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瘦了憔悴得我好心疼,有时候爱情比时间还残忍~”
“把人变得盲目而奋不顾身,忘了爱要两个同样用心的人~”
清晨的太子府,最近时不时的响起一阵莫名的歌声,几乎每个太子府的下人,都会跟着哼哼两句。
虽然他们也不明白这首歌唱的是什么,但太子殿下唱出来的,跟着学总没错。
而且,他们还发现了一件奇特的事。
那就是太子府最近,总有吃不完的鱼丸,几乎快将他们吃吐了。
特别是他们的来福总管,一看到鱼丸就避如蛇蝎,仿佛这辈子都不想再吃鱼丸了。
而这时,李承乾的房间外。
来福听到房间里传来的歌声,连忙躬身提醒李承乾道:“太子殿下,您该上朝了。”
却听房间里的李承乾,语气慵懒地道:“知道了,去将早餐端进来吧,我吃完就上朝!”
“好!”
来福躬身应了一句,正打算转身去端早餐,忽听房间里的李承乾又道:“今天有鱼丸送来吗?”
“呃,”
来福嘴角一抽,旋即满脸无奈地道:“有,而且是一车!”
“嘭!”
房间里传来一道沉闷的重物落地声。
来福急忙问道:“太子殿下,您没事吧!?”
“没,没事.”
半晌之后,房间里才传来一道龇牙咧嘴的声音,然后又是一阵哼哼声:“还说看不上我呢,现在又来这一套,谁理你啊!”
“你爱送就送吧,反正城里那么多乞丐,有的是人饿肚子,我送给他们吃,也不算浪费食物!”
“呃,这个.”
来福闻言,不由迟疑了一下,然后小心翼翼地问道;“听太子殿下的意思,您知道是谁送的?”
“知道又如何,不知道又如何?我毫不在意!”
“您不在意就不会每天都问了.”
“你说什么?!”
“没什么,没什么,奴婢这就去给您端早餐!”
很快,来福就一溜烟儿的跑了。
而李承乾则揉着腰,撇着嘴,打开了房门。
虽然他心中对送鱼丸的人,有了大概的猜测,但他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无谓的事情上。
毕竟,他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什么情情爱爱的,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来人!通知来福,将早餐带到马车上吃,孤去门外等他!”
说着,李承乾就自顾自的朝门外走去。
最近这段时间,李世民的心情大好。
因为他不仅弄明白了那道天子气的始末,还得到了李恪在封地的好消息。
据说李恪将巴蜀的产粮,提高了将近两倍。
所以,朝会刚开始没多久,他便率先封赏了众皇子。
将李恪改封为蜀王,李愔封为梁王,李恽封为郯王,李慎封为申王,李嚣封为江王,李贞封为汉王,李简封为代王,就连刚满两岁的李治,都被封为了晋王。
由此可见,得知天命所归的李二,是如此的自信。
以至于各地进京朝见的特使(朝集使),包括李道宗,李孝恭等宗室,都纷纷上奏,认为四方各族已经全部归顺,请求李世民前往泰山‘封禅’。
虽然李世民也很想封禅,但他不能马上同意,因为他若马上同意,别人肯定要骂他好大喜功。
所以,即使他现在已经内心狂喜,他表面上也跟秋水一般,平静无波。
却听他淡淡地道:“诸位爱卿对封禅之事,以为如何啊?”
很快,太子少傅萧瑀就第一个站了出来,持笏道:
“启禀陛下,臣以为,陛下的功德,天下人有目共睹,是到封禅的时候了!”
此言一出,众臣纷纷附和。
“对啊陛下!时不可失,天不可违啊!”
“现在封禅,臣等以为,已经算晚了!”
听到众臣的附和声,李世民的嘴角微微扬起一抹笑意,转瞬即逝,然后感慨似的道:“你们呐,都以为封禅是帝王的盛事,朕可不这样看!”
“如果天下太平,家家户户丰衣足食,即使不封禅,又有什么损失呢?”
“这”
众臣面面相觑,大殿寂静无声。
却听李世民又侃侃而谈道:“昔日秦始皇封禅,汉文帝不封禅,难道后来人有觉得,汉文帝不如秦始皇吗?”
“况且,即使是祭拜天地,又何必一定要登泰山之巅呢?难道封数尺之土,才能表达出对天地的诚敬吗?”
“这”
众臣再次面面相觑,但却没有人将这番话当真。
因为他们都知道李二的性格,必须先跟他客套一番,再让他借坡下驴,勉为其难的答应。
所以,即使李二说得大义凛然,众臣依旧极力劝请,看得坐在李二旁边的李承乾,一阵腻歪,好不得劲。
“陛下,臣以为,封禅表示的是君王的功绩,而君王之所以有功绩,正是因为他,治理天下的结果。”
就在众臣劝请得火候差不多的时候,新任尚书左仆射房玄龄,适时的站了出来。
而随着他的话音落下,新任兵部尚书侯君集,也跟着站了出来,持笏道:“方才陛下拿秦始皇与汉文帝做比较,认为汉文帝不封禅,依旧比秦始皇贤明。臣以为,论结果来说,陛下的文治武功,远胜秦始皇,难道他能封禅,陛下就不能封禅吗?这岂不是说,陛下不如秦始皇?”
“是啊!陛下英明神武,怎么可能不如秦始皇?”大理寺丞许敬宗随声附和道。
“没错!陛下是建立了丰功伟业的帝王,理应封禅!”
“陛下,臣等复议!”
听到越来越多的大臣赞同自己封禅,李世民故意露出一脸无奈的表情,抬手指了指众臣,道:“你们呐,就喜欢这些虚名,朕可是一点也不在意的。”
“不过。”
说着,他话锋一转,又接着道:“朕常说,要顺应民心,这臣心,也是民心啊!也罢,朕就顺了你们的意吧!”
“.”
李承乾闻言,心里不禁翻了个白眼。
虽然李世民这话说得极为勉强,但谁都知道,他的心里估计乐开了花。
毕竟以他的功绩,确实也配得上封禅。
可是,就在众臣其乐融融地与李世民探讨具体的行程安排和相关事宜的时候,一个令李世民十分头疼的身影,忽地站了起来,持笏道:“陛下,臣以为不可!”
哗!
全场哗然!
李世民脸色一沉,冷声道:“魏征,你不同意朕封禅?”
“不同意!”
魏征一脸严肃,果断开口。
众臣互相对视,交头接耳。
却听李世民又冷笑道:“怎么,你是觉得朕功业不够高?”
“陛下的功业,当然够高!”
“嗯?”
李世民端正身形,继续道:“那是朕的德不够厚?”
“陛下的德,当然够厚!”
不是,这乡巴佬玩我呢?
李世民已经有些火气了,再次追问道:“是不是国家还不安定?”
“安定啊!臣没说不安定!”魏征淡淡答道。
李世民脸色快要黑成锅底了。
看得一旁的李承乾差点忍俊不禁。
要论怼李二,满朝诸公,估计没人能比得上魏征。
这也是李二对魏征又爱又恨的原因。
爱他忠耿直言,恨他每次都让自己下不了台。
却听李世民咬牙切齿的道:“那你说,到底是什么原因?”
“没有原因!”
魏征依旧淡淡地答道:“臣就是不同意陛下封禅!”
“别闹了,怎么可能没有原因?”
李世民明显不信魏征的说词,于是半开玩笑地朝他道:“你告诉朕,是不是四夷不宾服?”
“这”
魏征闻言,下意识看了眼李承乾,然后摇头道:“自重阳宴那晚,太子大开杀戒,再加上那次军事演习,恐怕没有哪个番邦异国不臣服我大唐吧?”
“好好好!”
李世民怒极反笑:“那就是五谷不丰登了?”
“没有啊,自太子推广红薯之后,各地都有余粮,再加上土地政策的优化,今年已经大丰收了!”
靠!
这个羊鼻公!
怎么每次都提那个逆子?!
是我封禅,还是他封禅??
怎么感觉我的功业都跟那逆子有关?!
不行!
自己不能再问跟那逆子有关的问题了,得问个跟那逆子无关的问题!
那么,到底问什么呢
就在李世民心思急转的时候,他的眼角余光,忽地看到了角落里的李淳风,顿时眼睛大亮,心说对啊!自己怎么没想到呢!自己可是天命所归的皇帝!
那逆子是什么?
啥也不是!
于是乎,李世民的心头立刻大定,装作若无其事地道:“朕最近听到了一则消息,说长安城出现了一道天子气,自古以来,天显异象,必有大事发生。”
“可是,天下承平,百姓安居乐业,又有什么大事发生呢?”
“如今朕思来想去,这恐怕就是太子少师反对封禅的原因吧,他觉得祥瑞还没有呈现!”
“不,陛下错了。”
魏征直接否认道:“在臣看来,祥瑞已经呈现。”
“既然祥瑞已经呈现,说明朕拥有六项成就.”
李世民冷笑道:“那为何还不能封禅?”
魏征从容淡定地答道:“陛下虽拥有六项成就,但我朝承隋朝大乱之后,户口凋零,仓廪空虚,陛下一旦车驾东巡,必然千乘万骑,每到一处,地方州县肯定要妥善安顿。”
“那么,如此一来,岂不是徒增地方州县负担,让好不容易安居乐业的百姓,再次身处水深火热之中?”
“敢问陛下,您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吗?”
“朕”
李世民心头一凛,不知该如何回答。
众臣则互相对视,满脸尴尬。
却听魏征又义正言辞地道:“再说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必定要隆重之极,否则无法展示天子气象!”
“如此一来,刚刚才返回国家的番邦使臣,是不是要重新来我大唐共襄盛举?”
“好!假设各国番邦使臣都不辞辛劳的来了,那么,陛下可知,从长安到泰山的道路,有多萧条?有的地方甚至连人烟都没有,可谓千里蛮荒!”
“更可笑的是,我华夏一直在阻止蛮夷进入华夏腹地,陛下一次封禅,就将蛮夷全部引进来了,是打算让他们看我大唐的千里蛮荒,以示敌虚吗?”
我擦!
牛逼牛逼!
骂得好啊!
李承乾听到魏征这番话,差点给他竖起一个大拇指。
而李世民与众臣则直接被魏征骂懵逼了,脑瓜子都嗡嗡的响。
不得不说,魏征骂人是真的很有水平!
他不是那种无脑的喷子!
每一句都骂在李二与众臣的心口上,可谓字字诛心!
然而,他的话还没有说完。
却听他又冷冷地道:“再者说,即使封禅大典会赏赐天下,以示恩典,但未必能满足那些蛮夷舟车劳顿而来的愿望,纵然陛下减免几年百姓的赋税,也未必能弥补他们的损失。”
“故而,臣敢问陛下与诸位同僚,为了博得一个封禅的虚名,却遭受实实在在的损害,值得吗?”
“这对我大唐来说,对陛下来说,对满朝文武来说,又有什么好处?”
“这”
李世民与众臣听完这番话,再也找不出封禅的理由了。
而这时,一道十分清脆的巴掌声,骤然响彻大殿:“好!太子少师说得好!得一虚名而损天下利,确实不可取!”
轰!
全场轰动!
众臣似乎都没想到,李承乾居然也会赞成不封禅。
要知道,以李承乾之前表现出的性格,以及他对秦始皇,汉武帝的推崇,很有可能是下一个封禅的皇帝。
但他居然也不赞成封禅。
着实令人意外。
而就在众臣对李承乾的表态感到意外的时候,被李世民誉为‘魏征第二’的刘洎,也在这时站了出来,持笏道:“陛下!臣也赞同太子少师之谏,臣以为,治天下当做事简俭,少收赋税,还要以身作则。”
“虽说我大唐现在的国力,确实比隋朝末年那会儿好了许多,但人口凋零,依旧是事实。所以,臣觉得,与其讨论封禅,不如讨论民生。”
“如今,各州还存在用骷髅筑成的高台,就算我大唐不惧任何蛮夷,让他们看到这些骷髅筑台,恐怕也不太好吧?”
“这个.”
李世民迟疑了一下,知道这是刘洎在给自己找台阶下,于是顺势说道:“刘爱卿此言有理,传朕旨意,不管时代远近,一律将这些骷髅筑台铲平,将散落的枯骨,重新埋葬,成为坟墓,不可暴露于外!”
说完这话,深吸一口气,平稳了下情绪,又看了眼李承乾,面无表情地朝魏征道:“适才魏卿之言,发人深省,实乃大善!传朕旨意,赐五百匹绸缎!”
“臣,领旨谢恩!”
魏征也不客气,当即就领了这份赏赐。
而随着魏征领赏,封禅的这个议题,也就停止讨论了。
但此事多少还是伤了李世民的自尊心。
所以,他对魏征再也不是又爱又恨了,因为爱消失了。
“好了,诸位爱卿若没事,那就散朝吧!”
“陛下且慢!儿臣还有一事!”
就在李世民满心郁闷的宣布退朝的时候,李承乾的声音又忽地响了起来。
但李世民闻言,却眉头大皱:“你还有何事?”
很明显,他对李承乾反对封禅,也十分不爽。
但李承乾哪管他爽不爽,直接就说出了自己想要说的事。
“回陛下,儿臣刚刚听太子少师言及千里蛮荒,忽地想起一事,据儿臣所知,自隋朝三征高句丽以来,伤亡了不少将士在异国他乡。我大唐虽取代了隋朝,但那些将士的妻儿老小,还在期盼他们亲人魂归故里。”
“既然父皇让人平整骷髅筑台,建坟,安魂,为何不将那些埋葬在异国他乡的尸骨,都接回来安葬呢?”
哗!
全场哗然!
众臣似乎都没想到,李承乾这样的狠辣储君,会有这么仁善的一面。
特别是以李靖为首的那些将领,一个个纷纷站了出来。
“陛下!臣与太子同意,当接回那些将士的骸骨,以安天下民心!”
“是啊陛下!他们都是为国征战的勇士,应该魂归故里!”
“陛下!臣等复议!”
听到众将你一言我一语的附和李承乾的提议,李世民心头隐隐一紧。
不过,就李承乾的这个提议而言,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因为收集隋王朝阵亡将士的骸骨,对唐王朝来说,确实可以安定天下民心。
毕竟隋王朝的余孽,直到现在都还有一些零星的反叛。
“好!那就派使节前往高句丽王国,收集那些阵亡的骸骨,安葬祭奠!”李世民当机立断道。
众臣立刻齐声恭维:“陛下圣明!”
“行了!今日的朝会就到这里吧!”
李世民再次下令散朝。
可魏征又在这时站了出来,持笏道:“既然陛下愿接回那些阵亡的骸骨,为何不连那些被劫掳到各国的汉人也赎回?”
李世民一看到魏征站出来就烦,直接没好气地道:“这件事就交给鸿胪寺去办吧!朕乏了!”
说完这话,他就二话不说的离开了朝堂。
众臣见状,不禁一片唏嘘,旋即扭头看向李承乾。
却听李承乾淡淡一笑:“既然陛下乏了,那就由孤代为主持朝会吧。”
“???”
众臣一脸问号,心说不是吧太子,你要当司马昭啊!?
这也太路人皆知了!!
……
求双倍月票,满1000加更。
“把人变得盲目而奋不顾身,忘了爱要两个同样用心的人~”
清晨的太子府,最近时不时的响起一阵莫名的歌声,几乎每个太子府的下人,都会跟着哼哼两句。
虽然他们也不明白这首歌唱的是什么,但太子殿下唱出来的,跟着学总没错。
而且,他们还发现了一件奇特的事。
那就是太子府最近,总有吃不完的鱼丸,几乎快将他们吃吐了。
特别是他们的来福总管,一看到鱼丸就避如蛇蝎,仿佛这辈子都不想再吃鱼丸了。
而这时,李承乾的房间外。
来福听到房间里传来的歌声,连忙躬身提醒李承乾道:“太子殿下,您该上朝了。”
却听房间里的李承乾,语气慵懒地道:“知道了,去将早餐端进来吧,我吃完就上朝!”
“好!”
来福躬身应了一句,正打算转身去端早餐,忽听房间里的李承乾又道:“今天有鱼丸送来吗?”
“呃,”
来福嘴角一抽,旋即满脸无奈地道:“有,而且是一车!”
“嘭!”
房间里传来一道沉闷的重物落地声。
来福急忙问道:“太子殿下,您没事吧!?”
“没,没事.”
半晌之后,房间里才传来一道龇牙咧嘴的声音,然后又是一阵哼哼声:“还说看不上我呢,现在又来这一套,谁理你啊!”
“你爱送就送吧,反正城里那么多乞丐,有的是人饿肚子,我送给他们吃,也不算浪费食物!”
“呃,这个.”
来福闻言,不由迟疑了一下,然后小心翼翼地问道;“听太子殿下的意思,您知道是谁送的?”
“知道又如何,不知道又如何?我毫不在意!”
“您不在意就不会每天都问了.”
“你说什么?!”
“没什么,没什么,奴婢这就去给您端早餐!”
很快,来福就一溜烟儿的跑了。
而李承乾则揉着腰,撇着嘴,打开了房门。
虽然他心中对送鱼丸的人,有了大概的猜测,但他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无谓的事情上。
毕竟,他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什么情情爱爱的,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来人!通知来福,将早餐带到马车上吃,孤去门外等他!”
说着,李承乾就自顾自的朝门外走去。
最近这段时间,李世民的心情大好。
因为他不仅弄明白了那道天子气的始末,还得到了李恪在封地的好消息。
据说李恪将巴蜀的产粮,提高了将近两倍。
所以,朝会刚开始没多久,他便率先封赏了众皇子。
将李恪改封为蜀王,李愔封为梁王,李恽封为郯王,李慎封为申王,李嚣封为江王,李贞封为汉王,李简封为代王,就连刚满两岁的李治,都被封为了晋王。
由此可见,得知天命所归的李二,是如此的自信。
以至于各地进京朝见的特使(朝集使),包括李道宗,李孝恭等宗室,都纷纷上奏,认为四方各族已经全部归顺,请求李世民前往泰山‘封禅’。
虽然李世民也很想封禅,但他不能马上同意,因为他若马上同意,别人肯定要骂他好大喜功。
所以,即使他现在已经内心狂喜,他表面上也跟秋水一般,平静无波。
却听他淡淡地道:“诸位爱卿对封禅之事,以为如何啊?”
很快,太子少傅萧瑀就第一个站了出来,持笏道:
“启禀陛下,臣以为,陛下的功德,天下人有目共睹,是到封禅的时候了!”
此言一出,众臣纷纷附和。
“对啊陛下!时不可失,天不可违啊!”
“现在封禅,臣等以为,已经算晚了!”
听到众臣的附和声,李世民的嘴角微微扬起一抹笑意,转瞬即逝,然后感慨似的道:“你们呐,都以为封禅是帝王的盛事,朕可不这样看!”
“如果天下太平,家家户户丰衣足食,即使不封禅,又有什么损失呢?”
“这”
众臣面面相觑,大殿寂静无声。
却听李世民又侃侃而谈道:“昔日秦始皇封禅,汉文帝不封禅,难道后来人有觉得,汉文帝不如秦始皇吗?”
“况且,即使是祭拜天地,又何必一定要登泰山之巅呢?难道封数尺之土,才能表达出对天地的诚敬吗?”
“这”
众臣再次面面相觑,但却没有人将这番话当真。
因为他们都知道李二的性格,必须先跟他客套一番,再让他借坡下驴,勉为其难的答应。
所以,即使李二说得大义凛然,众臣依旧极力劝请,看得坐在李二旁边的李承乾,一阵腻歪,好不得劲。
“陛下,臣以为,封禅表示的是君王的功绩,而君王之所以有功绩,正是因为他,治理天下的结果。”
就在众臣劝请得火候差不多的时候,新任尚书左仆射房玄龄,适时的站了出来。
而随着他的话音落下,新任兵部尚书侯君集,也跟着站了出来,持笏道:“方才陛下拿秦始皇与汉文帝做比较,认为汉文帝不封禅,依旧比秦始皇贤明。臣以为,论结果来说,陛下的文治武功,远胜秦始皇,难道他能封禅,陛下就不能封禅吗?这岂不是说,陛下不如秦始皇?”
“是啊!陛下英明神武,怎么可能不如秦始皇?”大理寺丞许敬宗随声附和道。
“没错!陛下是建立了丰功伟业的帝王,理应封禅!”
“陛下,臣等复议!”
听到越来越多的大臣赞同自己封禅,李世民故意露出一脸无奈的表情,抬手指了指众臣,道:“你们呐,就喜欢这些虚名,朕可是一点也不在意的。”
“不过。”
说着,他话锋一转,又接着道:“朕常说,要顺应民心,这臣心,也是民心啊!也罢,朕就顺了你们的意吧!”
“.”
李承乾闻言,心里不禁翻了个白眼。
虽然李世民这话说得极为勉强,但谁都知道,他的心里估计乐开了花。
毕竟以他的功绩,确实也配得上封禅。
可是,就在众臣其乐融融地与李世民探讨具体的行程安排和相关事宜的时候,一个令李世民十分头疼的身影,忽地站了起来,持笏道:“陛下,臣以为不可!”
哗!
全场哗然!
李世民脸色一沉,冷声道:“魏征,你不同意朕封禅?”
“不同意!”
魏征一脸严肃,果断开口。
众臣互相对视,交头接耳。
却听李世民又冷笑道:“怎么,你是觉得朕功业不够高?”
“陛下的功业,当然够高!”
“嗯?”
李世民端正身形,继续道:“那是朕的德不够厚?”
“陛下的德,当然够厚!”
不是,这乡巴佬玩我呢?
李世民已经有些火气了,再次追问道:“是不是国家还不安定?”
“安定啊!臣没说不安定!”魏征淡淡答道。
李世民脸色快要黑成锅底了。
看得一旁的李承乾差点忍俊不禁。
要论怼李二,满朝诸公,估计没人能比得上魏征。
这也是李二对魏征又爱又恨的原因。
爱他忠耿直言,恨他每次都让自己下不了台。
却听李世民咬牙切齿的道:“那你说,到底是什么原因?”
“没有原因!”
魏征依旧淡淡地答道:“臣就是不同意陛下封禅!”
“别闹了,怎么可能没有原因?”
李世民明显不信魏征的说词,于是半开玩笑地朝他道:“你告诉朕,是不是四夷不宾服?”
“这”
魏征闻言,下意识看了眼李承乾,然后摇头道:“自重阳宴那晚,太子大开杀戒,再加上那次军事演习,恐怕没有哪个番邦异国不臣服我大唐吧?”
“好好好!”
李世民怒极反笑:“那就是五谷不丰登了?”
“没有啊,自太子推广红薯之后,各地都有余粮,再加上土地政策的优化,今年已经大丰收了!”
靠!
这个羊鼻公!
怎么每次都提那个逆子?!
是我封禅,还是他封禅??
怎么感觉我的功业都跟那逆子有关?!
不行!
自己不能再问跟那逆子有关的问题了,得问个跟那逆子无关的问题!
那么,到底问什么呢
就在李世民心思急转的时候,他的眼角余光,忽地看到了角落里的李淳风,顿时眼睛大亮,心说对啊!自己怎么没想到呢!自己可是天命所归的皇帝!
那逆子是什么?
啥也不是!
于是乎,李世民的心头立刻大定,装作若无其事地道:“朕最近听到了一则消息,说长安城出现了一道天子气,自古以来,天显异象,必有大事发生。”
“可是,天下承平,百姓安居乐业,又有什么大事发生呢?”
“如今朕思来想去,这恐怕就是太子少师反对封禅的原因吧,他觉得祥瑞还没有呈现!”
“不,陛下错了。”
魏征直接否认道:“在臣看来,祥瑞已经呈现。”
“既然祥瑞已经呈现,说明朕拥有六项成就.”
李世民冷笑道:“那为何还不能封禅?”
魏征从容淡定地答道:“陛下虽拥有六项成就,但我朝承隋朝大乱之后,户口凋零,仓廪空虚,陛下一旦车驾东巡,必然千乘万骑,每到一处,地方州县肯定要妥善安顿。”
“那么,如此一来,岂不是徒增地方州县负担,让好不容易安居乐业的百姓,再次身处水深火热之中?”
“敢问陛下,您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吗?”
“朕”
李世民心头一凛,不知该如何回答。
众臣则互相对视,满脸尴尬。
却听魏征又义正言辞地道:“再说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必定要隆重之极,否则无法展示天子气象!”
“如此一来,刚刚才返回国家的番邦使臣,是不是要重新来我大唐共襄盛举?”
“好!假设各国番邦使臣都不辞辛劳的来了,那么,陛下可知,从长安到泰山的道路,有多萧条?有的地方甚至连人烟都没有,可谓千里蛮荒!”
“更可笑的是,我华夏一直在阻止蛮夷进入华夏腹地,陛下一次封禅,就将蛮夷全部引进来了,是打算让他们看我大唐的千里蛮荒,以示敌虚吗?”
我擦!
牛逼牛逼!
骂得好啊!
李承乾听到魏征这番话,差点给他竖起一个大拇指。
而李世民与众臣则直接被魏征骂懵逼了,脑瓜子都嗡嗡的响。
不得不说,魏征骂人是真的很有水平!
他不是那种无脑的喷子!
每一句都骂在李二与众臣的心口上,可谓字字诛心!
然而,他的话还没有说完。
却听他又冷冷地道:“再者说,即使封禅大典会赏赐天下,以示恩典,但未必能满足那些蛮夷舟车劳顿而来的愿望,纵然陛下减免几年百姓的赋税,也未必能弥补他们的损失。”
“故而,臣敢问陛下与诸位同僚,为了博得一个封禅的虚名,却遭受实实在在的损害,值得吗?”
“这对我大唐来说,对陛下来说,对满朝文武来说,又有什么好处?”
“这”
李世民与众臣听完这番话,再也找不出封禅的理由了。
而这时,一道十分清脆的巴掌声,骤然响彻大殿:“好!太子少师说得好!得一虚名而损天下利,确实不可取!”
轰!
全场轰动!
众臣似乎都没想到,李承乾居然也会赞成不封禅。
要知道,以李承乾之前表现出的性格,以及他对秦始皇,汉武帝的推崇,很有可能是下一个封禅的皇帝。
但他居然也不赞成封禅。
着实令人意外。
而就在众臣对李承乾的表态感到意外的时候,被李世民誉为‘魏征第二’的刘洎,也在这时站了出来,持笏道:“陛下!臣也赞同太子少师之谏,臣以为,治天下当做事简俭,少收赋税,还要以身作则。”
“虽说我大唐现在的国力,确实比隋朝末年那会儿好了许多,但人口凋零,依旧是事实。所以,臣觉得,与其讨论封禅,不如讨论民生。”
“如今,各州还存在用骷髅筑成的高台,就算我大唐不惧任何蛮夷,让他们看到这些骷髅筑台,恐怕也不太好吧?”
“这个.”
李世民迟疑了一下,知道这是刘洎在给自己找台阶下,于是顺势说道:“刘爱卿此言有理,传朕旨意,不管时代远近,一律将这些骷髅筑台铲平,将散落的枯骨,重新埋葬,成为坟墓,不可暴露于外!”
说完这话,深吸一口气,平稳了下情绪,又看了眼李承乾,面无表情地朝魏征道:“适才魏卿之言,发人深省,实乃大善!传朕旨意,赐五百匹绸缎!”
“臣,领旨谢恩!”
魏征也不客气,当即就领了这份赏赐。
而随着魏征领赏,封禅的这个议题,也就停止讨论了。
但此事多少还是伤了李世民的自尊心。
所以,他对魏征再也不是又爱又恨了,因为爱消失了。
“好了,诸位爱卿若没事,那就散朝吧!”
“陛下且慢!儿臣还有一事!”
就在李世民满心郁闷的宣布退朝的时候,李承乾的声音又忽地响了起来。
但李世民闻言,却眉头大皱:“你还有何事?”
很明显,他对李承乾反对封禅,也十分不爽。
但李承乾哪管他爽不爽,直接就说出了自己想要说的事。
“回陛下,儿臣刚刚听太子少师言及千里蛮荒,忽地想起一事,据儿臣所知,自隋朝三征高句丽以来,伤亡了不少将士在异国他乡。我大唐虽取代了隋朝,但那些将士的妻儿老小,还在期盼他们亲人魂归故里。”
“既然父皇让人平整骷髅筑台,建坟,安魂,为何不将那些埋葬在异国他乡的尸骨,都接回来安葬呢?”
哗!
全场哗然!
众臣似乎都没想到,李承乾这样的狠辣储君,会有这么仁善的一面。
特别是以李靖为首的那些将领,一个个纷纷站了出来。
“陛下!臣与太子同意,当接回那些将士的骸骨,以安天下民心!”
“是啊陛下!他们都是为国征战的勇士,应该魂归故里!”
“陛下!臣等复议!”
听到众将你一言我一语的附和李承乾的提议,李世民心头隐隐一紧。
不过,就李承乾的这个提议而言,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因为收集隋王朝阵亡将士的骸骨,对唐王朝来说,确实可以安定天下民心。
毕竟隋王朝的余孽,直到现在都还有一些零星的反叛。
“好!那就派使节前往高句丽王国,收集那些阵亡的骸骨,安葬祭奠!”李世民当机立断道。
众臣立刻齐声恭维:“陛下圣明!”
“行了!今日的朝会就到这里吧!”
李世民再次下令散朝。
可魏征又在这时站了出来,持笏道:“既然陛下愿接回那些阵亡的骸骨,为何不连那些被劫掳到各国的汉人也赎回?”
李世民一看到魏征站出来就烦,直接没好气地道:“这件事就交给鸿胪寺去办吧!朕乏了!”
说完这话,他就二话不说的离开了朝堂。
众臣见状,不禁一片唏嘘,旋即扭头看向李承乾。
却听李承乾淡淡一笑:“既然陛下乏了,那就由孤代为主持朝会吧。”
“???”
众臣一脸问号,心说不是吧太子,你要当司马昭啊!?
这也太路人皆知了!!
……
求双倍月票,满1000加更。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最新章节,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最新章节,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