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常说在关中有比他还要优秀的同龄人,去年考试时他落榜了,是他没有写好考卷。
尽管如此,矩还是有事能做的,他可以参与支教。
其余的人也还有机会,公子扶苏说过每隔两年都会有机会的。
听到这些话,张良蹙眉思量着,人们都知道了这个机会,那么就还会有不计其数的人为了这个机会奔赴潼关,潼关的学城就会一直繁荣。
矩看着漫天的细雨,他低声道:“听说公子扶苏的孩子就在潼关读书,可惜我从未见过那位小公子。”
“你没见到那位小公子吗?”
“我可能见过他。”矩思索着道:“听说小公子与寻常的孩子一样,一起在潼关城读书,但我不知是哪一个,潼关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小公子就在其中。”
言罢,矩又觉得熊毛身上臭烘烘的,便牵着它去雨中洗一洗。
如今暑气未消,又是蜀中多雨的季节,人都容易臭烘烘的。
从河西走廊来的矩又喜洁净。
其实不管是矩,公子扶苏其余弟子都是这样的,不论是饮食还是生活方式,都很讲究洁净,就连喝水也要煮沸才喝。
张良见过好多个支教夫子,也与诸多夫子有往来,譬如稂,王馀……他们的生活方式都是一样的。
有了新身份之后,这一年间张良真的是在用心教书,也会常看一些从关中送来的书籍。
关中书籍也都有诸子百家的论述,但公子扶苏将他们拆分。
诸子百家的学识依旧在,但讲述诸子百家学识的人已不是诸子的传人了。
而是这些支教夫子。
张良正在写着明天要讲课的文章。
等天色黑了,张良点亮了油灯,继续书写着。
熊猫就睡在屋内,它呼吸时一身皮毛起伏不定,隐约还能听到鼾声。
直到夜色深了,张良也才睡下。
翌日,雨还未停歇,远处的巴蜀大山被水雾笼罩。
张良背着书袋子走出家门,带着矩一起去教书。
孩子们早早就在书舍中,张良带着矩走入书舍中,一群孩子就安静了下来。
一位年迈乡长带着一群人而来,乡长十分尊敬地行礼道:“韩夫子?”
张良上前行礼道:“老乡长。”
老乡长拄着拐杖,看了看身后的一群人,又道:“他们是从桂林郡来的人,来蜀中读书,他们的孩子都带来了。”
张良看了看这群孩子,孩子们穿着也很简单,不过眼神很明亮。
老乡长又道:“韩夫子,他们要问束脩的事。”
张良道:“不用束脩,孩子留下吧。”
老乡长笑着点头。
让矩领着几个孩子进入书舍,张良要开始今天的教书的,今天教的依旧是论语。
孩子们读着论语,读书声也在巴蜀大山中郎朗回响。
每一次教书,张良都是尽心尽力,今天的课结束之后,张良又去河边抓鱼,身为支教夫子在这里是没有田地的,乡长每个月都会送来稻米。
这也足够吃了,张良在岷水河边抓了一条鱼,放入竹筐中就回了家。
在蜀地生活久了,人也随之平静了许多。
有了这个假身份,张良也就不用过着东躲西藏的生活。
每天除了教书,也无别的事可做。
提着鱼回家路上,张良还会去江原县的县府要一些近来从关中送来的文书,看看文书中的内容,就能知道近来关中发生的事。
张良总能从咸阳丞相府发来的文书中,看到一些政令的深意。
县令站在县府门前,将文书递给张良,又道:“韩夫子,因赋税之事王家被抓了不少人,人都押送至关中,可留下来的铁矿与盐井又该如何处置。”
张良迟疑道:“丞相府没说这事吗?”
县令尴尬道:“我还未写文书去,不知韩夫子能否帮我。”
张良走入县府内,先是拿过了县内的赋税账册,看着其中记录,过了片刻之后便开始写盐铁处置之法。
这些盐铁自然是要交给关中,并且让县府代管,并且等待关中派人下来。
在蜀中这一年,不论是乡里各个村子的矛盾,还是账册赋税之事,张良给这位县令都帮了不少忙。
“韩夫子真是个好人,这一年间好在有你帮忙。”
张良帮他写了一道文书,道:“你看看,是否合适。”
县令看了眼,道:“合适,很合适。”
张良提着自己的竹筐又要走,县令上前道:“韩夫子?”
“还有事吗?”
县令拉着他的手道:“韩夫子,你帮了县里这么多事,县里的人也都是信服你的,你以后能否留在县里做事。”
“我没有参与考试,也没有资格。”
“你有。”县令又从案上拿出一卷文书,道:“这是丞相政令,各县需要评比支教夫子,韩夫子不用参加考试,本县有一个名额,可以举荐韩夫子为吏,以后就可以留在县里为吏了。”
张良后退一步,行礼道:“县令好意,我心领了,我只想留在这里教书,我也只会教书。”
“唉……”
县令摇头叹道:“我不该说这些的,我知道你们这些夫子就只想教书,从未想过入仕为吏。”
张良拿着竹筐离开了。
家中,矩正在看着书,他与熊猫躺在木板上,头枕在熊猫厚实的背上。
张良回来之后,便将鱼杀了,他又从水缸中拿出一块豆腐。
因家中从来没有门,谁家的人都可以进入自己的竹屋,有时张良回家就会见到案上放着一堆肉菜,或者是家里被打扫一番。
只有书架上的书一直都是整齐的。
家里没有财物,只有书籍。
这豆腐多半是老乡长派人送来的,张良切好的豆腐用来炖鱼吃。
豆腐肯定是去关中找活干的年轻人回来,他们顺手就会从关中带一些蜀中没有的东西。
张良在蜀中吃过几次豆腐,但从未在蜀中吃到过豆花,唯一一次吃到豆花是在潼关。
一年多过去了,张良至今记得那碗豆花的滋味。
只是蜀中的人还不会做豆腐,只能看到运送而来的老豆腐。
有老豆腐吃也该知足了,张良煮着鱼汤,又道:“那几个桂林郡的孩子住在那里。”
矩回道:“住在江边。”
言罢,矩又问道:“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有从桂林郡来的人家,以前来蜀中的桂林郡人多吗?”
“不多。”
张良简短回了一句话。
矩颔首没有再多言。
其实,此刻的张良还在想着那个县令的话,入仕为吏?
本来,帮助县令其实已是很冒险的事,张良不觉得自己这个假身份是天衣无缝的,但接替别人的人生本就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
有些谎,一旦说了。
那就是一辈子。
张良眼神看着燃烧的火,接替了别人的人生,一旦接替就是一辈子的事。
这辈子都要背负着这个名字活着。
当然,他也可以一走了之,继续过着与秦军东躲西藏的生活,但张良已习惯了这种宁静,已习惯了这个名字。
只要这里的人们喊一声韩夫子,张良都会下意识的回头。
这几乎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了。
又过了一个月,蜀中就要入秋了,家里的大熊猫又带来了一窝小熊猫回家。
好似这头大熊猫告知它们,这里有一个大户,吃他家的还不会被赶走。
如此一来,张良家中的熊猫又多了五头。
矩刚砍了一车的竹子回来,疲惫地道:“韩夫子,怎么又来了三头。”
张良数了数,确实多了三头,在他批改孩子们的论语默写时,不知何时家里又多了三头熊。
不过张良也不在意,目光正在孩子们的作业,又道:“再去砍一些竹子吧。”
矩将一车的竹子都抬了下来,他痛苦地哀嚎了一声,又要进山砍竹子了。
矩很喜欢蜀中,但他不喜蜀中的竹子,巴蜀大山的竹子实在是太多了,砍都砍不完,更有一种越砍越多的感觉。
时隔两个月,吕马童又回来了,他走入张良的家中,抱起一只小熊猫,笑道:“你怎么养了这些牲口。”
张良道:“他们又不吃粮食,给他们吃笋与竹子就好了。”
吕马童道:“屠雎大将军奉丞相府之命,从桂林郡迁民五万户入蜀中。”
张良又是颔首,目光看着孩子们默写的论语,稍有蹙眉,心中暗想与官吏往来的次数越多,与吕马童这样的校尉交往越久,可能这个假身份会被越早拆穿。
吕马童又道:“韩夫子,这是何人?”
矩咧嘴一笑,笑得还有些憨厚地道:“我是矩,从河西走廊来的支教夫子。”
吕马童颔首道:“我看过调任文书,有你这么一个。”
矩又道:“将军如今在南方吗?”
吕马童坐下来道:“去了一趟桂林郡,喂了一个夏天的蚊子,当真是受罪。”
张良冷哼道:“在蜀中你就不喂蚊子了?”
吕马童道:“你没去过南方,你不知道桂林郡的蚊子有多毒,遮天蔽日成群成片。”
矩又好奇了问起了桂林郡的事。
见到这个孩子一脸崇拜的眼神,吕马童也就讲起了他在桂林郡看到的山水风光。
张良搁下纸张,他想到了当年皇帝不计代价发动了南征,没想到也过去十余年了,因南征留下的伤痛与代价也在这十余年间缓缓恢复。
尽管如此,矩还是有事能做的,他可以参与支教。
其余的人也还有机会,公子扶苏说过每隔两年都会有机会的。
听到这些话,张良蹙眉思量着,人们都知道了这个机会,那么就还会有不计其数的人为了这个机会奔赴潼关,潼关的学城就会一直繁荣。
矩看着漫天的细雨,他低声道:“听说公子扶苏的孩子就在潼关读书,可惜我从未见过那位小公子。”
“你没见到那位小公子吗?”
“我可能见过他。”矩思索着道:“听说小公子与寻常的孩子一样,一起在潼关城读书,但我不知是哪一个,潼关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小公子就在其中。”
言罢,矩又觉得熊毛身上臭烘烘的,便牵着它去雨中洗一洗。
如今暑气未消,又是蜀中多雨的季节,人都容易臭烘烘的。
从河西走廊来的矩又喜洁净。
其实不管是矩,公子扶苏其余弟子都是这样的,不论是饮食还是生活方式,都很讲究洁净,就连喝水也要煮沸才喝。
张良见过好多个支教夫子,也与诸多夫子有往来,譬如稂,王馀……他们的生活方式都是一样的。
有了新身份之后,这一年间张良真的是在用心教书,也会常看一些从关中送来的书籍。
关中书籍也都有诸子百家的论述,但公子扶苏将他们拆分。
诸子百家的学识依旧在,但讲述诸子百家学识的人已不是诸子的传人了。
而是这些支教夫子。
张良正在写着明天要讲课的文章。
等天色黑了,张良点亮了油灯,继续书写着。
熊猫就睡在屋内,它呼吸时一身皮毛起伏不定,隐约还能听到鼾声。
直到夜色深了,张良也才睡下。
翌日,雨还未停歇,远处的巴蜀大山被水雾笼罩。
张良背着书袋子走出家门,带着矩一起去教书。
孩子们早早就在书舍中,张良带着矩走入书舍中,一群孩子就安静了下来。
一位年迈乡长带着一群人而来,乡长十分尊敬地行礼道:“韩夫子?”
张良上前行礼道:“老乡长。”
老乡长拄着拐杖,看了看身后的一群人,又道:“他们是从桂林郡来的人,来蜀中读书,他们的孩子都带来了。”
张良看了看这群孩子,孩子们穿着也很简单,不过眼神很明亮。
老乡长又道:“韩夫子,他们要问束脩的事。”
张良道:“不用束脩,孩子留下吧。”
老乡长笑着点头。
让矩领着几个孩子进入书舍,张良要开始今天的教书的,今天教的依旧是论语。
孩子们读着论语,读书声也在巴蜀大山中郎朗回响。
每一次教书,张良都是尽心尽力,今天的课结束之后,张良又去河边抓鱼,身为支教夫子在这里是没有田地的,乡长每个月都会送来稻米。
这也足够吃了,张良在岷水河边抓了一条鱼,放入竹筐中就回了家。
在蜀地生活久了,人也随之平静了许多。
有了这个假身份,张良也就不用过着东躲西藏的生活。
每天除了教书,也无别的事可做。
提着鱼回家路上,张良还会去江原县的县府要一些近来从关中送来的文书,看看文书中的内容,就能知道近来关中发生的事。
张良总能从咸阳丞相府发来的文书中,看到一些政令的深意。
县令站在县府门前,将文书递给张良,又道:“韩夫子,因赋税之事王家被抓了不少人,人都押送至关中,可留下来的铁矿与盐井又该如何处置。”
张良迟疑道:“丞相府没说这事吗?”
县令尴尬道:“我还未写文书去,不知韩夫子能否帮我。”
张良走入县府内,先是拿过了县内的赋税账册,看着其中记录,过了片刻之后便开始写盐铁处置之法。
这些盐铁自然是要交给关中,并且让县府代管,并且等待关中派人下来。
在蜀中这一年,不论是乡里各个村子的矛盾,还是账册赋税之事,张良给这位县令都帮了不少忙。
“韩夫子真是个好人,这一年间好在有你帮忙。”
张良帮他写了一道文书,道:“你看看,是否合适。”
县令看了眼,道:“合适,很合适。”
张良提着自己的竹筐又要走,县令上前道:“韩夫子?”
“还有事吗?”
县令拉着他的手道:“韩夫子,你帮了县里这么多事,县里的人也都是信服你的,你以后能否留在县里做事。”
“我没有参与考试,也没有资格。”
“你有。”县令又从案上拿出一卷文书,道:“这是丞相政令,各县需要评比支教夫子,韩夫子不用参加考试,本县有一个名额,可以举荐韩夫子为吏,以后就可以留在县里为吏了。”
张良后退一步,行礼道:“县令好意,我心领了,我只想留在这里教书,我也只会教书。”
“唉……”
县令摇头叹道:“我不该说这些的,我知道你们这些夫子就只想教书,从未想过入仕为吏。”
张良拿着竹筐离开了。
家中,矩正在看着书,他与熊猫躺在木板上,头枕在熊猫厚实的背上。
张良回来之后,便将鱼杀了,他又从水缸中拿出一块豆腐。
因家中从来没有门,谁家的人都可以进入自己的竹屋,有时张良回家就会见到案上放着一堆肉菜,或者是家里被打扫一番。
只有书架上的书一直都是整齐的。
家里没有财物,只有书籍。
这豆腐多半是老乡长派人送来的,张良切好的豆腐用来炖鱼吃。
豆腐肯定是去关中找活干的年轻人回来,他们顺手就会从关中带一些蜀中没有的东西。
张良在蜀中吃过几次豆腐,但从未在蜀中吃到过豆花,唯一一次吃到豆花是在潼关。
一年多过去了,张良至今记得那碗豆花的滋味。
只是蜀中的人还不会做豆腐,只能看到运送而来的老豆腐。
有老豆腐吃也该知足了,张良煮着鱼汤,又道:“那几个桂林郡的孩子住在那里。”
矩回道:“住在江边。”
言罢,矩又问道:“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有从桂林郡来的人家,以前来蜀中的桂林郡人多吗?”
“不多。”
张良简短回了一句话。
矩颔首没有再多言。
其实,此刻的张良还在想着那个县令的话,入仕为吏?
本来,帮助县令其实已是很冒险的事,张良不觉得自己这个假身份是天衣无缝的,但接替别人的人生本就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
有些谎,一旦说了。
那就是一辈子。
张良眼神看着燃烧的火,接替了别人的人生,一旦接替就是一辈子的事。
这辈子都要背负着这个名字活着。
当然,他也可以一走了之,继续过着与秦军东躲西藏的生活,但张良已习惯了这种宁静,已习惯了这个名字。
只要这里的人们喊一声韩夫子,张良都会下意识的回头。
这几乎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了。
又过了一个月,蜀中就要入秋了,家里的大熊猫又带来了一窝小熊猫回家。
好似这头大熊猫告知它们,这里有一个大户,吃他家的还不会被赶走。
如此一来,张良家中的熊猫又多了五头。
矩刚砍了一车的竹子回来,疲惫地道:“韩夫子,怎么又来了三头。”
张良数了数,确实多了三头,在他批改孩子们的论语默写时,不知何时家里又多了三头熊。
不过张良也不在意,目光正在孩子们的作业,又道:“再去砍一些竹子吧。”
矩将一车的竹子都抬了下来,他痛苦地哀嚎了一声,又要进山砍竹子了。
矩很喜欢蜀中,但他不喜蜀中的竹子,巴蜀大山的竹子实在是太多了,砍都砍不完,更有一种越砍越多的感觉。
时隔两个月,吕马童又回来了,他走入张良的家中,抱起一只小熊猫,笑道:“你怎么养了这些牲口。”
张良道:“他们又不吃粮食,给他们吃笋与竹子就好了。”
吕马童道:“屠雎大将军奉丞相府之命,从桂林郡迁民五万户入蜀中。”
张良又是颔首,目光看着孩子们默写的论语,稍有蹙眉,心中暗想与官吏往来的次数越多,与吕马童这样的校尉交往越久,可能这个假身份会被越早拆穿。
吕马童又道:“韩夫子,这是何人?”
矩咧嘴一笑,笑得还有些憨厚地道:“我是矩,从河西走廊来的支教夫子。”
吕马童颔首道:“我看过调任文书,有你这么一个。”
矩又道:“将军如今在南方吗?”
吕马童坐下来道:“去了一趟桂林郡,喂了一个夏天的蚊子,当真是受罪。”
张良冷哼道:“在蜀中你就不喂蚊子了?”
吕马童道:“你没去过南方,你不知道桂林郡的蚊子有多毒,遮天蔽日成群成片。”
矩又好奇了问起了桂林郡的事。
见到这个孩子一脸崇拜的眼神,吕马童也就讲起了他在桂林郡看到的山水风光。
张良搁下纸张,他想到了当年皇帝不计代价发动了南征,没想到也过去十余年了,因南征留下的伤痛与代价也在这十余年间缓缓恢复。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秦人的悠闲生活,秦人的悠闲生活最新章节,秦人的悠闲生活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秦人的悠闲生活,秦人的悠闲生活最新章节,秦人的悠闲生活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