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殿之中,太子府群臣本欲向太子殿下道喜,然而当他们的目光触及端坐在上的太子时,却见太子眉头紧蹙,沉默不语,也纷纷缄默其口,更不敢各自散去小憩。
送走了袁隗后,刘辩的心中却并没有太多喜悦,反而多了几分隐隐的不安,内心犹如被一层阴霾所笼罩。
人的第六感往往有着难以言喻的神奇之处,历史上诸多王侯将相在面临人生中的重大决断之时,并非全然如史书及后人口中所传颂的那般,仅仅依靠着缜密的分析、过人的气魄与胆识,便能轻而易举地做出正确决策。
有时,仅仅是心底那一丝若有若无的预感,便能在关键时刻促使他们踏上正确的道路。
当然,这类预感并非次次都能应验,可对于刘辩而言,但凡能引发他心中不安之感的事情,都值得他深入探查一番。
刘辩一手搭在凭几扶手上,另一只手轻抵着下颌,思虑良久,方才缓缓回过神来,这才惊觉众人竟还都端坐在原位,未曾挪动半分,温和地笑道:“众卿且自去歇息,午后孤将携新纳的家人子,会同母后前往北宫拜见父皇。众卿若有饮食需求,自去寻仲常即可。”
“臣等谢太子厚恩。”
太子府群臣俯身行了一礼,而后便三三两两朝着午休的宿舍方向各自散去。
待众人的身影彻底消失在视线中,刘辩的神色重新变得凝重起来。
略作深思后,刘辩提笔在一张蔡侯纸上书写着,而后令高望将之放在烛火下烘烤至墨迹干透,道:“阿望,晚膳之时,令中厨准备一顿晚膳送往贾文和府上,再将这封密信私下交予他,切记阅后即焚。”
如今贾诩明面上的官职仅仅是一个河南尹,然而朝中百官在见识过再度于大汉张开獠牙的绣衣使者后,也逐渐知晓了那位绣衣御史的真实身份。
随着贾诩的身份曝光,有些事做起来也没这么便捷顺畅了。
就比如今日,若袁隗前脚刚踏出殿门,刘辩后脚便急着召来贾诩,亦或是遣人去官署传命于贾诩,这便多少有些不体面了。
毕竟袁隗与袁基已然彻底放下身段投降,倘若他们当真是真心实意地归降,那么他这般举动难免会寒了一些人的心,也不免让人认为太子并无容人之心。
这种事怎么能公开呢?
不过,倘若汝南袁氏自此能够本本分分地为他效力,刘辩亦会毫不吝啬地予以名望上的补偿和回报。
正如他先前对袁隗所承诺的那般,他会重用袁基,将汝南袁氏打造为忠诚典范,助力汝南袁氏在袁基这一代成就五世三公的伟业。
但自此以后,汝南袁氏也将成为他招降其他世家豪门的一杆大旗。
只是,刘辩依旧无法完全信任袁隗的投降,尽管到目前为止,他并未发现任何实质性的破绽,却也还是存在着一个难以解释却又不能算作疑点的疑点。
一切进展得似乎都太过顺利了,顺利得过了头。
而袁隗展现出的魄力也实在是太过惊人,汝南袁氏这棵巨树下究竟有多少乘荫的族人,而他们的手中掌握着多少土地、奴仆和钱粮,这一点恐怕就连袁隗这个汝南袁氏家主都算不清这笔账目。
但袁隗竟甘愿仅保留供族人基本生活所需的土地与钱粮,其余部分尽数上缴朝廷,这种近乎于破釜沉舟的魄力实非常人所能为之。
这几乎不亚于孝景皇帝公然表示要削藩,而刘辩几乎可以预见到,这样的决定对于汝南袁氏其余支脉的族人而言,是万万无法接受的。
你袁隗为了你们这一支主脉的安危,便如此轻易地慷他人之慨,将我们这些支脉的财产也一并捐出去了是吧?
而随着首位强烈抗议的袁氏族人出现,对于袁隗、袁基等主脉族人的反对声便会迅速蔓延至整个汝南袁氏宗族。
届时即便袁隗身为三公,在朝堂之上位高权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在这般强烈的反对声中,袁隗汝南袁氏家主以及袁基作为汝南袁氏继承人的身份都会受到极大的冲击乃至动摇。
毕竟你就算是三公,在宗族里面对长辈时,也得老老实实俯身行礼,恭恭敬敬地唤一声叔伯乃至叔祖。
刘辩并不觉得袁隗能够仅仅凭借一场在京汝南袁氏族人的集会,便说服整个汝南袁氏配合他的行动,却仅仅是为了汝南袁氏主脉这一支的前途。
故而,他必须时刻密切关注袁隗的一举一动,容不得半点疏忽。
而想到这里,刘辩却是愈发为袁隗的举动反倒是愈发不安。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袁隗若非真心归降,却又能有此魄力壮士断腕,那只能说明他所图甚大。
大到所有人都难以想象!
“唯!”
高望领命,神色凝重将密信藏于袖袋中,缓缓退下。
看着高望离去的背影,刘辩深吸了一口气,眉头微蹙,左手食指和中指叩击着桌案,敲打着乐曲的旋律,心中却犹如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乱麻似的。
今天的事情也提醒了他。
他需要尽快物色一名绣衣御史丞了,由这个人来充当他与贾诩之间的桥梁,从而避开百官的的关注。
先前记得郭图似乎举荐过一人,那名信都城绣衣御史郭成,似乎是一位颇为机敏、干练之人。
至于其母出自董太后的河间董氏?
他的好弟弟都被他送去求取真经了,只要郭成如郭图所言那般机敏,那郭成便断然不会在他成为唯一选项后,选择上交一份白卷。
——
PS:今天先请个假,晚上应酬客户有点喝大了,脑子里一片浆糊,暂时先单更,等明天酒醒了我再补今天欠的第二更。
送走了袁隗后,刘辩的心中却并没有太多喜悦,反而多了几分隐隐的不安,内心犹如被一层阴霾所笼罩。
人的第六感往往有着难以言喻的神奇之处,历史上诸多王侯将相在面临人生中的重大决断之时,并非全然如史书及后人口中所传颂的那般,仅仅依靠着缜密的分析、过人的气魄与胆识,便能轻而易举地做出正确决策。
有时,仅仅是心底那一丝若有若无的预感,便能在关键时刻促使他们踏上正确的道路。
当然,这类预感并非次次都能应验,可对于刘辩而言,但凡能引发他心中不安之感的事情,都值得他深入探查一番。
刘辩一手搭在凭几扶手上,另一只手轻抵着下颌,思虑良久,方才缓缓回过神来,这才惊觉众人竟还都端坐在原位,未曾挪动半分,温和地笑道:“众卿且自去歇息,午后孤将携新纳的家人子,会同母后前往北宫拜见父皇。众卿若有饮食需求,自去寻仲常即可。”
“臣等谢太子厚恩。”
太子府群臣俯身行了一礼,而后便三三两两朝着午休的宿舍方向各自散去。
待众人的身影彻底消失在视线中,刘辩的神色重新变得凝重起来。
略作深思后,刘辩提笔在一张蔡侯纸上书写着,而后令高望将之放在烛火下烘烤至墨迹干透,道:“阿望,晚膳之时,令中厨准备一顿晚膳送往贾文和府上,再将这封密信私下交予他,切记阅后即焚。”
如今贾诩明面上的官职仅仅是一个河南尹,然而朝中百官在见识过再度于大汉张开獠牙的绣衣使者后,也逐渐知晓了那位绣衣御史的真实身份。
随着贾诩的身份曝光,有些事做起来也没这么便捷顺畅了。
就比如今日,若袁隗前脚刚踏出殿门,刘辩后脚便急着召来贾诩,亦或是遣人去官署传命于贾诩,这便多少有些不体面了。
毕竟袁隗与袁基已然彻底放下身段投降,倘若他们当真是真心实意地归降,那么他这般举动难免会寒了一些人的心,也不免让人认为太子并无容人之心。
这种事怎么能公开呢?
不过,倘若汝南袁氏自此能够本本分分地为他效力,刘辩亦会毫不吝啬地予以名望上的补偿和回报。
正如他先前对袁隗所承诺的那般,他会重用袁基,将汝南袁氏打造为忠诚典范,助力汝南袁氏在袁基这一代成就五世三公的伟业。
但自此以后,汝南袁氏也将成为他招降其他世家豪门的一杆大旗。
只是,刘辩依旧无法完全信任袁隗的投降,尽管到目前为止,他并未发现任何实质性的破绽,却也还是存在着一个难以解释却又不能算作疑点的疑点。
一切进展得似乎都太过顺利了,顺利得过了头。
而袁隗展现出的魄力也实在是太过惊人,汝南袁氏这棵巨树下究竟有多少乘荫的族人,而他们的手中掌握着多少土地、奴仆和钱粮,这一点恐怕就连袁隗这个汝南袁氏家主都算不清这笔账目。
但袁隗竟甘愿仅保留供族人基本生活所需的土地与钱粮,其余部分尽数上缴朝廷,这种近乎于破釜沉舟的魄力实非常人所能为之。
这几乎不亚于孝景皇帝公然表示要削藩,而刘辩几乎可以预见到,这样的决定对于汝南袁氏其余支脉的族人而言,是万万无法接受的。
你袁隗为了你们这一支主脉的安危,便如此轻易地慷他人之慨,将我们这些支脉的财产也一并捐出去了是吧?
而随着首位强烈抗议的袁氏族人出现,对于袁隗、袁基等主脉族人的反对声便会迅速蔓延至整个汝南袁氏宗族。
届时即便袁隗身为三公,在朝堂之上位高权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在这般强烈的反对声中,袁隗汝南袁氏家主以及袁基作为汝南袁氏继承人的身份都会受到极大的冲击乃至动摇。
毕竟你就算是三公,在宗族里面对长辈时,也得老老实实俯身行礼,恭恭敬敬地唤一声叔伯乃至叔祖。
刘辩并不觉得袁隗能够仅仅凭借一场在京汝南袁氏族人的集会,便说服整个汝南袁氏配合他的行动,却仅仅是为了汝南袁氏主脉这一支的前途。
故而,他必须时刻密切关注袁隗的一举一动,容不得半点疏忽。
而想到这里,刘辩却是愈发为袁隗的举动反倒是愈发不安。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袁隗若非真心归降,却又能有此魄力壮士断腕,那只能说明他所图甚大。
大到所有人都难以想象!
“唯!”
高望领命,神色凝重将密信藏于袖袋中,缓缓退下。
看着高望离去的背影,刘辩深吸了一口气,眉头微蹙,左手食指和中指叩击着桌案,敲打着乐曲的旋律,心中却犹如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乱麻似的。
今天的事情也提醒了他。
他需要尽快物色一名绣衣御史丞了,由这个人来充当他与贾诩之间的桥梁,从而避开百官的的关注。
先前记得郭图似乎举荐过一人,那名信都城绣衣御史郭成,似乎是一位颇为机敏、干练之人。
至于其母出自董太后的河间董氏?
他的好弟弟都被他送去求取真经了,只要郭成如郭图所言那般机敏,那郭成便断然不会在他成为唯一选项后,选择上交一份白卷。
——
PS:今天先请个假,晚上应酬客户有点喝大了,脑子里一片浆糊,暂时先单更,等明天酒醒了我再补今天欠的第二更。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我不是刘辩,三国:我不是刘辩最新章节,三国:我不是刘辩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我不是刘辩,三国:我不是刘辩最新章节,三国:我不是刘辩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