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慑住袁隗之后,刘辩微微眯起双眼,那双遗传自何皇后的凌厉丹凤眼也看向了韩馥和胡毋班。
狗咬狗,这般场景倒是难得一见的乐子。
而对于此二人,他也就不会给予什么体面了。
“廷尉何在!”
刘辩高声喝道,那声音之中仿佛携着一股无形的威压,令人心头一震。
“臣廷尉崔烈在!”
原本一直在看热闹的崔烈听闻太子这声厉喝,身躯一颤,连忙起身离席来到太子面前俯身行礼。
“咆哮朝堂,又于朝会之上私斗,该当何罪?”刘辩向崔烈问询道。
崔烈闻言,略作犹豫。
倒不是他有心偏袒二人,而是他在思考该以何罪名定罪。
咆哮朝堂和朝堂斗殴,若是以“廷前失仪”论处,轻者申斥罚俸,重者也不过是贬谪乃至罢官。
但天子是君,太子殿下也是君,君前如此失仪可视为对君王的轻慢,也能以“大不敬”之罪论处。
而大不敬之罪的严重性就远不是区区廷前失仪可比的了,轻者罢官,重者流放弃市。
当初党锢之争,许多党人也是因“大不敬”之罪或流放或处死。
而如今太子向崔烈问询,加之崔烈古文学派名士的身份以及廷尉的职位,在对韩馥和胡毋班的处置上,他有着莫大的话语权,一句话便能奠定对二人处置轻重的基调,也就是所谓的一言决生死。
但太子见崔烈犹豫,只是嘴角微微勾起一抹弧度,笑容中颇多玩味,就这么瞅着崔烈,也不催促,极具耐心地等待着崔烈开口,似乎笃定崔烈不会给出他认定的“参考答案”以外的任何答案。
崔烈,出身于博陵崔氏,祖上乃是那位“崔杼弑其君”的主人公崔杼。
但当听人提起博陵崔氏之时,刘辩的第一反应便是某位丞相的好友博陵崔钧崔州平,而恰巧这位崔州平便是崔烈的幼子。
博陵崔氏以儒学与风骨闻名,世传《左氏春秋》,族中子弟多刚直清正,数代人先后在王莽、梁冀与窦宪这些人的礼遇下展现出了惊人的傲骨,为今古文两派士人共同推崇。
而到了崔烈这一代,其人于《左氏春秋》上的经学水平极高,卢植与服虔这两位同治《左氏春秋》的古文学派大家都曾大为感叹,而服虔又将崔烈介绍给了好友郑玄,郑玄亦对崔烈在《左氏春秋》上的治经水平大为惊异,遂引为友人。
凭借博陵崔氏的刚直风骨名望与自身高超的经学水平,崔烈的仕途可谓一片坦途。
然而这条坦途在抵达九卿之后便断了,能成为当朝九卿之人,谁不是家族名望深厚,本人又在士林中名望非凡的名士呢?
因此崔烈便在九卿的位置上停留了许多年,虽一路晋升至廷尉却也年至五旬,不出意外的话,他的仕途便会止步于此了。
然而治经水平高超的人,并不代表品行高洁,在这层大儒与风骨的外衣下,却是一颗为了往上爬而不择手段的心。
在他废除天人感应说,并宣布不再因灾异免三公后,崔烈便迫不及待地在私下里拜见了高望,向他请教太子是否还有卖官鬻爵的计划。
开玩笑,他已至天命之年,难道要按部就班地等待三公自然老死后再候补上位?
廷尉在九卿中位列第五,他上面是太常刘焉,暂时空置的光禄勋,卫尉樊陵以及太仆张温,也就是说除了三公外,光是九卿的同僚他就得熬死三个!
而这三人里,刘焉今年五十二岁,却精神矍铄,不见几丝银发;卫尉樊陵比他还年轻三岁,三年前以京兆尹的身份亲负土石,在泾河岸督建灌溉引水渠;太仆张温今年亦是五十岁,但平素里骑马射猎,身子骨比他壮实多了。
就这仨,谁熬死谁还不一定呢,崔烈自觉若无意外,他就是那个最先被熬死的。
而在得到高望否定的答案后,崔烈旋即又拜见了太子,算是九卿之中第一个在私下里向太子表达臣服之意的。
不过彼时的臣服并无太多实际意义,崔烈这等九卿是不会在那个时候就完全倒向太子的,只是会稍有偏向。
但如今不同了,太子不仅逐步掌握了诸多权力,更是拥有一支两万人的常备军驻扎在雒阳,得到了古文学派还有如杨赐这等弘农杨氏的顶级士族支持。
先前太子若是以三公许诺,他并不会相信,因为除非太子殿下是如天子那般卖官鬻爵,否则想要封谁为三公,必然绕不开朝堂百官的阻挠。
可如今的太子殿下,已然是整个大汉最能履行政治承诺的人了,换言之,太子殿下许下的封官赐爵等政治承诺,其可执行度与信用度,在整个大汉是最高的!
太子向他询问意见的话语落在崔烈耳中,好似是在亲切地问他“崔卿,想不想当三公呀”。
崔烈表示“我想,我太想了!我都……我做梦都想啊我!!!”
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因此在得到太子的问询后,崔烈反而是有些激动的!
他犹豫要以哪一种罪名惩治韩馥和胡毋班,只是在思考太子是想严惩还是轻拿轻放,该如何将罪名定下又让人无可指摘。
不过崔烈脑中忽然灵光一闪,他敏锐地意识到太子方才的用词——私斗!
何谓私斗?
出于个人原因而斗殴!
“启禀殿下,二人于君前咆哮私斗,乃是‘大不敬’之罪!”
崔烈声音洪亮,惊诧了一众等待着崔烈为韩馥和胡毋班开脱的士人,而崔烈深知自己的任务还未完成。
为二人的罪名定性容易,但要让百官无可指摘将罪名定死,这才是功劳!
“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崔烈自然也听见了百官的惊讶声和窃窃私语,摆出一副刚直名士之状,神色肃穆道,“韩文节与胡毋季皮因学术之争而不敬,非为公义,乃是私利,自当从重惩处,否则日后人人皆效仿之,太子殿下还有何威严,朝廷还有何威严!”
崔烈声音高亢,须髯也随着他的话语而微微颤动,怒目圆睁,扫视着朝堂百官,言罢之时重重一挥衣袖,发出猎猎声响。
不得不说,崔烈此人至少在表象上的确是个令人敬服的海内名士,如果不是刘辩一早就清楚若非他接管了朝政,这老东西便会将出五百万钱购得司徒之位,光是这番言谈和举止,他还当真以为崔烈是个如田丰之流的清直名士。
而崔烈避开律法,索性便以今文学派的“春秋决狱”来为韩馥和胡毋班定罪,引经据典中,即便他是古文学派的名士却也无法让今文学派士人挑出半点偏袒的痕迹,任谁都不得不感慨一句“崔公真清直名士也”。
太子看着这般场面,心中也是暗暗感慨。
后汉过于安逸的政治环境,以及两次党锢之祸后士人激烈反抗带来的效果,让这群士人想不起孝文皇帝和孝武皇帝这等雄主明君,更忘却了对于皇权的敬畏。
是时候让他们回忆起自己的祖先,夹着尾巴匍匐在孝文皇帝和孝武皇帝面前时的谨小慎微之态了!
(2414字)
——
PS:为了保住我的弟弟,第二更奉上!
狗咬狗,这般场景倒是难得一见的乐子。
而对于此二人,他也就不会给予什么体面了。
“廷尉何在!”
刘辩高声喝道,那声音之中仿佛携着一股无形的威压,令人心头一震。
“臣廷尉崔烈在!”
原本一直在看热闹的崔烈听闻太子这声厉喝,身躯一颤,连忙起身离席来到太子面前俯身行礼。
“咆哮朝堂,又于朝会之上私斗,该当何罪?”刘辩向崔烈问询道。
崔烈闻言,略作犹豫。
倒不是他有心偏袒二人,而是他在思考该以何罪名定罪。
咆哮朝堂和朝堂斗殴,若是以“廷前失仪”论处,轻者申斥罚俸,重者也不过是贬谪乃至罢官。
但天子是君,太子殿下也是君,君前如此失仪可视为对君王的轻慢,也能以“大不敬”之罪论处。
而大不敬之罪的严重性就远不是区区廷前失仪可比的了,轻者罢官,重者流放弃市。
当初党锢之争,许多党人也是因“大不敬”之罪或流放或处死。
而如今太子向崔烈问询,加之崔烈古文学派名士的身份以及廷尉的职位,在对韩馥和胡毋班的处置上,他有着莫大的话语权,一句话便能奠定对二人处置轻重的基调,也就是所谓的一言决生死。
但太子见崔烈犹豫,只是嘴角微微勾起一抹弧度,笑容中颇多玩味,就这么瞅着崔烈,也不催促,极具耐心地等待着崔烈开口,似乎笃定崔烈不会给出他认定的“参考答案”以外的任何答案。
崔烈,出身于博陵崔氏,祖上乃是那位“崔杼弑其君”的主人公崔杼。
但当听人提起博陵崔氏之时,刘辩的第一反应便是某位丞相的好友博陵崔钧崔州平,而恰巧这位崔州平便是崔烈的幼子。
博陵崔氏以儒学与风骨闻名,世传《左氏春秋》,族中子弟多刚直清正,数代人先后在王莽、梁冀与窦宪这些人的礼遇下展现出了惊人的傲骨,为今古文两派士人共同推崇。
而到了崔烈这一代,其人于《左氏春秋》上的经学水平极高,卢植与服虔这两位同治《左氏春秋》的古文学派大家都曾大为感叹,而服虔又将崔烈介绍给了好友郑玄,郑玄亦对崔烈在《左氏春秋》上的治经水平大为惊异,遂引为友人。
凭借博陵崔氏的刚直风骨名望与自身高超的经学水平,崔烈的仕途可谓一片坦途。
然而这条坦途在抵达九卿之后便断了,能成为当朝九卿之人,谁不是家族名望深厚,本人又在士林中名望非凡的名士呢?
因此崔烈便在九卿的位置上停留了许多年,虽一路晋升至廷尉却也年至五旬,不出意外的话,他的仕途便会止步于此了。
然而治经水平高超的人,并不代表品行高洁,在这层大儒与风骨的外衣下,却是一颗为了往上爬而不择手段的心。
在他废除天人感应说,并宣布不再因灾异免三公后,崔烈便迫不及待地在私下里拜见了高望,向他请教太子是否还有卖官鬻爵的计划。
开玩笑,他已至天命之年,难道要按部就班地等待三公自然老死后再候补上位?
廷尉在九卿中位列第五,他上面是太常刘焉,暂时空置的光禄勋,卫尉樊陵以及太仆张温,也就是说除了三公外,光是九卿的同僚他就得熬死三个!
而这三人里,刘焉今年五十二岁,却精神矍铄,不见几丝银发;卫尉樊陵比他还年轻三岁,三年前以京兆尹的身份亲负土石,在泾河岸督建灌溉引水渠;太仆张温今年亦是五十岁,但平素里骑马射猎,身子骨比他壮实多了。
就这仨,谁熬死谁还不一定呢,崔烈自觉若无意外,他就是那个最先被熬死的。
而在得到高望否定的答案后,崔烈旋即又拜见了太子,算是九卿之中第一个在私下里向太子表达臣服之意的。
不过彼时的臣服并无太多实际意义,崔烈这等九卿是不会在那个时候就完全倒向太子的,只是会稍有偏向。
但如今不同了,太子不仅逐步掌握了诸多权力,更是拥有一支两万人的常备军驻扎在雒阳,得到了古文学派还有如杨赐这等弘农杨氏的顶级士族支持。
先前太子若是以三公许诺,他并不会相信,因为除非太子殿下是如天子那般卖官鬻爵,否则想要封谁为三公,必然绕不开朝堂百官的阻挠。
可如今的太子殿下,已然是整个大汉最能履行政治承诺的人了,换言之,太子殿下许下的封官赐爵等政治承诺,其可执行度与信用度,在整个大汉是最高的!
太子向他询问意见的话语落在崔烈耳中,好似是在亲切地问他“崔卿,想不想当三公呀”。
崔烈表示“我想,我太想了!我都……我做梦都想啊我!!!”
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因此在得到太子的问询后,崔烈反而是有些激动的!
他犹豫要以哪一种罪名惩治韩馥和胡毋班,只是在思考太子是想严惩还是轻拿轻放,该如何将罪名定下又让人无可指摘。
不过崔烈脑中忽然灵光一闪,他敏锐地意识到太子方才的用词——私斗!
何谓私斗?
出于个人原因而斗殴!
“启禀殿下,二人于君前咆哮私斗,乃是‘大不敬’之罪!”
崔烈声音洪亮,惊诧了一众等待着崔烈为韩馥和胡毋班开脱的士人,而崔烈深知自己的任务还未完成。
为二人的罪名定性容易,但要让百官无可指摘将罪名定死,这才是功劳!
“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崔烈自然也听见了百官的惊讶声和窃窃私语,摆出一副刚直名士之状,神色肃穆道,“韩文节与胡毋季皮因学术之争而不敬,非为公义,乃是私利,自当从重惩处,否则日后人人皆效仿之,太子殿下还有何威严,朝廷还有何威严!”
崔烈声音高亢,须髯也随着他的话语而微微颤动,怒目圆睁,扫视着朝堂百官,言罢之时重重一挥衣袖,发出猎猎声响。
不得不说,崔烈此人至少在表象上的确是个令人敬服的海内名士,如果不是刘辩一早就清楚若非他接管了朝政,这老东西便会将出五百万钱购得司徒之位,光是这番言谈和举止,他还当真以为崔烈是个如田丰之流的清直名士。
而崔烈避开律法,索性便以今文学派的“春秋决狱”来为韩馥和胡毋班定罪,引经据典中,即便他是古文学派的名士却也无法让今文学派士人挑出半点偏袒的痕迹,任谁都不得不感慨一句“崔公真清直名士也”。
太子看着这般场面,心中也是暗暗感慨。
后汉过于安逸的政治环境,以及两次党锢之祸后士人激烈反抗带来的效果,让这群士人想不起孝文皇帝和孝武皇帝这等雄主明君,更忘却了对于皇权的敬畏。
是时候让他们回忆起自己的祖先,夹着尾巴匍匐在孝文皇帝和孝武皇帝面前时的谨小慎微之态了!
(2414字)
——
PS:为了保住我的弟弟,第二更奉上!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我不是刘辩,三国:我不是刘辩最新章节,三国:我不是刘辩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我不是刘辩,三国:我不是刘辩最新章节,三国:我不是刘辩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