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夜黑风高,灯火遥遥。
屋中,只剩下了两个人。
李神轨手支着下巴,靠在桌案上,打起了盹。
韩陵手持烛火,一会儿翻查着典籍,一会儿又跑到地图旁,查询着资料上对应的地方。
夜过丑时,李神轨咯噔一下,手一松,摔在了桌案上。
这一摔,李神轨醒了,他迷迷糊糊的,看着夜色下白发苍苍的韩陵,挥了挥手,道:
“先生,我不行了,得回去睡了。”
韩陵却是一把拉住了李神轨,道:
“今夜陈留王得留下来,等待前方军情,才能及时应对。”
韩陵掌控着李神轨麾下的大军,在李神轨进入成都后,更是掌控了成都和蜀郡的运行。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有着李神轨这一块招牌。
李神轨撑不住了,想要回自己的床榻睡个回笼觉。
“先生六七十了,这大晚上睡不着觉,正是奋斗的时候,我不行啊,平日这个时候早就搂着美人睡着了。”
“陈留王,你这一回去,老夫还找得到人么?”
韩陵说完,李神轨迷糊着,眼皮都睁不开了。
“可我撑不住了!”
韩陵摸了摸自己的胡子,道:
“老夫有一法,可使陈留王精神百倍!”
“那试试吧!”
见李神轨如此说,韩陵拿出一根针,朝着李神轨大腿扎了过去。
啊的一声!
李神轨酸爽的叫声将外面的守卫都惊动了,他们冲进屋子时,却见李神轨疼的原地在打转。
“没事,退出去!”
韩陵挥了挥手,外面的守卫见李神轨没事,也退了出去。
李神轨疼的眼泪都快出来了,趴在地上,道:
“先生,你用不用下手这么狠?”
韩陵一笑,问道:
“你就说你如今清醒了没有?”
李神轨腿上的痛感缓解了一些,摸着腿,坐回了韩陵身旁,问道:
“先生,如何了?”
韩陵嘴角一翘,道:
“形势大好!”
李神轨不解,问道:
“怎么个好法?”
“当年秦惠文王灭巴蜀,秦筑成都、江州、郫城、临邛四城。这临邛离成都百余里,可如今城池却已经空了,没有了人烟。蜀郡尚且如此,其余地方可想而知。”
李神轨摸了摸腿,道:
“这不挺惨的么?”
韩陵摇了摇头,道:
“非也,民生凋敝,县城犹如鬼蜮,乃是梁国王化不施所至。若行王道,安庶民,巴蜀可为天下第一等富庶之地。”
李神轨带着几分怀疑,问道:
“真的么?”
他这一路走过来,所见之景,可没有韩陵形容的那么好。
韩陵一笑,道:
“自秦时李冰父子筑大堰,这蜀地便成了天府之国。千百年来,历代以李冰父子所筑大堰为基,多有营建。如今我等已据蜀郡,若再据巴郡,阻梁军于外,巴蜀乃定,王化可施。”
整个巴蜀最为精华的地带便是成都平原。有着都江堰的灌溉,生活在成都平原上的蜀民旱涝保收。天府之国,无饥谨之忧。
可数百年的纷争与战乱,却让这天府之国民生凋敝。
见韩陵这么说了,李神轨摸了摸头,道:
“那该如何?”
“我等得趁着梁军精锐尚未集结入蜀之时,招安巴蜀之地的梁军,抢占江州,将防线推至白帝城。”
“白帝城?”
韩陵点了点头,道:
“此乃益州福祸之门,得之,则巴蜀无忧。事若不成,亦当退守住江州,还保成都。”
韩陵的核心只有一个字,快!
南梁不是没有精锐的大军。
不过梁军的主力都在江淮一带,次一等的也在襄阳、江陵等重镇驻守。
他们得打一个时间差,在梁军的主力军入蜀之前,先占据战略要地。如此,凭借巴蜀之险,方能抵御梁军。
屋外脚步声匆匆,韩陵等候多时的军报终于来了。
“禀陈留王,贺拔将军率军击溃了梁军先锋,梁军已停止了向成都进军。”
听了这个消息,韩陵精神一振,道:
“陈留王,派使者去梁军大营,告诉梁军诸将,他们的家眷都在我们手中,我等对其秋毫无犯。他们若肯归降,一切如旧。”
李神轨听了韩陵的话后,派出了使者前往了梁军大营,进行招安。
在李神轨的使者一番保证,也意识到凭借自己的力量打不进成都,梁军一众将领选择了投降。
三日后,成都城外,一万梁军卸甲归降。
李神轨大开成都府库,赏赐归降之将,将之收编麾下,纳入了自己的大军之中。
而后,李神轨从成都传檄至巴蜀各地,同时,派出了一路大军抢占江州。
江州是巴郡重镇,但因为不是前线,并没有驻守多少可战之兵。南梁在江州的驻军,职责是维护水道,抵御周围的蛮族。
李神轨派出的大军也没有强攻,在成都降将的劝说下,江州的守军也选择了投降。
不过在取得江州之后,成都这方也得知了南梁那边也反应了过来。
使持节、都督荆、湘、郢、益、宁、南梁六州诸军事、平西将军萧绎,萧衍的第七个儿子,得知了巴蜀情势后,没有等待建康的命令,便派遣了麾下大将王僧辩率军驰入鱼复县,抢占了白帝城。
萧绎最先得到了李神轨入蜀的消息,也判断出了情势危急。
因此,他以王僧辩为先锋,自己集结大军作为后援,等待建康的命令之后,就率军出发进入巴蜀。
萧绎如此做,肯定是有逾越之处的。若是在平时,被人参上一本,萧绎说不得就得回建康戴罪。
可此时的萧绎却有很大的把握,建康不会追究。
坐镇江陵的萧绎此刻是最适合的人选,他的手中握有江陵之军,离巴蜀也最近。
萧绎并没有预料错,建康的确将入蜀讨敌的诏书交给了他。可萧绎没有想到的是,当他集结好大军,准备沿江而上,进入巴蜀的时候,却得知了江州已然易手的消息。
当知道这个消息后,萧绎彻底停下了讨敌的步伐,将新的的情势禀告给了建康。
建康那边的意思,也是萧绎原本的打算,乃是趁着李神轨立足未稳,进入巴蜀,召集巴蜀各州郡的梁军进攻成都,拿下李神轨,夺回蜀郡。
可萧绎慢了一步,江州易手,不但蜀郡丢了,巴郡也没了,他的第一步就完不成了。
若是要继续入蜀,光凭萧绎手中的兵力是不够的,更加需要调集更多的物资和人力为后勤准备。
果然,萧绎将新的情势禀告建康之后,那边发来了暂停讨敌,转为让他守好白帝城,等待命令的诏书。
显然,建康那边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巴蜀相当重要,不得不夺回。可要夺回巴蜀,必须投入大量的物资和人力。
这些从哪里出?
正在建康那边焦头烂额之际,成都这边却很热闹。
大将军王思政、车骑将军王罴率领五千兵马到达了成都,并带来了册封李神轨为柱国的文书。
以攻取巴蜀之功,李神轨成为了天策府下第一位柱国。
李神轨入蜀不过一个多月,巴蜀之地多已平定,他麾下的兵马也从原来的数千,卷到了三万有余。
不过李神轨之所以能够这么容易就平定巴蜀,乃是因为此刻的巴蜀民生凋敝,许多县城都空了。占据蜀郡,南梁在成都的主力军又投降了,其余的州郡自然也没有继续抵抗的意愿。
对于王思政的到来,李神轨相当的热情,并且表示想要将他留在成都。
可王思政对此,却是连连推却,表示自己要往艰苦的地方去。
对此,李神轨很不理解。
“江州那地方哪有成都富足,我听说梁军已然增兵白帝城,说不得江州就会有一场大战。咱们都是自己人,何必去吃那个苦呢?”
王思政却是一笑,道:
“益州兵弱,陈留王麾下虽有三万之军,却多是新近投降,若梁国大举兴兵,拥众而来,这些益州兵见势不妙,巴蜀恐得而复失。”
要想稳定人心,就必须守住战略要地。
白帝城没有抢到,那么次一步便是要守好江州。
对此,韩陵却是表示理解。
“大将军若有所需,尽可言明!”
王思政看着李神轨身边的老者,这位很早以前就跟随李爽,如今却没有任何的官职、勋爵,但王思政从不怀疑老者的能量。
对于韩陵,王思政甚至比对李神轨都要恭敬。
“多谢先生!”
王思政离开后,李神轨看着他的背影,不解的问道:
“先生,江州那地方没人愿意去,他为何这么急切?”
韩陵摸了摸胡子,笑道:
“陈留王看到的是艰苦,他看到的却是军功啊!”
——
江州。
当年秦灭巴蜀,张仪建造了江州城。
这座江州城在渝中半岛之北,乃是如今江州的北府城。
后来刘备入蜀,夷陵战败之后,于白帝城托孤,以诸葛亮、李严为辅政大臣。
李严镇守江州,又在渝中半岛上修建了一座更大的城池,乃是如今江州的南府城。
李严当初修建南府城的时候,甚至想要穿城后山,引长江、嘉陵江之水,将渝中半岛变成岛。
不过这个工程最终被同为辅臣的诸葛亮给否了,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这个工程太过庞大。
王思政到达江州之后,与贺拔允进行了交接,让王罴进驻了北府城,自己则率兵进入了南府城。
相较于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北府城,处在渝中半岛上的南府城因为其军事价值,在数百年乱世之中,渐渐成为了江州主城。
不过在王思政看来,这座主城的军事价值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江州属于南梁时,因为不是前线,因此梁军并没有大力挖掘江州的军事价值。
若行增筑,培练水军,完全可以将江州打造成战略重镇。
到时候,无论是防御梁军,还是作为前进基地攻打下游的荆襄,江州都是必不可少的重镇。
这可都是军功啊!
平复了自己激动的心情,王思政开始考虑了该如何做了。
王思政来此之前,已然带来了关中大半精通水军的军事人才。
贺拔允离开时,只带走了他麾下的部曲,将原本的江州驻军和从各州郡带来的兵马都留给了他。
同时留下的,还有数十艘战船和大量的运输船。
王思政很快将这些巴蜀之军的将领召集了起来,进行一番考察后,选其中可用之才,留为己用。同时,他将自己带来的水军将领安插进了江州水军中。
经过了一番整顿,王思政掌控了江州军。
可他知道,光凭这些还是不够的。
基建不是一时半会就行的,还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材料。
对于如今的巴蜀之地来说,物资和人力都处在短缺状态。
好在成都那边,对于王思政的请求基本上是有求必应的。
在得到了成都那边的支持后,王思政并没有大刀阔斧的进行基建工程,而是集合了现有的资源,修补了江州双城在军事上的漏洞,加固了现有的军事设施。
王思政清楚,要将江州打造成为一座重镇,不是那么容易的。
他需要数十万巴蜀百姓、大量的建材、可供耕作的数万顷肥沃土地、数之不尽的钱粮,以及来自长安的全力支持。
总之,需要一个人心归顺却又富庶的巴蜀之地和伟大的秦王府。
……
建康。
巴蜀失守,对于南梁而言,不只是失去了长江上游的战略要地,面临着“西晋灭吴”的风险,也将会失去与吐谷浑、西域等地沟通的通道。
如此一来,商路断绝,梁军为数不多的战马来源途径也丢失了。
若是不尽快夺回巴蜀,南梁危矣!
对此,苦修多年的老僧终于难得的露出了火气,下令征召四方豪杰,充入军伍,誓要夺回巴蜀。
一时间,各地豪杰纷纷应征。
征兵处前,征兵官看着前来应召的男子,不觉得一惊。
“壮士何人?”
来者身高七尺五寸,额头隆起,手长过膝,虽着布衣,却难掩雄武之姿。
“在下姓陈,名霸先。国家多难,天子有诏,某虽为油库小吏,亦不敢辞,特来应征。”
……
夜黑风高,灯火遥遥。
屋中,只剩下了两个人。
李神轨手支着下巴,靠在桌案上,打起了盹。
韩陵手持烛火,一会儿翻查着典籍,一会儿又跑到地图旁,查询着资料上对应的地方。
夜过丑时,李神轨咯噔一下,手一松,摔在了桌案上。
这一摔,李神轨醒了,他迷迷糊糊的,看着夜色下白发苍苍的韩陵,挥了挥手,道:
“先生,我不行了,得回去睡了。”
韩陵却是一把拉住了李神轨,道:
“今夜陈留王得留下来,等待前方军情,才能及时应对。”
韩陵掌控着李神轨麾下的大军,在李神轨进入成都后,更是掌控了成都和蜀郡的运行。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有着李神轨这一块招牌。
李神轨撑不住了,想要回自己的床榻睡个回笼觉。
“先生六七十了,这大晚上睡不着觉,正是奋斗的时候,我不行啊,平日这个时候早就搂着美人睡着了。”
“陈留王,你这一回去,老夫还找得到人么?”
韩陵说完,李神轨迷糊着,眼皮都睁不开了。
“可我撑不住了!”
韩陵摸了摸自己的胡子,道:
“老夫有一法,可使陈留王精神百倍!”
“那试试吧!”
见李神轨如此说,韩陵拿出一根针,朝着李神轨大腿扎了过去。
啊的一声!
李神轨酸爽的叫声将外面的守卫都惊动了,他们冲进屋子时,却见李神轨疼的原地在打转。
“没事,退出去!”
韩陵挥了挥手,外面的守卫见李神轨没事,也退了出去。
李神轨疼的眼泪都快出来了,趴在地上,道:
“先生,你用不用下手这么狠?”
韩陵一笑,问道:
“你就说你如今清醒了没有?”
李神轨腿上的痛感缓解了一些,摸着腿,坐回了韩陵身旁,问道:
“先生,如何了?”
韩陵嘴角一翘,道:
“形势大好!”
李神轨不解,问道:
“怎么个好法?”
“当年秦惠文王灭巴蜀,秦筑成都、江州、郫城、临邛四城。这临邛离成都百余里,可如今城池却已经空了,没有了人烟。蜀郡尚且如此,其余地方可想而知。”
李神轨摸了摸腿,道:
“这不挺惨的么?”
韩陵摇了摇头,道:
“非也,民生凋敝,县城犹如鬼蜮,乃是梁国王化不施所至。若行王道,安庶民,巴蜀可为天下第一等富庶之地。”
李神轨带着几分怀疑,问道:
“真的么?”
他这一路走过来,所见之景,可没有韩陵形容的那么好。
韩陵一笑,道:
“自秦时李冰父子筑大堰,这蜀地便成了天府之国。千百年来,历代以李冰父子所筑大堰为基,多有营建。如今我等已据蜀郡,若再据巴郡,阻梁军于外,巴蜀乃定,王化可施。”
整个巴蜀最为精华的地带便是成都平原。有着都江堰的灌溉,生活在成都平原上的蜀民旱涝保收。天府之国,无饥谨之忧。
可数百年的纷争与战乱,却让这天府之国民生凋敝。
见韩陵这么说了,李神轨摸了摸头,道:
“那该如何?”
“我等得趁着梁军精锐尚未集结入蜀之时,招安巴蜀之地的梁军,抢占江州,将防线推至白帝城。”
“白帝城?”
韩陵点了点头,道:
“此乃益州福祸之门,得之,则巴蜀无忧。事若不成,亦当退守住江州,还保成都。”
韩陵的核心只有一个字,快!
南梁不是没有精锐的大军。
不过梁军的主力都在江淮一带,次一等的也在襄阳、江陵等重镇驻守。
他们得打一个时间差,在梁军的主力军入蜀之前,先占据战略要地。如此,凭借巴蜀之险,方能抵御梁军。
屋外脚步声匆匆,韩陵等候多时的军报终于来了。
“禀陈留王,贺拔将军率军击溃了梁军先锋,梁军已停止了向成都进军。”
听了这个消息,韩陵精神一振,道:
“陈留王,派使者去梁军大营,告诉梁军诸将,他们的家眷都在我们手中,我等对其秋毫无犯。他们若肯归降,一切如旧。”
李神轨听了韩陵的话后,派出了使者前往了梁军大营,进行招安。
在李神轨的使者一番保证,也意识到凭借自己的力量打不进成都,梁军一众将领选择了投降。
三日后,成都城外,一万梁军卸甲归降。
李神轨大开成都府库,赏赐归降之将,将之收编麾下,纳入了自己的大军之中。
而后,李神轨从成都传檄至巴蜀各地,同时,派出了一路大军抢占江州。
江州是巴郡重镇,但因为不是前线,并没有驻守多少可战之兵。南梁在江州的驻军,职责是维护水道,抵御周围的蛮族。
李神轨派出的大军也没有强攻,在成都降将的劝说下,江州的守军也选择了投降。
不过在取得江州之后,成都这方也得知了南梁那边也反应了过来。
使持节、都督荆、湘、郢、益、宁、南梁六州诸军事、平西将军萧绎,萧衍的第七个儿子,得知了巴蜀情势后,没有等待建康的命令,便派遣了麾下大将王僧辩率军驰入鱼复县,抢占了白帝城。
萧绎最先得到了李神轨入蜀的消息,也判断出了情势危急。
因此,他以王僧辩为先锋,自己集结大军作为后援,等待建康的命令之后,就率军出发进入巴蜀。
萧绎如此做,肯定是有逾越之处的。若是在平时,被人参上一本,萧绎说不得就得回建康戴罪。
可此时的萧绎却有很大的把握,建康不会追究。
坐镇江陵的萧绎此刻是最适合的人选,他的手中握有江陵之军,离巴蜀也最近。
萧绎并没有预料错,建康的确将入蜀讨敌的诏书交给了他。可萧绎没有想到的是,当他集结好大军,准备沿江而上,进入巴蜀的时候,却得知了江州已然易手的消息。
当知道这个消息后,萧绎彻底停下了讨敌的步伐,将新的的情势禀告给了建康。
建康那边的意思,也是萧绎原本的打算,乃是趁着李神轨立足未稳,进入巴蜀,召集巴蜀各州郡的梁军进攻成都,拿下李神轨,夺回蜀郡。
可萧绎慢了一步,江州易手,不但蜀郡丢了,巴郡也没了,他的第一步就完不成了。
若是要继续入蜀,光凭萧绎手中的兵力是不够的,更加需要调集更多的物资和人力为后勤准备。
果然,萧绎将新的情势禀告建康之后,那边发来了暂停讨敌,转为让他守好白帝城,等待命令的诏书。
显然,建康那边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巴蜀相当重要,不得不夺回。可要夺回巴蜀,必须投入大量的物资和人力。
这些从哪里出?
正在建康那边焦头烂额之际,成都这边却很热闹。
大将军王思政、车骑将军王罴率领五千兵马到达了成都,并带来了册封李神轨为柱国的文书。
以攻取巴蜀之功,李神轨成为了天策府下第一位柱国。
李神轨入蜀不过一个多月,巴蜀之地多已平定,他麾下的兵马也从原来的数千,卷到了三万有余。
不过李神轨之所以能够这么容易就平定巴蜀,乃是因为此刻的巴蜀民生凋敝,许多县城都空了。占据蜀郡,南梁在成都的主力军又投降了,其余的州郡自然也没有继续抵抗的意愿。
对于王思政的到来,李神轨相当的热情,并且表示想要将他留在成都。
可王思政对此,却是连连推却,表示自己要往艰苦的地方去。
对此,李神轨很不理解。
“江州那地方哪有成都富足,我听说梁军已然增兵白帝城,说不得江州就会有一场大战。咱们都是自己人,何必去吃那个苦呢?”
王思政却是一笑,道:
“益州兵弱,陈留王麾下虽有三万之军,却多是新近投降,若梁国大举兴兵,拥众而来,这些益州兵见势不妙,巴蜀恐得而复失。”
要想稳定人心,就必须守住战略要地。
白帝城没有抢到,那么次一步便是要守好江州。
对此,韩陵却是表示理解。
“大将军若有所需,尽可言明!”
王思政看着李神轨身边的老者,这位很早以前就跟随李爽,如今却没有任何的官职、勋爵,但王思政从不怀疑老者的能量。
对于韩陵,王思政甚至比对李神轨都要恭敬。
“多谢先生!”
王思政离开后,李神轨看着他的背影,不解的问道:
“先生,江州那地方没人愿意去,他为何这么急切?”
韩陵摸了摸胡子,笑道:
“陈留王看到的是艰苦,他看到的却是军功啊!”
——
江州。
当年秦灭巴蜀,张仪建造了江州城。
这座江州城在渝中半岛之北,乃是如今江州的北府城。
后来刘备入蜀,夷陵战败之后,于白帝城托孤,以诸葛亮、李严为辅政大臣。
李严镇守江州,又在渝中半岛上修建了一座更大的城池,乃是如今江州的南府城。
李严当初修建南府城的时候,甚至想要穿城后山,引长江、嘉陵江之水,将渝中半岛变成岛。
不过这个工程最终被同为辅臣的诸葛亮给否了,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这个工程太过庞大。
王思政到达江州之后,与贺拔允进行了交接,让王罴进驻了北府城,自己则率兵进入了南府城。
相较于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北府城,处在渝中半岛上的南府城因为其军事价值,在数百年乱世之中,渐渐成为了江州主城。
不过在王思政看来,这座主城的军事价值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江州属于南梁时,因为不是前线,因此梁军并没有大力挖掘江州的军事价值。
若行增筑,培练水军,完全可以将江州打造成战略重镇。
到时候,无论是防御梁军,还是作为前进基地攻打下游的荆襄,江州都是必不可少的重镇。
这可都是军功啊!
平复了自己激动的心情,王思政开始考虑了该如何做了。
王思政来此之前,已然带来了关中大半精通水军的军事人才。
贺拔允离开时,只带走了他麾下的部曲,将原本的江州驻军和从各州郡带来的兵马都留给了他。
同时留下的,还有数十艘战船和大量的运输船。
王思政很快将这些巴蜀之军的将领召集了起来,进行一番考察后,选其中可用之才,留为己用。同时,他将自己带来的水军将领安插进了江州水军中。
经过了一番整顿,王思政掌控了江州军。
可他知道,光凭这些还是不够的。
基建不是一时半会就行的,还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材料。
对于如今的巴蜀之地来说,物资和人力都处在短缺状态。
好在成都那边,对于王思政的请求基本上是有求必应的。
在得到了成都那边的支持后,王思政并没有大刀阔斧的进行基建工程,而是集合了现有的资源,修补了江州双城在军事上的漏洞,加固了现有的军事设施。
王思政清楚,要将江州打造成为一座重镇,不是那么容易的。
他需要数十万巴蜀百姓、大量的建材、可供耕作的数万顷肥沃土地、数之不尽的钱粮,以及来自长安的全力支持。
总之,需要一个人心归顺却又富庶的巴蜀之地和伟大的秦王府。
……
建康。
巴蜀失守,对于南梁而言,不只是失去了长江上游的战略要地,面临着“西晋灭吴”的风险,也将会失去与吐谷浑、西域等地沟通的通道。
如此一来,商路断绝,梁军为数不多的战马来源途径也丢失了。
若是不尽快夺回巴蜀,南梁危矣!
对此,苦修多年的老僧终于难得的露出了火气,下令征召四方豪杰,充入军伍,誓要夺回巴蜀。
一时间,各地豪杰纷纷应征。
征兵处前,征兵官看着前来应召的男子,不觉得一惊。
“壮士何人?”
来者身高七尺五寸,额头隆起,手长过膝,虽着布衣,却难掩雄武之姿。
“在下姓陈,名霸先。国家多难,天子有诏,某虽为油库小吏,亦不敢辞,特来应征。”
……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天可汗回忆录,天可汗回忆录最新章节,天可汗回忆录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天可汗回忆录,天可汗回忆录最新章节,天可汗回忆录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