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帝业 第308章 袁易设衙,父皇施恩

小说:红楼帝业 作者:挽铖 更新时间:2025-10-29 05:48:10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这日下午,袁易送走了卓轼、林如海,信步回到德本堂。

  元春正在廊下候着,见袁易进院,忙迎上前,柔声唤道:“四爷。”一双秋水明眸中满是关切。她早已听闻了袁易如愿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的消息,心中甚是欢喜,正等着夫君闲下来细问究竟。

  袁易见她这般情状,知她挂心。他与元春一同步入东耳房,元春亲自为他斟了茶,这才轻声问道:“四爷果真担了京畿水利营田的重任?”

  袁易将今日九经三事殿觐见的情形细细说了一番。元春听完,眼中泛起自豪的神采:“恭喜四爷得偿所愿。这般重任,非大才不能当,亦可见太上皇、圣上对四爷的器重。”

  袁易笑道:“这担子重若千钧,往后还需要夫人相助。”

  元春眼中闪着亮光:“我是一介女流,不能为四爷分忧国事,只能在这内宅之中,为四爷打理家务,让四爷无后顾之忧。”

  袁易又笑道:“夫人此言差矣。夫人将这郡公府打理得井井有条,便是对我最大的助力。”

  元春听到这话儿,欢喜之余,亦感动起来。

  ……

  ……

  虽说特设了水利营田府,但这水利营田府并非一个拥有独立、宏伟衙门的常设机构。它的名字听起来是一个“府”,但其性质更接近于一个“钦差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办公室”。

  这意味着,袁易虽掌了水利营田府,却无固定的衙门。从今往后,他会在自己府邸的外书房办公,这外书房便是他接见官员、商议机要、批阅文件的核心场所,许多决策和命令会从这里发出。

  当然,从今往后,袁易难免要常去畅春园或皇宫,觐见泰顺帝甚至太上皇景宁帝。他也难免要频繁出京,亲自频繁地到直隶各地灾区、河道工地巡视勘察。

  袁易今日没有午睡,眼下已过了他平日午睡的时辰,他也不想补上了。他精神抖擞,立即命人布置起了外书房。

  在这座郡公府,他除了有内书房立身斋,还有外书房。外书房位于正院东侧,开阔三间,青砖碧瓦。两旁还有一些廊房,这些廊房都可配套使用。袁易特意吩咐,腾出两间明亮的廊房来,一间作为林如海的值房,另一间供大学士卓轼使用。

  袁易重新踏入朝堂,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也意味着,从今往后,林如海除了是教导他的师傅,也是他的核心幕僚。

  另外,中年太监方矩已来了一个多月,袁易仔细观察了此人,认为此人性情恰如其名,颇懂规矩,行事有度。而年轻太监田奉,机灵勤快。

  这日袁易在立身斋召见了方矩、田奉二人,对方矩道:“从今以后,你便掌管府中守门、传唤之事。”

  方矩闻言,心中大喜,忙跪地谢恩:“奴才定当恪尽职守,不负郡公爷重托。”

  袁易又对田奉道:“田奉,你往后就跟在我身边伺候罢。”

  田奉虽失了守门、传唤之职,却也没有失落。毕竟能成为袁易的贴身太监,更是亲信。他忙叩首道:“奴才必当尽心竭力,伺候好郡公爷。”

  从今以后,这座郡公府,既是袁易的府邸,也是水利营田衙署。由方矩这样的中年太监掌管守门、传唤之事,接待客人,更为妥当。而田奉适合在袁易身边伺候。当袁易在外书房办公接客时,丫鬟香菱就不适合跟在他身边伺候了。内宅外宅,总要有个区分。

  这番安排,井井有条,显见袁易已深思熟虑。

  方矩、田奉领命而去,各自准备。

  ……

  ……

  翌日早晨,林如海照常来郡公府当值,见外书房已布置得初具规模,不禁赞叹:“四爷行事,果然雷厉风行。”

  袁易领着林如海步入一间廊房,笑道:“这是我特意为先生安排的值房,不知先生对这间值房可还满意?”

  林如海见这间廊房窗明几净,书案、书架一应俱全,正是读书办公的好所在,不由感动道:“四爷如此厚待,下官愧不敢当。”

  “先生说哪里话。”袁易正色道,“今后水利营田事务,还要多多倚仗先生。”

  二人正说着,大学士卓轼来到了郡公府。

  因外书房尚未布置完成,袁易今日仍在内书房立身斋,与卓轼、林如海一同商议水利营田事务。

  斋内,袁易端坐主位,卓轼与林如海分坐两侧,三人神情专注。

  这时,卓轼提出了四项建议,条分缕析,娓娓道来:“其一,民间自行营田,照亩之多寡,给以九品以上、五品以下虚衔,以示嘉奖。”

  他见袁易凝神倾听,解释道:“我朝对民间助饷、捐工等事,常赏给虚衔。虽只是虚衔,不是实职官员,但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极具吸引力。”

  林如海在旁点头:“中堂此议甚妙。这般虚衔,于朝廷不过一纸敕命,于民人却是光耀门楣的大事。”

  卓轼又道:“其二,民人赴水利营田工程处效力,视其督率完成的工程成效与规模,酌量授以管理水利农田的低级实务官职。此项是针对有水利技术和管理才能的民人。这是民人从平民走向仕途的一条特殊通道。”

  袁易闻言点头道:“此策既可招揽人才,又能激励百姓。”

  卓轼继续道:“其三,降级、革职的官员赴工程处效力者,工成后准予开复。我朝有‘革员效力’的传统,对于失意官员是极大的激励。”

  见袁易、林如海不约而同地点头,卓轼又道:“其四,流徙以上的罪犯赴工程处效力者,准予减等。此项既解决了工程劳力问题,也体现了‘慎刑’的原则。”

  袁易听完,赞赏道:“中堂不愧是经验丰富的务实干吏。这一套系统,务实且富有激励性,覆盖了平民、士绅、官员、罪犯等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

  林如海也由衷赞叹:“中堂这番谋划,可谓面面俱到。既解决了人力问题,又安抚了各方人心,实乃老成谋国之道。”

  得到了袁易的认可,卓轼道:“四爷既认可,明日下官便向圣上陈奏。”

  袁易点了点头,忽然想起什么,问道:“不知中堂可知道原苏州知府景昀端此人?”

  卓轼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神色:“不瞒四爷,下官与景昀端算得上相熟。当年在浙江时,他还随我一同治理过海塘。”

  袁易道:“景昀端曾因救灾,紧急挪用库银五万两,用于采购木炭、粮米,修缮倒塌民房,施粥及棉衣发放,因而问罪抄家,先判了斩监候,后圣上开恩,改为流放。此人不失为清廉惠民之臣,且擅长水利实务。”

  卓轼一听,便明白了袁易的深意。他知道,袁易的一个妾室,便是景昀端的女儿景晴。袁易这番问话,明是询问旧臣,实则是要为景昀端寻个将功赎罪的机会。

  卓轼当即道:“四爷提醒的是。景昀端确实是治水能臣。明日下官向圣上奏事时,会请示将景昀端召回,调来工程处效力,以将功赎罪。”

  袁易微微颔首,不再多言。有些话,点到即止即可。

  而卓轼这么做,既是给袁易情面,也是他自己巴不得趁机解救景昀端这个昔日的下属。想当年,他与景昀端在浙江共事时,就十分欣赏这位下属的才干与人品。后来景昀端因救灾获罪,他深感惋惜。如今有机会相助,自然乐意为之。

  林如海在旁听着,心中暗叹:四爷这一着,既全了他与妾室的情分,又得了治水能臣与心腹亲戚,亦显仁德之心,真是一举三得。

  这时,田奉进来添茶,见袁易三人谈得投机,便悄无声息地退出。

  袁易三人又商议了些具体细则,直到午时方散。

  送走卓轼后,林如海留步,感叹道:“四爷今日解救景昀端之举,既显高明,又显仁义。”

  袁易道:“景昀端确实是个人才。此前救灾获罪,实在可惜。”

  林如海会意一笑:“四爷放心,有四爷与卓中堂一同面圣,且有卓中堂陈奏,此事必成。”

  ……

  ……

  翌日,袁易与卓轼一同赴畅春园,在澹宁居中向泰顺帝奏事。

  澹宁居作为泰顺帝在园中的起居及理政之所,虽不比九经三事殿庄严,却更显天家亲近。

  暖阁内,泰顺帝身着常服,盘膝坐在宝座之上。袁易与卓轼行过大礼,泰顺帝赐座,二人在杌子上侧身坐了。袁易倒是沾了卓轼的光,若非泰顺帝要对卓轼赐座,他便不能在泰顺帝跟前坐下奏事。卓轼如今已是袁易的下属,若卓轼坐了,袁易不坐,就不合适了。

  坐下后,卓轼将昨日商议的四项建议一一陈奏,从民间营田授衔,到民人效力授官,再到革员开复、罪犯减等,说得条理分明。泰顺帝凝神静听,不时颔首。

  待卓轼奏毕,泰顺帝道:“若瞻所奏,深合朕意。水利营田大事,正需广纳贤才,激励万民。这四项章程,便照准了。”

  卓轼忙起身谢恩,又奏道:“臣还有一事启奏。原苏州知府景昀端,虽因挪用库银获罪,然其本心是为救灾,且此人精通水利,曾与臣一同在浙江治理海塘,颇为勤勉,亦颇有功劳,实为难得之才。臣恳请圣上准其召回工程处效力,将功赎罪。”

  泰顺帝意味深长地看了眼坐在下首的袁易,见袁易垂首静坐,神色如常,心中却明白了。略一沉吟,他便点头道:“准你所奏。景昀端确实是个能臣,当年在浙江任上,治水功绩朕也记得。”

  其实,泰顺帝也一直欣赏景昀端。当初景昀端因救灾获罪,他本就存了惜才之念,才愿将斩监候改为流放。而且,虽则景昀端遭了流放,泰顺帝却是暗中命人对其照拂,因而,景昀端流放的日子,过得并不凄惨。

  在泰顺帝看来,如今召回景昀端,确实有利于京畿水利营田。再者,这也是他对皇子袁易的恩惠。景昀端的女儿景晴是袁易的妾室,且当初还是他这位父皇暗中命袁易纳景晴为妾的。

  这番安排,既全了君臣之义,又显了父子之情。

  泰顺帝对袁易道:“朕允了此事,亦是念及你。”

  袁易忙叩头谢恩:“儿臣代景氏谢父皇恩典。”

  泰顺帝摆手道:“起来罢。景昀端若真能戴罪立功,也是他的造化。”

  奏事已毕,袁易与卓轼退出澹宁居,卓轼低声道:“四爷放心,景昀端不日便可返京。”

  袁易拱手道:“有劳中堂了。”

  回到郡公府,袁易径直来至景晴所居的院落。

  景晴正坐在窗下看琴谱,见袁易悄无声息地进来,忙起身相迎。

  “四爷这时候怎么得空过来?”景晴含笑问道,一面亲自看茶。

  袁易在窗前坐了,凝视着景晴,缓缓道:“今日我与卓中堂在畅春园面圣,奏请召回你父亲在水利营田府效力。”

  景晴手中的茶盏微微一颤,险些洒出茶来。她强自镇定,声音却已带着颤音:“四爷是说……父亲可以进京了?”

  袁易点头:“圣上已经准了。不日你父亲便会进京效力。”

  景晴忙放下茶盏,跪地谢恩:“妾谢四爷大恩!”

  话音未落,已是喜极而泣。

  此前袁易曾对她说过,如今他既已归宗,身为皇子郡公,或许有朝一日能寻得机缘,助她父亲结束流放之苦。但当时袁易又说了,此事关涉国法,千难万难,只能相机而行,未必一定能成。

  而今,袁易竟这么快办成了此事,她怎能不惊喜激动?

  袁易亲自扶起她,道:“快起来。你父亲清廉惠民,又是治水能臣,此番召回,于国于民都是好事。”

  景晴拭泪道:“话虽如此,若非四爷周旋,父亲只怕要在边陲终老,甚或性命不保。”说着又要下拜。

  袁易拦住她:“何必如此。你父亲若能戴罪立功,将来未必不能起复,得到重用。”

  景晴更是感激涕零。

  此番景昀端归来,对袁易大有裨益。一则,有利于他妾室景晴的名声,也就有利于他的名声;二则,像景昀端这种清廉惠民的务实干吏,一旦将功赎罪,以泰顺帝的行事作风,再加上景昀端是袁易妾室的父亲,泰顺帝将来多半会重用景昀端。

  这时,下人进来禀报:“四爷,姨奶奶,薛姨奶奶来了。”

  随即,薛宝钗笑着进来:“原是来探望景姐姐的,不料四爷在此,正好向四爷请安。”

  她见景晴眼泛泪光,忙问:“这是怎么了?”

  景晴看了眼袁易,得到袁易的许可后,方将父亲即将进京的消息说了。

  薛宝钗忙笑道:“这可是天大的喜事!恭喜姐姐,贺喜姐姐。”又对袁易道:“四爷仁德,妾甚是感佩。”

  然而,她心里却感到了一股压力。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红楼帝业,红楼帝业最新章节,红楼帝业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