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泽笑道:
“刚刚还和一甫兄说起了汝默兄,没想到刚说完汝默兄就来了,是为了京营的事情而来吧?”
申时行重重点头说道:
“正是此事!”
苏泽说道:
“如今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争议的,就是新军的员额人数吧?”
申时行说道:
“是啊,五军都督府那边认为京营至少要两万人才够,但是赵阁老和曹尚书不愿意增加这么多兵额,我这个武选郎夹在两边,着实难做。”
“我这也是实在没办法了,只能向子霖兄求助了。”
苏泽听完了申时行说完了兵部的情况,接着说道:
“其实五军都督府那边,所坚持的并非这两万兵额。”
罗万化说道:
“子霖兄刚刚没听汝默兄说吗?五军都督府那边坚持最少两万兵额,为了这件事他们可是要联名向陛下上书的啊。”
苏泽摇头说道:
“五军都督府在意的不是这两万兵额。”
“那是什么?”
罗万化和申时行都看向苏泽。
苏泽说道:
“五军都督府真的在意士兵吗?我看未必,他们在意的不是兵额,而是将额。”
这下子申时行点头说道:
“子霖兄说到要害了,五军都督府看重的是两万兵额中的军官人数。”
“我大明的军制,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千户所,112人为一百户所。”
“这两万人,就是四个卫,也就是四个卫所指挥使,十六个千户,一百六十个百户。”
听到这个数字,罗万化也明白为何五军都督府要坚持这个兵额了。
这其中的利益实在是太大了!
就算是顶级勋臣之家,也只有家中嫡脉能继承爵位。
剩下的子弟只能靠着父辈的恩宠,求一个不能传给后代的锦衣卫军职。
那三代以后,就已经算不上勋贵了。
这些公侯可不止一个嫡子要疼爱。
京师新营初建,这些多出来的职位,就是勋贵们的目标。
苏泽说道:
“其实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要求可以不冲突。”
“不冲突?”
苏泽说道:
“谁说一定要有兵才能有将的?”
罗万化说道:
“子霖兄,京营不就是因为吃空饷才被裁撤的?这新军未建就要吃空饷?”
苏泽看向申时行说道:
“汝默兄,莫要忘了红盔将军。”
申时行眼睛一亮。
红盔将军,就是负责戍卫京师的勋臣子弟,比如定国公徐文壁,就曾经做过红盔将军首领,给嘉靖皇帝当过护卫。
苏泽说道:
“汝默兄可以请求设立禁卫营,员额一百,设置营正一名,位比指挥使,队正十名,位比千户,普通士兵则授以百户之职。”
“戍卫陛下的禁卫,级别高一点是正常吧?”
申时行听完有些心动。
但是罗万化说道:
“宫中本就有红盔将军戍卫陛下,这不是给朝廷制造冗官吗?”
苏泽说道:
“其实禁卫营未必要戍守皇宫。”
“?”
“禁卫,是用来保护陛下的。值戍宫闱是保护陛下,习练军法也是保护陛下。禁卫营操习的并非普通卫士,而是能领兵的军官,战时这些禁卫就可以直接领兵。”
苏泽提出来的就是禁卫军官团的办法。
遇到战时,这些禁卫军官团洒出去,直接就可以变成领兵的千户百户,扩编出一支军队出来。
申时行听完连连点头,苏泽这确是个好办法!
这个办法,又满足了五军都督府那边需要军官岗位要求,又不需要招募太多士兵。
申时行连忙道谢,苏泽又说道:
“汝默兄,我还有几个想法。”
“子霖兄请说。”
苏泽说道:
“不知道兵部那边,对于京营的兵种有什么看法?”
“兵种?”
申时行说道:
“兵部那边的想法,比照武监的设置,分别设置步兵、骑兵、炮兵,分别统兵训练。”
苏泽却摇头说道:
“我以为不妥。”
“这是为何?这三科之分不是子霖兄提出来的吗?你在武监也搞得很好啊?“
苏泽摇头说道:
“我在武监设置三科,是因为这样是最方便教学的,能让同样兵种的武监生学到对应的知识。”
“但是行军打仗岂能如此?”
“若是遇到战事,总不能单独派遣炮兵上战场吧?”
“战场上,自然要步骑炮互相配合,才能打胜仗。”
申时行连忙点头说道:
“这是我疏忽了,等回去之后我会向兵部提出修改意见的。”
苏泽紧接着说道:
“汝默兄,我建议京营新军,按照作战区域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军团。”
“军团?”
苏泽说道:
“我大明地大物博,东西南北差异极大,各地作战也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在草原作战,就要以骑兵为主,步兵和炮兵要做的就是保护骑兵的补给线,防卫营地。”
“但是在西南山地作战,就要以能适应山地的步卒为主,炮兵也要使用轻炮,骑兵可是要选用能登山的马种。”
听完了苏泽的建议,申时行连连点头。
简单的说,苏泽建议按照作战区域设置不同的军团。
首先是擅长草原作战的军团,这支新军可以仿效戚继光的军队建立,甚至可以和大同的边军建立轮戍的机制,将他们拉到草原实战练兵。
另外一支军团则要以辽东作战为主,训练能在东北寒冷地带作战的士兵。
这支军队同样可以和辽东的军队轮戍,参与到对女真人的战争中积攒实战经验。
最后一支就是能在热带地区作战的山地作战部队。
苏泽建议可以从广西招募善战的狼兵,训练他们在山地丛林作战。
听完了苏泽的话,申时行恨不得立刻跑回自己的公房里去起草奏疏。
他又看向苏泽装作生气说道:
“子霖兄,看来你早就有预案了!”
苏泽笑着说道:
“汝默兄,京营新军可是你们兵部的大事,我可不敢再越俎代庖了!”
申时行苦笑,他知道苏泽说的是武监的事情。
当年为了武监的事情,苏泽和兵部闹得很不愉快,申时行去了兵部也有所耳闻。
他苦笑说道:
“其实曹尚书也是很欣赏子霖兄的才干的,京营之事,等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商议完毕,一定要请子霖兄联署!”
申时行的建议正合苏泽的意思,他自然也不推辞,一口答应了下来。
——
倭国,种子岛。
西洋火器就是从种子岛传入倭国的。
嘉靖二十二年,一艘佛郎机船第一次漂流到九州以南的种子岛,为日本带来了铁炮,史称“铁炮传来”。
岛津家也是倭国第一个制造“铁炮”的大名。
岛津家为了长期和佛郎机人做生意,在种子岛上建立了一座港口。
不过自从被黄文彬斩杀了倭国使者,佛郎机人的船不再停靠种子岛的港口。
朱俊棠启航前往澎湖的商船,也是从这里启航的。
当海平面上出现一艘船,港口闲得发慌的瞭望手爬上眺望的竹竿,看到岛津家的旗帜后,瞭望手发出呼喊:
“归航了!”
港口迅速热闹起来,整个港口的人都聚集在码头上,看着这艘满载了岛津家希望的商船靠岸。
等到船长骄傲宣布,船上满载了岛津家需要的硝石后,整个码头发出欢呼声。
朱俊棠则在一众倭人尊重的目光下,在众多武士的护卫下,前往岛津家的城堡。
岛津家的城堡中。
黄文彬写完了自己的书稿,他叫来了门外的武士。
其实这人不算是武士,用倭人的话说是一名足轻。
前兵卫没有姓氏,在倭国普通百姓都是没有姓的,如果他能正式晋升为武士,就可以获得岛津贵久赐姓。
黄文彬很轻易的拉拢了前兵卫,他将自己写完的书稿交给对方,嘱托他想办法送到大明,然后就在坐在屋内等待。
朱俊棠已经离开一个多月了,岛津贵久的耐心也已经消磨殆尽。
如果朱俊棠再不回来,自己的死期就在眼前了。
以倭人的性格,一旦发现自己没有利用价值,就会割下自己的脑袋去向佛郎机人赔罪。
“知小礼而无大义,拘小节而无大德,重末节而轻廉耻,畏威而不怀德,强必盗寇,弱必卑伏。”
这是黄文彬书中最后对倭人的评价。
黄文彬突然听到一阵喧哗声,前兵卫再次折返,向着黄文彬说道:
“黄大人,家主召见您。”
黄文彬微微点头,他整理衣服站起来。
随着前兵卫来到了天守阁,当拉开门之后,黄文彬看到了朱俊棠的身影。
百般情感涌入心头,黄文彬忍住泪水,缓步走入了天守阁内。
此时的岛津贵久已经无暇查看黄文彬的表情,他已经兴奋到忘乎所以了!
朱俊棠当真是大明国舅李文全的亲戚!
他此行不仅仅带回来了岛津家急缺的硝石,更重要的是他带回来了一份贸易许可!
在澎湖自由交易的贸易许可!
岛津贵久感觉自己捡到宝了!
武士在沙滩上捡到两个大明人,竟然是大明的贵人!
澎湖的贸易航线对岛津家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岛津家可以突破堺港商人的封锁,继续制作火炮和火药。
如今倭国几大势力正在九州岛外的争夺,如果不是堺港大商人今井宗久的使绊子,岛津贵久早就想趁机统一九州岛。
现在了获得了和大明的贸易航线,只要能统一九州岛,进可以北上参与整个倭国的争霸,退也可以据守九州岛,成为各方拉拢的诸侯。
朱黄已经完全获得了岛津贵久的信任,现在岛津贵久不再防范他们,直接赐予他们金银,又允许他们在岛津家建立自己的商馆。
等到见面结束,朱俊棠回到了房间,抓着黄文彬的手说道:
“黄兄!幸不辱命!”
黄文彬连忙说道:
“快,朱兄快把你在澎湖的见闻讲给我听!”
等到黄文彬听完,他也彻底傻了。
他没想到,朱俊棠此行竟然给自己带回来了一个倭国通政署主司的职位。
自己想尽办法调离了通政司,最后海外通政署主司的职位,竟然还是落在了自己头上?
“黄兄,接下来我们要怎么办?”
朱俊棠的话,将黄文彬拉回现实。
黄文彬立刻说道:
“你去种子岛,在种子岛建立商馆,把倭国通政署的架子搭起来。”
朱俊棠立刻点头,他身负天恩,自然不能辜负皇帝和群臣的期待。
“那黄兄呢?”
黄文彬说道:
“我必须要留在这里。”
“为什么?”
“如果就靠商馆,只能得到商人的情报,倭国的商人地位不高,肯定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情报。”
“只有留在岛津贵久身边,才能搜集到有价值的情报!”
“而且只有我们分开,才能让岛津贵久投鼠忌器,我们反而是安全的。”
朱俊棠已经对黄文彬的能力十分信任,他立刻接受了黄文彬的安排。
黄文彬说道:
“我有一本书,请朱兄下次带回大明,另外还有一份情报,也请朱兄一并带回去。”
“黄兄请讲!”
“就在二月,织田信长攻占出云国,逼迫毛利元就,将石见银山所产的白银纳贡,作为‘不征代价’。”
“毛利元就向织田信长纳银三千贯。”
这下子朱俊棠都傻眼了。
贯,是倭国对白银的单位,一贯银就是一百两银。
纳银三千贯,就是纳银三十万两!
大明银元是半两,那折算成银元,就是说倭国一个地方诸侯,向另外一个地方诸侯一年缴纳六十万银元!
这是什么概念?
朱俊棠曾经和国舅李文全聊过,福建商人为了澎湖殖拓,募资成了一个商团,总共募资五万银元,这已经是一笔巨款了!
裁减京营,省下的一百万银元,引起了朝堂多方势力的厮杀争夺。
这两个倭国大名之间的纳贡,就有六十万银元?
黄文彬说道:
“朱兄,我就说心里话吧,吾等要返回大明,就必须要做出点成绩来,要做出成绩,又离不开大明的支持。”
“只有让陛下和朝堂诸公看到倭国的重要性,朝堂才会重视我们倭国通政署。”
“这一年六十万银元,绝对能让朝堂诸公动心了。”
“刚刚还和一甫兄说起了汝默兄,没想到刚说完汝默兄就来了,是为了京营的事情而来吧?”
申时行重重点头说道:
“正是此事!”
苏泽说道:
“如今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争议的,就是新军的员额人数吧?”
申时行说道:
“是啊,五军都督府那边认为京营至少要两万人才够,但是赵阁老和曹尚书不愿意增加这么多兵额,我这个武选郎夹在两边,着实难做。”
“我这也是实在没办法了,只能向子霖兄求助了。”
苏泽听完了申时行说完了兵部的情况,接着说道:
“其实五军都督府那边,所坚持的并非这两万兵额。”
罗万化说道:
“子霖兄刚刚没听汝默兄说吗?五军都督府那边坚持最少两万兵额,为了这件事他们可是要联名向陛下上书的啊。”
苏泽摇头说道:
“五军都督府在意的不是这两万兵额。”
“那是什么?”
罗万化和申时行都看向苏泽。
苏泽说道:
“五军都督府真的在意士兵吗?我看未必,他们在意的不是兵额,而是将额。”
这下子申时行点头说道:
“子霖兄说到要害了,五军都督府看重的是两万兵额中的军官人数。”
“我大明的军制,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千户所,112人为一百户所。”
“这两万人,就是四个卫,也就是四个卫所指挥使,十六个千户,一百六十个百户。”
听到这个数字,罗万化也明白为何五军都督府要坚持这个兵额了。
这其中的利益实在是太大了!
就算是顶级勋臣之家,也只有家中嫡脉能继承爵位。
剩下的子弟只能靠着父辈的恩宠,求一个不能传给后代的锦衣卫军职。
那三代以后,就已经算不上勋贵了。
这些公侯可不止一个嫡子要疼爱。
京师新营初建,这些多出来的职位,就是勋贵们的目标。
苏泽说道:
“其实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要求可以不冲突。”
“不冲突?”
苏泽说道:
“谁说一定要有兵才能有将的?”
罗万化说道:
“子霖兄,京营不就是因为吃空饷才被裁撤的?这新军未建就要吃空饷?”
苏泽看向申时行说道:
“汝默兄,莫要忘了红盔将军。”
申时行眼睛一亮。
红盔将军,就是负责戍卫京师的勋臣子弟,比如定国公徐文壁,就曾经做过红盔将军首领,给嘉靖皇帝当过护卫。
苏泽说道:
“汝默兄可以请求设立禁卫营,员额一百,设置营正一名,位比指挥使,队正十名,位比千户,普通士兵则授以百户之职。”
“戍卫陛下的禁卫,级别高一点是正常吧?”
申时行听完有些心动。
但是罗万化说道:
“宫中本就有红盔将军戍卫陛下,这不是给朝廷制造冗官吗?”
苏泽说道:
“其实禁卫营未必要戍守皇宫。”
“?”
“禁卫,是用来保护陛下的。值戍宫闱是保护陛下,习练军法也是保护陛下。禁卫营操习的并非普通卫士,而是能领兵的军官,战时这些禁卫就可以直接领兵。”
苏泽提出来的就是禁卫军官团的办法。
遇到战时,这些禁卫军官团洒出去,直接就可以变成领兵的千户百户,扩编出一支军队出来。
申时行听完连连点头,苏泽这确是个好办法!
这个办法,又满足了五军都督府那边需要军官岗位要求,又不需要招募太多士兵。
申时行连忙道谢,苏泽又说道:
“汝默兄,我还有几个想法。”
“子霖兄请说。”
苏泽说道:
“不知道兵部那边,对于京营的兵种有什么看法?”
“兵种?”
申时行说道:
“兵部那边的想法,比照武监的设置,分别设置步兵、骑兵、炮兵,分别统兵训练。”
苏泽却摇头说道:
“我以为不妥。”
“这是为何?这三科之分不是子霖兄提出来的吗?你在武监也搞得很好啊?“
苏泽摇头说道:
“我在武监设置三科,是因为这样是最方便教学的,能让同样兵种的武监生学到对应的知识。”
“但是行军打仗岂能如此?”
“若是遇到战事,总不能单独派遣炮兵上战场吧?”
“战场上,自然要步骑炮互相配合,才能打胜仗。”
申时行连忙点头说道:
“这是我疏忽了,等回去之后我会向兵部提出修改意见的。”
苏泽紧接着说道:
“汝默兄,我建议京营新军,按照作战区域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军团。”
“军团?”
苏泽说道:
“我大明地大物博,东西南北差异极大,各地作战也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在草原作战,就要以骑兵为主,步兵和炮兵要做的就是保护骑兵的补给线,防卫营地。”
“但是在西南山地作战,就要以能适应山地的步卒为主,炮兵也要使用轻炮,骑兵可是要选用能登山的马种。”
听完了苏泽的建议,申时行连连点头。
简单的说,苏泽建议按照作战区域设置不同的军团。
首先是擅长草原作战的军团,这支新军可以仿效戚继光的军队建立,甚至可以和大同的边军建立轮戍的机制,将他们拉到草原实战练兵。
另外一支军团则要以辽东作战为主,训练能在东北寒冷地带作战的士兵。
这支军队同样可以和辽东的军队轮戍,参与到对女真人的战争中积攒实战经验。
最后一支就是能在热带地区作战的山地作战部队。
苏泽建议可以从广西招募善战的狼兵,训练他们在山地丛林作战。
听完了苏泽的话,申时行恨不得立刻跑回自己的公房里去起草奏疏。
他又看向苏泽装作生气说道:
“子霖兄,看来你早就有预案了!”
苏泽笑着说道:
“汝默兄,京营新军可是你们兵部的大事,我可不敢再越俎代庖了!”
申时行苦笑,他知道苏泽说的是武监的事情。
当年为了武监的事情,苏泽和兵部闹得很不愉快,申时行去了兵部也有所耳闻。
他苦笑说道:
“其实曹尚书也是很欣赏子霖兄的才干的,京营之事,等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商议完毕,一定要请子霖兄联署!”
申时行的建议正合苏泽的意思,他自然也不推辞,一口答应了下来。
——
倭国,种子岛。
西洋火器就是从种子岛传入倭国的。
嘉靖二十二年,一艘佛郎机船第一次漂流到九州以南的种子岛,为日本带来了铁炮,史称“铁炮传来”。
岛津家也是倭国第一个制造“铁炮”的大名。
岛津家为了长期和佛郎机人做生意,在种子岛上建立了一座港口。
不过自从被黄文彬斩杀了倭国使者,佛郎机人的船不再停靠种子岛的港口。
朱俊棠启航前往澎湖的商船,也是从这里启航的。
当海平面上出现一艘船,港口闲得发慌的瞭望手爬上眺望的竹竿,看到岛津家的旗帜后,瞭望手发出呼喊:
“归航了!”
港口迅速热闹起来,整个港口的人都聚集在码头上,看着这艘满载了岛津家希望的商船靠岸。
等到船长骄傲宣布,船上满载了岛津家需要的硝石后,整个码头发出欢呼声。
朱俊棠则在一众倭人尊重的目光下,在众多武士的护卫下,前往岛津家的城堡。
岛津家的城堡中。
黄文彬写完了自己的书稿,他叫来了门外的武士。
其实这人不算是武士,用倭人的话说是一名足轻。
前兵卫没有姓氏,在倭国普通百姓都是没有姓的,如果他能正式晋升为武士,就可以获得岛津贵久赐姓。
黄文彬很轻易的拉拢了前兵卫,他将自己写完的书稿交给对方,嘱托他想办法送到大明,然后就在坐在屋内等待。
朱俊棠已经离开一个多月了,岛津贵久的耐心也已经消磨殆尽。
如果朱俊棠再不回来,自己的死期就在眼前了。
以倭人的性格,一旦发现自己没有利用价值,就会割下自己的脑袋去向佛郎机人赔罪。
“知小礼而无大义,拘小节而无大德,重末节而轻廉耻,畏威而不怀德,强必盗寇,弱必卑伏。”
这是黄文彬书中最后对倭人的评价。
黄文彬突然听到一阵喧哗声,前兵卫再次折返,向着黄文彬说道:
“黄大人,家主召见您。”
黄文彬微微点头,他整理衣服站起来。
随着前兵卫来到了天守阁,当拉开门之后,黄文彬看到了朱俊棠的身影。
百般情感涌入心头,黄文彬忍住泪水,缓步走入了天守阁内。
此时的岛津贵久已经无暇查看黄文彬的表情,他已经兴奋到忘乎所以了!
朱俊棠当真是大明国舅李文全的亲戚!
他此行不仅仅带回来了岛津家急缺的硝石,更重要的是他带回来了一份贸易许可!
在澎湖自由交易的贸易许可!
岛津贵久感觉自己捡到宝了!
武士在沙滩上捡到两个大明人,竟然是大明的贵人!
澎湖的贸易航线对岛津家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岛津家可以突破堺港商人的封锁,继续制作火炮和火药。
如今倭国几大势力正在九州岛外的争夺,如果不是堺港大商人今井宗久的使绊子,岛津贵久早就想趁机统一九州岛。
现在了获得了和大明的贸易航线,只要能统一九州岛,进可以北上参与整个倭国的争霸,退也可以据守九州岛,成为各方拉拢的诸侯。
朱黄已经完全获得了岛津贵久的信任,现在岛津贵久不再防范他们,直接赐予他们金银,又允许他们在岛津家建立自己的商馆。
等到见面结束,朱俊棠回到了房间,抓着黄文彬的手说道:
“黄兄!幸不辱命!”
黄文彬连忙说道:
“快,朱兄快把你在澎湖的见闻讲给我听!”
等到黄文彬听完,他也彻底傻了。
他没想到,朱俊棠此行竟然给自己带回来了一个倭国通政署主司的职位。
自己想尽办法调离了通政司,最后海外通政署主司的职位,竟然还是落在了自己头上?
“黄兄,接下来我们要怎么办?”
朱俊棠的话,将黄文彬拉回现实。
黄文彬立刻说道:
“你去种子岛,在种子岛建立商馆,把倭国通政署的架子搭起来。”
朱俊棠立刻点头,他身负天恩,自然不能辜负皇帝和群臣的期待。
“那黄兄呢?”
黄文彬说道:
“我必须要留在这里。”
“为什么?”
“如果就靠商馆,只能得到商人的情报,倭国的商人地位不高,肯定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情报。”
“只有留在岛津贵久身边,才能搜集到有价值的情报!”
“而且只有我们分开,才能让岛津贵久投鼠忌器,我们反而是安全的。”
朱俊棠已经对黄文彬的能力十分信任,他立刻接受了黄文彬的安排。
黄文彬说道:
“我有一本书,请朱兄下次带回大明,另外还有一份情报,也请朱兄一并带回去。”
“黄兄请讲!”
“就在二月,织田信长攻占出云国,逼迫毛利元就,将石见银山所产的白银纳贡,作为‘不征代价’。”
“毛利元就向织田信长纳银三千贯。”
这下子朱俊棠都傻眼了。
贯,是倭国对白银的单位,一贯银就是一百两银。
纳银三千贯,就是纳银三十万两!
大明银元是半两,那折算成银元,就是说倭国一个地方诸侯,向另外一个地方诸侯一年缴纳六十万银元!
这是什么概念?
朱俊棠曾经和国舅李文全聊过,福建商人为了澎湖殖拓,募资成了一个商团,总共募资五万银元,这已经是一笔巨款了!
裁减京营,省下的一百万银元,引起了朝堂多方势力的厮杀争夺。
这两个倭国大名之间的纳贡,就有六十万银元?
黄文彬说道:
“朱兄,我就说心里话吧,吾等要返回大明,就必须要做出点成绩来,要做出成绩,又离不开大明的支持。”
“只有让陛下和朝堂诸公看到倭国的重要性,朝堂才会重视我们倭国通政署。”
“这一年六十万银元,绝对能让朝堂诸公动心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