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玥已经在进行婚礼的最后准备了。
吉日定下,就在十天之后。
婚房是于皇城东侧的东江米巷,租借了一套不大的宅子。
此地莅临翰林院,本就是翰林士子租借屋舍的地方,包括赵时春与徐阶都在这里合租。
不少租家为了与这些国家储才,未来重臣结一份善缘,每月租钱相对京师其他地方还便宜些,久而久之倒有了“翰林第”的雅名。
海玥颇有家资,不必靠那点可怜兮兮的俸禄过活,完全可以住得更好,但他并未特立独行,依旧选择了东江米巷。
此时他走入家中,就见宅院虽小,布局却精。
前院为待客室,植青竹数竿,檐下悬匾,上书“乐道居”三字;
穿过月洞门,内院正房三间,东为婚房,西设书房,中间则是高堂所住,哪怕海浩夫妇不久后要离去,位置也得安排好。
走进婚房,里面的陈设也已布置,拔步床悬大红锦帐,帐钩缀双喜纹,床围雕榴开百子图,喻多子之福。
床褥铺鸳鸯戏水红缎被,大婚当日,四角会压上金丝枣、银壳花生,取早生贵子的吉兆。
窗边设书案,陈列笔山、砚台,案角已经堆了翰林同僚的贺诗卷轴,铜镜妆台倚东墙,台面摆胭脂盒并梳篦,房梁垂灯,窗棂贴窗花,夕照透入时满地碎红,如铺锦绣。
还有一面素绢屏风,隔开内外两间,屏面题《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笔力清峻,也是他亲手书的。
庭院也有点缀,檐下挂风铃,铃舌刻小篆,阶前两盆海棠系红绸,虽无豪邸雕梁,却处处见文心。
一器一物皆合礼制,一花一木暗藏诗典,正符合国朝翰林的身份——
安平乐道,不失风骨,方寸之地亦显乾坤。
海玥转了一圈,十分满意,再仰首望向京师的天空,蓦然间有了种不一样的感受。
他也要在这个时代成家了。
“海翰林!”
正自感慨,身后突然传来一道亲热的声音:“你果然在这!”
海玥眉头一挑,转过身来:“孙佥事?”
来者正是孙维贤,相比起最初的敌意,此时这位新任的锦衣卫指挥佥事抱了抱拳,满是热络:“才听说海翰林要大婚,恭喜恭喜,可否讨一杯喜酒?”
婚礼当日,海浩与朱琳是坐在高堂席上的,孙维贤想来也是清楚这一点,眼神里颇有几分微妙。
“当然可以!”
海玥毫不迟疑地点了点头,又接着道:“此前合作愉快,孙佥事便是不说,明日也是有拜帖奉上的,推官沈墨可认罪了?”
这话题转得稍显突然,孙维贤顿了顿才道:“沈墨与秦氏勾结,谋财害命,证据确凿,已被去了推官之位,正式入狱,只是此人尚未交代,到底为何要这么做。”
海玥奇道:“诏狱也撬不开此人的嘴?”
“我亲自盯着用刑,没有手下留情的可能。”
孙维贤知道对方在疑惑什么,解释道:“此人的骨头确实比看起来要硬的多,但也撑不了多久,这北镇抚司诏狱的刑,比我之前听说的都要多,但凡下狠手,铁打的也熬不过去!”
海玥摇了摇头:“这可不一定,之前抓住的一群黎渊社贼子,关了年余,只开口了一人,可见酷刑也有局限。”
孙维贤道:“海翰林是怀疑,沈墨也与那群反贼有关?”
“一切要看审问的结果!”
海玥道:“不过盛娘子的手中,或许真的有高门大族隐私的记录,此物一旦被黎渊社所得,后果不堪设想。”
话说得严重,但实际上从黎渊社之前的情报渠道来看,他们对于京师权贵的那些龌龊事,也不见得就了解少了,所以到底是谁指使沈墨的,还真的难说。
“好!此案我会紧盯,绝不懈怠!”
孙维贤点头应下,又提到了另一件事:“海翰林应该知道孙流吧?”
“此人名号‘夜不收’,明为贡院打更人,实际上是锦衣卫于京师各行埋下的一百四十七名暗谍之一,然而半年前,正是此人策划了新科举子绑架案,随后举家叛逃,至今下落不明……”
“就在刚刚,五城兵马司与巡捕营合力捣毁了京师的贼子窝点,当场格杀了三十一名贼人,孙流就在其中!”
海玥已经知晓,严世蕃顺着线索发现了孙流的踪迹,但贼人的数目之多还是令他诧异:“三十一人?可留有活口?”
“贼人拼死反抗,仅仅擒获了四人,还险些被其中的两人自尽成功!”
孙维贤沉声道:“所幸在秘密窝点里面,发现了《弥勒下生经》、旗帜木牌、五色丝绳等物。”
海玥终于动容:“白莲教?”
没办法,这个教派还是要配合一下表情的。
相比起黎渊社的不为外人知晓,白莲教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力,都要大了太多,更有一种跨朝代的生命力,从元末延续至清,成为贯穿数百年的造反专业户,而且每个时期的存在感都不低。
就看明朝,太祖朱元璋是借助白莲教背景的红巾军起家,称帝后立即打压,将之定义为邪教,然后从洪武到崇祯年间,白莲教就发动了大小数十次起义,如永乐十八年的唐赛儿起义、天启二年的徐鸿儒起义,最关键的是嘉靖年间。
官场上有李福达一案,这位疑似白莲教的核心弟子,在朝堂上制造了偌大的风波,导致了又一场官员的大清洗。
而民间的白莲教徒,则在塞外建立了“板升”据点,他们投靠蒙古,传授蒙古人攻城技术,协助俺答汗制定战略,屡屡入侵边境,残害大明百姓,后来隆庆和议的筹码时,有一个重大议题,就是把这群白莲教徒交出来,传首九边。
所以现在抓出白莲教徒,并不出人意料,只是令海玥感到无语的是:“如此说来,孙流并不是叛徒,他一开始就是白莲教徒,反倒混成了锦衣卫的暗谍?”
“是!”
孙维贤道:“这下锦衣卫即将威严大丧,上下彻查更是必不可少……”
海玥默然。
想想确实是,之前锦衣卫校尉卢源,被查出是黎渊社中人,如今锦衣卫暗谍孙流,又被发现是白莲教中人,还有建文后人身居指挥佥事之位……
黑衣组织么?
几方卧底齐聚?
关键是内奸自己揪出来还好,现在五城兵马司与巡捕营合力抓捕,就连最后的颜面都没给锦衣卫留下。
对此,他也爱莫能助。
解决定国公的风波后,海玥就提醒,最好将盛娘子案情的后续查下去,可惜对方并未真正重视,倒是严世蕃深挖下去,严家父子更是直接进宫面圣,调用了除锦衣卫和顺天府衙外的人手,一举建功。
锦衣卫的局势被动了。
尤其是执掌大权的王佐一脉。
孙维贤也想到一块去了:“海翰林,听说你与陆文孚相交莫逆,此番愿意来破案,想来是看在他的面子上吧?但经此风波,陆文孚支持的王佐威势必衰,有些事情也该考虑考虑……”
他特意顿了顿,一字一句地道:“与当朝其余官员不同,你我才是真正的同盟!”
眼见对方把来意挑明,海玥看了看他,伸手道:“请。”
两人走进待客室,备好清茶,孙维贤看着那色泽清洌的茶水,眼中稍稍闪过一丝犹豫,还是捧起茶杯,朝嘴里送去。
喝到一半,就听面前的年轻翰林,以一种聊家常的语气道:“孙佥事准备何时造反?”
“噗!”
孙维贤一口茶水喷了出来,狼狈不堪地道:“你说什么?”
海玥继续品茗:“你不是在争取我作为同盟?”
孙维贤咬牙切齿,却又将声音压得极低极低:“你何必揣着明白装糊涂!我所求的就是密藏,一旦启出,我愿与你们三七分成,可立毒誓,如若违背,天诛地灭!”
海玥没有讨论自己拿七成是否合理,也未质疑所谓毒誓是否要指着洛水发,继续平和地问道:“你要密藏,有何所图?”
“你们真的怀疑我要谋反?”
孙维贤无语地道:“怎么可能呢!我们又非朱姓,便是有那位的血脉,也不可能坐上天子之位的……”
海玥顺着他的话:“那我不理解,你千方百计要密藏作甚?便是里面有惊世的财富,以你的家世和职务,也不过是锦上添花吧!”
“我家中确实有良田千亩,这些年在南镇抚司,也积攒了不少钱财……”
孙维贤神情毫无动摇,斩钉截铁地道:“但启出先祖密藏,乃是我辈义不容辞之责!那些珍宝不会长埋地下,若不取出,来日必入他人囊中——难道你甘心见此情景?”
‘甘心啊~’
海玥心里是这么想的,表面上则沉默下来。
“昔日多有冒犯,实不知令尊令堂竟能培育出海翰林这般经天纬地之才,在下愿负荆请罪!”
孙维贤起身一拜,目光灼灼:“今既同朝为官,又有身世渊源,你我实乃天造地设的盟友,海翰林若能助我在北镇抚司站稳根基,他日共取密藏自不必说,便是眼下但有差遣,必当竭诚效力,在所不辞!”
吉日定下,就在十天之后。
婚房是于皇城东侧的东江米巷,租借了一套不大的宅子。
此地莅临翰林院,本就是翰林士子租借屋舍的地方,包括赵时春与徐阶都在这里合租。
不少租家为了与这些国家储才,未来重臣结一份善缘,每月租钱相对京师其他地方还便宜些,久而久之倒有了“翰林第”的雅名。
海玥颇有家资,不必靠那点可怜兮兮的俸禄过活,完全可以住得更好,但他并未特立独行,依旧选择了东江米巷。
此时他走入家中,就见宅院虽小,布局却精。
前院为待客室,植青竹数竿,檐下悬匾,上书“乐道居”三字;
穿过月洞门,内院正房三间,东为婚房,西设书房,中间则是高堂所住,哪怕海浩夫妇不久后要离去,位置也得安排好。
走进婚房,里面的陈设也已布置,拔步床悬大红锦帐,帐钩缀双喜纹,床围雕榴开百子图,喻多子之福。
床褥铺鸳鸯戏水红缎被,大婚当日,四角会压上金丝枣、银壳花生,取早生贵子的吉兆。
窗边设书案,陈列笔山、砚台,案角已经堆了翰林同僚的贺诗卷轴,铜镜妆台倚东墙,台面摆胭脂盒并梳篦,房梁垂灯,窗棂贴窗花,夕照透入时满地碎红,如铺锦绣。
还有一面素绢屏风,隔开内外两间,屏面题《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笔力清峻,也是他亲手书的。
庭院也有点缀,檐下挂风铃,铃舌刻小篆,阶前两盆海棠系红绸,虽无豪邸雕梁,却处处见文心。
一器一物皆合礼制,一花一木暗藏诗典,正符合国朝翰林的身份——
安平乐道,不失风骨,方寸之地亦显乾坤。
海玥转了一圈,十分满意,再仰首望向京师的天空,蓦然间有了种不一样的感受。
他也要在这个时代成家了。
“海翰林!”
正自感慨,身后突然传来一道亲热的声音:“你果然在这!”
海玥眉头一挑,转过身来:“孙佥事?”
来者正是孙维贤,相比起最初的敌意,此时这位新任的锦衣卫指挥佥事抱了抱拳,满是热络:“才听说海翰林要大婚,恭喜恭喜,可否讨一杯喜酒?”
婚礼当日,海浩与朱琳是坐在高堂席上的,孙维贤想来也是清楚这一点,眼神里颇有几分微妙。
“当然可以!”
海玥毫不迟疑地点了点头,又接着道:“此前合作愉快,孙佥事便是不说,明日也是有拜帖奉上的,推官沈墨可认罪了?”
这话题转得稍显突然,孙维贤顿了顿才道:“沈墨与秦氏勾结,谋财害命,证据确凿,已被去了推官之位,正式入狱,只是此人尚未交代,到底为何要这么做。”
海玥奇道:“诏狱也撬不开此人的嘴?”
“我亲自盯着用刑,没有手下留情的可能。”
孙维贤知道对方在疑惑什么,解释道:“此人的骨头确实比看起来要硬的多,但也撑不了多久,这北镇抚司诏狱的刑,比我之前听说的都要多,但凡下狠手,铁打的也熬不过去!”
海玥摇了摇头:“这可不一定,之前抓住的一群黎渊社贼子,关了年余,只开口了一人,可见酷刑也有局限。”
孙维贤道:“海翰林是怀疑,沈墨也与那群反贼有关?”
“一切要看审问的结果!”
海玥道:“不过盛娘子的手中,或许真的有高门大族隐私的记录,此物一旦被黎渊社所得,后果不堪设想。”
话说得严重,但实际上从黎渊社之前的情报渠道来看,他们对于京师权贵的那些龌龊事,也不见得就了解少了,所以到底是谁指使沈墨的,还真的难说。
“好!此案我会紧盯,绝不懈怠!”
孙维贤点头应下,又提到了另一件事:“海翰林应该知道孙流吧?”
“此人名号‘夜不收’,明为贡院打更人,实际上是锦衣卫于京师各行埋下的一百四十七名暗谍之一,然而半年前,正是此人策划了新科举子绑架案,随后举家叛逃,至今下落不明……”
“就在刚刚,五城兵马司与巡捕营合力捣毁了京师的贼子窝点,当场格杀了三十一名贼人,孙流就在其中!”
海玥已经知晓,严世蕃顺着线索发现了孙流的踪迹,但贼人的数目之多还是令他诧异:“三十一人?可留有活口?”
“贼人拼死反抗,仅仅擒获了四人,还险些被其中的两人自尽成功!”
孙维贤沉声道:“所幸在秘密窝点里面,发现了《弥勒下生经》、旗帜木牌、五色丝绳等物。”
海玥终于动容:“白莲教?”
没办法,这个教派还是要配合一下表情的。
相比起黎渊社的不为外人知晓,白莲教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力,都要大了太多,更有一种跨朝代的生命力,从元末延续至清,成为贯穿数百年的造反专业户,而且每个时期的存在感都不低。
就看明朝,太祖朱元璋是借助白莲教背景的红巾军起家,称帝后立即打压,将之定义为邪教,然后从洪武到崇祯年间,白莲教就发动了大小数十次起义,如永乐十八年的唐赛儿起义、天启二年的徐鸿儒起义,最关键的是嘉靖年间。
官场上有李福达一案,这位疑似白莲教的核心弟子,在朝堂上制造了偌大的风波,导致了又一场官员的大清洗。
而民间的白莲教徒,则在塞外建立了“板升”据点,他们投靠蒙古,传授蒙古人攻城技术,协助俺答汗制定战略,屡屡入侵边境,残害大明百姓,后来隆庆和议的筹码时,有一个重大议题,就是把这群白莲教徒交出来,传首九边。
所以现在抓出白莲教徒,并不出人意料,只是令海玥感到无语的是:“如此说来,孙流并不是叛徒,他一开始就是白莲教徒,反倒混成了锦衣卫的暗谍?”
“是!”
孙维贤道:“这下锦衣卫即将威严大丧,上下彻查更是必不可少……”
海玥默然。
想想确实是,之前锦衣卫校尉卢源,被查出是黎渊社中人,如今锦衣卫暗谍孙流,又被发现是白莲教中人,还有建文后人身居指挥佥事之位……
黑衣组织么?
几方卧底齐聚?
关键是内奸自己揪出来还好,现在五城兵马司与巡捕营合力抓捕,就连最后的颜面都没给锦衣卫留下。
对此,他也爱莫能助。
解决定国公的风波后,海玥就提醒,最好将盛娘子案情的后续查下去,可惜对方并未真正重视,倒是严世蕃深挖下去,严家父子更是直接进宫面圣,调用了除锦衣卫和顺天府衙外的人手,一举建功。
锦衣卫的局势被动了。
尤其是执掌大权的王佐一脉。
孙维贤也想到一块去了:“海翰林,听说你与陆文孚相交莫逆,此番愿意来破案,想来是看在他的面子上吧?但经此风波,陆文孚支持的王佐威势必衰,有些事情也该考虑考虑……”
他特意顿了顿,一字一句地道:“与当朝其余官员不同,你我才是真正的同盟!”
眼见对方把来意挑明,海玥看了看他,伸手道:“请。”
两人走进待客室,备好清茶,孙维贤看着那色泽清洌的茶水,眼中稍稍闪过一丝犹豫,还是捧起茶杯,朝嘴里送去。
喝到一半,就听面前的年轻翰林,以一种聊家常的语气道:“孙佥事准备何时造反?”
“噗!”
孙维贤一口茶水喷了出来,狼狈不堪地道:“你说什么?”
海玥继续品茗:“你不是在争取我作为同盟?”
孙维贤咬牙切齿,却又将声音压得极低极低:“你何必揣着明白装糊涂!我所求的就是密藏,一旦启出,我愿与你们三七分成,可立毒誓,如若违背,天诛地灭!”
海玥没有讨论自己拿七成是否合理,也未质疑所谓毒誓是否要指着洛水发,继续平和地问道:“你要密藏,有何所图?”
“你们真的怀疑我要谋反?”
孙维贤无语地道:“怎么可能呢!我们又非朱姓,便是有那位的血脉,也不可能坐上天子之位的……”
海玥顺着他的话:“那我不理解,你千方百计要密藏作甚?便是里面有惊世的财富,以你的家世和职务,也不过是锦上添花吧!”
“我家中确实有良田千亩,这些年在南镇抚司,也积攒了不少钱财……”
孙维贤神情毫无动摇,斩钉截铁地道:“但启出先祖密藏,乃是我辈义不容辞之责!那些珍宝不会长埋地下,若不取出,来日必入他人囊中——难道你甘心见此情景?”
‘甘心啊~’
海玥心里是这么想的,表面上则沉默下来。
“昔日多有冒犯,实不知令尊令堂竟能培育出海翰林这般经天纬地之才,在下愿负荆请罪!”
孙维贤起身一拜,目光灼灼:“今既同朝为官,又有身世渊源,你我实乃天造地设的盟友,海翰林若能助我在北镇抚司站稳根基,他日共取密藏自不必说,便是眼下但有差遣,必当竭诚效力,在所不辞!”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神探1546,大明神探1546最新章节,大明神探1546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神探1546,大明神探1546最新章节,大明神探1546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