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虽如此。”

  关羽话锋一停,语气中尽是对孙权的不信任。

  “孙权反复无常,今日臣服,明日复反,不可不防;还需叮嘱燕王,不可疏忽大意,轻信了孙权。”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孙权偷袭江陵一事,让关羽记忆犹新。

  本可威震华夏成就不世功名,结果却因疏忽大意而被孙权背刺掏了心窝子。

  自此以后。

  关羽就不敢再有骄矜和大意。

  昔日锋芒毕露,今日藏锋内敛。

  若用矛盾学来论。

  关羽今日能藏锋内敛,真正具备大将军的素养,倒也得感谢孙权的这次背刺,是祸亦是福。

  否则一个骄矜自大的大将军,就不仅仅是祸及荆州,而是祸及整个大汉了。

  刘备对刘封很是信任:“以吾儿的谨慎,云长无需担忧。任那孙权如何反复,定也逃不脱吾儿的掌心。

  朕这就按吾儿军报所述下诏,先诏令孙权孙登父子入长安觐见,再诏受封江东文武,以助吾儿尽揽江东人心。”

  倘若渣权在场,必定是又羡慕又嫉妒又怨恨。

  权力面前,刘封只是一个假子,还是一个功劳高盖刘禅的假子,刘备竟能与刘封做到父慈子孝?

  瞧刘备这话说的,完全没有对刘封有半点的提防,连丝毫的怀疑都没有!

  假子啊!

  刘封只是个假子啊!

  难道不担心刘封刚猛难制威胁到刘禅的地位吗?

  倘若渣权知道刘禅对刘封一直都视为兄长一般尊敬,心情估计会更难崩。

  不仅刘备要与刘封父慈子孝,刘封与刘禅更是兄友弟恭。

  乱套了!

  全乱套了!

  这根本不是权力下的父子兄弟!

  权力下的父子兄弟,应该如袁绍父子、如刘表父子、如曹操父子,为了权力,亲儿子可疑、亲兄弟可杀。

  孙权更不明白刘封的想法。

  对刘封而言:我打得越狠,阿斗的位置才能坐得越稳;阿斗的位置坐得越稳,才没人敢来挑拨离间。污蔑阿斗的一个月死,污蔑我的当天死。

  没人规定,权力之下,就一定得父疑子、子疑父、兄疑弟、弟疑兄?

  甚至于,刘封还得将孙权劈头盖脸怼一顿:你丫的不学好,不学你哥,你学曹操?

  而在刘备高高兴兴的给刘封送诏命时。

  洛阳的曹丕又开始头疼了。

  曹丕有时候都在想,这头风病是不是遗传到曹操的,要不怎么会时常头疼呢?

  若论心性,曹丕远胜常人。

  能在曹操的高压教育下,还能不疯批的,心性自然非常人难及。

  然而。

  即便如此,曹丕已经砍翻了好几个书桌了。

  更是一连三声“曹休误朕”,饱含忿怒。

  圣旨都下达了,曹休竟然回了一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诚然。

  曹丕也认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句话,毕竟洛阳太远不知道具体的情况和变数,为将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改变朝廷下达的策略,无可厚非。

  可前提是,你得赢啊!

  你不赢,那你就是“擅违诏命,举止失措”。

  现在的局面,让曹丕很困扰。

  单从军事上来讲,曹休被擒其实也算不了什么大事,输一场罢了。

  曹魏广阔的疆土,输得起。

  曹丕困扰的是:输的人是曹休,且曹休还被生擒了!

  但凡输的人或被擒的人是贾逵、王凌、满宠这些,曹丕都不会困扰。

  外姓,按正常流程,该罚就罚。

  偏偏,是曹休!

  曹丕目前能重用的就四个宗室:曹仁、曹休、曹真、夏侯尚。

  曹仁老迈,不知道还能撑几年。

  夏侯尚因美妾被绞杀,天天在那扮演“深情贵公子”。

  曹真要协助曹丕统内外军事,不能擅离。

  至于曹洪,不肯借钱的吝啬鬼,不在曹丕考虑范围。

  按曹丕原有的计划:曹真在洛阳统内外军事,执掌四方;夏侯尚和曹休统大军,外防刘备,内震曹彰;再有司马懿、张郃、徐晃、满宠等外姓辅为爪牙。

  军权就能牢牢的掌握在曹丕手中。

  不曾想。

  仅仅不到一年时间,夏侯尚和曹休,一个“因情疯批”,一个“骄矜被擒”。

  玩我呢!

  再想到在临晋的曹彰,曹丕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现在的曹彰,笃定曹丕得倚仗自己,在临晋组织流氓耕田种地又每日里安抚军心,养精蓄锐,不骄不躁。

  而郭淮、杨秋等人,为了各自的利益,也依附了曹彰,以求戴罪立功。

  假如曹丕是曹操,面对如今的局势,并不会气恼,因为从整体上来看,并没有伤筋动骨。

  这只不过是曹丕自认为的“内忧外患”。

  内忧:忧的是曹彰威望日增。

  外患:患的是外姓缺少制衡。

  毕竟。

  曹丕能篡汉立魏,本质上还是外姓强于宗室,才顺利让刘协禅位的。

  自己怎么登上皇位的,自然就会怎么提防麾下人效仿。

  殿前。

  曹仁、曹真、陈群、蒋济、刘晔等人,纷纷低头无声。

  直到曹丕的怒火发泄、火气渐消后,才纷纷松了一口气。

  帝王易怒,伴君如虎。

  “诸位爱卿,可有应对良策?”

  司马懿在曹休未战败前,就已前往了义阳,并不在场,曹丕随后将目光看向了曹真。

  自曹真回洛阳后,就被曹丕迁为中军将军,加给事中,职统洛阳诸军,能任意出入宫廷,只听曹丕号令。

  曹真了解曹丕的意图,硬着头皮道:“征东将军虽然大意被擒,但刘封只擒不杀,定是想向陛下索要好处。臣以为,大魏不可无征东将军,陛下应将征东将军赎回。”

  话音一落。

  文武皆静。

  赎回?

  拿什么赎回?

  是拿平春还是拿寿春?

  只是曹真都这样说了,谁还敢质疑和反对?

  心头有不赞成想法的文武,纷纷将目光看向了陈群。

  现如今。

  有资格反驳曹真的,也就尚书令陈群了。

  陈群不由蹙眉。

  反驳曹真就等于反驳曹丕,会惹曹丕不高兴;可不反驳,又等于是坐视大魏国家利益于不顾。

  思索片刻。

  陈群出言反问曹真:“中军将军以为,陛下应如何赎回征东将军?是割地还是赔款亦或者交换人质?”

  既然不能正面反驳,陈群就选择了将问题踢回给曹真。

  你说要赎回曹休?

  好,我不反对。

  但你得拿出具体的赎回方式,而非来一句“赎回”表个态度就完了。

  曹真本就是迎合曹丕的意图才提议赎回曹休,至于是割地、赔款还是交换人质,曹真并未仔细想过。

  从内心上讲,曹真也是不愿意用大魏的人地钱粮去赎人的。

  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

  若养成了习惯,今后岂不是刘封擒个大将,就要拿人地钱粮去赎人?

  曹家大将要赎,外姓大将要不要赎?

  若外姓大将不赎,岂不是自离人心?

  昔日夏侯惇被擒,夏侯惇的副将韩浩,直接就连夏侯惇一起砍,直接吓得吕布的降将释放夏侯惇,遂有曹操颁布法令“自今以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顾质”。

  这法令执行了多年,军中也一向如此。

  然而。

  如今在位的是曹丕不是曹操。

  曹丕没有曹操的威望,不敢放弃曹休于不顾。

  面对陈群的反问,曹真再次硬着头皮道:“割地肯定是不成的,可用钱粮赎换。”

  只是这话说出来,连曹真自个儿都不信。

  钱粮赎换曹休?

  且不说刘封是否愿意,就算刘封愿意,直接漫天要价,曹丕难道还要真的给?

  刘备为什么在关中按兵不动?

  刘封又为什么要忽然跑去打江东?

  不就是钱粮不够无法支撑北伐吗?

  拿钱粮赎回曹休,然后让刘备刘封得了钱粮继续进攻?

  疯了吧!

  而在曹真说出用钱粮赎回曹休后,陈群直接开始“哭穷”:“中军将军,你轻飘飘的一句钱粮赎换,说得轻巧,钱粮又该从何处筹得?

  兵马吃喝要钱粮,军械打造要钱粮,官吏俸禄要钱粮,安抚诸郡要钱粮,赈灾平叛要钱粮,兴修水利要钱粮,处处都要钱粮,哪有钱粮再用来赎人?”

  曹真低头不语。

  我能不知道处处要钱?

  陛下想赎换曹休不好直接开口,只有我来开口,你为难我作甚?

  有本事你为难陛下啊?

  有了陈群开头,众文武也纷纷反驳曹真,借着反驳曹真的由头,实际上也是在暗里劝谏曹丕。

  就在曹丕头疼欲裂时,一直沉默的大将军曹仁终于开口了:“陛下,臣以为,曹休违令出兵又拒不还军,以至于兵败被擒,实乃曹休咎由自取。

  曹休已挫国威,岂能再行‘赎换’之举?先帝有言,‘自今以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顾质’。

  可令兵在义阳的司马懿,平春的于禁,合肥的满宠,严守城池,提防刘封再引兵来犯,另令贾逵、王凌、邹岐等人,聚兵于寿春,随时支援两地。

  刘封为人心狠手辣远胜于刘备,虽然联手孙权败了曹休,但臣料刘封必会趁机覆灭孙权,彻底断了孙权反复之心。

  然而江东之地,也非人人都心服伪汉,若孙权覆灭,江东文武必会在伪汉和大魏之间摇摆不定,此乃良机。

  陛下可再派细作入江东,以高官厚禄拉拢江东不愿依附刘封的文武,再令满宠等人为之策应。

  纵是不能夺取江东之地,也可让刘封陷入江东内乱之中而无法引兵北犯,望陛下深思!”

  曹仁一开口,曹真就识趣的闭了口。

  作为大将军,又是最早跟着曹操起兵创业的曹氏宗族。

  曹仁的话,有足够的权威。

  有些话,曹真不能明说,陈群不能明说,在场文武都不能明说。

  而曹仁,可以明说!

  换而言之:曹仁被擒,非战之罪,根源在于曹丕的战略失误,不顾曹仁上书坚持要让曹仁留在襄樊;而曹休被擒,是曹休骄矜自大、抗命不尊,是战之罪,是曹休自己太菜怪不得旁人。

  曹丕眉头紧蹙。

  曹仁的话,曹丕明白。

  然而明白归明白,曹丕又委实不愿放弃曹休。

  “大将军,若无文烈,谁可为朕的征东将军?”曹丕问得委婉,实际上是在暗示曹仁,只有曹休当了征东将军才能令曹丕心安。

  曹仁近前一步,语气一抬:“满宠,可为征东将军!”

  这话一出,就彻底堵死了曹丕想要赎换曹休的路。

  满宠也是久随曹操的老将了,能力和忠心上都无可挑剔。

  曹仁这话等于在告诉曹丕:不是只有曹休有忠心,就别想着赎回曹休了,当务之急也非赎回曹休,而是提防刘封北犯以及破坏刘封执掌江东。

  见状。

  陈群也上前附和:“陛下,臣以为大将军言之有理。可加封满宠为征东将军,节制于禁、贾逵、戴凌等人,以挡刘封。”

  众文武纷纷上前附和。

  最后连曹真硬着头皮劝谏:“陛下,想要赎换曹休,最好的办法就是生擒刘封麾下大将,以人质换人质。请陛下三思。”

  见文武都不愿意赎回曹休,曹丕的心情也变得复杂。

  良久。

  曹丕暗暗一叹,违心而道:“就依众人所言,传朕诏命,加封满宠为征东将军,假黄钺,督贾逵、王凌、于禁等部,以挡刘封。切不可骄矜自负,误了国事。”

  顿了顿。

  曹丕又道:“再加封镇南将军于禁为前将军,封其子于圭为列侯,以安其心;令右将军徐晃,屯兵鲁阳,以防宛城赵云趁机北犯。”

  于禁现在的处境太尴尬。

  跟文聘守石阳,文聘战死,于禁独活;跟曹休守平春,曹休被擒,于禁独活。

  这要换个脑子不聪明的,都得怀疑于禁真的私通刘封了。

  又联想到先前跟于禁有关的流言,曹丕不敢不重视,万一于禁惧罪真的投了刘封,那整个淮南战线又将出现不可挽救的纰漏。

  如今。

  曹丕直接加封于禁为前将军,这是告诉于禁:樊城战败的罪,你已经用功劳赎完了。

  而封于禁的儿子于圭为列侯,是在告诉于禁:你儿子,朕养了,你无需有任何顾虑。

  不得不说。

  虽然曹丕一开始想赎回曹休,但最终的应对还是很完善的。

  于禁这类人。

  越是怀疑于禁,越会令于禁惧罪。

  越是恩宠于禁,越会让于禁心安。

  现在官也升了,儿子也封侯了,于禁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夏日的炎热,没能阻挡刘备和曹丕双方的信使疾驰。

  亦或者说,对信使而言,传信就是比生命更重要的职责,更遑论夏日的炎热了。

  当曹丕的诏命送到平春,于禁那悬着的心也安稳落地了。

  自曹休战败被擒这段时间,关兴没少给于禁送信。

  多的时候,一日七封劝降信,劝于禁“识时务”。

  如此频繁的送信,就连在义阳的司马懿,都在暗中提防于禁。

  而现在。

  曹丕的诏命来了。

  不论是加封于禁为前将军,还是封于禁儿子于圭为列侯,都是对于禁的信任和器重!

  “罪臣于禁,叩谢陛下。”

  平春城内,于禁面洛阳而跪泣。

  六年了!

  自樊城被擒,已经六年了。

  这六年里,于禁背负降将罪臣之名,苦苦煎熬。

  由意气风发的左将军被贬为镇南将军,时常受人辱骂猜疑,六年的时间让于禁头发都花白了。

  如今终于拨云见日,迎来了新的希望。

  送走了信使。

  于禁又派人去请司马懿赴宴。

  平春和义阳,互为犄角。

  既然司马懿到了义阳,身为平春守将又是刚迁任的前将军,于禁自然是要跟司马懿达成友好沟通的。

  司马懿是抚军,既是引兵来增援的,又是来监督于禁的。

  在得知于禁被迁为前将军后,司马懿就明白了曹丕的用意。

  同样。

  司马懿也庆幸曹丕会选择厚待于禁。

  眼下淮南局势紊乱,若于禁再出现变故,将是整个淮南的灾难!

  故而。

  在得到于禁的请帖后,司马懿就带着随军的长子司马师来到了平春赴宴。

  “前将军苦尽甘来,可喜可贺啊。”

  司马懿见面就夸于禁,更是令司马师奉上贺礼。

  在为人处世上,司马懿是很擅长的。

  这也是为何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能受到众多公卿大臣联名作保的原因。

  在没有反迹之前,司马懿就如昔日的王莽一般谦恭待人,即便是于禁这样不怎么善与人相处的武将,也能自司马懿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春风。

  “承蒙陛下信任,我才有今日,我已在城内备下酒席,请抚军随我入城。”于禁也没忘记在司马懿面前表达出对曹丕的敬意。

  而在另一边。

  刘备的诏命,也经由信使快马快船的送到了柴桑。

  看得周鲂心惊不已。

  去时半个月,来时半个月,意味着刘备在得到刘封的军报后几乎没有任何的犹豫,直接就下诏了!

  原本周鲂还有些担心,刘备会不会因为刘封的功劳太大就有所犹豫,亦或者派人来监督刘封。

  结果。

  别说派人监督了,刘备都没犹豫,甚至连刘封拟送的名单都没有任何的改变。直接就按刘封的要求下诏了。

  更是诏命刘封全权负责江东诸事,有需要就直接找刘禅协调,不用再派人入长安请命。

  换而言之:刘备只看结果,过程刘封自己看着办。

  见刘封如此受刘备信任和器重,周鲂的底气也更大了:只要我诚心追随燕王殿下,吴郡周氏必将崛起。(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我不是刘封,三国:我不是刘封最新章节,三国:我不是刘封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