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殿!
这段时间,礼部尚书宋礼忙的不可开交,带着五十名翰林院的大学士批阅殿试大考的试卷。
一个文华殿哪有这么多位子,除了宋礼等礼部官员坐在椅子上,大部分大学士直接席地而坐,审阅试卷。
翰林侍读,也是皇长孙的老师,上一届的状元郎李马拿着一份试卷走了过去,放在宋礼面前,说道:“老大人,您看这份策论!”
“怎么了?”
宋礼接了过来,李马趁机说道:“老大人,此考生策论,答的不错,皆为安定地方的治国良策,却又有狂妄犯上之言,学生实在不知该如何评判!”
宋礼亲自看了起来,仔细仔细看了好几遍,顿时眉头紧皱,同样有些不知所措了。
“如果没有后面这些话,这份策论足以位列二甲前首,甚至争一争一甲之列!”
宋礼给出了自己的评价,同时感到有些惋惜,作为博古通今的老学究,又在官场沉浮半生,官至礼部尚书的红袍老爷,他从文章策论就能看出,这份试卷一定是一位年轻人答出来的,最多二十多岁。
二十多岁的进士,可以说是天之骄子了,少年得志,一般都有恃才傲物的毛病,不是一根筋就是小聪明。
黄观就是一根筋,解缙属于小聪明!
能参加殿试的贡生,没有几个是蠢人,而且殿试的题目都是皇帝亲自出的,只有在殿试当天考试的时候才会公布,不存在舞弊。
相对于往年,此次殿试的题目是相对简单的,一个是西南麓川,缅甸的处理问题,外加海上贸易,一个是漠北的治理问题。
殿试,其实说白了,就是皇帝遇到了难题,让参加殿试的贡生为他解决问题。
皇帝既然问了麓川,缅甸之事,朝着收复的方向写准没错,海上贸易都二十多年了,肯定不能说是错的啊。
至于漠北的治理,这就靠真本事了!
“天纵奇才也免不了自大的毛病,真是可惜了!”
宋礼连连摇头,惋惜不已,心中也在不断斟酌,这份策论到底要给一个什么样的名次。
要论文章的精彩,给个二甲前三不成问题,可要加上那些狂妄犯上之言,取消他的进士身份都不为过。
要么给个很高的名次,要么定个三甲最后,宋礼犹豫不决。
一旦给个高名次,皇帝要是追究犯忌之言,那自己可就晚节不保了,当年的刘三吾就是一个例子,更何况自己马上致仕了,可不能在这个时候把牙磕掉。
可要给个低名次,万一错过了一个治国大才,岂不是损失,也毁了别人的一生,万一朝廷再给自己安一个偏私的罪名。
“老大人,不如点个二甲之末吧!”
李马劝道:“陛下用人,论才不论德,且不说此人德行如何,单论这策论中的治国良策,若能为陛下所用,倒也是为国为民,二甲之末,既肯定了他的才学,又不至于因犯忌之言而埋没人才,就算陛下追究,咱们也有个说辞。”
宋礼听了李马的话,沉思良久。他知道李马说得有道理,可心里还是有些顾虑。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脚步声,原来是皇帝身边的老朴走了进来,说道:“宋大人,李大人,万岁让杂家来问个话,殿试大考的文章批改完了没有,如果没改完就继续改,不着急,如果改完了,就送到尚书房御览。”
宋礼心中一紧,来不及多想,立即将所有试卷整理到一起,按照优劣归拢。
李马将这份试卷随手塞进优等之末,说道:“老大人,如今试卷已呈给陛下,是福是祸,就看陛下的意思了。”
宋礼轻皱眉头,暗自叹息,实不知该作何处置,唯有如此行事,不论陛下作何看法,切不可给自己招来祸端。
……
到了下午!
宋礼带着李马等人,将整理好的卷子全部送到了尚书房。
科举考试是为了选拔官员,这可是大事,朱雄英即使再忙,都会亲自过问。
“几位爱卿辛苦了!”
朱雄英安慰了几句,随手拿起上面的卷子看了起来。
主要看内容,策论的回答,提出的观点,其次要看字体,卷子的整洁,字要写的歪曲七八,早在乡试,会试就落榜了。
“不错!”
朱雄英审视了几份,频频颔首,这数年的殿试策论水准,显然较之前有了显著提升。
当然了,八百多份卷子,皇帝不可能全部都看,主要看宋礼挑出的上百份优等文章。
大概的排名,礼部已经提前大概分了出来。
朱雄英看了一些北榜的文章,又看了一些南榜的文章,心中大概也有数了。
但从策论来说,北榜不乏也有出类拔萃的进士,可整体比下来,还是不如南榜。
宋礼的排名还算合理,基本上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文章优劣取士。
自从出了南北榜案后,历年科举的主考官和审阅官,几乎都选为北方的官员,副官以南方官员,这也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礼部尚书几乎都由北方人担任,侍郎为南方人。
所以皇帝对宋礼还是很信任的,李马就是他上一次主持科举,选出来的状元。
看了大概一个时辰,朱雄英感觉双眼有些酸痛,年纪大了,加上常年熬夜批阅政务,眼神早就变得模糊了,要是长时间看文字,都要戴眼镜了。
“中规中矩吧!”
朱雄英放下眼睛,揉了揉太阳穴,这一次的科举策论,没有什么太惊艳的文章,当然,也没有太差,如果只看内容,几乎挑不出来十分惊艳之人。
几乎都能用,翰林院修书没什么问题,治理一方也可以,可要说辅佐皇帝,独当一面,目前来说,没有人能担当这个大任。
当然,人才都是历练出来的,只不过还没发现天才!
“好了,就这几个,点吧!”
朱雄英拿出几份试卷,说道:“南北共六人,点一甲!”
宋礼有些犹豫的说道:“陛下,有一份文章,多有治国安邦之策,不过,却有犯忌之言,故……臣没有选于头甲之列……”
“让朕看看!”
朱雄英突然来了兴趣!
宋礼连忙将压在最下面的试卷取出,朱雄英重新戴上眼镜审阅起来。
从皇帝的表情就能看出来,前面应该是很满意,可脸上的神情却变得越来越严肃,到最后甚至有些难看。
“这真是个妙人啊!”
朱雄英将盖住姓名和籍贯的糊纸撕开,当看到考生信息后,先是有些震惊,随后却笑了出来。
“你果然来了!”
这段时间,礼部尚书宋礼忙的不可开交,带着五十名翰林院的大学士批阅殿试大考的试卷。
一个文华殿哪有这么多位子,除了宋礼等礼部官员坐在椅子上,大部分大学士直接席地而坐,审阅试卷。
翰林侍读,也是皇长孙的老师,上一届的状元郎李马拿着一份试卷走了过去,放在宋礼面前,说道:“老大人,您看这份策论!”
“怎么了?”
宋礼接了过来,李马趁机说道:“老大人,此考生策论,答的不错,皆为安定地方的治国良策,却又有狂妄犯上之言,学生实在不知该如何评判!”
宋礼亲自看了起来,仔细仔细看了好几遍,顿时眉头紧皱,同样有些不知所措了。
“如果没有后面这些话,这份策论足以位列二甲前首,甚至争一争一甲之列!”
宋礼给出了自己的评价,同时感到有些惋惜,作为博古通今的老学究,又在官场沉浮半生,官至礼部尚书的红袍老爷,他从文章策论就能看出,这份试卷一定是一位年轻人答出来的,最多二十多岁。
二十多岁的进士,可以说是天之骄子了,少年得志,一般都有恃才傲物的毛病,不是一根筋就是小聪明。
黄观就是一根筋,解缙属于小聪明!
能参加殿试的贡生,没有几个是蠢人,而且殿试的题目都是皇帝亲自出的,只有在殿试当天考试的时候才会公布,不存在舞弊。
相对于往年,此次殿试的题目是相对简单的,一个是西南麓川,缅甸的处理问题,外加海上贸易,一个是漠北的治理问题。
殿试,其实说白了,就是皇帝遇到了难题,让参加殿试的贡生为他解决问题。
皇帝既然问了麓川,缅甸之事,朝着收复的方向写准没错,海上贸易都二十多年了,肯定不能说是错的啊。
至于漠北的治理,这就靠真本事了!
“天纵奇才也免不了自大的毛病,真是可惜了!”
宋礼连连摇头,惋惜不已,心中也在不断斟酌,这份策论到底要给一个什么样的名次。
要论文章的精彩,给个二甲前三不成问题,可要加上那些狂妄犯上之言,取消他的进士身份都不为过。
要么给个很高的名次,要么定个三甲最后,宋礼犹豫不决。
一旦给个高名次,皇帝要是追究犯忌之言,那自己可就晚节不保了,当年的刘三吾就是一个例子,更何况自己马上致仕了,可不能在这个时候把牙磕掉。
可要给个低名次,万一错过了一个治国大才,岂不是损失,也毁了别人的一生,万一朝廷再给自己安一个偏私的罪名。
“老大人,不如点个二甲之末吧!”
李马劝道:“陛下用人,论才不论德,且不说此人德行如何,单论这策论中的治国良策,若能为陛下所用,倒也是为国为民,二甲之末,既肯定了他的才学,又不至于因犯忌之言而埋没人才,就算陛下追究,咱们也有个说辞。”
宋礼听了李马的话,沉思良久。他知道李马说得有道理,可心里还是有些顾虑。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脚步声,原来是皇帝身边的老朴走了进来,说道:“宋大人,李大人,万岁让杂家来问个话,殿试大考的文章批改完了没有,如果没改完就继续改,不着急,如果改完了,就送到尚书房御览。”
宋礼心中一紧,来不及多想,立即将所有试卷整理到一起,按照优劣归拢。
李马将这份试卷随手塞进优等之末,说道:“老大人,如今试卷已呈给陛下,是福是祸,就看陛下的意思了。”
宋礼轻皱眉头,暗自叹息,实不知该作何处置,唯有如此行事,不论陛下作何看法,切不可给自己招来祸端。
……
到了下午!
宋礼带着李马等人,将整理好的卷子全部送到了尚书房。
科举考试是为了选拔官员,这可是大事,朱雄英即使再忙,都会亲自过问。
“几位爱卿辛苦了!”
朱雄英安慰了几句,随手拿起上面的卷子看了起来。
主要看内容,策论的回答,提出的观点,其次要看字体,卷子的整洁,字要写的歪曲七八,早在乡试,会试就落榜了。
“不错!”
朱雄英审视了几份,频频颔首,这数年的殿试策论水准,显然较之前有了显著提升。
当然了,八百多份卷子,皇帝不可能全部都看,主要看宋礼挑出的上百份优等文章。
大概的排名,礼部已经提前大概分了出来。
朱雄英看了一些北榜的文章,又看了一些南榜的文章,心中大概也有数了。
但从策论来说,北榜不乏也有出类拔萃的进士,可整体比下来,还是不如南榜。
宋礼的排名还算合理,基本上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文章优劣取士。
自从出了南北榜案后,历年科举的主考官和审阅官,几乎都选为北方的官员,副官以南方官员,这也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礼部尚书几乎都由北方人担任,侍郎为南方人。
所以皇帝对宋礼还是很信任的,李马就是他上一次主持科举,选出来的状元。
看了大概一个时辰,朱雄英感觉双眼有些酸痛,年纪大了,加上常年熬夜批阅政务,眼神早就变得模糊了,要是长时间看文字,都要戴眼镜了。
“中规中矩吧!”
朱雄英放下眼睛,揉了揉太阳穴,这一次的科举策论,没有什么太惊艳的文章,当然,也没有太差,如果只看内容,几乎挑不出来十分惊艳之人。
几乎都能用,翰林院修书没什么问题,治理一方也可以,可要说辅佐皇帝,独当一面,目前来说,没有人能担当这个大任。
当然,人才都是历练出来的,只不过还没发现天才!
“好了,就这几个,点吧!”
朱雄英拿出几份试卷,说道:“南北共六人,点一甲!”
宋礼有些犹豫的说道:“陛下,有一份文章,多有治国安邦之策,不过,却有犯忌之言,故……臣没有选于头甲之列……”
“让朕看看!”
朱雄英突然来了兴趣!
宋礼连忙将压在最下面的试卷取出,朱雄英重新戴上眼镜审阅起来。
从皇帝的表情就能看出来,前面应该是很满意,可脸上的神情却变得越来越严肃,到最后甚至有些难看。
“这真是个妙人啊!”
朱雄英将盖住姓名和籍贯的糊纸撕开,当看到考生信息后,先是有些震惊,随后却笑了出来。
“你果然来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被打入教坊司的皇太孙,大明:被打入教坊司的皇太孙最新章节,大明:被打入教坊司的皇太孙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被打入教坊司的皇太孙,大明:被打入教坊司的皇太孙最新章节,大明:被打入教坊司的皇太孙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