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崔岘闻到了糖的味道。

  这股甜腻的焦糖香、混着码头鱼腥气和各种早食的香味儿,勾得州桥码头行人频频驻足张望,却少有人敢上前问价。

  杂货市。

  郑记糖铺外已围了一圈人。

  这家铺子不大,却收拾得极是讲究。

  铺子里,檀木柜台后面。

  站着一个约莫四十来岁的精瘦汉子,他穿着靛蓝绸衫、懒散倚在柜台处,手中两颗包浆核桃盘的咔咔作响。

  面对围在外面的一圈人,眼皮都懒得抬。

  此人,便是徐记糖铺的掌柜,徐三福。

  这年头,糖是最为稀缺珍贵的好东西之一,怎么着都不愁卖。

  所以徐三福半点没有‘服务顾客’的意识。

  崔岘远远瞧见那家糖铺,抬脚往前走。

  新上任的‘保镖’大山紧紧跟随。

  后面,老崔氏、林氏、陈氏等人快步跟上。

  被崔钰抱在怀里的崔璎眼睛猛然亮起来,欢呼道:“太好咯,阿兄要给我买糖吃啦!”

  林氏回头嗔怪瞪了一眼闺女:“见到吃的你就来劲儿,阿兄要办正事儿呢!”

  一家人都跟着笑。

  但眼睛都下意识看向那‘郑记糖铺’,心生无限期待。

  难道岘哥儿说的,能成为河南崔氏的生意,是开糖铺子?!

  那前期投入的成本,就会被无限拔高。

  学了五年‘会计’的陈氏,眼珠子盯着那糖铺滴溜溜转,心里已经开始计算着前期投入金额的问题。

  而‘行政人事’林氏,则是在想,要是开糖铺子,选址在哪个旺市,再去哪家撬个有经验的掌柜。

  至于老崔氏嘛,她在想,走哪个官老爷的人脉,能打通采购糖的便宜渠道。

  值得肯定的是,她们这仨女人,是真的成长了许多。

  无愧于这五年来的学习沉淀。

  但,她们显然还是低估了崔岘的能力和手段。

  崔岘确实想做糖相关的生意。

  但不是开糖铺子倒卖糖,而是自己生产糖,开白糖作坊。

  要制作白糖,其实最好的原材料是甘蔗。

  但现在七月份,并不是甘蔗成熟期。

  而且如今的开封地区,若是不经过培育改良,是不适合种植甘蔗的。

  大梁王朝最大的甘蔗种植区,远在闽南。

  所以,崔岘只能暂时换个法子,放弃原材料甘蔗,改用红糖来提炼白糖。

  崔岘心里想着这些,刚走到郑记糖铺外。

  几个衣衫褴褛的孩子扒着门框,眼巴巴地盯着里面货架上的糖瓮。

  其中一个小女娃扯着娘亲的袖子,小声哀求:“娘,我想舔一口糖勺……”

  妇人叹了口气。

  她从怀里摸出五枚铜钱,犹豫再三,终于递过去:“掌柜的,能……能刮点罐底的糖渣吗?”

  郑三福嗤笑一声,随手舀了半勺馊黄的麦芽饴:“吃吧,吃了赶紧走,耽误我做生意。”

  妇人咬牙点头,交了钱。

  那女娃立刻扑过去,闭眼嘬尽勺上的糖浆,黏稠的糖丝挂在她皴裂、却幸福弯起来的嘴角。

  其余孩子们羡慕的直咽口水。

  不远处,一个挑担的脚夫擦了擦汗,望着糖铺苦笑:“这糖啊,咱们干一个月活,也买不起半斤。”

  崔岘默默看着这一幕,抬脚走进糖铺。

  将糖勺嫌弃收回,随手扔进饴糖罐子的郑三福察觉到有人进来,掀了掀眼皮,神情微愣。

  而后,在围观众人不可思议的注视下。

  便见这位原本神情倨傲的掌柜,露出一个殷勤到极点的笑容:“哎呦,我说今儿个怎么总听见外面喜鹊叽叽喳喳的叫呢,原来是有贵客登门了!”

  “昨日我去开封府学凑热闹,崔先生昨日在辩经台上的风姿,实在是令人敬仰!我老徐一介粗人,最佩服有才华的读书人。”

  “崔先生,您要买什么糖?来来,先尝一尝。”

  说着。

  徐三福热情把货架上的糖瓮都一一打开。

  那几个大瓮里,分别装着饴糖、黑砂糖、普通白糖。

  饴糖属于最便宜的糖,三十文钱可以买一斤,甜味儿很淡,普通百姓才会买这种劣质糖。

  而黑砂糖,其实就是红糖,要一百文一斤。

  至于普通白糖,其实并非是白色的,而是焦黄色的。可价格足足要一千文,也就是一两银子一斤。

  听起来似乎价格还算可以。

  但换算一下,一斤普通白糖的价格,可以买将近150斤的大米。

  就算是最劣质的饴糖,也要足足四斤半的大米,才能换来一斤。

  由此足以看的出来,这个年代糖有多么珍贵。

  崔岘朝着那几个糖瓮瞧了瞧,目光略过黑糖、普通白糖,看向最里面一个精致小瓷罐。

  瓷罐上贴着‘糖霜’的标签。

  这糖霜,其实才是现代人口中的‘白糖’。

  也是崔岘即将准备开糖作坊,计划大量生产,掀起轻工业革新的好东西。

  在徐三福紧张的注视下。

  便见崔岘打开那小罐糖霜,凑过去张望。

  徐三福‘哎呦’一声,连忙将糖霜罐子跟祖宗似的护在怀里,紧张兮兮道:“崔先生,这可是糖霜啊,您可不能乱动!”

  “这一斤糖霜,值五两银子!纵观整个开封府,也找不出几罐糖霜了!”

  此话不假。

  如今大梁王朝的糖霜,产能低得骇人。

  大约一千斤的甘蔗,能产出半斤的糖霜就算‘大丰收’。

  而且耗时还需要足足数月。

  莫说开封这样的中原雄城,哪怕是金陵、甚至京城,每年流通的糖霜,也就百余来斤。

  其中半数,还得先让宫里的贵人享用。

  显然,仅仅靠大梁王朝内部的糖霜产能,是不够用的。

  所以每年大梁还要花费大量金钱,去进口印度糖、和阿拉伯的‘西洋糖’。

  一个小小的‘脱色’难题,让大梁制糖业,走了几百年的弯路。

  但其实,崔岘是想尝一尝‘糖霜’的味道,好做个对比。

  他穿越过来五六年,还真不知道这玩意儿的味道——南阳那十八线小县城,哪里有卖这种金贵东西的?

  见郑三福抱着糖霜不撒手,崔岘笑看向那黑糖:“那黑砂糖,怎么卖的?”

  郑三福道:“先生,糖瓮上写了,一百文一斤。”

  听说崔岘要买黑砂糖,郑三福没有先前那么热情了。

  结果却听崔岘道:“我看到了,但我买的多,你给我个最低价。”

  啊这。

  郑三福嘟囔道:“现在黑砂糖的市价就这样,怎么给低价……”

  崔岘:“我买一千斤。”

  郑三福傻了。

  外面围观的人群傻了。

  甚至连跟着走进来的老崔氏等人,也都傻了。

  多少?

  一千斤?!

  郑三福反应过来,激动着把手中的糖霜递过去:“崔先生,您随便看,就算尝尝也行!”

  崔岘捻了一些糖霜放进嘴里品尝,说实话,味道很一般。

  他没有给予评价,眼底却浮现出一抹野心。

  但郑三福却激动的不行,看着崔岘的目光犹如看祖宗:“崔先生,我这里,只有二百斤的黑砂糖!这样,我给您算八十文一斤,如何?”

  “至于其他的八百斤,我去帮您调货!也都按照八十文来算!”

  “您放心,我以自个儿进货的名义去调货,绝不透露您的身份!”

  崔岘有些惊讶于这个掌柜的挺会做人,笑道:“行。”

  在老崔氏等人哆嗦的注视下,这个高达八十两的生意,就这样简单做成了。

  那可是八十两啊!

  能在开封府城买一套房子了!

  但,出于对岘哥儿的信任,老崔氏等人愣是忍住了,什么都没说。

  当日午后。

  足足上千斤黑砂糖,堆在崔家的院子。

  不仅跟着崔岘去‘调研’的老崔氏等人,还有清晨去报官的崔伯山、崔仲渊兄弟,一家子人都看着那堆起来的黑砂糖,神情忐忑又纠结。

  最后,还是老崔氏没忍住,小心问道:“岘哥儿,咱们是要做倒卖黑砂糖的生意吗?”

  八十文每斤购入,一百文每斤卖出,确实能赚钱。

  但似乎距离成长为河南崔氏,还差的很远吧?

  迎着一家子呆滞的目光,崔岘咧开嘴笑道:“不,咱们接下来要做的,是把这些黑砂糖,全部变成糖霜。”

  崔家人闻言:???

  黑砂糖一百文一斤。

  糖霜五千文一斤。

  你怎么变?

  这都不仅仅是异想天开做梦了!

  这是你在梦里抢钱呢!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让你当书童,你替少爷科举中状元,让你当书童,你替少爷科举中状元最新章节,让你当书童,你替少爷科举中状元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