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走走停停,到了南州。
文化街牌坊下,二人买了一包糕点。
初春的南州浸在温润的雾气里,云珊掀开马车帘的瞬间,仿佛跌进了一幅水墨长卷。
层层叠叠的梯田顺着山势蜿蜒,老农扶着木犁缓步前行,新翻的泥土泛着油亮的光泽,惊起的白鹭掠过粉墙黛瓦,这一幕让她指尖微微发颤——林骁曾说过,他儿时总爱追着白鹭跑过整片稻田。
“难怪他身上总有股自在劲儿。“
云珊望着远处嬉戏的孩童喃喃道。那些在京城里被赞为洒脱不羁的举止,此刻想来,原是这方水土滋养出的天然野趣。
瞻前勒住缰绳,马车碾过青石板桥时,桥下溪水叮咚作响,倒映着两岸新发的柳芽。
一个妇人倚在茶楼栏杆上,漫不经心地往河里抛银锭喂鱼的模样吸引着云珊,原来他的疏阔,早在这小桥流水中扎下了根。
虽未曾至,却睹物思人。
万千草木,无一是他,无一不是他。
洗衣妇人的棒槌声混着童谣飘来,云珊将桂花糕掰碎撒向河面,红鲤争相跃起。
她轻轻摩挲着袖中刚购得的素胎瓷瓶,突然转头问身旁驾车的瞻前:“林骁他幼时可喜欢跑出府来淘气?“
话音未落,瞻前握着缰绳的手微微收紧,唇角却不自觉地勾起一抹笑意。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将他带回十几年前的南州街巷:“何止是淘气?将军最厌侯府里的规矩,七岁那年就带着我钻狗洞溜出去。“
他顿了顿,眼中泛起追忆的柔光,“那时南州码头常有商船靠岸,富家公子们总爱聚众欺压穷苦船工。有次我们撞见几个纨绔强抢渔民的鱼获,少爷当场就抄起岸边的船桨......“
云珊想象着少年林骁挥着船桨的模样,泪溢满双眼,却忍不住轻笑出声:“后来呢?“
“后来自然是闹得不可开交。“
瞻前摇头苦笑,“那些世家子弟哪是少爷的对手?不过片刻就被打得哭爹喊娘。可这事传到老侯爷耳中,当晚少爷就被吊在祠堂前的老槐树上。“
他的声音渐渐低沉,“我记得那晚雨下得特别大,老侯爷举着藤条的手都在发抖。将军却咬着牙不肯认错,还冲着老侯爷喊"大丈夫生于世间,总不能看着不平事装聋作哑"。“
云珊望着天边被夕阳染红的云彩,眼前仿佛浮现出那个倔强的少年。
原来他骨子里的侠义,早在年少时便已生根发芽。
她想起平日里林骁总是漫不经心的模样,却会在看到街边乞儿时偷偷塞银子,会为了帮寒窗学子筹措盘缠,还看不惯狗官当政不愿同行。这些过往,此刻都与瞻前的讲述重叠,拼凑出一个更加鲜活的林骁。
“老侯爷其实很疼将军。“瞻前的声音带着几分感慨,“将军虽是庶子,但老侯爷为将军请了南州有名的庄先生来教书,可将军不爱那些文绉绉的笔墨,只是躲在树上偷偷看侯爷耍剑。”
“那次吊打罚完后,老侯爷还亲自为少爷上药,嘴里还念叨着"下次要打,也该叫上府里的护院"。从那以后,府里的侍卫们都得了令,明里暗里跟着少爷,美其名曰"护持安全",实则是老侯爷放心不下。“
......一段段往事,将云珊不曾参与过的时光一点点钩织,就像她陪着他长大一般。
“我们不如在这歇息几个月吧,”云珊对瞻前说。
“好。”
瞻前凭借着记忆找到了牙婆,牙婆白白胖胖的,长得喜庆,当即就带他们来到了一个小舍院。
“小院子看着倒清净。“
云珊站在半米高的竹篱笆前,指尖轻轻抚过缠绕其上的翠绿藤蔓。
藤蔓上零星开着几朵淡紫色的小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篱笆内,一口老井安静地立在院子中央,井绳上还挂着个老旧的木桶,井沿被岁月磨得光滑发亮。
“租金三两银子,三个月。“
房东是个憨厚的中年汉子,搓着双手笑道,“后头那间房宽敞些,前头这间带个小厨房,平日里烧火做饭都方便。“
云珊从袖中取出三两银子递过去:“就这儿吧。“
她抬眼打量着这座白墙灰瓦的小院,前后两间房错落有致,门前的青石板上还留着昨夜的雨水痕迹。
后面那间屋子藏在一片翠竹之后,透过竹影能看见窗棂上贴着的剪纸,透着几分温馨。
“多谢姑娘!“房东接过银子,笑得合不拢嘴,“这是钥匙,有什么需要尽管言语!“说罢将一串铜钥匙放在云珊手中,转身离去。
“你赶了一路的车,且去车厢里歇歇,我先收拾收拾吧。“
云珊回头对瞻前说道。
瞻前没有回话,只与她一同走进院子。
瞻前径直走向前面的房间,推开门,屋内摆放着一张木床和一张简单的木桌,靠墙处是个带着遮棚的小伙房,灶台上还留着半坛腌菜。
“我住前面,方便照看马匹和做饭。“瞻前将行李放在桌上,“宋姑娘就安心住在后面,那里安静些。“
云珊没与他推诿,点点头,提着包袱往后屋走去。
推开小木门,一股淡淡的木香扑面而来。
屋内收拾得十分整洁,一张雕花大床摆在窗边,窗台上放着个粗陶花瓶,里面插着几枝新鲜的野菊。
她将包袱放在床上,走到窗前,望着院子里的老井和篱笆上的藤蔓,心中泛起一丝安定。
夜幕降临,云珊坐在窗前,听着远处传来的更鼓声,望着窗外的月光洒在篱笆上的藤蔓上。
南州的夜静谧而温柔,这一刻,她仿佛真正融入了这片土地。
因为一个人,去认识和依恋一座城。
第二日,云珊理着行李包裹,将衣物洗洗浣浣。
对岸竹林深处传来的笛声,让她恍惚看见少年林骁斜倚竹枝,指尖把玩着竹叶,眼底藏着狡黠笑意。
“姐姐的衣裳像彩云!”清脆的童音突然从对岸炸开。
云珊手里的桂花糕碎屑簌簌落进溪面,惊起一片银鳞般的涟漪。
她抬头望去,只见石桥那头蹦跳着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最前头那个穿着靛蓝小褂,脸蛋红扑扑的,发间还别着两朵金灿灿的油菜花。
“莫要冲撞了客人。”拄着枣木拐杖的老妪从竹林转出,竹篮里的艾草沾着晶莹的晨露,在她身后荡出一路清香。
老人布满沟壑的眼角弯成月牙,浑浊的眼睛里盛满笑意:“看来是远方的客,长住的吧?日头正毒,不嫌弃的话,到寒舍喝碗新茶?”说着要伸手拉云珊。
云珊忙侧身避开,指尖却不经意触到老人掌心的老茧。
这双手粗糙得像树皮,却带着炉火般的温度。可云珊自小的谨慎,很难与人第一面便放下心。云珊本能的躲避后,感觉到了老妪的善意。
“老人家太客气了。”云珊任由老妪挽着手臂碎步走,青石板缝里钻出的野薄荷擦过裙摆。
只转了一个角便到了。这里不比京都,一家挨着一家,小小的巷子便住着百十口人。
这家虽然有个数十米,却也算得上是邻居。
忽见粉墙内探出半枝带露的蔷薇,竹编篱笆上爬满牵牛花,木门虚掩着,铜环上还挂着清晨摘下的豆角。
“快请进!”老妪撩起靛蓝粗布门帘,屋内飘来新茶的清香。
八仙桌上摆好了茶碗,云珊瞧着,是未上釉的素胚,碗沿还留着手工拉坯的旋纹。
“咱们这边人,好像很喜欢瓷器。”云珊开口闲聊着。
“是啊咱们这本来就是做瓷的大户,当年有好几家,是专门做进贡的官窑瓷器,咱们这还有个做瓷器的商户,因着瓷器发了家,那真是家财万贯啊!”
“他家女儿还嫁给了京都的什么尚书,陪嫁了金银珠宝无数,光上好的瓷器就二十几箱子,做了个姨娘。家里的弟弟便可以去官塾读书了,一家人指望着幼子能考取个功名,让一家人彻底摆脱商贾的身份。只是后来,唉!”老妪叹着气,摇摇头。
“后来如何了?”云珊问。
“后来那个什么尚书,好像姓什么颜的,跟着谁造了反,被抄了家,那女子肯定也是没得个好下场。具体的,咱也不清楚,她出嫁后就再没回来过。”
云珊喝着茶的手顿了住。难道是当年颜府的五姨娘?果真是她!
五姨娘早在抄家前就被吃人的颜府给磋磨疯了,死了,那些嫁妆也早已填了颜府根本补不上的窟窿。
“后来,这商户人家,可曾受牵连?”云珊没有说出五姨娘的故事,只单单问着她娘家情况。
“好在只是个妾室,倒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只是她们家孩子不能再去读书了,一家人只是收敛着,做做老本行。”
“咱们这素胚的瓷杯,配上后山的云雾茶,虽然卖不上价钱,但这茶香得很!”
“尝尝看。”
老妪将滚水注入茶碗,茶叶在水中舒展如墨绿的蝶。
她絮絮叨叨说起儿子是陶工,说起南州人爱用瓷器插花的癖好,每句话尾都带着上扬的尾音,特别的一点点方言的味道,像极了林骁说话时眉飞色舞的模样。
云珊啜了口茶,温热的茶汤熨过喉头。窗外忽然传来孩童笑闹声,几个光脚的孩子追着竹蜻蜓跑过天井,惊得廊下的画眉鸟扑棱棱乱飞。
老妪起身赶人,嘴里嗔怪着“莫要吓着客人”,眼角的皱纹却笑得更深了。
这一刻,檐角漏下的阳光正好落在老人手背的老年斑上。
云珊望着那抹跳动的光斑,明白了,原来林骁骨子里的亲切,是南州的晨雾、溪水、老妪掌心的温度,是这片土地把人情味揉进了每个晨昏,酿成了刻进血脉里的热络。
暮色正漫过竹篱笆时,木格窗突然传来“笃笃“轻响。
老妪颤巍巍起身,嘴里念叨着“这谁呀,准是阿布那馋猫又来讨茶喝,那小姑娘啊,就爱喝我泡的茶,我且去开开门“,云珊站起身,抿着嘴对老妪点点头,又搁下茶盏歪头张望,见竹影摇晃间,熟悉的玄色衣角闪过门扉。
“瞻前?“她看到是瞻前,霍然起身,裙摆扫过矮凳发出轻响。
今日午后出门时,瞻前正好出了门,只见他背着行囊往市集方向去,所以自己来邻居家做客的事,不曾告知瞻前。
此刻看他眉头微蹙、目光警惕地扫视屋内,心下顿时慌乱——莫不是以为她遭遇不测?
云珊忙前去。
“这是我家弟弟!“云珊三步并作两步抢至门前,鬓边绢花随着动作轻轻颤动。
她朝瞻前使了个眼色,又转身对老妪笑道:“他自小性子急,瞧不见我准要满街寻人。“
老妪眯起眼睛将两人来回打量,脸上的皱纹笑成绽放的菊花:“原来是姐弟俩啊!长得真不像,你比你弟弟好看许多!“说着还伸手捏了捏云珊泛红的脸颊,“这小模样,水灵得能掐出水来。“
云珊低头浅笑,耳尖发烫。
老妪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慈爱:“今天见你瞧着竹林和溪面发呆,眉眼间就像笼着层雾气,愁容满面的,那不好看!瞧瞧现在,这一笑啊,可比后院新开的芍药还鲜亮!“
告别时,老妪硬往两人袖中塞了把晒干的艾草。云珊攥着温热的草药,听着身后木门吱呀合拢,才松了口气看向瞻前。
他神色凝重,喉结动了动才开口:“方才在酒肆,......“
“听到酒客谈论林老侯爷寻人的消息”,瞻前说,“老侯爷派了很多人,之前为了避嫌不曾联系的老部下,这次侯爷上门去找他们帮忙,已然在边境搜索了一个月了,可还是,”
瞻前咽了咽,继续说,“可还是没有将军和顾后他们的身影,也没有尸首。有些长得有些相似的人的消息,都被书信给了老侯爷,”
“老侯爷病了,他一向健硕的,”
那些散落边境的信笺,堆叠的何止是牵挂,更是一位父亲不愿相信,那个在这片土地上肆意生长的儿子,会消失在风沙里。
二人不语,默默伤心。
文化街牌坊下,二人买了一包糕点。
初春的南州浸在温润的雾气里,云珊掀开马车帘的瞬间,仿佛跌进了一幅水墨长卷。
层层叠叠的梯田顺着山势蜿蜒,老农扶着木犁缓步前行,新翻的泥土泛着油亮的光泽,惊起的白鹭掠过粉墙黛瓦,这一幕让她指尖微微发颤——林骁曾说过,他儿时总爱追着白鹭跑过整片稻田。
“难怪他身上总有股自在劲儿。“
云珊望着远处嬉戏的孩童喃喃道。那些在京城里被赞为洒脱不羁的举止,此刻想来,原是这方水土滋养出的天然野趣。
瞻前勒住缰绳,马车碾过青石板桥时,桥下溪水叮咚作响,倒映着两岸新发的柳芽。
一个妇人倚在茶楼栏杆上,漫不经心地往河里抛银锭喂鱼的模样吸引着云珊,原来他的疏阔,早在这小桥流水中扎下了根。
虽未曾至,却睹物思人。
万千草木,无一是他,无一不是他。
洗衣妇人的棒槌声混着童谣飘来,云珊将桂花糕掰碎撒向河面,红鲤争相跃起。
她轻轻摩挲着袖中刚购得的素胎瓷瓶,突然转头问身旁驾车的瞻前:“林骁他幼时可喜欢跑出府来淘气?“
话音未落,瞻前握着缰绳的手微微收紧,唇角却不自觉地勾起一抹笑意。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将他带回十几年前的南州街巷:“何止是淘气?将军最厌侯府里的规矩,七岁那年就带着我钻狗洞溜出去。“
他顿了顿,眼中泛起追忆的柔光,“那时南州码头常有商船靠岸,富家公子们总爱聚众欺压穷苦船工。有次我们撞见几个纨绔强抢渔民的鱼获,少爷当场就抄起岸边的船桨......“
云珊想象着少年林骁挥着船桨的模样,泪溢满双眼,却忍不住轻笑出声:“后来呢?“
“后来自然是闹得不可开交。“
瞻前摇头苦笑,“那些世家子弟哪是少爷的对手?不过片刻就被打得哭爹喊娘。可这事传到老侯爷耳中,当晚少爷就被吊在祠堂前的老槐树上。“
他的声音渐渐低沉,“我记得那晚雨下得特别大,老侯爷举着藤条的手都在发抖。将军却咬着牙不肯认错,还冲着老侯爷喊"大丈夫生于世间,总不能看着不平事装聋作哑"。“
云珊望着天边被夕阳染红的云彩,眼前仿佛浮现出那个倔强的少年。
原来他骨子里的侠义,早在年少时便已生根发芽。
她想起平日里林骁总是漫不经心的模样,却会在看到街边乞儿时偷偷塞银子,会为了帮寒窗学子筹措盘缠,还看不惯狗官当政不愿同行。这些过往,此刻都与瞻前的讲述重叠,拼凑出一个更加鲜活的林骁。
“老侯爷其实很疼将军。“瞻前的声音带着几分感慨,“将军虽是庶子,但老侯爷为将军请了南州有名的庄先生来教书,可将军不爱那些文绉绉的笔墨,只是躲在树上偷偷看侯爷耍剑。”
“那次吊打罚完后,老侯爷还亲自为少爷上药,嘴里还念叨着"下次要打,也该叫上府里的护院"。从那以后,府里的侍卫们都得了令,明里暗里跟着少爷,美其名曰"护持安全",实则是老侯爷放心不下。“
......一段段往事,将云珊不曾参与过的时光一点点钩织,就像她陪着他长大一般。
“我们不如在这歇息几个月吧,”云珊对瞻前说。
“好。”
瞻前凭借着记忆找到了牙婆,牙婆白白胖胖的,长得喜庆,当即就带他们来到了一个小舍院。
“小院子看着倒清净。“
云珊站在半米高的竹篱笆前,指尖轻轻抚过缠绕其上的翠绿藤蔓。
藤蔓上零星开着几朵淡紫色的小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篱笆内,一口老井安静地立在院子中央,井绳上还挂着个老旧的木桶,井沿被岁月磨得光滑发亮。
“租金三两银子,三个月。“
房东是个憨厚的中年汉子,搓着双手笑道,“后头那间房宽敞些,前头这间带个小厨房,平日里烧火做饭都方便。“
云珊从袖中取出三两银子递过去:“就这儿吧。“
她抬眼打量着这座白墙灰瓦的小院,前后两间房错落有致,门前的青石板上还留着昨夜的雨水痕迹。
后面那间屋子藏在一片翠竹之后,透过竹影能看见窗棂上贴着的剪纸,透着几分温馨。
“多谢姑娘!“房东接过银子,笑得合不拢嘴,“这是钥匙,有什么需要尽管言语!“说罢将一串铜钥匙放在云珊手中,转身离去。
“你赶了一路的车,且去车厢里歇歇,我先收拾收拾吧。“
云珊回头对瞻前说道。
瞻前没有回话,只与她一同走进院子。
瞻前径直走向前面的房间,推开门,屋内摆放着一张木床和一张简单的木桌,靠墙处是个带着遮棚的小伙房,灶台上还留着半坛腌菜。
“我住前面,方便照看马匹和做饭。“瞻前将行李放在桌上,“宋姑娘就安心住在后面,那里安静些。“
云珊没与他推诿,点点头,提着包袱往后屋走去。
推开小木门,一股淡淡的木香扑面而来。
屋内收拾得十分整洁,一张雕花大床摆在窗边,窗台上放着个粗陶花瓶,里面插着几枝新鲜的野菊。
她将包袱放在床上,走到窗前,望着院子里的老井和篱笆上的藤蔓,心中泛起一丝安定。
夜幕降临,云珊坐在窗前,听着远处传来的更鼓声,望着窗外的月光洒在篱笆上的藤蔓上。
南州的夜静谧而温柔,这一刻,她仿佛真正融入了这片土地。
因为一个人,去认识和依恋一座城。
第二日,云珊理着行李包裹,将衣物洗洗浣浣。
对岸竹林深处传来的笛声,让她恍惚看见少年林骁斜倚竹枝,指尖把玩着竹叶,眼底藏着狡黠笑意。
“姐姐的衣裳像彩云!”清脆的童音突然从对岸炸开。
云珊手里的桂花糕碎屑簌簌落进溪面,惊起一片银鳞般的涟漪。
她抬头望去,只见石桥那头蹦跳着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最前头那个穿着靛蓝小褂,脸蛋红扑扑的,发间还别着两朵金灿灿的油菜花。
“莫要冲撞了客人。”拄着枣木拐杖的老妪从竹林转出,竹篮里的艾草沾着晶莹的晨露,在她身后荡出一路清香。
老人布满沟壑的眼角弯成月牙,浑浊的眼睛里盛满笑意:“看来是远方的客,长住的吧?日头正毒,不嫌弃的话,到寒舍喝碗新茶?”说着要伸手拉云珊。
云珊忙侧身避开,指尖却不经意触到老人掌心的老茧。
这双手粗糙得像树皮,却带着炉火般的温度。可云珊自小的谨慎,很难与人第一面便放下心。云珊本能的躲避后,感觉到了老妪的善意。
“老人家太客气了。”云珊任由老妪挽着手臂碎步走,青石板缝里钻出的野薄荷擦过裙摆。
只转了一个角便到了。这里不比京都,一家挨着一家,小小的巷子便住着百十口人。
这家虽然有个数十米,却也算得上是邻居。
忽见粉墙内探出半枝带露的蔷薇,竹编篱笆上爬满牵牛花,木门虚掩着,铜环上还挂着清晨摘下的豆角。
“快请进!”老妪撩起靛蓝粗布门帘,屋内飘来新茶的清香。
八仙桌上摆好了茶碗,云珊瞧着,是未上釉的素胚,碗沿还留着手工拉坯的旋纹。
“咱们这边人,好像很喜欢瓷器。”云珊开口闲聊着。
“是啊咱们这本来就是做瓷的大户,当年有好几家,是专门做进贡的官窑瓷器,咱们这还有个做瓷器的商户,因着瓷器发了家,那真是家财万贯啊!”
“他家女儿还嫁给了京都的什么尚书,陪嫁了金银珠宝无数,光上好的瓷器就二十几箱子,做了个姨娘。家里的弟弟便可以去官塾读书了,一家人指望着幼子能考取个功名,让一家人彻底摆脱商贾的身份。只是后来,唉!”老妪叹着气,摇摇头。
“后来如何了?”云珊问。
“后来那个什么尚书,好像姓什么颜的,跟着谁造了反,被抄了家,那女子肯定也是没得个好下场。具体的,咱也不清楚,她出嫁后就再没回来过。”
云珊喝着茶的手顿了住。难道是当年颜府的五姨娘?果真是她!
五姨娘早在抄家前就被吃人的颜府给磋磨疯了,死了,那些嫁妆也早已填了颜府根本补不上的窟窿。
“后来,这商户人家,可曾受牵连?”云珊没有说出五姨娘的故事,只单单问着她娘家情况。
“好在只是个妾室,倒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只是她们家孩子不能再去读书了,一家人只是收敛着,做做老本行。”
“咱们这素胚的瓷杯,配上后山的云雾茶,虽然卖不上价钱,但这茶香得很!”
“尝尝看。”
老妪将滚水注入茶碗,茶叶在水中舒展如墨绿的蝶。
她絮絮叨叨说起儿子是陶工,说起南州人爱用瓷器插花的癖好,每句话尾都带着上扬的尾音,特别的一点点方言的味道,像极了林骁说话时眉飞色舞的模样。
云珊啜了口茶,温热的茶汤熨过喉头。窗外忽然传来孩童笑闹声,几个光脚的孩子追着竹蜻蜓跑过天井,惊得廊下的画眉鸟扑棱棱乱飞。
老妪起身赶人,嘴里嗔怪着“莫要吓着客人”,眼角的皱纹却笑得更深了。
这一刻,檐角漏下的阳光正好落在老人手背的老年斑上。
云珊望着那抹跳动的光斑,明白了,原来林骁骨子里的亲切,是南州的晨雾、溪水、老妪掌心的温度,是这片土地把人情味揉进了每个晨昏,酿成了刻进血脉里的热络。
暮色正漫过竹篱笆时,木格窗突然传来“笃笃“轻响。
老妪颤巍巍起身,嘴里念叨着“这谁呀,准是阿布那馋猫又来讨茶喝,那小姑娘啊,就爱喝我泡的茶,我且去开开门“,云珊站起身,抿着嘴对老妪点点头,又搁下茶盏歪头张望,见竹影摇晃间,熟悉的玄色衣角闪过门扉。
“瞻前?“她看到是瞻前,霍然起身,裙摆扫过矮凳发出轻响。
今日午后出门时,瞻前正好出了门,只见他背着行囊往市集方向去,所以自己来邻居家做客的事,不曾告知瞻前。
此刻看他眉头微蹙、目光警惕地扫视屋内,心下顿时慌乱——莫不是以为她遭遇不测?
云珊忙前去。
“这是我家弟弟!“云珊三步并作两步抢至门前,鬓边绢花随着动作轻轻颤动。
她朝瞻前使了个眼色,又转身对老妪笑道:“他自小性子急,瞧不见我准要满街寻人。“
老妪眯起眼睛将两人来回打量,脸上的皱纹笑成绽放的菊花:“原来是姐弟俩啊!长得真不像,你比你弟弟好看许多!“说着还伸手捏了捏云珊泛红的脸颊,“这小模样,水灵得能掐出水来。“
云珊低头浅笑,耳尖发烫。
老妪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慈爱:“今天见你瞧着竹林和溪面发呆,眉眼间就像笼着层雾气,愁容满面的,那不好看!瞧瞧现在,这一笑啊,可比后院新开的芍药还鲜亮!“
告别时,老妪硬往两人袖中塞了把晒干的艾草。云珊攥着温热的草药,听着身后木门吱呀合拢,才松了口气看向瞻前。
他神色凝重,喉结动了动才开口:“方才在酒肆,......“
“听到酒客谈论林老侯爷寻人的消息”,瞻前说,“老侯爷派了很多人,之前为了避嫌不曾联系的老部下,这次侯爷上门去找他们帮忙,已然在边境搜索了一个月了,可还是,”
瞻前咽了咽,继续说,“可还是没有将军和顾后他们的身影,也没有尸首。有些长得有些相似的人的消息,都被书信给了老侯爷,”
“老侯爷病了,他一向健硕的,”
那些散落边境的信笺,堆叠的何止是牵挂,更是一位父亲不愿相信,那个在这片土地上肆意生长的儿子,会消失在风沙里。
二人不语,默默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