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北顾的目光,死死钉在卷首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七个墨字之上。
他太熟悉这个题目了,这本来应该是今年嘉祐二年礼部省试的策论题目,因苏轼现编“三杀三宥”的典故而在历史上变得极为出名。
可现在,它竟提前出现在这里,出现在一场非官方的意气之争中,由韩绛作为“弃用之题”抛了出来!
蝴蝶的翅膀,终究掀动了风暴!
历史的轨迹,随着他这个穿越者的扰动,无可挽回地发生了偏移。
陆北顾确实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才导致了这种情况出现,在这么一瞬间,一股巨大的茫然感也确实攥紧了他的心脏。
但刹那过后,陆北顾便闭上眼睛,用周敦颐交给他的方法,强行镇静了下来。
等他睁开眼时,眼神已迅速恢复了清明。
陆北顾的能力完全来自他穿越前后焚膏继晷的苦学,这是任何时候都丢不了真本事!
有真本事傍身,他没什么可怕的。
说的极端一点,就算现在再出现一个穿越者,还是来自这个时间线上的穿越者,把陆北顾未来创作的作品都给文抄了,他都无所谓。
因为只要学识和创作能力还在,他永远都能写出来更新、更好的作品!
这种真才实学带来的底气,是文抄公一辈子都不可能有的。
——“天眼”失效又怎样?我凭硬实力考便是了!
内心既已安定,陆北顾的目光再次落回题目。
苏轼那篇原文的核心立意便是以尧舜禹三代圣王为典范,阐述治国者当本于仁心,体现“忠厚”的仁政精神,其文气势恢宏,纵横捭阖,以史为鉴,直指人心。
而陆北顾则早就打算另辟蹊径,他要写一篇同样精彩,甚至在某些层面更具穿透力的策论,为蜀地正名,也为自己一贯的理念发声。
笔尖饱蘸浓墨,悬于纸上。
陆北顾沉心静气,脑中电光火石般最后梳理了一遍,随后落笔,一行行雄健有力的楷书在素笺上铺展开来。
因为早有准备,所以陆北顾是第一个写完的。
停笔交卷之后,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对面。
章衡眉头微锁,笔走龙蛇,沉稳依旧,但速度明显不快,章惇则截然不同,下笔如飞,那股锐利之气几乎要破纸而出。
林希则是面色凝重,不时停顿,似乎在斟酌词句,力求字字珠玑,辞锋犀利。
再看己方,苏轼双目炯炯,完全沉浸在创作之中,奋笔疾书,显然文思泉涌,进入了物我两忘之境。
苏辙则显得更加专注谨慎,一笔一划,力求尽善尽美。
时间悄无声息地流逝,当香炉中最后一缕青烟袅袅散尽,韩绛的声音响起。
“时辰到,收卷。”
六人也都写完了,交完卷子之后,阁内弥漫着一种精神高度消耗后的疲惫感,以及尘埃落定前的紧张。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韩绛身上。
韩绛面无表情,将六份策论收拢到一叠,他捧着那叠试卷,踱步到临水的窗边,迎着微寒的春风,一份一份,极其缓慢而认真地审阅起来。
阁外廊下的蜀、闽两地举子们更是屏息凝神,连大气都不敢喘。
程建用低声对身旁的杨尧咨说道:“胜负在此一举了。”
“是啊。”
杨尧咨点点头。
前三场蜀方分别是一平、一负、一胜。
而这最后一场策论,将决定他们这些蜀人能否在东京城扬眉吐气!
时间一点点过去,仿佛凝固了一般。
韩绛时而凝神细读,时而微微颔首,时而蹙眉沉思,表情变化细微,却牵动着所有人心弦。
终于,在漫长的等待后,韩绛缓缓转过身,目光扫过阁内六人,最终落在陆北顾身上片刻,又掠过苏轼、章衡等人。
他清了清嗓子,按照这叠纸的顺序,宣布评等结果。
“第四场策论,评等如下——”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林希,乙上。”
“章惇,乙上。”
“苏辙,乙上。”
“苏轼.”
看着手里这篇如同白璧微瑕的文章,韩绛直皱眉,有些不忍心将其黜落甲等,但最后还是说道:“乙上。”
“章衡,甲下。”
念到这里,包括吕惠卿在内的一众闽地举子,几乎都松了口气,这么多乙上,就章衡一个甲下,肯定写的极为出彩,这几乎就是大局已定了。
但还剩下最后一人——陆北顾!
韩绛的目光再次落在手中最后一份卷子上,停顿了数息,仿佛在回味咀嚼。
终于,他抬起头,环视众人,一字一顿,清晰地宣布。
“陆北顾——”
短暂的停顿,如同将空气抽干。
“甲中!”
“哗——!”
阁外蜀地举子人群中,瞬间爆发出难以抑制的惊呼!
程建用等人激动得脸色通红,几乎要跳起来!
甲中!这是韩绛今日给出的唯一一个甲中!是超越章衡、苏轼的评价!
韩绛双手虚按,压下喧哗,继续宣布最终结果。
“本次比试,蜀方胜!”
听到这个令人难以接受的结果,福建举子们一片哗然,不少人脸上写满了惊愕。
“赢了!我们赢了!”
“陆兄大才!壮哉我蜀中文脉!”
蜀地举子们的欢呼声则是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淹没了整个马季良园,连日来被轻视的郁气一扫而空,代之而起的是扬眉吐气的自豪。
林希脸色瞬间变得非常难看,他紧抿着嘴唇。
年轻的章惇亦是猛地抬头,锐利的目光如电般射向陆北顾,带着明显的不服。
章惇对着韩绛大声道:“策论文章,请韩学士允许我等一观!”
韩绛自无不可,命从人挨个将六篇文章贴到了阁楼上。
在贴第一篇的时候,他特意对着苏轼说道:“汝之文章,本想评甲下,奈何‘三杀三宥’之典闻所未闻,定不存于史籍,故而黜落甲等,仅得乙上之评。”
听了这话,众人更加好奇。
这么说,苏轼的策论,其实同样写的非常出彩?只是因为编了典故才被从甲等黜落?
于是,众人纷纷看去。
陆北顾也凑过去仔细看了看,苏轼的这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跟历史上一模一样。
他忍不住以手扶额。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果然又写嗨了!”
他太熟悉这个题目了,这本来应该是今年嘉祐二年礼部省试的策论题目,因苏轼现编“三杀三宥”的典故而在历史上变得极为出名。
可现在,它竟提前出现在这里,出现在一场非官方的意气之争中,由韩绛作为“弃用之题”抛了出来!
蝴蝶的翅膀,终究掀动了风暴!
历史的轨迹,随着他这个穿越者的扰动,无可挽回地发生了偏移。
陆北顾确实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才导致了这种情况出现,在这么一瞬间,一股巨大的茫然感也确实攥紧了他的心脏。
但刹那过后,陆北顾便闭上眼睛,用周敦颐交给他的方法,强行镇静了下来。
等他睁开眼时,眼神已迅速恢复了清明。
陆北顾的能力完全来自他穿越前后焚膏继晷的苦学,这是任何时候都丢不了真本事!
有真本事傍身,他没什么可怕的。
说的极端一点,就算现在再出现一个穿越者,还是来自这个时间线上的穿越者,把陆北顾未来创作的作品都给文抄了,他都无所谓。
因为只要学识和创作能力还在,他永远都能写出来更新、更好的作品!
这种真才实学带来的底气,是文抄公一辈子都不可能有的。
——“天眼”失效又怎样?我凭硬实力考便是了!
内心既已安定,陆北顾的目光再次落回题目。
苏轼那篇原文的核心立意便是以尧舜禹三代圣王为典范,阐述治国者当本于仁心,体现“忠厚”的仁政精神,其文气势恢宏,纵横捭阖,以史为鉴,直指人心。
而陆北顾则早就打算另辟蹊径,他要写一篇同样精彩,甚至在某些层面更具穿透力的策论,为蜀地正名,也为自己一贯的理念发声。
笔尖饱蘸浓墨,悬于纸上。
陆北顾沉心静气,脑中电光火石般最后梳理了一遍,随后落笔,一行行雄健有力的楷书在素笺上铺展开来。
因为早有准备,所以陆北顾是第一个写完的。
停笔交卷之后,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对面。
章衡眉头微锁,笔走龙蛇,沉稳依旧,但速度明显不快,章惇则截然不同,下笔如飞,那股锐利之气几乎要破纸而出。
林希则是面色凝重,不时停顿,似乎在斟酌词句,力求字字珠玑,辞锋犀利。
再看己方,苏轼双目炯炯,完全沉浸在创作之中,奋笔疾书,显然文思泉涌,进入了物我两忘之境。
苏辙则显得更加专注谨慎,一笔一划,力求尽善尽美。
时间悄无声息地流逝,当香炉中最后一缕青烟袅袅散尽,韩绛的声音响起。
“时辰到,收卷。”
六人也都写完了,交完卷子之后,阁内弥漫着一种精神高度消耗后的疲惫感,以及尘埃落定前的紧张。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韩绛身上。
韩绛面无表情,将六份策论收拢到一叠,他捧着那叠试卷,踱步到临水的窗边,迎着微寒的春风,一份一份,极其缓慢而认真地审阅起来。
阁外廊下的蜀、闽两地举子们更是屏息凝神,连大气都不敢喘。
程建用低声对身旁的杨尧咨说道:“胜负在此一举了。”
“是啊。”
杨尧咨点点头。
前三场蜀方分别是一平、一负、一胜。
而这最后一场策论,将决定他们这些蜀人能否在东京城扬眉吐气!
时间一点点过去,仿佛凝固了一般。
韩绛时而凝神细读,时而微微颔首,时而蹙眉沉思,表情变化细微,却牵动着所有人心弦。
终于,在漫长的等待后,韩绛缓缓转过身,目光扫过阁内六人,最终落在陆北顾身上片刻,又掠过苏轼、章衡等人。
他清了清嗓子,按照这叠纸的顺序,宣布评等结果。
“第四场策论,评等如下——”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林希,乙上。”
“章惇,乙上。”
“苏辙,乙上。”
“苏轼.”
看着手里这篇如同白璧微瑕的文章,韩绛直皱眉,有些不忍心将其黜落甲等,但最后还是说道:“乙上。”
“章衡,甲下。”
念到这里,包括吕惠卿在内的一众闽地举子,几乎都松了口气,这么多乙上,就章衡一个甲下,肯定写的极为出彩,这几乎就是大局已定了。
但还剩下最后一人——陆北顾!
韩绛的目光再次落在手中最后一份卷子上,停顿了数息,仿佛在回味咀嚼。
终于,他抬起头,环视众人,一字一顿,清晰地宣布。
“陆北顾——”
短暂的停顿,如同将空气抽干。
“甲中!”
“哗——!”
阁外蜀地举子人群中,瞬间爆发出难以抑制的惊呼!
程建用等人激动得脸色通红,几乎要跳起来!
甲中!这是韩绛今日给出的唯一一个甲中!是超越章衡、苏轼的评价!
韩绛双手虚按,压下喧哗,继续宣布最终结果。
“本次比试,蜀方胜!”
听到这个令人难以接受的结果,福建举子们一片哗然,不少人脸上写满了惊愕。
“赢了!我们赢了!”
“陆兄大才!壮哉我蜀中文脉!”
蜀地举子们的欢呼声则是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淹没了整个马季良园,连日来被轻视的郁气一扫而空,代之而起的是扬眉吐气的自豪。
林希脸色瞬间变得非常难看,他紧抿着嘴唇。
年轻的章惇亦是猛地抬头,锐利的目光如电般射向陆北顾,带着明显的不服。
章惇对着韩绛大声道:“策论文章,请韩学士允许我等一观!”
韩绛自无不可,命从人挨个将六篇文章贴到了阁楼上。
在贴第一篇的时候,他特意对着苏轼说道:“汝之文章,本想评甲下,奈何‘三杀三宥’之典闻所未闻,定不存于史籍,故而黜落甲等,仅得乙上之评。”
听了这话,众人更加好奇。
这么说,苏轼的策论,其实同样写的非常出彩?只是因为编了典故才被从甲等黜落?
于是,众人纷纷看去。
陆北顾也凑过去仔细看了看,苏轼的这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跟历史上一模一样。
他忍不住以手扶额。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果然又写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