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就像一条巨龙蜿蜒而过,其流域南北两侧的气候,因其发生显著变化。
直到四月下旬,南方温暖的春风,才吹到了北地。
也正因气候差异,河北农事与关中地区不同。
关中地区采用黍、稷、麦轮转耕种,两年三熟,河北则依然遵守传统的种植习俗,以冬小麦为主粮,两年两熟。
尽管如此,河北依然是大唐粮食产出最多的地方,主要原因,便在于小麦的高产,以及河北平原肥沃的土地。
李慕唐时隔多年,再次回到河北,竟觉得这处地方变得陌生了。
道路两旁,金黄色的麦穗有如金色波浪一般,层层叠叠,随风摇曳。
他脚下这条路似乎刚刚翻修不久,道上的人也多了。
以前河北人也多,但百姓们大多待在自家乡里忙着农事,足不出户,商业发展缓慢。
如今道上尽是来往商人,还有很多挑着担子的农人。
直到此刻,李慕唐才终于相信他二叔信中的话,河北确实和以前不一样了。
正行之间,前方出现一座石桥。
奇怪的一幕出现了,无论骑马还是坐车,但凡过桥之人,都会从车马上下来,步行过桥。
李慕唐正疑惑时,旁边一名老者朝他喊道:“后生,快下来,不可对圣人不敬!”
李慕唐大吃一惊,赶忙翻身下马,来到那老者旁边,问道:“老丈,您刚才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老者笑眯眯的打量着他,道:“好壮实的后生,你是唐人吗?”语调有点古怪。
李慕唐昂首挺胸,道:“我当然是唐人。”
老者道:“胡裔的吧?”
李慕唐露出几分恼怒之色,道:“朝廷下过旨意,只要在官府办了手实公验,那就是大唐子民,不管出自哪支胡裔,皆一视同仁,不得歧视!”
老者笑道:“别紧张,我只是问一下,我们这儿的胡裔不少,老头子我就是契丹裔。”
李慕唐心想,难怪这老丈口音古怪,赶忙道:“在下也是契丹裔。”
老者诧异道:“你的唐语说的不错啊,一点听不出契丹口音。”
李慕唐道:“永徽七年,我就跟随父母来到大唐生活,而且我母亲是唐人。”
老者点头道:“那就难怪了,老头子也一样,当初契丹附唐,大家都活的好好的,偏有些人想叛唐,老头子就来了沧州。”
李慕唐暗暗点头,他父亲也是一样的原因,来到沧州过活。
只不过,因他父亲是新城公主的封户,永徽六年朝廷收了两次租,一家人变成流民,辗转去了长安,后来被迁往庭州。
李慕唐问:“老丈,您刚才说对圣人不敬,是何意思?”
那老者放下肩上担子,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指了指前方石桥,道:“瞧见那座桥没有。”
李慕唐点了点头。
老者道:“当初圣人北巡时,这座桥断了,挡了圣人的路,圣人觉得奇怪,就命人进城调查。”
李慕唐奇道:“那后来呢?”
老者笑道:“后来那位任人唯亲的县尊,就被圣人派遣的官员查出来了,押到长安砍头,鲁城县又换了一位新县尊。”
“这位新县尊虽比不上当年的长孙县尉,最起码肯干些实事,修桥铺路,不至于被周围县城嘲笑。”
“乡亲们议论此事,都觉多亏那座断桥,拦住圣驾,才能赶走贪官污吏。于是大伙给这座桥起了个名字,叫拦圣桥,每次经过那座桥时,都会下来步行,以示对天子的敬意!”
李慕唐道:“是这样啊。”
过了拦圣桥,前行不久,便到了鲁城县。
这是李慕唐离开沧州以后,第一次返回鲁城县。
中间隔了八九年,只觉这座县城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大街上商铺林立,人烟稠密,比庭州治县都繁华多了。
李慕唐拿出一张纸,按照纸上的提示,一边走一边问人,很快来到城东南一处小街上。
从街口往里数,第五户民居,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小院子。
李慕唐来到院门外,拍了拍门。
不一会,里面传来“哒哒哒”的声音,大门很快被拉开,露出一张稚嫩的小脸,问:“你是谁啊?”
那是个五六岁的小童,长得还挺高,脸上有好几处伤疤,手上还拿着一个小弹弓,一看就是个调皮的孩子。
李慕唐笑道:“你是小荣吗?”
小童惊讶道:“是啊,你认识我吗?”
李慕唐笑道:“我是你堂兄。”
小童先是一愣,随即大喜,扭头就朝屋里面狂奔,嘴里大喊道:“爹,娘,堂兄来了!”
不一会,李慕唐的二叔李休哥便走了出来,打量了李慕唐一眼,哈哈一笑。
“好小子,竟长得这般壮实,入秋的征兵考核,你一定能过!”
李休哥也是契丹人,不过他和李莫哥不同,当初留在了契丹。
后来契丹被灭,他成为俘虏,原本是要被送去江南一座折冲府,充任府兵。
对这些生长在北方的契丹人来说,前往江南生活,会非常不适应。
尤其是他们的家眷,根本不会农耕和织布,就算给他们田地,也没有生产能力,很可能饿死。
李休哥正感绝望时,李莫哥忽然来到营州,找到了他。
兄弟俩见面后,都感唏嘘,李休哥十分后悔,当初没有听李莫哥的话,随他去唐朝。
李莫哥花了不少钱,求了不少人情,总算打点成功,让他分配到沧州折冲府。
在李莫哥帮助下,李休哥一家人得以在沧州安家,李休哥也成为大唐沧州折冲府的一名府兵。
府兵是轮值的,一年只需要戍值四个月,其他时间可以忙农事。
李休哥如今已习惯了府兵生活,他妻子也学会种田。
除了最开始的不适应,他们很快发现,在大唐生存比在契丹更容易一些,不用担心冬天被饿死,也不用担心其他部落来劫掠。
李休哥对自家兄长充满感激,所以十分热情的招待侄子。
他老婆是个能干的女人,不仅学会了大唐的农耕,祖传的放牧也没丢下,家里养了八头羊。
李休哥命妻子宰了一只羊,款待大侄子。
到了正午,叔侄俩坐在屋子里,一边吃着羊肉,一边喝着酒。
李休哥的儿子李荣也坐在门槛上,抱着一根大羊腿,啃得非常欢快。
“大郎,你爹写信跟我说你要过来时,我就觉得奇怪,你不在庭州当府兵,为何非要来沧州应招府兵呢?”李休哥不解道。
李慕唐道:“安西那边,已经有好几年没打仗了,当了府兵也没有上战场的机会。我听说营州这边在打仗,所以就过来了。”
李休哥皱眉道:“你来晚了,前阵子刚打完了,最近已无战事。”
李慕唐道:“侄儿在来的路上,都打听清楚了,百济的扶余福信,有作乱的趋势,倭国也才刚占据一个小岛,另外还有高句丽没吃下来,我琢磨着,将来朝廷肯定还要攻打他们。”
李休哥一想也是,笑道:“不错,这些土地,将来迟早都是我们的。”
叔侄俩虽然归化为唐人,但还带着契丹人的思维习惯。
他们觉得大唐如此强大,征服周围弱小的国家,那是理所应当之事,根本不需要理由。
李慕唐又问起如今契丹人在军营中是否会受到歧视。
李休哥沉默了一会,道:“总还是有一些蛮横的汉裔,会找我们胡裔的麻烦。不过大多数汉裔,还算好的,你不必太过担心。”
李慕唐奇道:“汉裔?”
李休哥道:“就是纯血唐人,军营中有规定,所有士兵都是唐人,没有唐胡之分。所以那些纯血唐裔就自称汉裔。”
李慕唐点点头。
李休哥又道:“你若是受了气,别跟那些汉裔起冲突,那些上官都是汉裔,只会偏着自家人。你若是觉得气闷不过,可以找倭裔出气,不会有麻烦。”
李慕唐讶道:“倭裔?”
李休哥道:“就是那些被俘虏的倭人,据说他们最开始,都被编在同一个队伍里,结果这帮倭人就联合起来,经常与其他唐军起冲突。”
“后来刘都督就把他们打散,打发到河北各地区的折冲府,估计是想尽快让他们融入唐军,咱们沧州折冲府,也调来了几十个倭裔。”
李慕唐听了后,脸上露出喜色。
李休哥问:“怎么了?”
李慕唐喜道:“刘都督如此看重这帮倭人,说明很快就要攻打倭国了!”
李休哥愣了一下,道:“不错,难怪你爹总说你聪明,脑子果然好使!”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忽然响起,李荣站起身,提着羊腿,屁颠屁颠过去开门。
不一会,就见他跑了回来,喊道:“爹,军府的人!”
李休哥吃了一惊,道:“难道真要打仗了?”
快步奔了出去。
李慕唐来到门口,朝院门看去,只见李休哥正在跟一名高大的军士说话。
不一会,那军士便离开了,李休哥关好门,走了回来,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李慕唐忙问:“二叔,是军府召集您吗?”
李休哥望着他,眼中闪着亮光,道:“召集是召集,不过不是打仗。朝廷传来旨意,要从各地折冲府挑选精锐,扩充到羽林卫!”
李慕唐惊喜道:“那不是好事吗?”
李休哥沉默了一会,道:“确实是好事,不过只有五十个名额,我是没希望了。”
李慕唐道:“以您的骑射能力,不能入选吗?”
李休哥沉声道:“你没进过折冲府,不知道河北汉裔的厉害。那些二十岁不到的小子,骑射能力就不比我差了,更何况那些老兵。”
李慕唐低下头,不说话了。
李休哥望着他,道:“大郎,你爹跟我说过,你百步之外,十靶能中六靶,是不是真的?”
李慕唐迟疑了一下,点了点头。
李休哥目光一闪,道:“那就好,以你的能力,应该有机会。”
李慕唐吃惊道:“可府兵考核,要等到八月份啊,只怕来不及了。”
李休哥道:“唐军内部有一个规定,任何府兵,都可举荐一人参加内部考核,替代自己的位置。这个考核比八月的府兵考核更难,不过我相信你能通过。”
李慕唐变色道:“我怎么能占用您的位置呢?”
李休哥摆手道:“别婆婆妈妈,我清楚自己的能力,就算在战场打一辈子,最多混个队正。但你不同,你年轻力壮,脑子好使,有机会成为旅率、校尉、甚至当上都尉!”
李慕唐迟疑不语。
李休哥拍了拍他肩膀,道:“别废话了,就当我还你父亲的恩情吧。”
李慕唐吸了口气,拱手道:“那就多谢二叔了!”
李休哥笑道:“我可指望着你出人头地,将来也能提携荣儿一把,走,咱们出城去射靶,让我瞧瞧你的射术!”
叔侄俩来到林外一片小林子,以一棵大树为靶,李慕唐站在百步之外,拈弓搭箭。
“咻”的一声,箭矢破空而出!
……
“好,射的不错,朕这块九龙玉佩就赏给你了!”李治站在观台上,大声称赞。
这里是羽林卫的训练靶场,一名将领沉肩弓步,百步开外,一箭正中靶心。
听到李治的话后,那名将领大喜,便要跪下谢恩。
忽然间,另有一将策马奔出,大声道:“陛下,也请让末将一试。”
只见那将领奔驰到百步开外,竟不下马,待马停稳后,抬手一箭,亦中靶心。
骑在马上射箭,难度比步射更难,李治大喜道:“好箭法!”
那将领翻身下马,还来不及谢恩,又有一将纵马而出,大呼:“陛下,请看末将这一箭!”
直奔红线之外,马蹄刚靠近红线,竟不停歇,扣箭拽弓,一箭射出,也中红心。
这种移动射靶,比骑马射箭更难,周围众军士齐声喝彩。
李治也看得赞叹不已,朝身后的薛仁贵问:“那将领姓甚名谁?”
薛仁贵道:“回陛下,此人名叫田齐,河北人氏,箭术高超,在羽林卫中可排第一。”
李治惊道:“他箭术比你还好?”
薛仁贵愣了一下,道:“呃……如果算上臣的话,他可排第二。”
李治道:“既有如此能耐,怎不见他参加今年的禁苑狩猎?”
薛仁贵道:“田齐虽在羽林卫中还不错,但与赵持满、韦待价这些人相比,还是要逊色一些。”
李治点点头,看来唐军内部竞争比他想象的还要激烈。
因为最近羽林卫要扩军,李治便经常过来视察,恰好今日薛仁贵考较手下将领的箭术,李治便一起旁观。
瞧见这些将领的出色表现后,李治非常喜悦,提出谁今日射的最好,便将前几日没送出去的九龙玉佩,赏赐给那人,这才引起众将之争。
田齐射完之后,又有一名将领想要效仿他,只可惜射歪了点,别人便都不敢尝试了。
李治取出玉佩,赏赐给了田齐,这才骑着马离开军营,朝后宫返回。
直到四月下旬,南方温暖的春风,才吹到了北地。
也正因气候差异,河北农事与关中地区不同。
关中地区采用黍、稷、麦轮转耕种,两年三熟,河北则依然遵守传统的种植习俗,以冬小麦为主粮,两年两熟。
尽管如此,河北依然是大唐粮食产出最多的地方,主要原因,便在于小麦的高产,以及河北平原肥沃的土地。
李慕唐时隔多年,再次回到河北,竟觉得这处地方变得陌生了。
道路两旁,金黄色的麦穗有如金色波浪一般,层层叠叠,随风摇曳。
他脚下这条路似乎刚刚翻修不久,道上的人也多了。
以前河北人也多,但百姓们大多待在自家乡里忙着农事,足不出户,商业发展缓慢。
如今道上尽是来往商人,还有很多挑着担子的农人。
直到此刻,李慕唐才终于相信他二叔信中的话,河北确实和以前不一样了。
正行之间,前方出现一座石桥。
奇怪的一幕出现了,无论骑马还是坐车,但凡过桥之人,都会从车马上下来,步行过桥。
李慕唐正疑惑时,旁边一名老者朝他喊道:“后生,快下来,不可对圣人不敬!”
李慕唐大吃一惊,赶忙翻身下马,来到那老者旁边,问道:“老丈,您刚才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老者笑眯眯的打量着他,道:“好壮实的后生,你是唐人吗?”语调有点古怪。
李慕唐昂首挺胸,道:“我当然是唐人。”
老者道:“胡裔的吧?”
李慕唐露出几分恼怒之色,道:“朝廷下过旨意,只要在官府办了手实公验,那就是大唐子民,不管出自哪支胡裔,皆一视同仁,不得歧视!”
老者笑道:“别紧张,我只是问一下,我们这儿的胡裔不少,老头子我就是契丹裔。”
李慕唐心想,难怪这老丈口音古怪,赶忙道:“在下也是契丹裔。”
老者诧异道:“你的唐语说的不错啊,一点听不出契丹口音。”
李慕唐道:“永徽七年,我就跟随父母来到大唐生活,而且我母亲是唐人。”
老者点头道:“那就难怪了,老头子也一样,当初契丹附唐,大家都活的好好的,偏有些人想叛唐,老头子就来了沧州。”
李慕唐暗暗点头,他父亲也是一样的原因,来到沧州过活。
只不过,因他父亲是新城公主的封户,永徽六年朝廷收了两次租,一家人变成流民,辗转去了长安,后来被迁往庭州。
李慕唐问:“老丈,您刚才说对圣人不敬,是何意思?”
那老者放下肩上担子,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指了指前方石桥,道:“瞧见那座桥没有。”
李慕唐点了点头。
老者道:“当初圣人北巡时,这座桥断了,挡了圣人的路,圣人觉得奇怪,就命人进城调查。”
李慕唐奇道:“那后来呢?”
老者笑道:“后来那位任人唯亲的县尊,就被圣人派遣的官员查出来了,押到长安砍头,鲁城县又换了一位新县尊。”
“这位新县尊虽比不上当年的长孙县尉,最起码肯干些实事,修桥铺路,不至于被周围县城嘲笑。”
“乡亲们议论此事,都觉多亏那座断桥,拦住圣驾,才能赶走贪官污吏。于是大伙给这座桥起了个名字,叫拦圣桥,每次经过那座桥时,都会下来步行,以示对天子的敬意!”
李慕唐道:“是这样啊。”
过了拦圣桥,前行不久,便到了鲁城县。
这是李慕唐离开沧州以后,第一次返回鲁城县。
中间隔了八九年,只觉这座县城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大街上商铺林立,人烟稠密,比庭州治县都繁华多了。
李慕唐拿出一张纸,按照纸上的提示,一边走一边问人,很快来到城东南一处小街上。
从街口往里数,第五户民居,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小院子。
李慕唐来到院门外,拍了拍门。
不一会,里面传来“哒哒哒”的声音,大门很快被拉开,露出一张稚嫩的小脸,问:“你是谁啊?”
那是个五六岁的小童,长得还挺高,脸上有好几处伤疤,手上还拿着一个小弹弓,一看就是个调皮的孩子。
李慕唐笑道:“你是小荣吗?”
小童惊讶道:“是啊,你认识我吗?”
李慕唐笑道:“我是你堂兄。”
小童先是一愣,随即大喜,扭头就朝屋里面狂奔,嘴里大喊道:“爹,娘,堂兄来了!”
不一会,李慕唐的二叔李休哥便走了出来,打量了李慕唐一眼,哈哈一笑。
“好小子,竟长得这般壮实,入秋的征兵考核,你一定能过!”
李休哥也是契丹人,不过他和李莫哥不同,当初留在了契丹。
后来契丹被灭,他成为俘虏,原本是要被送去江南一座折冲府,充任府兵。
对这些生长在北方的契丹人来说,前往江南生活,会非常不适应。
尤其是他们的家眷,根本不会农耕和织布,就算给他们田地,也没有生产能力,很可能饿死。
李休哥正感绝望时,李莫哥忽然来到营州,找到了他。
兄弟俩见面后,都感唏嘘,李休哥十分后悔,当初没有听李莫哥的话,随他去唐朝。
李莫哥花了不少钱,求了不少人情,总算打点成功,让他分配到沧州折冲府。
在李莫哥帮助下,李休哥一家人得以在沧州安家,李休哥也成为大唐沧州折冲府的一名府兵。
府兵是轮值的,一年只需要戍值四个月,其他时间可以忙农事。
李休哥如今已习惯了府兵生活,他妻子也学会种田。
除了最开始的不适应,他们很快发现,在大唐生存比在契丹更容易一些,不用担心冬天被饿死,也不用担心其他部落来劫掠。
李休哥对自家兄长充满感激,所以十分热情的招待侄子。
他老婆是个能干的女人,不仅学会了大唐的农耕,祖传的放牧也没丢下,家里养了八头羊。
李休哥命妻子宰了一只羊,款待大侄子。
到了正午,叔侄俩坐在屋子里,一边吃着羊肉,一边喝着酒。
李休哥的儿子李荣也坐在门槛上,抱着一根大羊腿,啃得非常欢快。
“大郎,你爹写信跟我说你要过来时,我就觉得奇怪,你不在庭州当府兵,为何非要来沧州应招府兵呢?”李休哥不解道。
李慕唐道:“安西那边,已经有好几年没打仗了,当了府兵也没有上战场的机会。我听说营州这边在打仗,所以就过来了。”
李休哥皱眉道:“你来晚了,前阵子刚打完了,最近已无战事。”
李慕唐道:“侄儿在来的路上,都打听清楚了,百济的扶余福信,有作乱的趋势,倭国也才刚占据一个小岛,另外还有高句丽没吃下来,我琢磨着,将来朝廷肯定还要攻打他们。”
李休哥一想也是,笑道:“不错,这些土地,将来迟早都是我们的。”
叔侄俩虽然归化为唐人,但还带着契丹人的思维习惯。
他们觉得大唐如此强大,征服周围弱小的国家,那是理所应当之事,根本不需要理由。
李慕唐又问起如今契丹人在军营中是否会受到歧视。
李休哥沉默了一会,道:“总还是有一些蛮横的汉裔,会找我们胡裔的麻烦。不过大多数汉裔,还算好的,你不必太过担心。”
李慕唐奇道:“汉裔?”
李休哥道:“就是纯血唐人,军营中有规定,所有士兵都是唐人,没有唐胡之分。所以那些纯血唐裔就自称汉裔。”
李慕唐点点头。
李休哥又道:“你若是受了气,别跟那些汉裔起冲突,那些上官都是汉裔,只会偏着自家人。你若是觉得气闷不过,可以找倭裔出气,不会有麻烦。”
李慕唐讶道:“倭裔?”
李休哥道:“就是那些被俘虏的倭人,据说他们最开始,都被编在同一个队伍里,结果这帮倭人就联合起来,经常与其他唐军起冲突。”
“后来刘都督就把他们打散,打发到河北各地区的折冲府,估计是想尽快让他们融入唐军,咱们沧州折冲府,也调来了几十个倭裔。”
李慕唐听了后,脸上露出喜色。
李休哥问:“怎么了?”
李慕唐喜道:“刘都督如此看重这帮倭人,说明很快就要攻打倭国了!”
李休哥愣了一下,道:“不错,难怪你爹总说你聪明,脑子果然好使!”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忽然响起,李荣站起身,提着羊腿,屁颠屁颠过去开门。
不一会,就见他跑了回来,喊道:“爹,军府的人!”
李休哥吃了一惊,道:“难道真要打仗了?”
快步奔了出去。
李慕唐来到门口,朝院门看去,只见李休哥正在跟一名高大的军士说话。
不一会,那军士便离开了,李休哥关好门,走了回来,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李慕唐忙问:“二叔,是军府召集您吗?”
李休哥望着他,眼中闪着亮光,道:“召集是召集,不过不是打仗。朝廷传来旨意,要从各地折冲府挑选精锐,扩充到羽林卫!”
李慕唐惊喜道:“那不是好事吗?”
李休哥沉默了一会,道:“确实是好事,不过只有五十个名额,我是没希望了。”
李慕唐道:“以您的骑射能力,不能入选吗?”
李休哥沉声道:“你没进过折冲府,不知道河北汉裔的厉害。那些二十岁不到的小子,骑射能力就不比我差了,更何况那些老兵。”
李慕唐低下头,不说话了。
李休哥望着他,道:“大郎,你爹跟我说过,你百步之外,十靶能中六靶,是不是真的?”
李慕唐迟疑了一下,点了点头。
李休哥目光一闪,道:“那就好,以你的能力,应该有机会。”
李慕唐吃惊道:“可府兵考核,要等到八月份啊,只怕来不及了。”
李休哥道:“唐军内部有一个规定,任何府兵,都可举荐一人参加内部考核,替代自己的位置。这个考核比八月的府兵考核更难,不过我相信你能通过。”
李慕唐变色道:“我怎么能占用您的位置呢?”
李休哥摆手道:“别婆婆妈妈,我清楚自己的能力,就算在战场打一辈子,最多混个队正。但你不同,你年轻力壮,脑子好使,有机会成为旅率、校尉、甚至当上都尉!”
李慕唐迟疑不语。
李休哥拍了拍他肩膀,道:“别废话了,就当我还你父亲的恩情吧。”
李慕唐吸了口气,拱手道:“那就多谢二叔了!”
李休哥笑道:“我可指望着你出人头地,将来也能提携荣儿一把,走,咱们出城去射靶,让我瞧瞧你的射术!”
叔侄俩来到林外一片小林子,以一棵大树为靶,李慕唐站在百步之外,拈弓搭箭。
“咻”的一声,箭矢破空而出!
……
“好,射的不错,朕这块九龙玉佩就赏给你了!”李治站在观台上,大声称赞。
这里是羽林卫的训练靶场,一名将领沉肩弓步,百步开外,一箭正中靶心。
听到李治的话后,那名将领大喜,便要跪下谢恩。
忽然间,另有一将策马奔出,大声道:“陛下,也请让末将一试。”
只见那将领奔驰到百步开外,竟不下马,待马停稳后,抬手一箭,亦中靶心。
骑在马上射箭,难度比步射更难,李治大喜道:“好箭法!”
那将领翻身下马,还来不及谢恩,又有一将纵马而出,大呼:“陛下,请看末将这一箭!”
直奔红线之外,马蹄刚靠近红线,竟不停歇,扣箭拽弓,一箭射出,也中红心。
这种移动射靶,比骑马射箭更难,周围众军士齐声喝彩。
李治也看得赞叹不已,朝身后的薛仁贵问:“那将领姓甚名谁?”
薛仁贵道:“回陛下,此人名叫田齐,河北人氏,箭术高超,在羽林卫中可排第一。”
李治惊道:“他箭术比你还好?”
薛仁贵愣了一下,道:“呃……如果算上臣的话,他可排第二。”
李治道:“既有如此能耐,怎不见他参加今年的禁苑狩猎?”
薛仁贵道:“田齐虽在羽林卫中还不错,但与赵持满、韦待价这些人相比,还是要逊色一些。”
李治点点头,看来唐军内部竞争比他想象的还要激烈。
因为最近羽林卫要扩军,李治便经常过来视察,恰好今日薛仁贵考较手下将领的箭术,李治便一起旁观。
瞧见这些将领的出色表现后,李治非常喜悦,提出谁今日射的最好,便将前几日没送出去的九龙玉佩,赏赐给那人,这才引起众将之争。
田齐射完之后,又有一名将领想要效仿他,只可惜射歪了点,别人便都不敢尝试了。
李治取出玉佩,赏赐给了田齐,这才骑着马离开军营,朝后宫返回。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我妻武则天,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大唐,我妻武则天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我妻武则天,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大唐,我妻武则天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