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七年春,岁在戊午,三月二十六,谷雨
太史令占卜,天呈吉象,大利远行,大利征伐,是上佳大吉之日!
谷雨时节于南方之地,预示着润泽谷物之雨水将至,于秦岭淮河以北之地,则意味着霜停。
北方霜停,气温渐次回暖,此为天时之利,不仅益于大军行进,且使得军资器械在部分路段可借水路之便运输,极大地便利了后勤补给。
雒阳谷门外,北郊六里之处,设有北郊坛。
太子身着冕服,神情庄重肃穆,携文武百官亲临北郊坛,登坛设祭。
坛外,北军、羽林骑、虎贲禁卫以及太子府卫士拱卫四方,十万良家子亦驻扎于北郊,手持兵刃身披甲胄,随时做好了出征的准备,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蓄势待发的气息。
皇后及文武百官,皆谨遵古礼沐浴斋戒三日,而后齐聚坛下,目光皆聚焦于身着冕服的太子,望着那道身影一步一顿,登上这座四四方方的北郊坛。
南郊祭天,北郊祭地,而天圆地方,故而北郊坛为方形形制。
但北郊祭祀通常并非此时,按制该是“夏至日于此以祭地,冬至日于此以迎冬”。
不过若有需求,亦可临时增设一次北郊祭祀。
而此次北郊祭祀,便是为了提振即将出征的十余万大军之士气。
北郊所祭之地神,乃被尊为地母的后土母神。
在后汉时期,后土神职多元,不仅为中央之神与地母,且兼司地母所衍生出的社稷之神、农神、谷神等职。
且在佛教浮屠所引入的神话体系进入华夏以前,华夏的冥土名为“幽都”,由于“万物长于地而归于地”的概念,这位后土母神也被视为主宰“幽都”的神明,掌管着亡者的世界。
祭祀这位后土母神,,一则祈求其庇佑大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障大军后勤无忧,二则祈愿其护佑每一位为国家安定而捐躯的士兵,使他们死后能于“幽都”得以安息,安居乐业。
生有赏赐,死得安息,将士效死,理固宜然!
郑玄新履太祝令之职,身着祭服,神色虔诚恭敬,见太子登上北郊坛,当即俯身行了一礼。
待太子微微颔首示意后,郑玄双手轻轻展开早已备好的祭文,手臂微微抬起,高声念诵,一字一句清晰有力地吐出。
“伏惟坤德载物,后土广育苍灵;岳渎镇疆,山河永固社稷。今戎狄犯边,王师将伐,惟祈厚土降祥,护我六军锋镝,助彰天威。五岳峙其雄,四渎涌其势,廓清边尘,扫荡不庭。高后吕氏,昔佐高祖定鼎,安刘祚于危倾,懿范垂光,配享玄坛。伏愿诸神歆此明禋,佑我汉旌所指,兵锋无滞,凯捷早闻。臣谨以玉帛醴粢,式陈瘗祀,惟神鉴之,尚飨!”
这是一篇十分寻常并无任何出奇之处的祭文,辞章典雅,循例祈求后土与五岳四渎、山川河流之神庇佑大汉,文末亦望陪祀的汉高后护佑大汉后世子孙。
伴随着临时担任大予乐令的荀爽轻轻挥手,令人奏响的《云翘》之乐,郑玄念诵祭文罢,高呼道:“初献!”
闻言,太子手持赤色玛瑙以及赤色绢帛,供奉于后土神位前,继而从临时担任太宰令的卢植所托漆盘中,双手端起赤色羽觞杯盛装的酒醴,供奉于后土神位前,缓缓屈膝,庄重地跪拜叩首,额头触地,久久不起,尽显虔诚。
依礼,祭祀后土母神,本应以代表土德的土黄色祭物供奉。然汉承火德,火生土,故以赤色祭物替代,亦可示其尊崇。
“亚献!”郑玄见太子仪态标准,举止娴熟,显然经多次预演,脸上不禁浮现出一丝淡淡的赞许之色,微微点头以示褒赞。
而随着郑玄的呼喊声,太尉杨赐,司徒袁隗,司空张济,这三位恰巧都身体抱恙的三公,虽略显憔悴虚弱,但仍强打精神,步伐虽有些迟缓却不失庄重,代太子以同样的祭物向五岳、四渎山川河流之神祭祀。
“终献!”
郑玄深吸一口气,高呼着,由他这位太祝令本人亲自手持祭物,神情庄严肃穆,一步一步缓缓走向陪祀的汉高后祭祀位。
而后,由太宰令卢植亲自为每一位神祇供奉太牢宴以及黍稷,再由大予乐令命乐工奏《地祇之曲》,以三百八十四人为八行八列的八佾舞规制,舞者皆执干戚跳太祖高皇帝所创之《武德舞》,以象天下乐己行武以除乱也。
刘辩注视着赤膊上身、手持干戚起舞的舞者们,这些人的舞姿刚劲有力,豪迈雄壮,而且其中却是不乏他所熟谙之人。
《大乐律》规定,不允许身份卑贱之人的子嗣在祭祀活动上参与祭舞,其父或为官秩六百石及以上者,或为五大夫爵至关内侯爵者。
除了父辈身份地位的要求,祭舞舞者的年龄必须在十二到三十岁之间,身高五尺以上,五官端正,且身体并无残缺之人,方可参与祭舞。
诸如光禄勋袁滂之子,时年十九岁的袁涣,虚岁三十的袁术,以及太子府一众年轻的家臣荀彧、陈群、陈登、太常刘焉的四个儿子刘范、刘诞、刘瑁和刘璋、宗正刘虞之子刘合,议郎刘表之子刘琦等,皆在舞者之列。
能入选祭舞舞者,不仅是对其身份地位的认可,也是一种殊荣,更是祈愿后土母神为这些人赐福,亦是对其父辈或家族的变相表彰。
祭舞舞者主要以宗室为主,其次则是各大世家豪门之子,再其次则是刘辩麾下的太子党成员,而这份舞者名单也是刘辩有意精心挑选而为之。
宗室子弟自不必说,在大汉余威犹在,且中兴有望之时,这些宗室依旧是他能够信任和托付之人,而借祭舞之事这些宗室也将自己的子嗣送入他的手中,给了他赐恩和笼络的机会,同时刘辩也希望将这些年轻人掌握在手中。
倒不是要以他们为人质,而是刘辩希望通过对他们的继承人施加影响的方式,从而影响到他们本身的观念,世家豪门子弟亦然。
北郊祭祀礼成,两支大军也各自在诸将校的喝令下启程开拔,分别向着凉州和并州的方向行军。
皇甫嵩和董卓作为两支大军的主帅,一左一右立于北郊坛不远处,各自紧紧牵着一匹骏马,等候着太子。
不多时,一袭冕服的刘辩策马行至此处,似乎是因为冕服的不便,下马时又过于匆忙,险些从马上滑落。
不多时,刘辩身着冕服策马疾驰而至,或许因冕服不便,下马时又略显匆忙,身体猛地一晃,险些从马上滑落。
幸得董卓眼疾手快,大步上前,双手交迭而握,稳稳地让太子脚踩于手掌之上,才使太子得以稳稳落地。
皇甫嵩缓缓行了一礼,正色道:“殿下,我二人即将奉殿下之令讨伐不臣,不知殿下可有嘱咐?”
董卓亦拍了拍手中灰尘,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袍,俯身行了一礼。
按惯例,太子应在此时对他们鼓舞激励一番,并表达对领兵外出的将领的信任,然刘辩并未循此惯例,而是嘴角轻轻上扬,挂着一抹温和笑意,道:“在左将军和右将军面前妄言嘱咐,那孤也太妄自托大了,如何调度用兵二位将军自有其法,孤不会随意干涉。”
刘辩身为少年掌权者,面对外敌时他看上去几乎就是某位堡宗的翻版,而且他并没有无某位太宗文皇帝那般充沛的武德,但身为刘氏子孙,他身上自有从太祖高皇帝骨子里传承下来的优势——知人善任!
“孤在后方,足兵足粮,自会保障左将军和右将军无后顾之忧。”刘辩笑着,给了皇甫嵩和董卓一个保证,旋即话锋一转道,“不过孤也有一个小小的要求。”
“孤听闻草原异族能歌善舞,若是左将军和右将军得空,将那北宫伯玉和栾提须卜给孤抓回来,在嘉德殿内给孤和天子、皇后、文武百官跳舞为乐!”
皇甫嵩和董卓听闻此言,相视一眼,眼中皆露出些许惊异之色,眉毛微微上扬,似乎对太子这一奇特要求感到意外。
北宫伯玉是羌胡叛军的领袖,而栾提须卜则是南匈奴叛军攻杀羌渠单于后自立的新单于。
此前大汉皆以封狼居胥,燕然勒石等为荣,又以杀敌斩首为功,却是未曾想过活捉这些异族首领回雒阳令其起舞为乐。
若二人当真能达成此事,日后于《汉记》之中,必能青史留名。
(2861字)
太史令占卜,天呈吉象,大利远行,大利征伐,是上佳大吉之日!
谷雨时节于南方之地,预示着润泽谷物之雨水将至,于秦岭淮河以北之地,则意味着霜停。
北方霜停,气温渐次回暖,此为天时之利,不仅益于大军行进,且使得军资器械在部分路段可借水路之便运输,极大地便利了后勤补给。
雒阳谷门外,北郊六里之处,设有北郊坛。
太子身着冕服,神情庄重肃穆,携文武百官亲临北郊坛,登坛设祭。
坛外,北军、羽林骑、虎贲禁卫以及太子府卫士拱卫四方,十万良家子亦驻扎于北郊,手持兵刃身披甲胄,随时做好了出征的准备,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蓄势待发的气息。
皇后及文武百官,皆谨遵古礼沐浴斋戒三日,而后齐聚坛下,目光皆聚焦于身着冕服的太子,望着那道身影一步一顿,登上这座四四方方的北郊坛。
南郊祭天,北郊祭地,而天圆地方,故而北郊坛为方形形制。
但北郊祭祀通常并非此时,按制该是“夏至日于此以祭地,冬至日于此以迎冬”。
不过若有需求,亦可临时增设一次北郊祭祀。
而此次北郊祭祀,便是为了提振即将出征的十余万大军之士气。
北郊所祭之地神,乃被尊为地母的后土母神。
在后汉时期,后土神职多元,不仅为中央之神与地母,且兼司地母所衍生出的社稷之神、农神、谷神等职。
且在佛教浮屠所引入的神话体系进入华夏以前,华夏的冥土名为“幽都”,由于“万物长于地而归于地”的概念,这位后土母神也被视为主宰“幽都”的神明,掌管着亡者的世界。
祭祀这位后土母神,,一则祈求其庇佑大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障大军后勤无忧,二则祈愿其护佑每一位为国家安定而捐躯的士兵,使他们死后能于“幽都”得以安息,安居乐业。
生有赏赐,死得安息,将士效死,理固宜然!
郑玄新履太祝令之职,身着祭服,神色虔诚恭敬,见太子登上北郊坛,当即俯身行了一礼。
待太子微微颔首示意后,郑玄双手轻轻展开早已备好的祭文,手臂微微抬起,高声念诵,一字一句清晰有力地吐出。
“伏惟坤德载物,后土广育苍灵;岳渎镇疆,山河永固社稷。今戎狄犯边,王师将伐,惟祈厚土降祥,护我六军锋镝,助彰天威。五岳峙其雄,四渎涌其势,廓清边尘,扫荡不庭。高后吕氏,昔佐高祖定鼎,安刘祚于危倾,懿范垂光,配享玄坛。伏愿诸神歆此明禋,佑我汉旌所指,兵锋无滞,凯捷早闻。臣谨以玉帛醴粢,式陈瘗祀,惟神鉴之,尚飨!”
这是一篇十分寻常并无任何出奇之处的祭文,辞章典雅,循例祈求后土与五岳四渎、山川河流之神庇佑大汉,文末亦望陪祀的汉高后护佑大汉后世子孙。
伴随着临时担任大予乐令的荀爽轻轻挥手,令人奏响的《云翘》之乐,郑玄念诵祭文罢,高呼道:“初献!”
闻言,太子手持赤色玛瑙以及赤色绢帛,供奉于后土神位前,继而从临时担任太宰令的卢植所托漆盘中,双手端起赤色羽觞杯盛装的酒醴,供奉于后土神位前,缓缓屈膝,庄重地跪拜叩首,额头触地,久久不起,尽显虔诚。
依礼,祭祀后土母神,本应以代表土德的土黄色祭物供奉。然汉承火德,火生土,故以赤色祭物替代,亦可示其尊崇。
“亚献!”郑玄见太子仪态标准,举止娴熟,显然经多次预演,脸上不禁浮现出一丝淡淡的赞许之色,微微点头以示褒赞。
而随着郑玄的呼喊声,太尉杨赐,司徒袁隗,司空张济,这三位恰巧都身体抱恙的三公,虽略显憔悴虚弱,但仍强打精神,步伐虽有些迟缓却不失庄重,代太子以同样的祭物向五岳、四渎山川河流之神祭祀。
“终献!”
郑玄深吸一口气,高呼着,由他这位太祝令本人亲自手持祭物,神情庄严肃穆,一步一步缓缓走向陪祀的汉高后祭祀位。
而后,由太宰令卢植亲自为每一位神祇供奉太牢宴以及黍稷,再由大予乐令命乐工奏《地祇之曲》,以三百八十四人为八行八列的八佾舞规制,舞者皆执干戚跳太祖高皇帝所创之《武德舞》,以象天下乐己行武以除乱也。
刘辩注视着赤膊上身、手持干戚起舞的舞者们,这些人的舞姿刚劲有力,豪迈雄壮,而且其中却是不乏他所熟谙之人。
《大乐律》规定,不允许身份卑贱之人的子嗣在祭祀活动上参与祭舞,其父或为官秩六百石及以上者,或为五大夫爵至关内侯爵者。
除了父辈身份地位的要求,祭舞舞者的年龄必须在十二到三十岁之间,身高五尺以上,五官端正,且身体并无残缺之人,方可参与祭舞。
诸如光禄勋袁滂之子,时年十九岁的袁涣,虚岁三十的袁术,以及太子府一众年轻的家臣荀彧、陈群、陈登、太常刘焉的四个儿子刘范、刘诞、刘瑁和刘璋、宗正刘虞之子刘合,议郎刘表之子刘琦等,皆在舞者之列。
能入选祭舞舞者,不仅是对其身份地位的认可,也是一种殊荣,更是祈愿后土母神为这些人赐福,亦是对其父辈或家族的变相表彰。
祭舞舞者主要以宗室为主,其次则是各大世家豪门之子,再其次则是刘辩麾下的太子党成员,而这份舞者名单也是刘辩有意精心挑选而为之。
宗室子弟自不必说,在大汉余威犹在,且中兴有望之时,这些宗室依旧是他能够信任和托付之人,而借祭舞之事这些宗室也将自己的子嗣送入他的手中,给了他赐恩和笼络的机会,同时刘辩也希望将这些年轻人掌握在手中。
倒不是要以他们为人质,而是刘辩希望通过对他们的继承人施加影响的方式,从而影响到他们本身的观念,世家豪门子弟亦然。
北郊祭祀礼成,两支大军也各自在诸将校的喝令下启程开拔,分别向着凉州和并州的方向行军。
皇甫嵩和董卓作为两支大军的主帅,一左一右立于北郊坛不远处,各自紧紧牵着一匹骏马,等候着太子。
不多时,一袭冕服的刘辩策马行至此处,似乎是因为冕服的不便,下马时又过于匆忙,险些从马上滑落。
不多时,刘辩身着冕服策马疾驰而至,或许因冕服不便,下马时又略显匆忙,身体猛地一晃,险些从马上滑落。
幸得董卓眼疾手快,大步上前,双手交迭而握,稳稳地让太子脚踩于手掌之上,才使太子得以稳稳落地。
皇甫嵩缓缓行了一礼,正色道:“殿下,我二人即将奉殿下之令讨伐不臣,不知殿下可有嘱咐?”
董卓亦拍了拍手中灰尘,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袍,俯身行了一礼。
按惯例,太子应在此时对他们鼓舞激励一番,并表达对领兵外出的将领的信任,然刘辩并未循此惯例,而是嘴角轻轻上扬,挂着一抹温和笑意,道:“在左将军和右将军面前妄言嘱咐,那孤也太妄自托大了,如何调度用兵二位将军自有其法,孤不会随意干涉。”
刘辩身为少年掌权者,面对外敌时他看上去几乎就是某位堡宗的翻版,而且他并没有无某位太宗文皇帝那般充沛的武德,但身为刘氏子孙,他身上自有从太祖高皇帝骨子里传承下来的优势——知人善任!
“孤在后方,足兵足粮,自会保障左将军和右将军无后顾之忧。”刘辩笑着,给了皇甫嵩和董卓一个保证,旋即话锋一转道,“不过孤也有一个小小的要求。”
“孤听闻草原异族能歌善舞,若是左将军和右将军得空,将那北宫伯玉和栾提须卜给孤抓回来,在嘉德殿内给孤和天子、皇后、文武百官跳舞为乐!”
皇甫嵩和董卓听闻此言,相视一眼,眼中皆露出些许惊异之色,眉毛微微上扬,似乎对太子这一奇特要求感到意外。
北宫伯玉是羌胡叛军的领袖,而栾提须卜则是南匈奴叛军攻杀羌渠单于后自立的新单于。
此前大汉皆以封狼居胥,燕然勒石等为荣,又以杀敌斩首为功,却是未曾想过活捉这些异族首领回雒阳令其起舞为乐。
若二人当真能达成此事,日后于《汉记》之中,必能青史留名。
(2861字)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我不是刘辩,三国:我不是刘辩最新章节,三国:我不是刘辩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我不是刘辩,三国:我不是刘辩最新章节,三国:我不是刘辩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