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入侵现代 第350章 自由号空间站

小说:科技入侵现代 作者:鸦的碎碎念 更新时间:2025-09-19 22:44:29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每个国家需要有每个国家的赢学绩效。

  苏俄的是他们的钢铁洪流,飞机大炮,可能还有一些科罗廖夫留下的航天余晖。

  但也就是余晖而已。

  克里姆林宫方面已经决定要和华国破冰。

  他们希望能够冻结在争议性的议题,降低边境对峙烈度,以及寻找新的合作方向。

  苏俄最希望的就是,能用卢布来购买华国的商品,其次是用石油、技术、大型工业设备来换,最后才是美元。

  他们也寻找到了他们的破冰方式,那就是航天领域的合作。

  由柯西金率领,前往华国展开访问的团队中,有两个熟悉的名字:波克罗夫斯基、格卢什科。

  苏俄航天局在科罗廖夫去世后,为了追上阿美莉卡的进度,曾经试图从华国寻找能为他们工作的“教授”。

  他们一开始认为钱会是这个人选。

  只是已经是51区负责人的钱又怎么可能会跑到莫斯科去为他们工作呢?

  所以华国派出了王曦继,一位有一定经验的年轻人去承担这一重任,华国方面会为他的工作提供协助。

  双方的合作一开始是很愉快的。

  尽管王曦继提出的分布式控制网络的想法,和苏俄的传统不符。

  但从实验来看,这一套对N-1火箭来说,是管用的,是有效果的,是能够看到解决曙光的。

  很遗憾的是,双方关系的急速降温,导致合作没能继续,在成功前,王曦继被迫回国。

  连带着他所坚持的技术路线也付之一炬。

  整个N-1火箭的研发进度也停滞了下来。

  接二连三的发射失败,加上半导体技术的重视程度上升,苏俄航天局拿到的经费越来越少,N-1火箭项目名存实亡。

  现在,苏俄方面希望能够重启这一项目。

  既是为了重返月球,也是破冰的第一步。

  这对苏俄来说可不是一个容易做的决定。

  某种意义上,这等于是在承认我们不行,必须要由华国人来牵头负责这个项目。

  可见在柯西金的操盘下,苏俄对于修复关系的决心之强烈。

  1969年,莫斯科

  时隔数年,王曦继再次踏上这片冰封的土地。

  记忆中,莫斯科是漫长的冬天,短暂的夏天,几乎不存在的春天和秋天。

  这次来不是冬天,气温很适宜。

  结合越战前线的炮火,阿美莉卡和苏俄之间在舆论上的冲突加剧,政治上的气氛同样火热。

  但他依然能闻到记忆中的冷冽空气,这是一种感觉,是他对莫斯科的记忆被唤醒。

  他知道,这一次,他不是作为客人,而是作为回归者。

  在苏俄航天局的会议室里,他坐在长桌的一端,对面坐着他曾经的同事,瓦连京·格卢什科。

  在多年前,他们曾并肩作战,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而努力。

  但最终,两国关系的破裂,让他们各奔东西。

  瓦连京老了许多,曾经挺拔的身躯也变得有些佝偻。

  不过他们上次见面是在不久前的燕京。

  这次看到王曦继的回归,瓦连京面带笑意:“王,我们又要并肩作战了,这次,我们相信我们能把大家伙给点燃,像土星五号把阿美莉卡宇航员源源不断地送上月球那样,我们也要把我们的宇航员送上月球。”

  王曦继同样微笑着回应,他的语气平静而真诚:“当然,当然,在过去这三年时间里,我可没有停下来过,在理论和计算上,我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只要我们的验证顺利,我想我们很快就会成功。”

  瓦连京张大嘴巴,这是他在燕京的时候所不知道的:

  “N-1,它依然是我们的心病。

  在你走之后,我们尝试过很多次,但每一次都失败了。

  火箭在升空后,总是在某个阶段发生解体。

  我们用了最先进的集中式控制系统,但它在面对多台发动机同时工作所产生的复杂振动时,总是在毫秒之间崩溃。

  你现在说理论上、计算上已经完成了验证,怎么可能?”

  在燕京,他们聊的很宽泛。

  现在,可以聊一些具体的内容了。

  王曦继无奈道:“我在的时候不是说过,集中式的控制系统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是100,用分布式控制系统难度最多也就50。”

  瓦连京苦笑道:“在苏俄,科学从来不只是科学而已。

  分布式控制系统你能提,你担任项目负责人,你可以来推进,但我们不能。

  你应该知道李森科吧?”

  这里指的是李森科和瓦维洛夫的争论。

  双方围绕生物性状是后天环境决定的还是基因遗传决定的争论不休。

  李森科的理论在尼基塔时期,在苏俄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莫斯科认可的理论,被强行推广到苏俄的农业实践中。

  一直到尼基塔被放逐到黑海后,李森科的理论才被否决。

  现在已经是列昂纳德了,李森科被否决了,但这种气氛,没有消失,塑造这种气氛的土壤仍然存在。

  王曦继秒懂,他同样无奈得摇了摇头,“好吧,我明白,我明白。

  这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

  说回分布式控制系统。

  我们过去做了大量工作,就只差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我在燕京的这三年时间里,已经解决了这些关键的问题。”

  王曦继从公文包里拿出一迭厚厚的图纸和计算报告。

  “瓦连京同志,你还记得我当初对你说过的话吗?”王曦继问道,“我说过,自由是为了更好的控制。”

  他将图纸平铺在桌上,那里是一份详细的多发动机并联方案。

  “N-1第一级的30台NK-15发动机,我们称之为火箭森林。

  在点火瞬间,每一台发动机都会产生微小的推力偏差,这些偏差会迭加,形成次同步振动。

  而你们的集中式KORD模拟计算机,在面对如此庞大的实时计算量时,无法在毫秒级时间内做出有效调整,最终导致了火箭的解体。”

  王曦继指着图纸上的一个模块:“这几年,我们在华国拥有了更先进的半导体技术。

  我们已经用这些技术,开发出了一款数字化的分布式控制器。

  它可以被集成到每一台发动机的旁边,实时监测和调整推力。”

  他继续说道:“通过高速数据总线,这些控制器可以实现毫秒级的通信。

  如果一台发动机推力异常,相邻的控制器会立即感知到,并在中央单元的统筹下,对其他发动机的推力进行动态补偿。

  这就像人体的神经系统,每一个部分都是独立的,但它们又都听从大脑的指挥。

  当一个部分出现问题时,其他部分可以迅速进行补偿。

  这才是我们需要的。”

  王曦继接着掏出一份论文:“这是PID控制算法。

  每一个本地控制器都会实时监测发动机的推力偏差,并根据这个偏差,在瞬间计算出需要修正的推力。

  这个计算量很小,对于我们的数字处理器而言,是微不足道的。

  中央控制单元的角色,则从一个全能的计算者,变成了一个协调者。

  它只需要处理一个简化的模型,比如将一个发动机的失灵转化为一个全局的推力补偿向量,并将其分配给其他控制器。

  这种分布式计算的方式,彻底避免了单点故障和系统过载的问题。”

  没人会质疑华国的民用半导体制造能力,但这是火箭上要用的,它需要更高的稳定性,需要能够承受极端环境。

  瓦连京还是震惊于华国的进度之迅速。

  王曦继接着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个半导体电路:

  “这是我们开发的分布式控制器。

  它可以被集成到每一台发动机的旁边,实时监测和调整推力。

  采用了我们自主研发的固态晶体管和集成电路,能够承受高强度的辐射和振动。”

  瓦连京想到苏俄这几年把资金投入到半导体领域,但却进度缓慢就头痛。

  这用掉的可都是他们苏俄航天局的预算。

  随后他又对王曦继的公文包感兴趣起来,不是,你这什么万能公文包,怎么装了这么多好东西。

  “王,还有什么好东西全部拿出来给我开开眼界吧。”瓦连京调侃道。

  王曦继说:“我们剩下的工作还包括了控制器的软件开发,我们需要为它编写实时操作系统和控制算法,确保它能够准确快速响应传感器信号做出对应调整。

  然后就是发动机台架的热试车,我们需要将新控制器安装到一台真正的NK-15发动机上,在地面进行全推力点火试验。

  这将验证推力调节阀的响应速度和控制器的实际表现,确保它能在真实的、充满振动和噪音的环境中正常工作。

  我们还要搭建一个多台发动机的并联试验台,模拟火箭第一级的点火过程,以验证分布式控制系统在应对次同步振动时的实际效果。

  我们需要对火箭结构进行改造,需要重新设计N-1的内部结构,以安装高速数据总线,确保30个控制器和中央单元之间的稳定通信。

  在火箭的关键部位,需要安装新的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振动、压力和加速度等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输给控制器。”

  瓦连京提醒道:“你是不是还忘了什么?”

  王曦继恍然大悟,又从公文包里掏出一沓资料:“你是说仿真实验对吧?

  我已经在华国做完了。

  我们已经用计算机模拟N-1火箭的飞行物理、发动机动力学和外部环境。

  已经对这套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做了验证。

  它从理论上,一定是可行的。”

  瓦连京以为这花费了王曦继巨大的工作量,对方在过去三年时间里,都在忙着做N-1火箭的研发。

  他心想,这是怎样的精神啊,都已经回华国了,在N-1火箭项目前途未卜的情况下做了这么多工作,我们当年说要寻找教授,虽说王的能力和教授有差距,但这工作态度确实没得说啊。

  瓦连京内心感动不已。

  实际上这是自我感动。

  这点计算量,也就是华国科学院的计算中心一天时间的功夫。

  至于其他工作,那都是顺带的。

  瓦连京内心雄心万丈:“王,那就让我们开始吧!”

  同样雄心壮志的还有尼克松。

  越战前线的逆转颓势,让他民调要好看不少,和年初的时候比,上去了一大截。

  毕竟无论是胡佛之死,还是围绕着胡佛一大堆疑点,都可以甩锅给之前的驴党。

  从肯尼迪到约翰逊,驴党足足在白宫呆了八年之久,你们这帮人害的。

  尼克松主打两个战略,第一就是把锅甩给前任,第二就是强调我越战打的有多好。

  现在,第三个又要来了。

  那就是阿美莉卡的第一个空间站。

  空间站是在1962年的时候立项的,当时林燃还是白宫航天事务特别助理,在国会参加NASA相关预算听证会的时候,就提出了相关构想。

  随后初步立项。

  历时整整八年时间,终于要在1969年完成组装了。

  从1969年初开始,整个安装过程历时半年。

  整个自由号空间站的设计充满了那个时代的风格。

  它由三个巨大的圆柱形舱段组成,分别是生活舱、实验舱和对接舱。

  这些舱段被一枚经过改装的土星五号火箭分批送入轨道,在轨道上自动完成对接。

  最终再由以奥尔德林和阿姆斯特朗为首的宇航员,通过复杂的舱外活动进行最后的组装。

  当自由号在轨道上完成最后一块太阳能电池板的安装时,它在太空中的模样,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闪烁着金属光芒的十字架,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卡纳维拉尔角,一枚经过改装的土星1B型火箭巍峨地矗立在发射台,它的顶部,是载着三名宇航员的指令舱。

  与之前阿波罗登月历次发射没有媒体关注,只有专注航天领域的记者和一些例行公事的大报记者在不同,这次的发射吸引了太多媒体的关注。

  毕竟登月有太多次,人类在太空中建立永久家园还是第一次。

  指令长巴兹·奥尔德林,尼尔·阿姆斯特朗和任务专家艾伦·斯宾塞,在凌晨四点便已起床。

  他们享用了传统的牛排和鸡蛋早餐,然后穿上了笨重的宇航服。

  在前往发射台的途中,大家都是老伙计,过去太空中的建造过程主要就是他们三人完成的。

  所以他们没有多余的言语,只是互相拍了拍肩膀,仿佛这次是一次再寻常不过的任务。

  林燃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宇航员的用法,在原世界线,宇航员是一次性消耗品。

  你在完成任务后就变成了吉祥物,在地球上享受人们的崇拜。

  包括物质上也会尽量满足,但你想再执行任务,那不行。

  你是我们的英雄,不能出意外。

  林燃则是好用我就一直用,奥尔德林都不知道去过多少次太空,坐过多少次火箭了。

  他坐火箭的次数,比百分之九十九的阿美莉卡人坐飞机还要更多。

  进入指令舱后,他们被固定在座椅上,舱内充满了电子设备的嗡鸣声。

  耳机里传来地面控制中心的倒计时声:“十、九、八”

  “.三、二、一,点火!”

  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火箭底部喷射出橘红色的火焰,整个发射台被烟雾和蒸汽笼罩。

  他们被巨大的推力牢牢地压在座椅上。

  奥尔德林紧紧握住操纵杆,他的目光锁定在仪表盘上,监测着火箭的每一个微小变化。

  “尼尔,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不是教授指挥了,但我还是觉得很不习惯。”

  “是的,我也是同样的感觉,没有听到教授的声音,我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就像早上的牛排,厨师没有给我们加迷迭香一样奇怪。”

  “火箭升空,”奥尔德林平静道:“一切正常。”

  去过太多回,换你来你也平静。

  “我们收到你的信号,阿波罗10.5,”地面控制中心的声音立刻回应:“保持你的飞行姿态,我们会全程监控你的轨迹。”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他们将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轨道调整。他们需要精确地计算出与自由号空间站的会合点,然后进行多次点火,以确保他们能以完美的角度和速度,与空间站进行对接。

  “卡纳维拉尔,我们已经进入会合轨道,正在进行首次姿态调整,”奥尔德林看着屏幕上的数据说到。

  地面声音立刻回应:“收到,阿波罗10.5,我们看到你的调整了,数据非常完美。”

  对接,是整个任务中最关键、也最危险的环节。

  被NASA的工程师们调侃,这是太空中最精密的舞蹈。

  不过嘛,这个舞奥尔德林跳过太多次了。

  登月的时候需要对接,过去在修建空间站的时候需要对接。

  这次不过是一次例行公事罢了。

  他熟练地操纵着指令舱,缓慢而平稳地靠近自由号。

  当指令舱与自由号的距离缩短到几米时,他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空间站的金属外壳和太阳能电池板。

  艾伦·斯宾塞远不如旁边两位那么放松,他在舱内紧张地监测着数据,他的声音通过无线电传给奥尔德林:“距离两米,速度每秒0.05米,角度三度偏左。”

  最后时刻,奥尔德林深吸一口气,他将所有的数据都抛在脑后,只凭着自己多年训练出的直觉来操纵。

  “快了,快了,”他轻声说道,仿佛在自言自语,又仿佛在和自由号对话。

  最终,随着一声沉闷的咔哒声,对接完成。

  “卡纳维拉尔,这里是阿波罗10.5,我们已经安全对接,”尼尔·阿姆斯特朗淡淡道。

  地面控制中心,瞬间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

  他们知道,最难的一步已经完成。

  卡纳维拉尔角,此时已经是第二天了。

  这里的会合方式是传统会合,一般需要两天时间才能完成会和。

  因为航天器会先进入一个比空间站略低的轨道,然后通过多次点火逐步提高轨道,接近空间站。

  这种方法更节省燃料,也更安全。

  在没有特殊需求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做几个小时的快速会合,哪怕是2020时空。

  发射台旁,海风轻拂,尼克松站在演讲台上。

  火箭的烟雾早已散去,但空气中仿佛还弥留着那股震耳欲聋的巨响。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尼克松走上台,他的脸上是往常的严肃。

  他开始讲话,声音穿透了海风,传向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随着广播信号和电视信号传向了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我的阿美莉卡同胞们,今天,我们的宇航员已经成功入驻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空间站。

  我们征服月球的同时,也将征服我们头顶的天空,阿美莉卡的旗帜将遍布在宇宙之中!”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旅程,这是人类的又一次飞跃。

  它告诉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未来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快到来。

  我们将在太空中建立我们的前哨站,我们将从那里出发,去探索更遥远的宇宙。

  这是自由的胜利,这是人类的胜利。”

  尼克松停顿了一下,他的目光望向远方,仿佛穿透了云层,看到了在太空中闪烁着金属光芒的自由号空间站。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我们的人民一直在探索新的地平线。

  我们的先辈们横渡大西洋,征服了这片大陆。

  而今天,我们的宇航员,正在征服一片全新的海洋,一片没有边界、没有尽头的宇宙海洋。”

  他转过身,面向台下的人群,语气中充满了激情。

  “我向你们保证,美国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

  我们将继续投资太空,我们将继续突破科学的极限。

  因为我们知道,太空的征服,不仅仅是为了科学,更是为了人类的未来。

  它将带给我们新的技术,新的能源,新的生活方式。

  它将让我们的人民,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今天,我们见证了一个新时代的诞生。

  我们见证了人类的勇气、智慧和决心。

  我们见证了,人类的梦想,可以超越任何边界。”

  他向人群挥了挥手,内心感到无比的放松,越战进展顺利,很快他就能带士兵们回到华盛顿过圣诞节。

  北越不堪一击。

  空间站又升空了,在宇宙中拥有自己的领土,这是苏俄也没能做到的事情。

  “谢谢你们,愿上帝保佑美利坚!”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科技入侵现代,科技入侵现代最新章节,科技入侵现代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