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半坡遗址当然没有出土过黄铜器,就只有天然形成的红铜。

  但国内出土的最早的黄铜片,确实距今4700年,而且也确实在西安:比半坡遗址稍远点,临潼区的姜寨遗址。

  而那几块黄铜片,却馆藏在半坡遗址博物馆。

  关键的是,盯着这几块铜片的不是一两家,不乏省级,乃至更高研究机构。比如陕博、国博就要过几次,但省文化部门一直没松口。

  主要原因是影响力太小:这几家都是基于研究姜寨遗址中存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准备以黄铜片做为佐证。

  而足足一万三千平的遗址范围,接近两万件各类文物,还不够他们证明的?

  但如果突然间,某一机构准备以这几块黄铜为标本,研究“中国冶铜起源”,乃至想证明“世界冶铜起源于中国”,你猜有没有人抢?

  啥,西北大学?

  哪凉快你往哪排……

  为了避免被人半道截胡,林思成只能偷换概念,所以才把标书和计划报告设计的这么粗糙。其他机构一看:哦,半坡铜器?

  肯定是半坡遗址出土的那些红铜片,但那是天然形成而来,后天打磨成器,有什么可研究的?

  等反应过来,林思成论文都不知发了多少篇。

  想到这里,朱开平恍然大悟:就说这报告怎么有点绕,明明是红铜工艺复原,却又涉及到合金铜研究,颇有些驴唇不对马嘴的感觉。

  现在一想,林思成就是故意的。甚至于,连学校也帮着他打掩护,不然这份报告绝对过不了标。

  再一看技术思路,如拨云见日,脑海中豁然开朗:林思成几乎将所有的可能性、可行性实验都囊括了进去,只需照着计划报告按部就班,一个实验接一个实验的做,一个数据接一个数据验证。

  正因为信息量太大,继而不可能写那么细。所以乍一看:计划好粗糙。

  主要原因,其实还是防止投标时,出现“技术思路”外泄。

  但朱开平完全可以确定,只要按林思成的思路,证明“世界金属冶铜技术起源于中国”可能有点悬,但证明“中国冶铜独立起源”,基本没什么问题。

  但凡有点儿成果,项目级别能会“噌噌噌”的往上跳,搞不好,最后就是与哪个国家级机构联合研究。

  就比如中科院和王昌遂教授。

  换种话说:国家级课题!

  顿然,朱开平的眼睛里放起了光,声音压的极低,几不可闻:“东西呢?”

  林思成没有说话,下巴稍微抬了抬,又笑了笑。

  以王教授说干就干的作风,还用得着说?

  同步递标书,同步做校领导的思想工作。紧接着又带着计划书和申请报告,和校领导找省文化部门的领导汇报。

  然后,两人站在领导的办公室,拍着胸口立军令状。

  所以,要没把东西弄回来,林思成哪里敢漏口风?

  看着角落里的保险柜,朱开平心潮澎湃,嘴唇不住嗫动。突然,他回过头,两只眼睛直戳戳的盯着林思成,不带一点遮掩。

  林思成一看就懂:林师弟,交给我,一定把这个项目交给我。

  我肯定能搞好,甚至论文不挂名都行。

  但怎么可能不挂名?

  实验室就这么几个人,从第二作者开始,名字全加上去都嫌宽裕。

  林思成轻轻点头:“按计划,本来就是要交给朱师兄负责的……”

  “唰”一下,朱开平的脸红了起来。

  不是羞,而是太过振奋。

  林思成忙摆手:“你别看我,是王教授决定的!”

  当然,因为王教授才是实验室的总负责人。

  但想想王教授的研究侧重方向,再想想早上那一幕:

  王齐志接过文件夹,顺手一递:基本都是按照你的要求选的人……

  朱开平的脸更红了。

  林思成却被盯的发毛。

  当然,这要换成女同志,他肯定不会这么尴尬。

  正想着怎么缓解一下气氛,朱开平“腾”的起身,拿着报告走到了实验室的最角落,摊开了笔记本:“我现在就做研究计划,尽量赶下班前交给你。”

  林思成愣了愣,又笑了笑:“朱师兄,不用着急!”

  怎么可能不急?古话说的好:士为知己者死!

  朱开平更怕:如果不能体现出足够的能力和水平,王教授和林思成想找个能力更强,水平更高的,难道很难?

  其他几位睁着眼睛,后知后觉。

  乍一想,朱博士好夸张。但细一琢磨:如果没有一定的把握,学校怎么可能立项……唏,不对,何止是学校?

  能把标本带回来,必然要经过省文化部门同意,也必然打过报告申请过,也肯定要上会研究,而且研究的足够细致,级别绝对足够高。

  再说一点:国博和省博都没能把东西要走,最后却让校领导和王教授带了回来。总不能是,他俩的脸大?

  当然是因为项目计划的可行性极高,成功率也极高……

  想到这里,剩下五个人的脸也红了起来:国家级课题,学校几年才能申请到一个?

  问题是,他们不是朱开平。以他们现在的理解能力,越看这份报告,脑子里越乱。

  但突然,又有人想了起来,冯琳发下计划报告时的那一幕:这个要着重了解,有疑问,有不懂的,一定要及时问。

  顿然,齐唰唰的翻开笔记本,又拿起笔。

  有点思路的写计划,比如陈怀芝和卫虹。没思路的做笔记,比如那两位应届生:哪里不懂,哪里看不明白,统统写在纸上。

  至少待会或明天向林思成请教的时候,至少能有的放矢,有条有理。

  如此这般,实验室愈发的安静,如蚕咬桑叶,沙沙有声。

  冯琳早就写过,不用这么慌,就是有些担心:那可是中科院……能不能抢得过?

  林思成递了个放心的眼神。

  科学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最少也是以“年”计。而记忆中,到2011上半年,王昌遂教授领导的团队才研究出部分成果。到发表国际期刊,已到了2012年初。

  林思成计划,长则两年,短则一年,就可以取得初步的成果。

  当然,这种直接截胡的行为确实有点不要脸,确实对王昌遂教授和团队很不公平,但站在更高的层面:至少为国家节省了两年的时间。

  再说了,又不是不能合作?师生俩早就商量过:与其单打独斗的拼刺刀,还不如被招安。

  其次,还有更深层的目的:既然迟早要抢,那就先挑个足够份量的抢。

  只要这一次抢成功了,那下次再抢铁质项目的时候,是不是争取学校、省级部门、乃至更高部门支持的可能性要更大些?

  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委实是对手太强:北大、北工大、国博、社科院,再加一个中科院……别人麻不麻不知道,反正王齐志第一个先麻。

  身为弟子,是不是得想办法,给老师增加点信心?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最新章节,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