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均田制是祖制,且一直施行良好,不可轻改啊!”杜正伦劝道。
卢承庆也跟着道:“府兵制以均田制为根本,倘若更改均田制,府兵制也会遭到破坏!”
李治听到两人反对,沉默不语。
卢承庆和杜正伦都是自己一手提拔,连他们都反对,群臣的反应可以预见。
李治看了刘仁轨一眼,道:“刘卿,你怎么看?”
刘仁轨思索了一会,道:“老臣明白陛下的初衷,是为了应对土地兼并,只是田制乃国家根本,需得谨慎。”
他去过河北,深知土地兼并的严重性,所以言辞更温和一些,并未直接反对。
卢承庆听到“土地兼并”几个字,脸色变得不自然起来。
河北之事,范阳卢氏确实有参与,是南祖房所为,然而刘仁轨当初一个招呼不打,就把此事捅出来,让他非常不满。
“陛下,朝廷一直严禁土地兼并,纵然有些许逾规行为,也会严厉打击,臣以为不能因为一件个例,就撬动国家基石。”卢承庆再次劝说道。
李治目光转动,从其他大臣身上一扫而过,道:“都说说,你们都是怎么想的。”
辛茂将略一沉吟,微笑道:“臣十分赞同陛下抑制土地兼并的决心,只是臣以为,此事牵扯太大,应缓缓图之,不可操之过急。”
上官仪道:“陛下,倘若施行此政策,百姓未必明白您的苦心,需得先设法让百姓理解,才可施行。”
众人之中,他是唯一仔细考虑过此事施行会面临的阻碍,而并非下意识反对。
从每个人的话语中,李治也大概明白了他们的心态。
卢承庆和杜正伦掌管着户部,故而最看重田制的稳定,思想较为保守,不愿意进行激烈改革。
阎立本和辛茂将是温和派,并不强烈反对,但也觉得应该徐徐图之,不能操之过急。
刘仁轨和上官仪应该也认识到了土地兼并的问题,心中有几分支持,只是担心一锤子砸下去,把国家砸乱了,所以也不敢完全支持。
便在这时,李义府朗声道:“臣同意陛下的政策。要抑制土地兼并,非下重手不可,陛下圣明,臣相信眼下田制不会出现问题,然而将来又如何,就难以保证了。”
意思就是,皇帝英明的情况下,均田制还可以维持。
然而将来出现不肖子孙,或者大奸大恶之臣,把持朝政,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那国家危害就大了。
李义府就是那种不管皇帝说什么,他先表示支持再说,然后再来想理由,怎么解释。
他的这番表态,让李治很满意。
朝堂之上,确实需要这样一个完全支持自己的人,很多政策才能得以推行。
卢承庆急忙道:“陛下,要控制土地兼并,还可想其他策略,均田制关系重大,不可轻改啊!”
李义府正要反驳,李治抬了抬手,道:“今日就议到此处,大家先散了吧。”
他这次召集众人,本来就只是试探一下众人反应。
倘若众人反应不大,那就再商议好细节,改日拿到朝堂上推行。
如今反对声音很大,那就需要想一些法子,做些修改,另外也做一下大臣工作,才能更好的推进改革。
最好的突破点还是土地兼并。
从刚才的谈话来看,大臣们都知道土地兼并的危害,只是并不认为完全是均田制的原因。
李治坐在龙椅上思索了片刻,道:“伏胜,让高有道、卢照邻……啊不,让郭正一、元万顷过来一趟。”
这件事涉及到卢承庆,李治担心自己的部署泄露,便不打算用卢照邻了。
不一会,元万顷二人一起来到正殿,向李治见礼。
李治抬手道:“不必多礼,这几年,你二人替朕处理了不少政务,朕想向你们问一个问题。”
两人齐声道:“臣等恭候陛下垂询。”
李治道:“你们处理了近两年政务,我大唐十道三百五十六州的情况,你们可清楚?”
郭正一道:“大致了然。”
元万顷道:“臣也一样。”
李治道:“那依你们之见,各道州县,哪个地区的土地兼并,最为严重?”
两人都吃了一惊,对视一眼后,郭正一道:“陛下,如果只看最近,应该是河北地区。”
李治道:“那从长远来看呢?”
郭正一道:“当属江南地区。”
李治继续追问道:“江南何处土地兼并最为严重?”
郭正一迟疑了一下,道:“微臣也不能确定,不过从各地奏章来看,常州兰陵一带,最为严重。”
常州的兰陵县,正是兰陵萧氏的聚居地。
兰陵萧氏原本是东海郡兰陵人,后来萧氏一族,南迁到常州,建立侨郡兰陵郡,与北方同名,被称为南兰陵。
开唐以后,江南世族相继凋零,只有萧氏凭着萧瑀降唐之功劳,在大唐为萧氏找到一片立身之地。
换句话说,萧氏在关中都能有如此的影响力,在江南更不用提,只怕相当于土皇帝了。
土地这种东西,永远是和家族势力挂钩,一个家族强大了,第一个要做的就是兼并土地。
南北朝时期,那些江南大世族瓜分了江南大部分土地,相当于裂土封王,土地上的百姓也成为他们私兵。
这也正是南朝打不过北朝的原因。
李治原本不想这么快收拾兰陵萧氏,然而为了改革大计,也只能先拿萧氏开刀了。
“郭卿,元卿,你二人去一趟户部,看一下常州的户籍地册,朕想要知道,萧氏如今有多少土地。”
两人领命去了。
到了下午,两人来到甘露殿回报,李治在寝殿接见了二人,道:“辛苦你们了,情况如何?”
两人脸色都非常凝重。
郭正一道:“陛下,如果只从户部统计的户籍地册来看,萧氏全族也只有八千亩田,然而臣等仔细查看过常州的税收,发现常州人口一直在上升,税收却在逐年下降。”
李治心中一动。
一般地方豪绅占田多的地方,税收都会慢慢降低。
原因也很艰难,地方豪绅权势极大,能够想到各种偷税漏税的法子,地方官府也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敢得罪他们。
还有一个原因,因为豪绅把田占了,百姓们只能给他们当佃户,耕田的积极性自然比不上耕自家的田。
李治抬头看了两人一眼,对两人的能力高看了一眼,道:“你们这事办的很不错,那可知道萧氏实际有多少田产呢?”
元万顷拱手道:“陛下,您给我们一点时间,我们一定查出来。”
李治想了想,摆手道:“不必了,这件事朕自有主张,你们辛苦了,回去忙自己的事吧。”
两人见皇帝没有再派差事,心中都有些失望,告退离去。
李治站起身,披上一件斗篷,朝着立政殿而去。
他这次对付兰陵萧氏,必须悄无声息的进行,不能让大臣们察觉到。
否则他们就会看出来,李治处理萧氏,还是为了修改田制。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对付兰陵萧氏,最好的人选不必多想,就是自己那位精力旺盛、又睚眦必报的皇后了。
凡是得罪过她的人,她基本上不会放过,萧淑妃、王皇后、长孙无忌皆是如此。
要不是李治一直约束着她,只怕她早就大开杀戒,将这三人都弄死了。
毫无疑问,她一定清楚兰陵萧氏的所有情况,那么眼下她就是自己最好的帮手。
卢承庆也跟着道:“府兵制以均田制为根本,倘若更改均田制,府兵制也会遭到破坏!”
李治听到两人反对,沉默不语。
卢承庆和杜正伦都是自己一手提拔,连他们都反对,群臣的反应可以预见。
李治看了刘仁轨一眼,道:“刘卿,你怎么看?”
刘仁轨思索了一会,道:“老臣明白陛下的初衷,是为了应对土地兼并,只是田制乃国家根本,需得谨慎。”
他去过河北,深知土地兼并的严重性,所以言辞更温和一些,并未直接反对。
卢承庆听到“土地兼并”几个字,脸色变得不自然起来。
河北之事,范阳卢氏确实有参与,是南祖房所为,然而刘仁轨当初一个招呼不打,就把此事捅出来,让他非常不满。
“陛下,朝廷一直严禁土地兼并,纵然有些许逾规行为,也会严厉打击,臣以为不能因为一件个例,就撬动国家基石。”卢承庆再次劝说道。
李治目光转动,从其他大臣身上一扫而过,道:“都说说,你们都是怎么想的。”
辛茂将略一沉吟,微笑道:“臣十分赞同陛下抑制土地兼并的决心,只是臣以为,此事牵扯太大,应缓缓图之,不可操之过急。”
上官仪道:“陛下,倘若施行此政策,百姓未必明白您的苦心,需得先设法让百姓理解,才可施行。”
众人之中,他是唯一仔细考虑过此事施行会面临的阻碍,而并非下意识反对。
从每个人的话语中,李治也大概明白了他们的心态。
卢承庆和杜正伦掌管着户部,故而最看重田制的稳定,思想较为保守,不愿意进行激烈改革。
阎立本和辛茂将是温和派,并不强烈反对,但也觉得应该徐徐图之,不能操之过急。
刘仁轨和上官仪应该也认识到了土地兼并的问题,心中有几分支持,只是担心一锤子砸下去,把国家砸乱了,所以也不敢完全支持。
便在这时,李义府朗声道:“臣同意陛下的政策。要抑制土地兼并,非下重手不可,陛下圣明,臣相信眼下田制不会出现问题,然而将来又如何,就难以保证了。”
意思就是,皇帝英明的情况下,均田制还可以维持。
然而将来出现不肖子孙,或者大奸大恶之臣,把持朝政,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那国家危害就大了。
李义府就是那种不管皇帝说什么,他先表示支持再说,然后再来想理由,怎么解释。
他的这番表态,让李治很满意。
朝堂之上,确实需要这样一个完全支持自己的人,很多政策才能得以推行。
卢承庆急忙道:“陛下,要控制土地兼并,还可想其他策略,均田制关系重大,不可轻改啊!”
李义府正要反驳,李治抬了抬手,道:“今日就议到此处,大家先散了吧。”
他这次召集众人,本来就只是试探一下众人反应。
倘若众人反应不大,那就再商议好细节,改日拿到朝堂上推行。
如今反对声音很大,那就需要想一些法子,做些修改,另外也做一下大臣工作,才能更好的推进改革。
最好的突破点还是土地兼并。
从刚才的谈话来看,大臣们都知道土地兼并的危害,只是并不认为完全是均田制的原因。
李治坐在龙椅上思索了片刻,道:“伏胜,让高有道、卢照邻……啊不,让郭正一、元万顷过来一趟。”
这件事涉及到卢承庆,李治担心自己的部署泄露,便不打算用卢照邻了。
不一会,元万顷二人一起来到正殿,向李治见礼。
李治抬手道:“不必多礼,这几年,你二人替朕处理了不少政务,朕想向你们问一个问题。”
两人齐声道:“臣等恭候陛下垂询。”
李治道:“你们处理了近两年政务,我大唐十道三百五十六州的情况,你们可清楚?”
郭正一道:“大致了然。”
元万顷道:“臣也一样。”
李治道:“那依你们之见,各道州县,哪个地区的土地兼并,最为严重?”
两人都吃了一惊,对视一眼后,郭正一道:“陛下,如果只看最近,应该是河北地区。”
李治道:“那从长远来看呢?”
郭正一道:“当属江南地区。”
李治继续追问道:“江南何处土地兼并最为严重?”
郭正一迟疑了一下,道:“微臣也不能确定,不过从各地奏章来看,常州兰陵一带,最为严重。”
常州的兰陵县,正是兰陵萧氏的聚居地。
兰陵萧氏原本是东海郡兰陵人,后来萧氏一族,南迁到常州,建立侨郡兰陵郡,与北方同名,被称为南兰陵。
开唐以后,江南世族相继凋零,只有萧氏凭着萧瑀降唐之功劳,在大唐为萧氏找到一片立身之地。
换句话说,萧氏在关中都能有如此的影响力,在江南更不用提,只怕相当于土皇帝了。
土地这种东西,永远是和家族势力挂钩,一个家族强大了,第一个要做的就是兼并土地。
南北朝时期,那些江南大世族瓜分了江南大部分土地,相当于裂土封王,土地上的百姓也成为他们私兵。
这也正是南朝打不过北朝的原因。
李治原本不想这么快收拾兰陵萧氏,然而为了改革大计,也只能先拿萧氏开刀了。
“郭卿,元卿,你二人去一趟户部,看一下常州的户籍地册,朕想要知道,萧氏如今有多少土地。”
两人领命去了。
到了下午,两人来到甘露殿回报,李治在寝殿接见了二人,道:“辛苦你们了,情况如何?”
两人脸色都非常凝重。
郭正一道:“陛下,如果只从户部统计的户籍地册来看,萧氏全族也只有八千亩田,然而臣等仔细查看过常州的税收,发现常州人口一直在上升,税收却在逐年下降。”
李治心中一动。
一般地方豪绅占田多的地方,税收都会慢慢降低。
原因也很艰难,地方豪绅权势极大,能够想到各种偷税漏税的法子,地方官府也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敢得罪他们。
还有一个原因,因为豪绅把田占了,百姓们只能给他们当佃户,耕田的积极性自然比不上耕自家的田。
李治抬头看了两人一眼,对两人的能力高看了一眼,道:“你们这事办的很不错,那可知道萧氏实际有多少田产呢?”
元万顷拱手道:“陛下,您给我们一点时间,我们一定查出来。”
李治想了想,摆手道:“不必了,这件事朕自有主张,你们辛苦了,回去忙自己的事吧。”
两人见皇帝没有再派差事,心中都有些失望,告退离去。
李治站起身,披上一件斗篷,朝着立政殿而去。
他这次对付兰陵萧氏,必须悄无声息的进行,不能让大臣们察觉到。
否则他们就会看出来,李治处理萧氏,还是为了修改田制。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对付兰陵萧氏,最好的人选不必多想,就是自己那位精力旺盛、又睚眦必报的皇后了。
凡是得罪过她的人,她基本上不会放过,萧淑妃、王皇后、长孙无忌皆是如此。
要不是李治一直约束着她,只怕她早就大开杀戒,将这三人都弄死了。
毫无疑问,她一定清楚兰陵萧氏的所有情况,那么眼下她就是自己最好的帮手。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我妻武则天,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大唐,我妻武则天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我妻武则天,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大唐,我妻武则天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