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楼上的风突然变得凛冽,杨万春望着城下那上百根黝黑发亮的铁管,指节因用力攥着青铜剑而泛白。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那些流线型的金属外壳,脑海中却不受控制地翻涌起去年与李世民对峙的画面。
同样是这座安市城,同样是大唐的军队,可眼前的景象,却与记忆中的模样判若云泥。
去年此时,李世民的大军虽也声势浩大,甲胄鲜明,可阵前最显眼的,不过是投石机与床弩。
那时杨万春站在城楼上,看着唐军一次次用投石机将巨石砸向城墙,听着石块撞击青砖的闷响,心中虽有警惕,却从无畏惧。
他甚至能隔着护城河,清晰看到李世民麾下将领们焦急的神色。
他们的火器稀疏且笨重,发射时浓烟滚滚,却连城墙的砖缝都难以砸开。
有一次,唐军好不容易将一门火炮推到阵前,装填火药时竟不慎引火,炸得自己人仰马翻,城楼上的守军看得哈哈大笑。
那时杨万春总觉得,李世民所谓的‘天策上将’,不过是靠人海战术撑场面,他的火器,不过是中看不中用的摆设。
可现在,李承乾带来的这些东西,却让他从骨髓里生出寒意。
他想起方才哨探颤抖的话语:【全是玄甲骑兵,还有好多奇怪的火器】。
想起轰天雷炸开时那震耳欲聋的巨响,想起城墙缺口处飞溅的碎石与鲜血。
那些东西,根本不是去年李世民手里的破铜烂铁能比的。
方才第一枚轰天雷落下时,他还试图用弓箭阻拦,可箭簇撞上那黝黑的外壳,只发出“叮”的一声脆响,便被弹飞出去。
那一刻,他才真正明白,李承乾的火器,是真的能毁了这座城的杀器。
“将军,您看他们的炮管.比去年的粗了一圈,还亮得能照见人!”
金顺的声音带着哭腔,打断了杨万春的思绪。
杨万春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唐军阵中,士兵们正熟练地给那些铁管装填着什么,动作整齐划一,没有一丝慌乱。
他突然想起去年李世民的火炮营。
那时唐军装填一门火炮,需要五六个人忙活半天,还总出错,可眼前这些士兵,一人负责装填,一人负责瞄准,片刻间便准备就绪。
原来,不是火器没用,是李世民不会用。
这个念头如同惊雷般在杨万春脑海中炸开,让他浑身一颤。
去年李世民攻打安市城时,粮草耗尽、士气低落,可杨万春心里清楚,真正让唐军久攻不下的,是他们的火器太过鸡肋。
若是那时李世民有这样的轰天雷,有这样操作熟练的火器营,安市城的城墙恐怕早就被轰塌了。
可李世民偏偏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他既不懂如何改进火器,也不懂如何发挥火器的威力,只把那些东西当作普通的攻城器械,随意摆在阵前,白白浪费了先机。
而李承乾,却把火器用到了极致。
杨万春想起城楼下士兵们的议论。
【唐军又带来了新的火器,比之前的厉害多了。】
想起李承乾方才冰冷的话语。
【最后一次机会,投降,或者屠城。】
他突然意识到,李承乾比李世民可怕得多。
李世民急躁、自负,打不下城就会气急败坏。
可李承乾不一样,他沉稳、狠辣,先是断粮断水,消磨守军的士气,再用火器威慑,一步步将安市城逼入绝境。
这样的对手,比李世民难对付百倍。
“将军,要不”
金顺声音发颤,话没说完,就被杨万春冰冷的眼神打断。
可杨万春刚要开口,城墙下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只见几名守军拖着一个浑身是伤的人跑上城楼,那人怀里还紧紧抱着半块染血的胡饼,正是之前试图突围求援的士兵。
“将军.援军乌骨城的援军被李靖带兵截杀了.全没了.”
士兵气若游丝,说完便头一歪,没了气息。
这消息如同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压垮了守军的意志。
城楼上有人扔掉兵器,蹲在地上低声啜泣。
更有人偷偷往城下张望,眼神里满是动摇。
“将军!您快拿个主意啊!”
金顺的哭喊再次传来。
杨万春依旧没有理他,只是低头看向城楼下。
李承乾正骑在马上,目光平静地望着城楼,仿佛在看一件即将到手的猎物。
他身后的玄甲骑兵整齐排列,手中的长枪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而那些黝黑的铁管,已经齐刷刷对准了城墙。
杨万春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窒息感扑面而来。
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
若是顽抗,那些铁管里喷射出的火焰,会将整个安市城化为灰烬。
若是投降,他半生的威名,便会毁于一旦。
可他看着城楼上瑟瑟发抖的士兵,听着远处百姓的哭声,又想起方才那个死去的哨探。
渊盖苏文的援军已经被截杀,安市城已成孤城,再抵抗下去,不过是徒增伤亡。
他突然觉得无比绝望。
这种绝望,不是因为唐军的人数众多,也不是因为安市城即将失守。
而是因为他终于看清,高句丽与大唐之间的差距,早已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器物与谋略的天壤之别。
李世民不会用火器,是大唐的幸事,却是高句丽的不幸。
因为这给了李承乾机会,让他将火器打磨成了无坚不摧的杀器。
如今,这杀器对准了安市城,也对准了高句丽的未来。
“将军.”
金顺还在哀求。杨万春深吸一口气,缓缓松开了紧握的青铜剑。
剑“当啷”一声掉在地上,声音在寂静的城楼上格外清晰。
他闭上眼,脑海中闪过去年李世民撤军时的狼狈模样,又闪过方才李承乾冷冽的笑容。
“开城门吧。”
他的声音嘶哑,带着一丝无力的疲惫:“为了城中的百姓,降了。”
金顺猛地抬起头,眼中满是难以置信,随即又化为狂喜,连忙转身朝着城下大喊:“开城门!我们降了!”
城门缓缓打开的那一刻,杨万春睁开眼,望向城下的李承乾。
他看到李承乾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容,那笑容里没有胜利的狂喜,只有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从容。
杨万春突然明白,从李承乾带着这些新式火器来到辽东的那一刻起,安市城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而李世民当年的失误。
那不懂运用火器的败笔,终究还是让高句丽,付出了最沉重的代价。
杨万春站在城楼上,看着那些唐军有条不紊地接管城门,看着李承乾骑马缓缓走向城门,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自己的抵抗结束了,高句丽与大唐的战争,或许也进入了尾声。
而这一次,高句丽面对的,是一个懂得如何运用火器、如何布局谋篇的对手,一个远比李世民更可怕的对手。
风再次吹过城楼,杨万春拢了拢身上的铠甲,只觉得一阵刺骨的寒冷。
他望着远处的天际线,那里曾是李世民撤军的方向,如今却成了李承乾进军的起点。
他不知道高句丽的未来会怎样,只知道,安市城的陷落,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一个属于李承乾,属于大唐火器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大唐万年——!”
“大唐必胜——!”
“恭迎太子殿下进城——!”
城门缓缓打开的那一刻,唐军阵中响起整齐的呐喊。
李承乾勒住马缰,望着走出来的杨万春,语气平静:“杨将军,识时务者为俊杰。孤承诺,不杀降兵,不扰百姓。”
“末末将替安市城军民多谢太子殿下”
杨万春声音干涩的拱手一礼,然后带着金顺等降将、降兵,哗啦啦地跪了下去。
而唐军入城的马蹄声,也在此刻渐渐平息,安市城内的炊烟重新升起,却没了往日的紧绷。
李承乾的临时帅帐设在原安市城城主府内。
帐中烛火通明,舆图平铺在案上,乌骨城的位置被红笔圈出,旁边密密麻麻标注着地形与守军布防。
那是孙代音连夜整理的情报。
“殿下,乌骨城虽不如安市城坚固,但地处险要,背靠丸都山,前有沸流水,易守难攻。”
孙代音躬身站在案旁,手指沿着舆图上的河流滑动:
“更关键的是,乌骨城守将渊男建,是渊盖苏文的胞弟,此人性格刚烈,又极善守城,去年陛下攻打安市城时,他曾率援军袭扰唐军后路,让陛下颇为头疼。”
李承乾指尖点在‘乌骨城’三字上,目光沉凝:
“孤知道他。传闻他为了守住城池,曾将家中粮草全部充作军粮,连自己的幼子都饿得面黄肌瘦,是个硬骨头。”
话音刚落,帐帘被掀开,杨万春身着素色布衣走进来。
他虽降了唐,却不愿穿唐军甲胄,只以布衣见驾。
他走到舆图前,目光落在乌骨城的标注上,眉头微蹙:“殿下,乌骨城不可急攻。”
帐内瞬间安静下来。
孙代音侧过头看他,眼中带着几分警惕。
虽然他与杨万春都是降将,但杨万春才刚刚投降,此刻直言战事,难免让人多心。
李承乾却抬手示意杨万春继续说,语气平和:“说说你的理由。”
“其一,乌骨城与安市城不同。”
杨万春手指落在舆图上的丸都山:
“此城背靠大山,城中守军可沿山道获取水源与柴火,即便断了粮道,也能靠山林中的野菜野果支撑数月。”
“去年末将与渊男建打过交道,此人最擅‘以山为障’,曾在山道中设下数十处陷阱,唐军若贸然进山,恐会折损兵力。”
说着,他顿了顿,又指向沸流水:
“其二,眼下已是春末,沸流水汛期将至。乌骨城守军若在河中筑坝,待唐军渡河时突然泄洪,我军必遭重创。”
“渊男建虽刚烈,却不鲁莽,他定然会利用地形做文章……”
“杨将军此言差矣!”
孙代音立刻反驳:“我军有新式火炮与轰天雷,即便乌骨城地形险要,只要集中火力轰击城门,不出三日便能破城。”
“至于沸流水,我军可派狼牙卫提前截断上游水源,让他筑坝也无用!”
“孙将军只知火器之利,却忘了‘天时地利’。”
杨万春转头看向孙代音,眼神锐利,“火炮虽强,却需平整地面架设。乌骨城外围皆是山地,火炮难以推进。”
“轰天雷虽能炸塌城墙,可渊男建必在城墙后筑有二道防线,即便炸开缺口,我军冲锋时仍会遭遇伏击。”
“至于截断水源,丸都山中有多处山泉,即便断了沸流水,守军也能靠山泉度日,此法根本无用。”
两人各执一词,帐内气氛渐渐紧张。
李承乾却没打断他们,只是盯着舆图沉思,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
直到杨万春与孙代音都停了下来,他才开口:
“杨将军说的是‘慎’,孙将军说的是‘勇’,都有道理。但孤要的,是‘慎勇兼备’。”
说完,他抬手在舆图上画了一条线,从安市城出发,绕过沸流水上游,直抵乌骨城西侧的山道:“孙代音,你与欲谷设、裴宣,率狼牙卫与火枪卫,明日一早出发,沿这条山道隐蔽前进。”
“记住,不可惊动守军,只需在山道两侧布设火药陷阱。”
“目的不是为了杀伤,是为了阻断他们的援军通道。”
“若发现渊男建派人参军,不必硬拼,只需用轰天雷炸塌山道即可。”
“诺!”
孙代音躬身领命,眼中的警惕渐渐消散。
他这才明白,李承乾既没忽视杨万春的提醒,也没放弃火器的优势。
李承乾又看向杨万春:
“杨将军,你随孤坐镇中军。你熟悉渊男建的战法,可帮孤草拟一份应对之策,尤其是如何防备他利用沸流水与山道设伏。”
“另外,你可修书一封给渊男建,劝他投降。”
“当然,孤知道他未必会降,但至少能扰乱他的心神。”
杨万春愣住了,他没想到李承乾会如此信任自己,不仅让他参与军务,还让他草拟对策。
他低头看向舆图,又抬头看向李承乾平静的眼神,心中忽然一暖,躬身道:“末将遵令。”
帐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落在舆图上的乌骨城标注上。
李承乾望着那抹红圈,嘴角勾起一抹淡笑。
他知道,渊男建不好对付,但这场仗,他必须赢。
拿下乌骨城,就能打通前往平壤的通道,高句丽的灭亡,便指日可待。
“太子殿下!李将军、裴行俭求见!”
“快请!”
就在李承乾敲定作战方案的时候,李靖和裴行俭从门外走了进来。
“太子殿下,陛下传来旨意,让李靖将军返回长安!”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那些流线型的金属外壳,脑海中却不受控制地翻涌起去年与李世民对峙的画面。
同样是这座安市城,同样是大唐的军队,可眼前的景象,却与记忆中的模样判若云泥。
去年此时,李世民的大军虽也声势浩大,甲胄鲜明,可阵前最显眼的,不过是投石机与床弩。
那时杨万春站在城楼上,看着唐军一次次用投石机将巨石砸向城墙,听着石块撞击青砖的闷响,心中虽有警惕,却从无畏惧。
他甚至能隔着护城河,清晰看到李世民麾下将领们焦急的神色。
他们的火器稀疏且笨重,发射时浓烟滚滚,却连城墙的砖缝都难以砸开。
有一次,唐军好不容易将一门火炮推到阵前,装填火药时竟不慎引火,炸得自己人仰马翻,城楼上的守军看得哈哈大笑。
那时杨万春总觉得,李世民所谓的‘天策上将’,不过是靠人海战术撑场面,他的火器,不过是中看不中用的摆设。
可现在,李承乾带来的这些东西,却让他从骨髓里生出寒意。
他想起方才哨探颤抖的话语:【全是玄甲骑兵,还有好多奇怪的火器】。
想起轰天雷炸开时那震耳欲聋的巨响,想起城墙缺口处飞溅的碎石与鲜血。
那些东西,根本不是去年李世民手里的破铜烂铁能比的。
方才第一枚轰天雷落下时,他还试图用弓箭阻拦,可箭簇撞上那黝黑的外壳,只发出“叮”的一声脆响,便被弹飞出去。
那一刻,他才真正明白,李承乾的火器,是真的能毁了这座城的杀器。
“将军,您看他们的炮管.比去年的粗了一圈,还亮得能照见人!”
金顺的声音带着哭腔,打断了杨万春的思绪。
杨万春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唐军阵中,士兵们正熟练地给那些铁管装填着什么,动作整齐划一,没有一丝慌乱。
他突然想起去年李世民的火炮营。
那时唐军装填一门火炮,需要五六个人忙活半天,还总出错,可眼前这些士兵,一人负责装填,一人负责瞄准,片刻间便准备就绪。
原来,不是火器没用,是李世民不会用。
这个念头如同惊雷般在杨万春脑海中炸开,让他浑身一颤。
去年李世民攻打安市城时,粮草耗尽、士气低落,可杨万春心里清楚,真正让唐军久攻不下的,是他们的火器太过鸡肋。
若是那时李世民有这样的轰天雷,有这样操作熟练的火器营,安市城的城墙恐怕早就被轰塌了。
可李世民偏偏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他既不懂如何改进火器,也不懂如何发挥火器的威力,只把那些东西当作普通的攻城器械,随意摆在阵前,白白浪费了先机。
而李承乾,却把火器用到了极致。
杨万春想起城楼下士兵们的议论。
【唐军又带来了新的火器,比之前的厉害多了。】
想起李承乾方才冰冷的话语。
【最后一次机会,投降,或者屠城。】
他突然意识到,李承乾比李世民可怕得多。
李世民急躁、自负,打不下城就会气急败坏。
可李承乾不一样,他沉稳、狠辣,先是断粮断水,消磨守军的士气,再用火器威慑,一步步将安市城逼入绝境。
这样的对手,比李世民难对付百倍。
“将军,要不”
金顺声音发颤,话没说完,就被杨万春冰冷的眼神打断。
可杨万春刚要开口,城墙下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只见几名守军拖着一个浑身是伤的人跑上城楼,那人怀里还紧紧抱着半块染血的胡饼,正是之前试图突围求援的士兵。
“将军.援军乌骨城的援军被李靖带兵截杀了.全没了.”
士兵气若游丝,说完便头一歪,没了气息。
这消息如同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压垮了守军的意志。
城楼上有人扔掉兵器,蹲在地上低声啜泣。
更有人偷偷往城下张望,眼神里满是动摇。
“将军!您快拿个主意啊!”
金顺的哭喊再次传来。
杨万春依旧没有理他,只是低头看向城楼下。
李承乾正骑在马上,目光平静地望着城楼,仿佛在看一件即将到手的猎物。
他身后的玄甲骑兵整齐排列,手中的长枪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而那些黝黑的铁管,已经齐刷刷对准了城墙。
杨万春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窒息感扑面而来。
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
若是顽抗,那些铁管里喷射出的火焰,会将整个安市城化为灰烬。
若是投降,他半生的威名,便会毁于一旦。
可他看着城楼上瑟瑟发抖的士兵,听着远处百姓的哭声,又想起方才那个死去的哨探。
渊盖苏文的援军已经被截杀,安市城已成孤城,再抵抗下去,不过是徒增伤亡。
他突然觉得无比绝望。
这种绝望,不是因为唐军的人数众多,也不是因为安市城即将失守。
而是因为他终于看清,高句丽与大唐之间的差距,早已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器物与谋略的天壤之别。
李世民不会用火器,是大唐的幸事,却是高句丽的不幸。
因为这给了李承乾机会,让他将火器打磨成了无坚不摧的杀器。
如今,这杀器对准了安市城,也对准了高句丽的未来。
“将军.”
金顺还在哀求。杨万春深吸一口气,缓缓松开了紧握的青铜剑。
剑“当啷”一声掉在地上,声音在寂静的城楼上格外清晰。
他闭上眼,脑海中闪过去年李世民撤军时的狼狈模样,又闪过方才李承乾冷冽的笑容。
“开城门吧。”
他的声音嘶哑,带着一丝无力的疲惫:“为了城中的百姓,降了。”
金顺猛地抬起头,眼中满是难以置信,随即又化为狂喜,连忙转身朝着城下大喊:“开城门!我们降了!”
城门缓缓打开的那一刻,杨万春睁开眼,望向城下的李承乾。
他看到李承乾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容,那笑容里没有胜利的狂喜,只有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从容。
杨万春突然明白,从李承乾带着这些新式火器来到辽东的那一刻起,安市城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而李世民当年的失误。
那不懂运用火器的败笔,终究还是让高句丽,付出了最沉重的代价。
杨万春站在城楼上,看着那些唐军有条不紊地接管城门,看着李承乾骑马缓缓走向城门,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自己的抵抗结束了,高句丽与大唐的战争,或许也进入了尾声。
而这一次,高句丽面对的,是一个懂得如何运用火器、如何布局谋篇的对手,一个远比李世民更可怕的对手。
风再次吹过城楼,杨万春拢了拢身上的铠甲,只觉得一阵刺骨的寒冷。
他望着远处的天际线,那里曾是李世民撤军的方向,如今却成了李承乾进军的起点。
他不知道高句丽的未来会怎样,只知道,安市城的陷落,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一个属于李承乾,属于大唐火器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大唐万年——!”
“大唐必胜——!”
“恭迎太子殿下进城——!”
城门缓缓打开的那一刻,唐军阵中响起整齐的呐喊。
李承乾勒住马缰,望着走出来的杨万春,语气平静:“杨将军,识时务者为俊杰。孤承诺,不杀降兵,不扰百姓。”
“末末将替安市城军民多谢太子殿下”
杨万春声音干涩的拱手一礼,然后带着金顺等降将、降兵,哗啦啦地跪了下去。
而唐军入城的马蹄声,也在此刻渐渐平息,安市城内的炊烟重新升起,却没了往日的紧绷。
李承乾的临时帅帐设在原安市城城主府内。
帐中烛火通明,舆图平铺在案上,乌骨城的位置被红笔圈出,旁边密密麻麻标注着地形与守军布防。
那是孙代音连夜整理的情报。
“殿下,乌骨城虽不如安市城坚固,但地处险要,背靠丸都山,前有沸流水,易守难攻。”
孙代音躬身站在案旁,手指沿着舆图上的河流滑动:
“更关键的是,乌骨城守将渊男建,是渊盖苏文的胞弟,此人性格刚烈,又极善守城,去年陛下攻打安市城时,他曾率援军袭扰唐军后路,让陛下颇为头疼。”
李承乾指尖点在‘乌骨城’三字上,目光沉凝:
“孤知道他。传闻他为了守住城池,曾将家中粮草全部充作军粮,连自己的幼子都饿得面黄肌瘦,是个硬骨头。”
话音刚落,帐帘被掀开,杨万春身着素色布衣走进来。
他虽降了唐,却不愿穿唐军甲胄,只以布衣见驾。
他走到舆图前,目光落在乌骨城的标注上,眉头微蹙:“殿下,乌骨城不可急攻。”
帐内瞬间安静下来。
孙代音侧过头看他,眼中带着几分警惕。
虽然他与杨万春都是降将,但杨万春才刚刚投降,此刻直言战事,难免让人多心。
李承乾却抬手示意杨万春继续说,语气平和:“说说你的理由。”
“其一,乌骨城与安市城不同。”
杨万春手指落在舆图上的丸都山:
“此城背靠大山,城中守军可沿山道获取水源与柴火,即便断了粮道,也能靠山林中的野菜野果支撑数月。”
“去年末将与渊男建打过交道,此人最擅‘以山为障’,曾在山道中设下数十处陷阱,唐军若贸然进山,恐会折损兵力。”
说着,他顿了顿,又指向沸流水:
“其二,眼下已是春末,沸流水汛期将至。乌骨城守军若在河中筑坝,待唐军渡河时突然泄洪,我军必遭重创。”
“渊男建虽刚烈,却不鲁莽,他定然会利用地形做文章……”
“杨将军此言差矣!”
孙代音立刻反驳:“我军有新式火炮与轰天雷,即便乌骨城地形险要,只要集中火力轰击城门,不出三日便能破城。”
“至于沸流水,我军可派狼牙卫提前截断上游水源,让他筑坝也无用!”
“孙将军只知火器之利,却忘了‘天时地利’。”
杨万春转头看向孙代音,眼神锐利,“火炮虽强,却需平整地面架设。乌骨城外围皆是山地,火炮难以推进。”
“轰天雷虽能炸塌城墙,可渊男建必在城墙后筑有二道防线,即便炸开缺口,我军冲锋时仍会遭遇伏击。”
“至于截断水源,丸都山中有多处山泉,即便断了沸流水,守军也能靠山泉度日,此法根本无用。”
两人各执一词,帐内气氛渐渐紧张。
李承乾却没打断他们,只是盯着舆图沉思,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
直到杨万春与孙代音都停了下来,他才开口:
“杨将军说的是‘慎’,孙将军说的是‘勇’,都有道理。但孤要的,是‘慎勇兼备’。”
说完,他抬手在舆图上画了一条线,从安市城出发,绕过沸流水上游,直抵乌骨城西侧的山道:“孙代音,你与欲谷设、裴宣,率狼牙卫与火枪卫,明日一早出发,沿这条山道隐蔽前进。”
“记住,不可惊动守军,只需在山道两侧布设火药陷阱。”
“目的不是为了杀伤,是为了阻断他们的援军通道。”
“若发现渊男建派人参军,不必硬拼,只需用轰天雷炸塌山道即可。”
“诺!”
孙代音躬身领命,眼中的警惕渐渐消散。
他这才明白,李承乾既没忽视杨万春的提醒,也没放弃火器的优势。
李承乾又看向杨万春:
“杨将军,你随孤坐镇中军。你熟悉渊男建的战法,可帮孤草拟一份应对之策,尤其是如何防备他利用沸流水与山道设伏。”
“另外,你可修书一封给渊男建,劝他投降。”
“当然,孤知道他未必会降,但至少能扰乱他的心神。”
杨万春愣住了,他没想到李承乾会如此信任自己,不仅让他参与军务,还让他草拟对策。
他低头看向舆图,又抬头看向李承乾平静的眼神,心中忽然一暖,躬身道:“末将遵令。”
帐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落在舆图上的乌骨城标注上。
李承乾望着那抹红圈,嘴角勾起一抹淡笑。
他知道,渊男建不好对付,但这场仗,他必须赢。
拿下乌骨城,就能打通前往平壤的通道,高句丽的灭亡,便指日可待。
“太子殿下!李将军、裴行俭求见!”
“快请!”
就在李承乾敲定作战方案的时候,李靖和裴行俭从门外走了进来。
“太子殿下,陛下传来旨意,让李靖将军返回长安!”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最新章节,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最新章节,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