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石槐打算攻占朔方郡、五原郡和云中郡。
这是此战最起码要达到的目标,如果战况更加顺利一些,拿下雁门郡也不是不可以。
袁树虽然有强大的武力,但是檀石槐相信自己拥有的武装力量应该更强一些,人数也会更多一些。
而且袁树一开始必然不会想到自己此番南下就不走了,他一定还是以为自己只是得了好处就撤退。
不是的,这一次,来了就不走了!
他要改变方略,占领汉地,经营汉地,就此统治汉地!
为此,他决定亲自率领主力在雁门郡和袁树决战,另外安排三名亲信率领三支军队攻打朔方郡、云中郡和五原郡。
之前在雁门郡被击败的耻辱,一定要在同一个地方洗雪,之前没有打败的敌人,一定要在这一次打败!
于是,他们立刻开始了总动员。
和汉帝国差不多,鲜卑人也不会保持规模庞大的常备军,或者说他们并没有什么正统的常备军理念,士兵就是牧民,牧民就是士兵,打仗的时候就是士兵,不打仗的时候就是牧民。
所以他们这个部族可以说就是一个庞大的军事武装集团,没有什么动员壁垒,迁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速度还快。
较之汉帝国的定居、户籍、登基、调兵一系列的行动,鲜卑人的行动效率确实更高,而且成本还比较低。
率领多少军队,就是看具体的需要,敌人强,那就把更多的青壮转变为军队,敌人弱小,那就把更少的青壮转变为军队。
战马,士兵们自备。
武器装备,士兵们自备。
甚至口粮都是他们自备。
因为每一次外出征战都相当于是大单于带着他们去挣钱,他们所缴获的物资当中有不少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是生活物资,也是下一次出征的战备物资,大单于除了获得最多的缴获之外,最大的责任就是负责带领他们找到合适的对手,并且获得胜利、缴获。
于是一旦决定开战,甭管你的部落在什么地方,对于鲜卑人来说就是开工挣钱去了,没人不愿意。
他们骑着马,带着武器和口粮就前往弹汗山王庭集合去了。
对于鲜卑统治者们来说,没有什么成本好付出的。
汉帝国就不一样了,又要准备武器,又要准备口粮,还要规划路线、征调民夫、运输物资,战争成本远高于游牧民族。
这也是汉帝国不喜欢发动战争的缘由之一。
不过游牧民族也未必喜欢大规模战争。
因为小规模的战争他们可以让士兵自带口粮,然后靠着以战养战的方式来维持,抢完就跑,没什么支出。
可人一旦多了,战争的时间比较长的话,士兵自备的口粮和以战养战的方式就难以维持,必须要大单于等人提供一定数量的战争口粮才能维持下去。
此前檀石槐一般都进行一万人以内的战争,用少量口粮加以战养战的方式,维持的很轻松,收拾扶余国和高句丽国就是这样的。
但是面对汉帝国,面对袁树,他要出动六万鲜卑人和两万仆从军,七万人的口粮和更大数量的战马的消耗,绝非以战养战掠夺汉地能够提供。
提前没有准备的话,大军会全部饿死的。
所以檀石槐也是下了血本,决定由弹汗山王庭出十八万牛羊和二十万斤肉干、奶制品作为预备口粮。
另外各部鲜卑大人们也要按照部落规模大小提供数量不一的鲜活牛羊与肉干、奶制品作为预备口粮。
而与之相对的是檀石槐公开许诺,拿下汉地之后,各部大人们可以根据付出的多少获得规模不一的汉地县城、农庄作为封地,享受那些地方的汉人提供的一切物资。
正是所谓出得越多,赚得越多!
“虽然支出更多了,但是我们也必然会取得巨大的胜利!我们最后所得到的,一定比我们支出的要多得多得多!”
檀石槐如此宣言、鼓舞人心。
最后,檀石槐做出决定,要在秋高马肥之际,趁着牲畜们最肥硕的时候向并州发起进攻,向袁树发起最猛烈的进攻。
草原上如此大规模的行动自然躲不开汉地商人与袁树派遣的哨骑们的眼睛,这般大规模的行动在七月下旬就不断传到了袁树的耳朵里,当时袁树还在关注雒阳那边的消息呢。
得知草原上大规模动员的消息时,袁树基本上断定今年秋季檀石槐一定会南下进攻并州,所以还有些忧虑,担心雒阳那边会出什么乱子,导致自己不得不分心。
好在袁逢足够努力,程立和贾诩等人也足够配合,成功在檀石槐南下之前平定了局势,稳定了人心。
于是乎,袁树就能放开手脚,好好儿的和檀石槐过过招了。
他要看看这个打的汉帝国两代帝王颜面尽丧的家伙到底有几分实力。
八月上旬的时候,袁树便把整军备战的命令传到了整个并州,尤其是北部五郡,让北部五郡的城池、农庄立刻进入战备状态。
农庄里不需要担心存粮不够吃,每个县城都要按照两个月的储备量来储备粮食,避免出现粮食不够吃的情况。
城市里的青壮要动员起来,开始发放兵器,由所在县驻军负责临时操练,开始执行坚壁清野的策略。
农庄里的防卫队也要动员起来,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且因为秋收已经准备展开,为了不耽误秋收,袁树下令给天雄军,令天雄军抽调三十个曲的军队分散进入北部五郡的农庄里协助进行防御工作。
另外,袁树又下令给南匈奴单于屠特和度辽将军张泉,令屠特整顿一万匈奴骑兵听从张泉的指挥,作为机动作战力量,一旦朔方郡、五原郡有危险,立刻前往驰援。
袁树自己则整顿天雄军三万骑兵与剩下来的一万四千步军,做好了战斗准备。
他召开了军事参谋会议,让自己的军事参谋们进行商议,根据现有情报判断此次鲜卑人南下的规模和战略目标。
一阵头脑风暴之后,荀攸领衔的参谋团队得出了结论,即鲜卑人此次南下的规模会非常之大,很有可能会超过之前十数年间的所有记录,且鲜卑人会首次出动具有攻城能力的步军。
简而言之,他们将面对的是一个和过去全然不同的对手。
这个对手的战术战法和装备都可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这是一场硬仗。
说是这么说。
但是在袁树的领导下,没有谁觉得这一战他们会输,没有人觉得这一战汉军打不赢,袁树的整个参谋团队里也没有失败主义谋士出现,大家都是坚定的汉军必胜主义者。
谁叫这支军队的领袖是袁树呢?
所以这一战看起来是防守反击战,但是更直接一点来说,每个人都是把这一战当成歼灭战来打的。
大家都期待就是能够把鲜卑人引到防线里头,然后关起门来聚歼鲜卑人,他们来的人越多越好,来的越多,消灭得越多,对这个部落联盟的打击就越大。
一个数十万人的部落联盟,要是一战被打掉五六万青壮,也就差不多可以出殡了。
对袁树非常信任、敬仰的钟繇更是放出狂言,说要【一战而定北疆数十年之安宁】。
袁树觉得也是。
第一次交手之后,已经过去了三年多,檀石槐有所准备,袁树也不是原地踏步,他该做的准备都做好了,檀石槐错就错在不该给袁树那么多的时间去整顿并州。
现在并州被他经营成了铁桶,以檀石槐的体量,想要战而胜之实在是有些难度。
而且檀石槐没有意识到的是,双方的生产力与科技水平之间是存在代差的。
所以,袁树期待着战争。
而檀石槐也没有辜负袁树的期待。
延德元年,西元176年,八月二十九日,鲜卑部落联盟领袖檀石槐正式在弹汗山王庭誓师出征。
此番,他一共出动了六万鲜卑骑兵,外加两万人的扶余、高句丽仆从军,携带大量缴获、自制的攻城器械大举南下,总兵力超过了八万人,算是一次超大规模的出征。
某种意义上,这也算是一次国运之战了。
檀石槐一共兵分四路。
一路由西部鲜卑大人之一的郁健率领,骑兵人数在八千人左右,另外有两千仆从军跟随,侵入朔方郡。
一路由中部鲜卑大人之一的多罗率领,骑兵人数在七千人左右,也有两千仆从军跟随,主攻五原郡。
一路由檀石槐的儿子和连统领,人数在一万人左右,六千仆从军跟随,负责云中郡。
剩下的三万五千左右的骑兵和一万步兵则是檀石槐亲自率领,向着雁门郡强袭而来。
九月六日,郁健统领的八千鲜卑骑兵最先入侵至朔方郡沃野县,担任朔方郡太守的廉达很早就得到了消息,早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他在沃野县安排了五百郡兵,加上沃野县原本的县中青壮,防守力量达到一千余人,人数上是足以守城的。
另外因为沃野县身处河套平原地带,是袁树重点建设农庄的地方,沃野县周边有三个农庄,各自都有相对应的武装力量守卫,所以综合来看,足够鲜卑人喝一壶的。
这是此战最起码要达到的目标,如果战况更加顺利一些,拿下雁门郡也不是不可以。
袁树虽然有强大的武力,但是檀石槐相信自己拥有的武装力量应该更强一些,人数也会更多一些。
而且袁树一开始必然不会想到自己此番南下就不走了,他一定还是以为自己只是得了好处就撤退。
不是的,这一次,来了就不走了!
他要改变方略,占领汉地,经营汉地,就此统治汉地!
为此,他决定亲自率领主力在雁门郡和袁树决战,另外安排三名亲信率领三支军队攻打朔方郡、云中郡和五原郡。
之前在雁门郡被击败的耻辱,一定要在同一个地方洗雪,之前没有打败的敌人,一定要在这一次打败!
于是,他们立刻开始了总动员。
和汉帝国差不多,鲜卑人也不会保持规模庞大的常备军,或者说他们并没有什么正统的常备军理念,士兵就是牧民,牧民就是士兵,打仗的时候就是士兵,不打仗的时候就是牧民。
所以他们这个部族可以说就是一个庞大的军事武装集团,没有什么动员壁垒,迁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速度还快。
较之汉帝国的定居、户籍、登基、调兵一系列的行动,鲜卑人的行动效率确实更高,而且成本还比较低。
率领多少军队,就是看具体的需要,敌人强,那就把更多的青壮转变为军队,敌人弱小,那就把更少的青壮转变为军队。
战马,士兵们自备。
武器装备,士兵们自备。
甚至口粮都是他们自备。
因为每一次外出征战都相当于是大单于带着他们去挣钱,他们所缴获的物资当中有不少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是生活物资,也是下一次出征的战备物资,大单于除了获得最多的缴获之外,最大的责任就是负责带领他们找到合适的对手,并且获得胜利、缴获。
于是一旦决定开战,甭管你的部落在什么地方,对于鲜卑人来说就是开工挣钱去了,没人不愿意。
他们骑着马,带着武器和口粮就前往弹汗山王庭集合去了。
对于鲜卑统治者们来说,没有什么成本好付出的。
汉帝国就不一样了,又要准备武器,又要准备口粮,还要规划路线、征调民夫、运输物资,战争成本远高于游牧民族。
这也是汉帝国不喜欢发动战争的缘由之一。
不过游牧民族也未必喜欢大规模战争。
因为小规模的战争他们可以让士兵自带口粮,然后靠着以战养战的方式来维持,抢完就跑,没什么支出。
可人一旦多了,战争的时间比较长的话,士兵自备的口粮和以战养战的方式就难以维持,必须要大单于等人提供一定数量的战争口粮才能维持下去。
此前檀石槐一般都进行一万人以内的战争,用少量口粮加以战养战的方式,维持的很轻松,收拾扶余国和高句丽国就是这样的。
但是面对汉帝国,面对袁树,他要出动六万鲜卑人和两万仆从军,七万人的口粮和更大数量的战马的消耗,绝非以战养战掠夺汉地能够提供。
提前没有准备的话,大军会全部饿死的。
所以檀石槐也是下了血本,决定由弹汗山王庭出十八万牛羊和二十万斤肉干、奶制品作为预备口粮。
另外各部鲜卑大人们也要按照部落规模大小提供数量不一的鲜活牛羊与肉干、奶制品作为预备口粮。
而与之相对的是檀石槐公开许诺,拿下汉地之后,各部大人们可以根据付出的多少获得规模不一的汉地县城、农庄作为封地,享受那些地方的汉人提供的一切物资。
正是所谓出得越多,赚得越多!
“虽然支出更多了,但是我们也必然会取得巨大的胜利!我们最后所得到的,一定比我们支出的要多得多得多!”
檀石槐如此宣言、鼓舞人心。
最后,檀石槐做出决定,要在秋高马肥之际,趁着牲畜们最肥硕的时候向并州发起进攻,向袁树发起最猛烈的进攻。
草原上如此大规模的行动自然躲不开汉地商人与袁树派遣的哨骑们的眼睛,这般大规模的行动在七月下旬就不断传到了袁树的耳朵里,当时袁树还在关注雒阳那边的消息呢。
得知草原上大规模动员的消息时,袁树基本上断定今年秋季檀石槐一定会南下进攻并州,所以还有些忧虑,担心雒阳那边会出什么乱子,导致自己不得不分心。
好在袁逢足够努力,程立和贾诩等人也足够配合,成功在檀石槐南下之前平定了局势,稳定了人心。
于是乎,袁树就能放开手脚,好好儿的和檀石槐过过招了。
他要看看这个打的汉帝国两代帝王颜面尽丧的家伙到底有几分实力。
八月上旬的时候,袁树便把整军备战的命令传到了整个并州,尤其是北部五郡,让北部五郡的城池、农庄立刻进入战备状态。
农庄里不需要担心存粮不够吃,每个县城都要按照两个月的储备量来储备粮食,避免出现粮食不够吃的情况。
城市里的青壮要动员起来,开始发放兵器,由所在县驻军负责临时操练,开始执行坚壁清野的策略。
农庄里的防卫队也要动员起来,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且因为秋收已经准备展开,为了不耽误秋收,袁树下令给天雄军,令天雄军抽调三十个曲的军队分散进入北部五郡的农庄里协助进行防御工作。
另外,袁树又下令给南匈奴单于屠特和度辽将军张泉,令屠特整顿一万匈奴骑兵听从张泉的指挥,作为机动作战力量,一旦朔方郡、五原郡有危险,立刻前往驰援。
袁树自己则整顿天雄军三万骑兵与剩下来的一万四千步军,做好了战斗准备。
他召开了军事参谋会议,让自己的军事参谋们进行商议,根据现有情报判断此次鲜卑人南下的规模和战略目标。
一阵头脑风暴之后,荀攸领衔的参谋团队得出了结论,即鲜卑人此次南下的规模会非常之大,很有可能会超过之前十数年间的所有记录,且鲜卑人会首次出动具有攻城能力的步军。
简而言之,他们将面对的是一个和过去全然不同的对手。
这个对手的战术战法和装备都可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这是一场硬仗。
说是这么说。
但是在袁树的领导下,没有谁觉得这一战他们会输,没有人觉得这一战汉军打不赢,袁树的整个参谋团队里也没有失败主义谋士出现,大家都是坚定的汉军必胜主义者。
谁叫这支军队的领袖是袁树呢?
所以这一战看起来是防守反击战,但是更直接一点来说,每个人都是把这一战当成歼灭战来打的。
大家都期待就是能够把鲜卑人引到防线里头,然后关起门来聚歼鲜卑人,他们来的人越多越好,来的越多,消灭得越多,对这个部落联盟的打击就越大。
一个数十万人的部落联盟,要是一战被打掉五六万青壮,也就差不多可以出殡了。
对袁树非常信任、敬仰的钟繇更是放出狂言,说要【一战而定北疆数十年之安宁】。
袁树觉得也是。
第一次交手之后,已经过去了三年多,檀石槐有所准备,袁树也不是原地踏步,他该做的准备都做好了,檀石槐错就错在不该给袁树那么多的时间去整顿并州。
现在并州被他经营成了铁桶,以檀石槐的体量,想要战而胜之实在是有些难度。
而且檀石槐没有意识到的是,双方的生产力与科技水平之间是存在代差的。
所以,袁树期待着战争。
而檀石槐也没有辜负袁树的期待。
延德元年,西元176年,八月二十九日,鲜卑部落联盟领袖檀石槐正式在弹汗山王庭誓师出征。
此番,他一共出动了六万鲜卑骑兵,外加两万人的扶余、高句丽仆从军,携带大量缴获、自制的攻城器械大举南下,总兵力超过了八万人,算是一次超大规模的出征。
某种意义上,这也算是一次国运之战了。
檀石槐一共兵分四路。
一路由西部鲜卑大人之一的郁健率领,骑兵人数在八千人左右,另外有两千仆从军跟随,侵入朔方郡。
一路由中部鲜卑大人之一的多罗率领,骑兵人数在七千人左右,也有两千仆从军跟随,主攻五原郡。
一路由檀石槐的儿子和连统领,人数在一万人左右,六千仆从军跟随,负责云中郡。
剩下的三万五千左右的骑兵和一万步兵则是檀石槐亲自率领,向着雁门郡强袭而来。
九月六日,郁健统领的八千鲜卑骑兵最先入侵至朔方郡沃野县,担任朔方郡太守的廉达很早就得到了消息,早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他在沃野县安排了五百郡兵,加上沃野县原本的县中青壮,防守力量达到一千余人,人数上是足以守城的。
另外因为沃野县身处河套平原地带,是袁树重点建设农庄的地方,沃野县周边有三个农庄,各自都有相对应的武装力量守卫,所以综合来看,足够鲜卑人喝一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