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曹操虽推行九品中正制,虽向士族下放选官之权,却还是有底线的。

  底线之一就是维持汉朝的回避制度。

  既地方之郡守,不能由本郡,乃至本州人氏担任。

  为何?

  就是为防止本地士族尾大不掉,拥有了割据州郡,不奉朝廷之命的实力。

  司马懿的建言,则是要废除这回避制度,改由一郡豪姓来担当本郡太守。

  这么做的好处,自然是显而易见的。

  太守是本郡豪族,那么当楚军来犯时,太守必会更坚决的予以抵抗。

  此外,太守是本地人,还能最大限度的调度自己家族的力量,并号召郡中其他豪姓出钱出力,不惜一切代价抵抗楚军。

  如此一来,便能将该郡的抗楚潜力,挖掘到了极致。

  可这也是把双刃剑。

  一郡之守,本就手握大权,自己的家族又是本郡的郡望,那么他只需大笔一挥,自己的族人就能充任郡中大大小小的要害职位。

  假以时日,这一郡岂非成了一姓私有?

  倘若这个郡守野心膨胀,也学你曹操,想要称公称王,裂土自立,那你怎么办?

  一郡如此,倘若十郡如此,乃至全国之郡皆如此,又当如何?

  到时你魏廷岂非成了个空架子,政令不出邺城,你曹操岂不是步了刘协的后尘?

  这便是司马懿此提议的弊端隐患所在。

  “仲达这头一策倒…倒也可行,尔等再去商议商议,拟出一个各郡贤能名录呈上,朕斟酌过后,便委任他们为各郡太守吧。”

  曹操只稍加权衡后,便采纳了司马懿第一条献策。

  曹冲脸色一变,难以置信的看向曹操,显然没料到曹操会采纳的如此痛快。

  这其中的弊端,父王你就不顾了吗?

  将来地方郡守尾大不掉,形成割据自立之势,又当如何收场?

  “父王——”

  曹冲张口就想反对。

  “父王圣明。”

  曹丕却以一句恭惟,抢先一步打断曹冲,跟着说道:

  “我军河南一役损兵数万,以现有之兵力,想要阻挡楚军犯我河北,着实是兵力捉襟见肘。”

  “父王用仲达此计,必能诱使河北各郡豪姓,倾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抗击楚寇,保我大魏。”

  “父王圣明也~~”

  这一顿马屁吹捧后,曹操脸色宽慰了许多,不禁感叹还是曹丕懂自己。

  曹冲则心头一震,猛的也明白了曹操的苦衷。

  司马懿此策确实有弊端隐患,可现下他魏国的头等大事,乃是重整兵势,挡住楚军接下来的北伐,守住河北。

  你兵力不足,怎么挡得住楚军渡河北侵?

  你挡不住楚军,河北就要失陷,河北失陷则魏国必亡!

  国都亡了,再去担心地方郡国尾大不掉,割据自立,又有什么意义?

  首先要活下去啊…

  曹操正是基于活下去的考虑,才不得不放弃长远之计,优先考虑眼前的抗楚重任,将郡守之位下放给本地豪姓。

  “唉~~”

  明白了曹操的苦衷后,曹冲只得将劝谏之词咽回了肚子里,无可奈何的摇头一声叹息。

  司马懿也暗松一口气,忙也是一通恭维盛赞,狠狠吹捧了曹操一番。

  接着眼珠一转,话锋一转,再问道:

  “大王,那臣所提这第二道对策,关于鲜卑匈奴等胡人…”

  “你这第二策,断然不可!”

  这一次,曹操却脸色一沉,不等司马懿话说完,便摆手厉声打断。

  司马懿眉头一皱。

  曹操眼中则燃起一抹豪意,傲然道:

  “孤当年之志,乃是做汉朝征西将军,开疆拓土,驱逐胡虏。”

  “今孤虽为魏王,却焉能变易初心,竟与胡人为伍,还引胡人铁骑入我大魏腹地,饮马黄河?”

  “我大魏现下虽弱于伪楚,可孤还没有沦落到要厚颜无耻,引胡人南下帮孤抵御刘备的地步。”

  曹操一脸傲色,道出了原由。

  说直接点,我曹操还是要点脸的。

  我好歹是华夏上国之主,大魏之王。

  当年公孙瓒被袁绍逼成那样,都快要覆亡了,都没有向乌桓鲜卑这些胡人低头求援。

  我曹操现下还手握五州之地,我还有黄河天险在手,我还有河北士族的力量可用,你让我去跟胡人为伍,称兄道弟的求着他们出兵相助?

  我曹操的脸放哪儿搁?

  曹丕见曹操如此顽固,顿时急了,张口想要劝说。

  司马懿却轻咳一声,向他暗使眼色。

  曹丕瞬间会意,只得将到嘴边的说词,硬生生咽了回去。

  “臣这第二策,确实有欠考虑,还请大王恕罪。”

  司马懿先是拱手告罪,尔后叹道:

  “臣只是以为,光靠河北士族的力量,恐怕还不足以弥补我军兵力损失,有绝对的胜算阻挡住楚军北侵。”

  “唯有以骑兵优势,方能弥补我们步军兵力上的劣势。”

  “而我军原有的幽并铁骑,在河南地大小诸战中,几乎损失殆尽,后平定凉州后,虽补充了不少西凉骑兵,却仍不足以对伪楚形成压倒性的骑兵优势。”

  “而鲜卑匈奴则皆以骑兵为主,若能令他们出手助战,只消数万骑便足以令我黄河防线固若金汤,叫那大耳贼不敢渡河犯我河北…”

  司马懿虽表面上告罪,实则又将引胡人南下的好处尽数点出,不动声色的想要诱导曹操。

  曹操则捋着短髯,沉默不语,静静的听司马懿说完。

  沉吟良久后,曹操轻吸一口气,拂手道:

  “孤知仲达你是为我大魏存亡计,孤又岂会责怪于你。”

  “不过依孤之见,我们有黄河天险在手,若能再得河北豪杰同仇敌忾,共保我大魏,守住黄河防线,当不在话下。”

  “至于你所说的第二道对策,孤就当你没说过,孤也什么都没听到过吧。”

  司马懿咽了口唾沫。

  曹操这是纠结权衡了半天,在面子与里子之间,还是选择了面子,拒绝与胡人为伍。

  且曹操还很自信的。

  他认定只需将河北士族的潜力充分调动起来,再加上一道黄河天险,抵挡住楚军兵锋当不在话下。

  司马懿无奈,却只能接受现实,遂不敢再强行进谏。

  “诸卿!”

  曹操拄着拐杖缓缓起身,目光扫望众臣,眼中再燃久违的傲色。

  “咱们虽失河南地,却仍据有河北,关中凉州也在我们的手中。”

  “最关键的是,冀州在我们手中,一州足抵他伪楚整个河南诸州!”

  “何况,孤还有黄河这道天险可为屏障,还有尔等这些猛将谋臣愿为孤赴汤蹈火,还有河北士家士愿与我大魏休戚与共。”

  “孤相信,只要我们君臣一体,上下一心,大耳贼若敢挥师来犯,我们必能杀到他溃不成军,狼狈而去!”

  “诸卿,可愿与朕并肩而战,誓死保国!”

  豪猎自负的激励之词,回荡在大臣中。

  众臣因河南失守而致的萎靡情绪,似乎因曹操这一通鸡血驱散大半。

  于是。

  众人轰然起身,齐声叫道:

  “臣等愿为大王死战,誓死保国!”

  “臣等愿为大王死战,誓死保国!”

  看着慷慨响应的众臣,曹操心中宽慰,抬头望和南面,嘴角钩起一抹自负。

  “大耳贼,你不是想学你祖宗光武帝吗?”

  “可惜你忘了,光武帝正是自河北起家,靠着河北豪族的拥护,方能扫清天下。”

  “孤今河北在手,冀州在手,尽得河北士族支持,孤倒要看看,你怎么打过黄河,灭我大魏!”

  计议已定,曹操不敢拖延,于五日后颁布诏令,大肆委任河北各郡国士族豪姓担当郡守国相。

  于是广平阎氏,赵郡李氏,河河崔氏,河间张氏,中山甄氏,常山赵氏,巨鹿孙氏,范阳卢氏,河内司马氏,太原王氏…

  除魏郡,河东郡等几个要害郡国之外,河北三州几乎七成的郡国,皆被曹操委任本郡士族名士担当郡守。

  原本曹操推行九品中正制,便得到了河北士族的普遍拥护,进献了不少钱粮私兵以充国用。

  只是先前的战争,多发生在河南地,河北士族们出力有限。

  毕竟河北士族与河南士族之间,彼此间还是存有竞争的。

  现下河南地已失,河南籍士人在魏国中全面失势,河北已暴露在楚国的兵锋之下,河北士人们自然不能再作壁上观。

  曹操这一道诏令一出,等同于宣布,与河北士人“共治天下”!

  如此巨大的利诱之下,河北士人于公于私,自然是没理由不倾尽全力为魏国而战。

  于是这诏令一发,整个河北沸腾,各郡的士家豪姓们,无不上书大表忠心,争先恐后献粮献兵…

  而当曹操与河北士人“共治天下”时,刘备却在新得的兖州境内推行科举,府兵以及均田三制。

  鉴于曹操当年掘济水淹民,刘备发兵救民的鲜明对比,他自然是轻而易举收取兖州民心。

  而兖州之战中,程氏等兖州士族遭受重创,自然也无力反对三制推行。

  于是短短一月之间,三制便在兖州顺利推行,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力。

  许都方面。

  班师还都的刘备,自然也不敢马放南山,在推行三制休养士卒的同时,已着手与萧和等众谋臣,共商渡河伐魏,收复河北之计。

  是日,许都王宫。

  刘备正与众臣围于沙盘前,商议着收复河北战略。

  亲卫却来报,太傅孔融由应天而来,奉命向刘备宣旨。

  天子的旨意到了!

  刘备当即放下手头之事,亲自率众臣出殿,迎接孔融的到来。

  故人相见,一番寒暄笑谈之后,刘备便将孔融迎入殿中,率众臣接旨。

  孔融立于殿前,展开那一道圣旨,高声宣读道:

  “楚王克复旧都,收复兖州,有功于社稷,特加封楚王为大丞相,加九锡,赐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之权!”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岳父关羽,我开局劝刘备奇袭襄阳,岳父关羽,我开局劝刘备奇袭襄阳最新章节,岳父关羽,我开局劝刘备奇袭襄阳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