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有道入宫之后,直接前往甘露殿面圣。
穿甘露门,来到甘露殿,却得知皇帝今日还并未过来,正在立政殿逗弄小公主。
高有道只好先来到偏殿,与卢照邻、杜易简几人会面。
二人见他回来,都很喜悦,杜易简又问起他这次公干,到底所为何事。
安西的战争已经结束,高有道便没有隐瞒,据实跟他们说了。
郭正一和元万顷听到与西域战事有关,也都放下笔,侧耳倾听。
众人听完后,都称赞裴行俭谋略过人。
便在这时,内侍来报,皇帝已经回到了正殿。
高有道当即起身,命内侍通传一声。
少顷,皇帝宣他觐见。
高有道来到正殿,叙礼毕,将安西的情况全部跟李治汇报了。
李治身体前倾,听得很是仔细。
虽说裴行俭已经上奏将此事跟他说了,但一些具体细节,却一笔带过。
况且通过高有道,他也能判断裴行俭上奏中,是否有夸大之词。
高有道的叙述大致和裴行俭吻合,李治点了点头,道:“高卿,这趟辛苦你了。”
高有道拱手道:“臣按照陛下的指示,在安西仔细查探民生状况与西域情况,有两件事,想向陛下汇报。”
李治道:“讲。”
高有道道:“第一点,臣在庭州探访时,发现庭州刺史崔知辩担任刺史期间,积极帮助百姓解决困难,民间风评极佳。”
李治点点头:“此人去年考评就是上下,看来今年应该也能有个不错的考评,实为各州刺史典范。”
高有道接着道:“臣要汇报的第二件事,与西突厥有关。”
李治奇道:“你说的是碎叶城外的五弩失毕部?”
高有道道:“正是,臣听说西突厥又不安分,强占了西域其他国家的土地,正在悄然壮大。”
李治问:“裴行俭可知此事?”
“那臣就不知道了。”高有道低下头。
虽然西域小国百姓说裴行俭知道此事,并且偏袒突厥人,但此事并未得到证实。
高有道不愿用这种模棱两可的信息,指责一位刚刚立下军功的将军。
李治沉吟了一会,道:“这事朕会派人调查,你还有别的事情要汇报吗?”
高有道拱手道:“臣探访的只有这两件事。”
李治笑道:“那好,你一路辛劳,且回去休息,朕准你一日沐假,后日再上衙吧。”
高有道谢了恩,告退离开。
今日的奏章并不多,按照经验,李治一个时辰内,就能全部处理完毕。
然而当他翻看到一份阎立本的奏章时,眉头皱了起来。
他缓缓起身,踱步离开了甘露殿,沿着千步廊,一路向北而行,脑中思绪纷飞。
距离他离开长安城,只剩下一年左右的时间了。
随着这个时间临近,他渐渐感受到一些令他不安的征兆。
就比如阎立本刚才的那份奏章,他提议给太子李弘加几个老师。
像这样的奏章,最近已有好几份了。
要么提议弹劾东宫某一位属官,要么提议给太子增加老师。
表面上似乎是为太子好,其实是太子最近让大臣们不大满意,他们不敢直斥太子,只能将矛头对准太子身边的人。
群臣不满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质库所的事。
这事李治也知道,因李弘过于仁厚,下令返还那些抵债不还之人的抵押物。
结果没过多久,其他人得到消息,都去质库所借物不还。
这种情况下,用不了多久,质库所就会无法经营。
李弘毕竟是个孩子,也许慌了神,赶忙下令,超过时间不还之人,抵押物不再返还。
治理天下,最忌讳朝令夕改。
李弘这种行为,不仅让大臣们不满,连百姓们也不承情,民间风评,瞬间转坏。
这本是一件小事,孩子性格天真单纯,况且李弘从小就比一般的孩子善良。
然而李弘毕竟是太子,这件事又发生的太过突然,令李治觉得不对劲。
储君原本就是一个高危职业,任何有野心的人,都会盯着这个位置。
要么是想抢夺这个位置,要么是想通过对付储君,引起朝堂混乱。
历朝历代,被废掉的太子数不胜数。
远的不提,就说开唐以来,太子李建成、太子李承乾,都没能落到好下场。
就连李忠也是个刚刚被废的太子。
所以任何事情,只要与太子产生关联,背后很可能就没那么简单。
眼下有他在,他还能帮李弘顶住这些大臣的压力,让李弘不受此事影响。
然而一年之后,他离开长安,又遇到类似的情况,李弘是否还能承受住朝野的压力呢?
这一刻,李治深切体会到一个父亲的无奈。
他已隐隐察觉到,长安城平静的水面之下,有一股势力,已经将矛头对准了李弘。
李治虽有怀疑对象,却并无任何证据。
况且此事很可能牵扯到他其他儿子,让他心中非常烦闷。
他甚至产生过念头,放弃头疾的治疗,继续坐镇长安,让李弘能够安然成长。
但理智又告诉他,过于呵护李弘,反而会让他失去斗争能力。
若是自己因头疾早逝,李弘又没有能力镇压局面,便会引发大乱子。
这正是帝王之家的无奈,享受至高权利的同时,也因权利争夺,难以避免骨肉相残。
正思索之际,一名内侍从远处走来,朝王伏胜附耳说了几句话。
李治正觉烦闷,便开口问道:“伏胜,怎么了?”
王伏胜忙道:“陛下,臣手下的人,已查出来,质库所之事,确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把此事炒得人尽皆知。”
李治轩眉一扬:“是谁?”
王伏胜低声道:“臣无能,对方手脚利落,将涉事之人全部处理干净,臣无法查出幕后之人。”
李治心中一沉,道:“这说明他们提前就猜到司宫台会去调查,才能早一步应对。”
能对朝堂如此熟悉之人,自然也是朝堂上的人。
王伏胜低声道:“陛下,有动机对付太子之人,不会太多,是否直接从有嫌隙之人查起?”
李治沉默了一会,摇头道:“那样只会让长安城风声鹤唳,人人自危。若是长安城因此乱起来,这样的事只会越来越多。”
王伏胜迟疑了一下,道:“皇后那边,似乎也在调查此事。”
李治摸了摸额头,顿时感到头疼。
武媚娘最近好不容易向好的趋势发展着,若是因为此事,被激出狠辣本性,那就更麻烦了。
他当即迈着步子,朝立政殿而去。
王伏胜说的一点不错,武皇后此时正在听王洪汇报质库所的事。
“殿下,已经查清楚了,背后有人在败坏太子名声,实在可恨!”王洪咬牙切齿道。
武媚娘一边写着书法,一边问道:“是谁?”
王洪低声道:“没能查出来。”顿了一下,道:“王大监那边也没查出来!”
武媚娘道:“这不奇怪,对方既敢对弘儿下手,肯定有应对措施,不会那么容易被查出来的。”
王洪赶忙道:“臣已有怀疑对象了。”
武媚娘侧头看了他一眼。
“哦?”
王洪道:“那帮贼子对付太子殿下,肯定是瞄准储君位置,如今威胁太子地位的,只有大皇子、二皇子、三皇子和四皇子,他们背后之人,最有嫌疑。”
武媚娘继续写着字,不置可否。
王洪忽然又道:“对了,郑贵妃已诞下一子,荥阳郑氏也有嫌疑。殿下,不如先从这几家调查吧?”
武媚娘冷冷道:“那你有没有想过,这是长安城外的势力所为呢?”
王洪愣道:“长安城外?”
武媚娘道:“你以为那些李姓藩王,真那么老实吗?他们唯恐天下不乱,利用弘儿这事做文章,正合他们心思。”
王洪想了想,道:“滕王李元婴和虢王李凤最有嫌疑,他们都曾遭到陛下斥责!”
武媚娘放下笔,将手中纸递给了王洪。
“先从这几个人身上查。”
王洪接过一看,顿时暗暗心惊。
纸上写着李元婴、李凤、李灵夔、李元嘉四位藩王的名字。
“殿下,李元嘉可是有名的贤王,您怎么把他也写上去了?”
武媚娘冷然道:“这世上,越是大奸大恶之人,越喜欢装作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样,正因他太贤,吾才怀疑他。”
王洪又问:“那长安城内的人,要不要查?”
武媚娘沉默了一会,道:“先从外面调查吧,长安城内的事,且再瞧瞧。”
她很清楚,李治最看重长安稳定,自己若胡来,很可能引起皇帝不满。
便在这时,内侍来报,皇帝正朝立政殿过来了。
武媚娘暗叹一口气,道:“看来九郎还是放心不下我呢。”带着人出殿迎驾。
不一会,李治驾到,武媚娘将他迎入殿中,将最近新调制的花酒倒给他品尝。
李治喝了两杯后,便拉着武媚娘在怀里坐下,有意无意的和他说起了李弘的事。
武媚娘靠在他身上,柔声道:“陛下不必担心,妾身不是不知轻重的人,不会因此就在长安城胡来。”
李治捏了捏她肩膀,道:“媚娘,你放心,只有有朕在,绝不会让任何人动摇到弘儿储君的位置。”
武媚娘笑道:“陛下这么说,妾身就安心了。”
她拿起一个柑橘,一边剥着,一边说道:“其实妾身觉得,此事也不能全算坏事。”将一片剥好的柑橘,塞入李治嘴里。
李治张嘴吃下,好奇道:“此话怎讲?”
武媚娘道:“弘儿那孩子,从小生在深宫,把天下人都想的太好了。经此一事,也该让他知道人心险恶了。”
李治点头道:“跟朕想到一起去了。要想让弘儿成为一个合格的储君,就不能把他保护的太好,他需要自己学会面对问题,才能成长。”
两人见意见相合,相视一笑。
这时,保傅抱着太平公主和李旦过来了。
李治立刻站起身,过去抱住太平公主,在她粉嘟嘟的脸上亲了一下,笑道:“乖女儿,笑一个。”
太平公主被他胡子扎疼了,小手一摆,放声大哭起来。
一旁的李旦听到妹妹哭声,也跟着大哭。
太平公主从出生之后,就特别爱哭。
更有意思的是,只要她一哭,李旦就会跟着哭。
每次两个小娃哭起来后,李治只会哄太平公主,并不去管李旦。
一旁的武媚娘抱起李旦,轻轻摇动着,嗔道:“陛下,您还真是偏心呢,只顾哄女儿。”
李治哈哈一笑,道:“男孩哭一哭也没什么。”
这时,王伏胜来到李治身边,低声道:“陛下,越王殿下入宫了,正在甘露殿候见。”
李治点点头,将太平公主递给保傅,和武媚娘打了个招呼,朝甘露殿而去。
李治先回了寝殿,命人召李贞来寝殿见面。
李贞是所有藩王之中,和李治关系最好的一个。
他的儿子李冲是李弘身边的太子伴读,和薛讷一样,是李弘关系最好的小伙伴。
李弘出了事,他甚至比李治还焦急。
他刚跨步进入殿内,叙礼毕,就开门见山道:“陛下,太子的事情,恐怕有蹊跷啊。”
李治伸手请他坐下,缓缓道:“八兄也在调查此事吗?”
李贞听皇帝这样说,便知皇帝已经知道了。
“太子是一国储君,这事闹大后,臣和十郎就暗中调查此事,显然是有人在利用质库所的事,攻击太子名声。”
李治道:“八兄知道是谁干的吗?”
李贞低沉着声音,道:“陛下可还记得李元景?”
这句话虽未直接回答,却也代表,他怀疑的是和李元景一样的叔字辈藩王。
当初李元景造反前,便在民间贬低李治名声,抬高吴王李恪的名声,制造混乱。
如今皇权稳固,若有心怀不轨之人,肯定不会再直接攻击皇帝。
矛头对准太子,便是最好的选择。
李治沉声道:“事关重大,还需查清楚才行,八兄,我有件事想要拜托你。”
“陛下尽管吩咐。”
李治缓缓道:“朕的眼睛,只看得到长安城内,长安城外的人,朕就看不清楚了。”
李贞心中一动:“臣明白了,臣会替陛下盯住那些藩王。”
李治道:“有个人,八兄要特别注意。”
“谁?”
李治道:“韩王李元嘉。”
李贞听了后,心中一惊。
叔字辈藩王之中,他印象最好的只有两人,一个是郑王,另一个便是韩王李元嘉。
他知道皇帝一定是知道了什么,才这么说,故而没有多问,领了旨意。
兄弟二人大半年不见,谈了近一个多时辰,李贞才告退离宫。
穿甘露门,来到甘露殿,却得知皇帝今日还并未过来,正在立政殿逗弄小公主。
高有道只好先来到偏殿,与卢照邻、杜易简几人会面。
二人见他回来,都很喜悦,杜易简又问起他这次公干,到底所为何事。
安西的战争已经结束,高有道便没有隐瞒,据实跟他们说了。
郭正一和元万顷听到与西域战事有关,也都放下笔,侧耳倾听。
众人听完后,都称赞裴行俭谋略过人。
便在这时,内侍来报,皇帝已经回到了正殿。
高有道当即起身,命内侍通传一声。
少顷,皇帝宣他觐见。
高有道来到正殿,叙礼毕,将安西的情况全部跟李治汇报了。
李治身体前倾,听得很是仔细。
虽说裴行俭已经上奏将此事跟他说了,但一些具体细节,却一笔带过。
况且通过高有道,他也能判断裴行俭上奏中,是否有夸大之词。
高有道的叙述大致和裴行俭吻合,李治点了点头,道:“高卿,这趟辛苦你了。”
高有道拱手道:“臣按照陛下的指示,在安西仔细查探民生状况与西域情况,有两件事,想向陛下汇报。”
李治道:“讲。”
高有道道:“第一点,臣在庭州探访时,发现庭州刺史崔知辩担任刺史期间,积极帮助百姓解决困难,民间风评极佳。”
李治点点头:“此人去年考评就是上下,看来今年应该也能有个不错的考评,实为各州刺史典范。”
高有道接着道:“臣要汇报的第二件事,与西突厥有关。”
李治奇道:“你说的是碎叶城外的五弩失毕部?”
高有道道:“正是,臣听说西突厥又不安分,强占了西域其他国家的土地,正在悄然壮大。”
李治问:“裴行俭可知此事?”
“那臣就不知道了。”高有道低下头。
虽然西域小国百姓说裴行俭知道此事,并且偏袒突厥人,但此事并未得到证实。
高有道不愿用这种模棱两可的信息,指责一位刚刚立下军功的将军。
李治沉吟了一会,道:“这事朕会派人调查,你还有别的事情要汇报吗?”
高有道拱手道:“臣探访的只有这两件事。”
李治笑道:“那好,你一路辛劳,且回去休息,朕准你一日沐假,后日再上衙吧。”
高有道谢了恩,告退离开。
今日的奏章并不多,按照经验,李治一个时辰内,就能全部处理完毕。
然而当他翻看到一份阎立本的奏章时,眉头皱了起来。
他缓缓起身,踱步离开了甘露殿,沿着千步廊,一路向北而行,脑中思绪纷飞。
距离他离开长安城,只剩下一年左右的时间了。
随着这个时间临近,他渐渐感受到一些令他不安的征兆。
就比如阎立本刚才的那份奏章,他提议给太子李弘加几个老师。
像这样的奏章,最近已有好几份了。
要么提议弹劾东宫某一位属官,要么提议给太子增加老师。
表面上似乎是为太子好,其实是太子最近让大臣们不大满意,他们不敢直斥太子,只能将矛头对准太子身边的人。
群臣不满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质库所的事。
这事李治也知道,因李弘过于仁厚,下令返还那些抵债不还之人的抵押物。
结果没过多久,其他人得到消息,都去质库所借物不还。
这种情况下,用不了多久,质库所就会无法经营。
李弘毕竟是个孩子,也许慌了神,赶忙下令,超过时间不还之人,抵押物不再返还。
治理天下,最忌讳朝令夕改。
李弘这种行为,不仅让大臣们不满,连百姓们也不承情,民间风评,瞬间转坏。
这本是一件小事,孩子性格天真单纯,况且李弘从小就比一般的孩子善良。
然而李弘毕竟是太子,这件事又发生的太过突然,令李治觉得不对劲。
储君原本就是一个高危职业,任何有野心的人,都会盯着这个位置。
要么是想抢夺这个位置,要么是想通过对付储君,引起朝堂混乱。
历朝历代,被废掉的太子数不胜数。
远的不提,就说开唐以来,太子李建成、太子李承乾,都没能落到好下场。
就连李忠也是个刚刚被废的太子。
所以任何事情,只要与太子产生关联,背后很可能就没那么简单。
眼下有他在,他还能帮李弘顶住这些大臣的压力,让李弘不受此事影响。
然而一年之后,他离开长安,又遇到类似的情况,李弘是否还能承受住朝野的压力呢?
这一刻,李治深切体会到一个父亲的无奈。
他已隐隐察觉到,长安城平静的水面之下,有一股势力,已经将矛头对准了李弘。
李治虽有怀疑对象,却并无任何证据。
况且此事很可能牵扯到他其他儿子,让他心中非常烦闷。
他甚至产生过念头,放弃头疾的治疗,继续坐镇长安,让李弘能够安然成长。
但理智又告诉他,过于呵护李弘,反而会让他失去斗争能力。
若是自己因头疾早逝,李弘又没有能力镇压局面,便会引发大乱子。
这正是帝王之家的无奈,享受至高权利的同时,也因权利争夺,难以避免骨肉相残。
正思索之际,一名内侍从远处走来,朝王伏胜附耳说了几句话。
李治正觉烦闷,便开口问道:“伏胜,怎么了?”
王伏胜忙道:“陛下,臣手下的人,已查出来,质库所之事,确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把此事炒得人尽皆知。”
李治轩眉一扬:“是谁?”
王伏胜低声道:“臣无能,对方手脚利落,将涉事之人全部处理干净,臣无法查出幕后之人。”
李治心中一沉,道:“这说明他们提前就猜到司宫台会去调查,才能早一步应对。”
能对朝堂如此熟悉之人,自然也是朝堂上的人。
王伏胜低声道:“陛下,有动机对付太子之人,不会太多,是否直接从有嫌隙之人查起?”
李治沉默了一会,摇头道:“那样只会让长安城风声鹤唳,人人自危。若是长安城因此乱起来,这样的事只会越来越多。”
王伏胜迟疑了一下,道:“皇后那边,似乎也在调查此事。”
李治摸了摸额头,顿时感到头疼。
武媚娘最近好不容易向好的趋势发展着,若是因为此事,被激出狠辣本性,那就更麻烦了。
他当即迈着步子,朝立政殿而去。
王伏胜说的一点不错,武皇后此时正在听王洪汇报质库所的事。
“殿下,已经查清楚了,背后有人在败坏太子名声,实在可恨!”王洪咬牙切齿道。
武媚娘一边写着书法,一边问道:“是谁?”
王洪低声道:“没能查出来。”顿了一下,道:“王大监那边也没查出来!”
武媚娘道:“这不奇怪,对方既敢对弘儿下手,肯定有应对措施,不会那么容易被查出来的。”
王洪赶忙道:“臣已有怀疑对象了。”
武媚娘侧头看了他一眼。
“哦?”
王洪道:“那帮贼子对付太子殿下,肯定是瞄准储君位置,如今威胁太子地位的,只有大皇子、二皇子、三皇子和四皇子,他们背后之人,最有嫌疑。”
武媚娘继续写着字,不置可否。
王洪忽然又道:“对了,郑贵妃已诞下一子,荥阳郑氏也有嫌疑。殿下,不如先从这几家调查吧?”
武媚娘冷冷道:“那你有没有想过,这是长安城外的势力所为呢?”
王洪愣道:“长安城外?”
武媚娘道:“你以为那些李姓藩王,真那么老实吗?他们唯恐天下不乱,利用弘儿这事做文章,正合他们心思。”
王洪想了想,道:“滕王李元婴和虢王李凤最有嫌疑,他们都曾遭到陛下斥责!”
武媚娘放下笔,将手中纸递给了王洪。
“先从这几个人身上查。”
王洪接过一看,顿时暗暗心惊。
纸上写着李元婴、李凤、李灵夔、李元嘉四位藩王的名字。
“殿下,李元嘉可是有名的贤王,您怎么把他也写上去了?”
武媚娘冷然道:“这世上,越是大奸大恶之人,越喜欢装作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样,正因他太贤,吾才怀疑他。”
王洪又问:“那长安城内的人,要不要查?”
武媚娘沉默了一会,道:“先从外面调查吧,长安城内的事,且再瞧瞧。”
她很清楚,李治最看重长安稳定,自己若胡来,很可能引起皇帝不满。
便在这时,内侍来报,皇帝正朝立政殿过来了。
武媚娘暗叹一口气,道:“看来九郎还是放心不下我呢。”带着人出殿迎驾。
不一会,李治驾到,武媚娘将他迎入殿中,将最近新调制的花酒倒给他品尝。
李治喝了两杯后,便拉着武媚娘在怀里坐下,有意无意的和他说起了李弘的事。
武媚娘靠在他身上,柔声道:“陛下不必担心,妾身不是不知轻重的人,不会因此就在长安城胡来。”
李治捏了捏她肩膀,道:“媚娘,你放心,只有有朕在,绝不会让任何人动摇到弘儿储君的位置。”
武媚娘笑道:“陛下这么说,妾身就安心了。”
她拿起一个柑橘,一边剥着,一边说道:“其实妾身觉得,此事也不能全算坏事。”将一片剥好的柑橘,塞入李治嘴里。
李治张嘴吃下,好奇道:“此话怎讲?”
武媚娘道:“弘儿那孩子,从小生在深宫,把天下人都想的太好了。经此一事,也该让他知道人心险恶了。”
李治点头道:“跟朕想到一起去了。要想让弘儿成为一个合格的储君,就不能把他保护的太好,他需要自己学会面对问题,才能成长。”
两人见意见相合,相视一笑。
这时,保傅抱着太平公主和李旦过来了。
李治立刻站起身,过去抱住太平公主,在她粉嘟嘟的脸上亲了一下,笑道:“乖女儿,笑一个。”
太平公主被他胡子扎疼了,小手一摆,放声大哭起来。
一旁的李旦听到妹妹哭声,也跟着大哭。
太平公主从出生之后,就特别爱哭。
更有意思的是,只要她一哭,李旦就会跟着哭。
每次两个小娃哭起来后,李治只会哄太平公主,并不去管李旦。
一旁的武媚娘抱起李旦,轻轻摇动着,嗔道:“陛下,您还真是偏心呢,只顾哄女儿。”
李治哈哈一笑,道:“男孩哭一哭也没什么。”
这时,王伏胜来到李治身边,低声道:“陛下,越王殿下入宫了,正在甘露殿候见。”
李治点点头,将太平公主递给保傅,和武媚娘打了个招呼,朝甘露殿而去。
李治先回了寝殿,命人召李贞来寝殿见面。
李贞是所有藩王之中,和李治关系最好的一个。
他的儿子李冲是李弘身边的太子伴读,和薛讷一样,是李弘关系最好的小伙伴。
李弘出了事,他甚至比李治还焦急。
他刚跨步进入殿内,叙礼毕,就开门见山道:“陛下,太子的事情,恐怕有蹊跷啊。”
李治伸手请他坐下,缓缓道:“八兄也在调查此事吗?”
李贞听皇帝这样说,便知皇帝已经知道了。
“太子是一国储君,这事闹大后,臣和十郎就暗中调查此事,显然是有人在利用质库所的事,攻击太子名声。”
李治道:“八兄知道是谁干的吗?”
李贞低沉着声音,道:“陛下可还记得李元景?”
这句话虽未直接回答,却也代表,他怀疑的是和李元景一样的叔字辈藩王。
当初李元景造反前,便在民间贬低李治名声,抬高吴王李恪的名声,制造混乱。
如今皇权稳固,若有心怀不轨之人,肯定不会再直接攻击皇帝。
矛头对准太子,便是最好的选择。
李治沉声道:“事关重大,还需查清楚才行,八兄,我有件事想要拜托你。”
“陛下尽管吩咐。”
李治缓缓道:“朕的眼睛,只看得到长安城内,长安城外的人,朕就看不清楚了。”
李贞心中一动:“臣明白了,臣会替陛下盯住那些藩王。”
李治道:“有个人,八兄要特别注意。”
“谁?”
李治道:“韩王李元嘉。”
李贞听了后,心中一惊。
叔字辈藩王之中,他印象最好的只有两人,一个是郑王,另一个便是韩王李元嘉。
他知道皇帝一定是知道了什么,才这么说,故而没有多问,领了旨意。
兄弟二人大半年不见,谈了近一个多时辰,李贞才告退离宫。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我妻武则天,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大唐,我妻武则天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我妻武则天,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大唐,我妻武则天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