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

  工部郎中万敬看着苏泽。

  自从雷礼入阁后,工部尚书的位置暂时空缺。

  但是中下级的官员随着来了一次调整。

  万敬和傅顺都从员外郎升为郎中,算是跟着雷阁老更进一步了。

  工部治下,四大核心清吏司,分别是主管营造的营缮司,主管冶炼和军器制造的虞衡司,主管水利工程和漕运的都水司,以及主管屯田、陵墓的屯田司。

  万敬升任了虞衡司郎中,而傅顺则升任营缮司郎中,算是正式踏入了中高级官员的行列。

  苏泽点头说道:

  “京师货物日丰,又有万国商人往来,搞一个商品展示,吸引商人们来参展交易,也是促进京师繁荣的好事。”

  万敬是个聪明人,也跟着点头赞同。

  京师讨论最多的几个新闻,普通百姓都在讨论雷礼入阁,祖陵被淹。

  但是对于官员来说,新阁老入阁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情,而且雷礼入阁摆明就是为了水利去的,其实和大部分官员关系不大。

  而祖陵?

  祖陵隔三差五被淹,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

  有心官员,最关心的,还是去年户部统计出来的《会计录》。

  新税的增长,特别是那笔庞大的市舶税,都让官员们浮想连绵。

  市舶税,是对进出港的船只征收的关税。

  那商税,就是对大明的商人征收的商税。

  如今市舶税一年都能有四百万两,那商税呢?

  官员们的目光,落在了试点征收的顺天府头上。

  如今干什么不用钱?

  朝廷和官府也缺钱啊!

  而作为工部的郎中,万敬更是明白这个道理。

  铁坊炮厂都要钱才能造,修造棱堡的成本是几十万两一座。

  虞衡司下的几个局,整日向万敬哭穷,特别是京郊的药火厂,经营多年还是亏本,偏偏火药生产的要求严格,成本始终居高不下。

  万敬知道苏泽的性格,既然他找上门来,定然不会让自己吃亏,于是问道:

  “苏兄,那我们虞衡司可以做什么?”

  苏泽话题一转说道:

  “万兄,你不是最近都在为了虞衡司的钢铁忧心吗?”

  万敬长叹一声。

  去年的时候,为了备战东胜卫,工部在京师和工部,都设立了大型的冶铁厂,炼铁铸炮。

  光是京师,工部就竖起了三座高炉。

  可谁也没想到,戚继光在东胜卫竟然打出了如此辉煌的胜利,紧接着就是俺答封贡,北境无事了。

  当然,大明朝廷也不会因此就马放南山,可几座大型铁厂的产能,还是过剩了。

  虞衡司主管军工生产,这几座铁厂又都是万敬亲自督造的,他自然舍不得关闭。

  铁冶这种行业就和化工一样,一旦高炉点燃就不能停,一旦停工想要复工就难了。

  可这么大的产能,想要消化掉,也绝非容易的事情。

  这些日子万敬主要忧心的就是这件事。

  苏泽说道:

  “这次展会,就是个消化这批钢铁的好机会。”

  苏泽紧接着又说道:

  “不仅仅能消化工部积压的钢铁,万兄这几座铁厂怕是还不够用呢!”

  ——

  四月十七日,京师的春雨逐渐停歇,这也让工部都水司松了一口气,看样子京师在入夏前不会发生水灾了。

  但是通政邮递司传来的消息来看,河南、陕西还在下雨,今年夏天黄河十有八九要出水情了。

  刚上任的雷礼忙个不停,一道道和水利有关的政令从内阁发出去,长江黄河沿岸的府县都要加固河堤,六科十三道的御史也分别派出,巡视重点城市的堤坝。

  但京师最大的话题,是在京郊建造的博览会。

  上个月末,顺天府突然张贴告示,要在京郊开一场博览会。

  紧接着,四大报纸都刊登了相关报道。

  工部虞衡司、营缮司都派遣大量的工匠去京郊建造展馆。

  《乐府新报》更是报道,本次展馆将要采用独特的材料建造,建造速度更将是奇迹般的飞速。

  一开始的时候,京师百姓都当这不过是报道的噱头。

  但是半个多月的时间,京郊展馆竟然已经初具雏形,展馆成为京师百姓热议的话题。

  张纯今天领着自己的同学,来到京郊博览会的展馆工地上。

  这座空地原本是楞严寺的地盘,但是在顺天府清田的时候,发现这块土地的产权有问题。

  楞严寺也非常老实,很自觉的拆毁了土地上的建筑,将这块土地交给了朝廷。

  可也不知道是不是佛祖保佑,这块土地又被工部看中,成了第一届博览会的场地。

  而博览会动工后,京师百姓也对这个新奇的建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经常出城来看施工进度,带动着楞严寺的香火日益鼎盛。

  张纯眼前的这座钢铁为骨架,玻璃为皮的建筑,实在是太过于超前了。

  大块玻璃拼接成了墙壁,阳光照射下反射出光芒,张纯带着同学,跟着张明远走进了这个建筑群。

  “其实这些玻璃房子都不高,玻璃外墙也都是拼接成的。”

  张明远向张纯介绍,起初苏泽说起要用玻璃造房子的时候,张明远都要骂人了。

  如果不是苏泽,张明远都觉得这是在戏弄自己。

  但是随着苏泽要来了工部的人,在那位营缮司郎中傅顺的写写画画中,工部的匠人还真的把玻璃房子造起来了!

  张明远又说道:

  “其实玻璃房子要比木质房屋还好造,只要打好钢铁骨架然后把玻璃固定上去就行了。”

  “而且只有主体建筑是纯玻璃外墙的,边上那些房子还是木质的,就是外面贴了玻璃。”

  张明远有些自豪,这些玻璃都是房山的玻璃厂生产的,自从开始建设以来,房山玻璃厂也打响了名气。

  “这座五彩殿,是整个博览会最难造的地方。”

  张纯一行人来到一个玻璃穹顶的房间中,这个房间其实也不高,但是顶部的玻璃不是普通的白色玻璃,而是各种颜色的五彩玻璃。

  这些五彩玻璃在阳光照射下,变幻出奇妙的色彩。

  “苏翰林真是文曲星下凡,谁能想到往玻璃里添加东西,就能烧出五颜六色的玻璃来。”

  “以往我们玻璃窑厂也烧出过彩色玻璃,但是不知道其所以然,用了苏翰林的办法,就能烧出所需要颜色的玻璃了。”

  张纯又转了一圈,整个建筑的支撑部分,就是钢铁做成的支架。

  张明远说道:

  “苏翰林说,这些都是京师铁厂生产的炮钢,也就是用来铸炮的钢材。”

  张纯摸着钢铁的支柱,忍不住问道:

  “这岂不是要花不少钱?而且用炮钢会不会太浪费了?”

  张明远笑着说道:

  “大郎你不知道,京师那些铁厂一天能产多少铁!”

  “钢材的价格早就被打下来了,这根钢柱可要比同样的木头柱子还便宜!”

  张明远又说道:

  “这钢柱可是工部的老爷们算过的,说是要承重就必须要用炮钢,就连这展厅都是老爷们算了又算,用的也是最新的构造。”

  张纯看了一眼,这座展厅确实和传统建筑风格完全不同,所以看起来也更加空旷。

  张明远又说道:

  “下次你再去我们房山县看看,现在房山县的煤矿,都已经用上了铁制的轨道,一匹马可以拉三辆矿车,运煤成本还不及从前的零头!”

  “博览会用的钢材,都是工部营缮司的库存钢材,这些钢材原本是准备铸炮的。”

  “与其放在库房里生锈,还不如用在这里。”

  张纯摸着钢柱,心中涌起了一丝奇怪的感觉。

  原本用来铸炮的钢材,成了这座神奇建筑的骨架,撑起五彩的玻璃。

  这个时代的变化之快,已经彻底超过了他的想象。

  张明远看着玻璃穹顶,内心也十分激动,房山的玻璃窑厂火了,京师达官贵人也纷纷下单,订购各种颜色的彩色玻璃。

  甚至不仅仅是京师,各地商人也都来到房山玻璃窑厂,订购各种彩色玻璃。

  仅仅是玻璃窑厂上月的商税,就抵得上整个房山县三个月的田税了!

  这样下去,今年房山县就要异军突起,成为京畿地区的纳税第一县了!

  县令大老爷不仅仅私人掏腰包奖励了张明远,还向吏部和顺天府衙门都写了褒奖信,按照最新的吏员制度,今年张明远的考察就是优等。

  只需要三年优等,张明远就可以晋升了。

  张纯这时候又发现,这钢柱是嵌入一个石制“地基”中的。

  张明远说道:

  “大郎,这柱子是水泥,也是在房山县窑厂里烧出来的。遇水则化,风干成石,也是苏翰林的妙方。”

  张纯似懂非懂摇头,一行人刚走出主展厅,张纯又见一群人抬着古怪的机器进入展馆。

  “十三郎,这些是什么?”

  张明远立刻说道:

  “这些都是展出的机器。”

  “机器,机器有什么好展出的?”

  张明远摸着头说道:

  “我也不知道,但是听说这机器叫做缫丝机。”

  “这是制作丝绸的?”

  张明远点头说道:“听说这种机器可厉害了,煮茧、缫丝、复摇、编丝都可以在这么一台机器上完成,只要几个工人就能完成几十户养蚕户缫丝。”

  “那边展厅里除了缫丝机,还有棉布纺纱机,滚筒梳毛机,这些机器都是铁质的。”

  “铁质的?为什么不用木质?”

  张纯是见过纺织机的,他幼年读书的钱,就是母亲用纺车一匹一匹的织出来的。

  但是这些巨大的钢铁机器,和他童年见过的纺车完全不一样。

  张明远说道:

  “木质的容易坏啊,以前的钢铁价格太高了,但是现在价格已经下来了,还是用钢铁的更方便。”

  张纯问道:

  “这些也是官办的工坊?”

  张明远摇头说道:“这些可都是民办的工坊,那台滚筒梳毛机,就是之前得华阳奖的工匠周金亮,他所创办的工坊生产的。这是第二代产品了,现在关键的零件都已经是铁质的了,比以往更稳定。”

  “而且他们的工坊还可以单独出售维修的零件,维修起来比以往更加方便了。”

  张明远对这些新技术也很感兴趣,在协助建造博览会展馆的时候,他也和这些参展的工坊主和匠人闲聊。

  他最近就看中了最新的棉纺机,这台机器可以从棉花轧棉去籽,到纺纱成线全部都在一台机器上完成。

  唯一麻烦的地方,就是需要稳定的动力。

  房山水资源也丰富,拥有稳定的水流,可以用水力来驱动。

  京师附近也有不小的棉花种植产区,而京师漕运也有支流通往房山,如果利用这些资源来制作棉布,成本说不定要比松江府的棉布还低。

  如果真的能在北方制造出更便宜的棉布,那京师百姓自然会选择北方的棉布。

  等从展馆出来,张纯发现这展馆其实根本就不大。

  主体建筑也就是隔壁楞严寺大雄宝殿大小。

  整个展馆甚至还不如隔壁楞严寺的僧舍大。

  可能是因为用了玻璃外墙,给人一种宏大的感觉。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展馆给张纯等人带来的震撼。

  铁为骨,玻璃穹顶。

  这两样东西,能铸炮的好钢,在几年前还是稀缺事物,先帝朝的时候抗倭的明军将领们,还在抱怨火器的钢材质量不过关。

  可现在能铸炮的钢材,都用来建造展馆立柱了。

  而去年还被当做西方奢侈品的玻璃,已经成了造房子的常用材料。

  仅仅是房山县的玻璃窑厂,苏泽帮着他们拉了一笔东宫的投资,厂房扩建之后,产量也已经提升到了一天一百方玻璃。

  ——

  次日,四月十八日。

  “号外号外!水晶宫博览会月底开幕!”

  水晶宫的说法,还是京师的报童们在贩卖的时候,给博览会展馆起的名字。

  但是很快,京师的百姓也开始用水晶宫来称呼展馆。

  进而就连报纸上,都开始用水晶宫这个名字。

  范宽风尘仆仆的走下马车,他是从直沽匆忙赶回京师的,就是为了参观月底开幕水晶宫博览会。

  而范宽的身份,也是今非昔比了。

  原本他只是范氏旁支的山人,靠着在京师做政治掮客,为范氏谋取利益。

  现在他是四大报之一的《商报》主编,一篇文章就能引起市场剧烈变化的大人物。

  《商报》的利润,在大同范氏诸多产业中是靠后的,但是现在就算赔本,大同范氏也会坚决的将《商报》办下去。

  不过范宽提前来京,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事情。

  这次博览会的机会,山西籍的商人都要来京,范宽准备办一件大事。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