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奸诈,趁姻亲之交,夺我关头!”
堂内,孙权神情凝重,说道:“关头为巴蜀祸福之门,关头失守,蒹葭、剑阁首当其冲。观敌之所为,敌寇早有图谋我巴蜀之意,伐我之军或已开拔。大军压境,形势险恶,不知诸卿有何高见?”
众人交头接耳,对忽然爆发的战事充满震惊与不可思议。
“袁术被擒,齐袁覆没,唐人据有中原,以我巴蜀之力,安能与之为敌?”
“是啊!”
“使君继位之初,与曹、刘两家结怨。今无强援呼应,而形势危急,恐非唐人之敌啊!”
“肃静!”
徐琨咳嗽了声,严肃说道:“敌寇未至,而诸卿慌乱,岂不有失风度!”
在徐琨的呵斥下,众人稍微安静。
“使君!”
州吏蹇胤离席而起,拱手说道:“汉亡唐兴是为天数,今中国诸州方定,举大军南征巴蜀,其意有一统寰宇之念。昔后汉之兴,成蜀拒而不降,光武督将远征,成都告破之时,覆巢安有卵乎?”
“先君创业不易,西征用兵多年,方有巴蜀微寸之地。时北连张唐,东伐陈袁,威震江表;先兄奋发图强,意取汉中门户,仅得寡民南迁。南中叛反,春出秋返安息诸郡。故二君在世时,尚非张唐之敌,何况使君复继者?”
“以胤之拙见,唐人大军南征,使君何不效窦融东归之故事,为孙氏求得裂土封疆之荣!”
蹇胤的话语非常赤裸了,用孙坚、孙策为例子,与张虞为敌的下场。甚至明目张胆说孙坚、孙策非张虞之敌,何况刚刚上位的孙权。如果孙权企图反抗,那么下场很可能就是公孙述身死族灭那一结果。
孙权神情难看,欲发怒却又不好发怒。毕竟蹇胤所言并非无理。
“诸君可有别见?”
“使君,蹇君之言不如道理!”
垫江人赵敏说道:“唐帝起兵十二年,征讨天下无所不胜。昔击李傕,败袁绍,擒袁术,皆以少胜众之故事。今唐帝坐拥中国,治下百姓千万,良将百员,恐非巴蜀所能敌。天命在上,若执意为敌,有失福祚,则使君岂不辜负父兄之心血。”
见一众蜀人纷纷劝自己投降,孙权强忍心中的不满,遂看向许靖,问道:“君为诸吏之首,如某之仲父,今可有进谏之语?”
许靖神情犹豫,半响起身之后,说道:“唐帝,龙虎也。以弱冠之龄,奋义兵于代朔,西征董孽,穷极马、韩,北逐幽州,东破袁绍,南擒袁术。”
“袁绍者,四世三公之身,坐断河北之强侯,一役失河北,二役丧命于军中。袁术者,篡位窥器之诈贼,据有长江上下诸州,竟一役被敌生擒,举国兵吏归降。四方群英皆一世之人杰,然皆非唐人之敌,可见张氏之雄犹如高、世二祖。”
“使君之所以拒唐,无非巴山蜀道之险。今唐人以汉中为基,南窥我巴蜀。时关头为咽喉要冲,敌军兵马动辄数十万,我军失巴山之险,久持用兵众寡不能敌。故为大计而思,使君不妨开城迎之,尚能得万户公侯之爵。”
见委以重任的许靖都劝自己出降,孙权差点眼前一黑晕过去。
许靖为诸吏之长,连他都支持投降,这让孙权不得不怀疑今下他是否有坚守的必要性。或许及时归降,能得到好的待遇。可是就这样无抵抗归降,让他非常不甘心。
其实许靖的投降之议与历史上张昭所思如出一辙,皆并非真心出卖孙氏,而是从今下来看,张虞威名赫赫,且占据了中国。作为传统士大夫,许靖看不到抵抗取胜的希望,故为了孙氏而考虑,及时归降张虞,得到优渥的封赏,方才对得起孙策的嘱托。
孙权脸色难看,遂拂袖而去。
见孙权离席而去,众州吏起身急呼,却不见孙权回头。而人群中的法正则是受到侍从的相邀,从偏门至后堂,独自面见孙权。
后堂内,孙权神情烦闷,盘腿坐于榻上。
法正趋步拜见,说道:“正拜见使君!”
“坐!”
孙权收敛心神,说道:“今唐人背盟夺城,意图巴蜀,诸吏惶恐欲降。不知卿是何意见?”
法正整理了下思绪,故意说道:“唐帝者,无敌于天下。新并袁术,兵马精锐,而我连丧二君,人心动荡。故乘战胜之威,伐丧乱之国,必能克复巴蜀。故使君宜当先送家眷谒京。不然,则形势危矣!”
见法正同劝自己出降,孙权神情大怒,拍案说道:“我兄临终有言,大事不决问孝直。今孝直竟劝我归降,何不当众言语?”
说着,孙权欲再次拂袖而去。
法正伸手急忙去拉孙权,笑道:“一时戏语,使君何故动怒!”
见法正另有别语,孙权方才平复心情,紧握法正的手,说道:“不知先生有何教我?”
法正与孙权同坐于榻上,问道:“试问使君何故不降?”
孙权沉吟少许,说道:“察众人之议,不足与之图大事。众人开门迎唐,不失富贵。乘犊车,仕中原,累官能知州郡,或能进仕长安。为孙氏效力,与为张氏效力有何异同?”
“然我若迎唐,所得无非数千或万户之侯,虽能留封于子嗣,但生死却操之于唐人。所乘车马不及今时,旧吏见我称以同事。若留居巴蜀,虽不敢想进位帝王,但却能号令巴蜀。二者相比,盖有天壤之别。”
“善!”
法正欣慰说道:“使君心怀大略,早定大计,何须用众人之议!”
孙权迟疑说道:“话虽如此,但权恐不得破敌大计,愿请先生参谋。”
法正沉吟少许,说道:“张虞虽据有中国,但举世皆敌。使君以英武之资,兼仗父兄之业,坐拥巴蜀,地周数千里,治下十余郡,兵精粮足,将士用命,拥十万之众,横行天下,无所可惧。”
“光武中兴时,天下悉数平定,成蜀负嵎顽抗,而今将军不然。中国虽安,但吴楚不宁。曹操、刘备尚在江南,为唐人之后患。唐人伐巴蜀从北道入巴蜀,中国虽夺白水,但蜀道险峻,葭萌难守,尚有剑阁险关。”
“剑阁者,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帝驱中国士众远涉山岭之间,骑不得骋,粮需力负。时依孙子曰:‘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使君如能举兵固守险要,以剑阁之险据敌,早则半年,迟则一岁,唐人必因劳师远征而撤军。另唐为汉家之敌,今汉室在江左,曹、刘辅政,三家乃唇亡齿寒之关系。唐人如若灭蜀,据有大江之上游,二家在下溯,岂能久续乎?”
“因此,以正之见,使君聚巴蜀之兵,屯于米仓、金牛之险道,以为据中国强兵。另遣使者出使吴楚,劝刘、曹二家北伐,以分中国之兵。旷日持久,日费巨金,唐人进不得取胜,迟早撤军返程。”
“唐人北返,使君大振声威,何愁蜀人反复?时与吴楚连盟,凭巴山、长江之险,足以割据巴蜀!”
“彩!”
孙权大为欢喜,拍案说道:“张虞称霸中原以来,所忧者无非二袁,曹操与孤。今覆没二袁,收取中国,篡汉自立,乃天下之敌。曹操与我尚存,长江诸州齐力据敌,未必不能与其较长短!”
“不仅于此!”
法正补充说道:“假使唐人兵入巴蜀,大势已去难收。但使君拥数万之师,治百万之民,南中听候调令,时再出降唐人,纵无万户侯爵。但因东南曹、刘未休,亦会优待使君。是故进能退敌,割据一方,称孤道寡;退能出降,封疆裂土,贵延子孙。”
总结法正御敌计策,无非是持久战。即利用本地作战的优势,拉长唐军的补给线,用时间拖垮唐军补给,最终令唐人因辎重紧缺而撤军。期间让曹、刘袭扰唐人,让唐军无法专心南征。
孙权伸手紧握法正手,感激说道:“先生之语方为诚心之言,今我绝不相忘先生决断之恩。”
法正作揖说道:“使君宜当速招诸将,由大将率兵北上据敌。若让唐军先行据险,则不利我军御敌。”
孙权从榻上直起,兴奋说道:“时劳先生参议军事!”
“不敢辞也!”
堂内,孙权神情凝重,说道:“关头为巴蜀祸福之门,关头失守,蒹葭、剑阁首当其冲。观敌之所为,敌寇早有图谋我巴蜀之意,伐我之军或已开拔。大军压境,形势险恶,不知诸卿有何高见?”
众人交头接耳,对忽然爆发的战事充满震惊与不可思议。
“袁术被擒,齐袁覆没,唐人据有中原,以我巴蜀之力,安能与之为敌?”
“是啊!”
“使君继位之初,与曹、刘两家结怨。今无强援呼应,而形势危急,恐非唐人之敌啊!”
“肃静!”
徐琨咳嗽了声,严肃说道:“敌寇未至,而诸卿慌乱,岂不有失风度!”
在徐琨的呵斥下,众人稍微安静。
“使君!”
州吏蹇胤离席而起,拱手说道:“汉亡唐兴是为天数,今中国诸州方定,举大军南征巴蜀,其意有一统寰宇之念。昔后汉之兴,成蜀拒而不降,光武督将远征,成都告破之时,覆巢安有卵乎?”
“先君创业不易,西征用兵多年,方有巴蜀微寸之地。时北连张唐,东伐陈袁,威震江表;先兄奋发图强,意取汉中门户,仅得寡民南迁。南中叛反,春出秋返安息诸郡。故二君在世时,尚非张唐之敌,何况使君复继者?”
“以胤之拙见,唐人大军南征,使君何不效窦融东归之故事,为孙氏求得裂土封疆之荣!”
蹇胤的话语非常赤裸了,用孙坚、孙策为例子,与张虞为敌的下场。甚至明目张胆说孙坚、孙策非张虞之敌,何况刚刚上位的孙权。如果孙权企图反抗,那么下场很可能就是公孙述身死族灭那一结果。
孙权神情难看,欲发怒却又不好发怒。毕竟蹇胤所言并非无理。
“诸君可有别见?”
“使君,蹇君之言不如道理!”
垫江人赵敏说道:“唐帝起兵十二年,征讨天下无所不胜。昔击李傕,败袁绍,擒袁术,皆以少胜众之故事。今唐帝坐拥中国,治下百姓千万,良将百员,恐非巴蜀所能敌。天命在上,若执意为敌,有失福祚,则使君岂不辜负父兄之心血。”
见一众蜀人纷纷劝自己投降,孙权强忍心中的不满,遂看向许靖,问道:“君为诸吏之首,如某之仲父,今可有进谏之语?”
许靖神情犹豫,半响起身之后,说道:“唐帝,龙虎也。以弱冠之龄,奋义兵于代朔,西征董孽,穷极马、韩,北逐幽州,东破袁绍,南擒袁术。”
“袁绍者,四世三公之身,坐断河北之强侯,一役失河北,二役丧命于军中。袁术者,篡位窥器之诈贼,据有长江上下诸州,竟一役被敌生擒,举国兵吏归降。四方群英皆一世之人杰,然皆非唐人之敌,可见张氏之雄犹如高、世二祖。”
“使君之所以拒唐,无非巴山蜀道之险。今唐人以汉中为基,南窥我巴蜀。时关头为咽喉要冲,敌军兵马动辄数十万,我军失巴山之险,久持用兵众寡不能敌。故为大计而思,使君不妨开城迎之,尚能得万户公侯之爵。”
见委以重任的许靖都劝自己出降,孙权差点眼前一黑晕过去。
许靖为诸吏之长,连他都支持投降,这让孙权不得不怀疑今下他是否有坚守的必要性。或许及时归降,能得到好的待遇。可是就这样无抵抗归降,让他非常不甘心。
其实许靖的投降之议与历史上张昭所思如出一辙,皆并非真心出卖孙氏,而是从今下来看,张虞威名赫赫,且占据了中国。作为传统士大夫,许靖看不到抵抗取胜的希望,故为了孙氏而考虑,及时归降张虞,得到优渥的封赏,方才对得起孙策的嘱托。
孙权脸色难看,遂拂袖而去。
见孙权离席而去,众州吏起身急呼,却不见孙权回头。而人群中的法正则是受到侍从的相邀,从偏门至后堂,独自面见孙权。
后堂内,孙权神情烦闷,盘腿坐于榻上。
法正趋步拜见,说道:“正拜见使君!”
“坐!”
孙权收敛心神,说道:“今唐人背盟夺城,意图巴蜀,诸吏惶恐欲降。不知卿是何意见?”
法正整理了下思绪,故意说道:“唐帝者,无敌于天下。新并袁术,兵马精锐,而我连丧二君,人心动荡。故乘战胜之威,伐丧乱之国,必能克复巴蜀。故使君宜当先送家眷谒京。不然,则形势危矣!”
见法正同劝自己出降,孙权神情大怒,拍案说道:“我兄临终有言,大事不决问孝直。今孝直竟劝我归降,何不当众言语?”
说着,孙权欲再次拂袖而去。
法正伸手急忙去拉孙权,笑道:“一时戏语,使君何故动怒!”
见法正另有别语,孙权方才平复心情,紧握法正的手,说道:“不知先生有何教我?”
法正与孙权同坐于榻上,问道:“试问使君何故不降?”
孙权沉吟少许,说道:“察众人之议,不足与之图大事。众人开门迎唐,不失富贵。乘犊车,仕中原,累官能知州郡,或能进仕长安。为孙氏效力,与为张氏效力有何异同?”
“然我若迎唐,所得无非数千或万户之侯,虽能留封于子嗣,但生死却操之于唐人。所乘车马不及今时,旧吏见我称以同事。若留居巴蜀,虽不敢想进位帝王,但却能号令巴蜀。二者相比,盖有天壤之别。”
“善!”
法正欣慰说道:“使君心怀大略,早定大计,何须用众人之议!”
孙权迟疑说道:“话虽如此,但权恐不得破敌大计,愿请先生参谋。”
法正沉吟少许,说道:“张虞虽据有中国,但举世皆敌。使君以英武之资,兼仗父兄之业,坐拥巴蜀,地周数千里,治下十余郡,兵精粮足,将士用命,拥十万之众,横行天下,无所可惧。”
“光武中兴时,天下悉数平定,成蜀负嵎顽抗,而今将军不然。中国虽安,但吴楚不宁。曹操、刘备尚在江南,为唐人之后患。唐人伐巴蜀从北道入巴蜀,中国虽夺白水,但蜀道险峻,葭萌难守,尚有剑阁险关。”
“剑阁者,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帝驱中国士众远涉山岭之间,骑不得骋,粮需力负。时依孙子曰:‘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使君如能举兵固守险要,以剑阁之险据敌,早则半年,迟则一岁,唐人必因劳师远征而撤军。另唐为汉家之敌,今汉室在江左,曹、刘辅政,三家乃唇亡齿寒之关系。唐人如若灭蜀,据有大江之上游,二家在下溯,岂能久续乎?”
“因此,以正之见,使君聚巴蜀之兵,屯于米仓、金牛之险道,以为据中国强兵。另遣使者出使吴楚,劝刘、曹二家北伐,以分中国之兵。旷日持久,日费巨金,唐人进不得取胜,迟早撤军返程。”
“唐人北返,使君大振声威,何愁蜀人反复?时与吴楚连盟,凭巴山、长江之险,足以割据巴蜀!”
“彩!”
孙权大为欢喜,拍案说道:“张虞称霸中原以来,所忧者无非二袁,曹操与孤。今覆没二袁,收取中国,篡汉自立,乃天下之敌。曹操与我尚存,长江诸州齐力据敌,未必不能与其较长短!”
“不仅于此!”
法正补充说道:“假使唐人兵入巴蜀,大势已去难收。但使君拥数万之师,治百万之民,南中听候调令,时再出降唐人,纵无万户侯爵。但因东南曹、刘未休,亦会优待使君。是故进能退敌,割据一方,称孤道寡;退能出降,封疆裂土,贵延子孙。”
总结法正御敌计策,无非是持久战。即利用本地作战的优势,拉长唐军的补给线,用时间拖垮唐军补给,最终令唐人因辎重紧缺而撤军。期间让曹、刘袭扰唐人,让唐军无法专心南征。
孙权伸手紧握法正手,感激说道:“先生之语方为诚心之言,今我绝不相忘先生决断之恩。”
法正作揖说道:“使君宜当速招诸将,由大将率兵北上据敌。若让唐军先行据险,则不利我军御敌。”
孙权从榻上直起,兴奋说道:“时劳先生参议军事!”
“不敢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