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带着一丝暖意,却吹不散钱庄门前聚集人群脸上的紧张与期待。

  通宝阁钱庄外支起的长桌旁,几张新鲜出炉的《通宝商报》被高高举起。

  识字的大声朗读着,不识字的则屏息凝神地倾听着那能改变命运的消息:

  “……凡本国在册良民,持户籍文牒,验明正身,即可申请‘富民贷’,纺机一部,作价二十五两,通宝阁专供,另有五两用于购纱、修葺工棚之资,年利三分,童叟无欺!更有深耕水车、新式农具可贷,助力丰年……”

  “年利三分?那官仓收粮的糙米都不止这点利息吧?”

  “二十五两就能得一部纺机?我给人浆洗织补了半辈子,省吃俭用也就攒了五两不到啊!”

  “你看清楚,那五两是给你买线买纱的钱!通宝阁连这都想到了?”

  “户籍,咱有啊!官府年年查丁,咱是本分庄稼人!快去排队啊!”

  人群轰动了,那三十两的数字,对挣扎在温饱线的普通人而言。

  曾是遥不可及的梦幻。

  如今,它仿佛一条悬下的粗壮绳索,给了他们攀爬出泥沼的希望。

  河西村的张伯,守着祖传的几亩薄田,每年缴完租子。

  剩下的粮食仅仅够一家老小糊口。儿子去城里帮工,工钱微薄。

  还常常被克扣。

  眼看着隔壁李地主家那架水车日夜不停地浇灌着肥沃的土地。

  把他那点靠天吃饭的地比得越发贫瘠,张伯心里像压了块大石头。

  报纸传到村里时,张伯是最后一个挤进识字先生院里的。当听到可以借钱买水车,利息还那么低时。

  张伯浑浊的眼睛里燃起了多年未见的亮光。

  他紧紧攥着那张皱巴巴的户籍纸,天不亮就赶到了镇上的通宝阁分号。

  “老伯,想贷什么?”

  “水……水车!能浇二十亩地的水车!”

  张伯急切地指着宣传图册上那架精致的筒车,手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成!验过籍册,签这契书,按上手印,水车钱二十两,另借你五两做堰道修渠的材料费,共二十五两,年利三分,三年还清。你看如何?”

  “三年?能,一定能!”

  张伯看着文书上清晰的条款,郑重地按下了红泥手印。

  一个月后,当那架崭新的水车在潺潺溪流推动下。

  发出悦耳的水声,将清澈的水流哗啦啦地送入自家田地和几户邻居合挖的水渠时。

  张伯蹲在田埂上,粗糙的手抚摸着湿润的泥土。

  第一次笑得露出了缺牙的豁口。

  “爹,这下不怕旱了!”

  儿子兴奋地绕着水车跑。

  “明年咱再问通宝阁贷点,买那报纸上说的新稻种!咱家的收成,能多三成哩!”

  城南织户巷的尽头,李寡妇家徒四壁。

  丈夫早逝,她靠着给别人缝补浆洗。

  零星织点粗布拉扯一儿一女。

  日子过得紧巴巴,全靠她那双操劳过度布满厚茧的手。

  她最羡慕巷头王家那两架日夜不停的纺机。

  王老爷是城里有名的布商,靠着压低手工织户的工钱赚得盆满钵满。

  李寡妇也曾去王家的织坊做过工,织一匹布累得眼昏手酸。

  换来的铜钱却只够几斤糙米。

  她做梦都想有一架自己的纺机。

  《通宝商报》贴在巷口时,李寡妇的心跳得像擂鼓。

  二十五两,买一部新式纺机?!

  三分息?

  这简直是老天开眼!

  她翻出压在箱底、擦得发亮的户籍黄册,如同捧着稀世珍宝。

  挤进了挤得水泄不通的通宝阁。

  手续出奇地顺利。五天后,一架半人高。

  闪闪发亮的木铁结构新式纺机。

  由两个伙计小心地抬进了她那狭小的堂屋。

  跟着送来的,还有一捆质地均匀的棉纱。

  街坊四邻都探头来看这稀罕物,眼神里充满了好奇与羡慕。

  白天不敢用,怕街坊嚼舌根传到王老爷耳里。

  一到深夜,万籁俱寂时,李寡妇就点上小油灯。

  把纺机搬到里屋床边。

  她仔细研究着通宝阁伙计教的法子,小心翼翼地上好纱锭。

  咔哒…咔哒…咔哒哒哒……

  机杼转动的声音,在寂静的深夜里格外清晰有力。

  这不再是王老爷工坊里那令人疲惫的噪音。

  而是属于她自己的、充满希望的旋律。

  昏黄的灯光下,棉纱在锭子上飞快地缠绕成线。

  又随着机梭的穿梭,均匀地铺展成细密的布匹雏形。

  李寡妇的手紧跟着机梭移动,感受着布匹在掌下一点一点地延伸。

  指尖传来的不再是疼痛的麻木,而是一种踏实的力量感。

  女儿小红揉着惺忪睡眼坐起来,看着那飞快编织的布匹。

  大眼睛里满是兴奋的光。

  “娘,这布真密实!一定比王老爷工坊里织的结实!”

  李寡妇嘴角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低声嘱咐。

  “小声点,闺女。等娘多织几匹,拿到邻镇去卖,总能比你爹在时多挣几个钱,到时候,让你也能去邻村那新开的识字班听几天课……”

  纺机咔哒咔哒地响着,像是为这艰难生活织就的一首新生序曲。

  低沉却无比坚定。

  城郊流民聚集的窝棚区边缘,落第秀才王茂心情沉重。

  寒窗苦读数载,功名无望,又逢家乡水患。

  只得携老母幼妹辗转流离至此。

  他靠着给人代写书信,抄书勉强糊口。

  但看到周围那些或面黄肌瘦、或病痛缠身的流民,深感无力。

  《通宝商报》送到窝棚区时,引起了更大的骚动。

  借钱?

  买工具?

  这对流民来说,如同天方夜谭。

  谁会借钱给他们这些身份不明、居无定所的人?

  但王茂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一丝可能。

  他反复研读条款,发现通宝阁并非一味拒绝流民!

  只要有当地可靠乡老作保,查实过往经历虽不清白但无大恶者。

  也可尝试申请!

  王茂看到了希望。他找到了流民中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又找到了几位身体尚算健壮、有手艺,比如木工、泥瓦,或有力气的青壮。

  “诸位乡邻!通宝阁此举,是给我们一条活路!”

  王茂站在土墩上,挥舞着报纸,声音有些嘶哑却充满激情。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帝国皇太子,老子不干了!,帝国皇太子,老子不干了!最新章节,帝国皇太子,老子不干了!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