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逢的建议等同于把幽并二州单独从大汉的行政区划里划出来,不再由雒阳直接统领,而是改成车骑将军府统领。
袁树想了想,觉得这个提议不错,于是便接受了袁逢的建议。
“如此甚好,以一府直接管理十几个郡守也不是什么难事,也能更好的统筹事权,如此一来,我在并州做的事情,在幽州也能接着做了,请父亲放心,给我三年,我还天下一个太平的幽州!”
袁逢看着意气风发的袁树,轻轻地笑了笑。
他伸手拍了拍袁树的肩膀。
“你要还天下一个太平,为父却只要你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能安稳的活着,那就够了,毕竟,从现在开始,为父便只剩下你这一个孩子了。”
袁逢的话让袁树心头一颤,再看向袁逢的时候,发现袁逢的鬓角已经有了点点白霜。
这是他第一次如此明显的感受到袁逢老了。
想想也是,他已经强壮了,成年了,二十多岁了,正在奔向人生的全盛时期。
而作为父亲,袁逢自然也是在奔向人生的终末。
父子两人的步伐又如何能够一同坚持到最后呢?
袁树一时间说不出话来,只能伸手握住了袁逢的双手,久久不能言语。
但是不管怎么说,袁树想要达成的目标还是达成了,在之后的论功行赏环节。
很多立下大功的人都得到了让人满意的封赏。
比如朔方太守廉达以功册封征虏将军。
五原太守绍原以军功册封讨虏将军。
云中太守卢植以军功拜为后将军。
雁门太守夏育以军功册封为奋武将军。
太原太守臧旻以军功册封为奋威将军。
校尉吕布以生擒檀石槐之功册封为破虏将军。
校尉黄忠以射杀和连之功册封为鹰扬将军。
而他们一并受封列侯,得封亭侯级别的爵位,正式进入军功贵族集团之中。
虽然他们当中只有卢植得以进入重号将军的团队之中,其他人都只是杂号将军,但是对于授勋相对严谨的这一时期来说,跳过中郎将直接进入到将军级别,已经是巨大的收获了。
一般来说,在汉末时期,校尉这一级别的军官已经可以统领军队独自行动了,中郎将已经可以担任一方面军的主将。
杂号将军虽然是“杂号”,但终究是将军,如遇战事,完全可以独立指挥战役,是一个国家中有头有脸的高级军官。
除了军官,袁树麾下其他属官也纷纷得到了封赏。
比如荀攸、王朗、钟繇等军事参谋,纷纷得到了都亭侯的爵位,以嘉奖军功。
至于其他各郡太守、县令,在处理后勤事务之中立下功劳的,也得到了爵位赏赐和财物赏赐,整个袁树麾下的团队,或者说整个一心会集团,都因为这次封赏而大为进步。
不仅袁树的诸多部将属下都被加官进爵,袁树自己也正式被册封为车骑将军。
他正式成为了军职仅在骠骑将军段颎之下的大汉军界第二人。
然后他的食邑正式突破一万户,成就了汉帝国人臣爵位的最顶级之存在——万户侯。
并且还得以开府。
还受命总领幽并二州军政事务,掌控全部权力,等于在幽并二州划出了一个特别行政区域,完全交给袁树一人掌控。
他麾下都没有州牧和州刺史来分他的权力,直接对接各郡郡守,各郡郡守直接对袁树负责,权力之直接,前所未有。
袁树也没有客气,受命统领幽并二州军政事之后,立刻安排了不少自己的部下奔赴幽州上任。
之前幽州战事之中,不少幽州官员都犯下了错误,有失职、渎职的过错。
袁树立刻决定,将卢植、廉达、绍原等得力部下全部改任到幽州担任职位。
任命卢植为渔阳郡太守,任命廉达为代郡太守,任命绍原为上谷郡太守,又任命夏育担任右北平太守,任命臧旻出任辽西郡太守。
原先太守已经不在任的郡自然不用多说。
原先太守还在任的,全部以失职、渎职、无能为理由立刻罢黜。
且因为这些郡都是边郡,所以袁树还能明目张胆的将郡府中所有职位全部换成自己人,连郡下面的各县都能全部用自己人来出任职位,掌管权力。
一心会集团或成为最大赢家。
至于这些调任的人原先所担任的职位,也被袁树安排给了在之前数年中在并州建设中功劳最大、最为清廉能干的一心会员出任。
肉烂在锅里,一点都不给外人的。
人还没到,首先把幽州十个郡的郡太守更换一半,全换成了自己人。
原先并州地方官职就算把亲信调走了,换上来的还是新的亲信,还是一心会员,那是演都不演了。
换做别人,这是妥妥的任人唯亲,妥妥的搞小山头、扩张个人势力,是要被批判的。
但是放在袁树身上,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因为袁树的身份已经是明牌昭告天下了,他就是袁逢的继承人,未来大汉帝国独一无二的掌权人。
名义上归属于刘氏天子的位置,将被他掌控。
他就是天下的主人,他想干什么不还是自己说了算吗?
被清洗过好几次的袁氏朝廷里根本找不到一个愿意和袁树搞不对付的人。
至于他会不会去做改朝换代之类的事情,很多人也有各种各样的猜测。
但是就目前来看,袁树似乎还觉得自己的功绩不够,还想继续建功立业,直到天下人对他的功绩都无话可说的那一日。
但不得不说,就眼下他生擒檀石槐、消灭四十万鲜卑的功劳,已经足够威震天下了,大汉帝国范围内,已经没有谁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比袁树能打了。
纵横边关二十年的檀石槐给他一战灭掉了,残破不堪的并州被他打造为了坚固的军事堡垒,这还有什么可说的?
更别说他现在又要兼领幽州,他一旦上任幽州,等于权力进一步扩大,威势进一步上涨,天下之大,还有谁敢与他争锋?
真要让他连通幽州的边患问题一起解决掉的话,那袁树就算直言说自己想要当皇帝,那敢于与他正面对抗的人估计也是寥寥无几了。
除了少数几个脑子不清醒的敢和他在名义问题上稍微辩论一下,又有几个人能说用实力来阻止他?
没有实力,就没有办法阻止他去改朝换代。
所以实际上,从这个时候开始,袁树已经进入了一个可以为所欲为的状态之中了。
只是他自己尚且没有这个意识。
当然,他的部下们也差不多。
从开始到现在为止,就算是最忠诚的一心会员也只是对袁树必然获得胜利抱有信心,但是对于这个胜利的规模是多大、什么时候获得胜利,他们也不敢夸下海口。
程立不敢说袁树一定能生擒檀石槐。
贾诩也不敢说袁树一战能消灭四十多万鲜卑人,把鲜卑整个族群打掉了三分之二,就剩下三分之一在那边苟延残喘。
最激进的一心会员也不敢说袁树就能在几年之内解决掉北方边患。
也因此,当袁树真的做到了这一点的时候,当他再一次出现在了许久未见的追随者们的面前的时候,那种场景,就立刻让袁树想到了一个词语——阳光普照。
见到他的一心会员们欢欣鼓舞,大声喊叫,做出各种平常不会做出的动作,更有甚者泪流满面,激动莫名,仿佛见到了天神下凡、神仙现世,仿佛袁树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尊大神。
说老实话,袁树从来没感觉自己能和太阳一样光辉夺目,也一直都认为要是真的让自己成为了太阳,肯定是有些弄虚作假的成分在里头,正常人有几个会那么没脑子?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他个人的功绩的增加,他发现是否成为太阳这个事情还真不是个人意志可以改变的。
有些时候,不是他自己想要成为太阳,而是有些人、有些事情需要他成为太阳,不管他自己是否愿意,在某些人心中,他就是唯一的太阳,不可动摇。
袁树已经意识到了,不论他自己是怎么思考的,至少在眼前,在一心会这个集团之中,他已经是不可动摇的领袖,人们心中最闪耀的太阳,一心会对自己的崇拜现象已经成为事实。
不单单是一心会,甚至很多太学生也是如此,在袁树大破四十万鲜卑的消息传回来之后,哪怕是原先作为反心学大本营的太学之中也出现了成规模的袁树崇拜者。
虽然从知行学府成立以来,就不断有太学生从太学转移至知行学府学习,但剩下来的太学生们都是反对心学、坚持经学的。
可现在,就算在这个坚持经学的大本营里面,也出现了成规模成体系的袁树的崇拜者集团,他们仰慕袁树的战功,然后仰慕袁树这个人,最终对心学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
就袁树回来的这段时间里,太学生们派出代表,邀请袁树去太学讲学,袁树当然不会拒绝,然后在太学中感受到了不亚于一心会的热烈欢迎。
这些太学生明明是因为经学而留在太学的,也是因为经学才对他的心学不屑一顾,现在却主动邀请他前往太学讲学,太学官方也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这可真是有趣。
袁树想了想,觉得这个提议不错,于是便接受了袁逢的建议。
“如此甚好,以一府直接管理十几个郡守也不是什么难事,也能更好的统筹事权,如此一来,我在并州做的事情,在幽州也能接着做了,请父亲放心,给我三年,我还天下一个太平的幽州!”
袁逢看着意气风发的袁树,轻轻地笑了笑。
他伸手拍了拍袁树的肩膀。
“你要还天下一个太平,为父却只要你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能安稳的活着,那就够了,毕竟,从现在开始,为父便只剩下你这一个孩子了。”
袁逢的话让袁树心头一颤,再看向袁逢的时候,发现袁逢的鬓角已经有了点点白霜。
这是他第一次如此明显的感受到袁逢老了。
想想也是,他已经强壮了,成年了,二十多岁了,正在奔向人生的全盛时期。
而作为父亲,袁逢自然也是在奔向人生的终末。
父子两人的步伐又如何能够一同坚持到最后呢?
袁树一时间说不出话来,只能伸手握住了袁逢的双手,久久不能言语。
但是不管怎么说,袁树想要达成的目标还是达成了,在之后的论功行赏环节。
很多立下大功的人都得到了让人满意的封赏。
比如朔方太守廉达以功册封征虏将军。
五原太守绍原以军功册封讨虏将军。
云中太守卢植以军功拜为后将军。
雁门太守夏育以军功册封为奋武将军。
太原太守臧旻以军功册封为奋威将军。
校尉吕布以生擒檀石槐之功册封为破虏将军。
校尉黄忠以射杀和连之功册封为鹰扬将军。
而他们一并受封列侯,得封亭侯级别的爵位,正式进入军功贵族集团之中。
虽然他们当中只有卢植得以进入重号将军的团队之中,其他人都只是杂号将军,但是对于授勋相对严谨的这一时期来说,跳过中郎将直接进入到将军级别,已经是巨大的收获了。
一般来说,在汉末时期,校尉这一级别的军官已经可以统领军队独自行动了,中郎将已经可以担任一方面军的主将。
杂号将军虽然是“杂号”,但终究是将军,如遇战事,完全可以独立指挥战役,是一个国家中有头有脸的高级军官。
除了军官,袁树麾下其他属官也纷纷得到了封赏。
比如荀攸、王朗、钟繇等军事参谋,纷纷得到了都亭侯的爵位,以嘉奖军功。
至于其他各郡太守、县令,在处理后勤事务之中立下功劳的,也得到了爵位赏赐和财物赏赐,整个袁树麾下的团队,或者说整个一心会集团,都因为这次封赏而大为进步。
不仅袁树的诸多部将属下都被加官进爵,袁树自己也正式被册封为车骑将军。
他正式成为了军职仅在骠骑将军段颎之下的大汉军界第二人。
然后他的食邑正式突破一万户,成就了汉帝国人臣爵位的最顶级之存在——万户侯。
并且还得以开府。
还受命总领幽并二州军政事务,掌控全部权力,等于在幽并二州划出了一个特别行政区域,完全交给袁树一人掌控。
他麾下都没有州牧和州刺史来分他的权力,直接对接各郡郡守,各郡郡守直接对袁树负责,权力之直接,前所未有。
袁树也没有客气,受命统领幽并二州军政事之后,立刻安排了不少自己的部下奔赴幽州上任。
之前幽州战事之中,不少幽州官员都犯下了错误,有失职、渎职的过错。
袁树立刻决定,将卢植、廉达、绍原等得力部下全部改任到幽州担任职位。
任命卢植为渔阳郡太守,任命廉达为代郡太守,任命绍原为上谷郡太守,又任命夏育担任右北平太守,任命臧旻出任辽西郡太守。
原先太守已经不在任的郡自然不用多说。
原先太守还在任的,全部以失职、渎职、无能为理由立刻罢黜。
且因为这些郡都是边郡,所以袁树还能明目张胆的将郡府中所有职位全部换成自己人,连郡下面的各县都能全部用自己人来出任职位,掌管权力。
一心会集团或成为最大赢家。
至于这些调任的人原先所担任的职位,也被袁树安排给了在之前数年中在并州建设中功劳最大、最为清廉能干的一心会员出任。
肉烂在锅里,一点都不给外人的。
人还没到,首先把幽州十个郡的郡太守更换一半,全换成了自己人。
原先并州地方官职就算把亲信调走了,换上来的还是新的亲信,还是一心会员,那是演都不演了。
换做别人,这是妥妥的任人唯亲,妥妥的搞小山头、扩张个人势力,是要被批判的。
但是放在袁树身上,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因为袁树的身份已经是明牌昭告天下了,他就是袁逢的继承人,未来大汉帝国独一无二的掌权人。
名义上归属于刘氏天子的位置,将被他掌控。
他就是天下的主人,他想干什么不还是自己说了算吗?
被清洗过好几次的袁氏朝廷里根本找不到一个愿意和袁树搞不对付的人。
至于他会不会去做改朝换代之类的事情,很多人也有各种各样的猜测。
但是就目前来看,袁树似乎还觉得自己的功绩不够,还想继续建功立业,直到天下人对他的功绩都无话可说的那一日。
但不得不说,就眼下他生擒檀石槐、消灭四十万鲜卑的功劳,已经足够威震天下了,大汉帝国范围内,已经没有谁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比袁树能打了。
纵横边关二十年的檀石槐给他一战灭掉了,残破不堪的并州被他打造为了坚固的军事堡垒,这还有什么可说的?
更别说他现在又要兼领幽州,他一旦上任幽州,等于权力进一步扩大,威势进一步上涨,天下之大,还有谁敢与他争锋?
真要让他连通幽州的边患问题一起解决掉的话,那袁树就算直言说自己想要当皇帝,那敢于与他正面对抗的人估计也是寥寥无几了。
除了少数几个脑子不清醒的敢和他在名义问题上稍微辩论一下,又有几个人能说用实力来阻止他?
没有实力,就没有办法阻止他去改朝换代。
所以实际上,从这个时候开始,袁树已经进入了一个可以为所欲为的状态之中了。
只是他自己尚且没有这个意识。
当然,他的部下们也差不多。
从开始到现在为止,就算是最忠诚的一心会员也只是对袁树必然获得胜利抱有信心,但是对于这个胜利的规模是多大、什么时候获得胜利,他们也不敢夸下海口。
程立不敢说袁树一定能生擒檀石槐。
贾诩也不敢说袁树一战能消灭四十多万鲜卑人,把鲜卑整个族群打掉了三分之二,就剩下三分之一在那边苟延残喘。
最激进的一心会员也不敢说袁树就能在几年之内解决掉北方边患。
也因此,当袁树真的做到了这一点的时候,当他再一次出现在了许久未见的追随者们的面前的时候,那种场景,就立刻让袁树想到了一个词语——阳光普照。
见到他的一心会员们欢欣鼓舞,大声喊叫,做出各种平常不会做出的动作,更有甚者泪流满面,激动莫名,仿佛见到了天神下凡、神仙现世,仿佛袁树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尊大神。
说老实话,袁树从来没感觉自己能和太阳一样光辉夺目,也一直都认为要是真的让自己成为了太阳,肯定是有些弄虚作假的成分在里头,正常人有几个会那么没脑子?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他个人的功绩的增加,他发现是否成为太阳这个事情还真不是个人意志可以改变的。
有些时候,不是他自己想要成为太阳,而是有些人、有些事情需要他成为太阳,不管他自己是否愿意,在某些人心中,他就是唯一的太阳,不可动摇。
袁树已经意识到了,不论他自己是怎么思考的,至少在眼前,在一心会这个集团之中,他已经是不可动摇的领袖,人们心中最闪耀的太阳,一心会对自己的崇拜现象已经成为事实。
不单单是一心会,甚至很多太学生也是如此,在袁树大破四十万鲜卑的消息传回来之后,哪怕是原先作为反心学大本营的太学之中也出现了成规模的袁树崇拜者。
虽然从知行学府成立以来,就不断有太学生从太学转移至知行学府学习,但剩下来的太学生们都是反对心学、坚持经学的。
可现在,就算在这个坚持经学的大本营里面,也出现了成规模成体系的袁树的崇拜者集团,他们仰慕袁树的战功,然后仰慕袁树这个人,最终对心学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
就袁树回来的这段时间里,太学生们派出代表,邀请袁树去太学讲学,袁树当然不会拒绝,然后在太学中感受到了不亚于一心会的热烈欢迎。
这些太学生明明是因为经学而留在太学的,也是因为经学才对他的心学不屑一顾,现在却主动邀请他前往太学讲学,太学官方也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这可真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