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果然仍是发生了变化,李世民饶恕了单雄信。

  这也能够说明李世民的变化。

  他原本的性格便是十分的听劝,如今在拥有了更为坚定的目标之后,这种性格同样也是被无限的放大。

  对于李世民的宽容,单雄信极为的感动。

  其实正如顾泉所说一般。

  单雄信死战也只是为了一个“忠”而已,如今就连王世充都已经投降了,他便更加无需再多想什么了。

  作为王世充麾下的大将军,他在军中还是十分有威望的。

  在他的帮助以及顾氏的影响之下。

  对于洛阳守军的吸纳同样也是十分的顺利。

  而李世民接下来的目标,自是要调转兵锋,重归唐土,来解决当下的四方诸侯!

  局势彻底大变。

  随着这个消息逐渐传开,这对整个天下亦是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影响。

  ——四海沸腾!

  这个结果对于四方诸侯而言,绝对可称之为晴天霹雳!

  窦建德被生擒?

  王世充投降?

  又有谁敢相信这一切?

  唐军的实力确实很强,尤其是得陇西之地之后,面对如今的唐军四方诸侯根本就无人敢有必胜之心。

  可这可是联兵啊!

  就这样败了?

  甚至就连两个皇帝都被李世民生擒了?

  就连李渊在乍一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整个人都愣住了。

  随之而来的便是狂喜。

  这一仗的意义实在是太大了,他甚至都已经看到了天下共主的位置就摆在他面前了!

  朝中的大臣们自然也是无比兴奋。

  他们赌赢了!

  只要李唐能够彻底扫平天下,那么他们的功劳都将成为家族最为核心的底蕴!

  而与他们完全相反,对于四方诸侯而言,哪怕他们心中再怎么不甘心,再怎么不愿意接受现实,如今的局势都不得不逼着他们做出选择。

  面对已经开始回援的唐军,他们就根本没有任何能赢的机会!

  那可是数十万大军啊!

  李世民如今已经完全吸纳王世充与窦建德的兵力,这是他们不可能承受得住的兵力。

  其实对于他们所有人而言,现在对付李唐才是他们唯一的机会。

  因为李唐还没有机会完全吸收一切。

  若是他们能够齐心的话,或许还是会有那么一线生机的。

  但人这类生物就是如此。

  与其是选择去相信那些不一定靠谱的诸侯,与他们进行联合反唐,去夺那一线生机,四方诸侯们更愿意选择留偏安一隅,纵是最后唐军攻来,也不枉享受到的荣华富贵。

  这就是人性。

  宛若流水一般的大军可谓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李渊自然不会选择追击。

  虽然就此时看起来战机已至,但在真正的精锐还未曾赶回之前,此举亦是会冒着极大的风险。

  最关键的是,现在对于李渊而言。

  他只需要等到李世民赶回来,届时无论是选择先稳固洛阳、河北之地也好,亦或是乘胜追击也罢,都无伤大雅。

  李渊又何须冒险?

  整个天下的局势可谓是在短短时间之内便发生了巨变。

  虎牢一役,恰似上苍执雷霆之笔,彻底做实了一系列关于“天命在李”的谶言。

  此次之外百姓们就想不到别的原因了。

  若无天命——岂会得顾氏所助?

  若无天命——又岂会以这点兵力平定二帝?

  各种谣言相继而起。

  随着虎牢关一役的消息越传越远,虽然李唐还未曾一统天下,但却已经完全有了大一统王朝的感觉。

  尤其是李世民与顾泉两人的声望更是水涨船高。

  甚至都已经有了不知道多少的百姓将他们二人称之为“光武皇帝刘秀”与“忠武侯顾啸”的转世了。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李世民终是率军赶回了长安。

  李渊给了李世民举行了规格极高的欢迎仪式,甚至就连他自己都亲自去了城外,迎接大获全胜的李世民等人。

  此战的功劳太大了。

  这一战,甚至都已经有了一战而定天下的感觉。

  甚至就连群臣都不得不承认李世民的功劳。

  接下来的天下,又有谁能挡得住李唐?

  这种功劳亘古罕见。

  又岂会在反对李渊的这个举动?

  而且李渊此举也是在向一众的将士展现着自己的英明。

  长安城下。

  声声鼓乐之音奏响,在群臣与长安百姓的见证之下,李世民策马刚至长安城前,便连忙下马前去拜见李渊。

  “儿臣叩见父皇。”

  李世民甚至还要行大礼。

  不过李渊却直接将他拦了下来,大笑着道:“我儿此战居功甚伟,乃我大唐功臣,不必如此。”

  说着,他看向了李世民身后的众将,脸上笑容更甚,“众将士亦然!”

  ——举国同庆。

  伴随着无数百姓的目光。

  李渊拉着李世民的手,带着群臣与众将士缓缓朝着城中而去。

  或许真的是因为太过于激动。

  在李渊的拉着之下,李世民所处的位置甚至都已经超过了太子李建成,这让后者的表情突然就有些不自然了起来,包括他的一些心腹。

  不过这一切都在这举国欢庆的气氛之下被冲散。

  庆功宴如期而至。

  李渊的不凡之处在这种时候就体现了出来,虽然有不少将领都是在这一战之后才投降了李世民。

  但李渊在听到他们的本事之后。

  亦是给予了赏赐,甚至还让他们来参加了庆功宴。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收揽人心的手段。

  古人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别说如今李渊这种不计前嫌的态度了。

  光凭着这一点,便已经让这些人开始感念起了李渊的圣德。

  而就在庆功宴开始之前,李世民也是将窦建德与王世充二人给带了过来。

  如今的他们已经完全没有了半点的意气风发。

  相比于昔日身穿龙袍意图纵横天下的样子,如今的二人看上去竟是有些狼狈。

  “父皇,此二贼当由父皇亲自处置。”

  李世民亦是缓缓起身,走到了二人身前,朝着李渊拱手说道。

  ——殿内气氛陡然一变。

  李渊扫视在场众人,缓缓开口:“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陛下,臣谏当诛二贼。”

  裴寂立刻起身,走到殿中朝着李渊拱手说道,“若不然——”

  “天下人心难安,恐会滋生乱敏。”

  他们这些人自是不想留下任何的风险。

  虽然王世充窦建德二人已成俘虏,但毕竟再怎么样这两个人昔日都是称霸一方的帝王,在地方上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臣附议!”

  “臣附议!”

  “.”

  众臣相继起身。

  这可没有什么利益冲突,整个朝堂上下皆是无比的统一。

  李渊微微点了点头,旋即又看向了李世民,开口问道:“二郎啊,你意下如何?”

  “父皇。”

  李世民再次拱了拱手,沉默了一下后这才接着道:“儿以为,父皇若是能宽恕二人,或会让天下人知父皇之宽仁,更能让天下人心向我大唐。”

  他其实早就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甚至还和顾泉谈过。

  李世民原本的想法是放了王世充宰了窦建德。

  借王世充立仁;

  借窦建德立威;

  其实此举同样也是出自各种考虑,王世充为人贪婪,他这种人李世民十分是完全看不上的。

  而窦建德则不同,虽然窦建德一直在征召兵马。

  但他为人简谱,一直严整军纪,对于顾氏的态度也十分尊崇。

  种种举动都让他在河北有了不小的根基。

  这种人杀了自是最为合适的。

  但顾泉却还是劝住了他,建议他应当借此宣誓李唐仁义之心,来告诉天下人李唐与杨隋的不同。

  至于窦建德在河北的根基——

  只要顾氏还在,那这一切便不是什么问题。

  李世民也曾细细考虑过这个问题,最后也终是确定了答案。

  他现在其实已经有了昔年顾琛的那般无敌之心。

  那就是被他打败之敌,从此之中便不会在被他当做对手。

  这并不是自傲。

  而是一个人对于自己才能的绝对自信。

  话音刚落,顾泉这时也是立刻站了起来,朝着李渊拱了拱手道:“陛下,末将附秦王之议!”

  其实顾泉也并不是只想着救窦建德一命。

  最主要的还是想要让天下快速一统。

  就如同昔年的顾易想法一般,唯有快速打造盛世,才能让顾氏的声望继续再天下人的心中扩散。

  他不想在生出什么意外,来影响天下一统的进度。

  随着两人相继开口,整个大唐的大半武将都是相继起身附议。

  声声喊声回档在整个殿内。

  看着这一幕,不少人的表情都变了。

  ——包括太子李建成。

  李世民的声望太高了,高到他不得不敏感起来。

  还是那句话,任何人的心态都会随着环境与位置的不同而渐渐发生改变。

  昔年的他们还只是兄弟,整个李氏也随时都在面对着亡族的危机。

  当时的他能想着让李世民多多保重。

  但现在,他似乎已经做不到了。

  李渊的表情亦是有些复杂,看着眼前的两人,他沉默了良久旋即这才微微点了点头。

  “我儿说的不错。”

  “朕,准了。”

  或是气氛实在过于诡异。

  李渊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让无数人表情大变。

  支持处死两人的多是支持李建成的,而那些武将都在支持李世民。

  而就在这种情况之下,李渊竟然应允了李世民的提议,虽然他们都不确定李渊这到底有没有深意,但仍是不由得会让人多想。

  “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传朕旨意。”

  “将此二贼流放至蜀地。”

  李渊表情丝毫不变,在这愈发诡异的气氛之中为两人做出了最后的宣判。

  王世充是真的怕到了极点。

  在听到这话时,只感如释重负,整个人几乎瞬间便跪了下去,感恩着李渊的恩德。

  而窦建德则不然。

  他的表情极为复杂,似乎是因为习惯了这死亡所带来的威胁,此刻的他竟只感觉无比的坦然。

  他想起了很多事。

  想起了这些年来多次前往巨鹿,到了最后甚至是当面质问顾煜为何不能助他。

  毕竟在他眼中,他并不觉着自己比谁差在哪里。

  只要他能够一统天下,完全可以如昔年的刘备刘禅等人一般,给与顾氏最绝对的信任。

  但顾煜当初却只是跟他说了句:“他并不是这种人。”

  当如的他还完全不明白。

  但如今,窦建德似乎已经有些明白了。

  他确实已经变了太多。

  似乎从顾氏第一次拒绝他的时候起,哪怕顾氏当时还没有帮助李唐,他对顾氏便已经有了敌意,只不过是因为局势一直在压制着这股敌意。

  但只要天下一统,待局势稳定。

  他恐怕第一个要控制的便是顾氏。

  唯有那股争霸之心彻底熄灭之后,窦建德才渐渐看清了自己。

  但他仍是有些不懂。

  难不成这李唐的皇帝就不会变吗?

  “顾公,那便且让我看看你所想要的盛世吧。”

  伴随着一股股思绪不断闪过,他在心中喃喃道了一句,旋即也是朝着李渊跪了下去。

  此事被彻底敲定。

  但哪怕是让侍卫再次带走了两人,整个殿内的气氛却也不复当初。

  李渊并未去管殿内异样的气氛。

  待侍卫将两人拉走,旋即他便高高举起了金樽,大笑着道:“诸位,与朕共饮此樽!”

  虽然不少人心中皆是心绪复杂,但欢声笑语亦是重新出现在了这庆功宴上。

  一众武将自然是最高兴的。

  又有谁不想要封赏呢?

  而他们也清楚,李渊向来氏从不吝啬于封赏的君主。

  果然,就在酒过三巡之际,李渊终是提起了此事,当着群臣的面开始了封赏。

  殿内瞬间寂静。

  不仅仅是随李世民出战的将士,同样也包括守城的大臣。

  可以说是整个唐庭上下皆有封赏。

  这就是李渊为人的特点之一,他善于用这些东西去拉拢所有人。

  在原本历史就是如此。

  如今亦然。

  一个个名字被李渊唤出,他似乎早就已经考虑好了一切安排,并未做出过多的犹豫。

  直至最后时候才到了出征的将士。

  尉迟恭;秦琼;李靖.

  一个个的名字被相继唤出,包括顾氏子弟。

  直至最后之时,才到了顾泉与李世民。

  “子渊。”

  李渊一边喝了一口酒,一边唤出了顾泉的字号。

  这一声呼唤让殿中群臣都不由屏息。

  皇帝以字相称,已是莫大的恩宠。

  但这种亲昵又难以让众人说出什么,毕竟这可是顾氏子弟,又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

  李渊并未直接说出封赏之事,反倒是言辞恳切的问道:“如今河北已定,不知顾公他可否愿意出山?”

  “若是顾公有意。”

  “朕,愿亲自前往巨鹿,来请顾公出山。”

  他口中的顾公——自是顾煜。

  这些年来,李渊可是一直都记着这事。

  尤其是这几年来自得到顾氏帮助之后,他的势力飞速发展,这已经让他更加意识到了顾氏的重要性。

  他一直都在等待一个机会。

  顾泉闻言,连忙认真一拜,认真回答道:“陛下垂询,臣诚惶诚恐。然家父心意,臣实难揣测。”

  虽然他的才能已然不凡。

  但想要完全看出顾煜的良苦用心却还是不够。

  闻言,李渊眼中闪过一丝失望,却很快掩饰过去,他轻叹一声,转而正色道:“此战大捷,子渊居功至伟。“

  “子渊——”

  “朕今擢升子渊为骠骑大将军,望卿能效法昔年忠武侯啸公,为朕扫清六合。”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隋制沿袭至今,骠骑大将军已是武将极致。

  就如同天下的种种传闻一般,顾泉他真的就如同昔年的顾啸一般,要走到了一个武将的终点。

  群臣面面相觑,却无人敢出言反对。

  毕竟无论是以顾泉的战功也好,亦或是以顾氏的声望也罢,这个封赏倒也相称。

  但真正牵动众人心弦的,是接下来对秦王的封赏。

  “谢陛下。”顾泉立刻便朝着李渊拱手一拜,旋即自觉退下。

  在路过李世民身侧之时,李世民亦是笑着看了看他,眼神之中的期待之色不由得更加浓郁。

  没错,就是期待。

  李世民一直都在期待李渊能如昔年的承诺一般,将他拜为李氏的十方征渡使。

  或许就是因为过于期待。

  他甚至就连手都在隐隐的发颤。

  终于,在所有人关注的目光之下,李渊的声音再次响了起来。

  “二郎啊。”

  所有人在这一瞬间立刻便看向了李世民。

  而李世民也是深深的吸了口气,旋即缓缓起身站了起来:“儿臣在。”

  大殿内顿时鸦雀无声。

  明明是封赏之时,但这一刻给人的感觉竟是有些窒息。

  李渊并未去管其他人如何,只是看着李世民,似乎是读懂了他眼神之中的期待,缓缓开口:“吾儿世民,自兴兵以来,南征北战,屡立奇功。”

  “朕,想了很久。”

  “以为以我儿于社稷之功,前代官皆不足以称之.”

  所有人的表情在这一刻陡然生变。

  李世民的梦想并不是什么秘密,朝中几乎所有大臣都知道此事。

  以前到并不觉这如何。

  但如今当这一刻快要成真之时.无形的风暴却还是升了起来。

  十方征渡使——可与皇权抗衡。

  甚至就在当下;

  这个官职甚至还要凌驾于皇权之上。

  甚至都已经有人不由自主的便要开口劝阻了,不过李渊却突然话风一转:“特置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

  “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掌全国征讨,并总判府事。”

  话音落下,整个殿内的气氛就如同找到了宣泄口一般,那种凝重的感觉瞬间消散。

  李渊给的这个赏赐高吗?

  很高!

  按理而言,这完全就不应该是一个宗室王爷可以掌控的权利。

  但相比于所有人以为的十方征渡使,却又差了太多太多。

  最起码,他还不能限制皇权。

  这种安排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不少人在这一刻竟是莫名松了一口气,包括太子李建成。

  寂静!

  绝对的死寂!

  李世民完全愣住了,万万没料到李渊竟然会给自己这个官职。

  虽不及顾琛的十方征渡使。

  但“天策上将”亦是特置的官职。

  “难不成父皇这是觉着我还未曾扫平天下?”

  李世民的心中自然而然的就生出了这个想法,李渊可是自己的父亲,李世民自然不会有什么异常的情绪。

  这个想法立刻便被他认定了下来,旋即他也是不在犹豫,当即朝着李渊拱手拜了下去:“儿臣,谢父皇隆恩。”

  “儿臣定当不负父皇所望,定会为我大唐扫平群贼。”

  铿锵有力的话音瞬间落下。

  直至这一刻,不少人才彻底反应过来。

  “十方征渡使”并未再次出现的喜悦在这刹那瞬间消散。

  看着毅力在殿内的李世民,不少人的表情皆是愈发复杂。

  ——天策上将!

  不是十方征渡使又能如何?

  虽然不能扼制皇权,但如今李世民的权利显然已经超过了太子李建成。

  陛下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难不成是要废太子而立秦王?

  饶是没有选择站队的大臣,在这一刻心中都已经生出了这种念头。

  顾易一直都在默默注视着这一切。

  看着众人那不断变化的眼神,他心中十分清楚,很多事情是注定无法完全避免的。

  十方征渡使——

  其实顾琛的出现已经给了后世很多人另一条道路可走,但对于其余人而言这条路又始终都是绝路。

  顾琛为何能做到这个位置?

  不仅仅是他绝无仅有的功劳,同样还有顾氏数百年来一代代人努力所经营下来的声望。

  ——忠。

  始终都是顾氏最关键的标签之一。

  也唯有这种人,才能成功的踏上这一条路。

  而其他人要想如他一般,又怎么可能?

  李唐的矛盾已经开始升起来了。

  这完全不可避免。

  人注定无法完全控制好自己的各种情绪。

  野心与不安;志向与死亡;

  这一系列的矛盾会随着李世民的声望越来越高而促成越来越多的矛盾。

  这是人性导致的必然,又有何人能阻?

  无形的风浪在整个大唐内部所掀起。

  虽然如今这一刻还未彻底爆发出来,但大势却早已在暗中渐渐拉开了序幕。

  ——在顾氏的帮助之下,河北并未如同原本历史之中一般出乱。

  李渊未杀窦建德与王世充的行为,确实是为他赢来了不少的名声。

  仁慈的帝王向来都会获得百姓的期待。

  李渊对待和他作对的伪帝都会如此,更何况百姓呢?

  在虎牢大胜所带来的声势之下,这个消息就宛若潮水一般持续朝着天下各地不断蔓延。

  李世民并未直接出兵,继续扫平天下。

  而是帮助李渊稳固刚刚收复的疆土,扫灭其中一个个小势力,包括四方的乱贼。

  又何须心急?

  纵使四方之贼不会俯首称臣又能如何?

  这滚滚大势之下,他们的军心又岂能扛得住?

  李世民时刻都在告诫着自己,他想要的是如顾琛一般打造出一片盛世来,而不是单纯的战场攻杀。

  李渊还是亲自让人去了巨鹿拜访顾氏。

  其实他是想亲自前去的。

  就算请不动顾煜,亦是能够选择祭祀顾氏先贤,此举能够给他带来太多的好处了。

  不过最后他还是止住了这个念头。

  帝王亲自拜访,这无疑是会将整个顾氏都架起来。

  李渊是个要体面的人,不愿去做这种事。

  他只是派去了使者。

  但最后的结果也并未出乎顾易的预料,顾煜并未亲自出世,只是将家族之中那些善于治世之才派了出来。

  帮助李唐稳固疆土,来当做他们入朝的第一份功劳。

  其实顾易倒是能够理解顾煜为何要如此。

  无非是想保留下顾氏最后的一些底线,那就是家主不会参与乱世,就如同昔年的顾泽一般。

  他也唯有等到天下真正一统,才会踏出巨鹿。

  这是顾氏家主必须要面对的责任。

  比较让顾易诧异的是,顾彦竟然和平阳公主搞在了一起,甚至就连顾易都未曾发现这事。

  历史确实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但亦有无法避免之事。

  长安,东宫。

  “先生,当代顾公究竟是何等人物?”李建成端坐案前,目光凝重地望向魏征,声音低沉而郑重。

  魏征闻言,眉宇间掠过一丝复杂之色,沉吟良久,方才缓缓开口:“高深莫测。”

  他深吸一口气,眸中流露出几分敬仰,继续道:“顾公昔年遍历四海,亲睹天下由衰转盛,复由盛转衰,所悟之道,非常人所能揣度。”

  见李建成神色愈发肃然,魏征略作思忖,又道:“若殿下能得顾公辅佐,储君之位……当固若金汤。”

  李建成眼中骤然一亮。

  魏征出身巨鹿魏氏,素来持重,他既如此评价,自然可信。

  然而,魏征随即摇头,叹道:“可惜,顾氏世代不涉国本之争,纵使殿下有意,亦难请动。”

  “先生可否代为引荐?”李建成眉头微皱,语气略显急切。

  魏征苦笑,拱手道:“臣微末之身,岂能左右顾公之意?”

  殿内一时沉寂。

  李建成目光微黯,指节无意识地叩击案几,显是心绪难平。

  这些时日,他夜不能寐,朝堂流言四起,秦王李世民功勋日盛,声望如日中天,令他如芒在背。

  人心易变,李建成亦不例外。

  “殿下不必忧虑。”魏征见状,温声劝慰,“如今顾氏子弟陆续入朝,殿下若能施恩结纳,未必不能得其助力。秦王既能如此,殿下何须自扰?”

  李建成微微颔首,随即轻叹一声:“若事不可为,不妨将十方征渡使之位予二弟,终究非皇位,届时……”

  话音未落,王珪已霍然起身,肃然道:“殿下,万万不可!”

  作为太子中允,王珪乃李建成心腹重臣,此刻神色凝重,直视李建成道:“殿下莫非真以为,秦王是昔年昭烈侯顾琛?”

  李建成目光一凝。

  王珪沉声续道:“秦王之志,天下皆知。若他日殿下登基,政见相左,殿下以为,以秦王在军中之威望,会俯首听命否?”

  寥寥数语,直指要害。

  李世民终究非顾琛,既无顾氏累世清名,更无顾琛当年之进退得宜。即便顾琛功高盖世,亦因遇刘备、刘禅这般君臣,方能善终。

  而今呢?

  李建成与李世民虽为手足,却已渐生嫌隙,日后如何,谁可预料?

  李建成沉默良久,指节扣案之声愈发急促。

  王珪见状,再进一言:“殿下当务之急,除笼络朝臣外,更需向陛下进言,绝不可复立十方征渡使!”

  “秦王乃陛下之子,岂能与陛下同享权柄?更何况,昔年昭烈侯临终前亦曾言,后世不可再设此职!”

  东宫诸臣纷纷附议,言辞恳切。

  他们已无退路,唯有扶持李建成,方能保全己身之利。

  李世民虽初露锋芒,然此风断不可长!

  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任何苗头,都必须要扑!

  李建成目光渐锐,待众人言毕,终是缓缓点头,沉声道:“孤……明白了。”

  (Ps:二合一章节,跪求月票,求兄弟们多多支持一下,这个月抬鱼一手,帮鱼维持一下月票榜排名,万分的感谢。接下来关于大唐的剧情一定不会让兄弟们失望!)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最新章节,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