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宋国的宰相班子,首相是史弥远,官封太师、右丞相兼枢密使,爵封魏国公。
另外还有宰执四人。
郑清之,参知政事兼签书枢密院事。
乔行简,参知政事兼签书枢密院事。
薛极,参知政事兼签书枢密院事。
葛洪,参知政事,东阳郡公。
“蒙古驸马赵朔的《灭金令》,诸位相公都看过了吧?如今,金帝完颜守绪派完颜阿虎为使者,向我大宋求援。你们以为,我大宋是该考虑唇亡齿寒的道理,出兵助金国抗蒙呢?还是坐视不管,任由金国和蒙古相争?”
赵昀缓缓向五个国家宰执看来。
他出身民间,十八岁那年天降洪福,由一个寻常民间少年被史弥远推上了帝位。今年不过二十一岁,登基之后国政又由史弥远把持,并无多少治国理政的经验。
在如此决定宋国命运的关键时刻,着实有些慌了手脚。虽然竭力保持着镇定,但袍袖中的双手已在微微颤抖。
毕竟,宋金海上之盟灭掉辽国的前车之鉴,他不可能不知道。
但话说回来,即便宋国帮助金国,就真能挡住蒙古大军吗?惹恼了驸马赵朔,恐怕宋国灭亡得更快。
赵朔太祖之后的传言,更是让他胆战心惊。大家都是太祖之后,在赵昀还是民间百姓的时候,赵朔已经是一国之君了!谁更有资格继承太祖留下的基业,那还真不一定!
“陛下!微臣以为,我大宋理应坐山观虎斗。”
说这话的正是参知政事兼签书枢密院事薛极,史弥远的心腹。堂堂大宋首相和文臣们在朝堂上撕逼太过掉价,薛极就经常充当史弥远嘴替的角色。
薛极道:“自从蒙古和金虏开战以来,金虏不但不思和我大宋交好,反而施行什么北失南补之计,多次攻打我大宋。现在他们被蒙古逼得日暮途穷了,想起来我宋国交好了,早干什么去了?”
“还有,靖康之变,如此血海深仇,我大宋上至官家,下至军民百姓,一日不敢或忘。如今,陛下若是出兵帮助金虏,可对得起惨死异国的徽钦二帝?可对得起,我皇宋的列祖列宗吗?”
“至于什么唇亡齿寒的道理,官家更不须忧心。常言道,北人擅马,南人擅船。我皇宋既有长江、淮河之天险,江南又水网遍布,怕什么蒙古骑兵?”
“总而言之,蒙古若想灭金国就灭吧!金国覆灭,与我皇宋何干?”
薛极虽然靠阿谀奉承史弥远起家,但也不是毫无能力,这番言语说得赵昀连连点头。
“那却不然!”
同为参知政事兼枢密院事的乔行简,却马上出言反对,道:“说什么北人擅马,南人擅船?大唐一扫天下,南方的萧铣,可抵挡得住?还有,隋炀帝一个无道昏君,为皇子的时候就能覆灭南陈!”
“虽然陛下不是陈后主,但赵朔更非隋炀帝可比。若赵朔灭了金国之后南下,我皇宋如何抵挡?”
乔行简虽然今年年过五旬,却是老帅哥一名。须发齐整,风神俊朗,年轻时风靡无数贵妇名媛。如今年纪大了,岁月历练出来的威严庄穆的气质,更是自有一股慑人心魄的非凡气势。
此时乔行简慷慨陈词,赵昀也觉得他的话甚有道理,颔首连连。
赵昀向另外一位宰相郑清之看来,道:“薛爱卿主张坐山观虎斗,乔爱卿觉得应该联金抗蒙,朕也难以决断。郑爱卿,你以为呢?”
“臣也以为,若赵朔灭了金国再发兵南下,我大宋甚难抵挡。”
“哦?如此说来,郑爱卿是赞同乔爱卿的意见?”
“非也!”郑清之却摇头道:“臣以为,正是因为赵朔灭了金国之后,我大宋难以相抗。所以,我大宋如今,不是应联金抗蒙,而是联蒙灭金!”
“啊?为什么?”
郑清之自信满满地道:“很简单的道理,赵朔全取金国的土地子民之后,实力会更加强大,我大宋如何能与之相抗?”
“但如果我大宋联蒙灭金,就可以多一些地盘和子民。相应地,赵朔会少一些地盘和子民。这一出一入之间,就是我大宋在赵朔面前立足的本钱。”
“而且,既然我大宋联蒙灭金了,就是蒙古的友邦而不是敌国。只要我大宋表现得恭顺,赵朔有什么理由攻打我宋国呢?”
乔行简大怒道:“蒙古蛮夷,贪图子女财帛而兴兵。赵朔攻我大宋,难道还需要什么理由?”
郑清之却老神在在地道:“有道是师出有名。名正则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我大宋不给赵朔口实,总比给赵朔口实,强得多吧?”
“你这是强词夺理!难道忘记了,当初我大宋和金虏的海上之盟故事乎?”
“海上之盟的教训,当然要吸取。但那教训不是我大宋联金灭辽,而是派出的军队不行。童贯领军伐辽大败亏输,让金人看穿了我大宋的虚实,才兴兵攻打我大宋。”
顿了顿,郑清之胸有陈竹地道:“如果这次,我大宋派出一支劲旅,联蒙灭金。让赵朔以为我大宋数十万大军尽皆如此精锐,说不定就能保几十年的和平。几十年之后,哼哼,蒙古腐化堕落,说不得就是另外一个金国了。”
“你……你……”
郑清之有备而来,竟把乔行简说了个哑口无言。
他着急地向赵昀叩首道:“微臣虽然说不过郑相公。但是,微臣心里明白,联蒙灭金就是死路一条。唯有联金抗蒙,才有我大宋的一线生机啊!”
“这……”
到了现在,赵昀完全懵逼了。
三位宰相都已经发言,一个主张联蒙灭金,一个主张联金抗蒙,还有一个主张坐山观虎斗的,这让他该听谁的?
赵昀只得去问葛洪,道:“葛爱卿,你说呢?”
“臣年老昏聩,委实不知如何是好,请陛下治罪!”
葛洪原名葛宅园,早年师从吕祖谦,吕祖谦改其名为“洪”,今年都七十多岁了,委实不想趟这滩浑水。
如果献计正确还好说,献计错误造成了大宋亡国,那不就是留下千古骂名了?
这是何苦来哉?
葛洪不表态,赵昀就只能问唯一没有发言的首相史弥远了,
他对史弥远是又敬又怕。没有史弥远,他现在还是大宋的一个普通百姓呢,能不感激吗?没有史弥远处理朝政,他的皇位能坐得这么安稳?能不尊敬吗?
怕的是,史弥远掌握了全国的军政大权。当初能拥赵昀上位,现在未必就不能废了赵昀。他要是一开口,此事就算定了,赵昀也不敢开口反驳。
赵昀问道:“魏国公,你以为事到如今,我大宋应该如何应对呢?”
史弥远道:“其实,乔相公和郑相公所争执的,表面上是应该联蒙灭金,还是联金抗蒙。实际上,却是金国到底现在到底还有多少实力?蒙古到底有多强?”
“如果即便我大宋和金国联手,也不是赵朔的对手,那当然应该联蒙灭金,给我大宋争取更多的本钱。”
“如果金国尚可挽救,就应该以国事为重,联金抗蒙。”
“如果金国没有我大宋的支援也尚可支持,就应该坐上观虎斗了。”
赵昀眼前一亮,道:“那魏国公以为,现在金国和蒙古的实力,究竟如何?”
“如此军国大事,岂能凭臣的估算而定?臣以为,我大宋应该派一名将率一支劲旅,以援助金国的名义前往金国。他们不可主动与蒙古军作战,只需评估蒙古军和金国的实力,以供朝廷决策。当然了,如果蒙古军执意攻打我军,我军也需坚决反击,让蒙古军知道我大宋不可轻侮。”
“那魏国公以为,朝廷该派谁去呢?”
史弥远道:“就派江陵制置使孟珙去吧,他是我大宋名将孟宗政之子。如今孟宗政已然去世,孟珙接管了他的两万忠顺军。官家可命孟珙率一万忠顺军,去援金国,看看蒙古军和金军的实力,究竟如何。”
与金国的“忠孝军”类似,“忠顺军”也是仇恨凝结的队伍。只不过,这支队伍仇恨的对象不是蒙古人,而是金国人。
当初孟宗政在世时,招收从金国境内的唐、邓、蔡三州逃往宋国的壮士两万多人,编为“忠顺军”。
这支队伍不但和金国有着血海深仇,而且经名将孟宗政、孟珙训练,是宋国目前战力最强的队伍。
即便真和蒙古人真的对上,也不会堕了大宋的威风。
孟珙今年三十一岁,虽然才接手忠顺军两年,但早就名扬天下近十年了,也算大宋数得着的名将。
九年前,孟珙认为金人必犯樊城,向父亲孟宗政献策由罗家渡附近埋伏。金人果真到来,宋军趁其半渡出伏兵击之,金军半数被歼灭。
其后,孟宗政、孟珙又奉命救援枣阳,在战阵中父子失散。孟珙看见父亲穿着白色的战袍并骑着白马在敌阵中,大声喊道:“那是我的父亲。”立即率骑兵突入敌阵,救出其父!
单凭这一场战争,就说明孟珙是智勇双全的名将种子。
两年后,孟宗政又命孟珙偷袭金军。孟珙连破十八寨,斩首一千余级,缴获大量军器物资,实在是宋国对金国罕见的大胜,孟珙之名自此响彻大宋。
如今,孟珙为江陵制置使,麾下有两万忠顺军。由他率军前往金国,评估两国实力,实在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好吧,就依魏国公所言!”
赵昀微微颔首,此事就算这么定了。
半个月后,孟珙率一万忠顺军,进入了金国境内。
与此同时,赵朔的府兵也补充、集结完毕,可以对金国动手了。
首先是安排看家的人选。
赵朔命朵儿伯多黑申率一个草原千户,以及镶黄旗一个汉军万户,并七万府兵守河北。
命塔马赤率一个草原千户,以及镶黑旗一个汉军万户,海军正红旗,并六万府兵守山东。
朵里不合率一个草原千户,守呼伦贝尔大草原。
这三个草原千户原来只是赵朔的手下,一直作为赵朔的本部兵马随赵朔作战。
现在已经是赵朔的封臣了,这次让他们守家。
格日勒、阿尔塔纳、苏飞麾下的草原千户,长期驻守后方,只有在攻打西夏的时候动弹了动弹。既难免腐化堕落的问题,将士们又收获的战利品不多渴望着战争,现在攻金正好也让他们打打硬仗。
所以赵朔这次攻金的总兵力为:正红、正蓝、正黄、正黑、镶红、镶蓝六个汉军八旗万户。
赵朔本部兵马,草原战士八个千户一万人。一个契丹千户,共千人。
这个契丹千户本来由石抹明安率领,不过三年前石抹明安已经病逝,现在统领这个契丹千户之人是石抹明安的长子石抹咸得不。
另外随赵朔出征的,还有府兵二十万人。
当然了,这二十万府兵的主要作用,不是沙场厮杀。而是保障后勤,以及在赵朔的大军攻下地盘后迅速稳定地方。
不会出现蒙古人攻下某城后,只留几个人镇守的情况。
总而言之,赵朔此次出征的兵马,达到了二十九万人左右。
赵朔选择的主攻方向则是陕西。
很简单的道理,在这近十年的时间里,金国建立了黄河潼关防线。
以黄河天险隔绝南北,以潼关及附近的千里高山深谷屯驻重兵,进可攻退可守。
赵朔麾下的海军还在造船呢,五千人的海军正红旗组建还不到一年,平时以渔船训练,肯定不是金国水师的对手。
所以,赵朔的主攻方向就是陕西了。
如今陕西只有延州在蒙古的手中。延州西边的庆元路曾经被木华黎短暂夺取过。木华黎经庆元路,攻打金国的凤翔不克,中了一箭退了回去。庆元路也被金国重新夺回。
现在赵朔主力要攻打的,却不是延州西边的庆元路,而是延州南边的京兆。
京兆,也就是后世的西安。
只要攻破了京兆,就可以将屯驻着金国重兵的潼关,和陕西各地隔绝开来,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当初令木华黎折戟的凤翔府外无援兵,也就注定了覆灭!
另外还有宰执四人。
郑清之,参知政事兼签书枢密院事。
乔行简,参知政事兼签书枢密院事。
薛极,参知政事兼签书枢密院事。
葛洪,参知政事,东阳郡公。
“蒙古驸马赵朔的《灭金令》,诸位相公都看过了吧?如今,金帝完颜守绪派完颜阿虎为使者,向我大宋求援。你们以为,我大宋是该考虑唇亡齿寒的道理,出兵助金国抗蒙呢?还是坐视不管,任由金国和蒙古相争?”
赵昀缓缓向五个国家宰执看来。
他出身民间,十八岁那年天降洪福,由一个寻常民间少年被史弥远推上了帝位。今年不过二十一岁,登基之后国政又由史弥远把持,并无多少治国理政的经验。
在如此决定宋国命运的关键时刻,着实有些慌了手脚。虽然竭力保持着镇定,但袍袖中的双手已在微微颤抖。
毕竟,宋金海上之盟灭掉辽国的前车之鉴,他不可能不知道。
但话说回来,即便宋国帮助金国,就真能挡住蒙古大军吗?惹恼了驸马赵朔,恐怕宋国灭亡得更快。
赵朔太祖之后的传言,更是让他胆战心惊。大家都是太祖之后,在赵昀还是民间百姓的时候,赵朔已经是一国之君了!谁更有资格继承太祖留下的基业,那还真不一定!
“陛下!微臣以为,我大宋理应坐山观虎斗。”
说这话的正是参知政事兼签书枢密院事薛极,史弥远的心腹。堂堂大宋首相和文臣们在朝堂上撕逼太过掉价,薛极就经常充当史弥远嘴替的角色。
薛极道:“自从蒙古和金虏开战以来,金虏不但不思和我大宋交好,反而施行什么北失南补之计,多次攻打我大宋。现在他们被蒙古逼得日暮途穷了,想起来我宋国交好了,早干什么去了?”
“还有,靖康之变,如此血海深仇,我大宋上至官家,下至军民百姓,一日不敢或忘。如今,陛下若是出兵帮助金虏,可对得起惨死异国的徽钦二帝?可对得起,我皇宋的列祖列宗吗?”
“至于什么唇亡齿寒的道理,官家更不须忧心。常言道,北人擅马,南人擅船。我皇宋既有长江、淮河之天险,江南又水网遍布,怕什么蒙古骑兵?”
“总而言之,蒙古若想灭金国就灭吧!金国覆灭,与我皇宋何干?”
薛极虽然靠阿谀奉承史弥远起家,但也不是毫无能力,这番言语说得赵昀连连点头。
“那却不然!”
同为参知政事兼枢密院事的乔行简,却马上出言反对,道:“说什么北人擅马,南人擅船?大唐一扫天下,南方的萧铣,可抵挡得住?还有,隋炀帝一个无道昏君,为皇子的时候就能覆灭南陈!”
“虽然陛下不是陈后主,但赵朔更非隋炀帝可比。若赵朔灭了金国之后南下,我皇宋如何抵挡?”
乔行简虽然今年年过五旬,却是老帅哥一名。须发齐整,风神俊朗,年轻时风靡无数贵妇名媛。如今年纪大了,岁月历练出来的威严庄穆的气质,更是自有一股慑人心魄的非凡气势。
此时乔行简慷慨陈词,赵昀也觉得他的话甚有道理,颔首连连。
赵昀向另外一位宰相郑清之看来,道:“薛爱卿主张坐山观虎斗,乔爱卿觉得应该联金抗蒙,朕也难以决断。郑爱卿,你以为呢?”
“臣也以为,若赵朔灭了金国再发兵南下,我大宋甚难抵挡。”
“哦?如此说来,郑爱卿是赞同乔爱卿的意见?”
“非也!”郑清之却摇头道:“臣以为,正是因为赵朔灭了金国之后,我大宋难以相抗。所以,我大宋如今,不是应联金抗蒙,而是联蒙灭金!”
“啊?为什么?”
郑清之自信满满地道:“很简单的道理,赵朔全取金国的土地子民之后,实力会更加强大,我大宋如何能与之相抗?”
“但如果我大宋联蒙灭金,就可以多一些地盘和子民。相应地,赵朔会少一些地盘和子民。这一出一入之间,就是我大宋在赵朔面前立足的本钱。”
“而且,既然我大宋联蒙灭金了,就是蒙古的友邦而不是敌国。只要我大宋表现得恭顺,赵朔有什么理由攻打我宋国呢?”
乔行简大怒道:“蒙古蛮夷,贪图子女财帛而兴兵。赵朔攻我大宋,难道还需要什么理由?”
郑清之却老神在在地道:“有道是师出有名。名正则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我大宋不给赵朔口实,总比给赵朔口实,强得多吧?”
“你这是强词夺理!难道忘记了,当初我大宋和金虏的海上之盟故事乎?”
“海上之盟的教训,当然要吸取。但那教训不是我大宋联金灭辽,而是派出的军队不行。童贯领军伐辽大败亏输,让金人看穿了我大宋的虚实,才兴兵攻打我大宋。”
顿了顿,郑清之胸有陈竹地道:“如果这次,我大宋派出一支劲旅,联蒙灭金。让赵朔以为我大宋数十万大军尽皆如此精锐,说不定就能保几十年的和平。几十年之后,哼哼,蒙古腐化堕落,说不得就是另外一个金国了。”
“你……你……”
郑清之有备而来,竟把乔行简说了个哑口无言。
他着急地向赵昀叩首道:“微臣虽然说不过郑相公。但是,微臣心里明白,联蒙灭金就是死路一条。唯有联金抗蒙,才有我大宋的一线生机啊!”
“这……”
到了现在,赵昀完全懵逼了。
三位宰相都已经发言,一个主张联蒙灭金,一个主张联金抗蒙,还有一个主张坐山观虎斗的,这让他该听谁的?
赵昀只得去问葛洪,道:“葛爱卿,你说呢?”
“臣年老昏聩,委实不知如何是好,请陛下治罪!”
葛洪原名葛宅园,早年师从吕祖谦,吕祖谦改其名为“洪”,今年都七十多岁了,委实不想趟这滩浑水。
如果献计正确还好说,献计错误造成了大宋亡国,那不就是留下千古骂名了?
这是何苦来哉?
葛洪不表态,赵昀就只能问唯一没有发言的首相史弥远了,
他对史弥远是又敬又怕。没有史弥远,他现在还是大宋的一个普通百姓呢,能不感激吗?没有史弥远处理朝政,他的皇位能坐得这么安稳?能不尊敬吗?
怕的是,史弥远掌握了全国的军政大权。当初能拥赵昀上位,现在未必就不能废了赵昀。他要是一开口,此事就算定了,赵昀也不敢开口反驳。
赵昀问道:“魏国公,你以为事到如今,我大宋应该如何应对呢?”
史弥远道:“其实,乔相公和郑相公所争执的,表面上是应该联蒙灭金,还是联金抗蒙。实际上,却是金国到底现在到底还有多少实力?蒙古到底有多强?”
“如果即便我大宋和金国联手,也不是赵朔的对手,那当然应该联蒙灭金,给我大宋争取更多的本钱。”
“如果金国尚可挽救,就应该以国事为重,联金抗蒙。”
“如果金国没有我大宋的支援也尚可支持,就应该坐上观虎斗了。”
赵昀眼前一亮,道:“那魏国公以为,现在金国和蒙古的实力,究竟如何?”
“如此军国大事,岂能凭臣的估算而定?臣以为,我大宋应该派一名将率一支劲旅,以援助金国的名义前往金国。他们不可主动与蒙古军作战,只需评估蒙古军和金国的实力,以供朝廷决策。当然了,如果蒙古军执意攻打我军,我军也需坚决反击,让蒙古军知道我大宋不可轻侮。”
“那魏国公以为,朝廷该派谁去呢?”
史弥远道:“就派江陵制置使孟珙去吧,他是我大宋名将孟宗政之子。如今孟宗政已然去世,孟珙接管了他的两万忠顺军。官家可命孟珙率一万忠顺军,去援金国,看看蒙古军和金军的实力,究竟如何。”
与金国的“忠孝军”类似,“忠顺军”也是仇恨凝结的队伍。只不过,这支队伍仇恨的对象不是蒙古人,而是金国人。
当初孟宗政在世时,招收从金国境内的唐、邓、蔡三州逃往宋国的壮士两万多人,编为“忠顺军”。
这支队伍不但和金国有着血海深仇,而且经名将孟宗政、孟珙训练,是宋国目前战力最强的队伍。
即便真和蒙古人真的对上,也不会堕了大宋的威风。
孟珙今年三十一岁,虽然才接手忠顺军两年,但早就名扬天下近十年了,也算大宋数得着的名将。
九年前,孟珙认为金人必犯樊城,向父亲孟宗政献策由罗家渡附近埋伏。金人果真到来,宋军趁其半渡出伏兵击之,金军半数被歼灭。
其后,孟宗政、孟珙又奉命救援枣阳,在战阵中父子失散。孟珙看见父亲穿着白色的战袍并骑着白马在敌阵中,大声喊道:“那是我的父亲。”立即率骑兵突入敌阵,救出其父!
单凭这一场战争,就说明孟珙是智勇双全的名将种子。
两年后,孟宗政又命孟珙偷袭金军。孟珙连破十八寨,斩首一千余级,缴获大量军器物资,实在是宋国对金国罕见的大胜,孟珙之名自此响彻大宋。
如今,孟珙为江陵制置使,麾下有两万忠顺军。由他率军前往金国,评估两国实力,实在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好吧,就依魏国公所言!”
赵昀微微颔首,此事就算这么定了。
半个月后,孟珙率一万忠顺军,进入了金国境内。
与此同时,赵朔的府兵也补充、集结完毕,可以对金国动手了。
首先是安排看家的人选。
赵朔命朵儿伯多黑申率一个草原千户,以及镶黄旗一个汉军万户,并七万府兵守河北。
命塔马赤率一个草原千户,以及镶黑旗一个汉军万户,海军正红旗,并六万府兵守山东。
朵里不合率一个草原千户,守呼伦贝尔大草原。
这三个草原千户原来只是赵朔的手下,一直作为赵朔的本部兵马随赵朔作战。
现在已经是赵朔的封臣了,这次让他们守家。
格日勒、阿尔塔纳、苏飞麾下的草原千户,长期驻守后方,只有在攻打西夏的时候动弹了动弹。既难免腐化堕落的问题,将士们又收获的战利品不多渴望着战争,现在攻金正好也让他们打打硬仗。
所以赵朔这次攻金的总兵力为:正红、正蓝、正黄、正黑、镶红、镶蓝六个汉军八旗万户。
赵朔本部兵马,草原战士八个千户一万人。一个契丹千户,共千人。
这个契丹千户本来由石抹明安率领,不过三年前石抹明安已经病逝,现在统领这个契丹千户之人是石抹明安的长子石抹咸得不。
另外随赵朔出征的,还有府兵二十万人。
当然了,这二十万府兵的主要作用,不是沙场厮杀。而是保障后勤,以及在赵朔的大军攻下地盘后迅速稳定地方。
不会出现蒙古人攻下某城后,只留几个人镇守的情况。
总而言之,赵朔此次出征的兵马,达到了二十九万人左右。
赵朔选择的主攻方向则是陕西。
很简单的道理,在这近十年的时间里,金国建立了黄河潼关防线。
以黄河天险隔绝南北,以潼关及附近的千里高山深谷屯驻重兵,进可攻退可守。
赵朔麾下的海军还在造船呢,五千人的海军正红旗组建还不到一年,平时以渔船训练,肯定不是金国水师的对手。
所以,赵朔的主攻方向就是陕西了。
如今陕西只有延州在蒙古的手中。延州西边的庆元路曾经被木华黎短暂夺取过。木华黎经庆元路,攻打金国的凤翔不克,中了一箭退了回去。庆元路也被金国重新夺回。
现在赵朔主力要攻打的,却不是延州西边的庆元路,而是延州南边的京兆。
京兆,也就是后世的西安。
只要攻破了京兆,就可以将屯驻着金国重兵的潼关,和陕西各地隔绝开来,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当初令木华黎折戟的凤翔府外无援兵,也就注定了覆灭!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最新章节,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最新章节,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