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李翊正欲登车入宫,面见圣上。

  忽闻管事急报:

  “关将军车驾已至府门!”

  “云长亲至耶?”

  李翊眉峰微蹙,旋即整肃衣冠,对左右道:

  “速唤夫人公子,随某出迎。”

  同样是突然造访,

  面对陈矫,李翊只是让他直接进来。

  见面后也是起身见个礼,走个过场。

  但关羽造访,李翊却是携全家男女老幼出迎。

  因为同为开国元勋。

  手握军事重权的关羽,需要引起李翊的重视。

  这是基本的礼貌,人情世故。

  府门洞开,但见关羽一袭绿袍,长髯垂胸,正立于阶前。

  见李翊率阖府老幼亲迎,慌忙趋前两步,拱手深揖:

  “翊公何须如此!”

  “羽冒昧造访,已属失礼,怎敢劳动尊眷!”

  关羽也是一个比较正统的人,在没有下拜帖的情况下突然造访,本身属于比较失礼的行为。

  结果李翊反而礼遇备至,令关羽好不羞惭。

  李翊拱手还礼道:

  “关将军乃国家柱石,翊安敢怠慢?”

  关羽面现惭色,慨叹道:

  “翊公折煞羽也!”

  “若无翊公当年运筹帷幄,焉有吾现在今日基业?”

  言罢,又向袁莹等女眷行礼。

  “深夜叨扰,实非得已,还望诸位夫人海涵。”

  袁莹等姝敛衽还礼:

  “关将军言重了。”

  “久闻关公英风威震华夏,世人闻之无不叹羡。”

  “今莅临寒舍,蓬荜生辉。”

  待各自见礼后,宾主入得正堂,分席而坐。

  侍婢奉上香茗,关羽却不及饮,直抒来意:

  “翊公,羽此番唐突,实为小女银屏之婚事。”

  关银屏?

  李翊捧茶的手微微一顿,拧眉问道:

  “可是关三小姐?”

  “正是家中老三。”

  关羽捋着颔下长须,长叹道:

  “小女年方二八,却不习女红,反好弓马。”

  “膂力之强,竟胜寻常男儿。”

  “这婚事……唉!”

  这关三小姐天生神力,远胜男儿。

  故民间有言,

  关家有女初长成,力拔山兮气盖世。

  听闻是为了关三小姐的婚事,袁莹忍不住在一旁插嘴问道:

  “关公贵为陛下义弟,令爱又乃金枝玉叶,何愁良配?”

  言外之意,就算你女儿巾帼不让须眉,不是传统温婉的闺中小姐。

  可以你关二爷在大汉的地位,那些良配还不是上赶着入赘进来。

  你还为你女儿愁嫁吗?

  关羽丹凤眼一瞪,沉声道:

  “京城权贵,多是趋炎附势之徒!”

  “虎女安能配犬子?”

  话落,忽又觉自己失言,忙向李翊拱手赔礼道:

  “某非指翊公,而是指京中那些自私自利,好高骛远之徒。”

  李翊摆了摆手,表示无妨。

  “云长将军心直口快,某岂不知?”

  “然此话出君之口,入某之耳,可切莫外传。”

  “在我府上说说没事,可别在外边儿说。”

  关羽比之以前,傲上的性子已经收敛了许多。

  但骨子里依然歧视那些士大夫。

  不过李翊是例外,

  李翊是有真才实学的长者,关羽对他还是十分尊敬的。

  关羽傲然道:

  “那些腌臜之辈,也配听关某肺腑之言?”

  “翊公放心,关某这些话,他们听也不配听。”

  “……那便好,虽然京中确实有不少人多怀私意。”

  “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并非每个人都能够一心为公。”

  “看在他们于社稷江山还有些建树的份儿上,关将军也莫在他们面前太过折辱于他们。”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嗯……

  关羽闷哼了一声,也不知是听进去了还是没听进去。

  俄顷,关羽又转回正题,正色说道:

  “关某思来想去,既不欲使趋炎附势之辈攀附我关氏门第,那便只能另择贤婿。”

  “问翊公长子治,年方十八,才德兼备。”

  “若蒙不弃,翊公看你我关李两家是否能够就此结下姻亲关系。”

  “日后在朝中,也好相互照应。”

  袁莹闻言目露喜色,暗扯李翊衣袖。

  仿佛在说,这个提议不错。

  关三小姐是京中远近闻名的女中豪杰,与儒雅风骚的李治正好文武互补。

  最最重要的是,

  古代讲究一个门当户对,

  尤其是大族之间,那更要门第相配才行。

  以李家在全天下的权势,跟谁联姻都比较吃亏。

  放眼望去,配得上李家的,也就只有那么几家。

  既然老李不太想跟陈家联姻,而威震华夏的关公又主动抛来了橄榄枝。

  李家又何必拒之于门外呢?

  面对关羽拉下老脸,主动伸来的橄榄枝。

  李翊却没有马上应下,而是沉吟半晌,良久才缓缓道:

  “婚姻大事,非同儿戏。”

  “况今夜仓促,不若另择吉日细商?”

  虽然没有马上答应关羽的请求,但却也没有明确拒绝。

  显然李翊的意思就是,这件事可以谈。

  关李两家联姻并非不可,

  只是滋事体大,今晚上关老爷你又是突然造访,搞得太突然了。

  咱们还是改天选个好日子,再具体商议这件事。

  关羽自然听出了李翊的话外音,大喜道:

  “翊公此言大善!”

  “关某今夜确实唐突,恕罪恕罪。”

  其实关羽早有跟李家联姻的想法,毕竟朝中能让关羽看上的人太少太少了。

  除他大哥刘备和三弟张飞外,关羽最喜欢的人便是李翊了。

  事实上,除他大哥外,关羽最敬重的人也是李翊。

  要说私心的话,关羽肯定多少也有点儿。

  李家是天下第一豪门,女儿嫁进去就是虎女变凤女,到哪里都风光无限。

  毕竟有哪个当父亲的,喜欢自己女儿嫁出去受罪呢?

  只是碍于面子,关羽一直没好意思主动提罢了。

  但就在白天的时候,有下人告诉关羽今天有不少人去找李家提亲去了。

  关羽初时不在意,

  这些年找李家联姻的不少,但都未被李翊放在心上。

  直到有人向关羽透露,淮南别驾,陈登的心腹陈矫夜访了相府。

  关羽这才有些慌神,

  虽不见得陈登一定是来送女儿的,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李治这孩子,也算是关羽看着长大的。

  关羽对这个胸有沟壑、敢作敢当的少年还是相当喜欢的,心里早已将之默认为了自家贤婿。

  眼看陈矫夜访相府,关羽唯恐陈家捷足先登。

  这才来不及送上拜帖,亲自登门造访,商议关李两家联姻事宜。

  见此事有成功的可能后,关羽喜出望外,唤身旁随从道:

  “来!将礼单呈上。”

  侍从依命奉上。

  李翊见状,急忙推拒:

  “云长将军这是何意?”

  关羽则恳切说道:

  “区区薄礼,聊表歉意,绝非聘仪。”

  “翊公若是不受,羽心难安。”

  见其意诚,李翊方命人收下。

  宾主又叙片刻,关羽这才起身告辞。

  临行前忽驻足问道:

  “适才见翊公似欲出门?”

  “不知将欲何往啊?”

  李翊眸光微闪,笑道:

  “不过是寻常夜巡罢了,不必放在心上。”

  “云长将军慢行。“

  待送走关羽后,

  袁莹这才开口询问:

  “关家乃是皇室兄弟,也算半个宗室了。”

  “放眼天下大族,也再难找到更好的家族。”

  “夫君却依然意兴阑珊,何也?”

  虽然李家子弟,不愁娶不到媳妇儿。

  但一晚上,接连拒绝江南第一大姓,和皇朝宗室。

  即便骄傲如四世三公的袁莹,也觉得自己这个丈夫未免太过,

  “关氏虎女,与治儿正是良配!夫君为何……”

  李翊遥望宫阙方向,幽幽道:

  “我说过了,我李家是大族大姓。”

  “一旦与外族联姻,两家便从政治上绑定了。”

  “这中间牵扯到太多人的利益,即便真的两家是良配。”

  “那也须先禀过陛下,然后方可做出决定。”

  袁莹一愣,不禁暗自感慨。

  即便李翊早已是位极人臣了,可做事却依然如此谨慎,如履薄冰。

  也难怪陛下会那么信任他,那么捧他。

  李家也能在二十多年时间里,迅速崛起为天下第一大族。

  袁莹也算是亲眼见证了李家的崛起。

  此时更鼓传来,已是三更时分。

  一片乌云悄然掩住新月,相府檐下的灯笼在风中摇曳。

  三更鼓过,袁莹执灯送至府门。

  “夜已深沉,夫君这个时辰还要入宫吗?”

  李翊整了整衣冠,正色道:

  “如今伐吴在即。”

  “陛下筹备伐吴,此时必未就寝。”

  袁莹抿嘴轻笑:

  “你们君臣倒是一个脾性,做起事来便忘了饥渴寒暑。”

  “去罢去罢。”

  “……嗯,去去便回。”

  李翊踏着月色登车,车轮碾过御道青石,在静夜中发出沉闷的声响。

  宫中值夜黄门见是首相车驾,不敢阻拦,径引至清凉殿外。

  但见殿内烛火通明,隐约可见刘备伏案的身影。

  “子玉?”

  刘备抬头见是李翊,疲惫的面容露出一丝笑意。

  “爱卿来得正好,陪朕用些点心。”

  说罢推过一碟盐焗瓜子,碟中仅十数颗,颗颗饱满。

  李翊躬身谢坐:

  “陛下宵衣旰食,臣心难安。”

  刘备捏碎一颗瓜子壳:

  “伐吴在即,江南百万生灵何去何从,朕为此也是辗转反侧。”

  说着,揉了揉太阳穴。

  “批了一宿奏章,却如坠云雾。”

  “还是没有半点头绪。”

  “陛下当以龙体为重。”

  李翊轻声道,“既然暂时没有头绪,不若暂歇片刻如何?”

  刘备从之,闭目仰首。

  良久方才睁眼,柔声问道:

  “子玉夤夜前来,必有要事。”

  李翊从袖中取出陈登书信,双手奉上:

  “淮南陈元龙有书至,臣不敢专断。”

  “特来请陛下圣裁。”

  “哦?”

  刘备眉梢一眼,笑着接过书信。

  展信细读,初时嘴角含笑,继而眉头渐锁。

  待阅毕,将信笺置于案上,指节轻叩:

  “元龙欲与卿结秦晋之好,此乃美事。”

  “汝二卿皆乃朕肱骨之臣,若要联姻,也并无违法之处。”

  “又何必问朕?”

  “陛下心知肚明,又何必拷问在下呢?”

  李翊垂首,“陈氏乃江南望族,臣乃河北大姓。”

  “若两家联姻,恐朝中物议。”

  毫不夸张的说,除陈家、李家乐见两家婚事结成外。

  其他人绝对不愿意看到两家联合。

  一旦这婚事当真成了,

  那么朝中弹劾两家的折子,每天都得堆积如山。

  内容李翊都能够想到,

  李家专横朝野,陈家在江南拥兵自重,欲要联合李家造反之类的巴拉巴拉。

  而最令人感到操蛋的是,

  对于政治人物来说,你是不是真的造反不重要。

  重要的是别人认为,尤其是天子认为你造反。

  那你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李翊向来爱惜自己的羽毛,

  这种将自己家族推上风口浪尖的事,他是不会做的。

  思来想去,还是君臣之间主动坦白的好。

  如果什么话也不说,反而会加剧矛盾。

  凡事,只要肯沟通,很多复杂的问题其实都能够迎刃而解。

  至少李翊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子玉啊子玉,你这是要朕替你拿个主意么?”

  “不过卿三更时分来主动找朕,肯定心中已有计较。”

  “朕倒是想先听听你自己的看法。”

  “今夜云长将军亦登门议亲。”

  李翊缓声道,“欲以其家中三女银屏许配给犬子。”

  刘备闻言喜形于色:

  “云长虎女配卿家麟儿,岂非天作之合?”

  话落,忽又觉失态,忙敛容问道:

  “不知卿意下如何?”

  虽然刘备那流露出的一丝喜悦,很快被他掩盖了过去。

  但李翊还是察觉到了,

  显然刘备自己是希望关李两家能够联姻的。

  理由主要有两个,

  第一,

  关羽与李翊都是懂得分寸的人,知道进退。

  关羽是单纯跟士大夫处不来,家族势力虽强,却很难变成像袁氏那种顶级世家大族。

  而李翊则是十分聪明,知道轻重缓急。

  就像他今晚主动上交陈登的书信,刘备便没有理由怀疑他。

  像这样一个聪明的人,他一定能为自己的家族安排一条最好的康庄大道。

  倒是关羽这性子,快六十的人了,还这么任性。

  刘备很怕以后关羽的后代会因跟自己的后代逐渐疏远,从而招来不必要的横祸。

  若其能跟李家联合,对关家也算是一件美事。

  所以这其实是为了保护关家。

  第二个原因,则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了。

  此前说过,

  捍卫皇权的三条大腿,分别是宦官、外戚、宗室。

  历史上,除了曹丕这个奇葩同时砍掉三条大腿外,基本上每个皇帝都或多或少有这么一条大腿。

  而能够同时将三条大腿玩转的皇帝,那他的能力肯定非常强。

  因为三条大腿之间,刚好可以形成制衡。

  越是制衡,皇权便越是稳固。

  权力也就越集中。

  事实上,权力的集中是有利于统治地方的。

  关家严格意义上讲,可以算是老刘的宗室。

  而李家毫无疑问是外戚。

  李治与太子刘禅的母亲都系出袁氏。

  最后宦官,本就是历代皇帝的标配。

  有了这三驾马车拉动,刘备还会怕他老刘家的江山不稳固吗?

  “其实关于关李两家联姻之事,臣也不敢专擅,伏惟陛下圣裁。”

  殿中一时寂静,唯闻更漏声声。

  刘备起身踱至窗前,望着檐角残月,忽然问道:

  “子玉啊,你说这瓜子……”

  他拈起一颗,“是带壳吃好,还是剥了吃妙?”

  李翊会意,顺势答道:

  “带壳则嫌其涩,剥壳又恐伤仁。”

  “故全凭陛下圣断,陛下说如何吃,就如何吃。”

  刘备转身,目光灼灼:

  “既如此,朕看关李之姻甚妥。”

  “至于元龙那边……”

  他拍了拍李翊肩膀,“卿自当修书婉拒,莫寒了老臣之心。”

  “臣谨遵圣谕。”

  李翊长揖及地。

  抬头时,见刘备已坐回案前,正将一颗带壳瓜子放入口中,嚼得咯吱作响。

  李翊见此,手中茶盏轻轻放下,盏底与案几相触,发出“嗒”的一声轻响。

  他沉吟良久,终是开口道:

  “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刘备抬眸,眼中闪过一丝疲惫:

  “……子玉但说无妨。”

  李翊缓缓道

  “臣虽可以依照陛下旨意吗,婉拒元龙联姻之请。”

  “然念及二十载同袍之谊,实不忍见其进退维谷。”

  “今借陈氏之事,敢问陛下——”

  “灭吴之后,江南当如何安置?”

  其实被夹在好兄弟、与皇权之间,李翊自己也很难受。

  他上交陈登书信,是为汉室江山社稷着想。

  现在直犯君颜,则是在为好兄弟谋求退路。

  刘备揉了揉眉心,叹道:

  “此事朕思虑再三,尚未得善策。”

  “淮南地广人稠,又毗邻江东之地,若处置不当,必生大患。”

  “况淮南诸将,素来与北方将领不睦。”

  “朕也是多次出面调和两家关系。”

  “至今未得全始全终也。”

  淮南将与北方将关系不睦,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一个利益冲突。

  还是那句话老话,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有点类似历史上张辽与李典的关系,两者之间涉及到了降将派与元老派的利益冲突

  演义里倒是虚构了二人冰释前嫌,同仇敌忾的大格局形象。

  不过历史上,两人在合肥打完孙十万之后,依然没有和解。

  事实上,曹营诸将很多都互相看不顺眼。

  史书原话叫,“诸将任气,多共不协。”

  意思就是曹营诸将普遍关系都不好,相互看不顺眼,怄气,彼此之间无法合作。

  所以曹操只能设立护军来协调员工关系,作为发号施令的枢纽。

  最著名的就是“七护军”。

  当时曹营七将,

  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昭、冯楷七人一向不和。

  曹操便派赵俨担任护军,以此来调和七名将领的关系。

  “……陛下明鉴。”

  李翊微微倾身,“陈氏欲与臣联姻,实为求一退路。”

  “臣斗胆进言,太子殿下尚未婚配,何不纳使其陈氏女为太子妃?”

  “如此既可安江南士族之心,又能笼络陈家。”

  “此非两全其美之策乎?”

  如果使刘禅娶了陈登女儿,那么陈家也算是外戚了。

  外戚其实多来几家,反而容易形成制衡,不会一家独大。

  这不论是对拱卫皇权,还是对陈家人来说,都是两全其美之事。

  这也是李翊夹在两者之间,能够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

  而面对李翊的这个提议,刘备却面露难色。

  他站起身来,踱了两步,沉吟半晌,才缓声道:

  “不瞒子玉你说,其实朕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办法。”

  “只是阿斗自幼与星彩丫头相伴。”

  “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情谊深厚。”

  “前日益德入宫,还特意提及立太子妃之事,朕当时已经应允。”

  “君无戏言呐。”

  李翊一愣,神色骤变道:

  “陛下待益德之情,天地可鉴。”

  “然太子妃之位关乎汉室社稷,陈氏乃江南首族,不可不加以笼络。”

  “君言是也,只是朕与益德桃园结义,誓同生死。”

  “岂能因势利导,负了兄弟之情?”

  刘备再次婉拒了李翊的提议。

  但他这话其实也只说了一半儿。

  娶张飞女儿,其实对拱卫皇权也有极大裨益。

  毕竟关羽、张飞皆是军事重臣。

  只要把这几个元老派跟刘家深度绑定,那么未来的刘家人接班便会非常稳当。

  退一万步讲,

  即便未来江南真的出了什么问题,那也就是丢一个江南。

  但如果皇权交接出现问题,

  那丢的是整个刘氏江山!!

  到了刘备这个年纪,他的性格肯定是更加求稳的。

  目前对他而言,巩固刘氏江山是比一统天下更加重要的事。

  毕竟炎刘是顺天应人继承大统的,吴逆、魏逆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刘备甚至压根儿没有想过这两个国家能够一直割据下去的问题。

  “诶,不如这样吧!”

  刘备忽然灵光一闪,笑道:

  “朕倒是有一策,可两全其美。”

  “太子妃之位既已定下,不若让陈氏女入宫为良娣?”

  “地位仅次于太子妃,这也不算辱没了陈家。”

  良娣就是皇太子妾的称号。

  刘备这是把问题想简单了,是既要又要。

  “万万不可!!”

  刘备话音方落,李翊便神色一凛,躬身谏道:

  “陛下三思!”

  “太子妃乃储君正配,良娣虽尊,终是侧室。”

  “此一字之差,实有云泥之别。”

  从理论上讲,让陈登女儿当良娣,确实不算羞辱。

  毕竟是嫁入皇家。

  但严格意义上讲,还是是一种耻辱。

  因为良娣说难听点,就是一个妾室。

  就算是嫁给太子,那也就是个妾。

  古代妻与妾的地位有着云泥之别。

  “妾”字的写法便是一个“立”一个“女”。

  就是个只能站在旁边的角色,什么地位自不必说。

  袁术为什么那么看不起袁绍?

  袁绍为什么每次一听到“小妾生的”这句话,便要破防?

  因为在这些世家大族眼里,庶与嫡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陈家是江南第一大姓,

  而皇后之位只有一个,只有皇后生的儿子,才是未来的皇帝。

  李翊抬眼见刘备若有所思,继续道:

  “陈氏乃江南冠族,元龙兄更是开国元勋。”

  “若使其爱女为妾,表面虽荣,实则……令老臣寒心。”

  “还望陛下三思,慎重考虑此事。”

  刘备沉吟半晌,忽然又有了主意。

  “子玉倒是提醒朕了。”

  “朕倒另有一策——梁王刘理倒是与陈家小姐年龄相配。”

  “岂不正好可纳陈氏女为妃么。”

  “诸侯正妃之位,总不算辱没了吧?”

  李翊闻言,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皱:

  “话虽如此,只是梁王殿下他……”

  刘备兴致勃勃地打断道:

  “况且理儿还是你的亲外甥,这门婚事岂非是亲上加亲?”

  殿内烛火“啪”地爆了个灯花。

  李翊借着整理衣袖的间隙斟酌词句:

  “陛下……此事或需从长计议。”

  “嫁给梁王,的确不辱没陈家,只是……只是……”

  “只是什么?“刘备目光炯炯。

  李翊深吸一口气,婉转道:

  “储君之位已定,诸皇子婚配关乎社稷安稳,是否应该先放一放。”

  “以灭吴之事为重,然后再商议他事?”

  刘备大笑起身,拍了拍李翊肩膀:

  “……子玉多虑了!”

  “理儿虽聪慧过人,却最是敬重兄长。”

  “前日还向朕请命,愿为阿斗镇守边关。”

  说着从案头取过一封奏章,“你看,这是理儿亲笔所书。”

  李翊接过书信,只是敷衍地看了一下,其实并没有怎么在意。

  “子玉可是担心理儿资质不足?”

  刘备笑道,“上月河南巡县,理儿处置蝗灾,调度有方。”

  “连诸葛子瑜都赞其‘类陛下少时’。”

  “呵呵,朕也甚是爱此幼子。”

  “若非其非是朕的长子,朕必把皇位传给他。”

  刘备说完,却发现李翊静立一旁,目光低垂,已沉默多时。

  “子玉?”

  刘备喊一声,不见应答。

  眉头皱得更紧,又接着问道:

  “朕在问话,卿为何不答?”

  李翊这才缓缓抬头,目光深邃如古井:

  “臣适才出神,只是在想袁本初,刘景升之事。”

  刘备一怔,手中茶盏险些跌落。

  “朕只是说如果,如果!”

  “并未言废长立幼之事,子玉何出此言?”

  “臣非忧废立之事。”

  李翊声音低沉,字字如锤。

  “乃忧同室操戈之祸耳。”

  “胡说!”

  刘备罕见地大怒,一拍桌案,案上奏章哗啦散落一地。

  “卿以为朕之子,会如袁本初、刘景升之子那般手足相残?”

  “朕平生最重兄弟之义,朕之子嗣又岂会不念骨肉之情?”

  “行那兄弟相杀的禽兽之举?”

  李翊长叹一声,目光越过刘备,望向殿外朦胧的夜色。

  “……难说,难说。”

  “皇位唯一,终是有人觊觎的。”

  刘备面色铁青,十分不悦地说道:

  “阿斗与理儿皆是卿的外甥,也都是朕的骨血。”

  “子玉你又何必厚此薄彼呢?”

  李翊闭口不言,只将地上奏章一一拾起,重新码放整齐。

  他的动作缓慢而沉稳,仿佛在借此平息胸中的波澜。

  殿内一时寂静,只闻雨打窗棂之声。

  刘备背过身去,望向壁上悬挂的《桃园结义图》。

  图中三人举杯共饮,豪情万丈。

  良久,刘备才开口,声音已带疲惫。

  “今日之事,暂且到此为止。”

  “江南陈氏如何安抚一事,容后再议。”

  “待东吴平定再作定夺。”

  他挥了挥手,“朕倦了,卿且退下歇息罢。”

  李翊深深一揖:

  “臣告退。”

  转身时,他瞥见刘备扶额而立的身影,在烛光下竟显出几分佝偻。

  走出殿外,雨丝扑面而来。

  李翊未撑伞,任由雨水打湿朝服。

  宫墙夹道间,他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

  “哟!相爷!”

  “下这么大的雨,您怎么也不打把伞呢!”

  一名小黄门撑着伞,飞快追来。

  “雨大伤身,请用伞。”

  李翊摆手拒绝:

  “不必了。”

  “我想在雨中静一静。”

  话落,继续前行,雨水顺着他的发髻流下。

  待回到相府后,李翊官袍早已湿透。

  发髻散乱,水珠从眉骨滑落,在脸颊上留下蜿蜒痕迹。

  “夫君!”

  甄宓正在廊下指点侍女修剪兰草,见状惊呼一声,手中银剪当啷落地。

  她顾不得拾取,提着裙摆快步迎上前。

  “怎的淋成这样?侍从何在?伞呢?”

  麋贞正在厅中核对账目,闻声抬头,见李翊浑身滴水,慌忙丢下竹简奔来。

  “相爷这是怎么了?”

  她急得声音都变了调,连忙用袖角去擦李翊脸上的雨水。

  “快,快去取干衣裳来!”

  袁莹从内室转出,见此情形,二话不说转身就往厨房方向奔去。

  “妾身去煮姜汤!”

  李翊任由夫人们围着自己忙碌,目光有些涣散。

  半晌才道:

  “无妨……近日事多,雨中走走,反觉清爽。”

  “这如何使得!”

  甄宓挽着他冰凉的手往内室引。

  “淋雨最是伤身,夫君乃一国柱石,若有闪失……”

  话到此处,她忽觉失言,忙收住话头。

  麋贞已取来干净中衣,轻手轻脚为李翊更衣。

  她手指触到丈夫肩胛处,只觉那肌肉紧绷如铁,不由心疼道:

  “相爷心事重重,连身子都僵着。”

  李翊坐在床沿,任由麋贞为他擦拭湿发,长叹一声:

  “……不过是我杞人忧天,庸人自扰罢了。”

  甄宓跪坐在他面前,双手捧着一盏热茶递上:

  “夫君所忧何事?可否说与妾身等知晓?”

  “未来之事……”

  李翊接过茶盏,却不饮,只望着茶汤中自己晃动的倒影。

  “未必会发生的事。”

  众夫人闻言,皆是面面相觑。

  因为李翊这话说的确实有些莫名其妙。

  此时袁莹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姜汤进来,闻言脚步微顿,随即笑道:

  “相爷素来神机妙算,能见人所未见。”

  “既然预见祸端,必有化解之法。”

  甄宓接过姜汤,轻轻吹凉:

  “夫君向来未雨绸缪,妾身相信无论何等难关,您都能安然度过。”

  麋贞为李翊披上外袍,温言道:

  “未来之事未来再议,眼下风平浪静,相爷何不稍歇?”

  李翊终于露出一丝苦笑,接过姜汤一饮而尽。

  “但愿是老夫多心了吧。”

  热汤入喉,却驱不散心头寒意。

  侍女们悄然退下,室内只剩几位夫人相伴。

  窗外雨声渐密,打在芭蕉叶上噼啪作响。

  李翊望着跳动的烛火,眼前浮现朝堂上刘备那罕见震怒的面容。

  耳边回响着那句“厚此薄彼”的质问。

  显然,李翊那句话触碰到了刘备的逆鳞。

  对于刘备这样一个如此重视兄弟情义的人,如何能够使他相信儿子们会兄弟相争,手足相残?

  “军功新贵……”

  他无意识地喃喃自语,手指在案几上轻轻叩击。

  “若不能妥善安置……”

  甄宓敏锐地捕捉到这几个字眼,与袁莹交换了一个忧虑的眼神。

  她轻轻握住李翊的手:

  “夫君可是担忧平吴之后,将士封赏之事?”

  李翊猛然回神,摇了摇头:

  “不止于此,其实还有——”

  他顿了顿,“算了,希望是我多心了罢。”

  终究是没有选择继续说下去。

  麋贞柔声道:

  “相爷劳心国事,也该顾及自身。”

  “不如今夜早些安歇了罢?”

  李翊点点头,却又道:

  “尔等先歇吧,我还要去书房一趟。”

  夫人们知道劝不住,只得为他添了件厚袍。

  甄宓亲自提灯相送,在书房门前欲言又止,最终只道:

  “夜凉露重,夫君莫要太过劳神。”

  李翊颔首,待甄宓离去后,独自端坐案前。

  开始看那永远看不完的书卷,批那永远批不完的竹简。

  窗外雨声渐歇。

  李翊揉了揉酸涩的双眼,将竹简放回原处。

  他踱至窗前,推开窗棂,夜风夹杂着泥土清香扑面而来。

  远处皇城轮廓在雨后月色中若隐若现。

  “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他低声自语,声音消散在夜色中。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