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汶阳县后,朱苗即刻遣人将陈逸麾下的两名文士、用石灰保存的陈逸首级,连同所有物证一并押赴雒阳。
至于鲁国事务,在朝廷派来新任鲁国相之前,暂时由主簿华歆暂时行使鲁国相的职权,领一千军士及一千五百鲁国兵屯驻汶阳。
在朝廷精心擘画的战略规划里,汶阳是大军重要的后勤中枢,借助汶河之便利,源源不断地为征伐泰山郡的大军转运物资。
大军在汶阳安然休整了两日,正待大军一切准备就绪,士兵们精神抖擞,即将拔营出发之际,一名传令兵快马加鞭赶来,为众人带来了前线的战报。
仅两日,钜平县告破!
名义上是两日,真正用于攻城的时间不过一夜,且战报所记录的己方伤亡仅仅六十余人。
而钜平告破,首功当属平原相鲍信麾下的校尉于禁。
曹操奉太子诏令,派遣平原相鲍信率领两千兵马,从平原国南下支援朱苗。
而于禁又恰巧是钜平县人,麾下有四百余军士皆为钜平县乡党。
钜平县令乃是张举门客王政,虽跟随张举多年,其人却并无多少抵抗之心。
眼见朝廷平叛大军前锋便有五千之众,后续更有万余精锐压阵,而城内仅有五百不堪一击的郡国兵以及两千临时征募的青壮,王政顿时心生降意,并准备翌日遣使入汉军营中洽谈投降事宜。
却不料,城内有的是想要进部的人,当夜便有人悄悄出城拜见了城外的鲍信。
开玩笑,要找死你自己去,张角几十万人席卷九州的叛乱都被朝廷半年平定,你张举这三万人丢下去连个水花都蹦不响,也不给赏赐,哥几个凭什么跟着你造反?
原本钜平县人未曾归降,不过是担忧朝廷平叛军队入城后肆意劫掠以及事后问罪,他们急需一个明确的保证。
但见到鲍信这位泰山郡人,以及于禁这位钜平县乡党,来人眼中的忧虑顿时消散,积极配合鲍信和于禁制定的计划。
翌日白昼,鲍信与王政的使者就开城事宜展开了初步商谈,鲍信给出了无条件出城投降的要求,并且只是免了王政的死罪!
王政的使者闻言,脸色霎时间变得极为难看,但即便对鲍信开出的苛刻条件感到不满,却也不敢有丝毫冒犯。
毕竟鲍信敢提出如此苛刻的要求,必然是有十足的底气与背后强大实力的支撑。
王政得到使者的回复后,坐在胡床上眉头紧锁,双手不停地揉搓着衣角,心中颇为犹豫。
要他抛下一切,仅仅是换取活命机会,他自然是不太情愿的,故而还想继续与鲍信讨价还价一番。
谈判嘛,本就是有来有回的,如同市井商贩讨价还价一般,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流程。
然而他却不知,鲍信从一开始就没打算通过谈判拿下钜平县。
平原兵大营中
于禁眉头轻蹙,神色犹豫,看着与东郡太守桥瑁、山阳郡太守刘洪商议完今夜夺城事宜的鲍信,欲言又止,低下了头,却又数次抬头看向这位恩主,嘴唇微微开合,可始终难以开口。
鲍信见此情形,脸上浮现出一抹温和的笑容,迈着轻快的步伐走上前,道:“文则,你我皆为泰山郡乡党,我痴长你七岁,就算是你的兄长了,有什么不敢与为兄言语的?”
对于于禁这位颇具将才的年轻人,又兼同乡之谊,鲍信自然格外看重,否则也不会从好友曹操那里强行将其要来。
“使君,若是王政愿降,无非许他些许利好便能不费一兵一卒入城,岂不更好?”
于禁言罢便低下头,不敢与鲍信对视。
虽说鲍信让他直言不讳,但于禁面对这位平日里颇为照顾自己的上官,话语还是收敛了许多,没有平素里那般直来直去。
就在他想抬头看看鲍信是否面露怒容时,一只宽厚温暖的手轻轻拍在了他的肩膀上,耳边传来鲍信爽朗的笑声:“文则啊,你大可以直接说为兄卑鄙不仁的。”
于禁闻言登时一急,面露焦急之色,欲开口辩解,却被鲍信摆手制止。
“不必解释,卑鄙不仁是为兄的自我评价。”鲍信看着于禁眼中的焦急与眼底的淳朴,不禁嘴角上扬,露出怀念的笑容。
他想起了曾经的自己,也正是因为于禁的许多举动都与他年轻时像极了,他才如此关照于禁这位同乡。
“于公,王政此等小人,向日盘剥百姓,如今不战而降,于我大汉而言当真是好事吗?”
“于私,他若降了,城破之功便不在你我,而在王政率众归义。”
“文则,我们是来立功的,而他挡着兄弟们的前程了。”鲍信拍了拍于禁的肩膀,看着这位小老弟仿佛被颠覆了三观的迷茫模样,也不再言语。
小老弟或许具备卓越的领兵天赋,但政治上却似乎尚未开窍,那他这个兄长自然要好好开导一番,即便他如今尚不能理解亦无妨。
等他到了自己这个年纪,定然是会理解的,不……应该会比自己早更早理解,他当年可无人教导,与孟德一同于仕途之中蹉跎跌滚。
而于禁即便在仕途上遭遇挫折,也有他这个兄长在一旁帮扶。
此后二人未曾再言谈此事,而当夜,城内内应举火为号大开城门,策应鲍信率部入城。
于禁身披两重甲,左手持盾,右手操刀,亲率四百钜平乡党攻打县衙,并阵斩王政,己方阵亡不过十余人。
至于伤亡战报上的另外四十几人的伤亡,则是青州黄巾军旧部,违背军令劫掠百姓,被于禁令弓弩手就地射杀以正军法,同时震慑住动了些许小心思的东郡兵和山阳郡兵。
东郡太守桥瑁和山阳郡太守刘洪对此都没有任何异议,毕竟太子注重军纪早已是人尽皆知的了。
况且太子愿意给郡国兵发放军饷与赏赐,这些郡国兵自然也就没有劫掠城池的理由。鲍信和于禁一个面子的。
再者说,众人于情于理也该卖鲍信和于禁一个面子。
鲍信和于禁皆是泰山郡人,钜平县更是于禁的老家,又是人家靠着乡党帮助里应外合夺下城池,战报上也提了他们二人一嘴,分润了他们一笔军功,无论如何都不该再行劫掠之事。
于禁向两位郡守俯身行了一礼,没有赘言,只是独自站在城头上,迎着春风和暖阳,看着被他亲手砍下又亲手悬挂在城门楼的王政首级,脑海中依旧回响着鲍信的那句话。
“我们是来立功的,他挡着兄弟们的前程了。”
至于鲁国事务,在朝廷派来新任鲁国相之前,暂时由主簿华歆暂时行使鲁国相的职权,领一千军士及一千五百鲁国兵屯驻汶阳。
在朝廷精心擘画的战略规划里,汶阳是大军重要的后勤中枢,借助汶河之便利,源源不断地为征伐泰山郡的大军转运物资。
大军在汶阳安然休整了两日,正待大军一切准备就绪,士兵们精神抖擞,即将拔营出发之际,一名传令兵快马加鞭赶来,为众人带来了前线的战报。
仅两日,钜平县告破!
名义上是两日,真正用于攻城的时间不过一夜,且战报所记录的己方伤亡仅仅六十余人。
而钜平告破,首功当属平原相鲍信麾下的校尉于禁。
曹操奉太子诏令,派遣平原相鲍信率领两千兵马,从平原国南下支援朱苗。
而于禁又恰巧是钜平县人,麾下有四百余军士皆为钜平县乡党。
钜平县令乃是张举门客王政,虽跟随张举多年,其人却并无多少抵抗之心。
眼见朝廷平叛大军前锋便有五千之众,后续更有万余精锐压阵,而城内仅有五百不堪一击的郡国兵以及两千临时征募的青壮,王政顿时心生降意,并准备翌日遣使入汉军营中洽谈投降事宜。
却不料,城内有的是想要进部的人,当夜便有人悄悄出城拜见了城外的鲍信。
开玩笑,要找死你自己去,张角几十万人席卷九州的叛乱都被朝廷半年平定,你张举这三万人丢下去连个水花都蹦不响,也不给赏赐,哥几个凭什么跟着你造反?
原本钜平县人未曾归降,不过是担忧朝廷平叛军队入城后肆意劫掠以及事后问罪,他们急需一个明确的保证。
但见到鲍信这位泰山郡人,以及于禁这位钜平县乡党,来人眼中的忧虑顿时消散,积极配合鲍信和于禁制定的计划。
翌日白昼,鲍信与王政的使者就开城事宜展开了初步商谈,鲍信给出了无条件出城投降的要求,并且只是免了王政的死罪!
王政的使者闻言,脸色霎时间变得极为难看,但即便对鲍信开出的苛刻条件感到不满,却也不敢有丝毫冒犯。
毕竟鲍信敢提出如此苛刻的要求,必然是有十足的底气与背后强大实力的支撑。
王政得到使者的回复后,坐在胡床上眉头紧锁,双手不停地揉搓着衣角,心中颇为犹豫。
要他抛下一切,仅仅是换取活命机会,他自然是不太情愿的,故而还想继续与鲍信讨价还价一番。
谈判嘛,本就是有来有回的,如同市井商贩讨价还价一般,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流程。
然而他却不知,鲍信从一开始就没打算通过谈判拿下钜平县。
平原兵大营中
于禁眉头轻蹙,神色犹豫,看着与东郡太守桥瑁、山阳郡太守刘洪商议完今夜夺城事宜的鲍信,欲言又止,低下了头,却又数次抬头看向这位恩主,嘴唇微微开合,可始终难以开口。
鲍信见此情形,脸上浮现出一抹温和的笑容,迈着轻快的步伐走上前,道:“文则,你我皆为泰山郡乡党,我痴长你七岁,就算是你的兄长了,有什么不敢与为兄言语的?”
对于于禁这位颇具将才的年轻人,又兼同乡之谊,鲍信自然格外看重,否则也不会从好友曹操那里强行将其要来。
“使君,若是王政愿降,无非许他些许利好便能不费一兵一卒入城,岂不更好?”
于禁言罢便低下头,不敢与鲍信对视。
虽说鲍信让他直言不讳,但于禁面对这位平日里颇为照顾自己的上官,话语还是收敛了许多,没有平素里那般直来直去。
就在他想抬头看看鲍信是否面露怒容时,一只宽厚温暖的手轻轻拍在了他的肩膀上,耳边传来鲍信爽朗的笑声:“文则啊,你大可以直接说为兄卑鄙不仁的。”
于禁闻言登时一急,面露焦急之色,欲开口辩解,却被鲍信摆手制止。
“不必解释,卑鄙不仁是为兄的自我评价。”鲍信看着于禁眼中的焦急与眼底的淳朴,不禁嘴角上扬,露出怀念的笑容。
他想起了曾经的自己,也正是因为于禁的许多举动都与他年轻时像极了,他才如此关照于禁这位同乡。
“于公,王政此等小人,向日盘剥百姓,如今不战而降,于我大汉而言当真是好事吗?”
“于私,他若降了,城破之功便不在你我,而在王政率众归义。”
“文则,我们是来立功的,而他挡着兄弟们的前程了。”鲍信拍了拍于禁的肩膀,看着这位小老弟仿佛被颠覆了三观的迷茫模样,也不再言语。
小老弟或许具备卓越的领兵天赋,但政治上却似乎尚未开窍,那他这个兄长自然要好好开导一番,即便他如今尚不能理解亦无妨。
等他到了自己这个年纪,定然是会理解的,不……应该会比自己早更早理解,他当年可无人教导,与孟德一同于仕途之中蹉跎跌滚。
而于禁即便在仕途上遭遇挫折,也有他这个兄长在一旁帮扶。
此后二人未曾再言谈此事,而当夜,城内内应举火为号大开城门,策应鲍信率部入城。
于禁身披两重甲,左手持盾,右手操刀,亲率四百钜平乡党攻打县衙,并阵斩王政,己方阵亡不过十余人。
至于伤亡战报上的另外四十几人的伤亡,则是青州黄巾军旧部,违背军令劫掠百姓,被于禁令弓弩手就地射杀以正军法,同时震慑住动了些许小心思的东郡兵和山阳郡兵。
东郡太守桥瑁和山阳郡太守刘洪对此都没有任何异议,毕竟太子注重军纪早已是人尽皆知的了。
况且太子愿意给郡国兵发放军饷与赏赐,这些郡国兵自然也就没有劫掠城池的理由。鲍信和于禁一个面子的。
再者说,众人于情于理也该卖鲍信和于禁一个面子。
鲍信和于禁皆是泰山郡人,钜平县更是于禁的老家,又是人家靠着乡党帮助里应外合夺下城池,战报上也提了他们二人一嘴,分润了他们一笔军功,无论如何都不该再行劫掠之事。
于禁向两位郡守俯身行了一礼,没有赘言,只是独自站在城头上,迎着春风和暖阳,看着被他亲手砍下又亲手悬挂在城门楼的王政首级,脑海中依旧回响着鲍信的那句话。
“我们是来立功的,他挡着兄弟们的前程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我不是刘辩,三国:我不是刘辩最新章节,三国:我不是刘辩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我不是刘辩,三国:我不是刘辩最新章节,三国:我不是刘辩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