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陆淮对林知清的信任,这种判断扎根于他对林知清的了解度。
永清对于林知清而言有多重要,陆淮是知道的。
永清发生了什么事,陆淮同样一清二楚。
林知清同他说过。
也正因为陆淮了解林知清,所以他知道林知清不会那么简单的,就让镇远侯府得知永清的消息。
除非,林知清就是故意想让他们知道这件事。
至于为什么想让那些人知道,陆淮也猜到了两分。
永清的事,郑阔的事,就像是横亘在江云鹤心头的一根尖刺。
因着这根尖刺,他行事之时多有顾忌,甚至不曾直接弄垮林家。
若是将这颗刺拔了出来,那么镇远侯府,便再无顾忌了。
林从戎一案重审或不重审,对于江云鹤来说也不重要了,因为他确信自己消灭了所有的证据。
那么,没有了证据,他就不在意会不会重审。
甚至江云鹤这样好名声的人,可能会为了自己的“清白”,支持重审。
虽然他先前已经这样干过一次了,但那绝对不是出自他的真心,而是一种试探。
试探林家有无底牌。
况且那时他手里还捏着林十安,就更加不怕林家了,因为他确信林家会拿出郑阔的消息。
在镇远侯江云鹤的视野当中,这件事已经完成了一个闭环。
主动请缨重审,挽回名声,用林十安的安危堵住林家的嘴,找到郑阔的消息,毁掉唯一的证据,再次主动请缨重审。
两个主动请缨,虽表现形式一样,但内里含义完全不同。
一个是假模假样的演戏,一个是确信不会被查出来的从容。
江云鹤到底是江云鹤,手段十分高明。
只不过,陆淮总觉得林知清是刻意让江云鹤走到这一步,目的便是让他主动请缨查探此案。
朝中关系错综复杂,反对的人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都有一些人是与江云鹤有关系的。
林知清想要让那些人同意重审,仅凭自己的力量,可能非常困难。
所以,她极有可能将计就计,以达到重审林从戎一案的目的。
当然,这只是陆淮的猜测,这些话他没有同云枫说。
还是那句话,永清对林知清来说至关重要。
陆淮知晓这个秘密,不想对其他人诉说,给林知清添麻烦。
他如今选择打道回府,同样也是不想给林知清添麻烦。
因为他猜到了林知清的目的,是想将计就计重审林从戎一案。
不过,这并不代表他就没事情干了。
回到陆家以后,陆淮马不停蹄去了户部尚书徐元岁的府上。
只不过,二人说了些什么,便不得而知了。
次日,天微微亮,马蹄声混着雨声,传进了城门当中。
马匹的速度很快,一溜烟进了镇远侯府。
再过不久,便要到上朝的时间了。
半个时辰后,江家父子二人坐上了上朝的马车。
陆淮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回了陆家,换上了官服,但马车却没有驶向上早朝的路。
他手拿一纸搜查令,从城东开始搜查,打的是找寻剩余御赐之物的名义。
江家父子是在早朝开始以后,才发现陆淮不在的。
不过,户部尚书同太子都没有就此事说什么。
朝堂之上,就像是走流程一样,就琐事争论了一番后,又开始讨论是否重审林从戎通敌叛国一案。
与先前一样的是,礼部尚书、户部尚书都支持重审。
与先前不一样的是,先前反对重审的一些武将,竟然破天荒地没有开口。
反倒是大学士、太傅等几个中立派大臣,反对的态度依然很强硬。
太子如往常一样,迟迟不做决断。
因为无论如何决断,都会有人跳出来反对。
局势一时间有些僵持住了。
江云鹤见时机到了,向左踏出一步,朗声道:
“启禀殿下,重审林从戎一案悬而未决,臣江云鹤不愿受此构陷,请皇上和太子殿下准许重审林从戎一案,还我镇远侯府清白!”
“否则,即便我是清白的,也始终阻挡不了流言蜚语。”
“既如此,这侯爵的位置恐怕也坐不稳当。”
说完这话以后,他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跪在地上一直没有起身,可见态度之坚决。
在场的人都是老狐狸,何尝听不出江云鹤的言外之意。
那些话翻译翻译就是说,要是不洗清他身上的冤屈,这个镇远侯的位置他就不坐了。
此等情况一出,百官之间的讨论声此起彼伏。
“何以报德,何以报怨,侯爷被那些小人构陷竟然还以德报怨,本官可没有那么大度。”
“侯爷没做过的事,腰板子自然挺得直,我们武官向来如此,做过就是做过,没做过就是没做过。”
“林家如今哪有长宁侯府该有的气魄,要是镇远侯辞官,敌国再次进犯,大盛又该如何?”
“这可有些好笑了,做过没做过,是仅凭一张嘴就能辨得出来的吗?”
下头的人讨论得热火朝天,有几个暴脾气的武官说话不是很好听,遭了好几个能言善辩的文官挤兑。
上首的太子脸上却始终没有任何表情。
眼看反对和支持的人比例愈发失衡,反对的人还是占了大多数,一旁的江流昀脚步动了动。
他跪在江云鹤的身旁,再次提及,重审林从戎一案。
这一次,过了许久,太子才出言打断了争辩的各方人马:
“各位大人不必再就此事争论,此前父皇的身体一直不见好,此事又事关重大,我一直没有下定论。”
“但如今,既然镇远侯坚持,我会再同父皇商议。”
此言一出,江云鹤心中如同放下了一块大石头。
他知道太子这番话,代表此事多半会定下来。
也就是说,重审林从戎通敌叛国一案,上头十有八九是通过的。
先前反对的人过多,再加上太傅等人频频施压,此事竟然是不可行的。
但江云鹤如此一行动,许多人的立场都发生了改变,甚至中立派的人的态度也松动了许多。
镇远侯乃是如今的武官新贵,当年威名赫赫的长宁侯与沛国公都慢慢退了下去,大盛能抵事的武官不多。
两相权衡,太子心中自然有定论。
永清对于林知清而言有多重要,陆淮是知道的。
永清发生了什么事,陆淮同样一清二楚。
林知清同他说过。
也正因为陆淮了解林知清,所以他知道林知清不会那么简单的,就让镇远侯府得知永清的消息。
除非,林知清就是故意想让他们知道这件事。
至于为什么想让那些人知道,陆淮也猜到了两分。
永清的事,郑阔的事,就像是横亘在江云鹤心头的一根尖刺。
因着这根尖刺,他行事之时多有顾忌,甚至不曾直接弄垮林家。
若是将这颗刺拔了出来,那么镇远侯府,便再无顾忌了。
林从戎一案重审或不重审,对于江云鹤来说也不重要了,因为他确信自己消灭了所有的证据。
那么,没有了证据,他就不在意会不会重审。
甚至江云鹤这样好名声的人,可能会为了自己的“清白”,支持重审。
虽然他先前已经这样干过一次了,但那绝对不是出自他的真心,而是一种试探。
试探林家有无底牌。
况且那时他手里还捏着林十安,就更加不怕林家了,因为他确信林家会拿出郑阔的消息。
在镇远侯江云鹤的视野当中,这件事已经完成了一个闭环。
主动请缨重审,挽回名声,用林十安的安危堵住林家的嘴,找到郑阔的消息,毁掉唯一的证据,再次主动请缨重审。
两个主动请缨,虽表现形式一样,但内里含义完全不同。
一个是假模假样的演戏,一个是确信不会被查出来的从容。
江云鹤到底是江云鹤,手段十分高明。
只不过,陆淮总觉得林知清是刻意让江云鹤走到这一步,目的便是让他主动请缨查探此案。
朝中关系错综复杂,反对的人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都有一些人是与江云鹤有关系的。
林知清想要让那些人同意重审,仅凭自己的力量,可能非常困难。
所以,她极有可能将计就计,以达到重审林从戎一案的目的。
当然,这只是陆淮的猜测,这些话他没有同云枫说。
还是那句话,永清对林知清来说至关重要。
陆淮知晓这个秘密,不想对其他人诉说,给林知清添麻烦。
他如今选择打道回府,同样也是不想给林知清添麻烦。
因为他猜到了林知清的目的,是想将计就计重审林从戎一案。
不过,这并不代表他就没事情干了。
回到陆家以后,陆淮马不停蹄去了户部尚书徐元岁的府上。
只不过,二人说了些什么,便不得而知了。
次日,天微微亮,马蹄声混着雨声,传进了城门当中。
马匹的速度很快,一溜烟进了镇远侯府。
再过不久,便要到上朝的时间了。
半个时辰后,江家父子二人坐上了上朝的马车。
陆淮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回了陆家,换上了官服,但马车却没有驶向上早朝的路。
他手拿一纸搜查令,从城东开始搜查,打的是找寻剩余御赐之物的名义。
江家父子是在早朝开始以后,才发现陆淮不在的。
不过,户部尚书同太子都没有就此事说什么。
朝堂之上,就像是走流程一样,就琐事争论了一番后,又开始讨论是否重审林从戎通敌叛国一案。
与先前一样的是,礼部尚书、户部尚书都支持重审。
与先前不一样的是,先前反对重审的一些武将,竟然破天荒地没有开口。
反倒是大学士、太傅等几个中立派大臣,反对的态度依然很强硬。
太子如往常一样,迟迟不做决断。
因为无论如何决断,都会有人跳出来反对。
局势一时间有些僵持住了。
江云鹤见时机到了,向左踏出一步,朗声道:
“启禀殿下,重审林从戎一案悬而未决,臣江云鹤不愿受此构陷,请皇上和太子殿下准许重审林从戎一案,还我镇远侯府清白!”
“否则,即便我是清白的,也始终阻挡不了流言蜚语。”
“既如此,这侯爵的位置恐怕也坐不稳当。”
说完这话以后,他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跪在地上一直没有起身,可见态度之坚决。
在场的人都是老狐狸,何尝听不出江云鹤的言外之意。
那些话翻译翻译就是说,要是不洗清他身上的冤屈,这个镇远侯的位置他就不坐了。
此等情况一出,百官之间的讨论声此起彼伏。
“何以报德,何以报怨,侯爷被那些小人构陷竟然还以德报怨,本官可没有那么大度。”
“侯爷没做过的事,腰板子自然挺得直,我们武官向来如此,做过就是做过,没做过就是没做过。”
“林家如今哪有长宁侯府该有的气魄,要是镇远侯辞官,敌国再次进犯,大盛又该如何?”
“这可有些好笑了,做过没做过,是仅凭一张嘴就能辨得出来的吗?”
下头的人讨论得热火朝天,有几个暴脾气的武官说话不是很好听,遭了好几个能言善辩的文官挤兑。
上首的太子脸上却始终没有任何表情。
眼看反对和支持的人比例愈发失衡,反对的人还是占了大多数,一旁的江流昀脚步动了动。
他跪在江云鹤的身旁,再次提及,重审林从戎一案。
这一次,过了许久,太子才出言打断了争辩的各方人马:
“各位大人不必再就此事争论,此前父皇的身体一直不见好,此事又事关重大,我一直没有下定论。”
“但如今,既然镇远侯坚持,我会再同父皇商议。”
此言一出,江云鹤心中如同放下了一块大石头。
他知道太子这番话,代表此事多半会定下来。
也就是说,重审林从戎通敌叛国一案,上头十有八九是通过的。
先前反对的人过多,再加上太傅等人频频施压,此事竟然是不可行的。
但江云鹤如此一行动,许多人的立场都发生了改变,甚至中立派的人的态度也松动了许多。
镇远侯乃是如今的武官新贵,当年威名赫赫的长宁侯与沛国公都慢慢退了下去,大盛能抵事的武官不多。
两相权衡,太子心中自然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