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奔涌,浊浪拍打着码头上的青石。余天和小铃铛站在渡船甲板上,望着越来越近的河伯城。
这座依水而建的城池依旧繁华,只是多了几分异样的紧绷感。
“变了些。”小铃铛轻声道。
余天眯起眼睛。河伯城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高耸的城墙沿着河岸蜿蜒,码头上停泊的商船依旧鳞次栉比,但往来的水手们神色匆匆,少了往日的喧闹。
“河伯庙出事,整座城都跟着不安。”
渡船靠岸时,余天敏锐地注意到几个身着灰袍的人影在码头暗处游走。他们的衣领上绣着细小的波纹,那是河伯庙的外哨。
河伯城雄踞于大河之上,是大河的重要交通枢纽,几乎所有的外来人都是从码头上而来。
所以,码头是河伯庙的重点关注对象。外哨就是河伯庙的狗腿子。
“两位从哪来?”一个小头目模样的男子拦住他们,眼睛却不住地往小铃铛脸上瞟。
余天不动声色地挡在小铃铛身前,说道:“我们是本地的,城西人士,之前随着家人一起出门一趟。”
他与小铃铛的样貌做了细微的调整,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一开口就是河伯城的口音,让小头目放下了戒心。
“走走走!”他匆匆摆手放行,示意余天与小铃铛赶紧走。
穿过城门时,余天的后背绷得笔直。他能感觉到至少三道视线黏在背上。
一道来自城楼,一道来自茶肆二楼,还有一道.竟来自街角的乞丐。
“比以前森严多了。”小铃铛假装整理鬓发,轻声道。
确实。虽然主街上依旧人声鼎沸,叫卖的货郎、扛包的苦力、乘轿的富商穿梭如常,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诡异的紧绷感。
由此可见,河伯城现在的氛围非常紧张。
余天在一处卖鱼羹的摊前停下,与小铃铛要了两碗鱼羹。
鱼羹是河伯城里穷苦人的吃食,并不是所有的鱼都能卖上好价格,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好吃。
有些人就捡些不值钱的鱼,乱炖在一起,下点面疙瘩,就成了鱼羹。
小铃铛搅动着汤勺,忽然想起什么似的,手指微微一颤。一年前,她连这样的鱼羹都吃不上。
“老伯。”余天吹开汤面的浮沫,状似随意地问道,“河伯庙最近怎么了?街上多了不少生面孔。”
“当啷——“
老人的铁勺突然砸在锅沿上,溅起的热汤在案板上滋滋作响。他四下张望,看到不远处的巡逻的庙卫,就不再说什么了。
吃了鱼羹之后,余天拉着小铃铛离开,转入一条小巷。
巷子幽深潮湿,墙根生着青苔。小铃铛突然拽了拽余天的衣袖:“有人跟着。”
余天点点头。从进城起,那道若即若离的气息就一直尾随。他故意拐进一个死胡同,在转角处突然回身。
“跟了一路,不累么?”
阴影里走出的身影让他眉头一皱,竟是方才街上巡逻的庙卫。
余天眯起了眼睛,正要收拾这个庙卫,就看到庙卫从他身着的水纹衣里掏出一块鱼鳞,一双眼睛精光四射:“鲤鱼大人派我来接应神使。”
那块鱼鳞巴掌大小,在阳光下泛着奇异的青金色。余天指尖轻触鱼鳞,立刻感受到熟悉的《万相水经》内息。
这片鱼鳞被鲤鱼用内息缠绕,做不得假!
“鲤鱼好快的动作啊!”余天心中暗忖。
明明芈山主与楚山主的交战刚刚过了半个月,鲤鱼居然可以把伸到河伯城之中。
他哪里知道,现在的鲤鱼不是代表一个人,也不是代表河伯城之中失败的一群祭祀,而是代表了一群在河伯城之中即将失势,等待被瓜分的人!
在河伯庙权力更迭的暗潮中,那些即将被清洗的失势者、被排挤的边缘人,都成了“猫神”信徒发展的温床。
“城里情况?”余天问道。
“河伯重伤未愈,庙里分为三派。”庙卫警惕地环顾四周,语速飞快:“大祭司一脉主张严查异端,二祭司想趁机夺权,还有我们这些.新皈依的。”
余天和小铃铛对视一眼。河伯城的乱局,比想象的还要复杂。但那些复杂只是对于别人来说。
他要做的就是快刀斩乱麻!
远处河伯庙的方向突然传来钟声,悠长而沉闷,在城中响个不停。
看到余天的询问目光,庙卫说道:“今日的大祭就要开始了!以往祭祀河伯,一个月一大祭,七天一小祭。”
“如今祭祀河伯,三日一大祭,一日一小祭!”
祭祀越多,代表河伯需要更多的祭品和力量,越来说明河伯的伤势很严重。
“走吧!”余天对他说道:“带我到河伯庙!让我们的人,左袖系黄巾!”
庙卫眼中闪过一喜:“神使,您这是?”
“带路便是!”余天说道。
庙卫深吸一口气,突然扯下自己的水纹腰带,露出内衬的黄边:“请随我来。”
三人穿行在错综复杂的小巷中,远处的钟声越来越急。
余天的掌心微微发热,那是内息澎湃的征兆。一年前仓皇逃离的少年,如今要亲手砸碎这座压在他心头的神庙。
转过最后一个街角,雄伟的河伯庙赫然在目。
河伯庙巍峨耸立在九丈高的黑石基台上,整座庙宇以深青色的水沉岩砌成,每一块石料上都天然生着波浪状的纹路。
十八根盘龙柱撑起飞檐斗拱,檐角悬挂着青铜铃铛,河风拂过时,铃声如涛声呜咽。
正殿前的广场上,人潮如织。
三百名白衣祭司分列两侧,手中捧着镶银的蚌壳,里面盛着刚取来的“活水”。
大祭司身着玄色鲛绡祭袍,头戴九珠冕旒,正将一樽琥珀色的酒液倾入青铜鼎中。酒液落入鼎内的瞬间,竟化作一条透明的水龙,在鼎中游弋翻腾。
“吉时到——”
随着司祭一声长喝,十二名壮汉抬着祭品缓步而来。
最前头的金丝楠木架上,绑着一头雪白的公牛,牛角上缠着写满祷词的红绸。后面跟着的玉盘里,盛着新摘的莲藕、初熟的瓜果。
最引人注目的,是八个被红绳捆住手腕的童男童女,他们身着素衣,额间点着朱砂。
这座依水而建的城池依旧繁华,只是多了几分异样的紧绷感。
“变了些。”小铃铛轻声道。
余天眯起眼睛。河伯城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高耸的城墙沿着河岸蜿蜒,码头上停泊的商船依旧鳞次栉比,但往来的水手们神色匆匆,少了往日的喧闹。
“河伯庙出事,整座城都跟着不安。”
渡船靠岸时,余天敏锐地注意到几个身着灰袍的人影在码头暗处游走。他们的衣领上绣着细小的波纹,那是河伯庙的外哨。
河伯城雄踞于大河之上,是大河的重要交通枢纽,几乎所有的外来人都是从码头上而来。
所以,码头是河伯庙的重点关注对象。外哨就是河伯庙的狗腿子。
“两位从哪来?”一个小头目模样的男子拦住他们,眼睛却不住地往小铃铛脸上瞟。
余天不动声色地挡在小铃铛身前,说道:“我们是本地的,城西人士,之前随着家人一起出门一趟。”
他与小铃铛的样貌做了细微的调整,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一开口就是河伯城的口音,让小头目放下了戒心。
“走走走!”他匆匆摆手放行,示意余天与小铃铛赶紧走。
穿过城门时,余天的后背绷得笔直。他能感觉到至少三道视线黏在背上。
一道来自城楼,一道来自茶肆二楼,还有一道.竟来自街角的乞丐。
“比以前森严多了。”小铃铛假装整理鬓发,轻声道。
确实。虽然主街上依旧人声鼎沸,叫卖的货郎、扛包的苦力、乘轿的富商穿梭如常,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诡异的紧绷感。
由此可见,河伯城现在的氛围非常紧张。
余天在一处卖鱼羹的摊前停下,与小铃铛要了两碗鱼羹。
鱼羹是河伯城里穷苦人的吃食,并不是所有的鱼都能卖上好价格,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好吃。
有些人就捡些不值钱的鱼,乱炖在一起,下点面疙瘩,就成了鱼羹。
小铃铛搅动着汤勺,忽然想起什么似的,手指微微一颤。一年前,她连这样的鱼羹都吃不上。
“老伯。”余天吹开汤面的浮沫,状似随意地问道,“河伯庙最近怎么了?街上多了不少生面孔。”
“当啷——“
老人的铁勺突然砸在锅沿上,溅起的热汤在案板上滋滋作响。他四下张望,看到不远处的巡逻的庙卫,就不再说什么了。
吃了鱼羹之后,余天拉着小铃铛离开,转入一条小巷。
巷子幽深潮湿,墙根生着青苔。小铃铛突然拽了拽余天的衣袖:“有人跟着。”
余天点点头。从进城起,那道若即若离的气息就一直尾随。他故意拐进一个死胡同,在转角处突然回身。
“跟了一路,不累么?”
阴影里走出的身影让他眉头一皱,竟是方才街上巡逻的庙卫。
余天眯起了眼睛,正要收拾这个庙卫,就看到庙卫从他身着的水纹衣里掏出一块鱼鳞,一双眼睛精光四射:“鲤鱼大人派我来接应神使。”
那块鱼鳞巴掌大小,在阳光下泛着奇异的青金色。余天指尖轻触鱼鳞,立刻感受到熟悉的《万相水经》内息。
这片鱼鳞被鲤鱼用内息缠绕,做不得假!
“鲤鱼好快的动作啊!”余天心中暗忖。
明明芈山主与楚山主的交战刚刚过了半个月,鲤鱼居然可以把伸到河伯城之中。
他哪里知道,现在的鲤鱼不是代表一个人,也不是代表河伯城之中失败的一群祭祀,而是代表了一群在河伯城之中即将失势,等待被瓜分的人!
在河伯庙权力更迭的暗潮中,那些即将被清洗的失势者、被排挤的边缘人,都成了“猫神”信徒发展的温床。
“城里情况?”余天问道。
“河伯重伤未愈,庙里分为三派。”庙卫警惕地环顾四周,语速飞快:“大祭司一脉主张严查异端,二祭司想趁机夺权,还有我们这些.新皈依的。”
余天和小铃铛对视一眼。河伯城的乱局,比想象的还要复杂。但那些复杂只是对于别人来说。
他要做的就是快刀斩乱麻!
远处河伯庙的方向突然传来钟声,悠长而沉闷,在城中响个不停。
看到余天的询问目光,庙卫说道:“今日的大祭就要开始了!以往祭祀河伯,一个月一大祭,七天一小祭。”
“如今祭祀河伯,三日一大祭,一日一小祭!”
祭祀越多,代表河伯需要更多的祭品和力量,越来说明河伯的伤势很严重。
“走吧!”余天对他说道:“带我到河伯庙!让我们的人,左袖系黄巾!”
庙卫眼中闪过一喜:“神使,您这是?”
“带路便是!”余天说道。
庙卫深吸一口气,突然扯下自己的水纹腰带,露出内衬的黄边:“请随我来。”
三人穿行在错综复杂的小巷中,远处的钟声越来越急。
余天的掌心微微发热,那是内息澎湃的征兆。一年前仓皇逃离的少年,如今要亲手砸碎这座压在他心头的神庙。
转过最后一个街角,雄伟的河伯庙赫然在目。
河伯庙巍峨耸立在九丈高的黑石基台上,整座庙宇以深青色的水沉岩砌成,每一块石料上都天然生着波浪状的纹路。
十八根盘龙柱撑起飞檐斗拱,檐角悬挂着青铜铃铛,河风拂过时,铃声如涛声呜咽。
正殿前的广场上,人潮如织。
三百名白衣祭司分列两侧,手中捧着镶银的蚌壳,里面盛着刚取来的“活水”。
大祭司身着玄色鲛绡祭袍,头戴九珠冕旒,正将一樽琥珀色的酒液倾入青铜鼎中。酒液落入鼎内的瞬间,竟化作一条透明的水龙,在鼎中游弋翻腾。
“吉时到——”
随着司祭一声长喝,十二名壮汉抬着祭品缓步而来。
最前头的金丝楠木架上,绑着一头雪白的公牛,牛角上缠着写满祷词的红绸。后面跟着的玉盘里,盛着新摘的莲藕、初熟的瓜果。
最引人注目的,是八个被红绳捆住手腕的童男童女,他们身着素衣,额间点着朱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