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贲郎 第461章 前程黯淡

小说:虎贲郎 作者:中更 更新时间:2025-06-15 09:28:42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夜间,燕县城内。

  午夜过后,约近二更时分。

  巡城换防之际,新来的曹军士气低靡,魂不守舍。

  登上城墙后,却发现城墙上静悄悄的,就连旗帜都不见了。

  带队军吏拔出剑,左手从卫士手中拿过火把,小心翼翼沿着城墙前进。

  忽然听到一阵异响,就将火把投下去,就见临时修补的城墙缺口又被扒开,一伙曹军吏士正往外钻。

  火把坠地,附近一名逃匿的士兵将盾牌举起压在火把上,火光消失。

  城上军吏见此,向身边人伸手,却见左右吏士、乡党神情有变,也没人主动给他递出火把,心中悚然,立刻就低声说:“怎么?”

  一个亲族低声:“他们家眷在濮阳城里,我等家眷在濮阳城外被大司马所获。家眷不能居一城而活,我等又何必聚于一城同死?”

  军吏立刻去看另一个平日比较怕事、稳重的同龄人:“你怎么看?”

  “曹氏、诸将家眷早已去了河北邺城,我还能怎么看?”

  这人低声回答,语腔愤恨:“岂不见东武城、东阿之事?”

  这下城墙上四十多个人静悄悄的,臧洪被围东武城一年时间,人相食,最后只剩下青壮年男子与少数少年。

  其他人口,主动或被动的牺牲了。

  东阿旧事,更是曹军内部提都不能提的事情,程昱这个东阿人就在城中。

  如果燕县之围迟迟不解,或许一开始还能坚守底线,偷偷摸摸吃病死、饿死的人……到了后面,被啖掉的又有几个不是基层吏士?

  军吏见左右乡党、部属态度明确,虽说他的家眷在濮阳城里。

  可此刻,他若被乡党抓了、杀了,家眷生活在哪里,跟他又有什么意义?

  他缓缓归剑入鞘,左右环视:“走,我们也出城。”

  另外七八束火把也被丢弃在地,他们来到城墙垛口附近时,才发现之前的巡城吏士已用旗帜编成绳索。

  当即也不再迟疑什么,体重的缒绳在腰间,被垂降到地面。

  其他体型轻盈、剽捷的,抓着布条编织绳快速垂降。

  不多时,这队士兵就摸黑向北边前进,那里路边上就生着篝火,时不时有巡夜的晋军斥候小队经过。

  当他们抵达时,见道路南边篝火边上已有堆积的铠甲、军械。

  弃械的逃亡曹军只穿布衣,被安置在道路北侧,密密麻麻围坐在一处处篝火处,一处篝火能有三四层人。

  很多曹军吏士相互依偎着,也有下风口侧卧入睡的。

  一处篝火边缘,夏侯尚穿着陈旧短衣,与其他一些少年降军挤在一起。

  他们相对更活泼一些,听到异响的话,许多人时不时抬头观察左右。

  而岁数大一些的降军,经历的太多,此刻根本不敢抬头。

  夏侯尚时不时去观察北边远处,那里应该是密集芦苇丛,只要向北再跑五六里,就能进入芦苇区域。

  可那里时不时传来犬吠声、马匹长嘶声,又没有什么照明火光,他怀疑那里藏了伏兵。

  后半夜,赵基无所事事,独居中军营垒最高的瞭望塔台上。

  西侧靠近鸿沟水岸的骑营已经空了,那里此刻安置着大量俘虏。

  没有详细统计七岁以下的孺子,算上各种半大的小少年,这一战甘宁、张辽分别俘获五万余、七万余。

  俘虏安置区域,营火稀疏,临时搭建出很多简陋的芦苇草庐。

  每座草庐内妇孺拥挤在一起,大概这样才能抵御深秋夜中寒意。

  赵基观察片刻,就扭头观察北方,南岸临时安置了烽火点,没有点亮就说明一切正常。

  大营东面,各种斥候巡查小队分成内外两圈,举着火把各自巡视。

  此刻,赵基越来越感觉空虚,好像军队、集体意志已经注入自己身躯,而不是自己的意志注入军队。

  去年陈留决战时,他还能精准施加影响。

  而现在受限于内外各种不得已,他能做的选择越来越少了。

  袁绍遭遇的抉择困难,也降临到了自己身上,吕布那里也是一样。

  此刻赵基甚至不敢想象,如果袁绍率兵盲目追上来,逼着自己打一场决战。

  不管输了还是赢了,他都看不到什么好处。

  袁绍倒下后,天子、公卿集团的威望势必高涨……不是说这些人建立了多大的功勋,而是各地士人会更加积极的依附朝廷,舆论吹捧之下,移接木也非什么高端技巧。

  袁绍是一个人,也是一个旧士人豪强融合而成的集团。

  当袁绍不行了,这些组成‘袁绍’的血肉就会剥离,蠕动到天子、公卿那里,企图复兴汉室朝廷,像之前那样的汉室朝廷。

  这种剥离、重组,就像他们最初从朝廷身上脱落,自行组成了一个个群雄势力。

  敌人还是那些敌人,显然这些敌人套着袁绍的外皮,更好打。

  若一个个钻入刘协体内,以汉家天子为外在形象、屏障,那才不好下手。

  现在怕什么?

  怕袁绍被有心人鼓动,上前与自己决战。

  也怕吕布带着四处流毒的军队北上,把自己这边也给祸害了。

  赵基保持着清醒,静静等待天亮。

  只要天亮,鸿沟浮桥搭建好,将俘虏人口运到西岸,那炸营的概率就会低很多。

  天色渐渐明亮,而燕县各门也敞开。

  曹昂站在西门附近,看着城中士兵成群离去。

  与其这些士兵带着军械、宝贵的粮食出逃,还不如开门让他们走,走之前将军械、粮食留下。

  这样守城压力更低……反正真正留下的士兵,才是曹氏与诸将的骨干力量,这些人的家眷也都在濮阳城中。

  只要核心骨干还在,随时可以拉扯出更多的军队。

  曹昂没有参加过曹操创业,不清楚怎么从头开始建立军队。

  可他知道依靠骨干力量,该怎么重建、扩编军队。

  即便此刻他开门,愿意出逃的吏士也不会超过一半。

  很多招募来的士兵或外地部曲,他们家眷根本不在兖州,或者索性就没有家眷。

  这些人已经习惯了现在的集体生活,是不可能主动离去的。

  离开熟悉的集体后,他们会死的更快。

  余下各将嫡系、乡党近亲,家眷可都在濮阳;算上外州部曲,怎么都能有一万人打底。

  追击赵基,与赵基决战于酸枣……曹昂最初的底线就是折损五六千士兵。

  眼前逃亡近半,也不是不能接受。

  出兵之前,曹昂甚至做好了在白马遭遇赵基伏击,全军溃走折损大半的心理准备。

  没想到赵基中军如此的沉稳,硬接夏侯渊的奔袭。

  更没想到赵基派遣两支别部偏军迂回,抄袭濮阳,直接打散了曹军的军魂。

  失去了那么多的乡党人口,以后曹军诸将在袁绍麾下就是发展起来,招募扩编的也将会是河北人为主,彼此之间纽带也就松散了。

  作为一个年龄与赵基相仿的青年,有孙策、赵基这样的优秀同龄人为榜样,曹昂在逆境中正飞快适应战争。

  随着燕县城内三通鼓声停歇,敞开的城门重新封闭。

  半夜逃亡吏士挖开的东墙缺口,也开始重新填补。

  而城外各处收罗降军的晋军骑士,也开始驱赶降军向西撤离。

  道路上,夏侯尚扛着一捆长矛吃力跋涉,还时不时的扭头去看北边芦苇。

  那里并没有什么伏兵,只是有一些临时设立的烽火,守御烽火的士兵陆续撤离,并点燃了这些堆积的柴草。

  燕县西门,望着渐渐远去的晋军殿后骑军,曹昂扭头看曹真:“子丹,你说伯仁以后会如何?”

  “不知,他若投靠赵氏,来日仆自不会留手。”

  曹真十七岁,但身形宽阔,这根本不是普通人家能养出来的体格,他这种人混迹在败军之中也很是显目,根本躲不过审查。

  他还想把妹妹嫁给夏侯尚,如今看来只能落空。

  曹昂又去看另一侧的曹休,曹休神情沉静,察觉曹昂目光,就说:“甚难,以我观之,赵氏不会重用伯仁。”

  “这样也好,伯仁也能保全性命,能传承家业。”

  曹昂开口,脸上却没有什么情绪。

  明明是袁术造逆,各方护国讨逆,可中原一场混战,就自家输的最惨,除了燕县、濮阳这些人,其他的什么都没了。

  都输到这个地步了,曹昂早就麻木了,只希望赶紧结束战争,好好休缓一阵,再从长计议。

  至于其他的设想,他已经不抱希望了。

  孙策已经走过的路,他肯定走不通,袁绍自然会防着他。

  自己的前程,可谓黯淡无光,满是坎坷。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虎贲郎,虎贲郎最新章节,虎贲郎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