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苍站在边上,看着公子与王贲的笑容也跟着笑了。
等王贲带着他家仆从离开,张苍这才拿出一卷书,道:“这是臣近来编写的一卷书。”
扶苏接过书卷,好奇道:“少见老师编书。”
将绑在竹简上的绳子打开,扶苏入眼便是荀子的言语。
张苍解释道:“这是老师当年教导我们时留下的话语,臣写了些许下来,也许对公子有用。”
见公子正看着这卷书,张苍站在一侧,望着远处的田野。
“老师。”
“臣在。”
扶苏想了片刻,问道:“这卷书有名字吗?”
张苍道:“臣还未想好。”
言罢,公子又不再提问了,张苍就站在后方。
今年关中,比之去年热闹了许多,只要沿着洛水走一段路,就会发现在田地里的人,比之去年更多。
章邯一手拿着一把木锄头,颇为威风地站在田地边,号令公子的家仆们开垦田地。
现如今,各县的人们铆足了劲种地,种粮食生人口。
见是公子与张苍来了,章邯忙后退一步,躬身行礼。
扶苏道:“老师,种田不容易,教民更不容易,荀子所言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太难了。”
张苍对眼前这位公子,眼神中充满了希望,道:“公子是想做,所以会觉得很难,若公子不想做,则会像他们一样,只觉得荀子所言乃治国之道。”
张苍远远见到了一群坐在田地里念书的孩子,这些孩子跟随着叔孙通念着诗书,叔孙通还会给他们讲故事。
一想到教民,何止是难,扶苏更觉得头皮发麻,“章邯将军!”
“末将在。”
章邯一如既往地中气十足。
扶苏询问道:“章邯将军觉得种田难吗?”
章邯低着头陷入了犹豫,似乎不知该怎么回答,索性言道:“末将让孩子们在山下种了三百株桑树苗,都已抽出了新芽。”
扶苏颔首,心说章邯将军,忠臣典范。
离开商颜山的时候,扶苏还在看着一群群在夕阳下回家的人们。
他们往往一家人走在一起,家中的壮年男子走在前头,后方是女人与老人,在后方就是不急不慢跟着的孩子们。
这个时代的人们都是充满理想与志向的,这些人包括李斯,叔孙通,或者是甪里先生。
甪里先生是一个悲悯的人,他悲悯到希望大秦能够珍惜天下人,八百多年的春秋,也不知世间人是怎么走过来的,现在秦一统了天下,有些不敢相信。
眼前,这些正在回家的普通人,他们大概也是心怀理想的。
夜里,商颜山下依旧很热闹,劳作了一天的人们都休息了,唯独孩子们,还在释放着他们旺盛的活力,有的孩子正在与一群小狗打架,还有几个孩子正在一边跑一边嚎叫着。
这些孩子恐怖的活力,令人咋舌不已。
李由正在给一间屋子的屋顶添着干草,而屋顶下的屋内,章邯就坐在这里。
此刻,章邯喝着一碗酒水,吃着羊肉。
他的下巴还有浓厚的胡子,盘腿而坐,放下了酒碗,双手放在膝盖上。
即便,李由与丞相不对付,可他们毕竟是父子,所以李由能够,无忧无虑地学他想学。
但章邯觉得自己不一样,自小破家,寄人篱下。
而自己,需要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才能一步步进取,让这个家重新好起来。
章邯见到了李由从屋顶跳下来,随后李由跟着几个孩子去玩闹了。
见状,章邯失落地低下头,自己与李由是不能相比的。
章邯迫切想要成家,他现在需要一个好妻子,一个能与他从一间小屋慢慢养成一个大家族的妻子。
本来,是有希望的。
章邯其实有一个婚约,那是以前与董府的一个婚约,可现在对方却反悔了。
章邯平时不饮酒,只有换防下值之后,才能饮一两口。
按照以往,张苍要不就不住在村子里,他要是在这个村子里,那么他就要赶在天亮前到咸阳。
叔孙通平日里与张苍相处得并不好,两人的主张不同,也坐不到一桌去,见章邯正在饮酒便走入屋内,叔孙通行礼道:“章邯将军。”
“嗯。”章邯沉声应道。
“章邯将军似乎有心事?”
章邯给叔孙通也倒了一碗酒,言道:“请。”
叔孙通却之不恭,接过酒碗痛快地饮下一口,“不知老夫能否听将军的心事。”
章邯道:“都是一些旧事,我有一桩婚约。”
叔孙通微微颔首,听着章邯讲述着与董府的一桩婚事,笑呵呵道:“即是婚约,怎能反悔,再者说你现在为公子扶苏建设河渠,他们岂敢轻视你。”
章邯低着头道:“家中……呵呵,已不如当年。”
叔孙通打量着章邯,又道:“此事老夫可以帮助将军。”
“当真?”
叔孙通神色轻松一笑,道:“老夫在咸阳有的是朋友。”
章邯起身行礼道:“有劳了。”
翌日,叔孙通坐着驴车来到了咸阳城,来到了董府。
如以往在咸阳拜访一样,被对方的门子十分热情请入府内。
叔孙通没有见到董府的主人,倒是见到了董府的一个青年,此人名叫董翳,在军中任职校令。
董翳见到叔孙通先是说了一番恭维的话语。
叔孙通道:“老夫听闻你们家有一桩婚事,事关章邯将军。”
董翳明白了对方的来意,感慨道:“大军回来之后,许多军中将领都被加了爵,可是章邯他……”
叔孙通接着道:“就因为章邯没有随着大军去征讨楚国,你们才悔了婚事?”
董翳忙解释道:“老先生,舍妹年幼的时候就对章邯将军有意,可家父不愿舍妹嫁给一个家道中落的章邯。”
“唉。”叔孙通叹息一声,“如今章邯在为公子扶苏督建河渠,如今看似不起眼,但以后章邯将军之成就,定能让你们家另眼相看,如今你们不守约,将来难免落人口舌,如若你们守约。”
言至此处,叔孙通话锋一转,语气低下来,低声道:“你们董府如今不因章邯落魄下嫁女儿,将来章邯有所成就,也能装点你们董府门楣,反之……”
“就当老夫没来这一趟。”
叔孙通又是摇头一叹。
董翳不敢怠慢叔孙通,又行礼道:“晚辈会告知家父。”
直到叔孙通回到了村子里,章邯也没有得到董府的回话。
三天后,正在锄地种田的章邯得到了消息,董翳亲自带来了家书,两家于秋后举行婚事。
直到夜里,心中高兴的章邯在田地里拉着犁。
商颜山,山脚下,李由啃着一只杏子,手里还拿着一筐,见到张苍也分给他两只,“洛阳送来的。”
张苍接过杏,拿着也没吃,目光依旧看着前方。
李由看天色都要入夜了,西边的天色都只剩下一点点余光了,勉强能够看到天上的白云。
就这个时辰了,章邯还扛着犁,在田里干活。
李由问道:“张御史,我们是没牛了吗?”
张苍道:“有牛的,牛都休息了。”
李由深吸一口气,眯眼瞅着远处那朦胧的身影,“章邯将军还不休息吗?”
张苍双手背负,平静道:“他心里高兴,就让他多犁两亩地吧。”
李由又啃了一口杏子,使劲嚼着,看着还在犁地的章邯失语良久。
谷雨之后,关中的气温回升得尤其快,到了五月,午时就热得人满头大汗。
上林苑内,这里摆放着一个模型,这是西渭桥的模型。
嬴政穿着宽松的外衣,目光看着眼前的模型,沉声道:“需要征伐多少民夫,多久能够建成?”
站在一旁的冯去疾回道:“已准备了六十位工匠,五百人民夫。”
嬴政看着这座桥的模型,桥的侧面写着三个字,这三个字叫做咸阳桥。
扶苏觉得这是身为都水长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为这座桥取个名字。
父皇与右相正在谈着建设事宜。
扶苏手中摇着蒲扇,懒散坐在新做的竹椅上不想动弹。
“兄!”
听到一声满是稚气的呼唤,扶苏侧目看去,见到比自己还小七岁的弟弟高。
公子高如今九岁,穿着还有些显宽大的衣裳,一旁有两个内侍候着。
“兄,吃甜瓜。”高双手捧着半个甜瓜。
扶苏拿过甜瓜,吃下一口,点头道:“很甜。”
见状,公子高傻里傻气地笑着,坐在一旁很是高兴,“高听闻兄喜读书,高也想读书。”
注意到这个弟弟颇为崇拜的目光,大概他以为他的兄长是个很厉害的人。
扶苏嘴里嚼着甜瓜,咽下之后,道:“你去商颜山,寻叔孙通。”
“好!”
因今天很热,高的脸颊被嗮得通红,还有些干燥。
扶苏饮下一口凉水,吩咐道:“往后还有弟弟妹妹要读书,你都一并带去商颜山,拜师叔孙通老先生。”
闻言,公子高学着大人模样行礼,话语声还很稚嫩的回道:“高领命,父皇与兄治理天下,高会照看好弟弟妹妹。”
扶苏满意地笑了,这个弟弟很懂事。
父皇正听着冯去疾讲述,时而点头。
随后,扶苏见到冯去疾将监禄引荐,之后由监禄给父皇讲述水利相关的要点。
这一切都是在意料之中的。
扶苏又看向那个模型,监禄设计的桥梁还是很科学的,设计舟形分水墩,减轻水流冲击。
高捧着甜瓜一边吃着,抬首问道:“兄,父皇为何要修这座桥呀。”
扶苏道:“为了抵御匈奴人。”
高继续吃着点头。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咸阳桥连接渭河东西两岸,可以通行兵马也可以运送粮草,同时还能加强通商,商旅经过咸阳桥直抵咸阳,也会繁荣咸阳。
如果在这里设卡,还能起到防卫咸阳的作用。
建设这座桥的眼光,确实是高瞻远瞩。
如今的人们对地理,兵法,商业的运用以及扩张,丝毫不比后世的人差。
听监禄的话语,按照他所言,关中已到了枯水期,并且这个枯水期会持续到六月。
“扶苏,你要好好协助冯相。”
“扶苏领命。”
送别父皇离开了之后,扶苏继续发挥着自己这个都水长的作用,参与到桥梁地建设中。
翌日,随着民夫与工匠们的到达,咸阳桥的建设开始了。
这是扶苏第一次主动地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中,一座横跨西渭河两岸的桥梁,就要在自己的参与中诞生,影响后世两千多年的咸阳桥就要出现了。
这如何不让扶苏觉得振奋?
后世的杜甫在咸阳桥写下了战争苦难的诗篇,后世的王维在咸阳桥写下了离别,温庭筠在这里写下了关中烟雨。
关中的夏季很炎热且漫长,穿着麻布衣裳的民夫们赤着脚踩着泥泞的河床。
扶苏每一次见到劳动群众的力量,心中都感到尤为的热血。
河床边,传来了人们颇有力量的大喝声,“一!二!拉!”
随着一声高喝,一根根绳子捆绑着那根巨大的柱子,它从泥泞地河床陡然拔地而起。
人虽弱小,但愚公能移山,这片大地的人们拥有着最有力量的双手。
刚到六月的时候,下起了一场雨,建桥的工程暂时停下了。
贤明的公子扶苏提着一盆刚出炉的饼,将饼分给正在草棚下躲雨的人们。
人们拿了饼纷纷行礼,还有的要行跪拜大礼,扶苏忙将人扶住。
在河边还有御史府的官吏,他们站在河边记录着公子扶苏的言行,而这些言行很快就会在御史府的御史们之间流传。
扶苏吃着饼,看着这座建设到关键阶段的大桥,已有两月没有见到了丞相李斯,最近也没有回咸阳,一心留在了西渭河边。
好在这场雨并不大,第二天就停了。
扶苏坐在一间刚搭建的小屋内,田安站在屋外,蹙眉看着刚恢复晴朗的天空。
屋内,扶苏先是看了看章邯让人送来的急报,都是如今商山的近况,除了多了一个公子高,没有别的变化。
扶苏沉下心,继续看着监禄的工程规划,低声与一旁的临时工室令兼御史的老师张苍商量。
工事规划好之后,需要让人交给右相批复。
待午时,酷暑的阳光再一次照在大地上,河床上的淤泥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发白,开始凝固。
等王贲带着他家仆从离开,张苍这才拿出一卷书,道:“这是臣近来编写的一卷书。”
扶苏接过书卷,好奇道:“少见老师编书。”
将绑在竹简上的绳子打开,扶苏入眼便是荀子的言语。
张苍解释道:“这是老师当年教导我们时留下的话语,臣写了些许下来,也许对公子有用。”
见公子正看着这卷书,张苍站在一侧,望着远处的田野。
“老师。”
“臣在。”
扶苏想了片刻,问道:“这卷书有名字吗?”
张苍道:“臣还未想好。”
言罢,公子又不再提问了,张苍就站在后方。
今年关中,比之去年热闹了许多,只要沿着洛水走一段路,就会发现在田地里的人,比之去年更多。
章邯一手拿着一把木锄头,颇为威风地站在田地边,号令公子的家仆们开垦田地。
现如今,各县的人们铆足了劲种地,种粮食生人口。
见是公子与张苍来了,章邯忙后退一步,躬身行礼。
扶苏道:“老师,种田不容易,教民更不容易,荀子所言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太难了。”
张苍对眼前这位公子,眼神中充满了希望,道:“公子是想做,所以会觉得很难,若公子不想做,则会像他们一样,只觉得荀子所言乃治国之道。”
张苍远远见到了一群坐在田地里念书的孩子,这些孩子跟随着叔孙通念着诗书,叔孙通还会给他们讲故事。
一想到教民,何止是难,扶苏更觉得头皮发麻,“章邯将军!”
“末将在。”
章邯一如既往地中气十足。
扶苏询问道:“章邯将军觉得种田难吗?”
章邯低着头陷入了犹豫,似乎不知该怎么回答,索性言道:“末将让孩子们在山下种了三百株桑树苗,都已抽出了新芽。”
扶苏颔首,心说章邯将军,忠臣典范。
离开商颜山的时候,扶苏还在看着一群群在夕阳下回家的人们。
他们往往一家人走在一起,家中的壮年男子走在前头,后方是女人与老人,在后方就是不急不慢跟着的孩子们。
这个时代的人们都是充满理想与志向的,这些人包括李斯,叔孙通,或者是甪里先生。
甪里先生是一个悲悯的人,他悲悯到希望大秦能够珍惜天下人,八百多年的春秋,也不知世间人是怎么走过来的,现在秦一统了天下,有些不敢相信。
眼前,这些正在回家的普通人,他们大概也是心怀理想的。
夜里,商颜山下依旧很热闹,劳作了一天的人们都休息了,唯独孩子们,还在释放着他们旺盛的活力,有的孩子正在与一群小狗打架,还有几个孩子正在一边跑一边嚎叫着。
这些孩子恐怖的活力,令人咋舌不已。
李由正在给一间屋子的屋顶添着干草,而屋顶下的屋内,章邯就坐在这里。
此刻,章邯喝着一碗酒水,吃着羊肉。
他的下巴还有浓厚的胡子,盘腿而坐,放下了酒碗,双手放在膝盖上。
即便,李由与丞相不对付,可他们毕竟是父子,所以李由能够,无忧无虑地学他想学。
但章邯觉得自己不一样,自小破家,寄人篱下。
而自己,需要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才能一步步进取,让这个家重新好起来。
章邯见到了李由从屋顶跳下来,随后李由跟着几个孩子去玩闹了。
见状,章邯失落地低下头,自己与李由是不能相比的。
章邯迫切想要成家,他现在需要一个好妻子,一个能与他从一间小屋慢慢养成一个大家族的妻子。
本来,是有希望的。
章邯其实有一个婚约,那是以前与董府的一个婚约,可现在对方却反悔了。
章邯平时不饮酒,只有换防下值之后,才能饮一两口。
按照以往,张苍要不就不住在村子里,他要是在这个村子里,那么他就要赶在天亮前到咸阳。
叔孙通平日里与张苍相处得并不好,两人的主张不同,也坐不到一桌去,见章邯正在饮酒便走入屋内,叔孙通行礼道:“章邯将军。”
“嗯。”章邯沉声应道。
“章邯将军似乎有心事?”
章邯给叔孙通也倒了一碗酒,言道:“请。”
叔孙通却之不恭,接过酒碗痛快地饮下一口,“不知老夫能否听将军的心事。”
章邯道:“都是一些旧事,我有一桩婚约。”
叔孙通微微颔首,听着章邯讲述着与董府的一桩婚事,笑呵呵道:“即是婚约,怎能反悔,再者说你现在为公子扶苏建设河渠,他们岂敢轻视你。”
章邯低着头道:“家中……呵呵,已不如当年。”
叔孙通打量着章邯,又道:“此事老夫可以帮助将军。”
“当真?”
叔孙通神色轻松一笑,道:“老夫在咸阳有的是朋友。”
章邯起身行礼道:“有劳了。”
翌日,叔孙通坐着驴车来到了咸阳城,来到了董府。
如以往在咸阳拜访一样,被对方的门子十分热情请入府内。
叔孙通没有见到董府的主人,倒是见到了董府的一个青年,此人名叫董翳,在军中任职校令。
董翳见到叔孙通先是说了一番恭维的话语。
叔孙通道:“老夫听闻你们家有一桩婚事,事关章邯将军。”
董翳明白了对方的来意,感慨道:“大军回来之后,许多军中将领都被加了爵,可是章邯他……”
叔孙通接着道:“就因为章邯没有随着大军去征讨楚国,你们才悔了婚事?”
董翳忙解释道:“老先生,舍妹年幼的时候就对章邯将军有意,可家父不愿舍妹嫁给一个家道中落的章邯。”
“唉。”叔孙通叹息一声,“如今章邯在为公子扶苏督建河渠,如今看似不起眼,但以后章邯将军之成就,定能让你们家另眼相看,如今你们不守约,将来难免落人口舌,如若你们守约。”
言至此处,叔孙通话锋一转,语气低下来,低声道:“你们董府如今不因章邯落魄下嫁女儿,将来章邯有所成就,也能装点你们董府门楣,反之……”
“就当老夫没来这一趟。”
叔孙通又是摇头一叹。
董翳不敢怠慢叔孙通,又行礼道:“晚辈会告知家父。”
直到叔孙通回到了村子里,章邯也没有得到董府的回话。
三天后,正在锄地种田的章邯得到了消息,董翳亲自带来了家书,两家于秋后举行婚事。
直到夜里,心中高兴的章邯在田地里拉着犁。
商颜山,山脚下,李由啃着一只杏子,手里还拿着一筐,见到张苍也分给他两只,“洛阳送来的。”
张苍接过杏,拿着也没吃,目光依旧看着前方。
李由看天色都要入夜了,西边的天色都只剩下一点点余光了,勉强能够看到天上的白云。
就这个时辰了,章邯还扛着犁,在田里干活。
李由问道:“张御史,我们是没牛了吗?”
张苍道:“有牛的,牛都休息了。”
李由深吸一口气,眯眼瞅着远处那朦胧的身影,“章邯将军还不休息吗?”
张苍双手背负,平静道:“他心里高兴,就让他多犁两亩地吧。”
李由又啃了一口杏子,使劲嚼着,看着还在犁地的章邯失语良久。
谷雨之后,关中的气温回升得尤其快,到了五月,午时就热得人满头大汗。
上林苑内,这里摆放着一个模型,这是西渭桥的模型。
嬴政穿着宽松的外衣,目光看着眼前的模型,沉声道:“需要征伐多少民夫,多久能够建成?”
站在一旁的冯去疾回道:“已准备了六十位工匠,五百人民夫。”
嬴政看着这座桥的模型,桥的侧面写着三个字,这三个字叫做咸阳桥。
扶苏觉得这是身为都水长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为这座桥取个名字。
父皇与右相正在谈着建设事宜。
扶苏手中摇着蒲扇,懒散坐在新做的竹椅上不想动弹。
“兄!”
听到一声满是稚气的呼唤,扶苏侧目看去,见到比自己还小七岁的弟弟高。
公子高如今九岁,穿着还有些显宽大的衣裳,一旁有两个内侍候着。
“兄,吃甜瓜。”高双手捧着半个甜瓜。
扶苏拿过甜瓜,吃下一口,点头道:“很甜。”
见状,公子高傻里傻气地笑着,坐在一旁很是高兴,“高听闻兄喜读书,高也想读书。”
注意到这个弟弟颇为崇拜的目光,大概他以为他的兄长是个很厉害的人。
扶苏嘴里嚼着甜瓜,咽下之后,道:“你去商颜山,寻叔孙通。”
“好!”
因今天很热,高的脸颊被嗮得通红,还有些干燥。
扶苏饮下一口凉水,吩咐道:“往后还有弟弟妹妹要读书,你都一并带去商颜山,拜师叔孙通老先生。”
闻言,公子高学着大人模样行礼,话语声还很稚嫩的回道:“高领命,父皇与兄治理天下,高会照看好弟弟妹妹。”
扶苏满意地笑了,这个弟弟很懂事。
父皇正听着冯去疾讲述,时而点头。
随后,扶苏见到冯去疾将监禄引荐,之后由监禄给父皇讲述水利相关的要点。
这一切都是在意料之中的。
扶苏又看向那个模型,监禄设计的桥梁还是很科学的,设计舟形分水墩,减轻水流冲击。
高捧着甜瓜一边吃着,抬首问道:“兄,父皇为何要修这座桥呀。”
扶苏道:“为了抵御匈奴人。”
高继续吃着点头。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咸阳桥连接渭河东西两岸,可以通行兵马也可以运送粮草,同时还能加强通商,商旅经过咸阳桥直抵咸阳,也会繁荣咸阳。
如果在这里设卡,还能起到防卫咸阳的作用。
建设这座桥的眼光,确实是高瞻远瞩。
如今的人们对地理,兵法,商业的运用以及扩张,丝毫不比后世的人差。
听监禄的话语,按照他所言,关中已到了枯水期,并且这个枯水期会持续到六月。
“扶苏,你要好好协助冯相。”
“扶苏领命。”
送别父皇离开了之后,扶苏继续发挥着自己这个都水长的作用,参与到桥梁地建设中。
翌日,随着民夫与工匠们的到达,咸阳桥的建设开始了。
这是扶苏第一次主动地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中,一座横跨西渭河两岸的桥梁,就要在自己的参与中诞生,影响后世两千多年的咸阳桥就要出现了。
这如何不让扶苏觉得振奋?
后世的杜甫在咸阳桥写下了战争苦难的诗篇,后世的王维在咸阳桥写下了离别,温庭筠在这里写下了关中烟雨。
关中的夏季很炎热且漫长,穿着麻布衣裳的民夫们赤着脚踩着泥泞的河床。
扶苏每一次见到劳动群众的力量,心中都感到尤为的热血。
河床边,传来了人们颇有力量的大喝声,“一!二!拉!”
随着一声高喝,一根根绳子捆绑着那根巨大的柱子,它从泥泞地河床陡然拔地而起。
人虽弱小,但愚公能移山,这片大地的人们拥有着最有力量的双手。
刚到六月的时候,下起了一场雨,建桥的工程暂时停下了。
贤明的公子扶苏提着一盆刚出炉的饼,将饼分给正在草棚下躲雨的人们。
人们拿了饼纷纷行礼,还有的要行跪拜大礼,扶苏忙将人扶住。
在河边还有御史府的官吏,他们站在河边记录着公子扶苏的言行,而这些言行很快就会在御史府的御史们之间流传。
扶苏吃着饼,看着这座建设到关键阶段的大桥,已有两月没有见到了丞相李斯,最近也没有回咸阳,一心留在了西渭河边。
好在这场雨并不大,第二天就停了。
扶苏坐在一间刚搭建的小屋内,田安站在屋外,蹙眉看着刚恢复晴朗的天空。
屋内,扶苏先是看了看章邯让人送来的急报,都是如今商山的近况,除了多了一个公子高,没有别的变化。
扶苏沉下心,继续看着监禄的工程规划,低声与一旁的临时工室令兼御史的老师张苍商量。
工事规划好之后,需要让人交给右相批复。
待午时,酷暑的阳光再一次照在大地上,河床上的淤泥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发白,开始凝固。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秦人的悠闲生活,秦人的悠闲生活最新章节,秦人的悠闲生活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秦人的悠闲生活,秦人的悠闲生活最新章节,秦人的悠闲生活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