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算是超过小胖钧的知识范围了,不过他这个年纪也不需要内耗,直接理直气壮的说道:
“儿臣不知。”
隆庆皇帝也觉得好笑,忍不住问道:
“钧儿不知道还如此理直气壮吗?”
小胖钧说道:
“圣人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儿臣不知为智!”
隆庆皇帝被儿子逗乐,心情又好了不少。
他说道:
“钧儿说的有理,为尊者不可刚愎自用,自己可以不知道,但是要让臣下辅佐你知道。”
“这份奏疏你带回东宫,让你舅父和苏师傅帮你参详,回头告诉朕是为什么。”
说完这些,隆庆皇帝将一本奏疏递给小胖钧,这才离开了翊坤宫。
听说皇帝离开,李贵妃有些不舍。
前些日子宫内又入了一批秀女,皇帝留宿翊坤宫的日子越来越少。
但是内宫中,却没人能管住皇帝。
嘉靖死前已经没有皇后了,隆庆皇帝生母也已逝。
陈皇后虽然从冷宫出来,但是帝后关系也难以回到最初,陈皇后巴不得清净,更不会规劝皇帝。
李贵妃又自卑于自己的出身,平日里也谨小慎微,不敢触怒皇帝。
等皇帝走后,小胖钧也趁机开溜,等回到东宫之后,连忙让李文全喊来苏泽。
“苏师傅!父皇把这份奏疏给孤,到底是什么意思?”
苏泽接过奏疏,原来这是应天巡抚海瑞弹劾前南京镇守太监王本固的奏疏。
王本固请辞后,被他打压的政敌们纷纷反扑,开始弹劾揭露王本固的罪行。
应天巡抚海瑞也是个头铁的,他接下了这些举报,直接扣下了王本固还乡的车队。
海瑞直接从王本固的车队中搜出了上万枚银元,又搜出满箱子金银珍宝,海瑞直接扣押了王本固,上书弹劾王本固。
前半段只能说是事件的导火索。
海瑞除了弹劾王本固外,还讲了江南士绅囤积银元的事情。
这下面就是朱翊钧看不懂的地方了。
不仅仅是朱翊钧看不懂,就连李文全也没能看懂后半部分的内容。
苏泽看完之后,对着两人说道:
“王本固身为南京镇守太监,负责征收解送南直隶的金花银。”
“殿下,金花银始于成祖朝,是为了解决自永乐迁都京师以后,大明京官们‘北俸南支’的问题而出现的。”
“刚迁都的时候,京师粮食紧缺,京师的官员的俸禄要持‘俸贴’到南京领取,异地兑现就出现了弊端,官员的俸禄凭俸贴兑出,但因为路途遥远有官员不愿千里迢迢去兑换粮食。”
“后来成祖想到了一个办法,将一部分的南直隶赋税折银运抵京城,即‘金花银’。”
“后来时局演变,金花银成了内帑的收入,持续至今。”
小胖钧听得认真。
苏泽和东宫其他的讲官不同。
他讲解这些朝廷典章制度的时候,从来不会说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之类的,也不是照搬国典内容,而是将整个制度的起源、发展、成型,全部都讲解清楚。
这也是朱翊钧最喜欢苏泽讲课的原因。
小胖钧点头说道:
“原来如此!”
苏泽继续说道:
“金花银是折银收税,但是百姓手里只有粮食,所以到了收税的时候,百姓就要将粮食卖予商贾,换成银子上交。”
“登莱开港后,朝廷铸币银元,后来又要求江南的金花银折为银元上缴。”
“江南士绅囤积银元,就是为了压低粮食价格。”
“等到了交税的时候,江南百姓为了凑足银元,就要低价贱卖粮食,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谷贱伤农’。”
“王本固就是用此法,伙同江南士绅,从金花银中渔利。”
小胖钧一下子明白了,他说道:
“这也是江南士绅反对倭银公司的原因?”
苏泽点点头。
江南公司反对倭银公司的原因很多,但是争夺货币控制权也是一个因素。
登莱铸币以来,北方收取铸币税,再加上北方开港的更早一些,以及苏泽鼓捣出来的工业品。
如今的江南在经济的主导地位正在逐步丧失。
而倭银公司是一家特许经营的公司,还是负责金银套利这种怎么看都不会亏本的生意,这自然也会影响江南的经济地位。
因此南方士绅不惜造谣攻击太子,也要阻止倭银公司。
苏泽说道:
“殿下,铸银元乃是国策,这绝对不是江南士绅能阻挡的!”
听完苏泽的话,小胖钧问道:
“苏师傅,也就是说父皇已经下决心,通过舅舅的奏疏,成立倭银公司了?”
苏泽点头说道:
“应天这件事也让陛下下定了决心,所以殿下可以筹措资金了。”
小胖钧立刻激动起来,忙着让张宏去盘点东宫商铺结存的现金,准备认购倭银公司的股票。
——
【《题请设专营倭银贸易公司疏》通过,倭银贸易公司成立,在京师大宗交易市场公开募股发行。】
【倭银公司成为世界第一家特许经营公司。】
【倭银公司在赚取了金银套利利润后,不满足这些利润,又开展了大量对倭贸易。】
【倭银贸易公司为了保障对倭贸易,又雇佣护航舰船,逼迫倭国签订贸易条约。】
【倭银贸易公司的原始股份一度飙升到天价,但随着倭国金银的产量大减,泡沫最终破开。】
【国祚不变。】
【威望+300。】
【剩余威望:790】
果然,依靠垄断利润兴起的公司,最终也因为垄断利润的失去而崩溃。
不过这个倭银公司成立,对于如今的大明确实有天大的好处。
首先自然是银荒的问题可以缓解。
大明就是一个白银黑洞。
如今这个被苏泽魔改过的时空,比起原时空更加需要白银。
而倭银公司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白银需求的矛盾,熬到解决货币问题的时候。
其次倭银贸易公司,可以做一些朝廷不方便出手的事情。
既然是金银套利贸易,那倭银公司的船队肯定是需要护航的,公司的利润必然需要武力来维持。
甚至为了利润,倭银公司还会深入渗透到倭国,想办法影响操纵倭国的局势。
这些事情交给倭银公司来操作,要比朝廷来处理更方便。
苏泽回到家中,又找到了妻子赵令娴。
“家中应急能凑出多少银元?”
赵令娴疑惑的看着丈夫,苏泽从婚后就没有过问过府上的资产,今日突然询问家中的余钱?
不过赵令娴迅速说道:
“回夫君,如果急凑吧,应该能凑出五千银元。”
“这么多?”
苏泽有些惊讶,妻子的嫁妆虽然丰厚,但是田庄产出是固定的,很多还是家庭日常开销的。
赵令娴笑着说道:
“夫君这其中大部分都是染坊的分成,夫君忘记了吗?京营新军定制了军服,陛下亲自指定了军服的颜色,所以兵部都交给了东宫的染坊,我们也从中拿到了不少分红。”
果然染料行业是暴利啊。
“另外还有钒油的工坊,夫君改进了铅室法,东宫那边也给了分成。”
“另外家中也投了几个羊毛工坊,这些也都赚到钱了。”
苏泽才想起来,这些年来草原羊毛制作的毛线在京师风靡,妻子也提过要设立毛纺厂的想法,苏泽还帮着改进了毛纺的机器。
另外苏泽还提出用染料浸染毛线,制作彩色毛线的想法。
赵令娴也在京师城外设立了毛纺厂,没想到竟然也赚钱了。
“吾妻竟然如此擅长理财!”
苏泽有些惊喜,他对于日常生活要求不高,但是也知道维持府邸的难处。
本以为妻子能让家中收支平衡就不错了,却没想到竟然攒下这么多银元。
要知道南京镇守太监在任那么久,总共就攒下了几万银元。
只能说还是新产业赚钱。
苏泽有些欣喜,毛纺业、新式染布行业、酸碱化工,这些都是他穿越后扶植出来的新产业。
只要这些新产业能持续产生利润,就能在北方诞生新的产业集团,稀释江南在经济上的霸权。
“将银元都取出来,然后都换成倭银公司的股票。”
赵令娴在京师官员女眷圈子颇有威望,也听说过这些日子关于倭银公司的议论,她立刻明白了丈夫的意思,点头说道:
“妾身这就去筹备。”
“另外,夫君,那几位的府上,要不要也去通知一声?”
苏泽明白赵令娴的意思,那几位就是苏泽的几位好友。
“为夫会和他们说的,就是肩吾兄随着大鸿胪出访朝鲜未归,我会给他去信。”
赵令娴立刻说道:
“杜家姐姐那边就有妾身去说。”
沈一贯出访后,赵令娴就经常去沈一贯府上陪他的妻子杜氏,拉着杜氏出席各种社交场合。
苏泽点头,按照系统的说法,在倭国金银产量减少之前,倭银公司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自己通知一下好友们,让他们出钱购买股份。
——
六月二十七日,皇帝正式下旨,同意武清伯世子李文全所奏,成立倭银贸易公司,特许倭银贸易。
户部批了五十年的特许权,倭银公司可以用九钱银,从登莱铸币所换取一枚银元。
这项特许权就是倭银公司的立身之本,比起市面上一两银换取一银元,光是有了这份特许权,倭银公司只要给登莱铸币所拉来银子,就能赚到钱。
紧接着倭国有金山银山的消息也在报纸上传开,倭银公司迅速火爆,成为京师街头巷尾讨论的话题。
紧接着朝廷又宣布,倭银贸易公司仿效铁路公司旧例,在京师大宗交易市场募资。
这一次的募资不设置上限,一百银元一股,所募集的资产都会用在倭国贸易上。
倭银公司成立消息引爆的热情,甚至超过了苏泽的想象。
这还是因为铁路公司的股票例子在先。
一百银元一份的铁路公司股票,市价已经涨到了一百五十银元,就这样还是有价无市。
因为铁路公司的股票不仅仅代表了分红的权利,还是进入铁路公司董事会的门票。
就连普通百姓都在想着凑到这一百银元,也要买上一份股票。
《商报》总编范宽,专门从直沽赶回了京师,求见了族长范宝贤。
“仲立(范宽字)兄,你是为了倭银贸易公司的股票之事来的吧?”
范宽连连点头,他对着范宝贤说道:
“族长!这倭银贸易公司事关我范氏一族未来几十年,族中决定出银多少入股?”
范宝贤叹了一口气说道:
“族中对于出资没有争议,但是到底出多少钱,还没有统一的意见。”
“这是为何?”
范宝贤叹息说道:
“仲立兄你不知道,公中(族库)的钱如今都投在房山的矿山上,这次认购股票就要各房从自己兜里掏钱。”
随着铁路建设进入尾声,范宝贤这个深度参与到铁路建设中的执行长,自然看到了铁路的价值。
他说服家族,将所有的流动资金都投入到了房山矿山中。
有了铁路之后,这些矿山就能成为金山,给家族带来巨大的利润。
这个决策自然是正确的,但是谁也没想到,倭银公司在这个时候成立。
作为顶尖的商人,范宝贤自然看到倭银公司的价值,但是要说服家族各房拿出自己的钱出资入股,恐怕不是那么容易。
范宽说道:
“原来如此,那族长就不要纠结了,由各房各自出资,随便大家认购多少。”
范宝贤道:
“这样一来,我们范氏就拿不到集中的股份了。”
范宽却说道:
“族长不会以为,这次倭银公司,我们范氏也能拿到大比例的股份吧?”
“难道不是吗?”
范宽说道:
“族长,这一次倭银公司的募资不设上限,在下可以断言,所募资金必然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且倭银公司事关国政,又涉及到铸币这样的国本大事,绝不可能和铁路公司一样,完全由商人掌控。”
“这次范氏只要能跟着喝汤就不错了。”
听到这里,范宝贤也不再纠结,他说道:
“生财之路老夫也和族内说了,他们认购多少就随他们去了。”
“我们大房出资三万银元!”
范宽说道:
“族长,在下这些年也攒下这点家底,也劳烦族长帮着认购。”
七月二日,倭银贸易公司的章程终于确定。
从七月三日起,一直到七月二十三日,倭银公司开始公开募股。
随着大宗交易市场的一声钟响,开市了!
“儿臣不知。”
隆庆皇帝也觉得好笑,忍不住问道:
“钧儿不知道还如此理直气壮吗?”
小胖钧说道:
“圣人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儿臣不知为智!”
隆庆皇帝被儿子逗乐,心情又好了不少。
他说道:
“钧儿说的有理,为尊者不可刚愎自用,自己可以不知道,但是要让臣下辅佐你知道。”
“这份奏疏你带回东宫,让你舅父和苏师傅帮你参详,回头告诉朕是为什么。”
说完这些,隆庆皇帝将一本奏疏递给小胖钧,这才离开了翊坤宫。
听说皇帝离开,李贵妃有些不舍。
前些日子宫内又入了一批秀女,皇帝留宿翊坤宫的日子越来越少。
但是内宫中,却没人能管住皇帝。
嘉靖死前已经没有皇后了,隆庆皇帝生母也已逝。
陈皇后虽然从冷宫出来,但是帝后关系也难以回到最初,陈皇后巴不得清净,更不会规劝皇帝。
李贵妃又自卑于自己的出身,平日里也谨小慎微,不敢触怒皇帝。
等皇帝走后,小胖钧也趁机开溜,等回到东宫之后,连忙让李文全喊来苏泽。
“苏师傅!父皇把这份奏疏给孤,到底是什么意思?”
苏泽接过奏疏,原来这是应天巡抚海瑞弹劾前南京镇守太监王本固的奏疏。
王本固请辞后,被他打压的政敌们纷纷反扑,开始弹劾揭露王本固的罪行。
应天巡抚海瑞也是个头铁的,他接下了这些举报,直接扣下了王本固还乡的车队。
海瑞直接从王本固的车队中搜出了上万枚银元,又搜出满箱子金银珍宝,海瑞直接扣押了王本固,上书弹劾王本固。
前半段只能说是事件的导火索。
海瑞除了弹劾王本固外,还讲了江南士绅囤积银元的事情。
这下面就是朱翊钧看不懂的地方了。
不仅仅是朱翊钧看不懂,就连李文全也没能看懂后半部分的内容。
苏泽看完之后,对着两人说道:
“王本固身为南京镇守太监,负责征收解送南直隶的金花银。”
“殿下,金花银始于成祖朝,是为了解决自永乐迁都京师以后,大明京官们‘北俸南支’的问题而出现的。”
“刚迁都的时候,京师粮食紧缺,京师的官员的俸禄要持‘俸贴’到南京领取,异地兑现就出现了弊端,官员的俸禄凭俸贴兑出,但因为路途遥远有官员不愿千里迢迢去兑换粮食。”
“后来成祖想到了一个办法,将一部分的南直隶赋税折银运抵京城,即‘金花银’。”
“后来时局演变,金花银成了内帑的收入,持续至今。”
小胖钧听得认真。
苏泽和东宫其他的讲官不同。
他讲解这些朝廷典章制度的时候,从来不会说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之类的,也不是照搬国典内容,而是将整个制度的起源、发展、成型,全部都讲解清楚。
这也是朱翊钧最喜欢苏泽讲课的原因。
小胖钧点头说道:
“原来如此!”
苏泽继续说道:
“金花银是折银收税,但是百姓手里只有粮食,所以到了收税的时候,百姓就要将粮食卖予商贾,换成银子上交。”
“登莱开港后,朝廷铸币银元,后来又要求江南的金花银折为银元上缴。”
“江南士绅囤积银元,就是为了压低粮食价格。”
“等到了交税的时候,江南百姓为了凑足银元,就要低价贱卖粮食,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谷贱伤农’。”
“王本固就是用此法,伙同江南士绅,从金花银中渔利。”
小胖钧一下子明白了,他说道:
“这也是江南士绅反对倭银公司的原因?”
苏泽点点头。
江南公司反对倭银公司的原因很多,但是争夺货币控制权也是一个因素。
登莱铸币以来,北方收取铸币税,再加上北方开港的更早一些,以及苏泽鼓捣出来的工业品。
如今的江南在经济的主导地位正在逐步丧失。
而倭银公司是一家特许经营的公司,还是负责金银套利这种怎么看都不会亏本的生意,这自然也会影响江南的经济地位。
因此南方士绅不惜造谣攻击太子,也要阻止倭银公司。
苏泽说道:
“殿下,铸银元乃是国策,这绝对不是江南士绅能阻挡的!”
听完苏泽的话,小胖钧问道:
“苏师傅,也就是说父皇已经下决心,通过舅舅的奏疏,成立倭银公司了?”
苏泽点头说道:
“应天这件事也让陛下下定了决心,所以殿下可以筹措资金了。”
小胖钧立刻激动起来,忙着让张宏去盘点东宫商铺结存的现金,准备认购倭银公司的股票。
——
【《题请设专营倭银贸易公司疏》通过,倭银贸易公司成立,在京师大宗交易市场公开募股发行。】
【倭银公司成为世界第一家特许经营公司。】
【倭银公司在赚取了金银套利利润后,不满足这些利润,又开展了大量对倭贸易。】
【倭银贸易公司为了保障对倭贸易,又雇佣护航舰船,逼迫倭国签订贸易条约。】
【倭银贸易公司的原始股份一度飙升到天价,但随着倭国金银的产量大减,泡沫最终破开。】
【国祚不变。】
【威望+300。】
【剩余威望:790】
果然,依靠垄断利润兴起的公司,最终也因为垄断利润的失去而崩溃。
不过这个倭银公司成立,对于如今的大明确实有天大的好处。
首先自然是银荒的问题可以缓解。
大明就是一个白银黑洞。
如今这个被苏泽魔改过的时空,比起原时空更加需要白银。
而倭银公司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白银需求的矛盾,熬到解决货币问题的时候。
其次倭银贸易公司,可以做一些朝廷不方便出手的事情。
既然是金银套利贸易,那倭银公司的船队肯定是需要护航的,公司的利润必然需要武力来维持。
甚至为了利润,倭银公司还会深入渗透到倭国,想办法影响操纵倭国的局势。
这些事情交给倭银公司来操作,要比朝廷来处理更方便。
苏泽回到家中,又找到了妻子赵令娴。
“家中应急能凑出多少银元?”
赵令娴疑惑的看着丈夫,苏泽从婚后就没有过问过府上的资产,今日突然询问家中的余钱?
不过赵令娴迅速说道:
“回夫君,如果急凑吧,应该能凑出五千银元。”
“这么多?”
苏泽有些惊讶,妻子的嫁妆虽然丰厚,但是田庄产出是固定的,很多还是家庭日常开销的。
赵令娴笑着说道:
“夫君这其中大部分都是染坊的分成,夫君忘记了吗?京营新军定制了军服,陛下亲自指定了军服的颜色,所以兵部都交给了东宫的染坊,我们也从中拿到了不少分红。”
果然染料行业是暴利啊。
“另外还有钒油的工坊,夫君改进了铅室法,东宫那边也给了分成。”
“另外家中也投了几个羊毛工坊,这些也都赚到钱了。”
苏泽才想起来,这些年来草原羊毛制作的毛线在京师风靡,妻子也提过要设立毛纺厂的想法,苏泽还帮着改进了毛纺的机器。
另外苏泽还提出用染料浸染毛线,制作彩色毛线的想法。
赵令娴也在京师城外设立了毛纺厂,没想到竟然也赚钱了。
“吾妻竟然如此擅长理财!”
苏泽有些惊喜,他对于日常生活要求不高,但是也知道维持府邸的难处。
本以为妻子能让家中收支平衡就不错了,却没想到竟然攒下这么多银元。
要知道南京镇守太监在任那么久,总共就攒下了几万银元。
只能说还是新产业赚钱。
苏泽有些欣喜,毛纺业、新式染布行业、酸碱化工,这些都是他穿越后扶植出来的新产业。
只要这些新产业能持续产生利润,就能在北方诞生新的产业集团,稀释江南在经济上的霸权。
“将银元都取出来,然后都换成倭银公司的股票。”
赵令娴在京师官员女眷圈子颇有威望,也听说过这些日子关于倭银公司的议论,她立刻明白了丈夫的意思,点头说道:
“妾身这就去筹备。”
“另外,夫君,那几位的府上,要不要也去通知一声?”
苏泽明白赵令娴的意思,那几位就是苏泽的几位好友。
“为夫会和他们说的,就是肩吾兄随着大鸿胪出访朝鲜未归,我会给他去信。”
赵令娴立刻说道:
“杜家姐姐那边就有妾身去说。”
沈一贯出访后,赵令娴就经常去沈一贯府上陪他的妻子杜氏,拉着杜氏出席各种社交场合。
苏泽点头,按照系统的说法,在倭国金银产量减少之前,倭银公司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自己通知一下好友们,让他们出钱购买股份。
——
六月二十七日,皇帝正式下旨,同意武清伯世子李文全所奏,成立倭银贸易公司,特许倭银贸易。
户部批了五十年的特许权,倭银公司可以用九钱银,从登莱铸币所换取一枚银元。
这项特许权就是倭银公司的立身之本,比起市面上一两银换取一银元,光是有了这份特许权,倭银公司只要给登莱铸币所拉来银子,就能赚到钱。
紧接着倭国有金山银山的消息也在报纸上传开,倭银公司迅速火爆,成为京师街头巷尾讨论的话题。
紧接着朝廷又宣布,倭银贸易公司仿效铁路公司旧例,在京师大宗交易市场募资。
这一次的募资不设置上限,一百银元一股,所募集的资产都会用在倭国贸易上。
倭银公司成立消息引爆的热情,甚至超过了苏泽的想象。
这还是因为铁路公司的股票例子在先。
一百银元一份的铁路公司股票,市价已经涨到了一百五十银元,就这样还是有价无市。
因为铁路公司的股票不仅仅代表了分红的权利,还是进入铁路公司董事会的门票。
就连普通百姓都在想着凑到这一百银元,也要买上一份股票。
《商报》总编范宽,专门从直沽赶回了京师,求见了族长范宝贤。
“仲立(范宽字)兄,你是为了倭银贸易公司的股票之事来的吧?”
范宽连连点头,他对着范宝贤说道:
“族长!这倭银贸易公司事关我范氏一族未来几十年,族中决定出银多少入股?”
范宝贤叹了一口气说道:
“族中对于出资没有争议,但是到底出多少钱,还没有统一的意见。”
“这是为何?”
范宝贤叹息说道:
“仲立兄你不知道,公中(族库)的钱如今都投在房山的矿山上,这次认购股票就要各房从自己兜里掏钱。”
随着铁路建设进入尾声,范宝贤这个深度参与到铁路建设中的执行长,自然看到了铁路的价值。
他说服家族,将所有的流动资金都投入到了房山矿山中。
有了铁路之后,这些矿山就能成为金山,给家族带来巨大的利润。
这个决策自然是正确的,但是谁也没想到,倭银公司在这个时候成立。
作为顶尖的商人,范宝贤自然看到倭银公司的价值,但是要说服家族各房拿出自己的钱出资入股,恐怕不是那么容易。
范宽说道:
“原来如此,那族长就不要纠结了,由各房各自出资,随便大家认购多少。”
范宝贤道:
“这样一来,我们范氏就拿不到集中的股份了。”
范宽却说道:
“族长不会以为,这次倭银公司,我们范氏也能拿到大比例的股份吧?”
“难道不是吗?”
范宽说道:
“族长,这一次倭银公司的募资不设上限,在下可以断言,所募资金必然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且倭银公司事关国政,又涉及到铸币这样的国本大事,绝不可能和铁路公司一样,完全由商人掌控。”
“这次范氏只要能跟着喝汤就不错了。”
听到这里,范宝贤也不再纠结,他说道:
“生财之路老夫也和族内说了,他们认购多少就随他们去了。”
“我们大房出资三万银元!”
范宽说道:
“族长,在下这些年也攒下这点家底,也劳烦族长帮着认购。”
七月二日,倭银贸易公司的章程终于确定。
从七月三日起,一直到七月二十三日,倭银公司开始公开募股。
随着大宗交易市场的一声钟响,开市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