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县

  沈复兴在送别李家钰后同时收到了三封电报一封亲笔信。

  一封是黄风镇的战报,沈复兴看到伤亡149,歼敌203的数字便很不满意。

  如今的税警总团不能接受这样的战损,看到战报上炮楼、破袭的字样,沈复兴就知道戴安澜还没适应过来。

  他提笔写下:

  海鸥兄,今日之税警总团并非昨日之税警总团,兄若不能知兵善用,维安就要换人了。

  可以试试将高射炮放平,勿沉迷于精英士兵。

  第二封是李宗仁发过来的关于张自忠擅作主张渡河,意图深入一线指挥战斗。

  沈复兴心中愈发不安,也不知道李家钰能不能来得及救下张自忠。

  第三封电报从重庆发来,今日早晨,英法大使转告委员长,柏林的军队向低地三国发起进攻。

  第15、19、41装甲军碾过了卢森堡边境,卢森堡投降,德军进入阿登森林。

  西线的战争,开始了!

  英法代表遗憾地表示:他们将在一个月内关闭滇越铁路、公路。

  两个月内关闭滇缅公路。

  他们无法同时在欧洲与亚洲作战,希望重庆方面尽快将港口的物资运走,如果没有及时运走,将被两国扣押。

  委员长一边看到了世界格局变化的曙光,一边却又痛恨于英法的无限制绥靖。

  与智囊团经过一日商议,最后的结论就是:

  【急召,沈复兴入京(渝)。】

  很显然,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又想到了沈复兴。

  真是一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标准模样。

  不过,此时沈复兴却很是庆幸。

  如果不是俞程的这次到访,正在第三次北伐(之前错误)的他还真不放心离开。

  交代小满收拾行李通知俞程,沈复兴打开了最后的一封信,只一眼,他就感觉头皮发麻。

  那是张自忠的亲笔信,他除了给冯治安这个老兄弟写信,就是给沈复兴了:

  【维安吾弟,见字如面。

  昔年徐州一别,已去两秋,那日在古琴台见你,乃是兄之大幸。

  每每见你在战场、域外建功,必当满杯以庆。

  幸哉!壮哉!

  人生半百,还能见你扬我国威。

  悲哉!苦哉!

  暮年之际,却仅见你扬我国威。

  抗战至今日,人心思动,不复淞沪之热血,国家面临绝境,若无法唤醒军人之血性,则亡国的危险便在眼前。

  兄意已决,当东渡襄河击寇,吾以吾血浇吾地,换山河如故。

  长子张廉珍,幼子张卫国还请维安吾弟照拂,勿使其富贵,但有骨气即可,勿使其荣华,心有家国即可,勿使其显荣,胸有大志即可。

  勿念,勿来,勿忘。

  兄张自忠留,民国29年5月7日】

  !?

  沈复兴读着读着泪水打湿了信纸,他这才感受到张自忠东渡襄河的决心与意志。

  抗战打了快三年,但如果从918开始算,抗战已经打了接近9年!

  的确如同张自忠说的,在淞沪之后,人心思变。

  徐州会战先胜后败,但以杂牌对精锐,算不得失败。

  在徐州会战之后,除了长沙会战外,几乎每战必败。

  就连随枣会战,也是因为日寇补给不足,主动退却,对日杀伤极为有限。

  几乎每打一仗,这抵抗的信心就少一分。

  除了他沈复兴不断北伐,趁日寇重心在南,屡次虎口拔牙。

  但这并不影响那些将领逐渐生出的保全自己之心,也就自然有了后面的【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习惯。

  张自忠要做什么?

  沈复兴自然明白,他只字不提当年北平之事,却字字都在说着爱国之情。

  一个如此爱国的人,又怎么会是卖国的汉奸呢?

  换山河如故,山河如故

  他既要洗刷自己身上的耻辱与污名,又要唤醒军人之血性。

  这种伟大的人格与品行,令沈复兴动容。

  沈复兴小心翼翼收起这封绝笔信,拭干眼泪,毅然而然地踏上了前往重庆的飞机。

  没什么要回的了,两人的心意不需要说。

  李家钰的47军能不能赶上,就交给天意罢。

  戴安澜有戴安澜的使命。

  张自忠有张自忠的使命。

  沈复兴亦有沈复兴的使命。

  三个不同的人在命运的交织下,注定会绽放无比璀璨的光芒。

  5月11日

  沈复兴与俞程大摇大摆乘坐飞机离开郑县,几乎同一天,日寇就接到了消息。

  本间雅晴顿时愣了,自己对面的不是沈复兴?

  那会是谁?

  戴安澜很快就会给出他的答案,在看到沈复兴这封信的时候,他便明白,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税警总团变得太快,几乎是以绝对速度的方式在适应这个时代、战场、后勤与战争的变化。

  从最初的【人海突击学说】,强调通过战术与精锐士兵的作战抵御日寇。

  来到郑县之后的【机械作战学说】,强调通过高度机械化的远程机动能力与机械化装甲作战来对付日寇,太原战役就是最好的案例。

  到苏械断绝之后的【优势火力学说】,强调通过绝对的火力压制,通过有限的编制,打出超阶的攻击能力。

  戴安澜此时的指挥学说与战术能力,几乎还停留在【人海突击学说】与【机械作战学说】之中。

  他羡慕孙立人的机械化重装团,也羡慕邱清泉的苏制整合部队。

  羡慕孙立人的弗吉尼亚军校履历,也羡慕邱清泉的【柏林战争学院】经历。

  他是戴安澜,他是黄埔学生,他只是一名国产军官。

  但他本名叫做戴炳阳,在考入黄埔军校之后,他便给自己改名戴安澜,意为【安天下狂澜】!

  如今,沈总团长【入京】,将这北伐的重任交于他肩。

  戴安澜终于觉醒,不再是那个跟在孙立人、邱清泉之后的小学弟,也不是在沈复兴保护之下的戴支队长。

  他是戴安澜,安天下狂澜的戴安澜。

  九龙山的指挥部内,戴安澜叫停了还在讨论战术的李希烈等人。

  “我意已决,着令直属炮兵营、6团炮兵前出5公里,对磁县外围进行绝对火力压制!”

  “致电总团,申请穿插营参与北伐作战,申请总团炮兵参与北伐作战,申请总团高射炮部队参与北伐作战。”

  “李参谋处长,如此一来,炮兵规模会扩大两倍,申请四团部分加入北伐作战,并要求总团派出炮兵参谋团协助炮兵压制作战。”

  “日寇要以磁县为核心作战,那就满足他,他来多少,我吃多少,炮兵压上去。”

  “就压着打!!”

  李希烈有些恍惚,这戴安澜,怎么看起来有些一方大员的架势。

  难道,人真的逼到极限才会突破?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抗战:通电全国,出关,抗战:通电全国,出关最新章节,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