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刘氏虽是我宗内主支,但早已互不来往,我倒是不在乎他们是否胡作非为毁了家姓,我只怕中山之民活不下去……”

  刘备摇了摇头,并没有在意公孙瓒嘲讽中山刘家。

  涿郡刘氏虽是中山分支,但现在确实已经很少往来了,刘备在中山可没有说得上话的亲戚。

  “此地黔首活不下去,自会依附吾等士宦。你我功劳地位皆血战而来,是靠麾下猛士忠勇扶持,并非中山黔首所赐。玄德既不在意中山刘氏,那又何必在意他乡庸碌人之命?”

  公孙瓒不以为意的说道。

  “……中山与涿郡相邻啊,若此地乱了,涿郡也会跟着受乱……”

  刘备知道自己和公孙瓒道不同,便没在意识形态上纠结,只说担心乡土受拖累。

  其实刘备能理解公孙瓒的心态,因为这年头大多数人都会把其它郡的人视为‘外国人’,乡土观念远大于家国情怀。

  公孙瓒听刘备这么说,倒是点头认同:“所以……吾得早作准备,玄德最好也早作准备。”

  “伯珪兄所言早作准备,是要准备什么?”

  刘备明知故问。

  “呵……你说呢?这天下如何,你难道看不出来吗?”

  公孙瓒哼了一声,不再搭理刘备。

  刘备也沉默不语。

  这天下如何?

  这天下,其实早就烂了。

  就拿征税来说,这年头征收赋税时通常都会让各亭出役,亭长负责监督。

  也就是每个亭出几户人,负责具体的征收和运送事务。

  这种被点为役户的人家都很惨,因为大多数时候税都是征不齐的,即便能征齐,粮食之类的东西在运送中会产生大量损耗。

  如果是其它东西,比如马或别的牲口,也会产生大量的消耗。

  而无论是没收齐的,还是损耗的亦或消耗的部分,全都得由役户补足。

  所以只要被点为役,通常都是破家之祸。在确定无法补窟窿的情况下,役户便会当逃民,免得落罪为奴受折磨。

  逃民留下来的土地,当然是由官府发卖,豪族便借机购地。

  这也是各郡官吏最常用的方式,当地豪族通常也都会配合着一起干。

  最容易被点为役的,就是那些家里有些田产,但却没什么背景势力的中等户。

  ——既符合朝廷‘下户不征’的政策,又能逼得他们破家卖地。

  而豪门大户,在买下土地的同时,甚至还能以‘贡献钱粮补足缺额’之类的方式邀个良善之家的名头。

  豪族能获得土地,官吏能完税并大捞一票,而那些失去土地的流民,会被豪族再次招揽,成为家奴或佃农。

  而那些拼命努力从贫户再次奋斗到中户的,又会再次被点为役,重新回到赤贫……

  各地方式不同,但结果类似,都是使原本有地的中农成为赤贫流民,然后再让他们去租种原本属于他们自己的地,若是经过奋斗再次拥有了自己的田地,又会再度破家……这便是这片土地上数千年来未曾变过的轮回。

  草民们如果不想这么轮回,那便只能造反。

  这些年各地时有叛乱,其实大多都是这个缘由。

  公孙瓒早年在辽西当过上计,也就是郡内的财税审计负责人,每年都会到雒阳上报郡内财税,他对这些事当然很清楚。

  不过,看公孙瓒的态度,似乎并没把这些当回事,反而视为机会。

  他应该是早就习惯了。

  刘备以前在书本上看过这类事情,心里有概念,但书本上看到的文字和眼前看到的流民,完全是两码事。

  刘备没法习惯。

  ……

  一路无话,行至中山南部,与常山郡交界的滋水边上。

  此时已近汛期,滋水虽不算什么大河,却也难以通过,只能寻船过河。

  但奇怪的是,在附近搜寻了半日,竟怎么也找不到船。

  连小筏子都找不到一条。

  其实此处有渡口,而且渡口附近还有一个亭,房屋都有数十间,而且看起来这些房屋不算破败。

  但亭里却没人,一个人也没有。

  明明是大白天,却显得阴森森的。

  之前官道上那些逃民大多向北去,估计也是因为南边无法通行。

  过不了河,只好先在此扎营,好在那些房子还能住人,倒也不算难受。

  第二天,公孙瓒带了属吏去管辖此地的毋极县询问情况,其它人则分头去找船。

  刘备带人沿着滋水往上游去寻。

  寻了大半天,船确实找到了,但却仍然没法用。

  因为那些船全都被人凿沉了,集中沉在一个河湾里。

  而且,刘备一路过来依然一个人都没看到。

  其实这一路经过了三个亭,但每个亭都和滋水渡口那里一个样,房屋都空着,连条狗都见不到。

  由于之前看到了很多流民,所以刘备也觉得可以理解,估计都当了逃民。

  但九尺却觉得很不对头:“郎君,这地方是人恐怕不是做了逃民……”

  “怎么?”

  刘备给了九尺一个询问的眼神。

  “若是逃民,不可能一个人都没有,总会有很多人留在故土哪儿也不去的。可这地方却一个人都没有……这种情形俺见过。”

  九尺顿了顿,眼里有些阴沉:“这是被人杀成这样的,那些船也是故意被沉的,就是为了断绝消息。”

  “你是说……杀良冒功?”

  刘备眉头紧皱:“但这地方是河北,又不是幽州边境,这一带可没有胡人,怎么冒功?”

  “这一带没有胡人,但却有太行啊……郎君可听说过太行贼?”

  九尺解释道:“太行贼一向只劫豪门,还会给周边黔首送粮以买消息……中山剿不了太行大贼,便拿乡民充数,和上谷郡兵也没什么两样。”

  太行贼?

  刘备恍然。

  自己一路沿着滋水向上游走,此处离太行山东麓已经不远了。

  太行山贼其实就是黑山军的前身,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

  中山国靠近太行东麓,本就是太行山贼经常活动的地方,肯定是有剿匪任务的。

  想想之前看到的流民,估计中山国又给太行山贼提供了一批新人。

  “九尺,太行山里……是有与你相熟的人吗?”

  刘备突然意识到,九尺大概是有朋友也在太行山里,毕竟九尺的家乡在上谷南部,也就是太行山北麓。

  “俺有同乡做了太行贼,但俺不能说他的名字,求郎君赎罪。”

  九尺朝刘备低头致歉。

  “没事,江湖规矩我还是懂的。既然你有同乡在太行山,那你能不能联系一下他……”

  刘备一边思索一边说道:“替我送些礼物过去,就说涿郡大耳想和太行的好汉交个朋友,也好互通有无。”

  “大耳?”

  九尺下意识的看了看刘备的耳朵。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二手穿越:大耳贼刘备,二手穿越:大耳贼刘备最新章节,二手穿越:大耳贼刘备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