高,折翅落泥潭。’
逢纪眼珠子微转,说道:“殿下,谣言之语莫能轻信。代汉者,当涂高也。今殿下屯兵于高唐,岂不正合殿下扭转战况,取兴天下之意。”
“希望如此!”
袁绍幽叹了声,他可是听闻张虞将称唐王,而高唐岂不合张虞王号,合‘登高而为唐王’之语,那么与张虞对决的他,岂不是将会成为垫脚石。
倒不是袁绍胡乱联想,而是对于谶语与谣言,袁绍本身颇是迷信。如当年起兵讨董时,年号为初平,袁绍便常自认为将由他平天下。
聊了几句军情,袁绍正准备让袁尚退下之时,却忽闻斥候在帐外求见。
“殿下,渤海有军情传至!”斥候上报道。
“速讲!”
见斥候神色紧张,袁绍的心被提了起来,问道。
“大公子率万人兵马欲解南皮之围,约与沮渤海举火为号,并击张辽所部。”斥候吞吐了下,说道:“我军攻入营中,与敌寇殊死拼杀,不料敌军多甲胄,大公子兵甲匮乏,夹以被重骑陷阵,由是我军大败。”
“今大公子败退至河津,聚拢流亡兵马约四千余人,兵马折损尽半,甲胄、兵器多有遗失!”
“噗!”
闻言,袁绍脸色潮红,刚想说什么时,却忽然胸有气血上涌,猛地一口鲜血喷出。
“殿下!”
“父亲!”
见袁绍口吐鲜血,袁尚、逢纪二人大为惊恐,连忙上前搀扶袁绍。
“咳咳!”
袁绍连咳几下,望着地上的鲜血,不禁悲从中来。
他出生名门,少年扬名,北奔冀州立业,巅峰时坐拥四州,连公孙瓒都为他的附庸。然兵败之下,他不仅失去了冀州,连家眷都落到张虞手上。他为从中复起,流落至海滨,本欲联络诸雄以抗张虞,然依旧被张虞压着打。
救援南皮兵败,袁谭惨败而归,将凭何抵御张虞?
平原、高唐?
莫非自己将被张虞讨平于此,而张虞以此登王而再高之!
“噗!”
心闷之下,袁绍再吐了血,仅知周围声音嘈杂了下,他便晕厥了过去,幸袁尚、逢纪二人搀扶住。
…………
不知过了多久,袁绍晕乎乎醒来,口干舌燥的他叫了声‘饮水’,便有侍从及时奉上水。
抿了几口水,袁绍喉咙稍微好了些,然不知为何,袁绍今却能感觉到自己生命在不断流逝,有种不日将走的预感。
缓了良久,袁绍虚弱说道:“传逢纪入帐!”
“诺!”
少许,却见逢纪面带关切之色,趋步入帐。
一见到躺在病榻上的袁绍,逢纪便眼眸泛红,挤出几滴泪水,说道:“殿下宜当保养御体,不可劳伤过度。”
袁绍感慨道:“追随我起家者众多,而以真心侍我者,仅公图一人,余者不能信之。”
“请殿下吩咐!”逢纪作揖说道。
袁绍在侍女的帮助下,靠在软垫上,虚弱说道:“自去岁患病以来,我身体每况愈下,汤药不能治愈。今日呕血症发,我恐年寿将至。”
“啊!”
逢纪惶恐说道:“纪愿为殿下寻觅良医,以为殿下诊断。”
“两军对峙之时,搜寻良医岂不是让敌我尽知,人心惶惶之下,纵我病情痊愈,我军亦将败矣!”袁绍气喘吁吁,说道:“况若真有良医,我在临淄便已被治愈,怎会病症加重呢?”
逢纪抹着泪水,说道:“可要召公子尚入帐?”
“不急!”
袁绍平缓气息,问道:“我今患忧者非为己,而是忧袁氏大业。长公子袁谭恭孝有礼,但才能平庸,军略不优,治政次之,幸礼贤下士,有长者之风;三公子袁尚英朗聪慧,我素钟爱之,但忧年幼尚小,非嫡长子出身。”
“公图追随我多年,我今咨问大事,望君能如实回答。”袁绍说道。
逢纪迟疑良久,说道:“今时乱世,袁氏危难,当立贤继位。长公子平庸,若是继殿下之后,恐袁氏基业有危。而三公子虽非嫡长子,但聪慧多谋,以此继殿下之位,或能令袁氏基业留存。”
顿了顿,为了避免觉得他偏心,逢纪补充说道:“话虽如此,但青州昔为长公子所有,今若以三公子为储君,恐青州或生动乱。”
“是啊!”
见逢纪将利弊都提及,袁绍感叹说道:“我封大公子为青州刺史久矣,昔我之前迁至临淄,便答应册封谭儿为储君,今时如若反悔,谭儿必生不满。彼时青州不安,恐生内斗。”
听出了弦外之音,逢纪说道:“长公子安敢不满?大军由殿下亲自坐镇,今若下诏更立储君,凭殿下之名无人不敢尊从。”
袁绍沉默而叹气,内心在为选择袁谭还是袁尚而纠结?
见袁绍沉默不语,逢纪说道:“今三公子在身侧,殿下何不召见之,以观三公子才能。”
“公图言之有理,让三公子前来问话!”袁绍说道。
“诺!”
过了半响,却见袁尚披甲按剑入帐,望之威风凛凛,是为俊将军也!
“父亲,今身体何如?”袁尚问道。
袁绍摆了摆手,无力说道:“旧疾复发,尚无大碍。”
说着,袁绍问道:“显甫素来聪慧,今张虞遣将立城于南岸,并搭设浮桥,不知显甫有何见解?”
袁尚沉吟良久,说道:“禀殿下,今敌军设浮桥以连通两岸,以儿之拙见,父亲可备舟舸于上游,稍后舟舸互连,遣猛卒顺河直下,以火烧舟,便能冲断浮桥。浮桥如若烧断,则南岸山西兵卒难成大患!”
“显甫智谋出众,不负为父之期许!”袁绍满意说道。
袁尚似乎察觉到帐内气氛不对劲,于是下意识看向了逢纪。而逢纪为避嫌,不敢与袁尚对视。
稍后聊了几句,袁尚便被打发出帐。
待袁尚退下,逢纪说道:“较大公子才略,三公子实胜一筹。然较人心之上,大公子稍胜一筹。”
因袁谭年长,且治理青州不错,故在储君的呼声上挺高的,甚至袁绍帐下文武都偏向袁谭为储君。而袁绍之所以不册封,与他偏爱袁尚多有关系。
“不知殿下意属何人?”
袁绍沉默良久,他内心在纠结。
相比袁尚的聪慧,袁谭的能力平庸,今救援南皮都兵败,以至于让战局变得被动。但从稳定政局上看,袁谭上位的话,必然能让众人心服。
半响之后,袁绍吐了浊气,说道:“三公子虽说聪慧,但根基浅薄。今让袁谭为储君,令他与袁尚、袁熙、高干三人和睦共处,四人齐心御敌。”
在一番纠结下,袁绍选择了稳妥的方案。虽说袁尚比袁谭聪明,但聪明归聪明,若人心乱了,怕不是无力回天,由袁谭上位最合适。
当然了,袁尚上位有种可能,那便是展现出比张虞更厉害的能力,挽救今下岌岌可危的形势。但袁绍实在不敢幻想,而是稳妥安排继承人。
袁绍对袁谭与袁尚的纠结,其实可看作立长与立贤的矛盾,立长有利于政权交接,立贤则是赌贤子能让政权强盛。简而言之,立长是能够预料的未来,立贤则是难以预测的未来。
袁绍不敢赌,或是说他不敢拿最后的资本去赌博,而是将希望交给儿子们。毕竟袁谭上位,诸子尚能存复,若袁尚上位,恐诸子不能齐心。
见袁绍竟选择了袁谭,逢纪内心大为震惊,他本以为袁尚问答出彩,袁绍就会选择袁尚,而今结果却出乎的意料,袁绍竟选刚刚兵败的袁谭继承自己位置。
“公图?”
见逢纪神情不对劲,袁绍问道。
“在!”
逢纪作揖而拜,说道:“恕纪不能理解,大公子兵败南皮,丧师败土,若以大公子继之,张虞率兵进犯,大公子兵略弱之,不能应对,则我齐国将危矣!”
“若选三公子继之,张虞率兵进犯,凭三公子聪慧,我齐国尚有兴复之希望!”
“哎!”
袁绍叹气说道:“我岂会不知公图所言,三公子虽说聪慧,但少经兵事,我恐选三公子上位,亦会不敌张虞,甚至我忧袁谭不满将于内生事。”
“为稳妥而思,为延续袁氏思量,唯有袁谭适合大位。况袁尚年幼,恐其不能服众,诸兄将会离之。而袁谭虽说才能平庸,但诸子信服之,尚能凭兄弟之情共御张虞。”
病故前的袁绍脑子清晰了不少,本次所作决定尽显政治水平。
“殿下英明!”
逢纪虽厌恶袁谭,但今却不敢流露出不满之色。
“咳咳!”
大帐内,袁绍捂嘴咳嗽多声,说道:“张虞竟如此张狂,竟将小城命为‘平袁’。”
“父亲息怒啊!”
袁尚抚摸袁绍的背部,说道:“张虞一时得志罢了,父亲莫要因此而动怒。”
袁绍缓了缓气,说道:“我非因‘平袁’而动怒,而是忧兵将会受谣言影响。”
“谣言?”
袁尚神情微变,与逢纪对视了眼。
自张虞将新城命为‘平袁’以来,袁绍军中莫名其妙流传一首谣言,即‘大河水,九重弯,平原雁儿高,折翅落泥潭。’
逢纪眼珠子微转,说道:“殿下,谣言之语莫能轻信。代汉者,当涂高也。今殿下屯兵于高唐,岂不正合殿下扭转战况,取兴天下之意。”
“希望如此!”
袁绍幽叹了声,他可是听闻张虞将称唐王,而高唐岂不合张虞王号,合‘登高而为唐王’之语,那么与张虞对决的他,岂不是将会成为垫脚石。
倒不是袁绍胡乱联想,而是对于谶语与谣言,袁绍本身颇是迷信。如当年起兵讨董时,年号为初平,袁绍便常自认为将由他平天下。
聊了几句军情,袁绍正准备让袁尚退下之时,却忽闻斥候在帐外求见。
“殿下,渤海有军情传至!”斥候上报道。
“速讲!”
见斥候神色紧张,袁绍的心被提了起来,问道。
“大公子率万人兵马欲解南皮之围,约与沮渤海举火为号,并击张辽所部。”斥候吞吐了下,说道:“我军攻入营中,与敌寇殊死拼杀,不料敌军多甲胄,大公子兵甲匮乏,夹以被重骑陷阵,由是我军大败。”
“今大公子败退至河津,聚拢流亡兵马约四千余人,兵马折损尽半,甲胄、兵器多有遗失!”
“噗!”
闻言,袁绍脸色潮红,刚想说什么时,却忽然胸有气血上涌,猛地一口鲜血喷出。
“殿下!”
“父亲!”
见袁绍口吐鲜血,袁尚、逢纪二人大为惊恐,连忙上前搀扶袁绍。
“咳咳!”
袁绍连咳几下,望着地上的鲜血,不禁悲从中来。
他出生名门,少年扬名,北奔冀州立业,巅峰时坐拥四州,连公孙瓒都为他的附庸。然兵败之下,他不仅失去了冀州,连家眷都落到张虞手上。他为从中复起,流落至海滨,本欲联络诸雄以抗张虞,然依旧被张虞压着打。
救援南皮兵败,袁谭惨败而归,将凭何抵御张虞?
平原、高唐?
莫非自己将被张虞讨平于此,而张虞以此登王而再高之!
“噗!”
心闷之下,袁绍再吐了血,仅知周围声音嘈杂了下,他便晕厥了过去,幸袁尚、逢纪二人搀扶住。
…………
不知过了多久,袁绍晕乎乎醒来,口干舌燥的他叫了声‘饮水’,便有侍从及时奉上水。
抿了几口水,袁绍喉咙稍微好了些,然不知为何,袁绍今却能感觉到自己生命在不断流逝,有种不日将走的预感。
缓了良久,袁绍虚弱说道:“传逢纪入帐!”
“诺!”
少许,却见逢纪面带关切之色,趋步入帐。
一见到躺在病榻上的袁绍,逢纪便眼眸泛红,挤出几滴泪水,说道:“殿下宜当保养御体,不可劳伤过度。”
袁绍感慨道:“追随我起家者众多,而以真心侍我者,仅公图一人,余者不能信之。”
“请殿下吩咐!”逢纪作揖说道。
袁绍在侍女的帮助下,靠在软垫上,虚弱说道:“自去岁患病以来,我身体每况愈下,汤药不能治愈。今日呕血症发,我恐年寿将至。”
“啊!”
逢纪惶恐说道:“纪愿为殿下寻觅良医,以为殿下诊断。”
“两军对峙之时,搜寻良医岂不是让敌我尽知,人心惶惶之下,纵我病情痊愈,我军亦将败矣!”袁绍气喘吁吁,说道:“况若真有良医,我在临淄便已被治愈,怎会病症加重呢?”
逢纪抹着泪水,说道:“可要召公子尚入帐?”
“不急!”
袁绍平缓气息,问道:“我今患忧者非为己,而是忧袁氏大业。长公子袁谭恭孝有礼,但才能平庸,军略不优,治政次之,幸礼贤下士,有长者之风;三公子袁尚英朗聪慧,我素钟爱之,但忧年幼尚小,非嫡长子出身。”
“公图追随我多年,我今咨问大事,望君能如实回答。”袁绍说道。
逢纪迟疑良久,说道:“今时乱世,袁氏危难,当立贤继位。长公子平庸,若是继殿下之后,恐袁氏基业有危。而三公子虽非嫡长子,但聪慧多谋,以此继殿下之位,或能令袁氏基业留存。”
顿了顿,为了避免觉得他偏心,逢纪补充说道:“话虽如此,但青州昔为长公子所有,今若以三公子为储君,恐青州或生动乱。”
“是啊!”
见逢纪将利弊都提及,袁绍感叹说道:“我封大公子为青州刺史久矣,昔我之前迁至临淄,便答应册封谭儿为储君,今时如若反悔,谭儿必生不满。彼时青州不安,恐生内斗。”
听出了弦外之音,逢纪说道:“长公子安敢不满?大军由殿下亲自坐镇,今若下诏更立储君,凭殿下之名无人不敢尊从。”
袁绍沉默而叹气,内心在为选择袁谭还是袁尚而纠结?
见袁绍沉默不语,逢纪说道:“今三公子在身侧,殿下何不召见之,以观三公子才能。”
“公图言之有理,让三公子前来问话!”袁绍说道。
“诺!”
过了半响,却见袁尚披甲按剑入帐,望之威风凛凛,是为俊将军也!
“父亲,今身体何如?”袁尚问道。
袁绍摆了摆手,无力说道:“旧疾复发,尚无大碍。”
说着,袁绍问道:“显甫素来聪慧,今张虞遣将立城于南岸,并搭设浮桥,不知显甫有何见解?”
袁尚沉吟良久,说道:“禀殿下,今敌军设浮桥以连通两岸,以儿之拙见,父亲可备舟舸于上游,稍后舟舸互连,遣猛卒顺河直下,以火烧舟,便能冲断浮桥。浮桥如若烧断,则南岸山西兵卒难成大患!”
“显甫智谋出众,不负为父之期许!”袁绍满意说道。
袁尚似乎察觉到帐内气氛不对劲,于是下意识看向了逢纪。而逢纪为避嫌,不敢与袁尚对视。
稍后聊了几句,袁尚便被打发出帐。
待袁尚退下,逢纪说道:“较大公子才略,三公子实胜一筹。然较人心之上,大公子稍胜一筹。”
因袁谭年长,且治理青州不错,故在储君的呼声上挺高的,甚至袁绍帐下文武都偏向袁谭为储君。而袁绍之所以不册封,与他偏爱袁尚多有关系。
“不知殿下意属何人?”
袁绍沉默良久,他内心在纠结。
相比袁尚的聪慧,袁谭的能力平庸,今救援南皮都兵败,以至于让战局变得被动。但从稳定政局上看,袁谭上位的话,必然能让众人心服。
半响之后,袁绍吐了浊气,说道:“三公子虽说聪慧,但根基浅薄。今让袁谭为储君,令他与袁尚、袁熙、高干三人和睦共处,四人齐心御敌。”
在一番纠结下,袁绍选择了稳妥的方案。虽说袁尚比袁谭聪明,但聪明归聪明,若人心乱了,怕不是无力回天,由袁谭上位最合适。
当然了,袁尚上位有种可能,那便是展现出比张虞更厉害的能力,挽救今下岌岌可危的形势。但袁绍实在不敢幻想,而是稳妥安排继承人。
袁绍对袁谭与袁尚的纠结,其实可看作立长与立贤的矛盾,立长有利于政权交接,立贤则是赌贤子能让政权强盛。简而言之,立长是能够预料的未来,立贤则是难以预测的未来。
袁绍不敢赌,或是说他不敢拿最后的资本去赌博,而是将希望交给儿子们。毕竟袁谭上位,诸子尚能存复,若袁尚上位,恐诸子不能齐心。
见袁绍竟选择了袁谭,逢纪内心大为震惊,他本以为袁尚问答出彩,袁绍就会选择袁尚,而今结果却出乎的意料,袁绍竟选刚刚兵败的袁谭继承自己位置。
“公图?”
见逢纪神情不对劲,袁绍问道。
“在!”
逢纪作揖而拜,说道:“恕纪不能理解,大公子兵败南皮,丧师败土,若以大公子继之,张虞率兵进犯,大公子兵略弱之,不能应对,则我齐国将危矣!”
“若选三公子继之,张虞率兵进犯,凭三公子聪慧,我齐国尚有兴复之希望!”
“哎!”
袁绍叹气说道:“我岂会不知公图所言,三公子虽说聪慧,但少经兵事,我恐选三公子上位,亦会不敌张虞,甚至我忧袁谭不满将于内生事。”
“为稳妥而思,为延续袁氏思量,唯有袁谭适合大位。况袁尚年幼,恐其不能服众,诸兄将会离之。而袁谭虽说才能平庸,但诸子信服之,尚能凭兄弟之情共御张虞。”
病故前的袁绍脑子清晰了不少,本次所作决定尽显政治水平。
“殿下英明!”
逢纪虽厌恶袁谭,但今却不敢流露出不满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