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1975年。

  元旦刚过去不久,长实集团率先在市场发起‘动作’,宣布以‘换股+现金’的方式,私有化香港兴业,溢价约30%。

  消息发布后,持有香港兴业股权的投资者,纷纷雀跃不已。

  本来香港兴业的股票已经成为烫手山芋,其虽然是长实集团的附属企业,但投资者能看出来,香港兴业的营收非常不理想;在目前的地产形势下,香港兴业旗下的‘愉景湾’项目很难销售,或者很难获利。

  但长实的股票则不同,平安指数跌幅高达九成,但长实的股票却只跌了五成多,这就是妥妥的优质企业。

  故私有化方案出来后,前往登记的股民大排长队,长实集团很快便持有香港兴业90%以上的股权,完成法律意义上的私有化,并宣布退市。

  经历过1973年及1974年的大跌市, 1975年初股市总算在美元大幅减息和技术性“超卖”等因素带动下大幅反弹。

  1月份开市,指数由215.11点持续上升,涨速较快。

  不过,1975年初的股票市场虽然扭转了1973年大崩溃后软弱无力的局面,但买卖仍不太活跃,成交量更屡创新低,显示投资信心并没完全恢复。

  虽然整体投资气氛差强人意,但个别先知先觉的企业家,已先人一步地部署各项收购合并行动,引来了市场人士的注意。

  紧随长实之后揭起收购风气的是老牌英资大行——太古洋行。

  1月中,太古洋行率先发行280万股新股,换取大昌地产附属公司太古昌发展1050万股股权,然后将该批股分转让太古地产,而太古昌又发行新股1210万股与太古地产,换取太古船坞第一期发展计划(即后来的太古城) 50%股权,至于太古昌则将爱秩序湾东部的土地,以低价让与太古洋行。

  通过这种配股、换股及发行新股的游戏,小股东的股权自然被“摊薄”,而企业的实力则迅速地壮大起来。

  长实集团。

  陈光良正在和儿子陈文杰,坐在办公室里的会议桌上开会。

  此时的陈光良已经转为幕后,虽然还顶着长实集团董事局主席的名头,但所有人都知道陈文杰已经接班长实集团。

  当然陈光良之所以如此放心,那是因为陈文杰他们都会听他的建议,而非自命不凡、听不进建议的子女。

  陈文杰将资料递给父亲,自己留一份,然后开始汇报道:

  “目前我们在海外的投资,主要是新加坡、日本。其中新加坡投资的项目,是乌节路的百丽宫购物中心综合体,占地面积最终确定为12万平方尺(又将旁边的土地购入进来),建成之后,将拥有一座六层的50万平方尺大型购物中心,一座32层的写字楼大厦楼面为30万平方尺,以及一座酒店大厦楼面为26万平方尺,总计106万平方尺的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预计是1979年开业,写字楼1980年,酒店1981年陆续开业。”

  陈光良看着这个项目的策划书,脑海里也在思考:

  陈氏投资新加坡的地产,主要就集中在乌节路:目前一个大型五星级豪华酒店——香格里拉酒店,其高塔翼、花园翼、峡谷翼三个建筑都已经投入使用,而五十多座别墅则将在1978年投入使用。整个项目也就花费十二年时间。这座酒店已经成为新加坡的最豪华最有知名度的酒店,海外投资者来新加坡投资或公务,基本选择入住这座酒店,政府组织一些活动也是选择这座酒店。

  另外便是乌节路的连卡佛大厦,作为六十年代初期的投资,一开业便成为新加坡中高档百货的代表;一起的连卡佛大厦,写字楼也一直承租率很高。

  看起来陈氏在新加坡也就开始投入新加坡第三个大型地产综合项目,但不管怎么说,每一步却是走的很稳,回报率也很不错。

  “百丽宫购物中心一旦建成,能在八十年代称雄新加坡商业零售。剩下的一幅地皮,则可以在80年代中期开始修建购物商业综合中心,这样90年代我们就有代表。”

  陈文杰点点头,说道:“通过这样稳定的推进,是最好的投资策略了。”

  接下来,陈文杰说道:“在日本,我们已经敲定四个项目,包括合资的一座大型购物中心、东京香格里拉酒店、两座商业大厦。加上我们本来就拥有银座的四座商业大厦,我们在日本的投资比重已经很大。”

  银座的四座商业大厦,早在四五十年代就已经买下,后来重建后,一直承租出去,为长实集团带来丰厚的租金收益。其投资,不知道已经翻了多少倍。

  陈光良看了一下大型购物中心的方案书,这是一幅很大的东京地皮,当然没有选择在银座这样繁华的市中区,当然也不算郊区;而是充分利用购物中心的‘聚群效应’,带动周边的商业。这个项目有个合作方,占股三成,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武集团,也就是后世日本首富堤义明的家族资产,不过后来西武集团是在堤义明的哥哥堤义清手中。

  大型购物中心的计划没有问题,美国设计师参与现代化,亚洲设计师则负责花园化,融合在一起;预计1982年后建好,等到1989年可以卖出去便是;当然就算留在手中,也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日本香格里拉酒店,可是位于日本优越的地段,哪怕是1989年,基本也不会出售的;这也是香格里拉酒店在全球的第三座酒店,可谓每一步都走的很稳。

  当然很多大型酒店集团都是特许经营,也就是轻资产运营,相当于每年可以得到营业额的4%左右管理费,但不用投资建筑物,只是提供管理和品牌授权而已。

  陈光良并不打算让香港的香格里拉酒店集团走轻资产路线,而是准备实打实的投资酒店;毕竟,他的二房手中,亚马逊酒店集团已经在走轻资产+重资产的综合路线,旗下的喜来登酒店特许经营的发展很快。

  长实集团在日本已经拥有六座商业大厦,其中五座位于银座,另外一座也位于东京繁华路段,价值确实不菲。

  这样看来,长实集团最低市值时仅23亿港币,实际上低于净资产的一半水平,简直是太被低估。

  当然,长实集团在新加坡和日本的投资还没有展开,实际上钱也没有到位,只是立项而已。

  “日本的投资都不是一次性投资,部分资金可就从日本当地贷款解决。”

  陈文杰点点头,说道:“嗯,我们在日本本来也拥有丰厚的资产,除地产资产外,还包括食品饮料等资产。”

  全资的日清品牌,依旧是日本最大的方便面品牌,同时还将‘味千拉面’这个连锁品牌坐起来,全国已经有几十家直营店,并开放了特许经营。

  接下来,是香港的布局。

  陈文杰说道:“发展地产领域,我们在不断吸纳储备地皮,目前旗下的地皮地盘,可建楼面为800万平方尺出头。包括刚刚从长江置业交换的6个地盘(15幢市区住宅大厦),以及北角的宋城(原月园)也准备在这个周期重建住宅和商业未来三年,我们会继续购入发展地产的储备地皮。太古地产又准备出售太古山谷第一号地盘,我们已经在进行洽谈。”

  陈光良看着资料,盘算了一下,800万的可建楼面其实并不多,大概是15000个住宅单元,而这一波周期从1975~1981年算,有七年时间,这些住宅单元只能说勉强够卖。

  当然,长实集团后续可能和人合作,合作方出地皮,长实出建筑费,这样也会增加出售的楼面。

  但是在1975~1977年,地皮地盘依旧没有涨起来,长实集团肯定要继续吸纳土地储备的;不可能都在1982~1984年储备。

  “发展地盘要在未来三年继续储备是没错,但我们也需要投资商业地盘。尖东这个地方我比较看好,预计港府会在明年地产回暖,每年拿出几幅地皮出来拍卖。而长实集团要做的是,在临海的地段,差不多要拿下两幅地皮,要连在一起,开发购物中心综合大厦及五星级酒店的综合商业体。越早拿地,这里越便宜。”

  陈文杰接过地图看了起来,说道:“尖东这个填海地段有165万平方尺左右,大大小小可以分割成20个地盘,可以承接尖沙咀繁荣东移。但香港地产商不会有多少远见,毕竟对他们来说这里就是一片滩涂,那我们拿下临海这两个位置,代价估计不高,毕竟港府肯定会先拍卖临海的地皮,炒高这一地区的地皮后,在拿出后面的地盘。”

  差不多是这样,陈文杰分析的很准。

  陈光良说道:“总之,我们这一波的盈利,很大一部分会投资到商业地产上;同时,后续考虑在伦敦和加拿大购入酒店资产。当然这些都不要急,我心中有数。”

  陈文杰马上说道:“好的,父亲。”

  他并没有觉得父亲既然您退休了,能不能让我做主一些;在他的性格中,稳健是最大的原则,有父亲在就是稳健。

  至于父亲不在?

  陈文杰根本没有想过,他感觉自己活不过父亲,因为他现在和父亲走在马路上,长相很容易被人误会是‘兄弟’。

  环球集团的办公室。

  陈光良看着手中的资料,这是去年环球集团投资东京、纽约的物业资料。

  一座曼哈顿的写字楼、三座东京商业大厦/商业地盘(含一幢银座物业),总共4座物业。但是对于环球集团的现金流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在1973年底时,环球集团的现金流就已经达到3.5亿美金;1974年,环球集团盈利突破2.5亿美金,积累下来便是足足6亿美金的现金流。

  无负债,纯利润。

  购买五座海外物业,代价并不高,总计才花了1.5亿美金。

  “拿出一亿美金分红,老二你分走1500万美金。你们有什么打算?”

  陈光聪闻言,毫不犹豫的说道:“我们也没有太大的投资野心,毕竟有环球航运的股份,几辈人都不愁,所以这些钱,购置一些物业算了。”

  陈光良笑道:“这倒是。环球集团发展到今天,你们持有的股权,确实够了,没有必要再去创业。文博的儿子,有能力想经商的,就送到环球集团就对了。自己创业也行,家大业大,总归亏不完。”

  如今的环球集团,总价值二十多亿美金,持股15%,价值也是三四亿美金;更重要的是,其产业已经多元化发展,几代人传承下去,只要地球不毁灭,不重建秩序,这个家族就很难破产。

  接着,陈光良询问道:“日本证券投资情况如何?”

  环球集团手中如此的现金,哪怕是以后每年分红1个亿美金,也是非常非常充足的。所以,为了不让资金限制,自然需要大肆投资。

  陈文铭马上说道:“已经买入6500万美金的日本证券,预计2月底完成8000万美金的既定目标。”

  陈光良点点头,他计算了一下,现在每年的航运盈利都会在2亿美金左右,至1979年正常航运盈利就10亿美金了。

  将来收购九龙仓,根本花费不了多少钱,差不多也就6亿美金左右。

  “继续投资日本和美国的物业吧,像是大阪、洛杉矶也可以考虑,确定投资前,将目标资料给我审核。”

  “好的”

  作为家族的首脑,陈光良需要调配每一房每一脉的投资方向。

  当然抄底物业,并不代表环球集团将重点发展物业,更多是起到一种‘保值升值’定海神针的作用。

  稍后。

  陈文铭汇报一件事,他高兴的说道:“自从中东石油恢复正常后,日本有意大肆储备石油,所以我们的那些油船就算到期,他们也愿意继续签署长约,价格也还算不错。”

  目前,环球航运拥有55艘VLCC,总吨位就已经达到1300多万吨;另外货柜箱的总吨位,大概在260多万吨,剩下的200万吨是非VLCC油船及散装船。

  陈光良说道:“就租吧!总之合约尽量不要签到80年代,最迟不能超过1980年底。”

  “是”

  80年代的航运寒冰期,是从80年代开始,1983开始很严重,1985年为最低谷。环球航运的1800万吨,减少一半是陈光良的预期目标,800~1000万吨的船队,且没有负债,就拥有抗风险能力,且还能维持客户关系。

  长实集团、环球集团的业务,实际上很好规划,毕竟地产和航运都是周期性产业。陈光良不像其他企业家,需要做很多市场调研,从各国政府那里打听到各种信息,再结合情况,制定策略。

  而他,只需要按照前世的周期去布置,便没有问题。就算有误差,损失一点也不会伤筋动骨。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最新章节,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