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洛阳。

  宫城内,枫叶染丹,未央殿前百官肃立。

  李翊执象牙笏出班,声震穹顶:

  “臣举荐交州刺史诸葛亮,接替骠骑将军马超,总督雍凉军事。”

  座上的刘备轻抚霜鬓,玄衣纁裳间玉珠轻响。

  “马孟起镇边数载,确该还朝休养了。”

  对于刘备而言,他一直是想把地方军权给收回到中央来的。

  马超的兵败,其实恰好给了刘备的一个机会。

  如此一来,除了江南的兵权没能收回外,地方上大部分军权都给收回来了。

  丹墀下忽起骚动,司徒王朗踏着青石砖疾步出列,绛紫朝服翻涌如云。

  “陛下!关中乃京师屏翼,岂可付与荆州败军之臣?”

  “诸葛亮昔年用人不淑,险失荆襄。”

  “今治交州不过数载,纵有白糖之利,终是文吏之才!”

  “岂堪此大任乎?”

  雍凉总督是一件肥差,许多人盯着这个位置。

  而李翊却举荐了一个身处边境的诸葛亮。

  这让一众混京圈的大佬们,当然心中不服。

  但也正因为如此,李翊才要举荐诸葛亮。

  因为他没什么势力,有也顶多是一点交州势力。

  但对于强大的中央而言,根本不值一提。

  培养新贵,压制功勋元老。

  为二代君主铺路,这也是刘备希望看到的事。

  他甚至觉得这比他统一天下更加重要。

  毕竟对于强大的齐汉而言,灭掉吴魏不难。

  但如何使二代的权力和平交接,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御案上的青铜蟠螭纹香炉青烟袅袅,映得天子面容明灭不定。

  李翊忽将笏板横握如剑,星目骤闪:

  “岂可因一时成败来论英雄?”

  “当年高祖皇帝亦曾数败于项羽,可终于垓下一战功成。”

  “孔明虽有失江陵之败,然交州蔗田千顷,商船络绎。”

  “昔年瘴疠之地,今岁纳粮三十万斛!”

  话音未落,庞统突然接口:

  “白糖岁入可抵半州盐税!”

  自从荀攸重病归乡后,李翊便有意栽培庞统。

  庞统也察觉到了李翊打算把他培养成荀攸的接班人,所以在朝中也是李翊坚定的党羽。

  李翊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庞统就一定会跟着附和。

  王朗雪须颤动,象笏直指殿梁:

  “雍凉铁骑冠绝天下,非深孚众望者不可制!”

  “骠骑将军旧部皆西凉虎狼,若生变故……”

  语至此处,满殿朱衣皆垂首观履。

  李翊忽朗笑振袖:

  “司徒慎言!莫非疑吾举贤之心乎?”

  玉阶上忽然金玉交鸣——

  刘备起身时十二旒白玉珠剧烈晃动,厉声打断道:

  “二卿且住。”

  君臣目光在九鼎熏烟中一触即分。

  李翊倏然跪拜:

  “臣愿以相位保诸葛孔明必破司马懿!”

  李翊“臣愿以相位保诸葛孔明”之言未落,

  庞统、徐庶、刘晔等一众大臣,纷纷持笏出列,高喊道:

  “我也愿保!”

  “我也愿保!”

  “我也愿保!!”

  “……”

  这些人并不是因为他们都喜欢诸葛亮。

  事实上诸葛亮的崛起,甚至有可能成为他们的政敌,抢夺他们的利益蛋糕。

  可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站出来支持诸葛亮了。

  因为他们有着一颗更大的大树庇护——李翊。

  这些人都是李翊的门生故吏或者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在朝中是李翊绝对的拥趸党羽。

  既然李翊拿相位担保了,说明其政治立场非常坚定。

  而众人也都是职场老油条了,这点眼力见还是有的。

  刘备纵声长笑,十二旒白玉珠击打轩辕镜声声清越。

  “善!”

  “李相知朕如鼓应桴!”

  “拟诏!”

  天子振袖时玄衣纁裳卷起香灰如雪。

  “八百里加急发往交州——着诸葛亮携白糖十斛、交趾稻种百石,即刻入洛述职!”

  飞檐下铜铃清越,恍若昭武皇帝再兴汉祚的八载韶音。

  退朝钟磬余韵未绝,李翊朱紫朝服未解,径往东宫行去。

  宫道两侧丹桂垂珠,其香沉郁。

  东宫掌令宦官见首相仪仗,疾趋通传。

  不及片刻,太子刘禅玄衣纁裳迎出,太子妃张星彩簪赤凤衔珠步摇随行。

  二人整襟敛袂,依礼长揖:

  “参见相父。”

  李翊受全礼方虚扶:

  “方才朝罢,顺路前来探看殿下。”

  抬眼细观太子,这位年轻的储君面如满月。

  眉眼间的锋棱已被宫阙柔化,唯剩一派温润。

  侍婢奉上茶盏时,李翊指节叩案三响:

  “汉军正伐孙吴,老臣斗胆,想拷问殿下如何看待此事?”

  刘禅眸光骤亮,恭恭敬敬地答:

  “天兵所指,逆吴望风披靡。”

  “况有陈元龙都督舟师,彼乃父皇股肱之臣,又是相父信任之人。”

  “吴贼岂有不克之理?”

  茶沫在盏中转出涡纹,李翊声沉如古井。

  “……克吴必矣。”

  “老臣所问,在江南既定之后。”

  言外之意,李翊是想问刘禅

  “战火荼毒之地,自当减赋赈灾,使百姓沐汉恩。”

  太子语未竟,忽见首相搁盏,震起一声轻响。

  “非问黎庶,而问功臣。”

  李翊玄色貂蝉冠下双目如电。

  “淮南诸将灭吴之后,战功赫赫。”

  “朱、张、顾、陆诸江东首屈一指的大族俯首,殿下欲以何策安置?”

  刘禅一时愕然,怔怔答道:

  “依汉朝旧制,功勋者列侯赐爵。”

  “有过者贬黜问罪,岂有他哉?”

  殿外忽过秋风,卷得窗帘珠玉相击。

  李翊凝视晃动的珠影,沉声说道:

  “若使江南豪族尽掌兵符,吴地降将俱封万户。”

  “待殿下践祚之日,可能保其忠心?”

  良久静默,唯闻更漏。

  刘禅终于抬头,正色说道:

  “孤以赤心待人,人必不负赤心。”

  “殿下,你……”

  首相一时语塞,罕见地被太子说到语塞。

  这回轮到李翊沉默半晌了。

  良久,他方才叹道:

  “此语与你父亲当年倒是如出一辙。”

  见太子怔忡,李翊叹如松涛:

  “然而,你父皇早年间那是江湖龙蛇,殿下自幼生来便是庙堂鼎器。”

  “江湖讲义气,庙堂讲制衡。”

  “若只知推心置腹,恐成姑息养奸。”

  星彩妃裙裾微动欲言,却被丈夫轻阻。

  刘禅前倾躬身,意味深长地问道:

  “相父深意,可是想要孤做些什么?”

  “非是要殿下立行刻薄之事。”

  李翊突指殿外参天银杏。

  “此树生自陛下登基之时移栽,八年过去,已亭亭如盖矣。”

  “殿下可知其下埋有七重沙石三层炭灰?”

  不等回答,自续说道:

  “……根易养,而土难培。”

  “殿下生来便是齐王世子,立储之时,也不过转睫而已。”

  “得天厚赐,易如反掌。”

  “正因如此——”

  李翊语势陡转凛冽:

  “更当知守成难于创业。”

  “江南非止膏腴之地,实为豪强渊薮。”

  “恩赏过则成尾大不掉,打压甚则生祸乱之源。”

  “其中分寸,非诚字可尽括,当思制衡之术。”

  言毕,振衣而起,拿起案上的《史记》,叹一口气:

  “相父给你推荐了很多书,我知道你没有用心读。”

  “但这些书总是该读一读的,以史为鉴,读一读便能明白许多历史人物的一生。”

  “读一读,总归是好的。”

  “诸如淮阴侯旧事,望殿下温之。”

  话落,李翊起身辞去。

  他本就是顺道过来看,兴致来了,便多聊了两句。

  也没有把这事儿看得太重。

  朱紫身影渐没于宫道时,银杏金叶正落于太子肩头,沉如金甲。

  “相父……”

  刘禅捧着手里的《史记》,乜呆呆地愣在原地,不知所措。

  “……夫君。”

  星彩走来,揉了揉刘禅的胸口。

  “相父跟你说这些,他一定是盼着您好的。”

  “孤知道。”

  刘禅微微一笑,只是笑容中带有一丝苦涩。

  “只是孤不明白,一点儿也不明白。”

  “当皇帝难道就一定要舍弃人最基本的情感,一切都向利益看齐吗?”

  星彩默然,良久,方才慨叹说道:

  “妾乃一妇道人家,本不该多言。”

  “只是小时候,跟着父亲,也跟相父接触过,知道许多他的政治主张。”

  “在相父看来,只有江湖人物,才能够快意恩仇。”

  “可政治人物,更多的是需要庙算筹谋。”

  说到这儿,星彩看了眼四周的下人。

  下人们会意,主动退下。

  星彩这才低声在刘禅耳畔说道:

  “……太子,这话你可莫对外人说。”

  “妾身也是在那日父亲酒醉时,偶然听到的。”

  刘禅点了点,示意星彩继续说下去。

  “父亲说,汉军灭吴之后,会优待孙氏旧臣,包括孙氏子孙。”

  “哦?为什么?”

  “……妾身也不太清楚,父亲也不太清楚。”

  “只是听说这好像是内阁高层决定的,说是为了战后的抚定工作。”

  “在联想到相父方才说的话,兴许这便是其所说的庙堂筹谋罢。”

  “一切为了大局着想。”

  “政治人物只讲利益,因为这样才是对国家、对百姓最好的。”

  “如果感情用事,可能会反过来连累社稷、连累百姓。”

  说到这儿,星彩又觉得自己说的有些多了,赶至打个圆场。

  “当然,这些都只是妾身的一家之言。”

  “太……夫君可莫要多想,做你自己便好。”

  嗯。

  刘禅点了点头,轻轻搂住星彩的腰肢。

  “不管将来之事如何,孤都一定会保护好你。”

  “还有你肚子里的孩子。”

  话落,两个人相视一笑。

  ……

  暮鼓荡过洛阳十二街衢时,首相仪仗转入朱雀门西侧的相府。

  李翊方下轿辇,长子李治早着青锦深衣恭候门廊,灯笼映得他眉间忧色明灭不定。

  “父亲。”

  李治执礼甚恭,“关将军府上又遣人来问,婚期当定于何时?”

  李翊解下貂蝉冠递与侍从,玄色朝服纹蟒在烛火下似欲腾空。

  “汝便这般急切?”

  “非是孩儿孟浪。”

  李治随父步入中堂,屏退左右方低声道。

  “关三小姐已过及笄之年,两家早换庚帖。”

  “早日礼成,既安关将军之心,亦显我家诚意。”

  语稍顿,声音压得更沉。

  “云长公现掌禁军虎符,威震华夏。”

  “两家联姻,对双方都好。”

  “够了。”

  李翊忽以指节叩响紫檀案,震得官窑笔洗中清水漾圈。

  “婚姻大事,岂是朝堂算计?”

  烛花爆裂的脆响里,李治垂首答道:

  “父亲昔年教儿,世族婚姻当如弈棋——落子须顾全局。”

  良久沉寂后,首相终是叹道:

  “唉,也罢,择吉日罢。”

  见长子喜动颜色,复又肃容道:

  “然须知——”

  “关家女儿非棋局之子,既娶之,当终身敬之护之。”

  “否则以关公的脾气,到时候为父可帮不了你,”

  “父亲宽心,孩儿晓得的。”

  待李治躬身退去,屏风后转出夫人袁莹。

  湘裙玉簪的首相夫人未语先笑。

  “治儿聘得关家明珠,朝中谁不道是天作之合?”

  “偏相爷你呀,蹙眉如饮黄连。”

  李翊任夫人解去腰间金带,叹道:

  “佛经有云: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

  “吾也是觉得,正因我李家身处高位,才更应该尽量少沾惹因果。”

  “本就身处红尘之中,又何必沾惹更多红尘。”

  “将其他家的事,也给卷进来呢?”

  “怎还参起禅来?”

  袁莹嗤笑一声,掷带于榻。

  “妾只闻孔圣说:‘未知生,焉知死’。”

  “那套前世今生之说,岂非妄言乎?”

  首相默然行至窗前,见院中老槐虬枝割裂,宛如秋月,幽幽道:

  “今岁冬祭,吾便四十有七了。”

  枯叶沙沙声里,其声渐微。

  “高处霜寒,非立者不知。”

  “而今李家门生故吏遍朝野,与关张世姻,与大族联宗。”

  “是福是祸,未可知也。”

  李治娶了关三小姐,而次子李平则娶了张飞的另一个女儿。

  也就是历史上的“小张”皇后。

  也就是说,本位面的刘禅是玩不了姐妹花的了。

  他只娶了张星彩一个正妻。

  唯一的遗憾是,李平是庶出。

  虽然过继给了麋夫人,抬高了一些他的身价。

  但正如袁绍也是过继的一样,该被骷髅王嘲讽,还是被嘲讽。

  但张飞倒不在乎这些,他觉得能跟李先生联姻,那就是最好的。

  对女儿也好,对张家也好。

  而李翊转念一想,儿女们总是要成家的。

  从古至今,都讲究一个门当户对。

  与其纠结把儿女配个哪个家族,倒不如就简单一点。

  跟关张家联姻算了。

  反正是绝对不可能,跟普通的平民百姓结连理的。

  道理也很简单,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何进便是这么崛起的。

  这一个屠猪贩酒之辈,一跃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

  忽转身目视夫人,眼角细纹如刻。

  袁莹执灯的手微微一颤,暖光掠过丈夫鬓角星霜。

  “夫君未免太过杞人忧天。”

  “纵有万般艰险,莫非还能舍了这相位不成?”

  “痴儿。”

  李翊竟露笑意,轻抚夫人肩头绣着的缠枝莲。

  “岂不闻《易》云‘亢龙有悔’?”

  “今汝只需好生操办婚仪即可——”

  “记住,排场不必过大,依侯爵嫡子礼减三成。”

  更鼓声穿庭而过,李翊又忍不住轻吟《诗经》中的句子。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此非佛语,却是圣贤道理。”

  七日后,关李两家正式联姻。

  婚事隆重举行,张飞、赵云、许褚等一众重臣都亲自出席了。

  刘备忙于国事,虽然没有亲自出席。

  但仍然派遣太子刘禅出席,以此来表达他对这对新人的祝福,并送上了贺礼。

  ……

  中秋方过,岭南暑气尚未全消。

  苍梧郡,刺史府衙内却已沁着些微凉意。

  诸葛亮正伏案披阅今岁蔗田与糖寮的册簿,宽大的素袍袖口沾了点点墨渍。

  堂外格树巨冠投下浓荫,蝉声嘶哑,衬得庭中更显寂静。

  忽闻前庭脚步杂沓,一名属吏急步趋入,不及整冠便禀:

  “使君!洛阳天使至,仪仗已抵府门!”

  诸葛亮闻言,笔锋一顿,一滴墨落在“糖产量”三字上,缓缓泅开。

  他抬首,目光越过门廊,望见院中阳光刺目,静了一息,方道:

  “开中门,具香案,迎诏。”

  尽管还不知道是喜诏还是恶诏,可诸葛亮内心中隐隐约约就是感到一股激动之情。

  这份激动,难以言说。

  诏书黄绫,字句雍容。

  天使嗓音清亮,穿透岭南潮湿的空气。

  他先赞交州刺史诸葛亮抚民有道,化僻远为乐土。

  再颂其慧心巧思,授民以甘蔗之植。

  白糖之制,兴此甘饴之业。

  利国益民,功在社稷。

  堂下肃立的州府属官如蒋琬、廖化、刘磐等。

  皆微微颔首,面露与有荣焉之色。

  诸葛亮垂首恭听,面容沉静,如古井无波。

  此类褒扬,近年往来公文中已见惯。

  直至天使声调微转,读出了那句:

  “……着交州刺史诸葛亮,接诏之日起。”

  “即刻交代州务,速返洛阳陛见,不得迁延。”

  此话一出,诸葛亮猝然抬眼,眸中精光一闪即逝。

  方才的从容像是被无形的手骤然抹去。

  他视线掠过天使捧着的诏书,落在那华美的纹样上。

  定了定神,方重新敛容,深深一揖:

  “臣,诸葛亮,领旨谢恩。”

  “陛下万年!!”

  礼毕,天使上前。

  脸上端谨的官样神情褪去,换作亲近的笑意,低声道:

  “嘿嘿。”

  “诸葛使君,可喜可贺啊!”

  “此番回京,必是简在帝心,前程不可限量啊。”

  言语间,尽是示好之意。

  他来自洛阳朝廷,又岂会不知道诸葛亮这个人接下来要飞黄腾达,成为朝中的新贵了?

  现在赶紧示好,也是提前为自己铺路。

  诸葛亮心念电转,面上却含笑谦谢:

  “……天使远来辛苦。”

  “亮僻处南疆,久不同闻朝廷大事,不知近日京中可有何大事发生?”

  他语意微顿,斟酌词句。

  “是否需亮预作预备的动向?”

  天使会意,索性借此机会卖诸葛亮一个人情。

  于是凑近半步,声音压得极低:

  ……“好教使君知晓。”

  “前些时日,听闻骠骑将军马孟起已被召还京师了。”

  诸葛亮瞳孔不易察觉地一缩,旋即恢复如常,拱手道:

  “多承天使指点。”

  旋即侧身吩咐,“来人,引天使馆驿歇息,好生款待。”

  “一应供给,皆需上品。”

  侍从躬身领命,引那满面春风的使者下去了。

  使者甫一离去,堂下霎时鼎沸。

  蒋琬、廖化、刘磐等一众旧部立刻围拢上来,纷纷长揖道贺。

  蒋琬性情最是持重,此刻亦难掩激动:

  “使君!苍梧八载,栉风沐雨,开垦教化。”

  “今日终得朝廷青眼,吾等总算是熬出头了!”

  说着,尽是忍不住掉下泪来。

  尽管诸葛亮把交州开发的很好,但岭南又如何嫩跟富庶的荆北比呢?

  如果可以,蒋琬依然希望能够回到荆北,甚至进入繁华的洛阳。

  “正是!此番回京,必得大用!”

  廖化接口,脸上尽是扬眉吐气的喜色。

  众人喧腾声中,诸葛亮却默然不语,指尖在诏书边缘无意识地摩挲。

  目光投向堂外虚空,似是穿透重重屋脊,望见了万里之外的秦川陇坂。

  半晌,他才缓缓开口,声调沉静,却如一盆冷水浇熄了众人的热火。

  “朝廷正倾力南征,与东吴战事方酣。”

  “此时最忌者,非是江东顽抗,而是西川曹魏趁虚而入,扰我关中。”

  “关中若失,则中原震动,大局危矣。”

  他顿了顿,环视众人,见皆已敛笑凝听,才继续说道:

  “马孟起世居西凉,威震羌胡,朝廷倚之为关中屏障。”

  “当此紧要关头,却无故将其调离……”

  “诸公,可知陛下欲调亮回京,所任何事?”

  蒋琬闻言,面色一凛,迟疑道:

  “莫非……是接替马超,镇守关中?”

  他略一思忖,眼中惊色更甚,“马超乃骠骑将军,假节,总督雍凉军事。”

  “若使君代之,岂非是要您……”

  “恐不止于一城一地将守之责了。”

  诸葛亮接口,语气平淡,却重若千钧。

  “雍凉都督之任,怕是要落在亮身上了。”

  堂内一时寂然。

  方才的狂喜被这沉甸甸的猜测压了下去。

  雍凉,那是直面曹魏兵锋的前线。

  羌胡混杂,民生凋敝,远非这渐趋富足的苍梧可比。

  且离京畿近,被无数双眼睛盯着。

  稍微哪里做的不对,就容易被弹劾,参上一本。

  但所谓富贵险中求,这也是一个往上升、往上爬的机会。

  毕竟总督雍凉军事,一旦功成,前途不可限量。

  诸葛亮忽地轻笑一声,打破沉寂,似是自嘲,又似慨叹:

  “《礼记》有云,‘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

  “能力愈大,其责愈重。”

  “这雍凉重任,实乃炙手山芋,岂是易与?”

  然其眼底深处,

  那一点压抑多年的火苗,终究是抑制不住地燃了起来,灼灼生光。

  众人细观其神色,虽言责任重大,但那眉宇间积郁已久的沉滞之气却是一扫而空。

  一种亟待喷薄的锐意取而代之。

  众人都明白,自错用了马谡,受贬交州后。

  诸葛亮心中是一直憋着一口气的,他一直在努力证明自己。

  希望有一天能够重返朝廷,让所有人都对他刮目相看。

  诸葛亮倏然振袖,朗声道:

  “诸公,你我相交于微时,共困于南土。”

  “今朝或将别离,焉能不醉?”

  “今夜设宴,凡我州中僚属、此地贤达。”

  “愿来者,皆请共饮!”

  是夜,刺史府华灯高张,宴开数十席。

  交州地僻,然诸葛亮数年经营,威信卓著。

  闻讯而来的当地豪族首领竟坐满了大半厅堂,献上的贺礼堆积如山。

  心腹幕僚张紘最后方至,执手相贺,一切尽在不言中。

  案上所陈,却并非山珍海错。

  多是清淡养生的肴馔、羹汤、时蔬、精脍。

  佐以蔗汁所酿的甜酒。

  诸葛亮数年来如一日的潜心养生。

  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单纯想要活得久一点。

  道理很简单,因为齐汉政权功臣几乎已经趋近于饱和。

  诸葛亮想要再崛起没那么容易。

  所以只能是通过熬时间,熬资历,看能不能熬出头。

  为此,他焉能不努力调养身子?

  如果把身子熬坏了,那便永远失去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了。

  此刻的诸葛亮容光焕发,体态轻捷,毫无久居南方常见的沉滞之态。

  酒至半酣,诸葛亮举杯起身,环揖满堂宾客,言辞恳切:

  “亮,一介书生,蒙陛下不弃,委以边州之任。”

  “数年来,政令或有疏失,全赖诸君鼎力相助。”

  “包容砥砺,方有今日蔗田千顷,糖坊林立。”

  “商船远泛之微末之功。”

  “此非亮一人之劳,实乃上下同心之果耳。”

  “亮,谨以此杯,谢过诸君!”

  言罢,满饮杯中甜浆。

  席间顿时响起一片谦谢与颂扬之声,纷纷举杯回敬,皆道:

  “使君经天纬地之才,总督雍凉,正得其位。”

  “他日克定九州,可勿忘咱们交州旧部。”

  “哈哈哈……”

  喧嚣祝祷声中,诸葛亮含笑受之。

  目光偶然落回杯中,那清澈的甜酒微微晃动,映照出梁上晃动的灯影。

  竟恍似金戈铁马之影。

  他唇边的笑意稍稍凝滞,只一瞬,又复舒展如常,举杯再与众人同饮。

  窗外,月过中天,清辉遍地。

  将庭中蔗叶的影子拉得长长,犹如一道道待写的策论,又似一片片未启的征途。

  宴席的喧嚣散尽,残烛冷炙间只余下更漏声声。

  诸葛亮并未安寝,而是于书房中秉烛独坐。

  指尖划过苍梧郡的山川舆图,目光却早已穿透窗棂,投向星汉灿烂的北方。

  案头,一盏未曾动过的白糖水已凝出细微的结晶。

  翌日拂晓,霜露未晞。

  车驾已齐备于府门外。

  此行轻简,除家眷车乘外,仅有十数亲卫及一车书卷。

  蒋琬、廖化、刘磐、张紘等一众旧属皆缟衣肃立,静候最后的辞别。

  诸葛亮出得府门,目光扫过这些与他共度岭南数载寒暑的面庞,最终落在蒋琬身上。

  他执起蒋琬之手,郑重道:

  “公琰,交州之政,譬如初植之蔗,根柢未深,经不得风雨摧折。”

  “汝可暂代州事,一切章程,皆依旧例。”

  “务使民不受扰,糖业不辍。”

  “待朝廷明旨下达新刺史之日,方可交割。”

  其声沉缓,字字千钧。

  蒋琬深深一揖,眼眶微红:

  “使君放心,琬必竭尽驽钝。”

  “恪尽职守,保交州安泰,以待使君……以待朝廷钧命。”

  “万望使君此去洛阳,善保千金之躯。”

  诸葛亮颔首,又看向廖化、刘磐等人:

  “诸君皆国家栋梁,留此沃土,当辅佐公琰。”

  “同心勠力,不负陛下,亦不负此间黎庶。”

  众人皆躬身应诺,声带哽咽。

  车驾启动,蹄声嘚嘚,碾过青石长街。

  将至城门处,景象却令诸葛亮陡然一震——

  但见道旁黑压压跪满了百姓,箪食壶浆,绵延数里不绝。

  其中有衣冠楚楚的汉人商贾,有椎髻跣足的土人首领。

  有满手糖渍的工匠,有面色黝黑的蔗农。

  此刻却全都一致地抛来送别、挽留诸葛亮。

  见车驾至,呜咽之声骤然放大,化作一片悲声:

  “使君留步!”

  “使君莫要走啊!”

  “使君恩德,吾等永世不忘!”

  一白发老翁颤巍巍捧起一碗清澈的蔗浆,高举过顶:

  “使君!交州苦瘴疠久矣。”

  “自公来此,教民种蔗制糖,活人无数。”

  “此乃天降甘霖!求公饮此一碗家乡水吧!”

  诸葛亮急令停车,快步走下。

  见此情景,他素来静如止水的面容再也难以维持。

  鼻尖酸楚,热泪瞬间夺眶而出。

  他接过老翁手中的陶碗,手指微颤,环视那一张张真挚而悲痛的面孔。

  喉头哽咽,几乎难以成言。

  良久,他方强抑悲声,扬声道:

  “亮,本一布衣,蒙陛下不弃,委寄南疆。”

  “数年来,赖诸位父老不弃,同心共济,始有今日微末之绩。”

  “此间山川,此间民人,于亮恩同再造!”

  “亮岂敢相忘?”

  言至动情处,泪落如雨,沾湿衣襟。

  他深吸一口气,声音在晨风中传开,带着决绝的承诺:

  “今日一别,非亮所愿。”

  “奈王命在身,不敢不从耳。”

  “然亮在此对天立誓,若他日侥幸,功成名就——”

  “必当解甲归田,再返交州!”

  “此心此志,苍天厚土,交州父老,实共鉴之!”

  “此地,永为亮之第二故乡!”

  语毕,他将碗中蔗浆一饮而尽,甘甜之中竟品出无限苦涩。

  随即撩起衣袍下摆,竟对着万千百姓,深深一揖到地。

  人群中爆发出更大的悲声,许多人伏地痛哭。

  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诸葛亮不再多言,毅然转身上车。

  惟恐再多留一刻,便再也硬不起心肠离去。

  车帘垂下,隔绝了外界景象,却隔不断那震天的哭声。

  车轮再次滚动,缓缓驶出苍梧城门。

  将那片他倾注了无数心血、视若故乡的热土,连同那漫山遍野的青翠蔗田与空气中弥漫的甜香。

  一点点留在身后。

  车内,诸葛亮闭目良久,指尖犹自微微颤抖。

  直至再也听不见送别的声浪,他才缓缓睁开眼。

  眸中泪痕已干,只余下一片深潭般的沉静与坚毅,望向前方那漫长而未知的归途。

  北方天际,层云密布,隐有风雷之势。

  他的征途,才刚刚开始……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