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的五月,空气中弥漫着栀子花的馥郁香气,与梧桐叶的清新绿意交织,本该是慵懒惬意的季节。

  但在华兴蓉城研究所U2栋,EDA产品线数字后端与AI驱动研发部所在的楼层里的所有人却一点也不惬意。

  钟耀祖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视线从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电路仿真数据移开,下意识地望向办公室玻璃隔墙外。

  走廊里静悄悄的,只有中央空调低沉的嗡鸣以及偶尔从办公区内传出被刻意压低的讨论声。

  开放式办公区内,他的团队成员们依旧在奋战。

  每个人的工位屏幕上,都开满了复杂的代码窗口、电路图、仿真波形或是项目进度看板。

  有人紧锁眉头盯着波形图,有人激烈地争论着某个算法的优化路径,有人快速地敲击代码,还有人对着电话那头远在千里之外的芯片代工厂工程师耐心地沟通着工艺细节。

  每一张年轻或不再年轻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被点燃的斗志和坚定。

  空气中飘浮着浓烈的咖啡因和,这代表着拼搏的味道。

  这就是制裁令正式落下后,华兴EDA产品线最真实的写照。

  钟耀祖的独立办公室并不小,但陈设却格外简洁。

  一面白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法公式和待办事项,另一面墙上挂着一幅国内某位著名书法家赠予陈默、而后陈默又转赠给他的字 —— “芯火燎原”。

  此刻,他正站在窗前,望着楼下人工湖畔步履匆匆的同事们,眉头微蹙,清秀而略带书卷气的脸上写满了沉思。

  制裁,最终还是落下了。

  尽管早有预期,甚至可以说,他们这三年来的疯狂努力,就是为了应对这一天的到来。

  但当新闻推送接连不断地弹出,看到“实体清单”、“技术断供”、“EDA软件禁令”这些冰冷的词汇时,一股难以言喻的沉重感依然压在了他的心头。

  这不是实验室里的理论推演,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现实世界的科技战争。

  而他,正身处这场战争的最前沿。

  钟耀祖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部门大群里弹出的消息,行政秘书正在统计晚上加班订餐的人数。

  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一串串“+1”迅速刷屏。

  没有人抱怨,反而有一种“终于来了”的释然和摩拳擦掌的跃跃欲试。

  这就是华兴人,压力越大,韧性越足。

  他回到办公桌前,点开一个被置顶的聊天群组【EDA尖刀连】。

  里面已经炸开了锅。

  “狗X的,果然对EDA动手了!”

  “早就料到了!正好检验一下我们‘伏羲’和‘盘古’的成色!”

  “射频组那边刚反馈,新版本在14nm节点上的仿真精度又提升了0.5%!”

  “@钟耀祖,老大,我们AI驱动组的算力请求批下来了吗?急需!”

  “@钟耀祖,老板,代工厂最新的PDK数据包拿到了,加密方式有点麻烦,需要支持!”

  看着群里兄弟们战意高昂的消息,钟耀祖嘴角不自觉的微微上扬。

  这些顶尖的技术天才们,平日里或许有些恃才傲物,但在大是大非和真正的技术挑战面前,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他快速回复着各种问题,协调资源,分配任务。

  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眼神专注而锐利。

  只有在间隙抬头,看到对面墙上那幅“芯火燎原”时,他的眼神会变得格外复杂,充满了对那个男人的敬佩。

  陈默。

  他的老板,他的伯乐,整个华兴EDA事业的奠基人和总指挥。

  这一刻,钟耀祖胸腔中再次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澎湃之情,其中夹杂着对陈默近乎崇拜的佩服,以及身为华兴EDA一员的巨大骄傲。

  三年前,当他被陈默从麻省理工那个充满光环和无限未来的实验室“忽悠”回国时,他并非没有过犹豫和怀疑。

  毕竟,那时的他头顶着“MIT最年轻博士”的光环,在学术界的道路一片光明。

  学校导师私下透露,再沉淀两年,院士的名额就是他的。

  而陈默给他描绘的蓝图,打造中国人自己的、世界一流的EDA工具链,听起来固然热血,但前路荆棘密布,成功与否,犹未可知。

  他搞不懂的是陈老板为什么明明不懂EDA的算法细节,但却对EDA在整个芯片产业、乃至国家科技战略中的位置有着惊人的洞察。

  陈老板也不懂最新的机器学习模型,但他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AI驱动芯片设计将是未来十年打破摩尔定律瓶颈的关键。

  难道真的有天才?

  更难能可贵的是,陈总更是对自己承诺了难以想象的资源支持和绝对的技术主导权。

  “耀祖,我知道你担心什么。担心国内科研环境?

  我给你建世界一流的实验室,设备预算上不封顶,只要你列清单。”

  “担心人才?我让你亲自面试,全球挖人,薪资待遇对标硅谷顶尖公司,我亲自去跟HR和财经部门吵架。”

  “担心官僚主义?在我这里,技术问题你说了算,我只要结果,过程你全权决定。谁要是敢给你使绊子,你直接找我。”

  “回来吧,我们一起做点真正能写进历史的事情。”

  陈默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带着真诚和远见。

  也正是这份近乎偏执的信念打动了他。

  陈默不仅给了他难以拒绝的科研自由和资源支持,更重要的是,让他看到了这项事业对于国家、对于民族科技产业的巨大意义。

  他还清晰地记得陈默当时对他说的话:

  “耀祖,在丑国,你或许能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为人类的科技树添砖加瓦。

  但回到华兴,我们是在为我们自己的民族建造一座不会被轻易撼动的科技堡垒。

  这里的每一个突破,都带着我们自己的印记,都关系着我们未来能否挺直腰杆。

  这难道不是更酷、更有挑战性的事情吗?”

  最终,自己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荣耀和安逸,脑袋一热之下选择了这条充满未知挑战的“渡河”之路。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后我只做正确选择,重生后我只做正确选择最新章节,重生后我只做正确选择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