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年征战,军民疲惫,不如固守。“
就在蒋济无言以对的时候,尚书令陈群出列反驳了曹休的请战。
曹休是曹氏的宗族武将,想的是怎么一雪前耻以武力灭掉刘备势力;陈群是世家大族当前的话事人,想的是怎么保证世家大族的利益不受损。
打仗是需要钱粮人力的。
以曹魏的制度,每次曹丕要征战,世家大族都是要出力的。
毕竟。
曹丕都给官拉拢了,世家大族不出力就说不过去了。
这要是往日里,出点力也没啥。
打赢了刘备孙权,曹魏的世家大族也能得到好处。
可如今。
曹魏连战连败。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不是在雪耻,而是在无脑找虐。
故而。
陈群只想凭借城池地利固守。
只要守到刘备一方粮尽退兵,不败就是胜。
面对陈群的反驳,曹休感觉权威受到了挑衅,顿感不悦:“尚书令此言差矣!连年征战是相互的,大魏军民疲惫,难道伪汉军民就不疲惫?为何伪汉就能征战,而大魏只能固守?莫非伪汉军民比大魏军民更不惧死?还是说,大魏的公卿,身居高位,尸位素餐,竟连抚民都不如伪汉了?”
曹丕眉头一蹙。
曹休今日这是怎么了?
攻击性这么强?
陈群愣了愣。
显然。
陈群也没想到曹休今日的话竟然会说得如此难听!
好歹我陈群也是颍川豪门士族,不比你曹氏差,难道曹氏称了帝就能将我颍川陈氏不当回事了?
“曹将军,你这是在指责我辅政无方吗?”陈群也有了火气,你一个被擒的败军之将,有何颜面在我面前狂吠。
曹休昂头挺胸:“我怎敢指责尚书令!可文武历来是分工明确的。我等武将负责打仗,尔等文官负责后勤。打哪里如何打何时打应由武将说了算,文官只需要保证粮道不绝就足够了。难道萧何还要教韩信怎么打仗吗?”
好家伙!
萧何韩信都出来了。
若不是陈群涵养好,此刻都要喷人了。
我自诩可以当萧何,你能当韩信?
你要是有韩信的本事,我立马给你凑出五十万大军的粮草来。
可你一个败军之将,哪来的勇气自比韩信?
大殿群臣也纷纷有了争执。
有附和曹休反驳陈群的,有附和陈群反驳曹休的,还有闲事儿不够乱将陈群曹休都反驳了的,彼此争论不休,听得曹丕极为头大。
遥想曹操在时,谁敢如殿下一般吵得跟菜市场的小贩似的?
终究还是曹丕的威望日渐不足,尤其是战事接连失败后,让曹丕无法震慑群臣,更无法不顾忌群臣的意见而一意孤行。
无奈之下。
曹丕只能“容朕深思,择日再议”。
待得群臣离开。
曹丕留下曹真曹休,对曹休的语气也多了责备之意:“文烈,你要请战便请战,何故去得罪尚书令等人,朕尚且要对众人敬重几分。”
曹休今日的攻击欲望还没熄灭,此刻又只有曹丕曹真在,说话更是没了顾忌:“陛下,非是臣想要得罪尚书令等人,而是臣以为,如今的大魏逐渐有了主弱臣强的趋势,若是不加以遏制,曹氏恐步刘氏后尘。”
东汉幼儿园前车之鉴在前,曹休这话顿时引起了曹丕的疑虑:“文烈,你如何有此判断?”
曹休拿出了当初刘封的话术,整合而道:“如今,跟着先帝征战南北的老将或是逝去或是老迈,如乐进、张辽、张郃、徐晃、于禁等将,虽然勇烈如虎,但众将子嗣却无父辈的勇烈,难当大任。
而曹氏和夏侯氏中,贪图安逸享乐者甚众,无法为陛下分忧解难。有本事的曹彰,如今又在临沮养寇自重;夏侯尚又为情所困,竟因一小妾而染病在床,能为陛下分忧者,惟有臣与子丹。
宗族无人,爪牙无后,稍有不慎,陛下就会面临桓灵困局。”
桓灵二帝,表面上看是昏庸无能,往本质上看其实是皇权跟臣权的博弈。
虽然桓灵二帝的确有短视、享乐、用人不当等问题,但汉的衰亡不能完全归咎于皇帝个人。
在东汉幼儿园中,桓灵二帝的手段相对不错了。
然而长期以来外戚宦官把控朝政、士族离心、经济崩溃、土地兼并、流民遍野等等弊端积重难返,别说桓灵二帝了,少年版的李世民朱元璋来了也没办法自上而下的革弊,换个老年版的或许还有机会。
曹休的剖析,让曹丕陷入了沉思。
皇帝的威望不足会让臣子时常唱反调。
曹丕下意识的想到了刘协,当年的刘协就是臣子供起来的傀儡,皇权名存实亡。
【该死的刘备,怎么还不死!】
曹丕不由暗骂。
若按正常的轨迹,曹丕其实不会如此窘迫的。
可现如今的曹丕,在任期间,丢了襄樊、南乡、宛城、石阳等荆州重要地区,又丢了潼关以西的雍凉大片地区,最近又将合肥给弄丢了。
就连曹仁、曹休都被生擒过。
曹操昔日积累的威望,在曹丕手中不断的消弭。
而如今。
刘备一方更是吞并了孙权,势力空前的强大。
支持曹氏篡汉的世家大族们是不会将到手的利益吐出去的。
想要保护到手的利益而曹氏又太无能,自然就得想办法夺权自己上了。
这一点。
曹丕是能看得明白的。
以当前的情况来看,与其说是曹丕篡汉,不如说是世家大族们重新挑选了一个代言人。
只不过。
明白归明白。
能看破本质的人不少,能改革弊制的方式却不多。
曹丕绞尽脑汁的思考了许久,也寻不到有效的解决方式,目光瞥到了曹休那“笃信”的表情,曹丕不由又有了疑惑。
【奇怪,观文烈表情,似乎成竹在胸,难道文烈有良策?】
若说曹休有武略,曹丕是信的。
可说曹休懂文韬,曹丕是不信的。
曹休真要有这本事,曹丕早让曹休入朝殿制衡群臣了。
只是曹休此刻的表情,就相当于一副“快来问我呀”的样儿。
“文烈,你有何良策?”曹丕满足了曹休的愿望。
曹休取出一份帛书,恭恭敬敬的递到曹丕手中,称:“臣观尚书令的九品中正制,虽能让世家大族为陛下所用,但弊端不少,稍有不慎就会令前汉旧事再度上演。
故而苦思冥想数月,终于思得一策:可在九品中正制外,增设恩科取士。即陛下亲自下诏,以当下局势为题,考校时务策论,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考者不限制品级,即便是平民也可应试。
若有人反对,则假托先帝都曾为了应变而唯才是举,提拔有能力为国征战之人。
如此,定能为陛下选出良才为国家征战。这些良才受陛下恩遇,就是陛下的门生。”
帛书是曹休抄录的。
其中过于“激进”的部分被曹休放弃了。
倒不是曹休想放弃,而是曹休知道即便不放弃也不顶用,反而还可能引起更严重的反噬。
相反。
更改后的“科举”,并不影响原有的九品中正制,假托恩科的方式,走一个偏门。
更像是曹丕想提拔一些亲信为己所用。
愿意走恩科这门路的。
世家大族瞧不上,中小士族及寒门士子绝对不会错过这机会。
曹丕越看越心惊:“文烈,这真是你想出来的?”
曹休面不红耳不赤,张口即来:“自然是臣想出来的!”
一旁的曹真听得迷糊,遂近前请看帛书。
待看了帛书内容后,曹真也是一脸的惊骇:“不曾想文烈竟有如此本事!能想出为陛下挑取贤士的策略,不愧为曹家千里驹也。”
看到曹丕曹真接连震惊,曹休更是得意。
曹休自然是不会承认这帛书的内容大半是刘封所撰,只要改动了一小部分,那也是曹休所撰!
不是百分百的抄袭,能叫抄袭吗?
更何况。
谁又会知道这内容不是曹休所撰?
除了刘封能证明,谁能证明?
就算刘封愿意证明,曹魏会有人信吗?
若没人打擂抢版权,那就是曹休想出来的!
“子丹,你认为文烈所献之策,可否施行?”曹丕看向曹真。
曹真沉吟了片刻,道:“尚书令的九品中正,虽然弊端不少,但能为陛下拉拢安抚各郡士族。眼下局势动荡,骤然改变取士制度,臣以为太急了。
不如改为《求将令》,就称‘伪汉屡屡犯境,陛下有意开恩科取士,名为武举,意在挑选善战勇士,为国征战,凡我大魏子民,不论尊卑贵贱皆可应试’。”
意思虽然没变,但表现方式变了。
其实就相当于是各玩各的,九品中正制的圈子不变,额外新增一个武举圈子。
只要将军权牢牢的掌握在手中,那么曹魏的皇权就不会被削弱。
单从这一点来看,曹真的想法是没什么大问题的。
至于具体的实施上是否有变动,那就得靠时间来检验了。
曹丕综合了曹休和曹真的意见,心中定下了增设武举的念头。
“取士之事,容朕再思考。”
曹丕没有立即同意这个方案,而是转头问向了当前的局势。
“如今,刘封引江东兵马在淮南虎视眈眈,意在寿春;而刘禅又有亲征鲁阳的意图,朕虽然有意遣将与刘禅厮杀,奈何众公卿不肯。”
曹休的提议,曹丕其实很心动的。
毕竟。
若是能击败刘禅,那么刘禅的威望就会与日俱降,军事上就只能依赖于刘备的养子刘封。
功高盖主,兄弟猜疑,派系争权
这些因素串联起来,影响是很大的。
曹魏存在的问题,刘备阵营同样存在,只不过曹魏的世家大族更多,问题更严重罢了。
权力当前,能争的是不会放弃的。
这不关乎于能力强弱,当入了权力的圈子后,就已经身不由己了,你不争,有的是人争。
只不过。
陈群等人的反对,曹丕又不能不考虑。
一意孤行的后果,以曹丕目前的威望而言,是承受不起的。
当威望与日俱减后,世家大族能卖掉刘协,同样也能卖掉曹丕。
曹休的态度一如之前。
“陛下,刘禅不善军务,刘备关羽诸葛亮又都在长安,此次跟着刘禅的也就张飞黄忠赵云等将,虽有武勇但缺少智略。
只要善用谋略,就足以击败刘禅。若是错过了这次机会,就很难再让刘封刘禅兄弟猜疑生乱了。”
曹真的想法则是更稳妥:“话虽如此,但尚书令等人所言也是事实,臣以为,不如将平原王调往鲁阳。
既可让平原王重塑军威,又可堵尚书令等人的嘴。毕竟尚书令等人可是一心想让平原王当太子的。
届时平原王想战,尚书令等人岂会不帮?”
上回曹叡丢了长安,曹丕顺势就将册封曹叡为太子的事不了了之了,只让曹叡反省。
陈群等人也没辙,毕竟曹叡的的确确丢了长安,曹丕没心情补办礼仪也是正常。
没问罪就不错了!
而如今,曹真提议让曹叡去鲁阳,只要曹叡能证明比刘禅厉害,那这太子之位自然就是顺理成章了。
“子丹此言甚妙。”曹休抚掌而赞:“平原王去了鲁阳,尚书令等人必不敢推诿,反而会尽可能的支持平原王;而陛下也再暗中派人助力平原王,定可让那刘禅有来无回!一举双得,妙啊!”
虽因赐死甄宓而对曹叡心有疑虑,但曹丕也不得不承认,当前继承大魏的最佳人选,目前只有曹叡!
也只有曹叡,才能让陈群等人不再反驳增兵鲁阳与刘禅一较高低。
思考良久。
曹丕有了决定:“既如此,明日大殿议事时,子丹可提出此议。”
待得曹真曹休离开后。
曹丕再次拿起了曹休所献帛书,细细琢磨。
当了皇帝还不能一言而决,这让曹丕很不舒坦。
当皇帝越久,曹丕越共情刘协。
皇帝不好当啊!
【朕若能一统天下,定要施行此制。】
曹丕叹了口气,将帛书藏好。
眼下,还不是施行改制的时机。
翌日。
朝殿上的商讨异常的顺利。
当曹真提出让曹叡镇守鲁阳时,陈群等人果然如预期一般没再反驳。
曹叡没能在长安立威,导致太子之位被搁置;若能再在鲁阳立威,太子之位就稳了。
若曹叡连刘禅都对付不了,那也就没脸当太子了。(本章完)
就在蒋济无言以对的时候,尚书令陈群出列反驳了曹休的请战。
曹休是曹氏的宗族武将,想的是怎么一雪前耻以武力灭掉刘备势力;陈群是世家大族当前的话事人,想的是怎么保证世家大族的利益不受损。
打仗是需要钱粮人力的。
以曹魏的制度,每次曹丕要征战,世家大族都是要出力的。
毕竟。
曹丕都给官拉拢了,世家大族不出力就说不过去了。
这要是往日里,出点力也没啥。
打赢了刘备孙权,曹魏的世家大族也能得到好处。
可如今。
曹魏连战连败。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不是在雪耻,而是在无脑找虐。
故而。
陈群只想凭借城池地利固守。
只要守到刘备一方粮尽退兵,不败就是胜。
面对陈群的反驳,曹休感觉权威受到了挑衅,顿感不悦:“尚书令此言差矣!连年征战是相互的,大魏军民疲惫,难道伪汉军民就不疲惫?为何伪汉就能征战,而大魏只能固守?莫非伪汉军民比大魏军民更不惧死?还是说,大魏的公卿,身居高位,尸位素餐,竟连抚民都不如伪汉了?”
曹丕眉头一蹙。
曹休今日这是怎么了?
攻击性这么强?
陈群愣了愣。
显然。
陈群也没想到曹休今日的话竟然会说得如此难听!
好歹我陈群也是颍川豪门士族,不比你曹氏差,难道曹氏称了帝就能将我颍川陈氏不当回事了?
“曹将军,你这是在指责我辅政无方吗?”陈群也有了火气,你一个被擒的败军之将,有何颜面在我面前狂吠。
曹休昂头挺胸:“我怎敢指责尚书令!可文武历来是分工明确的。我等武将负责打仗,尔等文官负责后勤。打哪里如何打何时打应由武将说了算,文官只需要保证粮道不绝就足够了。难道萧何还要教韩信怎么打仗吗?”
好家伙!
萧何韩信都出来了。
若不是陈群涵养好,此刻都要喷人了。
我自诩可以当萧何,你能当韩信?
你要是有韩信的本事,我立马给你凑出五十万大军的粮草来。
可你一个败军之将,哪来的勇气自比韩信?
大殿群臣也纷纷有了争执。
有附和曹休反驳陈群的,有附和陈群反驳曹休的,还有闲事儿不够乱将陈群曹休都反驳了的,彼此争论不休,听得曹丕极为头大。
遥想曹操在时,谁敢如殿下一般吵得跟菜市场的小贩似的?
终究还是曹丕的威望日渐不足,尤其是战事接连失败后,让曹丕无法震慑群臣,更无法不顾忌群臣的意见而一意孤行。
无奈之下。
曹丕只能“容朕深思,择日再议”。
待得群臣离开。
曹丕留下曹真曹休,对曹休的语气也多了责备之意:“文烈,你要请战便请战,何故去得罪尚书令等人,朕尚且要对众人敬重几分。”
曹休今日的攻击欲望还没熄灭,此刻又只有曹丕曹真在,说话更是没了顾忌:“陛下,非是臣想要得罪尚书令等人,而是臣以为,如今的大魏逐渐有了主弱臣强的趋势,若是不加以遏制,曹氏恐步刘氏后尘。”
东汉幼儿园前车之鉴在前,曹休这话顿时引起了曹丕的疑虑:“文烈,你如何有此判断?”
曹休拿出了当初刘封的话术,整合而道:“如今,跟着先帝征战南北的老将或是逝去或是老迈,如乐进、张辽、张郃、徐晃、于禁等将,虽然勇烈如虎,但众将子嗣却无父辈的勇烈,难当大任。
而曹氏和夏侯氏中,贪图安逸享乐者甚众,无法为陛下分忧解难。有本事的曹彰,如今又在临沮养寇自重;夏侯尚又为情所困,竟因一小妾而染病在床,能为陛下分忧者,惟有臣与子丹。
宗族无人,爪牙无后,稍有不慎,陛下就会面临桓灵困局。”
桓灵二帝,表面上看是昏庸无能,往本质上看其实是皇权跟臣权的博弈。
虽然桓灵二帝的确有短视、享乐、用人不当等问题,但汉的衰亡不能完全归咎于皇帝个人。
在东汉幼儿园中,桓灵二帝的手段相对不错了。
然而长期以来外戚宦官把控朝政、士族离心、经济崩溃、土地兼并、流民遍野等等弊端积重难返,别说桓灵二帝了,少年版的李世民朱元璋来了也没办法自上而下的革弊,换个老年版的或许还有机会。
曹休的剖析,让曹丕陷入了沉思。
皇帝的威望不足会让臣子时常唱反调。
曹丕下意识的想到了刘协,当年的刘协就是臣子供起来的傀儡,皇权名存实亡。
【该死的刘备,怎么还不死!】
曹丕不由暗骂。
若按正常的轨迹,曹丕其实不会如此窘迫的。
可现如今的曹丕,在任期间,丢了襄樊、南乡、宛城、石阳等荆州重要地区,又丢了潼关以西的雍凉大片地区,最近又将合肥给弄丢了。
就连曹仁、曹休都被生擒过。
曹操昔日积累的威望,在曹丕手中不断的消弭。
而如今。
刘备一方更是吞并了孙权,势力空前的强大。
支持曹氏篡汉的世家大族们是不会将到手的利益吐出去的。
想要保护到手的利益而曹氏又太无能,自然就得想办法夺权自己上了。
这一点。
曹丕是能看得明白的。
以当前的情况来看,与其说是曹丕篡汉,不如说是世家大族们重新挑选了一个代言人。
只不过。
明白归明白。
能看破本质的人不少,能改革弊制的方式却不多。
曹丕绞尽脑汁的思考了许久,也寻不到有效的解决方式,目光瞥到了曹休那“笃信”的表情,曹丕不由又有了疑惑。
【奇怪,观文烈表情,似乎成竹在胸,难道文烈有良策?】
若说曹休有武略,曹丕是信的。
可说曹休懂文韬,曹丕是不信的。
曹休真要有这本事,曹丕早让曹休入朝殿制衡群臣了。
只是曹休此刻的表情,就相当于一副“快来问我呀”的样儿。
“文烈,你有何良策?”曹丕满足了曹休的愿望。
曹休取出一份帛书,恭恭敬敬的递到曹丕手中,称:“臣观尚书令的九品中正制,虽能让世家大族为陛下所用,但弊端不少,稍有不慎就会令前汉旧事再度上演。
故而苦思冥想数月,终于思得一策:可在九品中正制外,增设恩科取士。即陛下亲自下诏,以当下局势为题,考校时务策论,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考者不限制品级,即便是平民也可应试。
若有人反对,则假托先帝都曾为了应变而唯才是举,提拔有能力为国征战之人。
如此,定能为陛下选出良才为国家征战。这些良才受陛下恩遇,就是陛下的门生。”
帛书是曹休抄录的。
其中过于“激进”的部分被曹休放弃了。
倒不是曹休想放弃,而是曹休知道即便不放弃也不顶用,反而还可能引起更严重的反噬。
相反。
更改后的“科举”,并不影响原有的九品中正制,假托恩科的方式,走一个偏门。
更像是曹丕想提拔一些亲信为己所用。
愿意走恩科这门路的。
世家大族瞧不上,中小士族及寒门士子绝对不会错过这机会。
曹丕越看越心惊:“文烈,这真是你想出来的?”
曹休面不红耳不赤,张口即来:“自然是臣想出来的!”
一旁的曹真听得迷糊,遂近前请看帛书。
待看了帛书内容后,曹真也是一脸的惊骇:“不曾想文烈竟有如此本事!能想出为陛下挑取贤士的策略,不愧为曹家千里驹也。”
看到曹丕曹真接连震惊,曹休更是得意。
曹休自然是不会承认这帛书的内容大半是刘封所撰,只要改动了一小部分,那也是曹休所撰!
不是百分百的抄袭,能叫抄袭吗?
更何况。
谁又会知道这内容不是曹休所撰?
除了刘封能证明,谁能证明?
就算刘封愿意证明,曹魏会有人信吗?
若没人打擂抢版权,那就是曹休想出来的!
“子丹,你认为文烈所献之策,可否施行?”曹丕看向曹真。
曹真沉吟了片刻,道:“尚书令的九品中正,虽然弊端不少,但能为陛下拉拢安抚各郡士族。眼下局势动荡,骤然改变取士制度,臣以为太急了。
不如改为《求将令》,就称‘伪汉屡屡犯境,陛下有意开恩科取士,名为武举,意在挑选善战勇士,为国征战,凡我大魏子民,不论尊卑贵贱皆可应试’。”
意思虽然没变,但表现方式变了。
其实就相当于是各玩各的,九品中正制的圈子不变,额外新增一个武举圈子。
只要将军权牢牢的掌握在手中,那么曹魏的皇权就不会被削弱。
单从这一点来看,曹真的想法是没什么大问题的。
至于具体的实施上是否有变动,那就得靠时间来检验了。
曹丕综合了曹休和曹真的意见,心中定下了增设武举的念头。
“取士之事,容朕再思考。”
曹丕没有立即同意这个方案,而是转头问向了当前的局势。
“如今,刘封引江东兵马在淮南虎视眈眈,意在寿春;而刘禅又有亲征鲁阳的意图,朕虽然有意遣将与刘禅厮杀,奈何众公卿不肯。”
曹休的提议,曹丕其实很心动的。
毕竟。
若是能击败刘禅,那么刘禅的威望就会与日俱降,军事上就只能依赖于刘备的养子刘封。
功高盖主,兄弟猜疑,派系争权
这些因素串联起来,影响是很大的。
曹魏存在的问题,刘备阵营同样存在,只不过曹魏的世家大族更多,问题更严重罢了。
权力当前,能争的是不会放弃的。
这不关乎于能力强弱,当入了权力的圈子后,就已经身不由己了,你不争,有的是人争。
只不过。
陈群等人的反对,曹丕又不能不考虑。
一意孤行的后果,以曹丕目前的威望而言,是承受不起的。
当威望与日俱减后,世家大族能卖掉刘协,同样也能卖掉曹丕。
曹休的态度一如之前。
“陛下,刘禅不善军务,刘备关羽诸葛亮又都在长安,此次跟着刘禅的也就张飞黄忠赵云等将,虽有武勇但缺少智略。
只要善用谋略,就足以击败刘禅。若是错过了这次机会,就很难再让刘封刘禅兄弟猜疑生乱了。”
曹真的想法则是更稳妥:“话虽如此,但尚书令等人所言也是事实,臣以为,不如将平原王调往鲁阳。
既可让平原王重塑军威,又可堵尚书令等人的嘴。毕竟尚书令等人可是一心想让平原王当太子的。
届时平原王想战,尚书令等人岂会不帮?”
上回曹叡丢了长安,曹丕顺势就将册封曹叡为太子的事不了了之了,只让曹叡反省。
陈群等人也没辙,毕竟曹叡的的确确丢了长安,曹丕没心情补办礼仪也是正常。
没问罪就不错了!
而如今,曹真提议让曹叡去鲁阳,只要曹叡能证明比刘禅厉害,那这太子之位自然就是顺理成章了。
“子丹此言甚妙。”曹休抚掌而赞:“平原王去了鲁阳,尚书令等人必不敢推诿,反而会尽可能的支持平原王;而陛下也再暗中派人助力平原王,定可让那刘禅有来无回!一举双得,妙啊!”
虽因赐死甄宓而对曹叡心有疑虑,但曹丕也不得不承认,当前继承大魏的最佳人选,目前只有曹叡!
也只有曹叡,才能让陈群等人不再反驳增兵鲁阳与刘禅一较高低。
思考良久。
曹丕有了决定:“既如此,明日大殿议事时,子丹可提出此议。”
待得曹真曹休离开后。
曹丕再次拿起了曹休所献帛书,细细琢磨。
当了皇帝还不能一言而决,这让曹丕很不舒坦。
当皇帝越久,曹丕越共情刘协。
皇帝不好当啊!
【朕若能一统天下,定要施行此制。】
曹丕叹了口气,将帛书藏好。
眼下,还不是施行改制的时机。
翌日。
朝殿上的商讨异常的顺利。
当曹真提出让曹叡镇守鲁阳时,陈群等人果然如预期一般没再反驳。
曹叡没能在长安立威,导致太子之位被搁置;若能再在鲁阳立威,太子之位就稳了。
若曹叡连刘禅都对付不了,那也就没脸当太子了。(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我不是刘封,三国:我不是刘封最新章节,三国:我不是刘封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我不是刘封,三国:我不是刘封最新章节,三国:我不是刘封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