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徐晃以声东击西之策,佯从子午谷道入汉中,实从傥骆道奔袭入汉中。并在次日击败孙策所部,掩杀十余里,斩俘蜀卒三千余人,声威震慑汉中。
孙策自知破不了南郑,并忌惮什翼、徐晃及后续山西援军,于是采纳法正之见,令大军渡汉水至汉南,屯兵于梁山、定军山沿汉水一线,与南郑隔水而望。
而在孙策撤离褒城与南郑后,徐晃先与褒城什翼取得联系,约于南郑见面议事。
时两军于城外十五里相会,什翼、徐晃、柯比三将碰头,先在马上行礼问好。
“什翼!”
“公明!”
“来恩!”
徐晃拱手而赞什翼,说道:“君固守褒城数十日,于此役有定鼎之功。若无君先入汉中,恐张鲁已降孙策。”
说着,徐晃关切问道:“不知君帐下兵马何如?”
什翼回首瞧了眼部下,苦笑说道:“被困城中数十日,城中已是无粮,幸帐下军马不少,得以靠马肉充饥。然孙策聚土成山,令诸部轮番进攻,因城中箭矢短缺,反是愈发难以招架。若非将军击破孙策,恐褒城难以固守。”
至汉中时,什翼帐下尚有三千余众。而经数十日的固守,在蜀军的轮番进攻下,军士伤亡累计近千人。若非徐晃及时到达汉中,并击破孙策大军,以褒城的情况,什翼坚守不了多久!
盖是知什翼不易,徐晃说道:“君帐下兵卒如有受伤,可送至南郑城中休养。而余者将士不妨就地休整,让南郑调拨军粮好生犒劳。若君侯下诏回师,君可率部先行归乡。”
“劳烦公明将军!”
见徐晃照顾自己,什翼感激说道。
趁着谈话的空隙,柯比用鞭轻触什翼的大腿,笑道:“君侯称王在即,什翼凭救汉中之功,届时必有重赏。”
柯比与什翼虽渐渐被汉化,但同为鲜卑人的出身让二人成为了好友。今什翼建有大功,柯比自然要打趣一番。
“哈哈!”
趁着玩笑之时,什翼问道:“孙氏与袁氏相比,何家兵马精锐?”
“自是袁氏!”
柯比笑道:“我军之所以能击溃孙策,便是在于蜀军少骑。而袁绍则是不然,若是轻易可破,君侯岂会花数月与之对峙。”
闻言,什翼惋惜说道:“君侯席卷冀州,我坐镇陇右。今孙策不比袁绍,区区救援之功,安能与诸君相论。二君追随大军东征袁绍,为君侯立下卓越之功,今更有救援汉中之功,非某所能比。”
“袁术、孙策、曹操、陶商等诸侯割据州郡,君何忧无大展宏图之日!”徐晃安抚道。
在三人交谈之时,张卫奉张鲁之命出城迎接,邀诸将入城商议军务,并奉上大量粮草,以犒劳山西军众将士。
南郑,郡府。
因有求于人,在徐晃领将校入城时,张鲁更是率左右出府相迎,邀徐晃、什翼、柯比诸将落座于副手侧。
“汉中遭孙策大军围困,多谢诸将军不辞辛劳解围!”
张鲁微微拱手,说道:“稍后备有薄酒,劳诸君赏脸小酌。”
徐晃说道:“奉张侯之命,晃不敢言劳。今大敌尚在,当先商议军事。”
“善!”
在张鲁的眼色示意下,张卫问道:“南郑城中有老弱两万,粮有百万石,当能满足贵军用度。然今孙策兵马虽败,但却据有汉南,并迁汉川之民南下,不知徐将军有何高见?”
徐晃沉吟了下,说道:“实不相瞒,为破孙策所部,我军军马折损大半,仅千骑可用。而如什翼将军为援汉中,半月行军近三千里,损伤军马数千匹,故我军虽有万人精锐,但却为强弩之末。”
“孙策帐下蜀军有数万之众,今据汉水而守,实欲半渡而击我军,故以今之形势,竭力以保汉川之民,与孙策隔水对峙方为上策。如若急于求成,恐会适得其反!”
张卫怪里怪气说道:“徐将军号为名将,今能击败孙策,为何不能驱孙策出境。如让孙策久居汉南,岂不将百姓让于孙策!”
徐晃冷冷瞟了眼张卫,说道:“我奉张侯之命解汉中之围,非是受君之所托。君若以为能破孙策,不如渡河出击,与孙策决分胜负。”
如果汉中属于自家的疆域,徐晃或许会想尽办法,阻止孙策迁民入蜀。然今汉中既是张鲁所有,救援汉中是出于地理上的考量,故对徐晃而言,与其冒险用兵,不如稳重用兵,与孙策隔水对峙,将孙策耗走。
当下张卫的阴阳怪气,徐晃可不会惯着他,即便他贵为张鲁之弟,徐晃亦是不放眼里,莫忘了他才是救汉中于危难之人。
“你~”
“住口!”
张鲁呵斥了声,先是打断张卫的话,而后换了个语气,语气谦和说道:“徐将军,张侯册封某为汉中郡守,故鲁代张侯治理汉川之民。而今汉川之民被徙一户,则张侯少一户百姓。”
说着,张鲁看向阎圃,说道:“昔战事频繁,道路断绝,不便呈送案牍。今岁时至,汉中当依律上计,唯望将军以大局为重。”
“师君!”
见张鲁有意将汉中献于张虞,张卫有话想说,却又被张鲁打断。
“将军为名将,今军务之事,一切由将军做主!”张鲁说道。
随着张鲁表明态度,流露出归降之意,徐晃神情则是有所变化。毕竟张鲁如果归降,他作为大军的主帅亦是有份功绩。而今仗打得越出彩,他才能在唐王国中占据越高的位置。
徐晃语气缓和,说道:“张侯担忧汉中军情,故今除我之外,另有两股兵马在路上,人数约近万人。万人步骑若至,则孙策将无兵力之优,彼时方有机会驱孙策出汉中。”
闻言,张鲁作揖而笑,说道:“张侯挂念汉中,鲁不胜感激。将军既为主帅,汉中兵民皆由将军调遣,望将军早破孙策。”
徐晃回礼说道:“本职之事!”
见两军达成合作,郭淮避席出列,说道:“将军,孙策欲迁汉川民众,乃是欲弱汉中,以强巴蜀。然迁民之事困难,百姓贪恋故土,岂愿顺从孙策,故以淮之见,府君既有天师之职,故不如诱百姓北逃,令孙策难得民众。”
徐晃微微点头,看向张鲁说道:“孙策兵将多为蜀人,不识汉中地理。君如能诱百姓北逃,则蜀人难迁汉川之民!”
张鲁沉吟良久,说道:“鲁于汉中略有薄名,今教徒遍布汉川,如欲令汉南之民北渡不难,仅是有劳将军接应民众,以免汉南百姓遭蜀军所害。”
薄名乃是张鲁的自谦,张鲁在汉中建立起政教一体的政府,控制了汉川之民及大巴山中的賨人。而今通过基层力量,引诱汉南百姓逃至汉北不算什么难事,仅是需要徐晃能接应这些逃难的百姓。
历史上,曹操能从汉中迁走大量百姓,还能派遣张郃深入巴中迁徙賨人,便是依靠张鲁的鼓动。若无张鲁的鼓动,参考曹操欲迁淮南民众的表现,彼时淮南民众得知曹操迁民,数十万百姓投奔江左。
因此郭淮之策不可不谓出彩,他抓住张鲁身份的不凡,企图凭舆论力量与掌握军事力量的孙策展开汉南百姓争夺战。
“善!”
又聊了几句,徐晃婉拒张鲁宴请的邀请,与诸将各回军营里。
待众人退下之后,张卫留了下来,不满问道:“兄长坐拥汉川,户籍众多,好不自在,何故献汉中以谒张虞?”
张鲁怒其不争说道:“汉中偏僻之所,北与张虞接壤,南与孙策为邻。此番若无张虞遣军救援,恐汉中已被孙策所下。今不结交强邻,而欲自立,将自断生路。”
“你若是争气,能守住阳平关,今下何须外人出兵?”
相比张鲁能识形势,知晓顺势而为。弟弟张卫一心追求如何能割据一方,而他军事能力又差,可谓好高骛远。若非是张鲁弟弟,张卫岂能成为汉中军事一把手?
张卫脸上露出悻悻然之色,在交兵之前,他确实夸下海口,凭阳平关能阻挡孙策的脚步。然随着战事的进行,阳平关被破,他逃回南郑固守,令汉中有覆没之危。眼下因张虞介入汉中战场,今汉川才得以保全。
见张卫不说话,张鲁哼了一声,说道:“张虞兵马俱在汉中,其兵马之强壮远胜孙氏,而我军不及孙氏精壮。故今不识趣投效,则恐徐晃击退孙策之日,便是囚禁你我兄弟之时。”
之前在阎蒲的劝说下,张鲁尚有犹豫是否归降张虞。然今随着张鲁见识到山西军的战斗力,张鲁决意真心归降张虞。
“兄长贵为师君,今日何必这般卑微?”张卫找补说道。
张鲁无奈说道:“徐晃为张虞帐下名将,深受张虞器重。你我若降张虞,岂能不与徐晃交好关系?若是得罪徐晃及其左右,在张虞面前进献谗言,试问如何应对!”
既是投靠张虞,张鲁自然想在张虞麾下混得好些,而交好亲信文武是为立身之基!
孙策自知破不了南郑,并忌惮什翼、徐晃及后续山西援军,于是采纳法正之见,令大军渡汉水至汉南,屯兵于梁山、定军山沿汉水一线,与南郑隔水而望。
而在孙策撤离褒城与南郑后,徐晃先与褒城什翼取得联系,约于南郑见面议事。
时两军于城外十五里相会,什翼、徐晃、柯比三将碰头,先在马上行礼问好。
“什翼!”
“公明!”
“来恩!”
徐晃拱手而赞什翼,说道:“君固守褒城数十日,于此役有定鼎之功。若无君先入汉中,恐张鲁已降孙策。”
说着,徐晃关切问道:“不知君帐下兵马何如?”
什翼回首瞧了眼部下,苦笑说道:“被困城中数十日,城中已是无粮,幸帐下军马不少,得以靠马肉充饥。然孙策聚土成山,令诸部轮番进攻,因城中箭矢短缺,反是愈发难以招架。若非将军击破孙策,恐褒城难以固守。”
至汉中时,什翼帐下尚有三千余众。而经数十日的固守,在蜀军的轮番进攻下,军士伤亡累计近千人。若非徐晃及时到达汉中,并击破孙策大军,以褒城的情况,什翼坚守不了多久!
盖是知什翼不易,徐晃说道:“君帐下兵卒如有受伤,可送至南郑城中休养。而余者将士不妨就地休整,让南郑调拨军粮好生犒劳。若君侯下诏回师,君可率部先行归乡。”
“劳烦公明将军!”
见徐晃照顾自己,什翼感激说道。
趁着谈话的空隙,柯比用鞭轻触什翼的大腿,笑道:“君侯称王在即,什翼凭救汉中之功,届时必有重赏。”
柯比与什翼虽渐渐被汉化,但同为鲜卑人的出身让二人成为了好友。今什翼建有大功,柯比自然要打趣一番。
“哈哈!”
趁着玩笑之时,什翼问道:“孙氏与袁氏相比,何家兵马精锐?”
“自是袁氏!”
柯比笑道:“我军之所以能击溃孙策,便是在于蜀军少骑。而袁绍则是不然,若是轻易可破,君侯岂会花数月与之对峙。”
闻言,什翼惋惜说道:“君侯席卷冀州,我坐镇陇右。今孙策不比袁绍,区区救援之功,安能与诸君相论。二君追随大军东征袁绍,为君侯立下卓越之功,今更有救援汉中之功,非某所能比。”
“袁术、孙策、曹操、陶商等诸侯割据州郡,君何忧无大展宏图之日!”徐晃安抚道。
在三人交谈之时,张卫奉张鲁之命出城迎接,邀诸将入城商议军务,并奉上大量粮草,以犒劳山西军众将士。
南郑,郡府。
因有求于人,在徐晃领将校入城时,张鲁更是率左右出府相迎,邀徐晃、什翼、柯比诸将落座于副手侧。
“汉中遭孙策大军围困,多谢诸将军不辞辛劳解围!”
张鲁微微拱手,说道:“稍后备有薄酒,劳诸君赏脸小酌。”
徐晃说道:“奉张侯之命,晃不敢言劳。今大敌尚在,当先商议军事。”
“善!”
在张鲁的眼色示意下,张卫问道:“南郑城中有老弱两万,粮有百万石,当能满足贵军用度。然今孙策兵马虽败,但却据有汉南,并迁汉川之民南下,不知徐将军有何高见?”
徐晃沉吟了下,说道:“实不相瞒,为破孙策所部,我军军马折损大半,仅千骑可用。而如什翼将军为援汉中,半月行军近三千里,损伤军马数千匹,故我军虽有万人精锐,但却为强弩之末。”
“孙策帐下蜀军有数万之众,今据汉水而守,实欲半渡而击我军,故以今之形势,竭力以保汉川之民,与孙策隔水对峙方为上策。如若急于求成,恐会适得其反!”
张卫怪里怪气说道:“徐将军号为名将,今能击败孙策,为何不能驱孙策出境。如让孙策久居汉南,岂不将百姓让于孙策!”
徐晃冷冷瞟了眼张卫,说道:“我奉张侯之命解汉中之围,非是受君之所托。君若以为能破孙策,不如渡河出击,与孙策决分胜负。”
如果汉中属于自家的疆域,徐晃或许会想尽办法,阻止孙策迁民入蜀。然今汉中既是张鲁所有,救援汉中是出于地理上的考量,故对徐晃而言,与其冒险用兵,不如稳重用兵,与孙策隔水对峙,将孙策耗走。
当下张卫的阴阳怪气,徐晃可不会惯着他,即便他贵为张鲁之弟,徐晃亦是不放眼里,莫忘了他才是救汉中于危难之人。
“你~”
“住口!”
张鲁呵斥了声,先是打断张卫的话,而后换了个语气,语气谦和说道:“徐将军,张侯册封某为汉中郡守,故鲁代张侯治理汉川之民。而今汉川之民被徙一户,则张侯少一户百姓。”
说着,张鲁看向阎圃,说道:“昔战事频繁,道路断绝,不便呈送案牍。今岁时至,汉中当依律上计,唯望将军以大局为重。”
“师君!”
见张鲁有意将汉中献于张虞,张卫有话想说,却又被张鲁打断。
“将军为名将,今军务之事,一切由将军做主!”张鲁说道。
随着张鲁表明态度,流露出归降之意,徐晃神情则是有所变化。毕竟张鲁如果归降,他作为大军的主帅亦是有份功绩。而今仗打得越出彩,他才能在唐王国中占据越高的位置。
徐晃语气缓和,说道:“张侯担忧汉中军情,故今除我之外,另有两股兵马在路上,人数约近万人。万人步骑若至,则孙策将无兵力之优,彼时方有机会驱孙策出汉中。”
闻言,张鲁作揖而笑,说道:“张侯挂念汉中,鲁不胜感激。将军既为主帅,汉中兵民皆由将军调遣,望将军早破孙策。”
徐晃回礼说道:“本职之事!”
见两军达成合作,郭淮避席出列,说道:“将军,孙策欲迁汉川民众,乃是欲弱汉中,以强巴蜀。然迁民之事困难,百姓贪恋故土,岂愿顺从孙策,故以淮之见,府君既有天师之职,故不如诱百姓北逃,令孙策难得民众。”
徐晃微微点头,看向张鲁说道:“孙策兵将多为蜀人,不识汉中地理。君如能诱百姓北逃,则蜀人难迁汉川之民!”
张鲁沉吟良久,说道:“鲁于汉中略有薄名,今教徒遍布汉川,如欲令汉南之民北渡不难,仅是有劳将军接应民众,以免汉南百姓遭蜀军所害。”
薄名乃是张鲁的自谦,张鲁在汉中建立起政教一体的政府,控制了汉川之民及大巴山中的賨人。而今通过基层力量,引诱汉南百姓逃至汉北不算什么难事,仅是需要徐晃能接应这些逃难的百姓。
历史上,曹操能从汉中迁走大量百姓,还能派遣张郃深入巴中迁徙賨人,便是依靠张鲁的鼓动。若无张鲁的鼓动,参考曹操欲迁淮南民众的表现,彼时淮南民众得知曹操迁民,数十万百姓投奔江左。
因此郭淮之策不可不谓出彩,他抓住张鲁身份的不凡,企图凭舆论力量与掌握军事力量的孙策展开汉南百姓争夺战。
“善!”
又聊了几句,徐晃婉拒张鲁宴请的邀请,与诸将各回军营里。
待众人退下之后,张卫留了下来,不满问道:“兄长坐拥汉川,户籍众多,好不自在,何故献汉中以谒张虞?”
张鲁怒其不争说道:“汉中偏僻之所,北与张虞接壤,南与孙策为邻。此番若无张虞遣军救援,恐汉中已被孙策所下。今不结交强邻,而欲自立,将自断生路。”
“你若是争气,能守住阳平关,今下何须外人出兵?”
相比张鲁能识形势,知晓顺势而为。弟弟张卫一心追求如何能割据一方,而他军事能力又差,可谓好高骛远。若非是张鲁弟弟,张卫岂能成为汉中军事一把手?
张卫脸上露出悻悻然之色,在交兵之前,他确实夸下海口,凭阳平关能阻挡孙策的脚步。然随着战事的进行,阳平关被破,他逃回南郑固守,令汉中有覆没之危。眼下因张虞介入汉中战场,今汉川才得以保全。
见张卫不说话,张鲁哼了一声,说道:“张虞兵马俱在汉中,其兵马之强壮远胜孙氏,而我军不及孙氏精壮。故今不识趣投效,则恐徐晃击退孙策之日,便是囚禁你我兄弟之时。”
之前在阎蒲的劝说下,张鲁尚有犹豫是否归降张虞。然今随着张鲁见识到山西军的战斗力,张鲁决意真心归降张虞。
“兄长贵为师君,今日何必这般卑微?”张卫找补说道。
张鲁无奈说道:“徐晃为张虞帐下名将,深受张虞器重。你我若降张虞,岂能不与徐晃交好关系?若是得罪徐晃及其左右,在张虞面前进献谗言,试问如何应对!”
既是投靠张虞,张鲁自然想在张虞麾下混得好些,而交好亲信文武是为立身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