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是善心,不是良心,休想骗我,我要把你带回去,静怡说放了你我就放,不然我就一直牵着你。”
慧姐倒不是像石宽那样把这领带当成牵狗绳,但是脖子下挂着一条布条,那不就是用来牵的吗?牵着还蛮顺手的,她根本不想放开。
“三姐,你让二姐放开我啊,她会勒死我的。”
两条布条同时抓,勒死那倒不至于,只是自己这一身洋气的打扮,却被一个傻子拽着走,这太难看了。
现在的文贤莺对文贤贵,可没以前那么好脾气了,她恨不得有谁能教训教训文贤贵,就说:
“她排第二,我排第三,我哪敢管她啊。”
石宽不知道啊,还真怕慧姐失手,弄出人命来,就追了出去,劝道:
“慧姐,你放了她吧,他有善心的,你不见他刚才给钱给你三妹了吗?”
“给钱就是善心啊?又不给我,肯定是假的善心。”
慧姐力气大,又欺负惯了文贤贵,那是得心应手,拽着那领带,感觉又好玩又威风。
“我给钱,我给钱给你。”
再往外面走,走出岔路口,那就被别人看到了。文贤贵为了能脱身,从那西洋裤兜里掏出了小皮匣子,从里面取出钱来。
那皮匣子很精致,慧姐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她松开领带,同时迅速的夺过了那皮匣子,好奇的问:
“这是什么?”
“那不是善心,这才是善心,你快拿善心,把钱包还给我。”
这钱包和领带,都是去到了省城,在沈静香的帮助下,文贤贵给自己买的。当然他也爱不释手,现在被慧姐抢了,他心痛啊。
“这才是善心,你那是钱,我不要钱。”
慧姐也喜欢这个精致的钱包啊,她扯出里面的钱,扔给了文贤贵,转身就高兴的往院子里跑去。
那钱大大小小有数十张呢,还没到文贤贵的怀里,就如天女散花般纷纷飘散开来。
文贤贵怒啊,可也奈何不了,他和慧姐就是老鼠和猫。他是老鼠,慧姐是猫,老鼠怎么敢找猫要回东西呢?
石宽过来,帮忙把那些钱捡起,安慰道:
“不就是一个皮匣子吗?瞧你那小气样,她是你二姐,你给她又怎样呢?”
“我……我怎么会有她这样的二姐啊?真是倒八辈子的霉。”
文贤贵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狠狠的挥了一下拳头,也跟着弯腰去捡那散落在地上的钱。
他这次去省城,本想偷偷摸摸去找个洋妞睡一觉的,洋妞倒是看到了几个,可都不是青楼女子,说的话他也听不懂,再者,他也不敢上去问。
看着洋妞身旁的洋鬼子,带着领带,手拿皮匣子装钱,他也想打扮成那样子。想着打扮成那样子了,以后就有机会睡洋妞。
沈静香带他去把这两样东西弄到手,还教他如何佩戴,如何使用,他把这两样东西当成宝贝,每天都会放到嘴巴前哈一口气,用衣服下摆擦得干干净净,现在装钱的皮匣子被慧姐抢去了,那以后还睡什么洋妞啊?
文贤贵这次去省城,也不专门是去找洋妞的,他在省城带回来了一对母子。母亲姓午,四十出头了,风韵犹存。儿子姓雷,叫做雷志达,二十来岁,人长得倒也精神,据说也是在大学里念过书的。
那一对母子俩,现在已经被连三平带去警务所安置了。雷志达还说和母亲一起去住旅馆行了,但是来到了龙湾镇,文贤贵哪能让他们住旅馆啊。
文贤贵不被慧姐制住,石宽也就不送他回去了。帮忙把那些钱捡起来,拍了拍他的后背,自己就回院子里去。
慧姐还在蹦蹦跳跳的向其他人炫耀自己的皮匣子,文贤莺走过来,轻声问:
“刚才和你说话的大爷,是什么亲戚啊?你怎么不留人在家里吃饭呢?”
石宽才又想起刚才那个胡茬老头,他晃了下脑袋,笑道:
“哪是什么亲戚呀,我都不认识他。”
文贤莺有些纳闷,追问道:
“不认得的?那他来找你干嘛?”
“换粮的,一路问,问到了我们家门口,大山就把他带进来了。”
石宽随意的说着,坐到了那杨梅树下,并对在院子里奔跑的文心见招手。
文心见看到了,跑过来一头扑进了石宽的怀里,指着慧姐说:
“我也想要那个,娘不给我。”
“你叫我一声爹,我给你做一个。”
石宽把脑袋顶在了文心见的脑门上,左右动了动。
文心见一下子就挣扎开,也不搭话,撒腿跑了。
文贤莺走过来,低声埋怨道:
“这孩子,也不知道哪里惹到她了,她就是不叫。你说那大爷换粮,他拿什么换,怎么个换法?”
文心见的事,石宽并不太上心,认为孩子小,之前跟慧姐惯了,突然回到家,不好意思开口而已。他双手抱住后脑勺,靠到椅子背去,慢慢的说:
“用他的牛换,他把他家牛给我们用一年,换两担稻谷。”
“用牛换粮,两担稻谷值不值啊?”
文贤莺不懂得种田,也没有那个概念,只有问石宽。
“一头牛干一年的活换两担稻谷,按以往来说,那是他亏了。可是今年粮食贵,要说亏,那也亏不了多少。”
这些日子,总有石鼓坪的乡亲们来借粮,石宽也才懂得今年粮食贵,否则他也是不太关心这方面的事。
文贤莺走过来,用屁股把石块往旁边顶过去了一点,也挤坐在那张躺椅上。她脸上有着淡淡的忧愁,叹了口气,说道:
“粮食贵,是因为今年大旱,种不出稻谷来。种不出稻谷,那就没办法接得上,今后粮食会变得更加贵,难哦,可不知要饿死多少人。”
石宽被文贤莺的话也弄得有点伤感,他抬起手,环抱着文贤莺,在那微微隆起的肚子上来回抚摸,陷入了沉思。
饿死人的事情,在他五六岁时,好像也经历过,那时候石鼓坪村有一个和他玩的比较好的玩伴,因为家里没米下锅,河滩上的野菜基本被大家挖完。那个玩伴家大人就把他装在箩筐里挑去卖了,听说是换回来了一点米,可终究救不了那一家人,那玩伴的奶奶,和他家的大姐,最后饿死了。
慧姐倒不是像石宽那样把这领带当成牵狗绳,但是脖子下挂着一条布条,那不就是用来牵的吗?牵着还蛮顺手的,她根本不想放开。
“三姐,你让二姐放开我啊,她会勒死我的。”
两条布条同时抓,勒死那倒不至于,只是自己这一身洋气的打扮,却被一个傻子拽着走,这太难看了。
现在的文贤莺对文贤贵,可没以前那么好脾气了,她恨不得有谁能教训教训文贤贵,就说:
“她排第二,我排第三,我哪敢管她啊。”
石宽不知道啊,还真怕慧姐失手,弄出人命来,就追了出去,劝道:
“慧姐,你放了她吧,他有善心的,你不见他刚才给钱给你三妹了吗?”
“给钱就是善心啊?又不给我,肯定是假的善心。”
慧姐力气大,又欺负惯了文贤贵,那是得心应手,拽着那领带,感觉又好玩又威风。
“我给钱,我给钱给你。”
再往外面走,走出岔路口,那就被别人看到了。文贤贵为了能脱身,从那西洋裤兜里掏出了小皮匣子,从里面取出钱来。
那皮匣子很精致,慧姐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她松开领带,同时迅速的夺过了那皮匣子,好奇的问:
“这是什么?”
“那不是善心,这才是善心,你快拿善心,把钱包还给我。”
这钱包和领带,都是去到了省城,在沈静香的帮助下,文贤贵给自己买的。当然他也爱不释手,现在被慧姐抢了,他心痛啊。
“这才是善心,你那是钱,我不要钱。”
慧姐也喜欢这个精致的钱包啊,她扯出里面的钱,扔给了文贤贵,转身就高兴的往院子里跑去。
那钱大大小小有数十张呢,还没到文贤贵的怀里,就如天女散花般纷纷飘散开来。
文贤贵怒啊,可也奈何不了,他和慧姐就是老鼠和猫。他是老鼠,慧姐是猫,老鼠怎么敢找猫要回东西呢?
石宽过来,帮忙把那些钱捡起,安慰道:
“不就是一个皮匣子吗?瞧你那小气样,她是你二姐,你给她又怎样呢?”
“我……我怎么会有她这样的二姐啊?真是倒八辈子的霉。”
文贤贵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狠狠的挥了一下拳头,也跟着弯腰去捡那散落在地上的钱。
他这次去省城,本想偷偷摸摸去找个洋妞睡一觉的,洋妞倒是看到了几个,可都不是青楼女子,说的话他也听不懂,再者,他也不敢上去问。
看着洋妞身旁的洋鬼子,带着领带,手拿皮匣子装钱,他也想打扮成那样子。想着打扮成那样子了,以后就有机会睡洋妞。
沈静香带他去把这两样东西弄到手,还教他如何佩戴,如何使用,他把这两样东西当成宝贝,每天都会放到嘴巴前哈一口气,用衣服下摆擦得干干净净,现在装钱的皮匣子被慧姐抢去了,那以后还睡什么洋妞啊?
文贤贵这次去省城,也不专门是去找洋妞的,他在省城带回来了一对母子。母亲姓午,四十出头了,风韵犹存。儿子姓雷,叫做雷志达,二十来岁,人长得倒也精神,据说也是在大学里念过书的。
那一对母子俩,现在已经被连三平带去警务所安置了。雷志达还说和母亲一起去住旅馆行了,但是来到了龙湾镇,文贤贵哪能让他们住旅馆啊。
文贤贵不被慧姐制住,石宽也就不送他回去了。帮忙把那些钱捡起来,拍了拍他的后背,自己就回院子里去。
慧姐还在蹦蹦跳跳的向其他人炫耀自己的皮匣子,文贤莺走过来,轻声问:
“刚才和你说话的大爷,是什么亲戚啊?你怎么不留人在家里吃饭呢?”
石宽才又想起刚才那个胡茬老头,他晃了下脑袋,笑道:
“哪是什么亲戚呀,我都不认识他。”
文贤莺有些纳闷,追问道:
“不认得的?那他来找你干嘛?”
“换粮的,一路问,问到了我们家门口,大山就把他带进来了。”
石宽随意的说着,坐到了那杨梅树下,并对在院子里奔跑的文心见招手。
文心见看到了,跑过来一头扑进了石宽的怀里,指着慧姐说:
“我也想要那个,娘不给我。”
“你叫我一声爹,我给你做一个。”
石宽把脑袋顶在了文心见的脑门上,左右动了动。
文心见一下子就挣扎开,也不搭话,撒腿跑了。
文贤莺走过来,低声埋怨道:
“这孩子,也不知道哪里惹到她了,她就是不叫。你说那大爷换粮,他拿什么换,怎么个换法?”
文心见的事,石宽并不太上心,认为孩子小,之前跟慧姐惯了,突然回到家,不好意思开口而已。他双手抱住后脑勺,靠到椅子背去,慢慢的说:
“用他的牛换,他把他家牛给我们用一年,换两担稻谷。”
“用牛换粮,两担稻谷值不值啊?”
文贤莺不懂得种田,也没有那个概念,只有问石宽。
“一头牛干一年的活换两担稻谷,按以往来说,那是他亏了。可是今年粮食贵,要说亏,那也亏不了多少。”
这些日子,总有石鼓坪的乡亲们来借粮,石宽也才懂得今年粮食贵,否则他也是不太关心这方面的事。
文贤莺走过来,用屁股把石块往旁边顶过去了一点,也挤坐在那张躺椅上。她脸上有着淡淡的忧愁,叹了口气,说道:
“粮食贵,是因为今年大旱,种不出稻谷来。种不出稻谷,那就没办法接得上,今后粮食会变得更加贵,难哦,可不知要饿死多少人。”
石宽被文贤莺的话也弄得有点伤感,他抬起手,环抱着文贤莺,在那微微隆起的肚子上来回抚摸,陷入了沉思。
饿死人的事情,在他五六岁时,好像也经历过,那时候石鼓坪村有一个和他玩的比较好的玩伴,因为家里没米下锅,河滩上的野菜基本被大家挖完。那个玩伴家大人就把他装在箩筐里挑去卖了,听说是换回来了一点米,可终究救不了那一家人,那玩伴的奶奶,和他家的大姐,最后饿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