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四年秋七月,濡须口战船如云。
孙权立于楼船之上,紫髯迎风而动。
江面千帆竞发,艨艟战舰首尾相连数十里,旌旗蔽空,鼓角震天。
孙权抬手示意,三军肃然。
“诸君!”
孙权按剑而立,声如洪钟:
“合肥弹丸之地,阻我王师久矣!”
“今以十万之众,当克淮南!”
“必胜!必胜!”
吴军传来山呼海啸的喊声。
大军正式从濡须口向合肥进发。
吴军想打到合肥,只有三条路可走。
一条是走荆州水路。
一条是走徐州水路。
还有一条,便是孙权现在走的淮南水路。
三条路都是水路,一方面是因为吴军水军强大,而步骑稍弱。
另一方面,还是出于成本考虑。
如果走陆路会带来大量的粮食消耗。
所以为了节省成本,吴军基本上只会走水路。
而三条水路中,合肥这条路基本上是吴军必走的。
因为荆州水路与徐州水路没办法直达中原。
而顺着濡须口走合肥,可以进入水域。
等于是连接到了整个中原之地,所以合肥水路优先级最高。
吴军算上正军、辅兵、民夫在内,共计十万大军正式往合肥进发。
合肥城头,残阳如血。
张辽扶垛西望,皖城方向烽烟未散。
铁甲下的拳头攥得咯咯作响,叹道:
“某日夜兼程,终究迟了一步……”
“将军不必自责。”
甘宁按剑上前,甲叶铿锵作响。
“皖城失守非战之罪,朱光太守以三千弱旅抗十万军。”
“力战而亡,不失汉臣气节。”
周泰忽然以手指向城南:
“快看!”
但见尘土蔽天,无数赤旗从濡须水方向涌来。
城楼守军骚动不安,有人失声惊呼:
“是……是吴军的主力!”
望着那如潮水一般的吴军人数,守城士兵无不轻咽了口口水。
“肃静!”
张辽一声暴喝,声震城垣,“各部曲长速报军员!”
半刻钟后,军司马捧着竹简急报:
“禀将军,城中现存守军六千二百人,加上将军带来的八百精锐……”
“共计是七千守军。”
为何如此重要的合肥重镇,加上张辽的部曲才七千人呢?
还是出于成本考虑。
刘备把淮南大量的人口迁至了长江流域附近。
按他的设想,合肥可以作为防范吴军的第一个重镇。
而背后的坚城寿春,则可以作为粮食囤积地。
合肥挡住吴军的第一波攻势,然后由寿春的淮南主力顺江而下支援。
如果连淮南军都顶不住了,再由中原军南下支援。
正如前面说的,合肥北上的淮河水域连接了中原之地。
它既方便了吴军攻打中原,也方便了中原部队支援淮南。
如此安排,便不用在边境驻守大量部曲。
从而极大减少军费开支。
所以这个安排,其实是非常合理的。
只不过眼下淮南主力都在荆州。
合肥守军,只能期望河南军过来支援。
但在支援赶到之前,就只能全靠他们自己想办法顶住吴军的攻势了。
“七千人。”张辽铁面如霜,“对阵十万人。”
一阵死寂中,一名护军突然出列,提议道:
“末将以为,当弃守合肥,退保寿春!”
“寿春乃是淮南第一坚城,城高池深,粮草丰沛。”
“退守至那里,吴军必不能克。”
“我等必然能够撑到河南军来援。”
“荒谬!”甘宁须发皆张,“未战先退,与逃卒何异?”
周泰亦摇头否决道:
“如今孙权大军将至,如若此时弃城,合肥百姓必不能走。”
“先前已失了皖城男女,若再失合肥男女给东吴。”
“则我等罪莫大焉。”
“万不能为此事也。”
周泰担心弃城,会导致合肥百姓落入吴军手里。
这倒不是他有多么爱护百姓,而是因为百姓是重要的人口资源。
事实上,三国诸侯基本上不缺土地,缺人口。
相互打仗,都是在抢人口。
所以孙权在打下皖城之后,第一时间便把那里的百姓给送到了江对面去。
张辽抬手止住众人的争执,从怀中取出一封火漆密信:
“某离颍川时,李相曾密授机宜。”
“教我于踌躇难决时一观,今吴军兵临城下。”
“事急,公等可与我共参。”
众将屏息。
帛书展开,但见十二字铁画银钩——
“张甘出战,周泰守城,护军勿与。”
意思就是,让张辽、甘宁出战,周泰守城。
其他人不得与战。
众人脸色煞白:
“这……李相爷这是要我等用七千破十万?”
“非也。”
张辽毕竟在河北跟随了李翊很多年,很快便理解了李翊的意思。
“兵法云:‘先人有夺人之心’。”
“吴军远来疲敝,尚未合围。”
“若趁今立足未稳,以精骑突袭,必能重挫吴军锐气。”
“到时侯再守城池,便不难了。”
张辽的理解,就是认为在我军人少,敌军人多的情况下。
应当先打一场胜仗,挫败敌人士气,提振我军士气。
这样一来,就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守城方的优势。
“然我军人少,贼军人多。”
“如若失利,只恐为贼所乘也。”
或有人担心说道。
张辽长笑:
“公等且想!待河南援军千里而至,合肥早成齑粉矣。”
“不如趁彼立营未稳,先挫其锋!”
环视诸将,“成败在此一举,诸君……可敢随某赌上性命?”
周泰抱拳道:
“某愿为将军效犬马之劳!”
甘宁拔剑割破袖袍,厉声道:
“大丈夫宁愿战死,不愿苟活!”
“善!”
张辽大喜,振甲而起。
“甘将军便随我一同出战,周将军便依照相爷指示,安心守城。
“遵命!”
很快,张辽便对合肥守将吩咐完毕。
各部将领都接到了自己的任务。
由于此时陈登不在,那么身为前将军的张辽自然成了他们的主帅。
甘宁、周泰也愿意听从他的命令。
是夜,合肥城内火光彻夜未熄。
张辽亲持牛耳尖刀,在帅帐前解剖全牛。
牛在古代是仅次于人口的重要资源。
它不仅能农耕中提供助力,还能在军队中极大的提振士气。
通常都是在要经历生死大战之时,才会宰牛犒军。
热血在寒夜里蒸腾如雾,八百死士列队静立,铁甲映着火光。
“诸君!”
张辽割下第一块腿肉掷入鼎中,“明日之战,十死无生。”
“愿随某赴死者,上前领胙!”
甘宁第一个踏出,剑尖挑肉入喉:
“某在长江杀人时,何曾皱过眉头!”
话落,又对身后死士们喊道:
“公等平日何尝能啖牛肉。”
“今要好肉,何以不向前食肉?”
话甫方落,众人纷纷上前吃肉。
大快朵颐,仰头痛饮美酒。
“报——!”
哨骑踉跄扑入,“孙权亲率中军抵近北门,距城不过三里!”
张辽一愣,问甘宁道:
“吾常年在北,对江南不熟。”
“这孙仲谋可是颇有勇略?”
“否则,其身为三军主帅,怎敢以身试险。”
“亲自带军到城下来?”
甘宁摇了摇头:
“孙权未曾领过兵,其兄孙伯符倒是颇有勇力。”
“陈征南对其兄赞不绝口,对孙权倒不怎么放在眼里。”
“这么说这孙权并无勇力?”
张辽眉梢一眼,旋即放声大笑:
“此真是天助我也!”
言罢,一脚踹翻酒坛,大喝:
“传令:马摘铃,人衔枚,开北侧偏门!”
晨光未破,雾气弥漫。
张辽身披重甲,手持长戟,立于门后。
身后,八百死士肃立,铁甲森然,目光如炬。
“开城门!”
随着张辽得一声大吼,八百勇士鱼贯出城。
城门轰然洞开,张辽一马当先。
长戟寒光闪烁,如猛虎出笼,直扑吴军大营!
果不出汉军将领的所料,吴军由于人多,并未第一时间对合肥完成合围之势。
且他们也没有想过,汉军人数那么少,会敢主动出击。
所以吴军上下,皆不以为备。
吴军前阵尚未列阵,忽闻马蹄声如雷。
抬眼望去,但见一骑如电,当先大将怒目圆睁。
长戟横扫,瞬间劈开数名吴兵。
“雁门张文远在此!谁敢挡我?!”
吴军大骇,前阵瞬间崩溃。
张辽纵马直入,长戟翻飞。
所过之处,血浪翻滚。
“拦住他!快拦住他!”
吴军偏将徐顾挺枪来刺,张辽冷笑一声,长戟一挑,徐顾连人带枪被劈成两半。
另一名裨将军陈启怒吼着挥刀冲来。
张辽侧身一闪,反手一戟,陈启头颅飞起,血溅三尺。
“张辽来也!挡我者死!”
八百铁骑紧随其后,如狂风骤雨,瞬间撕裂吴军防线,直逼中军。
此时,孙权正在麾盖下与吕范议事。
吕范忧心忡忡地说道:
“大王,您身为三军主帅,还是不要以身试险的好。”
“我军俱系于您一身。”
“万一您有个三长两短,则我军必然士气受振。”
在吕范看来,吴军人数众多。
攻下一个孤立无援的合肥城,那只是时间问题。
孙权作为三军统帅,根本就没有必要兵临城下,跑到最前线来。
出了事,大家还得瞻前顾后来保卫他。
孙权捋须大笑:
“先生何以小觑我也?”
“我自幼便随父兄征战,虽不曾亲临战场。”
“却也亲眼目睹,岂不知兵?”
孙权自接班以来,一直渴望建立一番功业。
虽然在抚定江东内部工作时,做的还算不错。
但一直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对外战绩。
这就导致他不好镇住手下那帮,跟着父兄创业多年的老将。
所以此役,孙权选择了亲征。
而对于这种大顺风局,那孙权当然要跑到最前线来威风一把。
一来提振军队士气,你们吴王都冲到最前头了,你们怎么能不冲?
二来也是向吴人证明,他孙权也是可以领军的。
这时,前方传令一阵骚动。
孙权抬眼望去,前军大乱。
但见一队铁骑如鬼魅般突入阵中,当先大将长戟染血,势不可挡。
“张……张辽?!”
孙权瞳孔骤缩,手中茶盏砰然落地。
“此……张辽乎?”
“大王快走!”
吕范急拔佩剑,厉声喝道,“亲卫军,护驾!”
张辽已杀至百步之内,长戟所指,无人能挡。
孙权骇然,顾不得威仪,翻身上马,在亲卫簇拥下仓皇逃窜。
吴军将士见主帅奔逃,顿时大乱,自相践踏,死者无数。
张辽见状,冷笑一声,长戟一挥。
八百铁骑如洪流般继续冲杀,直追孙权!
所谓擒贼先擒王,张辽也不顾其余吴军。
就盯着孙权打,只追着他的部曲走。
孙权惊惧交加,仓皇逃至一处高冢,急令亲卫列阵自卫。
吴军长戟如林,死死守住上山之路。
张辽率军追至山脚,见孙权据高而守,不由大笑:
“碧眼小儿!”
“汝不是号有十万大军么?不是放出豪言,要三日吞并淮南么?”
“今何以鼠窜至此?”
孙权面色铁青,紧握剑柄,却不敢轻动。
张辽长戟遥指,厉声喝道:
“鼠辈!可敢下山一战?!”
“来与我张辽单挑罢!”
孙权咬牙不语,身旁吕范低声道:
“大王勿怒,大王勿怒。”
“张辽骁勇,不可轻敌!”
孙权紫髯剧烈颤动。
他目光死死盯着山下那支不过数百人的汉军,忽然瞳孔骤缩。
是啊,张辽只有几百人!
直到此时,孙权才发现,适才将他打得狼狈不已得汉军原来只有几百人。
只因张辽打得突然,杀了吴军与孙权一个措手不及。
这才导致大伙儿都懵了。
现在被困在山冢上,孙权也反应了过来。
仰天大笑道:
“孤竟被区区数百骑吓退?困守至此耶?”
乃拔剑劈断身旁旗杆,大喝:
“十万大军若让数百人横行,江东儿郎还有何面目立于天地间!”
“传令——”
“速速调集军马,围杀此贼!”
战鼓骤变,吴军阵型如潮水般涌动。
吴军各部将校此时也反应了过来,大王被困在山上了。
于是纷纷过来救孙权,围杀张辽。
凌统率长矛手封锁北路,陈武引弓弩手占住东侧,宋谦带着刀盾兵截断归途。
转眼间,张辽部众已陷入十面重围。
“将军!”
亲兵指着四周林立的吴旗,“吴人大军围过来了!”
张辽反手一戟刺穿偷袭的吴兵,溅血的铁面转向东方,大吼道:
“随我突围!”
八百铁骑化作锥形阵,直插陈武军阵。
“放箭!”陈武厉声大喝。
箭雨倾盆而下,张辽挥戟成圆,竟在箭幕中撕开缺口。
突至阵前,长戟横扫,三名持盾吴兵连人带盾被劈飞。
陈武大惊失色,还未及拔剑。
肩甲已被戟尖挑碎,踉跄退入军中。
“转向!”
张辽突然调转马头,八百骑如臂使指,斜刺里杀向凌统部。
长矛丛林尚未合拢,汉军已从缝隙间穿透。
凌统怒吼着掷出长矛,张辽侧身闪过。
反手削断矛杆,断杆去势不减,正中凌统胸口。
凌统负伤,血流不止。
吃痛败下阵来,率军退走。
“将军!”
数十亲兵突然惊呼。
原来适才张辽冲得太急,竟与几十亲骑脱离了大部队。
后方数百汉军被吴兵团团围住,眼看就要遭灭顶之灾。
“张辽要逃!”
吴军欢呼雀跃,将剩余几百汉军团团围住。
纵然杀不了张辽,把这几百汉军杀了,亦能交差。
尤其现在他们能够以多欺少,于是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厮杀。
被围在垓心的众汉军,乃冲张辽呼喊道:
“将军弃我乎!”
张辽闻言,勒马回首。
只见被围将士在刀光剑影中竭力抬头,无数染血的面孔朝他望来。
于是二话不说,调转马头。
猛夹马腹,白驹人立而起,大喝:
“大丈夫岂弃袍泽耶!”
话落,竟带着数十骑反向杀入重围。
吴军看得目瞪口呆。
陈武的刀盾阵刚要合围,张辽已如旋风般杀到。
长戟过处,三面盾牌同时爆裂,持盾兵吐血倒飞。
宋谦从侧面突袭,却被张辽回马一戟震退十步。
“挡我者死!”
张辽怒吼着冲入核心,被围汉军见状士气大振,竟跟着杀出血路。
吴军虽众,却都望风披靡。
竟无人敢撄其锋,眼睁睁看着这支残兵扬长而去。
比及正午,合肥城门轰然关闭。
张辽卸甲,周身伤口多达二十余处。
亲兵正为他拔出肩头箭簇,忽闻城头欢呼如雷。
“何事?”
“吴军……退了?”
“将军,吴军退了!”
哨骑飞奔二来,单膝跪地禀报。
张辽未语,只是缓步走向城垛。
极目远眺,但见十里之外的吴军营寨正在拔营,赤旗如退潮般向南卷去。
战场上尸横遍野。
残戈断戟斜插在血泥之中,鸦群低飞,哀鸣盘旋。
“呵……”
张辽嘴角微扬,忽的咳出一口淤血,却仍大笑出声。
“江东鼠辈,不过如此!”
是夜,合肥帅帐,灯火通明。
甘宁赤着上身,腰挂铃铛。
胸前一道箭伤犹在渗血,却浑然不觉,只是拍案大笑:
“痛快!今日这一战,杀得吴狗魂飞魄散!”
周泰亦豪饮一碗烈酒,抹去胡须上的酒渍,起身向张辽抱拳:
“张将军今日之勇,泰生平仅见!”
“十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真乃天神也!”
合肥其余守将亦纷纷起身,举杯敬道:
“若非将军神勇,合肥危矣!我等心服口服!”
张辽摇头,沉声道:
“此战非辽一人之功,乃将士用命耳!”
言罢,举杯一饮而尽,“诸君,满饮此杯,敬战死者!”
众将肃然,齐声应和:
“敬战死者!”
“干!”
炊烟袅袅,烤肉的香气弥漫全城。
张辽下令:今日大飨三军,酒肉管够!
此战虽折损数百精锐,然吴军死伤更甚。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士气被极大的重挫了。
接下来即便恢复元气,也很难重整士气。
伤兵营内,医官正为伤员疗伤。
忽见张辽亲至,众伤兵挣扎欲起,却被张辽按住:
“诸君为国负伤,不必多礼。”
言罢,亲自为一名重伤士卒喂水,又解下自己的锦袍覆在其身。
那士卒热泪盈眶,嘶声道:
“将军……末将愿再随将军杀敌!”
张辽拍了拍他的肩,沉声道:
“好好养伤,来日再战!”
夜色渐深,合肥城却仍喧嚣未歇。
城楼上,
甘宁与周泰并肩而立,望着远处吴军营寨的点点篝火。
“兴霸,你说孙权还敢来攻否?”周泰问道。
甘宁冷笑:
“今日一败,吴军胆寒!纵使再来,也不过是送死罢了!”
周泰点头,忽的叹道:
“张将军真乃神将,我淮南诸将,无人能及。”
甘宁沉默片刻,心中暗忖:
“幼平忒也小觑我耶。”
“来日,若孙权胆敢复来。”
“某当杀一员吴大将,好教旁人知我淮南有能人。”
……
接下几日,孙权重整好败军,继续对合肥发动进攻。
可由于此前的败绩,吴军士气大减。
而城上汉军却个个龙精虎猛,士气高昂。
吴军一连进攻数日,不能克。
仗越打越没有盼头。
而更要命的是,此时吴军军中突然爆发了疫病。
一时间,死者无数。
濡须水畔,霜重如雪。
孙权摩挲着案头战报,帛书上“疫病亡者二千三百余”的笔墨刺得眼底生疼。
帐外隐约传来咳嗽声,此起彼伏如同催命符咒。
“大王。”
吕范掀帐而入,眉头紧皱,忧心忡忡地说道:
“又烧了三座营帐,死者的数目是……”
“够了!”
孙权大手一挥,紫髯无风自动:
“十日围攻,折损万余,竟连城墙砖屑都未啃下半块!”
“此战继续打下去,已无任何意义。”
“传令三军将士,准备撤军吧。”
“可是大王——”
吕范忧心忡忡地说道:
“此战我军兴师动众,前后动员十万之众。”
“战事至今,并无建树。”
“倘如此撤军,只恐无颜回见江东父老。”
孙权背着手,沉声说道:
“出征之前,江东之地个个生龙活虎。”
“如今却个个半死不残。”
“如若继续打下去,没几个年轻小伙子能随我健康回去。”
“到那时候,孤才是真正无颜回见江东父老!”
于是,孙权正式下令撤军。
但是撤军也不容易。
古代战事中,大家都喜欢追击败军。
这就是因为军队行军或者撤军时,是不会着甲的。
平时甲胄都是放在辎重里,等要上战场杀敌时才穿。
而十万大军的撤军,是一个相当有技术含量的活。
必须要千万小心。
为此孙权决定亲自断后。
他亲自带领最精锐的一千虎士,这是他禁卫军。
是精锐中的精锐。
此外,又命令吕范、潘璋、陈武、凌统、宋谦等将军,以及他们的卫队,亲自为大军断后。
这些卫队都是将军们的私人部曲,大约三五百人左右。
但都是精锐中的精锐。
所以此次断后的部队中,大概有五千人。
不过在那之前,孙权决定搞一个小小的团建。
算是对此次作战的工作总结。
中军大帐内,药香混着酒气弥漫。
孙权解下佩剑置于案上。
“诸君。”
他举起青铜酒樽,酒面映着四周将领憔悴的面容。
“此战之败,罪在孤一人。”
“不甘尔等之事。”
言罢,东吴诸将无不掩面叹息。
每个人的脸上都难掩失望之色,似乎对此次的战事充满了不甘。
不知何时,帐外传来低沉的吴歌声,渐渐汇聚成五千人的嘶吼: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
就在吴军还在为此次不甘心的撤军,大搞团建之时。
远在合肥城头上的张辽,却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
他按剑立于女墙边上,眯起眼睛——
三里外的河滩上,竟有数百华服武士列阵饮酒,金樽在朝阳下反射着刺目光芒。
究竟是谁这么大胆,撤军时还在河边上搞团建?
真是好难猜哦~
(本来今天是直接写到逍遥津之战的,结果因为手贱,把正文删掉了。于是心态崩了,只能重写,只写到了合肥之战。)
孙权立于楼船之上,紫髯迎风而动。
江面千帆竞发,艨艟战舰首尾相连数十里,旌旗蔽空,鼓角震天。
孙权抬手示意,三军肃然。
“诸君!”
孙权按剑而立,声如洪钟:
“合肥弹丸之地,阻我王师久矣!”
“今以十万之众,当克淮南!”
“必胜!必胜!”
吴军传来山呼海啸的喊声。
大军正式从濡须口向合肥进发。
吴军想打到合肥,只有三条路可走。
一条是走荆州水路。
一条是走徐州水路。
还有一条,便是孙权现在走的淮南水路。
三条路都是水路,一方面是因为吴军水军强大,而步骑稍弱。
另一方面,还是出于成本考虑。
如果走陆路会带来大量的粮食消耗。
所以为了节省成本,吴军基本上只会走水路。
而三条水路中,合肥这条路基本上是吴军必走的。
因为荆州水路与徐州水路没办法直达中原。
而顺着濡须口走合肥,可以进入水域。
等于是连接到了整个中原之地,所以合肥水路优先级最高。
吴军算上正军、辅兵、民夫在内,共计十万大军正式往合肥进发。
合肥城头,残阳如血。
张辽扶垛西望,皖城方向烽烟未散。
铁甲下的拳头攥得咯咯作响,叹道:
“某日夜兼程,终究迟了一步……”
“将军不必自责。”
甘宁按剑上前,甲叶铿锵作响。
“皖城失守非战之罪,朱光太守以三千弱旅抗十万军。”
“力战而亡,不失汉臣气节。”
周泰忽然以手指向城南:
“快看!”
但见尘土蔽天,无数赤旗从濡须水方向涌来。
城楼守军骚动不安,有人失声惊呼:
“是……是吴军的主力!”
望着那如潮水一般的吴军人数,守城士兵无不轻咽了口口水。
“肃静!”
张辽一声暴喝,声震城垣,“各部曲长速报军员!”
半刻钟后,军司马捧着竹简急报:
“禀将军,城中现存守军六千二百人,加上将军带来的八百精锐……”
“共计是七千守军。”
为何如此重要的合肥重镇,加上张辽的部曲才七千人呢?
还是出于成本考虑。
刘备把淮南大量的人口迁至了长江流域附近。
按他的设想,合肥可以作为防范吴军的第一个重镇。
而背后的坚城寿春,则可以作为粮食囤积地。
合肥挡住吴军的第一波攻势,然后由寿春的淮南主力顺江而下支援。
如果连淮南军都顶不住了,再由中原军南下支援。
正如前面说的,合肥北上的淮河水域连接了中原之地。
它既方便了吴军攻打中原,也方便了中原部队支援淮南。
如此安排,便不用在边境驻守大量部曲。
从而极大减少军费开支。
所以这个安排,其实是非常合理的。
只不过眼下淮南主力都在荆州。
合肥守军,只能期望河南军过来支援。
但在支援赶到之前,就只能全靠他们自己想办法顶住吴军的攻势了。
“七千人。”张辽铁面如霜,“对阵十万人。”
一阵死寂中,一名护军突然出列,提议道:
“末将以为,当弃守合肥,退保寿春!”
“寿春乃是淮南第一坚城,城高池深,粮草丰沛。”
“退守至那里,吴军必不能克。”
“我等必然能够撑到河南军来援。”
“荒谬!”甘宁须发皆张,“未战先退,与逃卒何异?”
周泰亦摇头否决道:
“如今孙权大军将至,如若此时弃城,合肥百姓必不能走。”
“先前已失了皖城男女,若再失合肥男女给东吴。”
“则我等罪莫大焉。”
“万不能为此事也。”
周泰担心弃城,会导致合肥百姓落入吴军手里。
这倒不是他有多么爱护百姓,而是因为百姓是重要的人口资源。
事实上,三国诸侯基本上不缺土地,缺人口。
相互打仗,都是在抢人口。
所以孙权在打下皖城之后,第一时间便把那里的百姓给送到了江对面去。
张辽抬手止住众人的争执,从怀中取出一封火漆密信:
“某离颍川时,李相曾密授机宜。”
“教我于踌躇难决时一观,今吴军兵临城下。”
“事急,公等可与我共参。”
众将屏息。
帛书展开,但见十二字铁画银钩——
“张甘出战,周泰守城,护军勿与。”
意思就是,让张辽、甘宁出战,周泰守城。
其他人不得与战。
众人脸色煞白:
“这……李相爷这是要我等用七千破十万?”
“非也。”
张辽毕竟在河北跟随了李翊很多年,很快便理解了李翊的意思。
“兵法云:‘先人有夺人之心’。”
“吴军远来疲敝,尚未合围。”
“若趁今立足未稳,以精骑突袭,必能重挫吴军锐气。”
“到时侯再守城池,便不难了。”
张辽的理解,就是认为在我军人少,敌军人多的情况下。
应当先打一场胜仗,挫败敌人士气,提振我军士气。
这样一来,就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守城方的优势。
“然我军人少,贼军人多。”
“如若失利,只恐为贼所乘也。”
或有人担心说道。
张辽长笑:
“公等且想!待河南援军千里而至,合肥早成齑粉矣。”
“不如趁彼立营未稳,先挫其锋!”
环视诸将,“成败在此一举,诸君……可敢随某赌上性命?”
周泰抱拳道:
“某愿为将军效犬马之劳!”
甘宁拔剑割破袖袍,厉声道:
“大丈夫宁愿战死,不愿苟活!”
“善!”
张辽大喜,振甲而起。
“甘将军便随我一同出战,周将军便依照相爷指示,安心守城。
“遵命!”
很快,张辽便对合肥守将吩咐完毕。
各部将领都接到了自己的任务。
由于此时陈登不在,那么身为前将军的张辽自然成了他们的主帅。
甘宁、周泰也愿意听从他的命令。
是夜,合肥城内火光彻夜未熄。
张辽亲持牛耳尖刀,在帅帐前解剖全牛。
牛在古代是仅次于人口的重要资源。
它不仅能农耕中提供助力,还能在军队中极大的提振士气。
通常都是在要经历生死大战之时,才会宰牛犒军。
热血在寒夜里蒸腾如雾,八百死士列队静立,铁甲映着火光。
“诸君!”
张辽割下第一块腿肉掷入鼎中,“明日之战,十死无生。”
“愿随某赴死者,上前领胙!”
甘宁第一个踏出,剑尖挑肉入喉:
“某在长江杀人时,何曾皱过眉头!”
话落,又对身后死士们喊道:
“公等平日何尝能啖牛肉。”
“今要好肉,何以不向前食肉?”
话甫方落,众人纷纷上前吃肉。
大快朵颐,仰头痛饮美酒。
“报——!”
哨骑踉跄扑入,“孙权亲率中军抵近北门,距城不过三里!”
张辽一愣,问甘宁道:
“吾常年在北,对江南不熟。”
“这孙仲谋可是颇有勇略?”
“否则,其身为三军主帅,怎敢以身试险。”
“亲自带军到城下来?”
甘宁摇了摇头:
“孙权未曾领过兵,其兄孙伯符倒是颇有勇力。”
“陈征南对其兄赞不绝口,对孙权倒不怎么放在眼里。”
“这么说这孙权并无勇力?”
张辽眉梢一眼,旋即放声大笑:
“此真是天助我也!”
言罢,一脚踹翻酒坛,大喝:
“传令:马摘铃,人衔枚,开北侧偏门!”
晨光未破,雾气弥漫。
张辽身披重甲,手持长戟,立于门后。
身后,八百死士肃立,铁甲森然,目光如炬。
“开城门!”
随着张辽得一声大吼,八百勇士鱼贯出城。
城门轰然洞开,张辽一马当先。
长戟寒光闪烁,如猛虎出笼,直扑吴军大营!
果不出汉军将领的所料,吴军由于人多,并未第一时间对合肥完成合围之势。
且他们也没有想过,汉军人数那么少,会敢主动出击。
所以吴军上下,皆不以为备。
吴军前阵尚未列阵,忽闻马蹄声如雷。
抬眼望去,但见一骑如电,当先大将怒目圆睁。
长戟横扫,瞬间劈开数名吴兵。
“雁门张文远在此!谁敢挡我?!”
吴军大骇,前阵瞬间崩溃。
张辽纵马直入,长戟翻飞。
所过之处,血浪翻滚。
“拦住他!快拦住他!”
吴军偏将徐顾挺枪来刺,张辽冷笑一声,长戟一挑,徐顾连人带枪被劈成两半。
另一名裨将军陈启怒吼着挥刀冲来。
张辽侧身一闪,反手一戟,陈启头颅飞起,血溅三尺。
“张辽来也!挡我者死!”
八百铁骑紧随其后,如狂风骤雨,瞬间撕裂吴军防线,直逼中军。
此时,孙权正在麾盖下与吕范议事。
吕范忧心忡忡地说道:
“大王,您身为三军主帅,还是不要以身试险的好。”
“我军俱系于您一身。”
“万一您有个三长两短,则我军必然士气受振。”
在吕范看来,吴军人数众多。
攻下一个孤立无援的合肥城,那只是时间问题。
孙权作为三军统帅,根本就没有必要兵临城下,跑到最前线来。
出了事,大家还得瞻前顾后来保卫他。
孙权捋须大笑:
“先生何以小觑我也?”
“我自幼便随父兄征战,虽不曾亲临战场。”
“却也亲眼目睹,岂不知兵?”
孙权自接班以来,一直渴望建立一番功业。
虽然在抚定江东内部工作时,做的还算不错。
但一直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对外战绩。
这就导致他不好镇住手下那帮,跟着父兄创业多年的老将。
所以此役,孙权选择了亲征。
而对于这种大顺风局,那孙权当然要跑到最前线来威风一把。
一来提振军队士气,你们吴王都冲到最前头了,你们怎么能不冲?
二来也是向吴人证明,他孙权也是可以领军的。
这时,前方传令一阵骚动。
孙权抬眼望去,前军大乱。
但见一队铁骑如鬼魅般突入阵中,当先大将长戟染血,势不可挡。
“张……张辽?!”
孙权瞳孔骤缩,手中茶盏砰然落地。
“此……张辽乎?”
“大王快走!”
吕范急拔佩剑,厉声喝道,“亲卫军,护驾!”
张辽已杀至百步之内,长戟所指,无人能挡。
孙权骇然,顾不得威仪,翻身上马,在亲卫簇拥下仓皇逃窜。
吴军将士见主帅奔逃,顿时大乱,自相践踏,死者无数。
张辽见状,冷笑一声,长戟一挥。
八百铁骑如洪流般继续冲杀,直追孙权!
所谓擒贼先擒王,张辽也不顾其余吴军。
就盯着孙权打,只追着他的部曲走。
孙权惊惧交加,仓皇逃至一处高冢,急令亲卫列阵自卫。
吴军长戟如林,死死守住上山之路。
张辽率军追至山脚,见孙权据高而守,不由大笑:
“碧眼小儿!”
“汝不是号有十万大军么?不是放出豪言,要三日吞并淮南么?”
“今何以鼠窜至此?”
孙权面色铁青,紧握剑柄,却不敢轻动。
张辽长戟遥指,厉声喝道:
“鼠辈!可敢下山一战?!”
“来与我张辽单挑罢!”
孙权咬牙不语,身旁吕范低声道:
“大王勿怒,大王勿怒。”
“张辽骁勇,不可轻敌!”
孙权紫髯剧烈颤动。
他目光死死盯着山下那支不过数百人的汉军,忽然瞳孔骤缩。
是啊,张辽只有几百人!
直到此时,孙权才发现,适才将他打得狼狈不已得汉军原来只有几百人。
只因张辽打得突然,杀了吴军与孙权一个措手不及。
这才导致大伙儿都懵了。
现在被困在山冢上,孙权也反应了过来。
仰天大笑道:
“孤竟被区区数百骑吓退?困守至此耶?”
乃拔剑劈断身旁旗杆,大喝:
“十万大军若让数百人横行,江东儿郎还有何面目立于天地间!”
“传令——”
“速速调集军马,围杀此贼!”
战鼓骤变,吴军阵型如潮水般涌动。
吴军各部将校此时也反应了过来,大王被困在山上了。
于是纷纷过来救孙权,围杀张辽。
凌统率长矛手封锁北路,陈武引弓弩手占住东侧,宋谦带着刀盾兵截断归途。
转眼间,张辽部众已陷入十面重围。
“将军!”
亲兵指着四周林立的吴旗,“吴人大军围过来了!”
张辽反手一戟刺穿偷袭的吴兵,溅血的铁面转向东方,大吼道:
“随我突围!”
八百铁骑化作锥形阵,直插陈武军阵。
“放箭!”陈武厉声大喝。
箭雨倾盆而下,张辽挥戟成圆,竟在箭幕中撕开缺口。
突至阵前,长戟横扫,三名持盾吴兵连人带盾被劈飞。
陈武大惊失色,还未及拔剑。
肩甲已被戟尖挑碎,踉跄退入军中。
“转向!”
张辽突然调转马头,八百骑如臂使指,斜刺里杀向凌统部。
长矛丛林尚未合拢,汉军已从缝隙间穿透。
凌统怒吼着掷出长矛,张辽侧身闪过。
反手削断矛杆,断杆去势不减,正中凌统胸口。
凌统负伤,血流不止。
吃痛败下阵来,率军退走。
“将军!”
数十亲兵突然惊呼。
原来适才张辽冲得太急,竟与几十亲骑脱离了大部队。
后方数百汉军被吴兵团团围住,眼看就要遭灭顶之灾。
“张辽要逃!”
吴军欢呼雀跃,将剩余几百汉军团团围住。
纵然杀不了张辽,把这几百汉军杀了,亦能交差。
尤其现在他们能够以多欺少,于是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厮杀。
被围在垓心的众汉军,乃冲张辽呼喊道:
“将军弃我乎!”
张辽闻言,勒马回首。
只见被围将士在刀光剑影中竭力抬头,无数染血的面孔朝他望来。
于是二话不说,调转马头。
猛夹马腹,白驹人立而起,大喝:
“大丈夫岂弃袍泽耶!”
话落,竟带着数十骑反向杀入重围。
吴军看得目瞪口呆。
陈武的刀盾阵刚要合围,张辽已如旋风般杀到。
长戟过处,三面盾牌同时爆裂,持盾兵吐血倒飞。
宋谦从侧面突袭,却被张辽回马一戟震退十步。
“挡我者死!”
张辽怒吼着冲入核心,被围汉军见状士气大振,竟跟着杀出血路。
吴军虽众,却都望风披靡。
竟无人敢撄其锋,眼睁睁看着这支残兵扬长而去。
比及正午,合肥城门轰然关闭。
张辽卸甲,周身伤口多达二十余处。
亲兵正为他拔出肩头箭簇,忽闻城头欢呼如雷。
“何事?”
“吴军……退了?”
“将军,吴军退了!”
哨骑飞奔二来,单膝跪地禀报。
张辽未语,只是缓步走向城垛。
极目远眺,但见十里之外的吴军营寨正在拔营,赤旗如退潮般向南卷去。
战场上尸横遍野。
残戈断戟斜插在血泥之中,鸦群低飞,哀鸣盘旋。
“呵……”
张辽嘴角微扬,忽的咳出一口淤血,却仍大笑出声。
“江东鼠辈,不过如此!”
是夜,合肥帅帐,灯火通明。
甘宁赤着上身,腰挂铃铛。
胸前一道箭伤犹在渗血,却浑然不觉,只是拍案大笑:
“痛快!今日这一战,杀得吴狗魂飞魄散!”
周泰亦豪饮一碗烈酒,抹去胡须上的酒渍,起身向张辽抱拳:
“张将军今日之勇,泰生平仅见!”
“十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真乃天神也!”
合肥其余守将亦纷纷起身,举杯敬道:
“若非将军神勇,合肥危矣!我等心服口服!”
张辽摇头,沉声道:
“此战非辽一人之功,乃将士用命耳!”
言罢,举杯一饮而尽,“诸君,满饮此杯,敬战死者!”
众将肃然,齐声应和:
“敬战死者!”
“干!”
炊烟袅袅,烤肉的香气弥漫全城。
张辽下令:今日大飨三军,酒肉管够!
此战虽折损数百精锐,然吴军死伤更甚。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士气被极大的重挫了。
接下来即便恢复元气,也很难重整士气。
伤兵营内,医官正为伤员疗伤。
忽见张辽亲至,众伤兵挣扎欲起,却被张辽按住:
“诸君为国负伤,不必多礼。”
言罢,亲自为一名重伤士卒喂水,又解下自己的锦袍覆在其身。
那士卒热泪盈眶,嘶声道:
“将军……末将愿再随将军杀敌!”
张辽拍了拍他的肩,沉声道:
“好好养伤,来日再战!”
夜色渐深,合肥城却仍喧嚣未歇。
城楼上,
甘宁与周泰并肩而立,望着远处吴军营寨的点点篝火。
“兴霸,你说孙权还敢来攻否?”周泰问道。
甘宁冷笑:
“今日一败,吴军胆寒!纵使再来,也不过是送死罢了!”
周泰点头,忽的叹道:
“张将军真乃神将,我淮南诸将,无人能及。”
甘宁沉默片刻,心中暗忖:
“幼平忒也小觑我耶。”
“来日,若孙权胆敢复来。”
“某当杀一员吴大将,好教旁人知我淮南有能人。”
……
接下几日,孙权重整好败军,继续对合肥发动进攻。
可由于此前的败绩,吴军士气大减。
而城上汉军却个个龙精虎猛,士气高昂。
吴军一连进攻数日,不能克。
仗越打越没有盼头。
而更要命的是,此时吴军军中突然爆发了疫病。
一时间,死者无数。
濡须水畔,霜重如雪。
孙权摩挲着案头战报,帛书上“疫病亡者二千三百余”的笔墨刺得眼底生疼。
帐外隐约传来咳嗽声,此起彼伏如同催命符咒。
“大王。”
吕范掀帐而入,眉头紧皱,忧心忡忡地说道:
“又烧了三座营帐,死者的数目是……”
“够了!”
孙权大手一挥,紫髯无风自动:
“十日围攻,折损万余,竟连城墙砖屑都未啃下半块!”
“此战继续打下去,已无任何意义。”
“传令三军将士,准备撤军吧。”
“可是大王——”
吕范忧心忡忡地说道:
“此战我军兴师动众,前后动员十万之众。”
“战事至今,并无建树。”
“倘如此撤军,只恐无颜回见江东父老。”
孙权背着手,沉声说道:
“出征之前,江东之地个个生龙活虎。”
“如今却个个半死不残。”
“如若继续打下去,没几个年轻小伙子能随我健康回去。”
“到那时候,孤才是真正无颜回见江东父老!”
于是,孙权正式下令撤军。
但是撤军也不容易。
古代战事中,大家都喜欢追击败军。
这就是因为军队行军或者撤军时,是不会着甲的。
平时甲胄都是放在辎重里,等要上战场杀敌时才穿。
而十万大军的撤军,是一个相当有技术含量的活。
必须要千万小心。
为此孙权决定亲自断后。
他亲自带领最精锐的一千虎士,这是他禁卫军。
是精锐中的精锐。
此外,又命令吕范、潘璋、陈武、凌统、宋谦等将军,以及他们的卫队,亲自为大军断后。
这些卫队都是将军们的私人部曲,大约三五百人左右。
但都是精锐中的精锐。
所以此次断后的部队中,大概有五千人。
不过在那之前,孙权决定搞一个小小的团建。
算是对此次作战的工作总结。
中军大帐内,药香混着酒气弥漫。
孙权解下佩剑置于案上。
“诸君。”
他举起青铜酒樽,酒面映着四周将领憔悴的面容。
“此战之败,罪在孤一人。”
“不甘尔等之事。”
言罢,东吴诸将无不掩面叹息。
每个人的脸上都难掩失望之色,似乎对此次的战事充满了不甘。
不知何时,帐外传来低沉的吴歌声,渐渐汇聚成五千人的嘶吼: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
就在吴军还在为此次不甘心的撤军,大搞团建之时。
远在合肥城头上的张辽,却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
他按剑立于女墙边上,眯起眼睛——
三里外的河滩上,竟有数百华服武士列阵饮酒,金樽在朝阳下反射着刺目光芒。
究竟是谁这么大胆,撤军时还在河边上搞团建?
真是好难猜哦~
(本来今天是直接写到逍遥津之战的,结果因为手贱,把正文删掉了。于是心态崩了,只能重写,只写到了合肥之战。)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