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不好,隆庆皇帝难免也会做最坏的打算。

  身为皇帝,保证权力传承,也是他这段时间一直思考的事情。

  一旦自己大行,那儿子朱翊钧继位后,李贵妃必然要成为太后。

  有这样一位太后干预国策,到底是是福是祸?

  李贵妃有优点。

  心软,耳根子软,知道进退,节约。

  但是这些放在一个统治者身上,就不全是优点了。

  心软,就没有威慑力。

  耳根子软,容易被人影响。

  身为嫔妃,知道进退是优点,但是作为太后,那就容易被人蒙蔽。

  最后就是节约了。

  节约自然是优点。

  但是对于一个帝国的统治者,有些钱是不能省的,比如厨子和护卫的钱。

  李贵妃不明白这些道理,身边的亲卫都安排不好,又怎么能管理好国家?

  隆庆皇帝再次叹气。

  李家是个很好的外戚,武清伯低调不张扬,最大的爱好就是种田。

  李文全擅长理财,能给帝国带来海量白银,也很知道分寸从来不染指政治。

  可短处就是太过于谨慎,李贵妃没有一点政治智慧。

  世上的事情,总是难以两全,就连皇帝,也不能挑选到完美的伴侣。

  就在这个时候,司礼监送来了苏泽的奏疏。

  看完了奏疏之后,隆庆皇帝陷入到了思考。

  保生局的事情刻不容缓,牛痘法到底有没有效果,反正先接种再说。

  如果真的有效,那就立刻在全国推广。

  这些内容是毋庸置疑的,隆庆皇帝提起朱笔就准备御准。

  但是看到后面?

  将七品以下官员任免,六部九卿衙门庶务都交给内阁?

  虽然是临时性的,但是皇帝很清楚,有些权力一旦放出去,就很难收回来了。

  大明很多制度,都是从临时性的制度开始,最终成为长期政策。

  内阁不就是如此。

  这种花招在隆庆皇帝看来用意明显。

  但是要不要放权?

  其实对于隆庆皇帝来说,放不放权,和他的现状也没有影响。

  本来这些工作,隆庆皇帝就是委托给内阁做的,司礼监也基本上没有不准的。

  隆庆皇帝本身也是支持加强内阁权力的。

  高拱入阁的时候,就是隆庆皇帝打破常规,让他兼任实权吏部尚书的,为的就是抬升阁权。

  事实上,除了太祖朱元璋那样的工作狂,没有哪个皇帝会有闲心管到七品以下官员任免和六部九卿衙门的庶务的。

  隆庆皇帝看向冯保,手书道:“司?”

  冯保是万分不愿意的。

  批红权力可大可小,虽然现在看来是个盖章的权力,那是因为嘉靖隆庆两朝,都非常限制太监权力,所以才像个盖章的。

  遇到皇帝信任司礼监的朝代,有的太监还是能玩出花的。

  但是隆庆皇帝自从病中之后,就十分的敏感,冯保也不愿意为了这点事情惹得皇帝怀疑。

  他说道:

  “司礼监不敢有想法,请陛下圣裁。”

  既然没想法就是没意见了。

  隆庆皇帝点头,这次他干脆直接下了决定,御准了苏泽的奏疏。

  ——

  十月十四日,朝廷设立保生医局,由太医令李时珍担任局正。

  保生医局从太医院选拔一批太医,再从民间招募了一批名医,加上金陵医学院的学生,京师的保生医局很快就搭起来。

  李时珍作为御医,不能离开皇宫,则由太医院的另外一位御医龚廷贤领头,带领李时珍的弟子在京师附近接种牛痘。

  这位龚廷贤也是出自御医世家,早岁业儒,后随父学医,因为治愈了鲁王妃张氏臌胀病获“医林状元”匾额而名声大噪。

  这位龚御医也很认同李时珍的实证医学的方向,主张归并病症,寻找共同的病因,通过观察药物治疗的效果,研究对症治疗方法。

  此外京师各大报纸,也开始宣传牛痘法的功效,反复强调牛痘法不会对身体带来伤害,劝说百姓接种。

  京师城外的巡警部门也发动起来,这些巡警护送保生医局的医官,开始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接种。

  这一次让群臣惊讶的事情发生了。

  牛痘接受竟然真的挡住了天花疫情的传播!

  京畿几个出现天花的村子,强制接种牛痘后,迅速切断了疫情的传播,附近村子再无一例新发的天花病例!

  刚开始的时候,内阁还有些不信,派遣官吏调查后,天花果然被挡在京师之外!

  接种牛痘果然不会再发病,而且牛痘确实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京师城内的普通百姓,也开始主动前往保生医局,给自己的孩子接种牛痘。

  天花是这年头导致孩童夭折的主要病症,接种牛痘能够抵抗天花的效果已经见到了,那百姓自然不会有任何的犹豫。

  看到大量百姓接种也没有问题,京师的权贵也开始要求接种。

  紧接着,保生医局却果断停止了在京师城内的接种工作,而是带着牛痘前往直沽!

  龚廷贤亲自领队,保生医局先从外围开始,强制给百姓接种牛痘。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等到十月二十七日的时候,直沽方面传来喜讯,直沽的天花疫情彻底控制住了!

  这次疫情控制,朝野上下都对牛痘法赞不绝口,隆庆皇帝也是大喜,下诏重重嘉奖太医院和保生医局。

  就在这个时候,苏泽又再次上书!

  《请迁设皇家医学院书》

  苏泽这份奏疏,夸赞了李时珍在应天府所办的金陵医学院,认为正是李时珍在医学院培养的人才,在这次的天花抗疫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苏泽也认为,医疗保生乃是国家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全民福祉的事情,所以上书请求皇帝,在各大城市广设保生医局,推广牛痘术。

  而这些保生医局的医官,就可以从医学院中培养。

  如此一来,金陵医学院作为私学就不适合了,苏泽提请将金陵医学院迁设在京师,改名为皇家医学院。

  苏泽这份奏疏,又得到了李时珍的好友,执掌都察院的海瑞赞同。

  隆庆皇帝自然也没有不许,提升医疗对于生病的皇帝也是急需的,李时珍连对付天花的办法都能研究出来,那如果能继续发展下去,说不定自己的失语症也能治愈。

  为此隆庆皇帝还大方了一回,从内帑拨出一大笔钱用来兴建皇家医学院。

  苏泽紧接着又再次上疏。

  《请教育专务大臣兼领卫生福利事务疏》

  苏泽援引明初的惠民药局制度,对大明的福利制度现状提出批评。

  “惠民药局三十七府缺医,养济院虚占田亩九万亩而鳏寡饿毙。”

  明初的时候,朱元璋设置的官府体系中,养济院负责收养孤儿,惠民药局提供廉价药材,这两个部门都有专门的官田,用来支撑这个两个部门的运转。

  但是在明代中期以来,朝廷出现一种“节流”思潮,开始大规模出售官田。

  结果是虽然缓解了财政紧张,但是杀鸡取卵的行为,让后世的地方官府几近破产。

  地方官府破产,最先砍的就是养济院惠民药局这类的机构。

  这两个太祖亲设的机构,在嘉靖朝就已经形同虚设了。

  朝廷上下自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

  苏泽虽然抨击这个现象,但是他明白地方官府没钱是事实。

  苏泽提出,在开征商税的地区,重设养济院和惠民药局,让商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然后苏泽又写道:

  “《周礼》设疾医掌万民之疾疠,汉制遣大医巡行郡国。今大明亿兆黎庶,竟无堂司专恤!”

  地方上不关注民生,朝廷的顶层设计还是有问题!

  堂堂大明,竟然没有专司万民福祉的衙门。

  比如惠民药局,上级没有对接的官署,朝廷也没有专门考核管理衙门,如果仅仅是复设,那药局也缺乏管理,最后也会浪费朝廷的税收。

  所以苏泽提出,请教育专务大臣殷士儋再辛苦一下,兼领卫生福利事务。

  这份奏疏皇帝和内阁自然不会阻拦。

  苏泽连续几份奏疏,讨论的都是民生的事务。

  引起争议的抬升阁权的奏疏,是被皇帝直接通过的。

  六科被内阁用考成法约束着,都察院坐镇海瑞,言官还没反应过来,奏疏就已经通过了。

  既然皇帝都不反对,外朝也没能掀起风浪。

  然后就是保生医局抗疫成功,京师欢腾,大家也就忘记这茬子事情了。

  奇迹般的,通政司没有遭遇奏疏轰炸!

  通政使李一元心情大好,又觉得自己过于神神叨叨,命人将撕掉的“今日无事”重新装裱起来。

  就在通政使李一元欣赏自己的墨宝的时候,经历官徐叔礼又带来了一些奏疏。

  “有什么重要的奏疏吗?”

  “今日有殷阁老的推辞奏疏。”

  “哦,那就是走个程序,直接递送入宫吧。”

  苏泽请求给教务专务大臣殷士儋加一加担子,殷士儋上书请辞婉拒,这也是大明的政治惯例。

  皇帝给大官的时候,都要辞让一番,这属于公文程序。

  殷士儋就是上书说一下自己“能力不行,事务繁忙”,请求皇帝“另请高明”。

  皇帝则安慰一下,下旨称赞一下殷士儋,让“爱卿加一加担子”。

  这种流程李一元见得多了。

  就在这个时候,徐叔礼见到了李一元桌子上的“今日无事”四个字,他心中咯噔了一下,张了张嘴但是很快又闭上了。

  李一元看向徐叔礼道:

  “还有何事,为何吞吞吐吐的?”

  徐叔礼连忙说道:

  “通政使大人,刚刚卑职来送奏疏的时候,苏通议来找过卑职几次。”

  听到苏泽的名字,李一元全身一颤,他连忙说道:

  “苏通议找你干嘛?”

  徐叔礼说道:

  “苏通议询问殷阁老的奏疏什么时候送过来,还说等殷阁老的奏疏送到,要让他过目。”

  李一元涌起了不祥预感,他问道:

  “然后呢?你送给苏通议了吗?”

  徐叔礼说道:

  “送了,在送给通政使之前,已经给苏通议过目了。”

  “他怎么说?”

  “苏通议没说什么,只是看完奏疏就交还给属下了,还让属下尽快送到通政使大人这边。”

  李一元也开始思考起来,苏泽到底是在干什么?

  为什么要等殷士儋的奏疏?

  这明明就是一份形式上的奏疏,难道苏泽和殷士儋有什么密约?

  李一元又一次拿起了殷士儋的奏疏,这还是一份很标准的辞让奏疏,内容就是说自己能力不足,公务繁忙,无法兼此重任。

  这种奏疏值得苏泽亲自过问?

  李一元想不明白,但是他也不可能过去询问苏泽,只好说道:

  “那就快将这份奏疏送入宫中吧。”

  徐叔礼应下,带着殷士儋入宫。

  李一元看着自己刚刚裱糊起来的字,心中的不祥预感越来越强烈,苏泽不会又要搞事吧?

  李一元的预感确实没错。

  次日,就在殷士儋上书辞让的时候,苏泽又上一疏。

  这已经是苏泽本月的第四份奏疏了。

  《请重设中书门下五房奏议》

  看到这份奏疏,李一元全身一颤,明白什么叫“大的要来了”!

  他也明白了,为什么苏泽要关心殷士儋的奏疏什么时候送上去。

  苏泽在奏疏上中写道:

  “臣观今之朝政,国事日繁。前蒙陛下圣明,准臣所请,暂将七品以下铨选、六部九卿庶务委之内阁。”

  “此诚审时度势之良举,内阁诸公夙夜匪懈,勉力为之。”

  “然内阁虽总百揆,然非专设机构,实难以精专掌理如许细务。譬如前番牛痘接种、保生医局之设、皇家医学院之迁,乃至惠民药局、养济院之议复,事涉民生福祉、吏员调度、财用核计,头绪纷繁。”

  “纵阁臣殚精竭虑,亦恐有鞭长莫及、顾此失彼之虞。长此以往,非唯阁臣心力交瘁,更恐政务推演迟滞,有负圣恩所托。”

  “臣考之旧制,唐、宋之时,有中书门下之设,其下设五房:孔目房、吏房、户房、兵礼房、刑房,分理庶务,为宰辅之臂膀,规制井然,效率卓著。”

  “此非夺权,实为增其臂助,使之得以提纲挈领,专精于军国大政之谋议、决策。”

  “伏乞陛下,重设中书门下五房制度,分阁臣之劳,通上下之情,育实务之才!”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