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文豪 第305章 雪中送炭

小说:大宋文豪 作者:西湖遇雨 更新时间:2025-08-26 00:48:36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待贡院确认全部考卷回收完毕,准许考生离开后。

  陆北顾提着自己的东西踉跄踏出考舍,随着“宙”字考区的人群往前挤。

  他的视线依旧带着些许歪斜,看那巍峨的贡院高墙和远处街市的灯火都仿佛隔了一层晃动的水波。

  “陆兄!”

  一声熟悉的呼唤穿透嘈杂。

  陆北顾循声望去,只见面色苍白的苏轼与苏洵父子互相搀扶着,而苏辙在前面开路,手中大包小包地提着三个人的考试用品,指节都勒红了。

  “你们考的如何?”

  这句熟悉的话说出口,陆北顾都颇有些忍俊不禁。

  “考的不好,这场风雪可真是差点要了老命了!”

  苏洵喘着气,他看着是真的是肉眼可见地颓唐了不少,显然这几天老头也是被折磨的够呛。

  “可不是!我那间屋顶还漏风,雪直往脖领里钻,誊录论稿时,墨都冻住了,只得呵气化开,写得甚是狼狈。”

  苏轼接口,虽然身体虚,但语速依旧很快:“你那《中唐论》如何破的题?此题看起来平平无奇,实则出得极刁,我沉吟良久不能下笔。”

  陆北顾简略道:“无非是以汉初郡国与中唐藩镇相较,论其制衡根基之异同。”

  苏洵闻言,捻须沉吟:“哦?以汉喻唐?此角度倒是新颖。老夫是从‘权柄下移,恩信不立’入手,怕是难入考官之眼咯。”

  语气中半是自嘲,半是期待。

  他俩身前的苏辙听了这话,想要开口说什么,最后还是忍住了。

  陆北顾也没当那个扫兴的人其实就算苏洵的论题写的再好,前面的墨义、诗赋、时务策,跟能中进士的那些人比,水平还是差了一大截的。

  礼部省试是非常残酷的,这两千多名来自大宋全国四百州的精英举子,真正能通过这次考试的,只有那么三百来人罢了。

  走出了礼部贡院。

  他们站在门外的小广场上稍歇,曾巩也带着曾布等几位家人走了过来。

  曾巩神色虽疲惫,状态却看起来比苏洵保持的好,脸色依旧保持着那份温润沉静,只是眼底有着难以掩饰的紧张。

  而陆北顾注意到他旁边的曾布嘴唇紧抿,双手微微发抖,不知是余寒未消,还是心绪难平。

  曾巩一一见礼,温声道:“总算考完了,这三日风雪煎熬,诸位身体可还撑得住?”

  “尚可,多谢挂怀。”

  苏洵回应道。

  曾巩随后看向陆北顾,关切道:“见你眼神亦有些恍惚,可是冻着了?或是耗神太过?”

  “无妨,只是有些疲惫,视线略有些不清爽,歇息一下便好。”

  陆北顾摆手道。

  此时,张载也从人群中挤了出来,他虽面容憔悴,但双目却异常明亮,仿佛有火焰在其中燃烧。

  张载见到陆北顾,立刻快步上前,竟似忘了疲惫,开口便道:“北顾!考舍之中,风雪交加,我于瑟缩间忽又思及‘太虚即气’之论,天地寒暑亦气之聚散通变也.”

  “.”

  陆北顾实在是没精力跟他探讨了,只得拍了拍他,指向一旁道:“看看谁来了。”

  只见程颢、程颐兄弟二人也并肩走了出来。

  程颢神色略显凝重,但步履尚稳,程颐则紧抿着唇,眉头微蹙,似乎仍在思索考试的内容。

  众人简单寒暄几句,互道辛苦。

  此时贡院门外的小广场已是人声鼎沸,车马拥挤,各家仆役、亲友都在焦急寻找、迎接自家的举子。

  因为场面太混乱,而且大家身体都有点撑不住了,所以也不好再多叙话。

  “我与家兄欲回国子监,同行否?”程颢看向陆北顾,发出邀请。

  他们三人如今同属国子监广文馆生,在与太学一战后,二程在那边也分配有小院,正好顺路。

  只不过,平时二程有住处,很少住国子监里。

  但现在让他们回原先的住处,肯定也没这个体力了。

  陆北顾正觉头晕目眩,急需回去歇息,便点头应下:“如此甚好,正要与二位同行。”

  于是,他与三苏、二曾、张载等人作别,约定日后相聚再细谈,便与二程一同,裹紧斗篷和衣衫,汇入离开贡院的人群,向北朝着国子监的方向行去。

  雪后的开封街道泥泞难行,三人皆疲惫不堪,一路无甚多话,只默默赶路。

  纵穿东大街的时候,陆北顾深一脚浅一脚的,甚至觉得脚下的路似乎都在微微扭曲,不得不集中精神看路。

  终于,国子监那熟悉的大门出现在了眼前。

  与贡院外的喧闹相比,这里显得格外冷清寂静。

  然而,刚一进门,却见杨安国竟亲自站在院中,身旁还跟着几名仆役和一位提着药箱、医师模样的人。

  “你们可算回来了!辛苦!”

  杨安国见他们回来,立刻迎了上来,脸上带着关心之色。

  他打量着三人冻得发青的脸色和疲惫不堪的神情,尤其是陆北顾那明显有些恍惚的眼神,连忙道:“我听说此番省试恰逢大雪,晓得你们考的艰难,今日便赶紧命人备下滚热汤水,速去沐浴驱寒罢!然后这位是东京安济坊的王大夫,医术精湛,特意请来为你们看看,若有不适,即刻诊治,你们都还年轻,身体万万不可耽误了!”

  杨安国这番安排,真可谓是雪中送炭,体贴入微。

  人心都是肉长的,眼见这位紫袍大员,竟还能为他们想到这一步,三人的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感激之情。

  陆北顾与二程一同,诚心正意地向着杨安国深深一揖:“多谢学士关怀!如此厚待,学生等感激不尽!”

  杨安国扶起他们,连声道:“你们乃我国子监栋梁,应当的!快去吧!”

  仆役引着他们来到一间早已准备好的净室,室内热气蒸腾,几个巨大的浴桶已备满了热水,旁边还放着几个火盆,暖意融融,与外面的冰天雪地恍若两个世界。

  不过,到了室内,王大夫并没有让他们马上泡澡,而是让他们先歇了会儿。

  随后,这位大夫亲手递给他们每人一碗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熬制的热汤。

  陆北顾尝了一口,里面有姜的味道,还有一些药材,估计是驱寒的,随后一饮而尽。

  等到他们暖和了过来,心跳也平和了,王大夫为几人挨个把脉。

  程颢、程颐只是劳累受寒,并无大碍,直接去泡澡了。

  轮到陆北顾时,大夫仔细看了看他的气色和眼睛,问道:“小郎君可是觉得目眩,视物有些歪斜?”

  陆北顾点头:“正是,一开始在考舍中便偶有察觉,后被冷风寒雪一激,似乎更明显了些。”

  王大夫让他伸出舌头看了看,又搭了次脉,随即笑道:“无妨,此非眼疾,乃是连日心力交瘁,加之寒气侵体,气血上涌,凝滞于头目所致。扎几针,把凝滞的气血活络开,再泡个热汤澡,发散寒气,好好睡上一觉,便可根治。”

  听到大夫说得如此肯定轻松,陆北顾这才彻底放下心来。

  王大夫当即取出银针,在他头颈部的几个穴位行了针。

  等了一刻钟,微微的酸胀感过后,陆北顾果然觉得头脑清明了不少,那恼人的歪斜感也减轻了许多。

  “扎针不妨碍泡澡吗?”他问道。

  “拔罐不能泡澡,扎针无碍,头颈这些有针眼的地方不要泡就是了,另外你们肺也都有寒气,所以尽量泡胸膛以下的位置,不要把肺压到,免得肺腑遭重。”

  嘱咐既毕,王大夫就离开了,甚至没给他们开药。

  陆北顾迫不及待地脱去满是寒气尘泥的脏污外袍,浸入热汤之中,温水包裹住冰冷僵硬的躯体,强烈的舒适感让他如登仙境。

  连日来的疲惫、寒冷、紧张,似乎都在这氤氲的热气中被丝丝抽离。

  泡在热水中,随着身体渐渐回暖,陆北顾精神也松弛下来,也有心思说话了。

  程颢掬起一捧热水敷在脸上,长舒一口气,缓缓道:“此番省试,墨义其实还好,只是最后那几道《穀梁》题,着实耗费心神。”

  程颐点头,接口道:“尤其‘丘作甲’一题,辨析杜预之谬,需对《周礼》军赋制与《春秋》书例皆有深究,欧阳内翰此题,考校极深。”

  他说着,看向隔壁浴桶的陆北顾:“你对此题如何看?”

  陆北顾将身体大半沉入水中,感受着热量渗透四肢百骸,闻言答道:“杜预‘丘出甸赋’之说,确与《穀梁》本意及《春秋》书‘作’之体例多有扞格。不过我觉得其谬不在训诂,而在混淆了战时特需的民兵之备与横征暴敛之别”

  三人就着热汤暖意,你一言我一语,细细剖析起此次省试的题目来。

  这也算是考完试之后,不可或缺的“对答案”环节了。

  等说到那首《丰年有高廪诗》和《通其变使民不倦赋》,听了陆北顾的作答,程颢笑道:“你那赋以‘道有常而法无常’破题,再加上立论高远,追溯燧人、有巢乃至三代损益,用典精当,扣题极紧,想必最少也是甲下了。”

  陆北顾谦逊几句,转而问起二程的策论。

  程颐神色凝重了些:“时务策皆切中时弊,尤以河北水患、川陕钱荒、江淮漕弊三题为最。朝廷诸公对此必有争辩,我之答卷,不过是一家之言,能否合于考官之意,犹未可知也。”

  显然,对于这些时务,程颐是不太擅长的。

  而谈及最后的《中唐论》,程颢沉吟道:“此题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欧阳公修唐史,于此必有深慨。”

  “这么艰难的考试也就这一回了,礼部省试是两千多人,殿试也就两三百人,如果通过了礼部省试进了殿试,那环境可太舒坦了,在大殿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还都是宫里的精美吃食。”

  热水渐温,仆役又提来新的热水注入桶中。

  激烈的讨论暂歇,三人享受着这次艰难科考后来之不易的安宁。

  泡完澡,陆北顾的身体彻底暖和过来,连指尖都恢复了血色。

  而那王大夫的针灸果然神效,他眼中的不适也已消失不见,只余下通体舒泰后的慵懒。

  待梳洗毕,换上干净的袍服,陆北顾只觉恍如重生。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宋文豪,大宋文豪最新章节,大宋文豪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